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2, Vol. 54 ›› Issue (5): 837-84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5.010

• 述评 • 上一篇    下一篇

健康正畸为本  美学正畸为鉴——健康矫治理念的构建与传动矫治技术研发应用

林久祥1,*(),陈莉莉2,韩冰1,陈斯1,孙燕楠1,刘晓默1,张杰铌1   

  1. 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口腔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汉 430030
  • 收稿日期:2022-05-23 出版日期:2022-10-18 发布日期:2022-10-14
  • 通讯作者: 林久祥 E-mail:jxlin@pku, edu.cn
  • 作者简介:林久祥,博士、资深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颅面生长发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总编辑,Tweed中国中心主席; 是我国培养的口腔正畸专业第一位博士,1991年破格晋升教授、主任医师双职称,同年成为我国正畸界唯一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9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22年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类”。曾任中华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国内外正畸界首次提出了“健康矫治(正畸)理念”,并研发出适宜实施该理念的传动矫正器及技术,后者2008年被卫生部评为“十年百项”适宜推广技术,与恒牙期骨性Ⅲ类牙颌畸形非手术矫治的突破一起,于201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于2014年在卫生部24项只选2项的竞争答辩中胜出上报申请国家发明奖; 2018年12月由Tweed中国中心授予“终身成就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基础研究、传动矫正技术及健康矫治研究以及口腔颅颌面生长发育研究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916);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720A25);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036);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医学重点项目(20011218);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临床新技术新疗法项目(PKUSSNCT-21B11)

久祥 林1,*(),莉莉 陈2,冰 韩1,斯 陈1,燕楠 孙1,晓默 刘1,杰铌 张1   

  • Received:2022-05-23 Online:2022-10-18 Published:2022-10-14
  • Contact: 久祥 林 E-mail:jxlin@pku, edu.cn
  •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0872916);the National Program for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2004BA720A25);the Capital Foundation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9-3036);the Major Program for Clinical Research of Hospital and Institute Affiliated to Ministry of Health(20011218);the Program for New Clinical Techniques and Therap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and Hospital of Stomatology(PKUSSNCT-21B11)

关键词: 健康矫治理念, 传动矫治技术, 轻力矫治

中图分类号: 

  • R783.5

图1

无托槽隐形矫正器治疗的骨性Ⅲ类病例(病例1) A图为矫治前(左图)后(右图)X线头颅侧位片; B图为下前牙CBCT影像。"

图2

传统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骨性Ⅲ类病例(病例2) A图为矫治前后侧貌照片; B图为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

图3

种植体支抗矫治的双牙弓前突合并凸面型病例(病例3) A图为矫治前后侧貌照片; B图为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

图4

矫治力大小与牙齿移动、组织变化之间的关系"

图5

传动矫治技术治疗的非手术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病例4) 图 5A为矫治前中后牙颌照片; 图 5B为矫治前后侧貌照片; 图 5C为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矫治后下切牙舌倾加重,但牙根仍在齿槽骨内)。"

图6

病例4矫治前后的CBCT重叠图"

1 Asbell MB . A brief history of orthodontic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0, 98 (3): 206- 213.
doi: 10.1016/S0889-5406(05)81597-5
2 Graber LW , Vanarsdall R , Vig K . Orthodontics: Curren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M]. 6th ed. St Louis: Elsevier Mosby, 2017: 246- 248.
3 Andrews LF . The 6-elements orthodontic philosophy: Treatment goals, classification and rules for treating[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5, 148 (6): 883- 887.
doi: 10.1016/j.ajodo.2015.09.011
4 Proffit W , Fields H . 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M]. 6th ed. St Louis: Elsevier Mosby, 2019: 2- 5.
5 林久祥. 传动直丝弓矫正器及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初步应用[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1, 18 (2): 61- 67.
doi: 10.3760/cma.j.issn.1674-5760.2011.02.001
6 林久祥, 李巍然. 现代口腔正畸学: 健康、科学与艺术的统一[M]. 5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1: 540- 556.
7 Quinn RS , Yoshikawa DK . A reassessment of force magnitude in orthodontics[J]. Am J Orthod, 1985, 88 (3): 252- 260.
doi: 10.1016/S0002-9416(85)90220-9
8 Lin JX , Huang JF , Zeng XL . A cephalometric evaluation of hard and soft tissue change during class Ⅲ traction[J]. Eur J Orthod, 1985, 7 (3): 201- 204.
doi: 10.1093/ejo/7.3.201
9 Lin JX , Gu Y .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in the permanent dentition[J]. Angle Orthod, 2003, 73 (4): 401- 410.
10 Lin JX , Gu Y . Lower second molar extraction in correction of severe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J]. Angle Orthod, 2006, 76 (2): 217- 225.
11 程锋, 简志杉, 朱莹, 等. 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正骨性Ⅲ类错疗效分析[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3): 301- 307.
12 张杰铌, 张国莉, 孙继男, 等. 传动直丝弓技术非手术矫治骨性Ⅲ类患者的下切牙角度及牙槽骨形态学变化分析[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1, 28 (30): 121- 125.
13 陈斯, 吕汶諠, 黄文斌, 等. 健康矫治理念在骨性Ⅲ类牙颌畸形传动矫治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1, 28 (1): 2- 8.
14 Krishnan V , Davidovitch Z . On a path to unfolding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J]. J Dent Res, 2009, 88 (7): 597- 608.
doi: 10.1177/0022034509338914
15 Baumrind S .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ropriety of the "pressure-tension" hypothesis[J]. Am J Orthod, 1969, 55 (1): 12- 22.
doi: 10.1016/S0002-9416(69)90170-5
16 陈斯, 吕汶諠, 张云帆, 等. 天然牙列下切牙长轴与颏轴一致性临床意义的影像学分析研究[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 27 (4): 191- 196.
[1] 潘孟乔,刘建,徐莉,徐筱,侯建霞,李小彤,王晓霞. 牙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下前牙牙周表型的长期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1): 52-61.
[2] 付玉,胡鑫浓,崔圣洁,施捷. 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术前正畸下前牙去代偿效果及牙槽骨改建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1): 62-69.
[3] 高娟,吕航苗,马慧敏,赵一姣,李小彤. 锥形束CT三维体积测量评估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治疗后的牙根吸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4): 719-726.
[4] 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周彦恒.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2): 346-355.
[5] 梁炜,汤瑶,黄文斌,韩冰,林久祥. 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2): 340-345.
[6] 杨雨卉,黄一平,李巍然. 骨皮质切开加速正畸牙齿移动对牙根吸收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2): 434-437.
[7] 高璐,谷岩. 中国人群腭中缝形态特点分期与Demirjian牙龄的相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133-138.
[8] 周境,刘怡.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测量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109-119.
[9] 杜仁杰,焦剑,周彦恒,施捷.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正畸前后的咬合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919-924.
[10] 王高南,焦剑,周彦恒,施捷. 正畸牙齿位置的移动对角化龈宽度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931-936.
[11] 金珉廷,刘怡. 三维颅面水平参考平面的确定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937-943.
[12] 王秀婧,张怡美,周彦恒.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稳定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1): 86-92.
[13] 王怡然,周彦恒,王雪东,魏松,刘伟涛.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4): 685-693.
[14] 戴帆帆,刘怡,许天民,陈贵. 探索成人正畸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叠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2): 271-278.
[15] 张又文,辛天艺,焦剑,周彦恒,施捷. 慢性牙周炎的减数正畸治疗[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2): 308-31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 书讯[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225 -328 .
[2] 管宏, 赵慧云, 沈磊, 李五岭, 王建华, 王春荣, 徐福. 联合应用重组TPO和G-CSF对骨髓抑制性小鼠外周血小板及白细胞恢复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2): 181 -182 .
[3] 牟向东, 王广发, 阙呈立, 李桂莲. H3N2型人流行性感冒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6): 663 -665 .
[4] 范蓉, 张成飞, 高岩, 李斌斌, 王晶.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骨保护素在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的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1): 39 -42 .
[5] 徐京杭, 于岩岩, 斯崇文, 陈新月, 韩忠厚, 陈勇, 张文谨, 徐道振, 陈宇萍, 于敏, 席宏丽, 李雪迎. 拉米夫定或干扰素单药治疗及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6): 739 -745 .
[6] 钟金晟, 欧阳翔英, 梅芳, 邓旭亮, 曹采方. 多孔β-磷酸三钙/胶原支架与犬牙周膜细胞三维复合体的构建[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5): 507 -510 .
[7] 范少光. 向王志均院士学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32(4): 300 .
[8] 李智岗, 黄景香, 李顺宗, 赵俊京, 时高峰, 梁国庆, 王红光, 韩捧银, 王琦, 谷铁树. 肝转移瘤的血供[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2): 146 -150 .
[9] 冯现竹, 侯平, 朱厉, 于磊, 张宏. 转铁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易感性及临床病理表型的相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4): 369 -373 .
[10] 王倩, 张翼, 陆敏, 管又飞, 朱毅, 王悦. 高盐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肾组织可溶性表氧化物酶高表达及其作用初步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2): 126 -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