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8, Vol. 50 ›› Issue (1): 91-9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1.016
贾鹏程1,2,杨刚1,胡文杰1△,赵一姣3,刘木清4
JIA Peng-chen1,2, YANG Gang1, HU Wen-jie1△, ZHAO Yi-jiao3, LIU Mu-qing4
摘要: 目的:针对不同骨吸收类型的牙周炎患牙,探索根尖片评估单根牙骨内牙根表面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将纳入的患牙分为水平骨吸收组和角形骨吸收组,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数据中提取牙齿三维数字模型,并测量计算骨内牙根表面积的百分比,在根尖片影像资料中测量计算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各组中两者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2名,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6~60 岁;单根患牙79颗,其中水平骨吸收患牙41颗,角形骨吸收患牙38颗,根尖片显示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在45.13%~90.39 %,相应CBCT显示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在36.27%~93.03%。水平骨吸收组根尖片显示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不服从正态分布,对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使用两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渐进显著性P=0.382,显示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差值的均值为0,95 %的一致性界限为-9.7%~9.8 %,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内;角形骨吸收组剩余牙槽骨高度百分比和骨内牙根表面积百分比均呈正态分布,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差值的均值为7.2%,95%置信区间为-13.1%~27.5%,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之外。结论:对于水平型骨吸收者,根尖片揭示的近远中剩余牙槽骨高度可以反映骨内牙根表面积;而对于角形骨吸收者,根尖片难以准确反映牙周组织破坏情况,且往往会低估破坏的程度,必要时应加拍CBCT以明确其病损程度。
中图分类号:
[1] | 杨刚,胡文杰,曹洁,柳登高. 牙周健康的上颌前牙唇侧嵴顶上牙龈的三维形态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5): 990-994. |
[2] | 高璐,谷岩. 中国人群腭中缝形态特点分期与Demirjian牙龄的相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133-138. |
[3] | 赵丽萍,胡文杰,徐涛,詹雅琳,危伊萍,甄敏,王翠. 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牙后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的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3): 579-585. |
[4] | 马静,江久汇. 骨性Ⅱ类和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1): 98-103. |
[5] | 徐筱,徐莉,江久汇,吴佳琪,李小彤,靖无迪.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牙合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1): 104-109. |
[6] | 曹婕1,孟焕新. 锥形束CT用于评估牙槽骨骨缺损的情况和骨再生区域骨密度的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1): 110-116. |
[7] | 常大桐,周彦恒,刘伟涛.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对上气道影响的锥束CT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4): 685-690. |
[8] | 陈全,张晓1张智勇,高巍,刘文曙,孟甜,陈宇寰,王慧丽. 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位置锥形束CT影像判断分析及其临床应对措施[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3): 540-546. |
[9] | 赵一姣,王斯维,刘怡,王勇. 基于影像学牙周膜解剖特征快速提取活体牙三维牙根形态的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54-059. |
[10] | 苏征,白雨豪,侯晓玫. 不同技术对弯曲根管根尖气锁去除效果的锥形束CT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76-080. |
[11] | 温馥嘉,陈贵,刘怡. 基于锥形束CT的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4): 702-708. |
[12] | 张茗茗,梁宇红,高学军. 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评价根尖周骨病变的比较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3): 539-543. |
[13] | 王哲,朱榴宁,周琳,伊彪. 锥形束CT融合三维面像评估正颌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3): 544-549. |
[14] | 王斯维,黎敏,杨慧芳,赵一姣,王勇,刘怡.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2): 330-335. |
[15] | 黎敏,王斯维,赵一姣,刘怡.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1): 105-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