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104例临床分析
季丽娜1, 耿海云2, 晁爽1
1.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北京 102218
2.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内科, 北京 100020
关键词: 心理治疗; 膀胱训练; 特异性日间尿频; 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7X(2017)05-0927-03
△ Corresponding author’s e-mail, lnji008@sina.com

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 1966年由Stephens等[1]报道, 又称为假性尿路感染、白天尿频综合征或精神性尿频, 多见于2~12岁儿童, 尤其以学龄前儿童高发, 主要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增加但无尿量增加, 入睡后症状消失, 不伴尿痛、发热、烦渴多饮等, 尿常规、尿培养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均正常。本病病程一般为良性经过, 多数患儿症状可自发缓解, 但有时也会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数年, 严重干扰患儿日常生活并影响心理健康, 对家长亦造成不少困扰和精神负担。目前为止关于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的病因尚不明确, 治疗亦无统一方案。国内的报道多采用抗胆碱能药物以及中药治疗、中医推拿等[2, 3, 4], 但是样本数均较小, 有一定疗效, 但儿童依从性不佳, 且抗胆碱能药物副作用较大, 停药后容易复发, 另外不少基层医生将其误诊为尿路感染而不恰当地予以抗生素治疗。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心理治疗、行为训练以及膀胱灌注对本病有一定疗效[5, 6]。本研究对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诊治的104例特异性日间尿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特异性日间尿频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儿104例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特异性日间尿频的诊断标准[7]:(1)仅仅白天有尿频症状, 排尿频率为数分钟至每小时1次, 每次排尿量较少, 转移注意力可减轻尿频, 睡眠后尿频消失; (2)不伴尿痛、发热、烦渴多饮等症状, 查体无阳性体征, 尿常规和泌尿系统B超检查正常; (3)排除引起尿频的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糖尿病、泌尿系结石、尿崩症等器质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均为非药物治疗, 对病史中有一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诱因者, 主要辅导家长对患儿采取精神和情感支持, 尽可能解除其精神心理压力、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对于无明确精神压力诱因者主要进行排尿训练, 让患儿在有尿意时学习控制憋尿, 尽可能延长储尿时间, 使膀胱能正常舒张, 从延迟排尿1~2 min开始逐渐能延长至30 min以上。同时鼓励父母对患儿增加关注和陪伴, 当患儿发生尿频时转移其注意力, 以及当患儿尿频症状出现改善时适当给予鼓励和奖励等, 并每周至少3次记录治疗执行情况和尿频改善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儿均在门诊随访, 随访周期最多为2个月。随访指标为有无尿频症状及白天发生尿频时间段的排尿频率, 疗效评定标准为: (1)治愈:尿频症状完全消失; (2)好转:排尿次数较前减少> 50%; (3)无效:尿频症状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指治愈和好转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2 结果

本组资料中男45例, 女59例, 男 :女为0.76 :1。年龄2.5~11.5岁, 中位年龄5.1岁; 病程 1周至1年, 中位病程2.4个月。所有患儿除日间尿频外不伴有发热、尿痛、烦渴多饮等表现, 无其他排尿异常(如夜间遗尿、日间尿失禁、排尿困难等), 亦无便秘和排便障碍。尿常规和泌尿系B超检查均正常。白天发生尿频时间段的排尿频率为2~15次/h, 平均7次/h, 发病无季节特点。11例患儿在院外曾误诊为尿路感染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但尿频无改善。

本组资料显示特异性日间尿频在3~6岁发生率最高, 为69.2%(72/104), 6岁以上发生率为19.2%(20/104), 3岁以内发生率为11.6%(12/104)。42例(40.4%)患儿在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压力诱因, 其中男18例, 女24例, 除3例年龄为6岁以上, 其余39例年龄均小于6岁。精神压力诱因包括:新入或变更幼儿园(23例)、家庭中新近有弟妹出生(5例), 陪伴亲属或保姆发生更换(5例)、家长近期对患儿有过责罚或患儿受惊吓(4例)、学习压力大(3例)、害怕尿床(2例)。经过相应的诱因解除、精神和情感支持和膀胱训练治疗后, 多数患儿尿频症状逐渐改善, 随访2个月时共治愈70例, 好转19例, 总有效率达 85.6%(89/104)。

3 讨论

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是儿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疾病, 但是自从1966年Stephens等[1]报道以来, 无论是国内外的研究报道还是教科书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并不多见, 其发病率至今没有明确报道。Bass[8]和Cohen等[9]曾对一段时期内诊治的病例进行分析, 发现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和尿路感染的发病例数基本接近。Hellerstein等[10]对226名排泄功能障碍的患儿研究发现, 其中特异性日间尿频患儿有20例, 占8.9%。本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 临床表现为以前已形成的正常排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 在整个白天或白天的部分时间段出现排尿次数增加, 排尿频率为数分钟至每小时1次, 每次排尿量较少, 不伴有尿痛、发热、烦渴多饮等。由于查体和化验检查大多正常, 临床容易被忽略或漏诊, 甚至有时被误诊为尿路感染, 导致不必要的过度检查和治疗。

特异性日间尿频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正常的排尿机制由脊髓反射完成, 随着小儿的逐渐成长和发育, 逐渐建立脑干-大脑皮质层控制, 通常在3岁以后就能对排尿进行良好控制[11]。当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够完善时, 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就较弱, 当受到惊吓、精神紧张、以及社会心理压力因素影响时容易导致膀胱神经功能失调, 发生排尿障碍。多数研究提出社会心理因素和精神压力是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的主要发病诱因[12, 13, 14], 甚至有报道49%的特异性日间尿频患儿存在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或焦虑状态, 最常见的如患儿在学校的精神压力问题、亲属成员患重病或去世、父母离异、家庭中弟妹的出生、以及性虐待等[12]。少数特异性日间尿频儿童可同时伴有一些精神障碍性疾病中常见的排尿异常, 如夜间遗尿、日间尿失禁、排尿困难等。有学者认为特异性日间尿频、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以及日间尿频伴抽动障碍可能代表同一疾病谱的不同临床表型[12]

另外有研究发现, 部分特异性日间尿频患者有大量饮用富含草酸的饮料或酸性果汁的习惯(如橙汁、苹果汁、葡萄汁等)[15], 其中部分患者存在高钙尿症和酸性尿[16]。还有研究发现特异性日间尿频的患儿在发病前存在呼吸道链球菌感染[17], 或者曾经去公共游泳池游泳, 并且从尿液中检测到支原体、巨细胞病毒或腺病毒等[18], 提示代谢、感染等因素也可能与特异性日间尿频的发病有关, 但是目前为止, 就上述研究尚不足以判定这些因素与特异性日间尿频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单一的日间尿频症状, 不伴有夜间遗尿、日间尿失禁、排尿困难等其他排尿障碍, 年龄分布以3~6岁的学龄前儿童为主, 占69.2%。40.4%的患儿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压力诱因, 和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存在精神压力诱因的患儿中同样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占92.9%。本组学龄前儿童中最常见的精神诱因是新入或变更幼儿园, 其次为陪伴亲属或保姆的更换以及家庭中新近有弟妹出生, 学龄儿童的精神诱因分别是学习压力大和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责罚, 说明焦虑、紧张、压抑、孤僻等精神因素是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的常见原因, 如长期存在势必影响本病治疗效果和预后, 所以应针对患儿可能存在的不良精神心理因素, 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

本组资料中有9例患儿发病前喜欢饮用果汁、冰红茶类饮料, 但尿常规提示pH值均在正常范围, 未发现有酸性尿。20例患儿进行了尿钙与尿肌酐比值检查, 其中仅1例4岁儿童的尿钙与尿肌酐比值增高(0.34, 正常值应小于0.21), 其余19例均正常。8例患儿主诉在尿频症状出现之前或同时曾有急性呼吸道感染, 但未进行病原检测。本研究亦不能提示代谢及感染因素与特异性日间尿频之间有相互关系。

目前为止针对本病的治疗还没有公认并统一的方案, 由于考虑到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心理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治疗干预仍是必要的。Bergmann等[12]学者提出首先应该进行心理和认知行为的治疗。特异性日间尿频一经诊断, 即应向患儿及家长说明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 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 无需过度检查或药物治疗, 以解除患儿和家长的焦虑; 然后针对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压力诱因, 如外界环境的压力、家庭内部的不良因素影响等进行探讨, 必要时可以求助或咨询精神科医生。饮食方面应减少摄入富含草酸的饮料、酸性果汁以及咖啡因等。药物治疗只推荐用于症状严重或持续存在的患儿, 可选择吲哚美辛或抗胆碱能药物[12]。近年来国内的小儿外科学者认为白天尿频与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最为相关, 提出可通过膀胱灌注及膀胱功能训练来改善尿频症状[6], 但是由于膀胱灌注需要插导尿管, 难以为多数患者和家属接受, 临床实际操作性受到很大限制。

本组资料中有11例患儿在院外曾被误诊为尿路感染而接受了抗生素治疗, 但尿频无改善, 因此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避免不恰当地抗生素治疗。本研究中均采用非药物治疗, 有社会心理和精神压力诱因者以精神和情感支持为主, 指导家长正确认识本病, 取得其配合和支持, 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使其减轻心理负担, 保持情绪稳定, 对缓解尿频症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对其他无明显诱因者进行排尿训练, 排尿训练的机制主要是在膀胱的充盈过程中患儿主动有效地收缩盆底肌肉或尿道括约肌, 反馈抑制逼尿肌的收缩, 使膀胱能正常地舒张。从随访结果来看, 对于非药物治疗家长普遍易于接受, 患儿的依从性亦较好, 尽管部分患儿年龄偏小, 理解能力和配合能力不够成熟, 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但从随访2个月的转归来看, 85.6%的患儿尿频症状消失和好转, 至少说明多数特异性日间尿频患儿无需药物治疗可获得缓解。当然本组病例多数症状相对较轻, 除单一的日间尿频症状外无其他排尿障碍, 无法评价非药物治疗对症状严重或持续存在的患儿的有效性。另外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缺乏干预组与不干预组的对照研究, 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 因而存在一定的不足。

综上所述, 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的病因是多因素的, 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和精神压力可能是其最主要的诱因或病因。精神和情感支持、适当的排尿训练对本病有一定疗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检查和药物治疗。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tephens FD, Whitaker J, Hewstone AS. True, false and sha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J]. Med J Aust, 1966, 2(18): 840-842. [本文引用:2]
[2] 闫晓红. 盐酸山莨菪碱和谷维素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30例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10): 560. [本文引用:1]
[3] 朱永琴, 王其莉, 杨瑶, . 中药治疗小儿脾肾气虚型神经性尿频32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10): 741. [本文引用:1]
[4] 米艳霞. 推拿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60例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4): 704. [本文引用:1]
[5] 谢艳红, 叶丽, 黄辉霞.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阿普唑仑、赖氨酸治疗顽固性儿童神经性尿频40例[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 37(2): 267-269. [本文引用:1]
[6] 高洁, 卢有琼, 刘星, . 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204例分析[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4, 35(9): 687-690. [本文引用:2]
[7] Neveus T, von Gontard A, Hoebeke P, et al. The stand 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port from the Stand ardis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J]. J Urol, 2006, 176(1): 314-324. [本文引用:1]
[8] Bass LW. Pollakiuria, extraordinary daytime urinary frequency: experience in a pediatric practice[J]. Pediatrics, 1991, 87(5): 735-737. [本文引用:1]
[9] Cohen HA, Nussinovitch M, Kauschansky A, et al. Extraordinary daytime urinary frequency in children[J]. J Fam Pract, 1993, 37(1): 28-29. [本文引用:1]
[10] Hellerstein S, Linebarger JS. Voiding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J]. Clin Pediatr, 2003, 42(1): 43-49. [本文引用:1]
[11] Piaseczna-Piotrowska A, Dzieniecka M, Samolewicz E, et al. Distribution of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the neurogenic urinary bladder of children with myelomeningocele[J]. Adv Med Sci, 2013, 58(2): 388-393. [本文引用:1]
[12] Bergmann M, Corigliano T, Ataia I, et al. Childhood extraordinary daytime urinary frequency: a case series an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Pediatr Nephrol, 2009, 24: 789-795. [本文引用:6]
[13] 李星, 林慧卿, 葛欣, . 学龄期儿童神经性尿频与心理状况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4): 294-296. [本文引用:1]
[14] Asnes RS, Mones RL. Extraordinary urinary frequency[J]. Pediatrics, 1991, 87(6): 953 [本文引用:1]
[15] Corigliano T, Renella R, Robbiani A, et al. Isolated extraordinary daytime urinary frequency of childhood: a case-series of 26 children in Switzerland [J]. Acta Paediatr, 2007, 96(9): 1347-1349. [本文引用:1]
[16] Robson WLM, Leung AK. Extraordinary urinary frequency syndrome[J]. Urology, 1993, 42(3): 321-324. [本文引用:1]
[17] Murphy ML, Pichichero ME. 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 156(4): 356-361. [本文引用:1]
[18] Crowther P, Pead PJ, Pead L, et al. Daytime urinary frequency in children[J]. Br Med J, 1988, 297: 85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