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牙齿缺失的修复方法包括活动桥、固定桥、种植修复等, 每种方法均有一定的优缺点, 如活动桥修复的最大优点是其基牙磨除量小、费用低, 但是该修复方法的舒适度和咀嚼效率较低, 有产生误吞误吸的风险。传统固定桥修复时, 其异物感小, 咀嚼功能和美观修复效果好, 成功率较高[1], 但是患者必须忍受大量磨除牙体组织的痛苦和损失。粘接桥修复虽可大幅度减少牙体预备量, 但是其对于基牙的要求较高, 即牙体组织必须是完整的, 或仅有很小的局限于牙釉质的缺损, 在适应证的选择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种植修复具有不磨牙、成功率高[2]等优点, 但是具有对全身和口腔局部条件要求高、费用高、程序较复杂等缺点,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它的使用。
临床上常常存在这种情况:在单个牙齿缺失时, 一个基牙出现了较大的牙体缺损, 而另一个基牙的牙体组织基本完整。此时如果使用传统的固定桥修复, 必然会有一部分完好的牙体组织被磨除, 而粘接桥在有较大牙体缺损的基牙上不能取得很好的粘接固位力。有研究者[3]提出在具有较大牙体缺损的基牙上使用全冠作为固位体, 与桥体刚性连接, 而在牙体组织基本完整的基牙上使用金属翼板作为固位体, 并在其上放置活动连接体与桥体相连(图1), 从而形成一种改良的半固定桥, 但上述修复方法只是个别病例报道。本研究拟通过一定样本量的临床对照研究探讨该修复方法的临床修复效果。
本研究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80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42例, 平均年龄为(54.6± 7.1) 岁。纳入条件包括:单个后牙缺失; 缺失间隙近远中均有基牙; 一个基牙具有较大的牙体缺损(经过完善治疗), 另一个基牙的牙体组织完整, 或有很小且局限于牙釉质的缺损; 对颌为天然牙。根据患者病历号最末位为单号或双号,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随机分组后, 向患者充分说明修复方法, 各自优缺点, 患者有权更改修复方法或中途退出, 但选择更改修复方法的患者不再进入本实验的研究, 以充分保护患者的自身权利。
实验组38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22例, 平均年龄(50.7± 6.3) 岁。修复方法为, 在没有牙体缺损的基牙上, 使用金属翼板作为固位体, 在金属翼板临近缺隙侧放置栓体; 在具有较大缺损的基牙上选用金属全冠或金属烤瓷冠作为固位体, 与桥体刚性连接, 在桥体的另一侧放置栓道, 两部分通过栓体与拴道相连接(图2); 桥体为金属烤瓷桥体。在临床试戴调牙合, 常规上釉后, 对金属翼板组织面进行喷砂处理, 相应的基牙组织面隔湿, 最好使用橡皮障, 使用30%(体积分数)磷酸处理30 s, 冲洗后, 使用PANAVIA F(日本可乐丽医疗器材株式会社)树脂粘接剂粘接。表面清理后, 再粘固全冠固位体部分。
对照组42例使用传统固定桥进行修复, 两个固位体使用金属全冠或烤瓷冠, 与桥体刚性连接, 桥体为金属烤瓷桥体,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20例, 平均年龄(54.1± 7.5) 岁。
所有患者的临床操作均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 义齿制作由两位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员完成, 尽可能减少由于操作误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两组患者在修复体戴入后3、6、12、24、36、 48、60个月进行复查, 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 Public Health Service , USPH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 对基牙和固位体进行检查[4], 评为A、B、C、D 4个等级, 重点检查固位体边缘适合性和边缘龋坏(表1), 其他如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等不作为检查项目。此外, 检查基牙有无松动、固位体有无松动脱落、桥体有无崩瓷等不良情况等。
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使用SPSS 23.0, 计量数据描述使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 不同组间的计数分析比较使用四格表卡方检验, 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38例包括上颌23例, 下颌15例, 平均观察时间为40.3个月(最短观察时间为9个月, 最长观察时间为60个月)。38例中, 1例有右下第二前磨牙缺失、右下第一磨牙牙体组织大面积缺损、右下第一前磨牙牙体组织完整, 在使用7个月后, 全冠固位体连同桥体发生脱落; 还有1例是在使用20个月后, 全冠固位体和桥体一同脱落, 上述2例在经过表面处理后, 重新粘固后使用良好; 其余36例使用良好, 固位体边缘适合性良好, 固位体基牙边缘区无变色, 无继发龋坏(表1)。38例中还有1例桥体局部有小的崩瓷, 由于不影响使用及美观, 经表面局部处理后继续使用(表2)。
对照组42例中包括上颌20例, 下颌22例, 平均观察时间为44.7个月(最短观察时间为22个月, 最长观察时间为50个月); 观察期内所有修复体使用良好, 固位体边缘适合性良好, 固位体边缘区基牙牙体组织无变色, 无继发龋坏(表1)。42例中有1例固位体出现崩瓷, 经过表面局部处理后继续使用(表2)。结果显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修复体边缘、基牙继发龋坏、基牙松动、固位体松动脱落以及崩瓷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对所测数值分别进行四格表卡方检验, 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 P值均> 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 人们在追求修复的使用效果和美观的同时, 还要追求微创, 希望对健康牙体组织的磨除越少越好, 而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以及修复设计的不断完善, 也为实现这些希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如粘接桥的牙体磨除量远远小于传统固定桥, 据Edelhoff等[5]在树脂模型牙齿上的研究, 预备有轴沟的金属翼板固位体其牙体磨除量为10%, 而金属全冠的磨除量为72.3%, 可见粘接桥的牙体预备量要明显小于传统固定桥的预备量。同时, 由于树脂粘接剂的研究近年来取得进展, 使粘接桥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 已经接近于传统固定局部义齿, 通过Meta分析, 粘接桥的5年成功率可以达到 87.7%[6], 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接受, 并且其适应证也在不断的扩大, 通过使用一些其他装置, 可以用来修复多个缺失牙[7-8], , 而不仅仅是用来修复单个缺失牙齿; 但是粘接桥对于基牙的要求较高, 要求基牙牙体组织完整, 或是只有小的缺损, 缺损只是局限在釉质, 并且牙齿排列正常, 故在适应证上有一定的限制。
临床上有时会遇到只有一个基牙的牙体组织是完整的, 另一个牙体组织存在较大的缺损, 此时无法选用粘接桥修复, 但用传统固定桥进行修复, 对于没有牙体缺损的基牙需要磨除较多的健康牙体组织, 而本研究提出的改良半固定桥可以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条件下, 尽可能地保留牙体组织, 达到微创修复的目的。
我们在设计上为了增强金属翼板的机械固位力和支持, 降低粘接面的应力, 减少脱粘接, 在基牙的近远中处需要放置两个轴沟, 在牙合面至少要放置近中和远中两个牙合支托, 在不影响美观和患者能够接受的情况下, 最好将近远中牙合支托相连接形成封闭结构, 既增加了金属翼板的支持强度, 又可以增强其刚性, 当受到负荷时金属翼板的变形减小, 降低了脱粘接的可能性。类似的金属翼板设计方法在其他作者的文章中也有所表述[8, 9, 10]。三维有限元的研究也证实了具有封闭结构的金属翼板在受到负荷时, 其结构稳定性要高于传统的包绕3个轴壁的“ C” 型开放式设计的金属翼板[11]。
固定修复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两侧固位体的固位力要尽可能一致, 当两侧固位体的固位力差距较大时, 固位力较小一侧的固位体容易发生松动,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 则容易产生龋齿等不良后果。本研究中的两个固位体, 一个选择全冠, 另一个选择金属翼板, 两者的固位力明显不同, 为了防止较弱的一侧, 也就是金属翼板发生脱粘接, 我们使用了垂直栓体栓道的非刚性连接体设计, 起到应力中断的作用。除此之外, 非刚性连接体将剪切应力传到支持骨组织而非连接体, 所连接的两部分具有独立的微小动度, 减小了基牙近远中向的扭力[12], 避免了因为两个固位体固位力相差过大, 而导致一侧固位体容易产生松动的弊端。本研究所发生的2例脱落, 都是发生在全冠固位体一侧, 而不是固位力较弱的金属翼板一端, 发生脱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咬合力量较大所致, 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桥体的减径, 避免全冠固位体受力过大, 因为其所分担的桥体负荷要大于金属翼板, 在减少脱粘接的同时, 又对基牙起到保护作用。由于使用了垂直的栓体栓道的非刚性连接设计, 当两个基牙的就位道不一致时, 可以使牙体的预备量减少。
由于在两个基牙上分别使用金属翼板和全冠, 其固位和支持能力有明显的不同, 因此本研究选择将桥体与冠固位体刚性连接, 分担大部分桥体的负荷, 桥体的另一端, 通过栓道栓体与金属翼板非刚性连接, 避免使用金属翼板的基牙受力过大, 造成脱粘接。
当下颌磨牙单个缺失时, 如果将金属翼板放在双尖牙, 由于需要在双尖牙的牙合面放置两个牙合支托, 患者在说话和大笑时会暴露出一定量的金属, 有一些患者不能够接受, 而在上颌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患者更容易接受。
改良半固定桥一个固位体使用金属翼板, 尽可能地保留了健康牙体组织, 治疗效果与传统固定桥相近, 但是其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观察。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