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5, Vol. 37 ›› Issue (5): 536-541.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两种破骨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及其吸收骨质的动态观察

李斌斌,于世凤,庞淑珍   

  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81)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5-10-18 发布日期:2005-10-1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5-10-18 Published:2005-10-18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动态观察其形态、分化及功能,为进一步探讨药物对OC性骨吸收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两种OC的培养方法,即从新生24 h的兔长干骨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成熟OC和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 cell, OLC)的方法,对获得的OC进行形态学和功能观察.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OC是一种多核巨细胞,有伪足并借助伪足的凹凸伸缩而变化形态、运动行走;HE染色均可见OC多核、胞浆有空泡;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可见OC胞浆阳性,呈酒红色,多核.体外OC与骨片共同培养形成骨吸收陷窝,且在培养的7 d内陷窝数目和面积逐渐增大.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OLC,其形态结构特征与成熟OC相同,诱导出的破骨样细胞数目多于机械分离的方法,但每个细胞胞核数目总体上少于机械分离的方法,而且胞核多位于细胞周边,在骨片上形成的陷窝也较小而浅;培养液上清中的钙离子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含量在培养的1~12 d内随时间逐渐增加.结论: 针对不同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离培养OC方法.从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培养的方法可获得骨吸收功能较活跃的OC.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的OLC数量较多,适于对OC分化过程的研究.

关键词: 破骨细胞, 细胞培养, 骨质吸收

[1] 梁峰,吴敏节,邹立东. 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5): 970-976.
[2] 李满,李圆,孙麟,宋君来,吕聪. 高迁移率族蛋白B1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表达促进氧糖剥夺/复氧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5): 785-791.
[3] 余婧婷, 孟焕新, 刘凯宁. 改良人牙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4): 733-737.
[4] 张婕,李小彤. 骨性安氏Ⅲ类手术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1): 111-115.
[5] 蒋若丹, 林红, 郑刚, 袁慎坡, 杜桥, 张研. 采用三维细胞培养的牙本质屏障细胞毒性试验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2): 330-335.
[6] 赵旭, 邸萍, 林野, 李健慧, 邱立新, 罗佳, 崔宏燕. “All-on-4”无牙颌种植即刻修复技术的初步临床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5): 720-726.
[7] 张凤秋, 孟焕新, 韩劼, 丁茜. 人牙周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超微结构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2): 274-277.
[8] 蒋析, 林野, 胡秀莲, 邸萍, 罗佳, 李健慧. 下颌后牙游离缺失伴重度垂直骨量不足的计算机 辅助种植修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2): 294-298.
[9] 岳嵚,胡秀莲,李健慧,任抒欣,蒋析,林野. 不翻瓣与翻瓣种植技术对边缘骨水平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6): 997-1000.
[10] 刘云松, 周永胜, 葛雯姝, 马桂娥, 张晓, 许永伟. 原代人脂肪基质细胞体内成骨能力的检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1): 55-58.
[11] 罗佳, 胡秀莲, 林野, 邱立新, 邸萍, 李健慧. 下后牙区平台转移设计种植体植入深度对边缘骨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1): 65-69.
[12] 王恩博, 崔念晖, 柴原孝彦, 野村武史, 张伟, 俞光岩.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骨吸收相关因子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1): 85-89.
[13] 潘爽, 李铁军.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28-31.
[14] 黄明主, 张凤春, 张雁云. 乳腺癌干细胞微球体形成的影响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5): 500-504.
[15] 崔念晖, 张伟, 王恩博, 魏明洁, 郭传瑸, 俞光岩. 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与破骨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1): 30-3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