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中不同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和细胞通讯网络
蔡祥,王仁东,王世佳,任梓齐,于秋红,李冬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199-20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01
摘要424)   HTML32)    PDF(pc) (5295KB)(601)    收藏

目的: 探索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结合GBM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挖掘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标志物,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方法,构建GBM恶性进展中的细胞亚群图谱,利用Monocle2技术构建GBM恶性进展中肿瘤细胞亚群的动态进展轨迹,基于基因富集分析,挖掘肿瘤细胞亚群随GBM恶性进展中显著变化的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利用CellChat软件识别不同免疫细胞亚群间的复杂通讯网络,通过生存分析识别GBM恶性进展中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风险分子标记物。结果: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识别出6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淋巴细胞、周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胶质瘤细胞、小胶质细胞,单细胞数据集中了27 151个细胞,其中包含3 881个来源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细胞,10 166个来源于新诊断GBM患者的细胞,13 104个来源于复发性胶质瘤患者的细胞。胶质瘤细胞亚群逆时序分析提示,胶质瘤细胞亚群在恶性进展中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异质性;免疫细胞亚群的细胞相互作用分析揭示,GBM恶性进展中不同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共识别出22条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配体-受体对,涉及12条通路;生存分析识别出8个与GBM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中SERPINE1COL6A1SPP1LTFC1SAEBP1SAA1L是GBM患者的高风险基因,ABCC8是GBM患者的低风险基因。结论: 深入揭示了GBM恶性进展中胶质瘤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模式,对于理解GBM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GBM的精准医疗和治疗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GBM患者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线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牙源性钙化囊肿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三维影像特点
凌晓彤,屈留洋,郑丹妮,杨静,闫雪冰,柳登高,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31-13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0
摘要421)   HTML11)    PDF(pc) (1845KB)(290)    收藏

目的: 利用螺旋CT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分析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的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COC和16例CEOT的螺旋CT或CBCT影像资料,结合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位置、大小、膨隆程度、内部结构及牙齿受累情况等,并对病变内钙化特点进行分类。结果: 19例COC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7岁,89.5%(17/19)的病变位于前牙区和前磨牙区,100.0%存在颌骨膨隆,78.9%出现骨皮质不连续。16例CEOT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岁,81.3%(13/16)的病变位于前磨牙区和磨牙区,56.3%存在颌骨膨隆,93.8%出现骨皮质不连续。根据病变内钙化物的分布特点分为无钙化型(未见钙化影像)、边缘型(钙化影位于病变边缘,且仅在一侧散在分布)、弥散型(多发钙化影广泛分布于病变范围内)、团块型(存在直径大于5 mm的钙化团块)及冠周型(钙化影像聚集于阻生牙周围)。73.7%的COC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边缘型9例、弥散型3例及团块型2例;42.8%的CEOT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弥散型2例及冠周型5例。另外,6例COC病变中存在牙瘤样影像,9例无钙化的CEOT中8例为朗格汉斯(Langerhans)型,病变较小(近远中径平均为17.8 mm),不含阻生牙,且无牙根吸收。结论: COC好发于颌骨前部,膨隆明显,而CEOT好发于颌骨后部,多存在骨皮质不连续。两者的钙化特点差异较大,COC病变区钙化影像发生率高,多沿病变边缘散在分布,位于病变一侧,远离阻生牙,部分病变与牙瘤共同发生;CEOT逾半数无钙化且病变较小,其余病变中钙化物影像多围绕在阻生牙周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治疗相关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机制研究与靶向治疗新进展
黄教悌,胡菁,韩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4): 557-56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4.001
摘要382)   HTML29)    PDF(pc) (1719KB)(270)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成人及儿童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特征及治疗
费秀文,刘斯,汪波,董爱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3): 533-54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3.022
摘要352)   HTML15)    PDF(pc) (899KB)(193)    收藏

目的: 分析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HNL)的临床资料, 比较成人及儿童临床资料的异同, 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提高诊断率, 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3年8月活检病理诊断为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及转归情况。根据年龄进行分组, 比较儿童组(<16岁)和成人组(≥16岁)患者上述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入组的81例患者中, 男42例, 女39例, 中位年龄为21(14, 29)岁, 中位病程为20.0(13.0, 30.0) d, 中位住院时长为13.0(10.0, 15.0) d。首发症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同时起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淋巴结肿大, 96.3%(78/81)的患者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双侧颈部淋巴结都肿大者占50.6%(41/81), 锁骨上、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占55.6%(45/81), 中位淋巴结直径为20.0(20.0, 30.0) mm。仅有1例患者不伴有发热, 其余80例患者均有发热, 中位峰值体温为39.0(38.0, 39.8) ℃。伴随症状: 皮疹7例(8.6%, 7/81)、乏力28例(34.6%, 28/81)、盗汗7例(8.6%, 7/81)、畏寒寒战25例(25.3%, 25/81)、肌肉酸痛11例(13.6%, 11/81)、关节痛5例(6.2%, 5/81)。肝脾肿大有17例(21.0%, 17/81), 其中脾大12例, 占肝脾大的70.6%(12/17)。68.8%(55/80)的患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计数下降, 47.5%(38/80)淋巴细胞(lymphocyte, LY)比例升高, 53.4%(39/73)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 79.2%(57/7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升高, 22.2%(18/81)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升高, 27.2%(22/81)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升高, 81.6%(62/76)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升高。81例患者均进行了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 77.8%(63/81)的患者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结内结构大部分破坏或消失, 16.0%(13/81)淋巴结结构尚存或存在, 淋巴结结构增生、淋巴结结构正常各占1.2%(1/81), 3.7%(3/81)的患者未记录淋巴结结构。67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D3+、CD68(KP1)+分别占97.0%(65/67), MPO+占94.0%(63/67)。51例(63.0%, 51/81)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的中位数时间为1.0(1.0, 4.0) d, 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最好时体温可当天下降至正常。成人组和儿童组在住院时长、是否有前驱诱因、是否伴随畏寒寒战、超敏CRP升高率、是否应用抗生素、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的病例, 且一般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时, 应考虑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 需尽早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误治,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确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创伤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专家共识
黄伟,许庭珉,王天兵,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3): 551-55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3.025
摘要344)   HTML22)    PDF(pc) (1027KB)(548)    收藏

创伤是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是45岁以下人群第1位的死亡原因, 也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五大死因之一。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能够确保患者迅速得到专业医疗救助, 创伤中心的建设能够改善创伤救治效果。目前, 我国不同地区的创伤救治质量大不相同, 对创伤救治的医疗过程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和对创伤的现场救援、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进行标准化控制, 是提高创伤救治能力水平和创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作为医疗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 其可以引领创伤中心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创伤救治的医疗质量管理, 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创伤救治现状, 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中创伤中心医疗质量的16项控制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更新, 制定了新版19项质量控制指标, 包含名称、定义、计算方式、意义、质量控制对象等, 供各级创伤中心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使用, 为创伤中心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可循路径。实施这些质量控制指标能够引导医疗机构对创伤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评估, 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 这些指标可以提升机构内部协作效率, 加强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从而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与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生物活性陶瓷iRoot BP Plus®在儿童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
郑佳佳,杨雪,温泉,付元,邵校,丁美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79-18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8
摘要331)   HTML15)    PDF(pc) (960KB)(200)    收藏

目的: 观察生物活性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Innovative BioCeramix Inc, Vancouver, BC, Canada)在儿童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为该术式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因恒前牙复杂冠折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行以生物活性陶瓷iRoot BP Plus®为盖髓剂的牙髓切断术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根尖片和初诊病历显示为年轻恒牙者,纳入97颗年轻恒牙进行研究。收集患者初诊及复查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临床检查包括根尖孔形成情况、松动度、牙冠颜色、牙髓活力测试(冷测)、有无脓肿和瘘管,影像学检查包括根周膜连续性、根尖周低密度影像、复诊时盖髓剂下方牙本质桥形成情况、髓腔及根管钙化情况,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有复诊记录的64例患者共75颗患牙,其中男性37例(57.8%),女性27例(42.2%),就诊时平均年龄为9.1岁,平均随访时长19.3个月。采用iRoot BP Plus®盖髓的牙髓切断术后6个月成功率为96.0%,术后1年成功率为94.7%。术后复查2年以上者共23例,累计失败6例。成功率在患牙就诊时距外伤的时间是否超过24 h组中(P=0.61)以及是否松动组中(P=0.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无移位性损伤的年轻恒牙复杂冠折患牙,采用iRoot BP Plus®盖髓的牙髓切断术1年成功率很高,该术式具备广泛推广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仿生设计制备和临床转化
赵菡,卫彦,张学慧,杨小平,蔡晴,宁成云,徐明明,刘雯雯,黄颖,何颖,郭亚茹,江圣杰,白云洋,吴宇佳,郭雨思,郑晓娜,李文静,邓旭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4-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2
摘要324)   HTML29)    PDF(pc) (888KB)(629)    收藏

Oral diseases concern almost every individual and are a serious health risk to the population. The restorative treatment of tooth and jaw defect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oral function and support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tou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earning from the nature", Deng Xuliang's group of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and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has proposed a new concept of "microstructural biomimetic design and tissue adaptation of tooth/jaw materials" to address the worldwide problems of difficulty in treating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poor prognosis of restoration of tooth defects, and vertical bone augmentation of alveolar bone after tooth loss. The group has broken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multi-stage biomimetic technology from the design of microscopic featur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macroscopic effects, and invented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crystalline/amorphous multi-level assembly, ion-transportation blocking, and multi-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etc. The group also pioneered the cationic-hydrogel desensitizer, digital stump and core integrated restorations, and developed new crown and bridge restorative materials, gradient functionalisation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membrane, and electrically responsive alveolar bone augmentation restorative membranes, etc. These products have established new clinical strategies for tooth/jaw defect repair and achieved innovative results.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our group have strongly supported the theoretical improvement of stomatology, developed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oral hard tissue restoration, innovate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strategy, and led the progress of the stomatology industry.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下颌运动轨迹的正颌外科术中下颌骨髁突定位方法及初步精度验证
徐心雨,吴灵,宋凤岐,李自力,张益,刘筱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57-6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0
摘要315)   HTML24)    PDF(pc) (5506KB)(205)    收藏

目的: 基于下颌运动轨迹建立正颌手术下颌骨髁突位置的术前规划和术中定位技术流程,并对其定位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大视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和口内扫描分别获得面部骨组织和牙齿的三维数据,采用下颌运动记录仪记录患者下颌生理状态下各方向运动时的下颌运动轨迹。使用IVSPlan l.0.25软件,通过数据分割、三维重建得到上、下颌骨的三维模型,通过标志点配准将牙列数据与颌骨数据融合,将下颌运动记录仪得到的数据转化为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矩阵变换方程组,通过下颌骨三维数据的矩阵变换得到不同时刻下颌骨髁突的坐标位置,并通过软件可视化呈现其三维运动轨迹。由一名具有颞下颌关节病诊治和正颌外科手术双专业背景的高年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可视化界面上筛选合适的下颌骨髁突位置作为近心骨段的术后位置,常规进行正颌外科设计,基于咬合关系和面型设计远心骨段位置,将近、远心骨段数据融合得到术后下颌骨形态,通过3D打印得到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预成型钛板、打孔,设计下颌骨髁突定位导板。手术中,通过下颌骨髁突定位导板和预成型钛板引导包含下颌骨髁突的近心骨段就位于术前设计位置。通过10例骨性Ⅱ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验证该流程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中定位下颌骨髁突的准确性。误差的计算方法为术前设计与术后2周CBCT实际下颌骨髁突表面距离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结果: 术前设计下颌骨髁突位置与术后2周的实际位置相比,下颌骨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RMS为(1.59±0.36) mm,95%CI:1.35~1.70 mm,小于2 mm的专家共识建议值(P < 0.05)。结论: 下颌运动轨迹对正颌外科手术设计中确定包含下颌骨髁突的近心骨段位置可能具有指导作用,使用下颌骨髁突定位装置和预成型钛板术中引导下颌骨髁突就位的精度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双参数MRI改良PI-RADS评分4分和5分病灶的最大径对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预测效果
田宇轩,阮明健,刘毅,李德润,吴静云,沈棋,范宇,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4): 567-57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4.004
摘要314)   HTML12)    PDF(pc) (1667KB)(105)    收藏

目的: 评估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评分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中将病灶最大径15 mm作为4分升级为5分标准的合理性并进行改良,以提升对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9—2022年间接受前列腺MRI检查及穿刺的患者,将这组患者作为训练集,2023年的患者作为验证集,对病灶进行定位及测量最大径。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计算出病灶最大径预测csPCa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最佳截断值,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缩小组间差异,在验证集中进行诊断效能的比较。结果: 训练集的589例患者中,358例(60.8%)的病灶位于外周带,231例(39.2%)位于移行带,496例(84.2%)为csPCa病变。外周带病灶的中位直径小于移行带病灶(14 mm vs. 19 mm,P < 0.001)。ROC分析最大径对csPCa的预测效果,外周带病灶(AUC=0.709)与移行带病灶(AUC=0.67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计算得出外周带病灶的截断值为11.5 mm,移行带病灶为16.5 mm。通过在验证集中计算截断值对应的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发现按病灶位置进行分层可以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计算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 NRI)为0.170。结论: 将15 mm作为病灶PI-RADS评分4分升级为5分的标准过于笼统,外周带病灶的截断值小于移行带病灶,应考虑对不同位置的病灶分开设定截断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失眠与2型糖尿病关联研究
马雨佳,卢燃藜,周泽宸,李晓怡,闫泽玉,武轶群,陈大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74-17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7
摘要303)   HTML8)    PDF(pc) (712KB)(191)    收藏

目的: 为克服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探讨失眠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 在欧洲裔人群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选择与失眠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剔除与吸烟、体育活动、饮酒、教育程度、肥胖或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的位点后,使用逆方差加权评估失眠对2型糖尿病的效应,并采用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分析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通过计算F统计量来检验工具变量的适用性,F统计量大于10认为存在弱工具变量偏倚可能性较小。采用MR-Egger回归进行多效性检验。此外,采用留一法(leave-one-out)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选择了248个与失眠独立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候选工具变量集合,基于千人基因组计划对候选工具变量集合进行修剪并剔除潜在的多效SNPs后,共纳入与失眠相关的167个SNPs作为最终的工具变量。本研究中F统计量为39.74,符合孟德尔随机化的相关性假设。逆方差加权法发现失眠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较高,在失眠的人群中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失眠人群的1.14倍(95%CI:1.09~1.21,P<0.001)。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结果支持失眠对2型糖尿病存在正向关联。多效性检验表明结果受多效性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敏感性分析支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结论: 失眠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失眠与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正向关联,本研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索口腔扁平苔藓局部激素治疗敏感性相关分子特征
任晓萌,李凯一,李春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32-3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6
摘要291)   HTML9)    PDF(pc) (3323KB)(146)    收藏

目的: 探索影响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相关分子。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1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28例有症状的OLP患者,采用0.1 g/L(mg/mL)地塞米松局部涂擦,每日3次,每次1 min,治疗4周后根据其临床效果(体征记分、疼痛症状记分、口腔健康程度量表)将OLP分为激素有效组和激素无效组。治疗前收集受试者口腔黏膜组织,提取组织总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使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进行差异分析,基于超几何分布算法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而筛选可能影响局部地塞米松治疗敏感性的相关分子。结果: 28例OLP患者经过局部地塞米松治疗4周后,13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客观体征记分分别为7.0(4.5,9.0)和5.0(3.0,6.3),疼痛症状记分分别为5.0(2.0,5.5)和2.0(0.0,3.5),口腔健康影响程度分别为5.0(3.5,9.0)和1.0(0.0,5.0),均显著降低(P<0.01)(有效组),15例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录组学测序共鉴定出499个DEGs,其中有效组中274个基因上调,225个基因下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效组上调基因显著富集于白细胞穿血管内皮迁移通路(CLDN8CTNNA3MYL2MYLPF),而下调基因显著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白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及皮质醇合成和分泌信号通路。结论: CLDN8CTNNA3MYL2MYLPF高表达的OLP患者对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而对TNF、IL-17、NF-κB等炎症通路相关基因及皮质醇合成分泌相关基因高表达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口腔急诊科死亡病例分析
徐训敏,邵校,姬爱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85-18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9
摘要260)   HTML7)    PDF(pc) (701KB)(205)    收藏

为了解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 提高口腔专科医院的急诊救治水平, 我们收集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数据包括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颌面部疾病诊断、全身基础疾病状况、抢救情况、死亡原因和死亡的季节分布。结果显示, 13年间共发生死亡病例8例(男性5例, 女性3例), 年龄为40~86岁, 中位年龄66岁。8例患者中, 5例主诉症状为口腔癌出血, 1例为口腔癌术后胸闷、呼吸困难, 1例为颌面部创伤后意识丧失, 1例为口腔糜烂无法进食。8例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脑梗塞等基础疾病中的一项及以上, 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恶液质。5例患者的死亡原因为口腔癌破裂出血或外科手术伤口愈合不良、出血引发呼吸循环衰竭, 1例为尿毒症、高钾血症致循环衰竭, 1例为颌面部创伤后口底组织肿胀致窒息, 另一例为口腔癌术后急性心肌梗死致循环衰竭。6例患者在入院前已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 2例患者在入院后医生治疗时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肺复苏及部分高级生命支持措施, 平均抢救时长46 min。因口腔急诊科患者死亡发生率较低, 医务人员参与急救的机会少, 应定期组织急救技能培训、演练和考核。急救设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氧气供给系统、负压吸引系统、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器械)应常备, 急救药品储备要充足, 并安排专人定期维护。死亡病例主要发生于伴有全身基础疾病的老年口腔癌出血患者。颌面外科医生对老年口腔癌术后的患者要加强宣教,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急诊意识。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急救技能训练, 接诊此类患者时也要加强急救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义齿修复的临床分析
王聪伟,高敏,于尧,章文博,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66-7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1
摘要259)   HTML13)    PDF(pc) (3772KB)(127)    收藏

目的: 分析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情况,并对义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154例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原因实施下颌骨节段切除,并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回顾相关资料并随访调查患者义齿修复的相关情况,同时对义齿修复功能评价的各指标进行专家权威赋值,获得义齿功能评分。采用SPSS 18.0软件对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患者义齿修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率为17.5%,其中,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腓骨瓣修复的术后义齿修复率为25.0%(18/72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义齿修复率11.0%(9/82例,P < 0.05)。缺损累及髁突和不累及髁突的患者在义齿修复率和义齿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P < 0.05)。根据Brown分类,缺损累及下颌骨前牙区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累及下颌骨前牙区的患者(P < 0.05)。因口内条件差而未行义齿修复的患者约占未行义齿修复患者总数的37.9%,是未行义齿修复的最主要原因。结论: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义齿修复情况与肿瘤性质、口内条件等关系密切,种植义齿的临床修复效果更佳,是未来颌骨重建后义齿修复的更优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NEAT1、miR-27a-3p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表达关系
何丽杰,张春艳,王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07-21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02
摘要258)   HTML18)    PDF(pc) (689KB)(266)    收藏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long chain non-coding RNA nuclear-enriched abundant transcript 1,LncRNA NEAT1)、miR-27a-3p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表达关系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D患者66例作为病例组,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评分分为轻度组(≤1分,n=41)与中重度组(>1分,n=25);另取同期门诊其他就诊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标本66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并评估认知程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和脑脊液miR-27a-3p、NEAT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β-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 1,BACE1)、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40和Aβ42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miR-27a-3p、NEAT1水平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miR-27a-3p、NEAT1水平与Aβ沉积平均标准摄取值比率(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ratio,SUVR)及脑脊液miR-27a-3p、NEAT1、BACE1、Aβ42、Aβ40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MMSE评分[21 (17,25),9(7,11) vs. 27 (21,34)]、MoCA评分[17 (12,21),10 (7,13) vs. 27 (21,31)]、血清miR-27a-3p水平(0.55±0.13,0.46±0.06 vs. 0.97±0.22)、脑脊液miR-27a-3p(0.48±0.10,0.35±0.10 vs. 1.03±0.31)、Aβ42水平[(303.55±36.77) ng/L,(231.45±34.14) ng/L vs.(499.99±53.63) ng/L]及Aβ42/Aβ40比值(0.030±0.008,0.022±0.007 vs. 0.048±0.010)轻度组、中重度组AD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中重度组AD患者较轻度组低(P均<0.05);血清NEAT1水平(2.31±0.64,3.13±0.76 vs. 1.05±0.20)、SUVR(1.50±0.29,1.76±0.52 vs. 0.74±0.15)及脑脊液NEAT1(3.51±1.24,4.30±1.65 vs. 1.01±0.23)、BACE1水平[(55.78±5.98) μg/L,(72.32±16.08) μg/L vs. (21.39±3.73) μg/L]轻度组、中重度组AD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中重度组AD患者较轻度组高(P均<0.05)。AD患者血清NEAT1水平与SUVR及脑脊液NEAT1、BACE1呈正相关(r=0.350,0.606,0.341,P<0.05),与MMSE评分、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73,-0.482,P均<0.05);血清miR-27a-3p水平与脑脊液miR-27a-3p水平、MMSE评分、MoCA评分呈正相关(r=0.695,0.424,0.412,P<0.05),与SUVR及脑脊液BACE1水平呈负相关(r=-0.521、-0.447,P均<0.05)。结论: NEAT1、miR-27a-3p在AD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表达趋势具有一致性,NEAT1水平均升高,miR-27a-3p水平均降低,二者水平呈负相关,与AD患者脑中Aβ沉积程度有关,并参与AD的病情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流动人口自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公平性
刘笑晗,杨帆,王昕迪,黄宁,程陶朱,郭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23-22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04
摘要257)   HTML10)    PDF(pc) (1357KB)(147)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及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评价健康公平性。方法: 使用2017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影响因素,采用集中指数法分析流动人口健康公平性,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健康状况和健康公平性的空间聚集。结果: 中国流动人口不健康率为2.71%。年龄和性别对自评健康有显著影响,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人口的自评健康逐渐变差,同时女性更容易认为自己不健康。公平性分析显示流动人口的集中指数为0.021 7,城市户籍流动人口为0.021 6,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为0.021 9,表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公平性偏向高收入阶层,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健康不公平程度大于城市户籍流动人口。自评健康全局Moran’ s i=0.211,不健康率全局Moran’ s i=0.291,表明自评健康有空间聚集趋势。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公平性Moran’ s i=0.136, 显示出空间聚集特征,且以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结论: 总体上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较好,健康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健康不公平的集中趋势体现在东南沿海和北部地区,具有倾贫性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成熟恒牙牙髓切断术的疗效及影像学评价
赵晓一,刘畅,钱锟,潘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38-14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1
摘要254)   HTML14)    PDF(pc) (1442KB)(180)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患者牙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探讨牙髓钙化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到202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龋源性露髓的成年恒前磨牙、恒磨牙行牙髓切断术的患者共77例,使用iRoot BP Plus生物陶瓷类材料作为盖髓剂,一次法完成牙髓切断术。将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青少年组(11 ~ 20岁)25例,平均年龄(15.88±2.19)岁;中年组(21 ~ 50岁)27例,平均年龄(34.59±8.67)岁;老年组(51 ~ 83岁)25例,平均年龄(63.84±7.40)岁。术后1年复查,评价临床疗效,记录钙化桥形成、钙化桥厚度,以及牙髓钙化指数(pulp calcification index,PCI)。结果: 3组患者在性别、牙列及牙位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年随访率为85.71% (66/77),其中青少年组随访率为88.00% (22/25),中年组随访率为85.19% (23/27),老年组随访率为84.00% (21/25)。3组病例1年复查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5.45% (21/22)、91.30% (21/23)、95.24% (2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成功病例中,钙化桥出现率青少年组12例(57.14%,12/21),中年组8例(38.10%,8/21),老年组3例(15.00%, 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810, P = 0.020 < 0.05)。3组间钙化桥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434, P = 0.020 < 0.05)。钙化桥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 = -0.516, P < 0.05)。3组间PCI变化(ΔPCI)分别为0.67±0.58、0.43±0.51、0.25±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04, P = 0.040 < 0.05)。结论: 老年患者龋源性露髓牙髓切断术同样能够获得较高的成功率;牙髓切断术后钙化桥的发生率以及牙髓钙化的加速程度与年龄相关;青少年组更易形成钙化桥,同时也出现更明显的根管钙化加速现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低疾病活动度及缓解状况的真实世界研究
任立敏,赵楚楚,赵义,周惠琼,张莉芸,王友莲,沈凌汛,范文强,李洋,厉小梅,王吉波,程永静,彭嘉婧,赵晓珍,邵苗,李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73-27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11
摘要252)   HTML9)    PDF(pc) (999KB)(196)    收藏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采用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upus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e,LLDAS)和SLE缓解定义(definitions of remission in SLE,DORIS)评价患者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进一步分析符合LLDAS或DORIS缓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DAS或DORIS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 1 000例SLE患者中,207例(20.7%)符合LLDAS标准,104例(10.4%)符合DORIS缓解。与不符合LLDAS或DORIS的患者相比,符合LLDAS或DORIS者高收入比例更高,病程更长,贫血、肌酐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更低。应用羟氯喹>12个月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的SLE患者缓解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C3和C4)、蛋白尿及家庭收入低是不利于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应用羟氯喹>12个月为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保护因素。结论: SLE患者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状态的比例较低,规范应用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缓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在下颌骨中早期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周颖,赵宁,黄竑远,李庆祥,郭传瑸,郭玉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51-5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9
摘要250)   HTML13)    PDF(pc) (2162KB)(175)    收藏

目的: 探究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在单纯应用抗骨吸收药物引起的发生在下颌骨的中早期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病区经手术治疗的中早期下颌骨MRONJ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术前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疾病、伴发疾病、用药方案(药物种类、用药时长)、MRONJ分期、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等,所有患者在手术中行下颌骨边缘切除术去除坏死骨,运用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关闭伤口,术后定期复查随访,评价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和功能状态评价。结果: 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女12例,男1例),年龄(66.69±13.14)岁。原发疾病包括骨质疏松7例,肺癌2例,乳腺癌3例,前列腺癌1例;2例伴发糖尿病,2例伴发心血管疾病,1例伴发干燥综合征。9例患者静脉注射唑来膦酸,平均用药时间(37.7±20.0)个月,7例患者同时服用了来曲唑片等其他药物;3例患者应用地舒单抗注射液,平均用药时间(10.3±11.9)个月;5例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片,平均用药时间(55.20±27.20)个月,2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或阿卡波糖片。MRONJ 1期4例,2期9例。13例患者均采用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关闭伤口,术后平均随访11.9个月(9~17个月),13例患者皆治愈,无溢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为(68.46±14.05)分,术后评分为(82.31±1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术前疼痛评估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77±0.73)分,术后评分为(0.38±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在中早期单纯使用抗骨吸收类药物的下颌骨MRONJ患者中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为用药情况更加复杂的MRONJ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儿童唾液腺疾病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1
摘要249)   HTML33)    PDF(pc) (1117KB)(32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严重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的一致性
陈逸凡,刘中砥,张鹏,黄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57-16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4
摘要246)   HTML3)    PDF(pc) (698KB)(45)    收藏

目的: 通过3名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进行一致性分析,确定该评分对于临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及对医疗资源分配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伤或严重创伤患者(ISS≥16分),将患者入院后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分别交由3名创伤外科专业临床医师作为评价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并进行ISS评分,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各项数据的观察值进行描述,并使用Fleiss kappa检验对3名医师之间ISS评分可信度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通过3名评价者对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出总Fleiss kappa值为0.581,整体一致性为中等。根据ISS评分计算规则对不同分值进行一致性分析,其中单部位严重创伤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AIS)为4分或5分、ISS评分为16或25分的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分别为0.756及0.712,有较高的一致性;各部位AIS均≥4分,即ISS总评分≥41分的严重创伤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均≥0.8,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根据3名评价者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一致性分析可知,当救治或转运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时,该评分在用于科室间沟通或医院间转运时存在一定的准确性误差,不同评价者对于同一损伤的评分一致性中等,可能造成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误判以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当,但对于单部位或多部位AIS评分≥4分的创伤患者,ISS评分在不同评价者间高度一致,可准确表明及传达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数字融入和健康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状况与老年人抑郁关系的序列中介作用
汤华萌,袁典琪,王明星,杨晗冰,郭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30-23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05
摘要240)   HTML1)    PDF(pc) (2026KB)(188)    收藏

目的: 通过数字融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探索数字时代下社会经济状况与老年人抑郁关系的内部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20年数据,借助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并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指标,运用KHB (The Karlson, Holm, and Breen)中介效应测度法检验健康生活方式和数字融入在社会经济状况与老年人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计算中介作用比例,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 纳入分析的4 846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8.20±5.07)岁,其中48.06%为女性。KHB结果显示,数字融入和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作为中介变量能够在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P < 0.000 1),健康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占比大于数字融入。本研究主要发现三条社会经济状况与老年人抑郁的潜在作用路径,包括:(1)社会经济状况→数字融入→健康生活方式→抑郁,(2)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生活方式→抑郁,(3)社会经济状况中收入和城乡对抑郁的直接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证明本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较好。结论: 数字时代下,社会经济状况除了直接作用、以生活方式为中介间接作用于老年人抑郁,还存在通过数字融入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降低抑郁风险的序列中介作用,提示我们应关注社会经济地位较差的老年人在数字时代下多重劣势状态的进一步累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2调节人脂肪干细胞成骨向分化
潘媛,顾航,肖涵,赵笠君,汤祎熳,葛雯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9-1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3
摘要238)   HTML18)    PDF(pc) (4541KB)(179)    收藏

目的: 探索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2(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42,USP42)在人脂肪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体内外成骨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慢病毒转染hASCs,构建敲低和过表达USP42的稳定转染细胞系,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定量、茜素红S矿化结节染色及定量,检测实验组(敲低组和过表达组)及对照组在成骨诱导下hASCs成骨向分化能力的差异,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裸鼠异位成骨实验评价USP42在hASCs体内成骨向分化中的作用。结果: 敲低组USP4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成骨诱导7 d后,敲低组的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成骨诱导14 d后,敲低组茜素红S染色显著深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浅于对照组。qRT-PCR结果显示,成骨诱导14 d时,敲低组ALP、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和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Ⅰ)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成骨诱导14 d时敲低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OSX和COL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裸鼠皮下移植物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敲低组类骨组织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敲低USP42显著促进hASCs的体内外成骨向分化,过表达USP42显著抑制hASCs的体内成骨向分化,USP42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潜在治疗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乌司奴单抗对克罗恩病临床缓解及透壁愈合的疗效
吴芸,徐亚兰,张国艳,张媛媛,王峻瑶,尤鹏,彭涛,刘玉兰,陈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53-25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08
摘要233)   HTML18)    PDF(pc) (1733KB)(153)    收藏

目的: 应用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 UST)治疗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评估临床及内镜缓解情况,采用肠道超声(intestinal ultrasonography, IUS)评估透壁应答(transmural response, TR)与透壁愈合(transmural healing, TH)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到2022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应用UST进行治疗的CD患者,分别于治疗后8周、治疗后16/20周进行评估,包括临床、生化学指标、结肠镜及IUS检查。结果: 共纳入患者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6.92岁,治疗前Best克罗恩病活动指数(Best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Best CDAI)平均值为270.12±105.55。在治疗8周时,患者的Best CDAI评分下降至133.16± 48.66 (t=4.977,P<0.001),8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5例未达到临床缓解。共有9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结肠镜检查评估,治疗前进行简化克罗恩病内镜下评分(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SES-CD),评分为10.71± 7.14,16/20周复查SES-CD下降至6.00±7.81(t=2.483,P=0.048),其中4例患者达到内镜缓解,5例患者未达到内镜缓解。在8周时,13例患者中有5例达到TR,2例达到TH,6例未达到TR或TH。16/20周时,6例患者达到TR,3例达到TH,4例未达到TR或TH。UST对于小肠和结肠病变的TR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999)。既往应用过其他生物制剂的患者中UST的TR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491)。结论: 应用UST 16/20周后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内镜下评估均有改善,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缓解及内镜缓解;UST对CD患者具有较好的TR效果,在8周即出现TR,16/20周TR有所增加;UST对小肠和结肠病变的TR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未应用过其他生物制剂的患者UST的TR较既往使用过生物制剂的患者效果更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成型方向对3D打印口腔义齿基托树脂材料物理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展新新,曹露露,项东,汤皓,夏丹丹,林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345-35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23
摘要231)   HTML7)    PDF(pc) (2651KB)(160)    收藏

目的: 分析成型方向对打印件的表面特征、弹性模量、挠曲强度及断裂韧性的影响及其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关系, 为口腔义齿基托树脂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 采用3D打印技术使用义齿基托树脂材料打印义齿基托树脂试样, 试样形状及尺寸参考目前常规义齿基托材料检测标准。检测物理性能的试样为圆柱体(直径15 mm、厚1 mm), 在Z轴的不同角度方向上(0°、45°、90°)进行打印。扫描电镜观察经不同方向打印后试样的表面微观形貌; 试样经色稳定仪浸水光照后观察其颜色稳定性; 利用粗糙度仪分析试样表面粗糙程度; 用维氏硬度计测量硬度。检测力学性能的试样为长方体(检测弹性模量和挠曲强度: 长64 mm、宽10 mm、高3.3 mm; 检测断裂韧性: 长39 mm、高8.0 mm、宽4.0 mm), 分为W、H两组, W组以长×宽为底面, 平行XY轴平面, 自下而上沿Z轴开始打印, H组以长×高为底面, 平行XY轴平面, 自下而上沿Z轴开始打印, 两组成型角度均分为0°、45°和90°, 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研究其弹性模量、挠曲强度和断裂韧性。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面形貌和粗糙度与成型方向密切相关, 0°、45°及90°试样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试样表面最光滑(粗糙度 < 1 μm), 45°试样表面最粗糙(粗糙度>3 μm)。0°试样硬度最佳[(196.13±0.20) MPa], 与90°试样[(186.62±4.81) MP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样的力学性能与打印方向也密切相关, W组45°试样的弹性模量、挠曲强度及断裂韧性与其他方向试样比较均为最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弹性模量结果显示, H组中, 45°试样弹性模量最高, 与0°和90°试样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组中0°及45°试样高于90°试样(P < 0.05);且W组0°及45°试样的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H组0°及45°试样(P < 0.05)。挠曲强度结果显示, H组各角度试样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W组中90°试样强度最小, 与0°及45°试样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且W组0°及45°试样的强度均显著高于H组0°及45°试样(P < 0.05)。断裂韧性结果显示, H组各角度试样断裂韧性均低于义齿基托材料检测标准规定的1.9 MPa m1/2; W组45°试样最高, 与0°及90°试样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90°试样断裂韧性低于1.9 MPa m1/2结论: 成型方向为0°的试样在物理性能上相对较优, 而45°试样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 以长×高为底面沿Z轴不同方向打印的试样(H组)以及以长×宽为底面沿Z轴90°打印的试样(W组90°)的断裂韧性尚不满足临床要求, 提示3D打印义齿基托树脂性能受打印方向影响, 只有各个方向打印试样的各项性能均满足义齿基托材料检测标准的最低要求, 才可用于临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自稳式人工椎体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胡攀攀,李彦,刘啸,唐彦超,李梓赫,刘忠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61-16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5
摘要231)   HTML14)    PDF(pc) (2101KB)(114)    收藏

目的: 探讨自稳式人工椎体(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AVB)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融合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的短期应用效果。方法: 遵循牛津IDEAL(Idea,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ssessment, and Long-term Follow-up)方法学原则,采用单臂探索型研究的方法,纳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单节段ACCF手术,术中植入3D打印自稳式AVB,术后规律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依据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测量数据评估融合情况。结果: 共纳入11例病例,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手术时的平均年龄(57.2±10.2)岁,平均手术时间(76.1±23.1) min,中位出血量150(100, 200) mL。术后无吞咽困难、血肿形成、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等并发症出现。至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3.2±2.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6.3±0.8,恢复率为85.9%。假体平均沉降距离为(1.2±1.1) mm,1例假体出现超出3 mm的严重沉降(9.1%)。颈椎前凸角度较术前显著改变(P=0.013)。至术后6个月时,所有病例均实现融合。结论: 自稳式AVB在单节段ACCF中的短期应用效果良好,融合率高,具有零切迹的优势,并发症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Ⅲ期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炎症性贫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殳畅,韩烨,孙雨哲,杨再目,侯建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45-5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8
摘要228)   HTML9)    PDF(pc) (902KB)(153)    收藏

目的: 比较Ⅲ期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炎症性贫血相关指标的异同,探究牙周基础治疗对Ⅲ期牙周炎患者炎症性贫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Ⅲ期牙周炎患者25名,招募牙周健康者25名,记录人口学信息并进行牙周检查(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采集空腹静脉血。Ⅲ期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再次行牙周检查并采血。血液分析包括全血细胞分析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铁调素、铁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统计分析由SPSS 21.0统计软件完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Ⅲ期牙周炎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牙周健康者[(36.72±7.64)岁vs. (31.44±7.52)岁,P=0.017],血红蛋白显著低于牙周健康者[(134.92±12.71) g/L vs. (146.52±12.51) g/L,P=0.002],铁调素[(48.03±34.44) μg/L vs. (27.42±15.00) μg/L,P=0.009]、铁蛋白[(225.08±103.36) μg/L vs. (155.19±115.38) μg/L,P=0.029]、EPO [(41.28±12.58) IU/L vs. (28.38±10.52) IU/L,P < 0.001]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后,以上趋势维持不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牙周基础治疗后,Ⅲ期牙周炎患者所有牙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血红蛋白[(146.05±15.48) g/L vs. (133.77±13.15) g/L,P < 0.001]显著升高,铁调素[(32.54±18.67) μg/L vs. (48.18±36.74) μg/L,P=0.033]、铁蛋白[(128.52±90.95) μg/L vs. (221.22±102.15) μg/L,P < 0.001]、EPO显著降低[(27.66±19.67) IU/L vs. (39.63±12.48) IU/L,P=0.004]。结论: Ⅲ期牙周炎患者具有炎症性贫血及铁代谢紊乱的倾向,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这种状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不同种类聚合物对猪小肠黏膜下层支架仿生矿化的影响
陈晓颖,张一,李雨柯,唐琳,刘玉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7-2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4
摘要226)   HTML7)    PDF(pc) (5501KB)(83)    收藏

目的: 探究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对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支架体外仿生矿化的影响,并基于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指标评价各组SIS矿化支架。方法: 将冷冻干燥法制备而成的SIS支架分别浸泡在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含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的矿化液和同时含PAA和聚天冬氨酸(polyaspartic acid,PASP)的矿化液中持续2周,隔天换液,依次得到SBF@SIS、PAA@SIS、PAA/PASP@SIS支架,以未矿化的SIS支架为对照组,评价上述支架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nvironme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SEM)下各组支架均呈适宜孔径的三维多孔结构,各组矿化支架均可见晶体附着,其中以PAA/PASP@SIS支架晶体沉积更为规则,同时可见胶原纤维增粗。能谱分析显示,3组矿化支架均可见钙、磷元素的特征峰,以PAA/PASP@SIS支架峰值最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3组矿化支架均实现了羟基磷灰石与SIS结合;各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3组矿化支架压缩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以PAA/PASP@SIS支架压缩强度最优;各组支架均能有效吸附蛋白,以PAA/PASP@SIS组吸附能力最佳。CCK-8细胞增殖实验(周期为1、3、5、7、9 d)中,PAA/PASP@SIS组展现出最佳的促细胞增殖能力。结论: 经同时含PAA和PASP的矿化液制备的PAA/PASP@SIS支架与其他矿化支架相比具有更优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具有骨组织工程应用的潜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应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法评价颏部对称性
吕梁,张铭津,温奧楠,赵一姣,王勇,李晶,杨庚辰,柳大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06-11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7
摘要226)   HTML6)    PDF(pc) (1801KB)(126)    收藏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基于三维颜面软组织标志点的颏部对称性评价方法, 并对该方法的评价效果进行初步检验。方法: 使用标准对称人脸进行颏结节点坐标变换, 用以筛选软组织三维空间线角并构建相应的三维空间线角模板, 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初诊患者中选取10例临床诊断存在颏部不对称的患者, 年龄12~32岁; 收集患者的三维软组织面部扫描数据, 通过MeshMonk非刚性配准算法程序自动确定测试患者面部扫描数据的标志点, 并以此生成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及相应参数。同时在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中进行人脸镜像重叠分析, 并生成颏部偏差色谱图作为检验参照, 对比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指标相对于重叠分析的识别率。结果: 通过坐标变换方式筛选三维空间线角指标9项, 在10例患者中对其面部扫描数据进行镜像重叠分析和三维空间线角模板分析, 以镜像重叠为"金标准", 计算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分析法评价颏部不对称情况的识别率, 颏部不对称识别率为90%(9/10), 其中X维度识别率为86%, Y维度识别率为89%, Z维度识别率为100%。结论: 应用三维软组织线角模板法在评价颏部软组织不对称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其在三维方向上具有分别识别不同维度不对称的能力, 优于镜像重叠方法, 但在识别率方面稍差, 仍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复杂根管上颌磨牙的根管治疗3例
陈晨,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90-19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30
摘要218)   HTML8)    PDF(pc) (2638KB)(2111)    收藏

Maxillary molar with three roots and 3 to 4 canals is a common occurrence. However, in addition to common root canal anatomy, there may b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root canals. The success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is dependent on ensuring that all the intricate details associated with it are meticulously followed. Failure to locate all canals could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as it may lead to initiation or continuation of periapical pathology. Missed canals were the main reason for patients reporting back for nonsurgical root canal retreatment. Moreover, the bacteria residing in such canals could also result in persistence of symptoms. Root canal anatomy is compl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anatomic variations could be a challenge for clinician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cases of endodontic management of maxillary molars with atypical canal morphology. In the three cases of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underwen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ic (CBCT) examination before root canal treatment. The CBCT images revealed that the maxillary molars in case 1 and case 2 had 5 canals. Case 1: 2 mesiobuccal (MB, MB2), two distobuccal (DB and DB2), and one palatal canal. Case 2: 2 mesiobuccal (MB, MB2), one distobuccal (DB), and two palatal canals (MP and DP). In case 3, CBCT scan slices showed that the maxillary first molar presented as a C-shaped root canal with a rare tooth anomaly of taurodontism. Although C-shaped root canals were most frequently seen in th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they might also appear in maxillary molars. A literature search revealed only a few case reports of C-shaped root canal systems in maxillary molars. Case 3 described the fusion between mesiobuccal and palatal roots of the maxillary first molar, forming a C-shaped mesiopalatal root canal. The above cases suggest that endodontists should always be aware of aberrancies in root canal system apart from the knowledge of normal root canal anatomy. CBCT as a means of diagnosis can be helpful for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these complex root canal systems. This case series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magnification and illumination. Through using an endodontic microscope, clinicians can identify root canals that are difficult to locate or overlooked with normal vision. A correct access opening is a most important step to locate and negotiate the orifices of root canals. The use of ultrasonic tips can refine the access cavity and allow controlled and delicate removal of calcifications and other interferences to the canal orifices, thereby helping to locate the extra orifice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维护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张晗,秦亦瑄,韦帝远,韩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39-4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7
摘要217)   HTML7)    PDF(pc) (950KB)(117)    收藏

目的: 分析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进行维护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期改进医患沟通内容,提高患者依从性,增进种植体周健康。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进行复查且完成种植修复治疗5年以上的牙周炎患者,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口腔卫生习惯、全身情况、吸烟情况、对医嘱记忆的准确性、对牙周及种植修复体维护的重视程度,以及影响其复查的具体原因,通过病历记录获得患者的牙周炎严重程度、实际复查频率及复查原因,分析以上因素对患者牙周及种植维护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92例患者,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口腔卫生习惯、医嘱记忆准确性均与患者维护治疗依从性相关(P < 0.05),影响患者复查的主要因素为没有时间(47.0%)和挂号难(24.8%)。虽然大多数患者对牙周及种植修复体维护治疗的重视态度良好,但是55.4%的患者在医院电话通知后才接受复查,且患者对于天然牙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种植修复体。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督促患者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在宣教中还应增加预防牙周炎相关知识,并结合患者的个性特征激发其主动维护牙周及种植修复体的动力。对于教育程度较低者和年龄较大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改进医嘱内容,增加记忆点,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维护治疗的依从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硬组织变化
毛渤淳,田雅婧,王雪东,李晶,周彦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11-11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8
摘要215)   HTML10)    PDF(pc) (1085KB)(112)    收藏

目的: 通过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三维扫描模型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 探讨软硬组织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法: 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行单纯拔牙矫治的成人女性患者, 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定点描记并进行硬组织测量, 同时获得纳入患者矫治前后三维颜面数据, 在完成模型重定位及模型重叠后, 对三维软组织标志点标定并测量相应三维软组织。硬组织测量包括17个测量指标(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的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间的夹角、面角、颌凸角、眶耳平面-下领平面角、Y轴角、前颅底平面-下颌平面角、颏前点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到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下中切牙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下中切牙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交角、上下中切牙角、上切牙倾斜度、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和Z角), 其中11个指标测量其治疗前后变化量。测量20个软组织标志点(左/右颧骨点、左/右口角点、左/右唇峰点、软组织颏顶点、左/右下颌角点、额点、下唇下缘点、上唇上缘点、软组织颏下点、左/右下颌边缘中点、软组织颏前点、口裂点、唇下点、鼻下点和上唇点)治疗前后三维位移量, 并取9项软组织测量指标(下唇高、面突角、下唇红高、下颌轮廓角、鼻唇角、人中长度、人中宽度、上唇高和上唇红高)。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并运用Pearson系数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矫治前后的硬组织及软组织20个测量指标中有18个测量值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主要变化表现为唇部的整体内收, 软组织颏前点存在垂直向的明显上移[(1.88±2.61) mm, P<0.05], 同时左/右口角点[(-2.95±1.9) mm、(-2.90±1.92) mm]、上下唇缘点[(-4.94±1.95) mm、(-3.25±1.44) mm]、唇下点[(-3.10±3.5) mm]、鼻下点[(-1.23±1.06) mm]在矢状向明显内收(P<0.05), 其他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角平均增加4.10°±2.57°(P<0.05), 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矫治后颏下点移动量与眶耳平面-下领平面角(比例为:-0.183 :1)、与前颅底平面-下领平面角(比例为:-0.157 :1)呈高度相关(r>0.7), 其余存在相关性的测量指标间呈中度相关(0.7≥r>0.4),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通过单纯拔牙矫治也可得到一定的面型改善, 主要表现为鼻、唇、颏三者矢状方向上关系的改善, 其软组织移动量与硬组织移动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虞乐,邓绍晖,张帆,颜野,叶剑飞,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4): 661-66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4.019
摘要212)   HTML11)    PDF(pc) (1324KB)(104)    收藏

目的: 分析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MCRNLMP)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对比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者保留肾单位手术且术后病理明确为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其基本临床特征、术后病理结果及预后。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根治性肾切除术组及保留肾单位手术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 共纳入35例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53.0(39.0~62.0)岁,其中23例为男性(65.7%),12例为女性(34.3%)。9例患者接受了根治性肾切除术(25.7%),26例患者接受了保留肾单位手术(74.3%)。35例患者的临床T分期均未超过T2a期。中位手术时间145.0 min,中位估计术中出血量2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6.0 d。术后病理结果均未提示肾窦侵犯、肉瘤样变、肾上腺侵犯及淋巴结侵犯。将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留肾单位手术组和根治性肾切除术组,并对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0.5个月,仅1例患者因非肿瘤原因死亡,其余患者均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 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好; 对于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接受保留肾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安思兰,郑群怡,王锴,高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67-17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6
摘要208)   HTML5)    PDF(pc) (727KB)(42)    收藏

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科142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描述患者术后3 d内疼痛程度(包括静息痛和活动痛),并记录患者疼痛性质、部位以及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纳入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疼痛年限、慢性病史、手术史、手术时长、是否留置引流管、陪护种类、疾病严重程度、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术前疼痛程度等。影响因素的调查工具为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评估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首先对纳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明确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疼痛峰值出现在术后第1天夜间和第2天下午,静息痛评分分别为(2.5±1.2)分和(2.7±1.1)分,活动痛评分分别为(3.8±1.5)分和(4.0±1.6)分;疼痛部位以膝后侧痛最为常见(68例,47.9%),其余部位依次为膝前侧合并后侧痛(32例,22.5%)、膝前侧痛(27例,19.1%)、膝前侧合并内侧痛(10例,7.0%)、膝前侧合并外侧痛(5例,3.5%);疼痛性质多为酸痛合并胀痛(58例,40.8%),其余包括单纯酸痛(26例,18.3%)、单纯胀痛(24例,16.9%)、热灼痛(10例,7.0%)、刺痛(9例,6.3%)、痉挛牵扯痛(5例,3.5%)、撕裂痛(4例,2.8%)、刀割痛(3例,2.2%)、刺痛合并酸痛(3例,2.2%);对镇痛效果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14例(8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主要因: 素是术前睡眠质量、抑郁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和陪护种类(P=0.002)。结论: 大部分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较为满意,医护人员可以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情绪和选择家属陪护方面进行预见性干预,以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体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后牙高嵌体和贴面修复的4年临床随访
吴美辰,许桐楷,安伟,刘中宁,姜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88-9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4
摘要204)   HTML7)    PDF(pc) (1000KB)(259)    收藏

目的: 对比后牙高嵌体和贴面修复体在不同性别、不同牙位、活髓牙和根管治疗牙上的4年临床成功率, 探讨与全冠对比这种修复方式的优劣及更细化的适应证。方法: 对2016—2019年由同一位术者诊治的共102位患者的124颗患牙进行前磨牙及磨牙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二硅酸锂增强玻璃陶瓷高嵌体或者贴面修复, 其中活髓牙43颗, 根管治疗牙81颗, 咬合面修复体厚度为1.5 mm。在修复4年后进行回顾性调查, 记录修复体生存率、修复体失败原因、患者满意率, 比较活髓牙和根管治疗牙之间、修复牙位之间的修复体生存率。结果: 活髓牙和剩余牙体组织较多的根管治疗牙修复4年后的生存率分别为95.5%和90.0%, 平均生存率为91.9%。活髓牙的生存率高于根管治疗牙,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牙位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败原因有修复体崩瓷或折裂、修复体脱落、基牙劈裂、邻接触点下方继发龋, 以及邻接触点松弛导致食物嵌塞等。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1.5%。结论: 玻璃陶瓷高嵌体和贴面的4年生存率低于全冠修复体, 并发症多于单冠修复体, 应根据基牙牙髓活力和牙体组织剩余量来慎重选择其适应证, 牙体组织剩余过少时最好选择桩核冠来进行修复, 应保证修复体充分强度和厚度, 预防食物嵌塞的发生, 由于基牙预备量少, 有对牙髓和牙周组织刺激小等优点, 可推荐为试用修复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下颌前突畸形患者上颌骨及髁突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比较
蔡安东,王晓霞,周文娟,柳忠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74-8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2
摘要202)   HTML5)    PDF(pc) (3341KB)(71)    收藏

目的: 对比数字化正颌外科手术方案中上颌骨及髁突的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差别,探究术前虚拟设计在术中实现的程度。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畸形患者36例,收集患者术前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T0)和术后1周CT数据(T1),使用CCMF Plan软件对术后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并替换术后模型中的牙列数据,将颅骨解剖结构与术前虚拟设计模型进行匹配,选取髁突及上颌骨的解剖标志点及其连线,对比标志点在三维方向上的坐标变化以及标志点连线与参考平面的角度变化,分析术后髁突及上颌骨位置相对虚拟设计中的位置偏差。结果: 术后上颌骨实际位置与虚拟设计位置在水平向及垂直向的偏差为1 mm左右,前后向偏差约为1.5 mm。术后双侧髁突与虚拟设计位置相比,大多发生向前、向外、向下的移动(平均距离分别为0.15 mm、1.54 mm、2.19 mm)及向前、向外、向上的旋转(平均角度分别为4.32°、1.02°、0.86°)。结论: 采用3D打印咬合导板辅助可较好实现数字化手术方案的虚拟设计,但与术后颌骨的实际位置存在一定误差,可能与虚拟设计中下颌旋转轴有关,提示有必要采用患者个性化髁突旋转轴进行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的规划,并采用髁突定位装置来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确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欧俊永,倪坤明,马潞林,王国良,颜野,杨斌,李庚午,宋昊东,陆敏,叶剑飞,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4): 582-58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4.006
摘要200)   HTML7)    PDF(pc) (1652KB)(64)    收藏

目的: 探究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合并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全因死亡结局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MIBC合并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全因死亡结局发生时间,并以其作为预后研究的结局事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模型筛选MIBC合并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对于重要的影响因素(膀胱癌病理T分期、M分期、神经侵犯),绘制多因素Cox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的生存曲线。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平均年龄(72.5±6.6)岁,中位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6.68(2.47,6.84) μg/L,平均术前血肌酐(95±36) μmol/L,中位生存期为65个月。绝大多数(87.5%)患者膀胱癌病理分级为高级别,53.1%患者可见淋巴管侵犯,31.3%患者可见神经侵犯。25.0%的病例可见膀胱癌累及前列腺,手术软组织切缘阳性率为37. 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血肌酐水平(HR=1.02,95%CI:1.01~1.04)、膀胱癌病理分期T3(HR=11.58,95%CI:1.38~97.36)和T4(HR=19.53,95%CI:4.26~89.52)、膀胱癌转移(HR=9.44,95%CI:1.26~70.49)、膀胱癌神经侵犯(HR=6.26,95%CI:1.39~28.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调整混杂因素后的生存曲线与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膀胱癌病理分期T3、T4、M1和神经侵犯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结论: MIBC合并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整体存在预后较差的趋势; 术前血肌酐高、膀胱癌病理分期T3或T4、膀胱癌转移、膀胱癌神经侵犯是MIBC合并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短期大气颗粒物暴露和MTNR1B基因多态性对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影响的家系研究
郭煌达,彭和香,王斯悦,侯天姣,李奕昕,章涵宇,王梦莹,武轶群,秦雪英,唐迅,李劲,陈大方,胡永华,吴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3): 375-38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3.001
摘要199)   HTML27)    PDF(pc) (2997KB)(146)    收藏

目的: 利用北京房山家系队列研究资料, 探索短期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暴露和褪黑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or 1 B, MTNR1B)基因多态性对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 TyG)指数的影响。方法: 纳入来自北京市房山区9个乡镇的先证者及其亲属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评估短期PM暴露和MTNR1B基因rs10830963位点多态性与TyG指数的关联,进一步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探索rs10830963位点多态性在PM与TyG指数关联中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共纳入来自2 084个家系的4 395名参与者,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98 +8.68)岁, 女性占比53.90%。关联分析结果显示, 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 TyG指数升高0.017(95% Cl: 0.007~ 0.027), 而PM10。每升高10 μg/m3, TyG指数升高0.010(95% CI: O. 003 ~0.017), 且关联均存在滞后效应。此外, rs10830963位点与TyG指数存在阳性关联。每增加一个风险等位基因G, TyG指数升高0.040(95% CI: 0. 004 ~0.076)。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 GG基因型携带者的TyG指数高0.079(95% CI: 0. 005 ~0. 152)。未发现该位点多态性与PM暴露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M2.5和PM10。短期暴露与较高的TyG指数相关, MTNR1B基因的rs10830963位点G等位基因与TyG指数升高相关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基于胚胎干细胞模型的Cry1Ab蛋白发育毒性
简远志,王菲,尹宁,周若宇,王军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13-22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03
摘要198)   HTML10)    PDF(pc) (4064KB)(141)    收藏

目的: 通过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评价模型研究Cry1Ab蛋白对于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以评估其发育毒性。方法: 设置Cry1Ab蛋白7个剂量组(31.25、62.50、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 μg/L),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阳性对照,以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为溶剂对照,分别处理小鼠胚胎干细胞D3(embryonic stem cell line D3,ES-D3)和小鼠成纤维细胞3T3。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计算受试物对于不同细胞的增殖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of growth and viability,IC50)。设置Cry1Ab蛋白5个剂量组(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 μg/L),设置溶剂对照(PBS),同时以5-FU为受试物进行模型验证,分别处理细胞后,通过拟胚胎体(embryonic bodies,EBs)培养法诱导ES-D3分化出心肌细胞;镜下观察EBs生长情况并测量其第3天和第5天的直径,观察并记录同批次EBs分化出搏动心肌细胞的比例,计算受试物的心肌分化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iation,ID50),根据发育毒性判别函数对受试物的胚胎发育毒性进行分类;收集培养终点的EBs样本,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心肌分化相关标志物(Oct3/4、GATA-4、Nkx2.5和β-MHC)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5-FU的IC50, 3T3为46.37 μg/L,IC50, ES为32.67 μg/L,ID50, ES为21.28 μg/L,根据判别函数结果将5-FU分类为强胚胎毒性物质。不同浓度的Cry1Ab蛋白处理组的3T3细胞和ES-D3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ry1Ab蛋白处理组分化第3天和第5天的EBs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s形态也未见明显差异;不同浓度Cry1Ab蛋白处理组的心肌分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使β-MHC、Nkx2.5和GATA-4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 < 0.05),且具有剂量依赖趋势(P < 0.05),而与细胞多能性相关的标志物Oct3/4 mRNA表达水平则呈升高趋势(P < 0.05);Cry1Ab蛋白处理组的成熟心肌标志物β-MHC、心肌早期分化标志物Nkx2.5和GATA-4、多能性相关标志物Oct3/4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实验模型中未观察到31.25~2 000.00 μg/L的Cry1Ab蛋白具有发育毒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种植体周软组织病理学特点
董佳芸,李雪芬,路瑞芳,胡文杰,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25-3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5
摘要197)   HTML11)    PDF(pc) (4117KB)(98)    收藏

目的: 分析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区域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游离龈移植术后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共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患者20例,其中5例作为健康对照,全身及牙周健康,行牙冠延长术,收集牙冠延长术中切除的部分健康天然角化龈;15例在颌骨重建区域行游离龈移植术,有10例为腓骨瓣重建,5例为髂骨瓣重建,均在术前采集嵴顶软组织,其中5例患者(3例为腓骨瓣重建,2例为髂骨瓣重建)在术后8周时再次采集种植体周软组织。所有软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特点,测量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nterlukin-1, 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相比,颌骨重建患者种植体周黏膜缺乏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的组织结构,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更小[0.36 (0.35, 0.47) mm vs. 0.27 (0.20, 0.30) mm, P<0.05; 26.37 (24.12, 31.53) μm vs. 16.49 (14.90, 23.37) μm, P<0.05]。游离龈移植术后,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较治疗前呈现增加的趋势[0.38 (0.25, 0.39) mm vs. 0.19 (0.16, 0.25) mm, P=0.059],角化层厚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7 (27.16, 29.14) μm vs. 16.42 (14.16, 22.35) μm, P<0.05],形成了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类似的上皮结构;IL-1、IL-6、TNF-α的阳性细胞个数较术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 (9.16, 18.00) vs. 0.67 (0.17, 8.93), P<0.05; 21.89 (15.00, 28.12) vs. 13.00 (8.50, 14.14), P<0.05; 2.83 (1.68, 5.00) vs. 0.22 (0.04, 0.63), P<0.05];术后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8 (0.17, 0.21) vs. 0.15 (0.14, 0.17), P<0.05; 0.36 (0.33, 0.37) vs. 0.28 (0.26, 0.33), P<0.05; 0.30 (0.28, 0.42) vs. 0.23 (0.22, 0.29), P<0.05],且与健康天然角化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颌骨重建区域种植体周角化黏膜缺失或不足的患者,通过游离龈移植行角化黏膜增量有利于改善种植体周黏膜的组织结构,维护种植体周黏膜的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风险的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侯天姣,周治波,王竹青,王梦莹,王斯悦,彭和香,郭煌达,李奕昕,章涵宇,秦雪英,武轶群,郑鸿尘,李静,吴涛,朱洪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3): 384-38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3.002
摘要196)   HTML14)    PDF(pc) (895KB)(76)    收藏

目的: 探索亚裔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的关联及可能存在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1 038个NSCL/P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对TGF-β信号通路上的10个基因的34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了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研究收集的环境因素包括患儿母亲孕期吸烟、被动吸烟、乙醇摄入量以及维生素使用情况。由于患儿母亲孕期吸烟和饮酒暴露率较低(<3%),因此,仅对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及补充多种维生素这两个环境因素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采用Bonferroni法对结果进行多重检验校正,显著性的阈值设置为P=1.46×10-4结果: 共有4个基因的23个SNP位点与NSCL/P之间存在关联(P<0.05),但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这些关联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之后,6对SNP[rs4939874(SMAD2)与rs1864615(TGFBR2),rs2796813(TGFB2)与rs2132298(TGFBR2),rs4147358(SMAD3)与rs1346907(TGFBR2),rs4939874(SMAD2)与rs1019855(TGFBR2),rs4939874(SMAD2)与rs12490466(TGFBR2),以及rs2009112(TGFB2)与rs4075748(TGFBR2)]存在显著的统计学交互作用(P<1.46×10-4),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没有达到多重检验校正阈值的显著结果。结论: 未发现TGF-β通路基因多态性与NSCL/P的关联,该通路上部分基因可能通过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NSCL/P的发病风险。未来仍需其他独立研究的证据支持,以进一步的探索其中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1. 中国健康成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及其亚群的正常值范围流式细胞学分析
田佳宜, 郭一学, 张霞, 孙晓麟, 何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5): 839-84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5.014
摘要195)   HTML18)    PDF(pc) (3549KB)(74)    收藏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人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和数量,初步确定其正常值范围作为临床检验的参考数值。方法: 选取200例健康成年人,年龄范围为18~87岁,所有受试者被分成6个年龄组:18~30、31~40、41~50、51~60、61~70、71~87岁,收集外周血,以CD16、CD56、CD3、CD19等作为表面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及亚群的相对比例及绝对计数。采用SPSS 2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同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各年龄组和性别组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例健康成人受试者CD3-CD56+NK细胞的范围为(13.14±7.56)×106/L,CD56dimCD16+NK细胞的范围为(5.23±3.12)×106/L,CD56brightNK细胞的范围为(85.61±7.40)×106/L,NK T细胞的范围为(4.16±3.34)×106/L,NK B细胞的范围为(0.46±0.24)×106/L。CD3-CD56+NK和NK T细胞在和年龄的相关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7,P=0.217);随着年龄的增长,NK B和CD56dimCD16+NK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下降趋势(r=0.234,P < 0.001;r=0.099,P < 0.001),尤其是在50岁以后更加明显;CD56brightNK则随着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r=0.143, P < 0.001)。结论: NK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对于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为临床检测NK细胞亚群提供了初步的参考范围,但尚需扩大例数,进行多中心试验以进一步明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2. 孕期因素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关系
李洋洋,侯林,马紫君,黄山雅美,刘捷,曾超美,秦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144-14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2
摘要194)   HTML6)    PDF(pc) (714KB)(81)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孕期因素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一项“中国儿童对牛奶蛋白过敏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的子队列,包括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出生的婴儿,根据随访至1岁时有无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分为病例组(CMPA组)和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婴儿及其母亲孕前和孕期的临床资料,分析孕期多因素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78例婴儿,CMPA患儿52例,对照组226例;男性婴儿143例,女性婴儿135例,其中男性婴儿在CMPA组比例(69.2%)高于对照组(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MPA患儿和对照组在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儿、早产、脐带绕颈、新生儿窒息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合并免疫性疾病、贫血者以及孕期存在抗生素暴露者在CMPA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妊娠期合并症,如子痫/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在两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PA组与对照组孕期多项血常规指标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婴儿、母亲妊娠合并免疫性疾病、妊娠合并贫血以及孕期抗生素暴露是CM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婴儿、母亲妊娠合并免疫性疾病、妊娠合并贫血以及孕期抗生素暴露是CM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3. 上前牙种植单冠修复体切导的数字化设计正确度
李穗,马雯洁,王时敏,丁茜,孙瑶,张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1): 81-8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3
摘要193)   HTML11)    PDF(pc) (2376KB)(107)    收藏

目的: 通过虚拟数字模型实验比较动态咬合记录法(patient-specific motion, PSM)和平均值数字牙合架法设计前牙种植单冠修复体切导的正确度。方法: 招募12名牙列完整、有稳定切导的健康受试者, 口内扫描获得受试者牙列模型, 并采集两种动态咬合记录:(1)仅包括前伸运动; (2)包括前伸运动及侧前伸运动。加高原始模型上中切牙参与前伸引导的部分舌面作为参考模型; 虚拟拔除单个上中切牙, 虚拟种植获得上颌工作模型。在修复体设计软件中使用复制功能进行种植单冠形态设计, 使用不同数字化方法设计切导:对照组为平均值数字牙合架法, 试验组为仅包括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PSM1)和包括前伸运动和侧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PSM2)。通过逆向工程软件分析比较修复体切导形态与原始切导形态的三维偏差, 评价指标包括代表高牙合程度的正值平均值、正面积比、最大值, 代表低牙合程度的负值平均值、负面积比、最小值, 以及代表整体偏差程度的均方根。结果: 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PSM2组的正值平均值、正面积比、负值平均值小于对照组[8.0(18.8) μm vs. 37.5(47.5) μm; 0 vs. 7.2%(38.1%); -109.0(63.8) μm vs.-66.5(64.5) μm], 负面积比大于对照组[52.9%(47.8%) vs. 17.3%(45.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1组的正面积比[0.1%(7.0%)]和负值平均值[-97.0(61.5) μm]均小于对照组, 负面积比[40.7%(39.2%)]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1组的正值平均值[20.0(42.0) μm]和正面积比均大于PSM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设计前牙种植单冠修复体切导时, 相较于平均值数字牙合架法和仅包括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 包括前伸运动和侧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更有利于减少修复体的咬合干扰, 提高咬合适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4. 真实世界中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
刘佐相,陈晓薇,赵厚宇,詹思延,孙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3): 424-43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3.008
摘要192)   HTML15)    PDF(pc) (1855KB)(154)    收藏

目的: 评估真实世界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联用西格列汀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使用来自宁波市鄞州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的真实世界数据,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平台中具有诊疗记录的T2DM患者。根据其用药情况,将其分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组(联用组)以及二甲双胍单用药组(单用组)。根据用药索引日期构建一系列回顾性队列,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将可能与结局有关的基线协变量纳入模型,用单用组研究对象匹配联用组研究对象,以增加组间基线特征的可比性,构建最终的回顾性队列。随访终止时间为结局发生、死亡或者是研究结束时间(2022年12月31日),以先发生者为准。观察结束后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算两组间三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3-point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3P-MACE)复合结局(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各次要结局发生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联用组基线使用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sodium-glucose transporter 2 inhibitors,SGLT-2I)、格列奈类降糖药的患者比例大于单用组,且联用组基线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高于单用组。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联用组和单用组各纳入5 416例研究对象,组间基线特征均得到有效平衡。两组3P-MACE的发病密度分别为6.41/100人年和6.35/100人年。与单用组相比,联用组3P-MACE发生风险不增加也不降低(HR=1.00,95% CI:0.91~1.10)。次要结局比较,联用组患者心血管死亡发生率低于单用组(HR=0.59,95% CI:0.41~0.85),未发现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与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风险的关联(HR=1.12,95% CI:0.89~1.41;HR=0.99,95% CI:0.91~1.12)。结论: 在我国宁波市鄞州区T2DM患者中,与单用二甲双胍相比,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治疗可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且不增加或减少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西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价提供真实世界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5.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锥形束CT牙齿分割及牙位标定
薄士仕,高承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4): 735-74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4.030
摘要191)   HTML17)    PDF(pc) (3092KB)(113)    收藏

目的: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体素数据的牙齿实例分割和牙位标定。方法: 本文所提出的牙齿算法包含三个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网络架构以Resnet为基础模块,首先对CBCT图像进行降采样,然后确定一个包含CBCT图像中所有牙齿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通过训练模型,ROI利用一个双分支“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网络,预测输入数据中每个体素所对应的相关空间位置信息,进行聚类后实现牙齿的实例分割。牙位标定则通过另一个多类别分割任务设计的U-Net模型实现。随后,在原始空间分辨率下,训练了一个用于精细分割的U-Net网络,得到牙齿的高分辨率分割结果。本实验收集了59例带有简单冠修复体及种植体的CBCT数据进行人工标注作为数据库,对牙齿算法的预测结果使用实例Dice相似系数(instance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IDSC)用来评估牙齿分割结果,使用平均Dice相似系数(the average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ADSC)评估牙齿分割及牙位标定的共同结果并进行评定。结果: 量化指标显示,IDSC为89. 35%,ADSC为84. 74%。剔除了带有修复体伪影的数据后生成了有43例样本的数据库,训练网络得到了更优良的性能,IDSC为90. 34%,ADSC为87.88%。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牙齿算法不仅可以清晰地分割出CBCT中牙齿的形态,而且可以对牙齿的分类进行准确的编号。结论: 该牙齿算法不仅可以成功实现三维图像的牙齿及修复体分割,还可以准确标定所有恒牙的牙位,具有临床实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6. 卵清蛋白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白细胞介素-25的作用及其调控意义
金江, 陈雪, 赵琰, 贾军, 张建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5): 756-76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5.002
摘要188)   HTML36)    PDF(pc) (4396KB)(102)    收藏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影响,以及调控IL-25的意义。方法: 将90只健康雄性6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BALB/c小鼠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 ①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组(正常对照组); ②皮下注射小鼠IL-25组(IL-25组); ③皮下注射抗小鼠IL-25单克隆抗体组(anti-IL-25组),每日皮下注射1次×1周,间隔2周,重复每日皮下注射1次×1周,间隔2周,再重复每日皮下注射1次×1周,总共7周; ④ OVA致敏组(模型组); ⑤ OVA致敏及IL-25皮下注射组(IL-25干预致敏组); ⑥ OVA致敏及anti-IL-25注射组(anti-IL-25干预致敏组)。⑤⑥组在致敏过程中给予IL-25或anti-IL-25的方式同②③组。致敏期间观察比较小鼠的搔抓行为和皮肤表现,致敏结束24 h后由小鼠心脏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总IgE、IL-4、IL-5、IL-13等。取致敏部位的皮肤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实时PCR(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验小鼠末次处理24 h后,IL-25干预致敏组的搔抓次数高于模型组,anti-IL-25干预致敏组的搔抓行为显著低于模型组; IL-25干预致敏组特应性皮炎表现、表皮增厚及真皮炎细胞浸润程度均明显重于模型组及anti-IL-25干预致敏组; IL-25干预致敏组血清IgE、IL-4、IL-5、IL-13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及anti-IL-25干预致敏组; IL-25干预致敏组CD4+ T细胞在真皮层较anti-IL-25干预致敏组显著增多; IL-25干预致敏组的丝聚蛋白(filaggrin)及防御素β2(defensin β2)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或anti-IL-25干预致敏组。结论: 在OVA诱导的皮炎模型中,IL-25能够明显促进小鼠表皮屏障功能损害,加重OVA诱导的皮炎损害,拮抗IL-25可一定程度上缓解OVA诱导的皮炎损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7. 机器人手术时代的肾癌合并腔静脉瘤栓治疗策略
张树栋,谢睿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4): 562-56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4.002
摘要188)   HTML15)    PDF(pc) (1010KB)(10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8.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汤晓菲,李永红,丁秋玲,孙卓,张阳,王育梅,田美伊,刘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79-28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12
摘要183)   HTML16)    PDF(pc) (551KB)(85)    收藏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5月至2021年9月住院R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伴随疾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炎症指标、类风湿因子、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及治疗方案等,并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患者进行分组,应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筛选RA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A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RA患者322例,DVT发病率为9.6%(31/322);DVT组患者的中位年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using 28 joints,DAS2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高于无DVT组[64(54,71)岁 vs. 50(25,75)岁,P<0.001;5.2(4.5,6.7) vs. 4.5(4.5,5.0),P<0.001];DVT组患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3个月内骨折或手术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于无DVT组(P均<0.001);DVT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无DVT组(P=0.009,P=0.004),而D-二聚体水平及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于无DVT组(P<0.001);DVT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高于无DVT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3,P<0.001)、慢性肾脏病(OR=7.955,P=0.005)、3个月内骨折或手术史(OR=34.658,P=0.002)、DAS28-ESR(OR=1.475,P=0.009)以及激素的使用(OR=5.916,P=0.003)是RA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DVT发病率明显增高,除年龄、慢性肾脏病、3个月内骨折或手术史等传统危险因素外,DAS28-ESR增高和激素的使用也是RA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9. 我国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沈鹤军,侍崇艳,郑清,黄玉,景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2): 239-24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2.006
摘要182)   HTML14)    PDF(pc) (722KB)(175)    收藏

目的: 调查我国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调查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省数据)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的静坐时长和健康素养。采用Kruskal-Wallis H法、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静坐时长与健康素养总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健康素养总评分在不同地区、城乡分布、家庭年收入、父母亲学历、年龄、性别的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静坐时长在不同地区、家庭年收入、父母亲学历、性别的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在不同年龄、城乡分布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提示,健康素养总评分与家庭年收入、母亲学历呈正相关,与父亲学历、静坐时长呈负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β比较显示,父亲学历(-0.32)>家庭年收入(0.15)>母亲学历(0.09)>平均每天静坐时长(-0.02),即父亲学历的影响最大,家庭年收入次之;静坐时长与家庭年收入、母亲学历呈正相关,与健康素养总评分呈负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β比较显示,家庭年收入(0.14)>母亲学历(0.13)>健康素养总评分(-0.02),即家庭年收入的影响最大,母亲学历次之。结论: 我国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每天静坐时间总体较长,健康素养水平总体较低,健康素养水平和静坐时长互为负相关,且受高中生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较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0. 靶向穿刺联合区域系统穿刺对PI-RADS 4~5分患者的前列腺癌诊断效能
姚凯烽,阮明健,李德润,田宇轩,陈宇珂,范宇,刘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 (4): 575-58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4.005
摘要182)   HTML10)    PDF(pc) (1864KB)(56)    收藏

目的: 探讨靶向穿刺联合区域系统穿刺对前列腺影像和数据评分系统2.1版本(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 v2.1)4~5分患者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诊断效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3年1—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初次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20 ng/mL且磁共振检查PI-RADS 4~5分的患者,行经直肠认知融合靶向穿刺(3针)和系统穿刺(12针),选取不同穿刺位点定义多种假设穿刺方案, 比较靶向穿刺联合区域系统穿刺与其他穿刺方案对PCa检出效果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255例患者,其中检出前列腺腺癌204例(80.0%),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187例(73.3%)。靶向穿刺的PCa检出率显著低于靶向穿刺联合12针系统穿刺(77.3% vs. 80.0%,P=0.016),漏诊患者中71.4%(5/7)为csPCa;靶向穿刺联合4针区域系统穿刺与联合12针系统穿刺相比,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漏诊csPCa及临床无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in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isPCa)各1例。靶向穿刺联合区域系统穿刺与联合外侧或传统6分区系统穿刺相比具有更少穿刺针数及更高的阳性针数占比。靶向穿刺漏诊与病灶最大径相关(OR=0.086,95%CI:0.013~0.562,P=0.010)。对于PI-RADS 5分患者,单纯靶向穿刺在122例中仅漏诊1例PCa;对于PI-RADS 4分患者,单纯靶向穿刺在133例中漏诊6例PCa,靶向穿刺联合区域系统穿刺漏诊csPCa及cisPCa各1例。结论: 靶向穿刺联合区域系统穿刺在PI-RADS评分为4~5分患者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作为目前靶向穿刺联合12针系统穿刺的改良方案之一。对于PI-RADS 5分患者单纯靶向穿刺同样可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