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2, Vol. 34 ›› Issue (4): 345-349.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母亲CYP2E1 和PON2148基因多态性与低出生体重的关系

陈大方,吴白燕,杨帆,李莉,陈栎,王黎华   

  1. ^A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系,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生态遗传研究中心^B北京大学^C1447^D1%^A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系,北京,100083^B北京大学^C1447^D2%^A安徽生物医学研究所安庆分所^B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安庆分所^C65364^D3%^A北京大学生态遗传研究中心^B北京大学^C1447^D4
  • 出版日期:2002-08-28 发布日期:2002-08-28

  • Online:2002-08-28 Published:2002-08-28

摘要: 目的:探讨母亲对氧磷酶2基因[二乙基对硝基苯磷酸酯酶2基因(PON2148)]多态性位点和细胞色素P450IIE1基因(CYP2E1)多态性位点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1998至1999年在安徽省安庆市各县级医院对入院分娩孕妇及其单胎、活产的低出生体重儿和正常出生体重的对照新生儿进行调查,共得到有效样本231个母亲新生儿对,其中低出生体重组65对, 正常出生体重对照组166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突变纯合子基因型/杂合子基因型与野生纯合子基因型比较,未见CYP2E1多态性位点和PON2 148多态性位点导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性有显著性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经母亲年龄、文化程度、生育史,新生儿性别、孕周混杂因素调整后,可见CYP2E1多态性位点和PON2 148多态性位点均导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性增加(CYP2E1,OR=2.4, 95%CI为1.17~4.89; PON2148,OR=2.16, 95%CI为1.06~4.41), 并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经进一步分析CYP2E1多态性位点和PON2148多态性位点之间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其结果显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之间无明显交互作用,它们是低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P2E1多态性位点和PON2 148多态性位点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相关,但CYP2E1多态性位点和PON2148多态性位点之间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无明显交互作用.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IIE1基因, 对氧磷酶2基因, 多态性位点, 低出生体重

[1] 吴艳, 钟晓云, 蒋静, 龚华. 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强化母乳喂养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1): 143-1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卢恬, 朱晓辉, 柳世庆, 郑杰, 邱晓彦. 白细胞介素2促进宫颈癌细胞系HeLaS3免疫球蛋白G的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58 -161 .
[2] 袁惠燕, 张苑, 范田园. 离子交换型栓塞微球及其载平阳霉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217 -220 .
[3] 徐莉, 孟焕新, 张立, 陈智滨, 冯向辉, 释栋.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IgG抗体水平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52 -55 .
[4] 丰雷, 王玉凤, 曹庆久. 哌甲酯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平衡功能影响的开放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04 -309 .
[5] 刘津, 王玉凤. 父母培训对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10 -314 .
[6] 汪毅, 刘粹, 王玉凤. 社会技能训练对有行为问题儿童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15 -318 .
[7] 田雨, 刘建湘, 王化虹. 经皮肝穿刺活检确诊无症状原发性肝结核一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65 -368 .
[8] 袁葛, 赵继宗, 王硕, 许俊, 辛宇. 术中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412 -415 .
[9] 金红芳, 杜淑旭, 赵霞, 张素清, 田悦, 卜定芳, 唐朝枢, 杜军保. 内源性二氧化硫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423 -425 .
[10] 谢蜀生. 物理学家与分子生物学革命[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