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3, Vol. 35 ›› Issue (3): 303-306.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塞米松、甘露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王治军,许幸,吴新民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34)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3-06-18 发布日期:2003-06-1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3-06-18 Published:2003-06-18

摘要: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甘露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6),仅电凝双侧椎动脉;缺血对照组(n=7),电凝双侧椎动脉,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恢复脑血流灌注;地塞米松治疗组(n=8),脑缺血复灌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1,每日2次;甘露醇治疗组(n=8),脑缺血复灌后尾静脉注射20%(体积分数)甘露醇10 ml*kg-1,每日3次;地塞米松复合甘露醇治疗组(n=8)脑缺血复灌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1,每日2次,同时给予20%甘露醇10 ml*kg-1,尾静脉注射,每日3次.6组均于72 h后断头取脑,于颞叶最宽处切取3 mm厚冠状面脑组织切片,行病理HE染色和TUNEL染色,计数海马区神经元密度和缺血细胞.其余脑组织行干-湿称重法测脑水含量.结果:各药物处理组均能有效减轻脑水肿.与其他处理组比较,地塞米松处理组缺血性脑损伤表现最严重,而在地塞米松复合甘露醇处理组脑损伤表现最轻.结论:地塞米松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甘露醇具有确切的减轻再灌注脑损伤的作用,甘露醇复合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最佳.

关键词: 地塞米松/治疗应用, 甘露醇/治疗应用, 再灌注损伤/药物疗法, 脑缺血

[1] 肖天祎,刘焱,李继来,王瑞彤,杜继臣. 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与缺血性卒中的诊断[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6): 1000-1005.
[2] 杨成,张钰琪,唐迅,高培,魏晨璐,胡永华. 阿司匹林单独或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入院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3): 442-447.
[3] 涂静宜, 朱莹, 尚淑玲, 张茜, 唐慧, 王瑞敏. Keap1-tat小肽降低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和空间学习记忆缺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1): 154-159.
[4] 宋红松, 袁慧书, 樊东升. 超急性期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1): 142-146.
[5] 宋萍萍, 王东信, 王沛玉, 左萍萍. 利多卡因对小鼠短暂全脑缺血后学习记忆障碍和胆碱能系统损害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8(2): 164-169.
[6] 华震, 王东信, 王沛玉, 左萍萍. 利多卡因对微栓栓塞致大鼠学习记忆和胆碱能系统损害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7(6): 616-621.
[7] 伍期专, 孙玉衡, 黄世昌, 姚存姗, 郭红燕, 唐朝枢, 李振光, 包鹤丘, 李松.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4): 361-361.
[8] 张勇刚, 郑直, 符民桂, 夏春芳, 姜志胜, 欧和生, 王晓红, 柴三葆, 唐朝枢, 刘乃奎. 巴曲酶降低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轻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4): 335-338.
[9] 饶煜, 库宝善. 褪黑激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的保护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2): 164-166.
[10] 韩鸿宾, 谢敬霞, 付瑜, 张燕, 肖卫忠, 谢汝萍. 脑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及其临床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2): 109-11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郭岩, 谢铮. 用一代人时间弥合差距——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及其国际经验[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25 -128 .
[2] 徐莉, 孟焕新, 张立, 陈智滨, 冯向辉, 释栋.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IgG抗体水平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52 -55 .
[3] 丰雷, 王玉凤, 曹庆久. 哌甲酯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平衡功能影响的开放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04 -309 .
[4] 刘津, 王玉凤. 父母培训对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10 -314 .
[5] 于涛, 王振宇, 马长城. 椎管内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43 -345 .
[6] 李君, 王玉凤, 周儒伦, 杨莉, 张浩波, 汪冰. 5-羟色胺1D基因多态与共患学习困难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5): 535 -538 .
[7] 闫登科, 徐晔, 董彬, 徐斯凡, 欧阳涛, 李金峰, 王天峰, 范照青, 范铁, 林本耀, 解云涛.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5): 542 -543 .
[8] . 香港大学胡应湘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奖学金[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2): 177 .
[9] 王化冰, DONG Xiu-yun, 董秀云. 不同毒力的幽门螺杆菌对溃疡愈合的影响及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3): 263 -265 .
[10] 郭长占, 韩文龙, 潘秀芳, 周为民, 谷淑燕, 田枫, 刘斌, 高晓明. 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32(4): 326 -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