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远骋, 崔闻心, 郭雪儿, 朱璠, 刘思辰, 贾碧波, 汪培, 马迎华.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与阴性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3): 511-517. |
[2] |
王怡欣,马迎华,李恬静,胡翼飞,彭华参. 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相关行为现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3): 469-475. |
[3] |
张欣,娜荷芽,叶墨,王梦楠,魏少明,孙亚慧,张复兵,孙昕霙,常春,史宇晖. 北京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3): 462-468. |
[4] |
王昱,杨柳,张卓莉. 全葡萄膜炎合并口腔、外阴溃疡误诊为白塞病2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5): 910-913. |
[5] |
马迎华. 青少年与艾滋病[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3): 385-388. |
[6] |
刘大锦, 冯孟贤, 刘民. 中国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人群HIV原发耐药的Meta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3): 474-482. |
[7] |
孙玉颖, 余小鸣, 孙江平, 薛珲, 王耕, 王嘉, 王璐. 吸毒者对降低艾滋病危害服务利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03): 387-391. |
[8] |
孙霄, 朱广荣, 季成叶, 王真真.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3): 369-374. |
[9] |
韩莹, 刘宏伟. 艾滋病口腔病损的研究进展
[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1): 117-121. |
[10] |
方鹏骞, 徐娟, 张佳慧, 李翠, 杨芳, 孔鹏, 孙杨. 艾滋病高危人群规模间接估计方法的应用及其结果的外推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2): 214-218. |
[11] |
常春, 陈磊, 孙昕霙, 张麓增, 田丹, 张晓丹. 以整体观分析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易感脆弱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2): 132-135. |
[12] |
刘蕾, 张黔英, 宫恩聪. 原位PCR方法检测国人艾滋病肾组织HIV DNA[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5(2): 174-175. |
[13] |
徐小元, 陈力, 斯崇文, 王勤环, Jean-Claude Chermann. 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缺损病毒基因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32(4): 374-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