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2, Vol. 44 ›› Issue (4): 628-632.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锥形束CT与8层螺旋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

谢晓艳,张祖燕△   

  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81)
  • 出版日期:2012-08-18 发布日期:2012-08-18

  • Online:2012-08-18 Published:2012-08-18

摘要: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评估CBCT诊断牙根表面微小缺损的能力,并探讨其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在40颗离体单根牙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1 mm、0.2 mm、0.3 mm、0.4 mm,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缺损。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 Accuitomo 3DX型CBCT)和层厚0.625 mm的高分辨薄层扫描(美国GE公司生产 BrightSpeed Edge型8层MSCT);两名研究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两种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CBCT和MSCT检测所有部位、所有大小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21和0.770;检测根颈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85和0.752,根中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1和0.844,根尖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73和0.709;检测0.1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794和0.592,0.2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34和0.719,0.3 mm缺损的Az值分别是0.992和0.920,0.4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2和0.990。结论:体外条件下,Accuitomo 3DX型CBCT检测单根牙根舌面缺损的可靠性优于8层MSCT,检测小缺损的优势更明显;CBCT对深度大于0.2 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0.1 mm的缺损,MSCT对深度大于0.3 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小于0.2 mm的缺损;两种设备检测根中部缺损的可靠性均高于根颈部和根尖部。

Key words: 牙根吸收,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增民, 陈涛, Nanbert ZHONG, 李志超, 尹丰, 刘爽.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小脑萎缩的临床研究(英文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4): 456 -458 .
[2] 袁惠燕, 张苑, 范田园. 离子交换型栓塞微球及其载平阳霉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217 -220 .
[3] 徐莉, 孟焕新, 张立, 陈智滨, 冯向辉, 释栋.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IgG抗体水平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52 -55 .
[4] 董稳, 刘瑞昌, 刘克英, 关明, 杨旭东. 氯诺昔康和舒芬太尼用于颌面外科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109 -111 .
[5] 祁琨, 邓芙蓉, 郭新彪.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3): 297 -301 .
[6] 李伟军, 邢晓芳, 曲立科, 孟麟, 寿成超. PRL-3基因C104S位点突变体和CAAX缺失体的构建及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5): 516 -520 .
[7] 丰雷, 王玉凤, 曹庆久. 哌甲酯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平衡功能影响的开放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04 -309 .
[8] 刘津, 王玉凤. 父母培训对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10 -314 .
[9] 汪毅, 刘粹, 王玉凤. 社会技能训练对有行为问题儿童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15 -318 .
[10] 钱秋谨, 杨莉, 王玉凤.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23 -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