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1, Vol. 43 ›› Issue (6): 804-808.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溶血磷脂酰胆碱对心肌细胞T型钙离子通道的调控

刘刚1,郑明奇1△,王玮2,王晓宇1,马芳芳1,于红芳1,李学永1   

  1. (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 050031;2.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石家庄 050000)
  • 出版日期:2011-12-18 发布日期:2011-12-18

  • Online:2011-12-18 Published:2011-12-18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对心肌细胞T型钙离子通道电流(I Ca.T)的影响,探讨在缺血心肌细胞胞内和/或细胞间隙中LPC的增加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方法:以酶消化法制备1~3 d新生Wistar大鼠心室肌细胞(共5批,每批8只)及成年Wistar大鼠的肥大心室肌细胞(实验组和同批次周龄的对照组各10只)。人类心脏T型钙通道α1亚基的α1H(CaV3.1)和α1G(CaV3.2)在HEK293细胞中稳定表达,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大鼠心肌细胞和异源表达的人类心肌CaV3.1和CaV3.2离子通道组分,进而研究LPC调控I Ca.T的机制。结果:LPC显著促进新生鼠心肌细胞自律性,在生理条件下的细胞内Ca 2+浓度,LPC处理后心肌细胞搏动从(42±8)次/分增至(64±8)次/分。新生鼠心肌细胞和成年鼠肥大心室肌细胞经LPC处理后,细胞内Ca 2+浓度较高时,ICa.T分别增加了21.5%和23.5%;而当细胞内Ca 2+浓度较低时,I Ca.T均无变化,对照组(3.8±0.2) pA/pF,LPC组(3.7±0.4) pA/pF。因此,LPC引起的细胞内Ca 2+浓度依赖的I Ca.T增大,在新生鼠心肌细胞和成年鼠肥大心室肌细胞中都得到了证实。无论细胞内Ca 2+浓度高低,LPC对I CaV3.1均无显著影响[(37.3±2.5) pA/pF~(39.5±3.1) pA/pF];但LPC可调控I CaV3.2,且细胞内Ca 2+浓度高时的电流明显大于细胞内Ca 2+浓度低时的电流[当pCa=11时电流为(38.5±2.1) pA/pF;当pCa=7且LPC=10 μmol/L时电流为(68.8±2.1) pA/pF;当pCa=7且LPC=50 μmol/L时电流为(78.4±4.8) pA/pF]。结论:LPC在细胞内Ca 2+生理浓度条件下或更高浓度条件下主要通过调控CaV3.2上调I Ca.T,并增加病理生理条件下心脏自律性。

Key words: 溶血磷脂酰胆碱类, 心肌细胞, 钙通道, 心律失常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增民, 陈涛, Nanbert ZHONG, 李志超, 尹丰, 刘爽.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小脑萎缩的临床研究(英文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4): 456 -458 .
[2] 郭岩, 谢铮. 用一代人时间弥合差距——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及其国际经验[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25 -128 .
[3] 卢恬, 朱晓辉, 柳世庆, 郑杰, 邱晓彦. 白细胞介素2促进宫颈癌细胞系HeLaS3免疫球蛋白G的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58 -161 .
[4] 祁琨, 邓芙蓉, 郭新彪.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3): 297 -301 .
[5] 刘津, 王玉凤. 父母培训对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10 -314 .
[6] 钱秋谨, 杨莉, 王玉凤.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23 -328 .
[7] 钱英, 王玉凤. 共患病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执行功能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29 -332 .
[8] . 消息[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12 .
[9] 马明信. 重视并提高疑难/罕见淋巴瘤的诊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42 .
[10] 徐涛, 赵卫红, 王晓峰, 黄晓波, 许清泉, 杨波, 叶雄俊. 盆腔脂肪增多症两例兄弟患者报道及文献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55 -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