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6, Vol. 48 ›› Issue (2): 274-27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2.017
白露1,周雯2,张文涛1△,黄伟1,尤田1,陈鹏1, 张洪雷1
BAI Lu1, ZHOU Wen2, ZHANG Wen-tao1△, HUANG Wei1, YOU Tian1 ,CHEN Peng1,ZHANG Hong-lei1
摘要:
目的:探究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形态特点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单纯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计79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4.3±7.2)岁(22~61岁)。按照Schatzker分型: Ⅰ型21例,Ⅱ型41例,Ⅲ型17例。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并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通过阅片确定患者半月板损伤及程度,并在MRI片上三维测量外侧平台骨折宽度(lateral fragment width, LFW)、外侧平台塌陷程度(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 LPD)、外侧骨折片冠状面倾斜角(coronal angulation of lateral fragment, CALF)和胫骨平台增宽距离(tibial plateau widening, TPW),分析有、无半月板损伤病例的上述测量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本组病例MRI检出半月板损伤者26例(32.9%),其中Schatzker Ⅰ型3例, Schatzker Ⅱ型16例,Schatzker Ⅲ型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FW(22.0±2.8) mm,半月板损伤组为(21.3±3.3) 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7);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PD(5.4±2.8) mm,半月板损伤组为(8.7±2.8)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0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外侧CALF 9.1°±6.1°,半月板损伤组为 10.6°±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83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TPW为(3.0±1.1) mm,半月板损伤组为(4.8±1.7) 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6,P=0.001)。结论: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中,其伴发半月板损伤概率随LPD和TPW而增加,而LFW和CALF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1] | 王江静,魏顺依,敖英芳,杨渝平.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三种不同药物镇痛早期疗效的对比[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2): 293-298. |
[2] | 郑佳鹏,肖棋,邓辉云,吴清泉,翟文亮,林达生. 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的关节镜下分型和处理[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5): 891-895. |
[3] | 吴浩,潘利平,刘恒,塔拉提百克·买买提居马,王洪彬,宁太国,曹永平. 胫骨假体的不同后倾角度对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5): 877-882. |
[4] | 刘中砥,许庭珉,党育,张殿英,付中国. 关节镜下改良outside-in穿刺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的中期临床随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5): 870-874. |
[5] | 张家豪,任爽,邵嘉艺,牛星跃,胡晓青,敖英芳. 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解剖学与有限元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3): 586-590. |
[6] | 刘恒,李卓扬,曹永平,崔云鹏,吴浩. 胫骨侧徒手截骨的膝关节置换术后力线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5): 850-854. |
[7] | 赵旻暐,田华,曾琳,李邦国,张峰霖,李凌宇. 中国人采用胫骨结节及胫前肌腱定位的髓外截骨法术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的测量与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2): 351-355. |
[8] | 黄林,郭卫,杨荣利,燕太强,尉然. 16例胫骨转移癌的外科治疗[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5): 752-756. |
[9] | 林健, 王秋根, 黄建华, 王建东, 李凡, 高伟, 李豪青, 陶杰. 辅助钢板结合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上段多段骨折[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5): 717-722. |
[10] | 燕太强, 杨荣利, 郭卫, 沈丹华. 胫骨平滑肌肉瘤伴全身多发骨转移一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69-3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