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1, Vol. 43 ›› Issue (5): 647-651.

• 获奖工作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技术及新型套接材料

寇玉辉,殷晓峰,张培训,姜保国△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 100044)
  • 出版日期:2011-10-18 发布日期:2011-10-18

  • Online:2011-10-18 Published:2011-10-18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缝合技术

[1] 寇玉辉,姜保国.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新方法——神经延长术[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5): 753-755.
[2] 王宗琦, 王晓霞, 李自力, 伊彪, 梁成, 王兴. 3种缝合方法控制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翼宽度的效果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1): 104-108.
[3] 黎庆钿, 张培训, 殷晓峰, 韩娜, 寇玉辉, 邓玖旭, 姜保国. 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保护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5): 756-759.
[4] 寇玉辉, 张培训, 党育, 魏少荫, 王志永, 张殿英, 付中国, 姜保国. 促周围神经再生中药复方——复方红芪[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5): 830-832.
[5] 彭建平,寇玉辉,邓玖旭,张培训,殷晓锋,姜保国. 单纯感觉/运动神经纤维动物模型的制作及鉴定[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5): 807-814.
[6] 张培训,安帅,王国强,王艳华,陈博,王振威,韩娜,寇玉辉,王韵,姜保国. 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过程中的疼痛评估[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5): 675-678.
[7] 季涛云, 张月华, 李飞天, 秦炯, 杨艳玲. 以周围神经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2): 303-.
[8] 杨勇, 陈山林, 荣艳波, 王满宜.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6): 962-965.
[9] 张培训, 寇玉辉, 韩娜, 党育, 薛峰, 王天兵, 徐海林, 陈建海, 杨明, 卢浩, 殷晓峰, . 可降解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6): 842-846.
[10] 汪璇, 张浣清, 朱艳霓, 沈丽, 李凌松. 神经干细胞研究新进展及临床应用展望[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6): 571-57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张三. 中文标题测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1): 1 -10 .
[2] 赵磊, 王天龙 . 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监测用于肝移植术中容量管理的临床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88 -191 .
[3] 万有, , 韩济生, John E. Pintar. 孤啡肽基因敲除小鼠电针镇痛作用增强[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3): 376 -379 .
[4] . 书讯[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225 -328 .
[5] 牟向东, 王广发, 刁小莉, 阙呈立.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46 -350 .
[6] 燕太强, 杨荣利, 郭卫, 沈丹华. 胫骨平滑肌肉瘤伴全身多发骨转移一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69 -373 .
[7] 常杏芝, 卢红梅, 张月华, 秦炯. 以高血压与红斑肢痛为主要表现的汞中毒一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77 -380 .
[8] 李西慧, 肖锋, 李岩, 杜迎利, 宋乃庆, 张明礼. 川崎病合并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一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81 -384 .
[9] 郭艳红, 李黔, 于海奕, 高炜. 增殖抑制基因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394 -398 .
[10] 杨阳, 肖锋, 王进, 李简, 周利群. 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同期外科治疗[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416 -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