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创伤骨科进展
    姜保国
    2011, (5):  645-646.      
    摘要 ( 2065 )   PDF (473KB) ( 9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获奖工作综述
    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技术及新型套接材料
    寇玉辉, 殷晓峰, 张培训, 姜保国
    2011, (5):  647-651.       PMID: 22008668
    摘要 ( 1513 )   PDF (581KB) ( 7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成骨细胞表达转录因子RUNX2的影响
    韩娜, 姜保国, 王天兵, 张培训, 寇玉辉, 张殿英
    2011, (5):  652-656.       PMID: 22008669
    摘要 ( 1929 )   PDF (2174KB) ( 6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对大鼠颅盖骨来源成骨细胞RUNX2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了解CGRP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酶消化法培养原代大鼠成骨细胞并鉴定;MTT法筛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将含有不同浓度CGRP的条件培养基加入大鼠成骨细胞培养体系中,药物作用48 h后,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成骨细胞转录因子RUNX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果:当CGRP浓度在10-8~10-6 mol/ L范围时,对成骨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增殖率分别为71.9%,142.1%,321.0%,P<0.05;浓度为10-7 和10-6 mol/ L的CGRP作用于成骨细胞48 h后,转录因子RUNX2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分别增强(46.2±11.2)%和(58.6±14.0)%, P<0.05;转录因子RUNX2的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与其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一定浓度的CGRP对大鼠成骨细胞转录因子RUNX2的表达有直接促进作用,RUNX2可能参与了CGRP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反应的机制。
    腰椎棘突间固定对邻近节段刚度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李淳德, 孙浩林, 于峥嵘
    2011, (5):  657-660.       PMID: 22008670
    摘要 ( 1857 )   PDF (967KB) ( 7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量,研究腰椎棘突间固定对邻近节段刚度的影响。方法:23例L4/5单节段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采用前瞻性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实验组(Wallis组)13例,行腰椎间盘切除,棘突间固定(Wallis系统);对照组(PLIF组)10例,行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应用脊柱刚度测量装置(spinal stiffness gauge,SSG)测量L3/4、L5/S1节段刚度和位移,于显露椎板后、椎管减压后以及内固定后分别测量,比较两种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结果:邻近节段L3/4和L5/S1在L4/5减压后的节段刚度与显露椎板后的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4/5 棘突间Wallis固定后,头侧邻近节段L3/4的刚度为(45.8±10.7) N/mm,与显露椎板后相比升高了20.5%(P=0.025);L4/5 PLIF术后,L3/4的刚度为(35.3±10.7) N/mm,与显露椎板后相比降低12.4%(P=0.033)。固定后头侧邻近节段L3/4的刚度,Wallis组明显高于PLIF组(P=0.037)。结论:腰椎棘突间固定后,头侧邻近节段的刚度升高,稳定性增加。棘突间固定系统(Wallis系统)具有保护头侧邻近节段的作用。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于峥嵘, 李淳德, 邑晓东, 林景荣, 刘宪义, 刘洪, 卢海霖
    2011, (5):  661-665.       PMID: 22008671
    摘要 ( 3121 )   PDF (2109KB) ( 10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分层预防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的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共298例,按其不同危险因素分为低、中、高危组预防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3组患者分别为22例、48例和228例。低、中危组患者主要采取物理预防措施,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thigh-length thromboembolic deterrent stockings, TEDS)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pneumatic sequential compression device, PSCD);对于高危组患者,除了采用物理预防措施,还应用了低分子肝素钙肌注。于术前、术后7~10 d及术后3个月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监测是否发生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是否发生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是否有硬膜外出血致神经损伤症状等。结果:298例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23例,发生率7.7%。低危组患者均未发生DVT,中危组患者发生DVT 2例(4.2%),高危组患者发生DVT 21例(9.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所有DVT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位于膝关节以远,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多普勒超声时血管再通。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低分子肝素所致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等出血并发症,未出现硬膜外出血所致神经损伤症状,未发现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结论:对脊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us embolism, VTE)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分层做个体化预防后,未发生临床意义的血栓栓塞,未发生要预防的并发症,因而初步验证该预防方法较为安全、有效,今后需要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分析
    付中国, 邓磊, 白露,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张殿英, 姜保国
    2011, (5):  666-670.       PMID: 22008672
    摘要 ( 2275 )   PDF (1929KB) ( 7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0~51个月),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类型及是否有内科合并症组间的内固定相关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全部83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合并两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8.1%,其中浅表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大结节移位2例、接骨板撞击肩峰3例、螺钉穿出3例、肱骨头坏死3例、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6例,有4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四部分骨折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9)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3)的几率均远高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相比较而言,年龄和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虽疗效较为肯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解剖锁定接骨板(LCP)治疗11例粉碎尺骨鹰嘴骨折
    杨明, 张殿英, 付中国, 陈建海, 王天兵, 熊建, 姜保国
    2011, (5):  671-674.       PMID: 22008673
    摘要 ( 2227 )   PDF (1287KB) ( 7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粉碎尺骨鹰嘴骨折11例,平均年龄52岁,按照Mayo分型:ⅡB型9例,ⅢB型2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以Broberg & Morrey评分评定患肘功能。 结果:经过2~20个月(平均8.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7~18周(平均愈合时间11周)。Broberg & Morrey评分结果:优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0.9%。1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1例患者出现活动度明显受限。 结论:解剖锁定接骨板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可达到牢固固定及早期活动,并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尺骨茎突骨折及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随访研究
    赵亮, 王宝军, 李亚东, 于浩淼, 刘振宇, 高化, 刘长贵
    2011, (5):  675-680.       PMID: 22008674
    摘要 ( 2956 )   PDF (863KB) ( 1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骨折分型及愈合情况会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因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于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52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尺骨茎突骨折均未予固定。记录病例AO分型及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X线测量结果(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Gartlant-Werley评分。将所有资料按照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与未合并组、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茎突骨折愈合组及未愈合组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5个月,52例桡骨骨折均愈合。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与未合并组术前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平均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优良率81%。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中,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相比,茎突骨折愈合组与非愈合组相比,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例并发症,合并组4例,未合并组2例,并发症11%。螺钉切入关节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1例,皮神经损伤2例,术后内固定拔退出并骨折畸形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伴关节僵硬1例,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有效维持骨折及关节面复位,其术后疗效满意、肯定。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茎突骨折愈合与否及其骨折分型,对术后X线测量及腕关节功能无影响,其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59例肱骨转移癌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杨毅, 杨荣利, 郭卫
    2011, (5):  681-685.       PMID: 22008675
    摘要 ( 2489 )   PDF (1461KB) ( 7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肱骨转移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术后功能、并发症及生存率。方法:自2000年至2009年,59例肱骨转移癌患者(62例手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外科治疗,其中肺癌19例,骨髓瘤10例,乳腺癌8例,肾癌5例,胃肠道2例,甲状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鼻咽癌1例,胆管癌1例,卵巢癌1例,黑色素瘤1例,来源不明8例。溶骨破坏严重、软组织侵犯明显的病例(n=32)多采用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其中肱骨上段肩关节假体25例,肱骨下段肘关节假体7例,其余病例接受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髓内针(n=17)或钢板(n=11)固定,另有2例因病理性骨折后肿瘤巨大且周围组织广泛受累行肩胛带离断术。发生病理性骨折43例,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的16例,以Mirels’评分判断骨折风险。术后功能依据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生存率。结果:患者术后生存期平均为9.6个月,半年总体生存率45.1%,一年生存率27.4%,两年生存率11.6%,预期生存期11.6个月。未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者Mirels’评分平均9.3分。瘤段截除假体置换组中,术后2例复发,1例出现排异反应。髓内针和钢板固定组中1例钢板折断,2例复发,1例桡神经功能障碍。MSTS评分,假体置换组71%,髓内针和钢板组75.1%。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肱骨转移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能够为患者提供坚强固定,这一优势是单纯放疗无法比拟的,包括化疗、激素治疗以及二膦酸盐类药物在内的全身系统治疗是延长骨转移癌患者生存期的决定因素。
    舟骨中央区在舟骨螺旋CT影像中的确立与舟骨螺钉居中位置的选择
    郭阳, 田光磊, 姜保国, 陈山林
    2011, (5):  686-689.       PMID: 22008676
    摘要 ( 2037 )   PDF (1389KB) ( 7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舟骨螺旋CT三维影像的空间形态作数据分析,在舟骨内找到一个区域,当舟骨骨折后固定骨折的螺钉的轴线位于此区域内时,此螺钉可以被认为在舟骨中是居中的,这个区域被称为舟骨的中央区。 方法:收集20例正常舟骨的螺旋CT数据,利用计算机手术计划与模拟软件VxWork中的“回缩”功能,将舟骨的三维重建影像向内均匀回缩,直至腰部为原舟骨腰部大小的1/3,之后再向内均匀回缩1.5 mm后得到一个新的三维影像,即为舟骨的中央区,观察中央区的形状,测量中央区的宽度。 结果:所有舟骨中央区的形态大致相似,中央区的整体形状不规则,可以分为远极、腰部、近极3部分,其中腰部十分狭窄,最大径约在0.8~1.2 mm之间。结合中央区的形状和大小,认为舟骨螺钉可以在近极、腰部或远极居中,但使螺钉在整个舟骨中完全居中是很困难的。 结论:舟骨螺旋CT影像中央区的建立为讨论舟骨螺钉的位置在舟骨内是否居中提供了基础。
    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中期随访和失败病例分析
    孙浩林, 李淳德, 刘宪义, 林景荣,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2011, (5):  690-695.       PMID: 22008677
    摘要 ( 1976 )   PDF (1417KB) ( 7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2例,分为Wallis组25例、Coflex组27例,主要适应证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 (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过伸位和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确定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过伸位手术节段前凸角-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术后12个月拍摄腰椎MRI了解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5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Wallis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5±1.7)、(2.7±1.4)、(23.4±3.1)和(8.9±1.4),较术前(5.3±3.0)、(7.4±2.6)、(13.5±4.6)和(4.5±2.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27,其余各项均为P<0.001);Coflex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6±2.9)、(3.8±1.9)、(21.2±3.5)和(8.5±1.8),较术前(5.5±3.2)、(7.1±2.8)、(13.1±4.8)和(4.2±2.5)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36,其余各项均为P<0.001);两组间比较术后下肢痛VAS评分,Wallis组为(2.7±1.4),Coflex组为(3.8±1.9),P=0.039,术后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Wallis组为14.9°±3.7°,Coflex组为13.2°±3.5°,P=0.028;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Wallis组为9.6°±2.8°,Coflex组为12.8°±3.0°,P=0.019;Coflex组有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3例行二次手术,1例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有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年半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结论: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疗效肯定,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需更加慎重。
    2型糖尿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孙浩林, 李淳德, 王诗军
    2011, (5):  696-698.       PMID: 22008678
    摘要 ( 2499 )   PDF (357KB) ( 7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575例(年龄40~70岁),确定合并2型糖尿病病例的数量和比例;选择同期、同年龄段手术治疗拇外翻、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和腱鞘囊肿病例219例作为对照组,确定合并2型糖尿病病例的数量和比例;应用χ2检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和不合并2型糖尿病组两个亚组,观察两亚组病例腰椎间盘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包含型与非包含型)、术后是否复发行二次手术;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亚组间腰椎间盘手术节段数量;应用χ2检验比较两亚组间腰椎间盘突出包含型和非包含型所占比例、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比例。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为15.3%(88/5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6%(17/219,χ2=7.861,P=0.005),也高于北京地区40~70岁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9.94%(188/1 892, χ2=12.788,P=0.000 4)。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亚组间比较结果为平均手术节段: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1.19、不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为1.15(t=0.703,P=0.483);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比例: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为包含型65.7%(58/88),非包含型34.3%(30/88),不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为包含型70.5%(343/487),非包含型29.5%(144/487)(χ2=0.722,P=0.395);术后复发比例: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为3.41%(3/88),不合并2型糖尿病亚组为3.89%(19/487, χ2=0.034,P=0.854)。结论: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老年患者中,相比同龄行其他择期手术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增高,2型糖尿病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风险。
    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杨欢*, 周方, 田耘, 姬洪全, 张志山
    2011, (5):  699-702.       PMID: 22008679
    摘要 ( 1739 )   PDF (612KB) ( 9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分析股骨粗隆部骨折髓内和髓外固定失败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收治的256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利用SPSS 13.0软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骼质量、内固定种类、术后颈干角和Garden指数以及开始负重时间对内固定失败的影响,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结果:术后发生螺钉穿出、螺钉切出、螺钉断裂、骨折不愈合共10例,失败率5.15%。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为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01),而年龄、性别、骨骼质量、骨折类型、内固定种类、术后颈干角和Garden指数与内固定失败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负重时间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骨骼质量、骨折类型来确定。骨折类型>2.2型,Singh指数≤3,即使内固定位置良好,开始负重时间也应该选择在术后2个月。
    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术后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靖, 党育, 张培训, 王静,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杨明, 王钢, 沈惠良, 王光林, 吴新宝, 姜保国,
    2011, (5):  703-706.       PMID: 22008680
    摘要 ( 2370 )   PDF (507KB) ( 7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60岁以下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随访资料中关节功能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3例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骨折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自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以及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因素进行术后随访调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非参数检验、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功能评分呈偏态分布,非参数检验得出对功能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H=7.900,P=0.048),等级相关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亦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rs= 0.206,P=0.048),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对功能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同样也是骨折类型(Garden分型,P=0.030)。结论:髋关节术后功能评分呈偏态分布,骨折类型(Garden分型)是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重度膝内翻伴骨缺损的全膝表面置换术中的自体骨移植治疗
    裴征, 关振鹏, 张绍龙, 李云鹏, 张卓
    2011, (5):  707-713.       PMID: 22008681
    摘要 ( 1952 )   PDF (4104KB) ( 8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全膝表面置换术中严重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处理,介绍应用自体骨移植术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本研究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共对16例(19膝)有重度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术,平均内翻32°(25°~45°),平均年龄66±8岁(52~77岁)。术前膝关节功能:平均活动范围为62°(37°~90°),平均KSS(knee society scure)评分为18分(-24~41分),平均功能评分为13分(-21~43分)。术中将胫骨内侧平台倾斜型骨缺损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将截下的外侧胫骨平台骨块修整后使其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匹配,并将带有皮质骨的部分尽量放置在台阶状缺损的外缘,以承受平台的压力;置入假体时,在植骨块侧方加压至骨水泥固化。16例中3例(3膝)使用了胫骨平台侧延长柄假体,所有膝关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3~50个月),患肢畸形得到矫正,术后3个月均可弃拐行走,生活自理;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平均为112°(95°~125°);术后随访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分(71~93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8分(74~96分);尚未发现有自体移植骨的不愈合、移位、骨折和胫骨假体松动者,同时也未见因术后迟发性感染或植骨吸收再次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假体松动而行翻修手术的患者。 结论:在重度膝内翻伴骨缺损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有多种重建方式以恢复胫骨平台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了台阶状胫骨平台重建自体骨移植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提供了良好的初始稳定性,较其他方法减少了内置物,同时具有可靠的相容性,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可能,获得了满意的初期治疗效果。
    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
    熊建,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党育, 张培训, 杨明
    2011, (5):  714-717.       PMID: 22008682
    摘要 ( 1966 )   PDF (2000KB) ( 7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LISS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对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1个月。8例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假体未见松动,至随访时骨折愈合好。患膝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为0~94°,患膝外翻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膝关节功能平均HSS评分为79.38分,Lysholm评分为80.25分,优良率均为87.5%。结论:LISS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植骨及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结果满意。
    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李永舵, 刘书茂, 贾金生, 周君琳
    2011, (5):  718-723.       PMID: 22008683
    摘要 ( 2048 )   PDF (1738KB) ( 10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 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骨折复位后,A组以2枚4.0 mm钢质半螺纹拉力螺钉自后向前固定,B组以“T”型3孔桡骨远端钢板经塑型后以4枚螺钉固定(近端2枚为3.5 mm皮质骨螺钉,远端2枚为3.5 mm松质骨螺钉)。于踝中立位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做加载实验,记录后踝关节骨折经内固定后发生位移(内固定失效)时加载力的大小,单位以kN表示,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应用研究: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螺钉或钢板螺钉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关节患者31例,均为初次、闭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 女15例;年龄19~65 岁, 平均55岁;其中对14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对17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应用两枚螺钉由后向前固定1/4、1/3和1/2后踝骨折时,其固定失效的加载强度均显著低于3孔“T”型钢板组,分别为(4.10±0.13)kN vs. (4.60±0.27)kN、(3.20±0.12)kN vs. (4.12±0.14)kN和(1.98±0.18)kN vs. (3.72±0.18)kN, P<0.05。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 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 周) 。疗效评定: 评定为优的28例患者, 良的为3例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时拉力螺钉内固定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25%时钉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能提供更为牢固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多孔钛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组织学和力学研究
    张红芳 , 赵超勇, 范红松, 张晖 , 裴福兴, 王光林
    2011, (5):  724-729.       PMID: 22008684
    摘要 ( 2000 )   PDF (4920KB) ( 7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多孔钛(titanium, Ti)支架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切除兔双前肢桡骨中下段1 cm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选择左侧前肢为实验侧,右侧前肢为对照侧。实验侧缺损区植入多孔钛,对照侧缺损区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于术后8、12、24周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进行图像分析,测其新生骨面积,术后12、24周时行力学测试。 结果:组织学显示:两组孔内长入大量新生骨质,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在12、24周时实验侧新骨细胞长入量和骨重建效果与对照组接近。两组种植体均与骨组织实现骨紧密结合,未见纤维间隔。组织形态学结果也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新生骨面积(S bone)占植入区总面积(S total)的百分比(S)在新生骨质长入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24周时3点弯曲实验显示,12周时最大承载负荷(N)分别为107.34±27.44(Ti组)和93.42±21.18(HA组);24周时最大承载负荷分别为118.56±24.65(Ti组)和102.15±23.37(HA组)。实验组力学性能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2)。结论:多孔钛支架材料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并有利于长段骨缺损的修复,其促进新骨生成能力和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效果与多孔羟基磷灰石相似。
    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骨形态发生蛋白骨修复材料的性质评估
    王浩, 张里程, 石涛, 熊琦, 唐佩福
    2011, (5):  730-734.       PMID: 22008685
    摘要 ( 2112 )   PDF (2823KB) ( 7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估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等3种天然骨骼基本成分构建成的三维多孔骨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能和体内生物学性能,观察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载体的效果。方法: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及BMP-2为原料,通过化学交联和冷冻干燥的方法构建具有一定三维结构的骨修复材料。通过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性能;通过表面能谱、X线衍射观察材料的理化性能;将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种植在材料表面,观察MSCs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生和分化;将该复合材料种植在大鼠体内,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和异位成骨情况。结果:骨修复材料在植入局部保持完整的支架结构,具有利于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多孔结构。通过肌肉埋植,在异位诱导形成了骨组织,并且随着骨组织的形成,支架逐渐降解吸收。结论: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特性的骨修复材料。
    北京市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分析
    王艳华, 彭建平, 张振军, 张殿英, 王静, 王天兵, 张培训, 张宏波, 姜保国,
    2011, (5):  735-738.       PMID: 22008686
    摘要 ( 2163 )   PDF (696KB) ( 7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急救中心提供的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 2009年经北京市急救中心参与抢救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且病例记录相对完整者2 984人,其中受伤2 942人,死亡42人,伤亡人员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于18~59岁之间。(2)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受伤人数最多,为1 883人;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事故死亡人数最多, 为26人;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重、特大事故最多,为11起。(3)一个月中的交通事故呈现持续频发均匀分布的状态,8∶00~10∶00 、14∶00~18∶00是一天中的事故高峰,死亡事故高峰多发生在2∶00~4∶00 和18∶00~20∶00。 (4) 伤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头面伤,为921人,其次分别为多发伤761人,下肢伤541人。(5)事故原因中人为因素为主 ,其次为车辆因素。结论:司机违章驾驶、行人违章穿行车道等人为因素是导致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市民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对驾驶员进行严格的交通规章培训,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事故高发时段和路段的交通管控措施, 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人群交通伤发生时间分布特点分析
    彭建平, 王艳华, 张振军, 王静, 张培训, 王天兵, 姜保国,
    2011, (5):  739-742.       PMID: 22008687
    摘要 ( 2183 )   PDF (660KB) ( 6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交通伤发生时间的分布特点,为交通伤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北京市急救中心转送的交通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数据,将交通伤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0~17岁)、中年组(18~64岁)、老年组(65岁以上)。计算3个年龄组交通伤例数在24 h单时间点的构成比、1~12月的单月构成比,描述性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受伤时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结果:交通伤24 h分布特点3组不同:青少年组有两个发生高峰点,分别是早上7∶00~8∶00(6.75%,39例),下午16∶00~18∶00(10.38%,60例; 10.73%,62例);中年组交通伤的24 h内分布比较平稳,8∶00~24∶00每小时的构成比变化不大,维持在1.67%~5.60%之间;老年组交通伤发生的高峰点在9∶00~11∶00之间(11.19%,151例;11.04%,149例)。3组单月交通伤发生数量的构成比基本一致,最低点均是2月份(4.15%,24例;5.28%,640例;5.26%,71例),最高点均是10月份(12.11%,70例;10.38%,1 257例;12.30%,166例)。结论:3个年龄组交通伤的24 h分布特点不同,而12个月的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急救人员和交通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时间段交通伤发生特点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院前急救效果。
    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姚远洋, 徐文展, 王悦, 沈丹华, 王建六, 魏丽惠
    2011, (5):  743-748.       PMID: 22008688
    摘要 ( 2511 )   PDF (1382KB) ( 7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第10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p53及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子宫内膜癌病例中ER、PR、PTEN、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85.5%、82.1%和49.2%;Ki67在癌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9%±24.7%。(2)妊娠次数与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191, P=0.007),而发病年龄、分娩次数与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r=0.184, P=0.041; r=0.255, P=0.004)。(3)子宫内膜样腺癌中ER、PR、p53阳性率与其他类型内膜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E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0.176, P=0.013),其中Ⅰ期患者的ER阳性率高于Ⅱ期及以上患者(P=0.015)。(5)ER、PR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217, P=0.002; r=-0.317, P=0.000),但p53、Ki-67表达与其呈正相关(r=0.327, P=0.000; r=0.465, P=0.000);组织学Ⅲ级的ER、PR、p53、Ki-67表达与其他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ER阳性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142, P=0.047),有或无深肌层浸润两者比较,ER、P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R表达的差异对总生存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术前对诊断性刮宫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除PR外,ER、PTEN、p53及Ki67的表达情况对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意义较小。
    踝臂指数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张岩, 李建平
    2011, (5):  749-752.       PMID: 22008689
    摘要 ( 2746 )   PDF (460KB) ( 7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与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 是评估外周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无创检查方法,目前已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本研究旨在评价ABI和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顺序入选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同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ABI和baPWV检查的216名患者。采用日本欧姆龙公司生产的BP-203PRE Ⅱ动脉硬化诊断装置进行ABI和baPWV的测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组。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3组ABI和baPWV的差异。结果:与非冠心病组(n=49)比较,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组(n=113)的ABI值更低(1.12±0.11 vs. 1.05±0.18,P=0.002)。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后,两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β=-0.06±0.03,P=0.029)。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组(n=54)与非冠心病组的ABI值没有显著差异,另外,3组的baPWV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I值可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ABI数值越低,受累的冠状动脉血管支数越多。
    氟比洛芬酯联合戳口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梁汉生, 冯艺, 刘怡昭, 安海燕, 杨拔贤
    2011, (5):  753-756.       PMID: 22008690
    摘要 ( 1985 )   PDF (638KB) ( 7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戳口局部浸润的镇痛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将80例行三孔型术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常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中给予舒芬太尼0.3 μg/kg和瑞芬太尼0.1 μg/(kg·min)进行镇痛,术毕随机分为Con组(即对照组,不用局部浸润和氟比洛芬酯,n=20)、F组(单纯应用氟比洛芬酯100 mg,n=20)、FR 0.25组(氟比洛芬酯100 mg+0.25%罗哌卡因6 mL 3点局部浸润,n=20)和FR 0.5组(氟比洛芬酯100 mg+0.50%罗哌卡因6 mL 3点局部浸润,n=20)。所有患者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大于4分,哌替定50 mg肌注补救镇痛。分别于术毕即时(T 0 h)、术后2 h(T 2 h)、术后6 h(T 6 h)、术后12 h(T 12 h)、术后24 h(T 24 h)、术后48 h(T 48 h)测定并记录双盲NRS、补救镇痛的例数、收缩压、心率、术中应用镇痛药总量、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4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基础收缩压、心率、术中应用舒芬太尼总量、瑞芬太尼总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 6 h时点,F组(4.96±1.15)与Con组(5.98±1.46)的NRS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 2 h 、T 6 h 、T 12 h时点FR 0.25组、FR 0.5组的NRS分别为2.34±0.89、3.01±1.27、2.79±0.94和2.42±0.79、2.69±0.96、2.03±0.87,明显低于Con组相对应的3.42±1.23、5.98±1.46、4.53±0.92(P﹤0.05);在T 12 h时点,FR 0.5组的NRS(2.03±0.87)明显低于FR 0.25组(2.79±0.94,P﹤0.05); FR 0.25组(2例)和FR 0.5组(0例)的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好于F组(6例),3组均优于Con组的15例(P﹤0.05);在T 2 h、T 6 h时点,FR 0.25组[(114.19±6.74) mmHg、(108.31±7.62) mmHg,1 mmHg=0.133 kPa]和FR 0.5组[(115.26±8.95) mmHg、(111.25±9.12) mmHg ]收缩压明显低于Con组[(137.11±8.71) mmHg、(125.16±8.92) mmHg]; FR 0.25组(69.14±5.92) beats/min、FR 0.5组(70.16±5.25) beats/min在T 6 h时点心率波动均小于Con组(81.24±6.64)bpm,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戳口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较高浓度罗哌卡因(0.5%)局部浸润联合氟比洛芬酯比低浓度罗哌卡因(0.25%)组镇痛效果更优、镇痛时间延长。
    肾结石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围手术期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检测及意义
    陈亮, 李建兴, 黄晓波, 杨波, 王佳, 王晓峰
    2011, (5):  757-760.       PMID: 22008691
    摘要 ( 3516 )   PDF (495KB) ( 7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手术前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rine cretinine,mALB/Ucr)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对实验组21例肾结石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在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前及术后1天、7天、30天、90天分别检测mALB/Ucr和血肌酐(serum cretinine,Scr),同时记录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通道数目指标;同样的方法检测对照组27例肾功能正常肾结石患者术前mALB/Ucr和Scr。 结果:术前mALB/Ucr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实验组术后7天mALB/Ucr值与术后30天(P=0.546)、90天(P=0.36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30天Scr值明显低于术后7天(P=0.032),但术后90天Scr值与术后30天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772)。实验组术前与术后7天的mALB/Ucr差值(ΔmALB/Ucr)与手术通道数目呈正相关(r=0.437,P=0.047),而与手术时间无相关性(r=0.333,P=0.140)。术前-术后7天的ΔmALB/Ucr与ΔScr无相关性(r=0.323,P=0.153);术前-术后30天的ΔmALB/Ucr与ΔScr(r=0.632,P=0.002)、术前-术后90天的ΔmALB/Ucr与ΔScr(r=0.476,P=0.029)成正相关。 结论:实验组术前肾脏滤过功能损害较对照组严重,实验组mALB/Ucr和Scr分别于术后7天和30天趋于稳定,手术通道增加(最多3个通道)有利于恢复肾脏的滤过功能。通过检测实验组患者ΔmALB/Ucr的数值,可以在患者出院前为患者术后中远期肾功能转归提供较可靠的评估。
    侧方蒂颅骨膜瓣治疗眼球内陷畸形的解剖及初步临床应用
    贺洋, 张益, 安金刚
    2011, (5):  761-765.       PMID: 22008692
    摘要 ( 1865 )   PDF (3172KB) ( 7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侧方蒂颅骨骨膜瓣的血运和经眶外壁骨性通道填充眼眶的解剖可行性,并将其初步应用于陈旧性眼眶骨折继发眼球内陷畸形的治疗。方法:解剖2例经4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颅,观察颅骨骨膜瓣经眶外壁骨性通道充填眼眶的途径和解剖可行性;用乳胶和墨汁各灌注1例新鲜尸头,观察颅骨骨膜瓣的血运分布和来源。使用侧方蒂颅骨骨膜瓣矫治2例单侧陈旧性眼眶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用软件测量眼球内陷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颅骨骨膜瓣可经眶外壁骨性通道转位进入眼眶,范围可达眶内壁和眶底;血管灌注未发现有轴行血管支配颞上线上方颅骨骨膜瓣;在墨汁灌注的一侧尸颅解剖中发现,颞中动脉走行于颞深筋膜深方,但也未越过颞上线;颅骨骨膜瓣浅层可以明显观察到腱膜下血管网分布;临床治疗的2名患者术前眼球内陷度分别为5.35 mm和6.86 mm,术后眼球内陷度均小于2 mm,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眶外壁骨性通道作为侧方颅骨骨膜瓣转位充填眼眶的手术通道安全可行,侧方颅骨骨膜瓣由腱膜下血管网供血,类似于随意皮瓣。使用侧方颅骨骨膜瓣充填眼眶治疗眼眶骨折后重度眼球内陷患者初步治疗效果良好。
    扫描电镜下观察铒钇铝石榴石激光备洞后的牙本质形态
    张笋 , 陈涛 , 葛立宏
    2011, (5):  766-769.       PMID: 22008693
    摘要 ( 2403 )   PDF (1636KB) ( 7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应用不同参数的铒钇铝石榴石(erbium:yttrium-aluminum-garnet,Er:YAG)激光对离体恒牙和乳牙制备窝洞,然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牙本质表面的形态。方法:将新鲜拔除的、无龋的牙冠完整的乳牙(6颗)和恒牙(4颗)共10颗分为2组,对照组4颗,包括乳牙2颗和恒牙2颗;实验组6颗,根据使用不同的激光参数分为3组:第1组2颗恒牙,第2和3组各2颗乳牙。对照组牙齿应用传统车针备洞,实验组6颗牙齿以不同的Er:YAG激光参数进行备洞,制作标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窝洞表面形态、牙本质小管开口、熔融和裂隙等情况。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不同参数的激光备洞后,乳牙和恒牙窝洞内没有发现玷污层,牙本质小管清晰。第2组乳牙经频率10 Hz、脉冲能量300 mJ的激光备洞后未发现牙本质熔融和裂隙,而第3组乳牙用频率10 Hz、脉冲能量400 mJ的激光备洞后,可见牙本质熔融和裂隙等现象。结论:乳牙和恒牙应用激光备洞均可以去除玷污层,乳牙应用频率10 Hz、脉冲能量300 mJ 的激光备洞是安全有效的,过高功率可能会损伤牙本质。
    光照模式对复合树脂聚合收缩率和表面硬度的影响
    韩冰, 董艳梅, 王晓燕, 高学军
    2011, (5):  770-773.       PMID: 22008694
    摘要 ( 2152 )   PDF (612KB) ( 7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光固化模式对复合树脂聚合收缩率和表面硬度的影响,探讨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研究使用填料含量为76%(质量分数)的混合填料复合树脂,选择3种光固化模式固化树脂,分别为高光强模式、低光强模式和软启动模式,每种光固化模式分别固化树脂10 s和20 s。制备树脂聚合收缩样本和表面硬度样本,使用Acuvol聚合收缩仪测定树脂的聚合收缩率(n=7),显微硬度仪测定树脂的表面硬度(n=5)。结果:高光强、低光强、软启动3种光固化模式固化树脂后聚合收缩率分别为2.95%±0.08%/3.06%±0.03%(10 s/20 s)、2.98%±0.12%/3.05%±0.13%(10 s/20 s)、3.03%±0.05%/3.11%±0.07%(10 s/20 s),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硬度分别为:(36.82±4.45)MPa/(47.58±3.16)MPa(10 s/20 s)、(32.30±1.33)MPa/(41.60±1.83)MPa(10 s/20 s)、(34.56±1.38)MPa/(44.62±2.13)MPa(10 s/20 s),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向低依次为:高光强模式>软启动模式>低光强模式。光固化输出能量与复合树脂固化后聚合收缩率呈低度正相关(r=-0.363,P=0.018),其与复合树脂固化后表面硬度呈高度正相关(r=-0.890,P<0.001)。结论:高光强模式有利于提高修复体的物理性能;应用软启动模式或低光强模式固化树脂时,应适当延长固化时间以增加光输出能量,使树脂固化后的物理性能不受影响。
    技术方法
    神经微丝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运动终板
    寇玉辉, 王天兵, 张培训, 殷晓峰, 韩娜, 王静, 张宏波, 张殿英, 姜保国,
    2011, (5):  774-776.       PMID: 22008695
    摘要 ( 2235 )   PDF (1002KB) ( 7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应用神经微丝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运动终板的效果。方法:取SPF级大鼠6只,麻醉状态下取材双侧比目鱼肌神经入肌点组织,以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行神经微丝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终板形态,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软件对运动终板形态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染色切片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运动终板爪形结构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可以得到运动终板立体结构。结论:神经微丝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一种较好的运动终板的观察方法。
    短篇论著
    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施学东, 李淳德, 米川, 王冰, 邑晓东, 林景荣, 刘宪义
    2011, (5):  777-780.      
    摘要 ( 1676 )   PDF (839KB) ( 7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许军军, 冯艺
    2011, (5):  781-783.      
    摘要 ( 1948 )   PDF (456KB) ( 7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