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干细胞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进展与展望
    张海洋, 林桂亭, 辛钟成, Tom F. LUE
    2011, (4):  485-489.      
    摘要 ( )   PDF (7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激素非依赖转化中的表达及调控
    王海峰, 刘武江, 金杰, 周利群, 梁丽莉, 王莹, 郭应禄
    2011, (4):  490-495.       PMID: 21844951
    摘要 ( )   PDF (13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 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ADPC)细胞系LNCaP转化成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AIPC)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其受Wnt信号通路和蛋白酶体降解通路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活性炭滤过的低激素胎牛血清培养LNCaP细胞,得到雄激素非依赖的LNCaP亚系LNCaP-AI(androgen independent)细胞。应用细胞增殖试验检测LNCaP-AI的细胞生长曲线。应用Western blot、RT-PCR分析激素依赖性转化过程中的AR、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表达变化。在AIPC细胞中,应用Wnt信号通路阻滞剂IWR-1及蛋白酶体通路抑制剂乳胞素(lactacystin)处理细胞,观察Wnt信号通路和蛋白酶体信号通路对AR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在体外低激素环境中生长6个月后,LNCaP细胞变成雄激素非依赖性的LNCaP亚系LNCaP-AI。表现为对雄激素依赖性减弱,细胞增殖加快,PSA的表达增高。在转化为LNCaP-AI的过程中,AR mRNA水平短期上调,后恢复到原始水平,但蛋白水平一直处于下调趋势。 IWR-1处理的LNCaP-AI,AR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调。乳胞素处理的LNCaP-AI,AR mRNA无变化而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在体外前列腺癌细胞由激素依赖性向非依赖性转化的过程中, AR mRNA表达仅有一过性增高,而蛋白表达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和蛋白酶体通路可能对AR的蛋白表达有调控作用。Wnt信号通路的抑制或蛋白酶体信号通路的增强可能是AR蛋白表达下调的原因。

    新跨膜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萧云备, 乔正国, 张晓威, 刘振华, 谢京, 郝一昌, 郁卫东, 徐涛, 王晓峰
    2011, (4):  496-499.       PMID: 21844952
    摘要 ( )   PDF (14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NMB在63例前列腺癌组织、3例异型生前列腺组织、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代表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GPNMB在前列腺良性增生组表达水平(IOD= 70 017.49)明显低于异型增生组(IOD= 10 1547.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前列腺癌组中GPNMB的表达(IOD= 162 027.54)明显高于非肿瘤组(包括良性增生和异型增生,IOD=79 290.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但未见GPNMB的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升高,病理分级低组(病理分级Ⅱ及Ⅱ以下)GPNMB表达(IOD=177 944.30)反而高于病理分级高组(病理分级Ⅱ以上,IOD= 150 885.8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GPNMB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对内皮细胞eNOS表达和NOS活性的影响
    刘涛, 覃新程, 李维仁, 周峰, 李广永, 辛华, 巩艳青, 辛钟成
    2011, (4):  500-504.       PMID: 21844953
    摘要 ( )   PDF (10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用过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猪动脉内皮细胞(porcine aorta endothelial, PAE)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和淫羊藿次苷Ⅱ(icarisideⅡ)对PAE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表达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thase, NOS)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PAE中转染EGFR并筛选稳定株, 分别用12.5 μmol/L的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处理PAE和PAE-EGFR细胞48 h,观察各组细胞eNOS的表达变化;另在淫羊藿苷或淫羊藿次苷Ⅱ处理PAE和PAE-EGFR细胞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共同处理细胞,观察各组细胞eNOS的表达变化;检测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前后PAE和PAE-EGFR细胞NOS的酶活性改变,并以西地那非作为对照。结果:Western blot显示PAE-EGFR细胞表达eNOS的基础值要比PAE细胞高,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处理时PAE和PAE-EGFR细胞株中都能引起eNOS表达增加,并且在PAE-EGFR稳定株中eNOS的表达量比PAE细胞明显提高(P<0.01);在表达EGFR的PAE-EGFR细胞中,当淫羊藿次苷Ⅱ的浓度达到10-8 mol/L时,NOS活性增加到(15.37±1.49) u/mg ,比PAE细胞高4.66 u/mg。在药物浓度达到10-7,10-6和10-5 mol/L时,淫羊藿次苷Ⅱ对PAE-EGFR细胞NOS活性的影响较PAE细胞显著增加(P<0.01);淫羊藿苷也能增加PAE和PAE-EGFR细胞的NOS酶活性,但是其效果比较淫羊藿次苷Ⅱ组平均低20%,而西地那非没有显著影响NOS酶活性。 结论: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可上调PAE和PAE-EGFR细胞eNOS的表达和提高NOS活性,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可能具有改善作用,而且淫羊藿次苷Ⅱ的效果优于淫羊藿苷,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AE细胞的EGF-EGFR信号通路有关。

    老年人睾丸间质细胞结构及StAR和P450scc蛋白表达的变化
    李维仁*, 韩勃萱*, 刘涛, 李广永, 周峰, 巩艳青, 高喆珠, 崔万寿, 白光一, 辛钟成
    2011, (4):  505-508.       PMID: 21844954
    摘要 ( )   PDF (23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老年人睾丸间质细胞结构以及类固醇激素合成快速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和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holesterol-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P450scc)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机制。方法:青年人(20~30岁)及老年人(70~90岁)睾丸标本各10例,对患者进行AMS(Aging Male’s Symptoms)评分。应用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睾丸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法比较青年组和老年组睾丸组织中StAR和P450scc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总睾酮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组AMS评分显著高于青年组(61.25±7.08 vs. 20.75±3.73,P<0.001),且血清总睾酮水平显著低于青年组(3.12±0.58 μg/L vs. 6.29±1.17 μg/L,P<0.05)。HE染色显示,老年人睾丸呈老年退行性改变,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老年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睾丸组织中StAR和P450sc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人睾丸间质细胞结构、线粒体的损伤,以及StAR和P450scc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等病理变化均与老年人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症状和血清总睾酮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其确切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肾癌中MIR-184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冷慧敏, 钱卫平, 周亮, 翟庆娜, 李贤新, 关志忱, 桂耀庭, 蔡志明
    2011, (4):  509-513.       PMID: 21844955
    摘要 ( )   PDF (22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microRNA-184(MIR-184)在肾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MIR-184在51例不同阶段肾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表达量与肾癌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MIR-184在肾癌组织的平均表达量为-14.664 6±5.362 4,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平均表达量为-10.408 7±3.482 7, MIR-184在肾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IR-184在肾癌组织中表达量的平均值-14.664 6为界,将患者分为MIR-184低表达组和MIR-184高表达组,同时分别按照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将患者分为3组。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中MIR-184的表达高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肾癌的临床分期均没有相关性(具体概率分别为:P>0.30,P>0.99,P>0.30)。结论:MIR-184在肾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族人群早泄与5-HTTLPR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
    罗顺文, 王峰, 解志远, 黄小科, 卢一平
    2011, (4):  514-518.       PMID: 21844956
    摘要 ( )   PDF (7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性区域(5-HTTLPR)与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PE)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90%次性生活的射精潜伏期(intravagina ejaculation latency,IELT)<1 min为早泄主要临床特点,病例组分为原发性早泄组(primary PE,PPE)119例、继发性早泄组(secondary PE,SPE)60例,而正常对照组为同地区的IELT ≥ 3 min的健康成年男性90例,应用PCR检测5-HTTLPR基因,比较3组间的基因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PPE组中S/S基因型的频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51.3% vs. 37.8%,P<0.01), L/S基因型的频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28.6% vs. 34.4%,P<0.05),等位基因S出现的频率比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高(67.2% vs. 55.0%,P<0.05)。S等位基因和含S的基因型在PPE患者的比率高,而SPE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E与5-HTTLPR基因多态性相关,提示遗传因素在PP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SPE中未见相关性,PPE和SPE的病因学可能不同。

    伴有肾小球样结构的前列腺癌
    刘卓, 常宝, 郭水明, 王涛, 李明超, 杨俊, 谌科, 杨为民, 刘继红, 叶章群
    2011, (4):  519-521.       PMID: 21844957
    摘要 ( )   PDF (19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肾小球样结构在前列腺癌病理切片中的形态学特征、发生率、与临床特征的联系以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Gleason评分以及TNM分期等,对病理报告伴有肾小球样结构的病例分析其组织学特征,结合文献分析肾小球样结构对前列腺癌诊断、预后的意义。结果:196例前列腺癌标本中3例出现肾小球样结构,其中2例伴有周围神经侵犯,1例伴有骨转移;Gleason评分分别为7分、8分和8分;随访5~15个月,1例已死亡,1例在接受内分泌治疗,1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处于随访中。结论:肾小球样结构是一种少见的前列腺癌病理特征,其形态学特征鲜明,对前列腺恶性病变具有诊断价值并提示较差的预后。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附597例分析)
    虞巍, 赵亚元, 沈棋, 杨新宇, 何群, 宋毅, 金杰
    2011, (4):  522-524.       PMID: 21844958
    摘要 ( )   PDF (4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对597例(男性253例、女性344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7岁(20~94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肿瘤体积更小(P=0.017),局部进展的比例较低(P<0.001),淋巴结转移比例较低(P=0.022),而在年龄构成、肿瘤数目和分级上,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UUTUC患者多为女性,且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肿瘤局部进展的风险相对较低,表明其可能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热休克蛋白70与体外补充镁在家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
    肖博, 马潞林, 肖春雷, 陆敏, 徐巍, 黄毅, 张树栋, 侯小飞
    2011, (4):  525-530.       PMID: 21844959
    摘要 ( )   PDF (26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外源性镁离子在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中是否有保护性作用,研究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及HSP70-mRNA在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普通级日本大耳白兔90只,体重1.8~2.0 kg,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MgSO4补充组和假手术组。经腹正中切口切除右肾成为左侧孤立肾模型。I-R组及MgSO4补充组均夹毕左肾动脉1 h,MgSO4补充组在夹毕动脉前及夹毕过程中经耳缘静脉给予2.5 %(质量分数) MgSO4 1 mL/ (kg·h)灌注。于再灌注后1 h、2 h、4 h、24 h、48 h和72 h分别取肾皮质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测定3组间各时段HSP70水平,分析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使用Real time-PCR测定组间不同时段HSP70-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通过组织学病理检查观察MgSO4是否对IRI具有保护性作用。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缺血再灌注24 h及48 h,I-R组可见部分近段小管中等强度表达HSP70,而MgSO4组24 h仅见微弱HSP70表达,48 h未见HSP70表达。Real time-PCR显示两组HSP70-mRNA均在再灌注1 h开始上升,2 h时达到峰值,24 h后明显下降。再灌注1 h、2 h和4 h时I-R组与MgSO4补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发现MgSO4补充组肾小管细胞脱落、坏死程度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体外补充镁离子可以显著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并可以降低IRI过程中肾皮质HSP70及HSP70-mRNA的表达。

    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刘荣耀*, 赵鹏举*, 李学松, 谌诚, 陈晓鹏, 姚琳, 郝瀚, 张崔健, 郝金瑞, 何志嵩, 周利群
    2011, (4):  531-534.       PMID: 21844960
    摘要 ( )   PDF (15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UT-UC)的技术要点、临床价值和初步经验总结。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25例UUTUC患者,其中肾盂癌14例,输尿管癌11例;右侧15例,左侧10例。结果:所有25例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应用标准4或5个穿刺套管,完全腹腔镜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时间150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40 mL,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4~6)天,术后平均随访5.5个月(1~12个月),在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19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膀胱肿瘤复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 TURBT)。结论: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UUTUC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张树栋, 马潞林, 肖博, 肖春雷, 黄毅, 王国良
    2011, (4):  535-539.       PMID: 21844961
    摘要 ( )   PDF (25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经脐单孔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脐单孔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0例,经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15例。比较两组在一般情况、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经脐单孔途径应用自制单孔装置,切除标本置入取物袋,在脐部切口取出;经后腹腔途径应用传统三套管操作,标本置入取物袋,经腰部扩大切口取出。结果:两组间比较显示经脐单孔途径与经后腹腔途径在手术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pain scale,VA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血肿、感染、肠梗阻、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0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切口隐蔽,适于年轻或对切口美观要求高的患者。

    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再成型术的可行性分析(附5例报告)
    周利群, 张仲一, 李学松, 何志嵩
    2011, (4):  540-543.       PMID: 21844962
    摘要 ( )   PDF (11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再成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经腹膜后开放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成型术后复发的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9~32岁,平均24.5岁。狭窄复发发生于术后3~16年,平均7.8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酸胀不适,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典型的UPJO,肾动态扫描示肾排空缓慢,注射呋塞米后有不同程度的排空。手术采用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于小肠系膜根部患侧近肾蒂处纵向切开系膜及后腹膜,游离显露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注意避免损伤肠管和肠系膜血管。常规切除UPJO,并行Anderson-Hynes法 2针连续缝合,吻合肾盂和输尿管。结果:手术时间105~230 min,平均为1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20 mL,平均为75 mL;术后第1日患者即可下地活动,术后第4~5日撤除引流管;术中和术后未发生副损伤和并发症。截止至2010年10月,随访33~49个月,平均37.5个月,影像学及利尿肾动态检查示UPJ排空通畅。结论:对于腹腔镜经验丰富的医师,经腹腹腔镜经肠系膜入路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再成形术是可行和安全有效的, 但对于初学腹腔镜者则需慎重选择此术式。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分析
    黄建林, 邱敏, 马潞林, 黄毅, 侯小飞, 田晓军
    2011, (4):  544-547.       PMID: 21844963
    摘要 ( )   PDF (5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过程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49例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等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30天内发生的并发症,按Clavien分级系统将并发症分为5级。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18 min,平均出血514 mL,输血率为36.7%,平均输血量 578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0 d。尿流改道方式上,回肠膀胱术27例,Studer原位新膀胱术16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6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4.7%(17例),1~2级并发症发生率24.5%(12例),包括麻痹性肠梗阻、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炎等。3级及以上并发症10.2%(5例),围手术期死亡率1例。回肠膀胱术与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并发症为麻痹性肠梗阻、尿路感染等,需严格把握手术指证,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Studer原位新膀胱术相对于回肠膀胱术并未增加手术时间、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

    CQS-01与EMS-Ⅲ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试验研究
    熊六林, 黄晓波, 李建兴, 许清泉, 叶雄俊, 杨波, 马凯, 陈亮, 胡卫国, 王晓峰
    2011, (4):  548-555.       PMID: 21844964
    摘要 ( )   PDF (7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CQS-01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CQS-01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作为试验组,EMS-Ⅲ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作为对照组,选取宜采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NL)治疗的肾结石或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86例,随机分至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时间为术后7±3天,主要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结石完全清除率、大部分清除率、手术时间、碎石清石时间、清石量,主要安全性指标包括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变化、肾功能(BUN、Cr)变化、血清电解质变化、术后患者体温和血白细胞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在人口学、肾脏及结石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76.74%和79.07%(P=0.796),结石大部分清除率为23.26%和20.93%(P=0.796),手术时间分别为(92.49±76.59) min和(87.28±50.01) min (P=0.485),碎石清石时间分别为(50.16±57.11) min和(40.59±31.01) min (P=0.976),清石量分别为(10.85±20.08) mL和(5.05±6.00) mL (P=0.04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24 h和术后7±3天,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下降例数、输血例数、BUN和Cr变化、电解质变化、术后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QS-01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在临床碎石清石效果、碎石清石能力和安全性等方面达到EMS-Ⅲ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相似的水平。

    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王田, 黄晓波, 许清泉, 叶海云, 马凯, 王晓峰
    2011, (4):  556-558.       PMID: 21844965
    摘要 ( )   PDF (3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的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由同一医生完成的66例PCNL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CDS)制定的M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合并MS组(病例组)和不合并MS组(对照组),病例组共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4岁;对照组共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9岁。病例组的结石体积为(7.2±1.8)cm3,对照组的结石体积为(6.4±1.3)cm3,P=0.71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穿刺通道数目、穿刺肾盏情况、通道建立部位、手术时间、清石率、术后发热、输血情况、血红蛋白下降值等指标。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7.1±9.0) min和(87.6±6.0) min,P=0.963;清石率分别为76.9% (20/26)和75.0% (30/40),P=0.859;手术前后两组外周血血红蛋白下降值为(8.4±1.6) g/L和(9.1±1.4) g/L,P=0.739;两组术后发热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8.5% (10/26)和45.0% (18/40),P=0.599。结论:合并MS并不增加上尿路结石患者行PCNL的手术难度或降低手术清石率,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经尿道射精管切开术治疗射精管梗阻的效果(附60例报告)
    涂响安, 赵良运, 赵亮, 王文卫, 邓立文, 陈羽, 邓春华
    2011, (4):  559-561.       PMID: 21844966
    摘要 ( )   PDF (4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经尿道射精管切开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ejaculatory duct, TURED)治疗射精管梗阻(ejaculatory duct obstruction, EDO)的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60例EDO患者,常规采用精液分析、精浆果糖和经直肠超声检查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行输精管造影检查。60例EDO患者均行TURED治疗,术后随访其疗效。结果:60例EDO患者的精液量为0.2~3.5 mL,平均(1.10±0.76) mL,pH值5.8~7.6,平均6.5±1.4;精浆果糖为一次射精0~51.4 μmol,平均为(5.86±2.19) μmol。经直肠超声检查结果为:单纯射精管扩张者15例,前列腺囊肿6例,单纯双侧精囊扩张10例,单侧精囊扩张4例,精囊扩张并射精管扩张10例,精囊扩张合并前列腺囊肿5例,单侧精囊扩张并对侧精囊发育不良或缺乏2例,精囊扩张并射精管扩张和钙化3例,单侧精囊扩张并射精管扩张和对侧精囊发育不良或缺乏5例。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78个月。60例EDO患者行TURED术后,51例(85.0%)精液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6例(26.7%)妻子妊娠。结论:TURED是治疗EDO的一种简单、微创和有效的方法。

    影响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后结果的因素分析
    彭靖, 袁亦铭, 张志超, 高冰, 宋卫东, 辛钟成, 郭应禄, 金杰
    2011, (4):  562-564.       PMID: 21844967
    摘要 ( )   PDF (4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影响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后复通率的可能术中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共对73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患者平均年龄31(23~48)岁,平均梗阻时间50.9(2~180)月。术后根据患者的术中情况分别对吻合数量、吻合部位和附睾液3个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双侧吻合53例,单侧吻合20例;头部吻合19例,体部吻合46例,尾部吻合8例;附睾液中找到活动精子伴附睾液持续流出55例,不动精子伴附睾液量少18例。术后3个月开始复查精液常规,精子密度>1×104个/mL证实为精道复通。 结果: 20例患者失访,有53例患者成功随访,患者平均随访13.8(4~22)个月,其中38例患者术后精液中出现精子,总体复通率为71.7%(38/53)。精子密度为(1~48)×106个/mL,活力0%~65%(a+b级)。双侧和单侧吻合的复通率分别为80.5%和41.7%;头部、体部和尾部吻合的复通率分别为38.5%、78.8%和100%;附睾液中活动精子和不动精子的复通率分别为83.7%和40%。17例患者配偶自然怀孕,自然怀孕率33.3%(17/53)。 结论:除了显微吻合技术外,双侧吻合、体尾部吻合和流动的附睾液中找到活动精子均可以明显提高复通率。

    208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温英武, *, 申克辉, *, 虞巍, 郭应禄, 何群, 席志军
    2011, (4):  565-569.       PMID: 21844968
    摘要 ( )   PDF (4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7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 208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连续病例,男18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5岁,记录短期术后并发症(90 d内)的发生情况,并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患者术前和术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8例中男性182例(87. 5%),女性26例(12. 5%),平均年龄65岁,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数为160例(76.9%),同时出现2种以上并发症的病例数为46例(22.2%)。并发症出现频率较高的为失血(75例)、术后肾功能异常(31例)和肠梗阻(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总并发症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P=0.048)、高血压(P=0.047)、术前肌酐水平(P=0.017);在多因素分析中手术时间、术前肌酐水平和术前高血压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与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手术时间、高血压和术前肌酐水平,因此,严格选择病例,尽可能改善可控的术前状况以及提高手术团队的经验有助于减少病人术后的并发症。
    [关键词] 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

    经皮经尿道输尿管镜输尿管会师手术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中的应用
    李钧, 王晓峰
    2011, (4):  570-573.       PMID: 21844969
    摘要 ( )   PDF (10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输尿管会师手术在治疗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连续收治因妇科腹腔镜手术导致输尿管损伤患者14例,平均年龄46(24~71) 岁,双侧损伤1例,右侧损伤10例,左侧损伤3例。全部15侧损伤中输尿管瘘合并梗阻9侧,单纯输尿管完全梗阻6侧。腹腔镜术后确诊输尿管损伤中位时间20(0~207) d。B超显示患肾平均积水宽度3.0(2.5~4.2) cm,9例尿瘘患者引流液或阴道溢液肌酐水平平均值2 439(655~6 317) μmol/L。逆行加肾造瘘造影显示患侧输尿管完全梗阻,部分可见尿瘘,导丝无法通过损伤段输尿管。经肾穿刺于近端输尿管留置导丝,使用输尿管镜于透视下切开梗阻段输尿管,将损伤部位近、远端输尿管会师,留置输尿管支架,共行手术15次。术后复查B超、立位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并长期随访。结果:14例患者手术顺利,均成功放置输尿管支架。术后复查B超及立位腹平片,显示肾积水消失、支架位置良好,支架保留时间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48(185~964) d,随访期间肾积水未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中应增强对输尿管的保护意识;输尿管镜下输尿管会师手术操作简单、微创,可有效治疗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并避免二次开放手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结合淋巴结扩大清扫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意义
    刘向征, *, 申克辉, *, 晏旭东, , 虞巍, 郭应禄, 何群, 席志军
    2011, (4):  574-578.       PMID: 21844970
    摘要 ( )   PDF (13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结合盆腔以及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患者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研究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同时进行淋巴结扩大清扫的32个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行淋巴扩大清扫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分级、分期、淋巴结情况等可能相关影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2例术前活检(或者经尿道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病理诊断为膀胱浸润移行细胞癌的患者,在随访中,肿瘤进展6例(18.8%, 6/32),死亡4例(12.5%, 4/32), 总体生存率为87.5%(28/32)。32例病例中,17个月、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12.1)%(20/23)、(81.8±17.0)%(14/16)。从病理分级上看,G2级 6例,G3级 26例,其中死亡病例均为G3级,G3级3年生存率为74.6±23.9%(7/11)(肿瘤分级的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从病理分期分析,T1、T2分期没有随访期内的死亡事件,T3期17个月生存率为(60.0±42.9)%(3/5),T4期8个月生存率为(87.5±22.9)%(7/8)(肿瘤分期的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32例中淋巴结阳性9例(28.1%, 9/32),阴性23例(71.9%, 23/32),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22.8个。淋巴结阳性患者17个月生存率(50.0±44.6)%(3/5),淋巴结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92.3±14.5)%(12/13)(淋巴结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淋巴结密度小于20%患者3年生存率(88.8±15.4)%(12/14),大于20%患者8个月生存率(66.7±53.3)%(2/3)(淋巴结密度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结论: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结合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可以有效改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肿瘤分期、淋巴结状况及淋巴结密度与预后生存密切相关。
    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探讨和分析(附14例报告)
    曲星珂, 王晓峰, 黄晓波, 李晓丹, 李钧, 张晓威
    2011, (4):  579-581.       PMID: 21844971
    摘要 ( )   PDF (5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1991年5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35例肾移植术受者中发生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以及外院接受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2例患者资料,对肿瘤发生率、恶性肿瘤类型、术后肿瘤诊断时间、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及预后等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院肾移植术后发生肿瘤12例,发生率2.8%。全部14例恶性肿瘤中,11例为尿路上皮癌,占78%(6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尿路上皮癌、2例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3例原发膀胱尿路上皮癌),另外甲状腺癌、结肠癌、淋巴瘤各1例。除1例淋巴瘤患者行化疗外,其余13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术,其中10例术后情况良好,2例于1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其中1例复发后肿瘤较大失去手术机会于半年后死亡),另有1例反复复发术后3年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的患者高发恶性肿瘤,与其免疫抑制治疗和肾移植术的影响密切相关。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78%为泌尿系肿瘤)的危险性随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对于术后无痛性肉眼血尿、无明显诱因腰部胀痛等,特别是发生肾或输尿管积水、感染等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

    无性生活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
    张志超, 袁亦铭, 彭靖, 高冰, 宋卫东, 辛钟成, 郭应禄, 金杰
    2011, (4):  582-585.       PMID: 21844972
    摘要 ( )   PDF (4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收集无性生活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no sexual life,EDNS)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简单问卷研究其临床特点。方法:根据现有ED概念,将无性生活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范围限定于6个月内无性生活且主诉勃起功能减退的患者,共收集患者61例,同时选择6个月内无性生活的正常健康男性57例作为对照。EDNS患者平均年龄(26.2±4.3)岁,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24.9±4.1)岁,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设定了1组调查问题,嘱患者根据6个月内的情况填写调查问卷,简要回答“是/否”,问题涉及性欲、平时勃起情况、夜间勃起情况、视听觉性刺激下勃起情况、异性相处条件下勃起及自信心情况、手淫时勃起情况等多个方面,共16个问题。根据各个问题组间频数分布情况,行四格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ED-N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共有13项问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涉及平时性欲(χ2=35.891,P<0.05)、勃起信心(χ2=75.608,P<0.05)、阴茎硬度(χ2=54.433,P<0.05),夜间勃起(χ2=29.815,P<0.05)、异性相处时勃起硬度(χ2=21.211,P<0.05)、勃起信心(χ2=70.445,P<0.05),视听觉性刺激下勃起硬度(χ2=34.422,P<0.05)等。ED-NS与正常对照组间在涉及手淫问题时,均有调查者否认手淫习惯。结论:通过此项研究,我们提出了1种新概念——无性生活ED,其定义为:6个月以上无性生活且阴茎勃起硬度下降、时间缩短,缺乏勃起信心而无法尝试性生活。可通过问卷法评价ED-NS患者的勃起功能,但尚待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16 222名中国男性的年龄相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参考值范围(附专家点评)
    GUAN Meng*, 孙烁磊*, XIE Rihua, 黄志平, WEN Shiwu, 关志忱
    2011, (4):  586-590.       PMID: 21844973
    摘要 ( )   PDF (6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男性的年龄相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参考值范围。 方法:从2004年7月至2008年12月,收集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6 222例男性的血液样本,受检者均无下尿路症状。采用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PSA水平。按10年及5年分组,计算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和95%百分位数。 结果:16 222例男性的PSA均数为0.986 μg/L,标准差1.190,第一四分位数0.494 μg/L,中位数0.721 μg/L,第三四分位数1.095 μg/L,四分位距0.601 μg/L。按统计学方法计算得出无症状男性PSA 95%百分位数为2.375 μg/L;低于2.5 μg/L的15 498例,占95.472%; 2.5~10.0 μg/L的699例,占4.306%;如以4.0 μg/L为参考值,低于4.0 μg/L的15 948例,占98.244%;4.0~10.0 μg/L的249例,占1.534%;大于10.0 μg/L的36例,占0.222%;各个年龄组的95%百分位数分别为,10~19岁0~1.067 μg/L;20~29岁0~1.818 μg/L;30~39岁0~1.914 μg/L;40~49岁0~2.001 μg/L;50~59岁0~2.900 μg/L;60~69岁0~5.862 μg/L;70~79岁;0~8.536 μg/L;80岁以上0~12.869 μg/L,并且各年龄组间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研究显示,现阶段中国人PSA均数为0.986 μg/L,95%百分位数为2.375 μg/L。各个年龄组的PSA水平与既往国际广泛接受的Oesterling标准也存在差异,60岁以下PSA水平低于欧美人,60岁以上PSA水平高于欧美人,该现象提示60岁以下异常临界点设在2.5 μg/L为宜,60岁以上可继续把4 μg/L作为异常临界点。

    “罗布人后裔”特定人群的生理特征调查
    玛依拉·吾甫尔*, 穆叶赛·尼加提*, 阿木提·司马义, 韩伟, 李峰, 阿布力米提, 陈凤辉, 许国军, 庞海玉, 邱长春
    2011, (4):  591-595.       PMID: 21844974
    摘要 ( )   PDF (19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罗布人后裔”的生理特征。方法: 用方便取样方法,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尉犁县居住的罗布人后裔中抽取594人,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测定获取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理及生化指标值。结果: “罗布人后裔”血压异常率男性为47.1%,女性为45.4%,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体重指数≥28 kg/m2的比例高于男性,分别为41.2% vs. 32.7%,男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异常比例均高于女性,分别为36.6% vs. 25.5% (P=0.003 7), 9.7% vs. 3.9% (P=0.003 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和三酰甘油的升高是罗布人后裔发生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初步结果表明,“罗布人后裔”的主要生理特征是高血脂、多肥胖和血压水平异常率高,而高血脂和肥胖可能是该人群高血压多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伴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刘洋, 金建秋, 袁振芳, 刘晓松, 曹婕, 郭晓蕙, 刘宏伟
    2011, (4):  596-599.       PMID: 21844975
    摘要 ( )   PDF (5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患者的唾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水平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受试者分为4组:T2DM/OLP组29例,T2DM组39例, OLP组21例,健康对照组4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检测4组受试者唾液中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1) T2DM/OLP组的唾液IL6水平[(12.30±16.03) ng/L]显著高于T2DM组[(6.29±5.91) ng/L]和OLP组[(3.64±4.47) ng/L],P<0.05;OLP组的唾液IL-6水平(3.64±4.47 n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7.91±4.05 ng/L),P<0.001;T2DM组的唾液TNF-α水平(8.80±8.41 ng/L)显著低于OLP组(14.02±9.65 ng/L)和健康对照组(15.02±6.13 ng/L),P<0.05。(2) T2DM/OLP组唾液TNF-α水平与唾液pH值呈显著性负相关,r=-0.593, P<0.01;在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的腰围与唾液IL-6水平(r=0.318,P<0.05)和TNF-α水平(r=0.312,P=0.05)分别呈显著性正相关。(3) OLP患者唾液IL-6、TNF-α水平与OLP临床分型亦显著正相关,P<0.05。(4) 当T2DM和OLP协同作用时,减弱了T2DM对唾液TNF-α水平的影响,而增强了T2DM对唾液IL-6水平的影响(P<0.05)。结论:当T2DM并发OLP时,两者的协同作用可能使唾液IL-6水平显著升高;唾液TNF-α水平和口腔局部酸碱度有关。

    口腔黏膜微核细胞数与上皮异常增生病损癌变的关系
    曹婕*, 刘宏伟, 刘晓松, 金建秋, 张平
    2011, (4):  600-602.       PMID: 21844976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微核细胞计数与上皮异常增生病损(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 OED)癌变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健康对照者口腔黏膜、46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病损、78例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 OLK)伴上皮单纯增生病损、30例OLK伴轻度OED病损、29例OLK伴中度OED病损、15例OLK伴重度OED病损和2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病损的口腔脱落细胞进行Feulgen及fast green染色,计数微核细胞数。结果:微核细胞率依OSCC、OLK伴重度OED、OLK伴中度OED、OLK伴轻度OED、OLK上皮单纯增生、OLP、健康对照者口腔黏膜的顺序逐渐降低(P<0.001)。结论:口腔黏膜微核细胞计数可反映口腔上皮癌变的进程,可作为患者定期随访的监测指标。

    复杂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蒋国庆, 高雨农, 高敏, 郑虹, 燕鑫, 王文, 安娜, 曹崑, 孙宇
    2011, (4):  603-607.       PMID: 21844977
    摘要 ( )   PDF (31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例39岁女性,确诊复杂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累及宫颈、两侧宫旁、子宫骶韧带、左输尿管、左卵巢、Douglas凹、直肠阴道膈及阴道,临床表现似晚期宫颈癌。患者以下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和发现宫颈肿物收入院,经宫颈锥切术和腹腔镜检查确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3个月后行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手术和输尿管粘连松解术,有效切除病灶并缓解肾积水,术后2年随访检查未复发。结论: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累及宫颈且与宫颈恶性肿瘤难以鉴别时,应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安全性
    赵威, 白瑾, 张福春, 王鸿艳, 高炜
    2011, (4):  608-611.       PMID: 21844978
    摘要 ( )   PDF (7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进行早期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ET)的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初次发生急性STEMI并行CEPT的患者30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CPET的安全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55.5±11.0)岁,男性占88.1%。提前终止运动试验者占41.7%,其原因以因感到疲劳而要求终止者最为常见(67.5%),检测过程中无严重心律失常、晕厥或猝死。完全血运重建和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提前终止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5.1%和49.6%(P=0.040)。以是否提前终止运动试验为因变量,将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为前壁STEMI、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是否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是否为不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提前终止运动试验与不完全血运重建(P=0.013,OR=1.869,95%CI 1.139~3.067)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P=0.018,OR=1.064,95%CI 1.011~1.121)有相关性,而与上述其他因素无关。 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进行早期心肺运动试验安全可行,不完全血运重建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是提前终止运动试验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患者的随访结果:单中心经验
    王东, 朱继业, 栗光明, 冷希圣
    2011, (4):  612-615.       PMID: 21844979
    摘要 ( )   PDF (5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手段。方法:随访2000年7月至2005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截至2010年5月31日,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共有69例,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近期检查结果,包括肝肾功能、血压、血糖、血脂等,统计肝移植术后各种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调查其治疗现状。结果:在全部69例患者中,39.1% (27/69)出现体重超重或肥胖,33.3% (23/69)新发糖尿病,26.1% (18/69)合并高脂血症,20.3% (14/69)出现过肾功能不全,15.9% (11/69)患高血压,23.2% (16/69)合并高尿酸血症,其中体重超重或肥胖者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8.2%和40.7%,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P<0.05),后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3.8%和16.7%。此外,在术前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病的61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乙肝病毒复发,在术前为原发性肝癌的19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肿瘤复发,随访期间共有4例患者接受了二次肝移植。结论: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患者随访,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各种远期并发症。

    技术方法
    新型移动式家庭电子尿流率仪和Laborie 尿流率仪临床检测结果比较
    关志忱, 邓小林, 张黔
    2011, (4):  616-619.       PMID: 21844980
    摘要 ( )   PDF (17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设计移动式家庭电子尿流率仪检测系统并与传统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设计的系统包括采集器、导流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分析和绘图、数据库存储技术等,具备自动收集患者排尿信息的功能。患者排尿的信息由采集器经蓝牙发送到智能手机,再由智能手机直接储存并无线发送到医院的工作站。对尿流率仪(简称Laborie尿流率仪)进行多次实验室单纯容量及临床患者实际尿流率测定并与Laborie 尿流率仪进行比较,采用Bland-Altman方法对两种尿流率仪的一致性进行评估,测定了38例有下尿路症状的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6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5.5岁。检查1次者19例,2次者19例;共检查57次。 结果:该系统能正确地收集和分析排尿时间、尿流率、尿量,并自动报告尿流参数,100、200、300、500和800 mL容量测定与正常值的误差均低于5%。 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排尿量分别有12.28%、5.26%和3.51%的点在95%可信区间以外,而在可信区间内,差值的最大绝对值分别为0.38 mL/s、0.70 mL/s和2.90 mL,均符合国际尿控协会的规定。结论:新型移动式家庭电子尿流率仪与Laborie尿流率仪具有一致性,是一个集准确可靠、实时方便和易管理于一体的崭新的检测系统。与传统的检查相比同样无创、可靠,并具有可携带、可院外应用、可同时记录排尿日记的优点。

    病例报告
    前列腺软斑病1例报告
    张洪宪, 马潞林, 杨邵敏, 赵磊, 侯小飞, 王国良, 黄毅
    2011, (4):  620-622.       PMID: 21844981
    摘要 ( )   PDF (9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短篇论著
    失功能移植肾切除的不同术式比较
    邱敏, 侯小飞, 马潞林
    2011, (4):  623-626.      
    摘要 ( )   PDF (5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 763例中孕期羊膜腔穿刺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
    张璘, 张晓红, 任梅宏, 王建六
    2011, (4):  627-631.      
    摘要 ( )   PDF (4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关下尿路症状的治疗
    金哲, 辛钟成
    2011, (4):  632-635.       PMID: 21844982
    摘要 ( )   PDF (4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伤
    陈伟豪, 关志忱
    2011, (4):  636-639.       PMID: 21844983
    摘要 ( )   PDF (5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马潞林, 张帆
    2011, (4):  640-643.       PMID: 21844984
    摘要 ( )   PDF (5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封面和目录下载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