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2, Vol. 44 ›› Issue (1): 22-28.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牙周手术治疗对猴Ⅲ度根分叉病变模型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

朱卫东1,侯建霞1,刘凯宁1,唐晓琳2,孟焕新1△   

  1. (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北京 100081;2.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沈阳 110002)
  • 出版日期:2012-02-18 发布日期:2012-02-18

  • Online:2012-02-18 Published:2012-02-18

摘要: 目的:纵向观察猴在自然状态下(Ⅲ度根分叉病变建立前),根分叉病变建立后牙周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治疗后6个月时,根分叉部位龈下菌斑中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 方法:在猴下颌双侧第二前双尖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制备慢性Ⅲ度根分叉病损后,行牙周手术治疗,3只猴共18个牙位。分别在自然状态下(Ⅲ度根分叉病变建立前),根分叉病变建立后牙周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治疗后6个月时,取根分叉部位(颊、舌侧)的龈下菌斑。每只猴每时间点有12个样本,3只猴36个菌斑样本,用16S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样本中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inticola,Td)、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结果:根分叉病变模型建立后,局部炎症明显,牙周手术后6个月根分叉区牙周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局部炎症依然存在,Pg、Tf、Td和Fn的检出率均逐渐显著增加,分别从58.3%、69.4%至88.9%(P<0.01),从47.2%、69.4%至83.3%(P<0.01),从13.9%、36.1%至61.1%(P<0.01),从69.4%、91.7%至91.7%(P<0.05)。Aa的检出率3次取样变化不大(从25.9%、13.9%至33.3%)。同时检出3种以上微生物的检出率从38.9%、61.1%至83.3%(P<0.01),以及红色复合体(Pg + Tf + Td)的同时检出(从8.3%、27.8%至44.4%,P<0.01)也逐渐明显增加。根据术后6个月组织学有无炎症细胞浸润,分成8个感染牙位和10个未感染牙位,术后6个月感染位点与其根分叉病变建立后牙周手术治疗前的红色复合体检出率(87.5%,62.5%)明显高于根分叉病变建立前(0.0%,P<0.01)。虽然均高于非感染部位(60.0%,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红色复合体(Pg 、Tf 和 Td)在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Fn则可能是龈下菌斑中的常驻菌,而Aa可能不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

关键词: 根分叉部缺损, 牙菌斑, 微生物学, 动物实验

[1] 石姝雯,孟洋,焦剑,李文静,孟焕新,栾庆先,王万春. 根分叉病变患牙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5年失牙状况及多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913-918.
[2] 朱洁,欧阳翔英. 利用锥形束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区骨嵴形态的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67-070.
[3] 乔静,段晋瑜,褚祎,孙昌洲. 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36-042.
[4] 黄振,栾庆先. 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牙菌斑的效果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2): 320-323.
[5] 路瑞芳, 冯向辉, 徐莉, 孟焕新. 侵袭性牙周炎在非手术治疗后不同治疗反应位点的临床和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1): 13-18.
[6] 乔静, 段晋瑜, 孙昌洲, 柳登高. 锥形束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6): 975-979.
[7] 乔静, 段晋瑜, 孙昌洲, 柳登高. 锥束CT评价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疗效[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5): 727-732.
[8] 彭长亮*, 杨毅*, 孙馨, 郭卫. 高渗盐水灭活自体骨再植的动物实验[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6): 950-953.
[9] 董文红, 赵洁, 赵佳夕, 徐琳琳, 许雅君, . 外源性核苷酸对酒精发育毒性的拮抗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3): 426-430.
[10] 钟金晟, 欧阳翔英, 柳登高, 曹采方. 锥形束CT测量离体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效果的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1): 41-45.
[11] 冯向辉, 张立, 孟焕新, 徐莉, 陈智滨, 释栋, 路瑞芳. 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3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44-48.
[12] 孟丹*, 谢秋菲. 新型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动物体内植入研究 [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80-85.
[13] 朱卫东, 侯建霞, 刘凯宁, 孟焕新, 唐晓琳. 自体牙周膜细胞和釉基质蛋白修复猴下后牙Ⅲ度根分叉病变[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56-61.
[14] 张京华, 沙月琴, 曹采方. 不同刷牙方法清除菌斑效果的对比[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7(5): 542-544.
[15] 杨秀伟, 赵静, 崔景荣, 郭维. 七叶树皂苷-Ia的人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6(1): 31-3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增民, 陈涛, Nanbert ZHONG, 李志超, 尹丰, 刘爽.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小脑萎缩的临床研究(英文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4): 456 -458 .
[2] 卢恬, 朱晓辉, 柳世庆, 郑杰, 邱晓彦. 白细胞介素2促进宫颈癌细胞系HeLaS3免疫球蛋白G的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58 -161 .
[3] 袁惠燕, 张苑, 范田园. 离子交换型栓塞微球及其载平阳霉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217 -220 .
[4] 徐莉, 孟焕新, 张立, 陈智滨, 冯向辉, 释栋.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IgG抗体水平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52 -55 .
[5] 董稳, 刘瑞昌, 刘克英, 关明, 杨旭东. 氯诺昔康和舒芬太尼用于颌面外科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1): 109 -111 .
[6] 祁琨, 邓芙蓉, 郭新彪.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3): 297 -301 .
[7] 李宏亮*, 安卫红*, 赵扬玉, 朱曦. 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行血液净化治疗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5): 599 -601 .
[8] 李伟军, 邢晓芳, 曲立科, 孟麟, 寿成超. PRL-3基因C104S位点突变体和CAAX缺失体的构建及表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5): 516 -520 .
[9] 丰雷, 王玉凤, 曹庆久. 哌甲酯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平衡功能影响的开放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04 -309 .
[10] 刘津, 王玉凤. 父母培训对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3): 310 -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