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5, Vol. 47 ›› Issue (1): 175-180.
康磊1*,徐小洁2*,范岩1△,王荣福1△,马超1,付占立1,张建华1,张旭初1
KANG Lei1*, XU Xiao-jie2*, FAN Yan1△, WANG Rong-fu1△, MA Chao1, FU Zhan-li1, ZHANG Jian-hua1, ZHANG Xu-chu1
摘要: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的51例FUO病例的FDG PET/CT检查结果。依据病理学、实验室检查或临床随访(大于3个月)得出最终病因诊断,通过定性及半定量方法对FDG PET/CT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51例FUO患者的最终诊断包括感染32例、恶性肿瘤9例、非感染性炎症7例以及不明原因3例。单独FDG PET显像对FUO的诊断结果中,真阳性27例(52.9%),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 9例(17.6%),真阴性1例(2.0%)。相比之下,联合PET和CT检查的PET/CT显像诊断结果中,真阳性36例(70.6%),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1例(2.0%),真阴性0例(0)。PET/CT诊断的灵敏度为97.3%(36/37),特异性为0(0/14),准确度为70.6%(36/51)。针对恶性肿瘤,PET或PET/CT的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达100.0%(9/9)。感染与恶性肿瘤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7 vs. 7.7±3.5,P=0.001,t=3.6),提示SUVmax可能有助于发热病因的鉴别诊断。结论:FDG PET/CT不但能够在全身范围内发现、定位导致发热的潜在病灶,而且有助于FUO的病因诊断,特别是对恶性肿瘤的诊断。
[1] | 李秋钰,梁瀛,代妮妮,王玉湘,朱博韬,伍蕊,朱红,孙永昌. 血源播散性肺结核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6): 1219-1223. |
[2] | 张佳伟, 韩沛恩, 杨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级防控水平下北京市发热门诊空间可及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3): 543-548. |
[3] | 廖栩鹤,王荣福,刘萌,陈雪祺,熊焰,农琳,殷雷,张炳晔,杜毓菁. 18F-FDG PET/CT半定量参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间变淋巴瘤激酶基因突变对肺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2): 246-254. |
[4] | 王翯,胡肇衡,陈玲,潘宇. 口服双膦酸盐用药史对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发热不良反应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4): 680-682. |
[5] | 郑艺明, 孙葳, 王朝霞, 张巍, 袁云.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自身抗体相关边缘性脑炎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4): 646-649. |
[6] | 代小秋, 刘民, 海山·卡德尔拜, 李玉玲, 杨雪松, 吴华. 北京市发热门诊63 325例就诊患者症状监测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3): 375-378. |
[7] | 孙慧慧, 张月华. 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2): 229-229. |
[8] | 王荣福, 刘萌. 活体核素示踪神经受体研究进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5): 550-554. |
[9] | 韩颖, 秦炯, 卜定方, 杨志仙, 常杏芝, 杜军保. 反复热性惊厥过程中γ-氨基丁酸B受体对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体系的调节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8(2): 132-134. |
[10] | 韩颖, 秦炯, 常杏芝, 杨志仙, 杜军保. 反复热性惊厥前后硫化氢/胱硫醚-β-合成酶体系表达的改变[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7(6): 579-581. |
[11] | 单英, 秦炯, 常杏芝, 杨志仙. 纳洛酮对幼年大鼠反复热惊厥后远期惊厥易感性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6(1): 57-60. |
[12] | 韩颖, 秦炯, 常杏芝, 杨志仙. 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前后海马γ-氨基丁酸B受体亚基表达的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5(3): 288-291. |
[13] | 周国平, 秦炯, 常杏芝. 大鼠海马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在发育期及高热惊厥时的表达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4(6): 700-703. |
[14] | 杨志仙, 秦炯, 杜军保. 高热惊厥大鼠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体系的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4(6): 696-699. |
[15] | 游石琼, 常杏芝, 秦炯. 高热惊厥对大鼠学习行为的影响及苯巴比妥的干预效果[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4(3): 234-2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