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1, Vol. 43 ›› Issue (1): 77-80.
周团锋1,2,王新知1,张桂荣2
摘要:
目的: 观察单个上前牙或下颌2个以内前牙缺失采用IPS Empress 2或IPS e.max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22位患者,共制作26件前牙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包括16例单翼全瓷粘接桥和10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观察修复体的完整性,基牙的继发龋,边缘着色及修复体的颜色匹配。结果: 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3个月脱落;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6个月后一侧连接体折断,均改为单翼全瓷粘接桥后继续使用;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2年脱落,修复体完整,重新粘接后继续使用,没有继发龋和边缘着色,颜色与邻牙相协调。整体修复成功率为88.5%。结论: 对于2个以内前牙缺失的患者,采用IPS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1] | 吴思妤,李娅宁,张晓,吕珑薇,刘云松,叶红强,周永胜. 上颌中切牙全瓷冠牙体预备学习曲线的预测、分析与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1): 108-113. |
[2] | 石姝雯,孟洋,焦剑,李文静,孟焕新,栾庆先,王万春. 根分叉病变患牙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5年失牙状况及多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913-918. |
[3] | 何慧莹,刘洋,韩冬,刘浩辰,白保晶,冯海兰. 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EDA基因突变检测及其表现型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4): 686-691. |
[4] | 乔迪, 董艳梅, 高学军. 体外评价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iRoot的生物学性能[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2): 324-329. |
[5] | 朱曚曚, 王国敏, 孙科, 李应龙, 潘洁. 低温等离子体用于牙齿外漂白后对牙釉质粘接强度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1): 116-120. |
[6] | 张一,刘玉华,周永胜, 钟国雄. 碳化二亚胺乙醇溶液表面处理对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5): 825-828. |
[7] | 林斐, 刘伟, 闫鹏, 岳林. 复合树脂间粘接的微拉伸强度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1): 124-128. |
[8] | 王升威, 刘浩辰, 李玥, 韩冬, 冯海兰. AX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数牙缺失的相关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2): 269-273. |
[9] | 白伟, 林红, 郑刚. 一步法粘接剂对金属、陶瓷材料粘接性能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2): 336-338. |
[10] | 吕达, 孟焕新, 徐莉, 张立, 陈智滨, 冯向辉, 释栋, 路瑞芳, 王宪娥.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后失牙的预测模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03): 480-483. |
[11] | 董颖韬, 王晓燕, 高学军. 树脂粘固剂厚度对CAD/CAM长石质陶瓷断裂性能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2): 299-302. |
[12] | 刘亦洪, 朱彦红, 邓启煌 . MSP试验法评价牙科叠层陶瓷材料的强度性能[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6): 891-894. |
[13] | 杨坚, 杨亚东. 两单位单端金属翼板粘结桥的临床效果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1): 81-84. |
[14] | 李凌, 吕培军, 王勇. 氧化锆牙科陶瓷低温老化性能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1): 93-97. |
[15] | 胡秀莲, 李健慧, 邱立新, 寻春雷, 林野. 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修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1): 62-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