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以转化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与干细胞研究
    唐亮, 金岩, 王松灵, 施松涛
    2011, (1):  1-5.      
    摘要 ( )   PDF (8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不同类型桩核修复牙体重度缺损的回顾与进展
    王新知, 杨茜
    2011, (1):  6-12.      
    摘要 ( )   PDF (11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牙周炎和代谢综合征
    和璐
    2011, (1):  13-17.      
    摘要 ( )   PDF (8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工作综述
    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行功能性重建上颌骨缺损
    彭歆, 毛驰, 俞光岩, 郭传瑸, 黄敏娴, 张益, 马莲, 邓旭亮, 林野, 马大权, 孟兆强, 张雷
    2011, (1):  18-21.       PMID: 21321612
    摘要 ( )   PDF (5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没食子口含液对牙周临床指标及口气的影响
    安悦邦, 和璐, 孟焕新, 刘婷婷, 闫风华
    2011, (1):  22-25.       PMID: 21321613
    摘要 ( )   PDF (4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评价使用没食子口含液对牙周临床指标和口气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的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的菌斑性龈炎或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仅使用没食子口含液口含2周的试验组和没有任何辅助用药的对照组,两组在基线时都接受了相同的口腔卫生指导,基线及2周时分别测定并记录口气指标[包括感官值(organoleptic score,OS)、口腔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phur compounds,VSCs)水平、舌苔面积(area of tongue coating,Ta)、舌苔厚度(thickness of tongue coating,Tt)]和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 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和色素指数(staining index ,SI)]。 结果: 2周后,两组牙周临床指标除了SI外都有显著改善(P<0.001) ,且试验组治疗后PlI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试验组的OS值和Tt以及对照组的OS值均降低(P<0.05),虽然试验组的口腔VSCs降低程度、OS值和Tt的改善程度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未治疗的菌斑性龈炎及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没食子口含液有显著的菌斑抑制作用,但在改善口气方面较单纯刷牙不具有优势。

    感染根管内细菌定植状态的观察
    郭惠杰, 岳林, 高岩
    2011, (1):  26-28.       PMID: 21321614
    摘要 ( )   PDF (11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细菌感染状态,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 采用组织学与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不能保留的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根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将新鲜拔除的患根沿牙长轴近、远、中向劈为两半,一半做组织学切片,采用Brown&Brenn染色观察,另一半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组织学切片细菌特染显示,大量细菌附着于根管壁表面并定植于根管壁牙本质小管深部,用测微尺测量细菌侵入深度为140~1 000 μm,根尖1/3段感染较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根管壁表面可见到致密、半封闭状态的网状细菌膜结构,大量球菌、杆菌和/或丝状菌镶嵌于无定形的基质中,集中于根尖1/3段。结论:慢性根尖周炎的根管内细菌以生物膜形式定植在根尖1/3区,并侵入牙本质小管深部,形成感染难以清除的区域。


    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长期疗效中的作用
    张勇, 栾庆先
    2011, (1):  29-33.       PMID: 21321615
    摘要 ( )   PDF (6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估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其中未接受维护治疗者22例,接受维护治疗者17例。临床检查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缺失牙数,并拍摄全口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骨根比值)。未维护治疗组的初诊和最后一次复诊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09年,维护治疗组平均为7.53年。比较初诊和最后一次复诊的上述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未维护治疗组每人每年缺牙0.28颗,显著高于维护治疗组(0.09颗);复诊与初诊相比,未维护治疗组的P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3 mm vs. 4.03 mm,P>0.05),而维护治疗组的PD值明显降低(4.02 mm vs. 3.03 mm,P<0.05);未维护治疗组的牙槽骨骨根比由初诊时的59.15%下降到复诊时的54.76%,平均每年下降0.86%(P<0.05),而维护治疗组的牙槽骨骨根比复诊与初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51% vs. 60.09%,P>0.05)。结论:牙周维护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年缺失牙率、PD、BI,而且能明显减缓牙槽骨的进一步吸收,确保了基础治疗后效果的长期稳定。


    伴牙周炎的代谢综合征者动脉硬化早期指标的检测
    李蓬, 张大鹍, 张继睿, 陈力
    2011, (1):  34-39.       PMID: 21321616
    摘要 ( )   PDF (6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索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方法:口腔门诊就诊的CP患者59人,由内科医师依据病史、物理和血清检测结果,按照MS最新诊断标准分组,其中MS组26人,非MS对照组33人。同一名牙周医师记录口内缺失牙,存留牙近中颊和远中舌2个位点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low-mediated dilatation, FMD),以这两项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改变。结果:MS组的AL显著高于对照组[(2.91±1.84) vs. (1.97±1.74) mm, P=0.03],MS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左侧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左侧IMT (1.00±0.45) vs. (0.80±0.26) mm, P=0.04, 右侧IMT (0.87±0.44) vs. (0.78±0.31) mm , P=0.23;左侧斑块检出率34.62% vs. 9.09%, P=0.02,右侧斑块检出率19.23% vs. 9.09%, P=0.26 ]。MS组FMD较对照组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7±5.06) vs. (11.82±7.00), P=0.02)。随着全身情况和CP程度加重,IMT呈增加趋势,FMD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吸烟后,年龄是影响颈动脉IMT的重要因素(OR=0.016,95% CI 0.01~0.02,P<0.01 ),在调整性别、年龄和吸烟因素后,CP程度(OR=-2.67, 95%CI-4.70~-0.62,P=0.01)和患MS(OR=-3.36, 95%CI-6.61~-0.10,P=0.04)均是影响FMD的重要因素。结论:CP和MS可能协同影响FMD,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起作用。


    生物玻璃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中的疗效评价
    于晓潜, 安悦邦, 栾庆先
    2011, (1):  40-43.       PMID: 21321617
    摘要 ( )   PDF (4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局部应用生物玻璃对牙周临床指标及患者敏感症状的影响。方法:共纳入慢性牙周炎患者60名,采用双盲设计,随机将患者分为粉膏组(生物玻璃粉剂与生物玻璃膏剂)、粉剂组(生物玻璃粉剂与安慰膏剂)、膏剂组(安慰粉剂与生物玻璃膏剂)和对照组(粉剂与膏剂均为安慰剂)。刮治后牙周袋内应用粉剂,6周内以膏剂刷牙。刮治后1、2、3周以及6周时,检测冷刺激敏感度;刮治后6周及3个月时,记录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结果:生物玻璃粉剂与膏剂的应用对刮治后1、2、3周的牙本质敏感度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刮治后6周,对照组的牙本质敏感状况也基本消失,各组间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刮治后6周,应用生物玻璃粉剂或膏剂组的BI值均有明显降低;应用生物玻璃粉剂组在刮治后6周时的PD和CAL值均小于未应用组,且应用生物玻璃粉剂或膏剂对刮治后3个月的CAL水平均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牙周刮治后的牙本质敏感在6周内多可自行缓解,而生物玻璃粉剂和含有7%生物玻璃的膏剂均可有效降低敏感的发生率和敏感程度;生物玻璃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有效降低BI,改善PD和CAL。


    应用龈色树脂修复前牙颈部缺损的临床评价
    赵奇*, 薛世华*, 吴艳, 王世明
    2011, (1):  44-47.       PMID: 21321618
    摘要 ( )   PDF (10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采用龈色树脂修复前牙颈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前牙唇侧颈部缺损患者80例,先单纯使用牙色树脂模拟充填,然后用龈色树脂配合牙色树脂按照前牙美学标准模拟充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由患者从整体印象、龈位置和牙齿轮廓3个方面对两种充填方法的美学效果满意度分别进行评价。用龈色树脂配合牙色树脂充填缺损,在术后1周、6个月、1年、2年,根据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标准对充填体进行纵向临床评价。结果:(1)患者对两种充填方法的美学效果满意度评价结果:配合使用牙龈色树脂修复法和单纯牙色树脂修复法的患者满意度在整体印象、龈位置和牙齿轮廓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配合使用龈色树脂充填法可获得更理想的美学效果。(2)纵向临床评价结果:术后1周、6个月、1年、2年,龈色树脂充填体在色彩匹配性、修复体表面形态、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继发龋及术后敏感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龈色树脂用于前牙颈部缺损的美学修复不但能满足牙体缺损的治疗要求,还能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该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颌骨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的复发与恶变
    李斌斌, 李铁军
    2011, (1):  48-51.       PMID: 21321619
    摘要 ( )   PDF (23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颌骨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dentinogenic ghost cell tumor, DGCT)复发和恶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外科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5年来就诊的53例含有影细胞及间充质诱导成分的混合性牙源性肿瘤,总结DGCT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并对其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结果:53例牙源性肿瘤中,14例为DGCT,其中10例复发,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4岁,症状均为骨性膨隆。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减低影,大部分病例边界不清或侵犯邻近组织,其中7例发生在上颌骨(2例癌变、2例细胞生长活跃),3例发生在下颌骨(1例细胞生长活跃)。10例复发患者的首次手术方式均为刮治。结论:颌骨DGCT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初次手术处理不当极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癌变风险;刮治手术不适宜DGCT;对于边界不清的上颌骨病变,尤其对于活检或冰冻病理报细胞生长活跃的病例,应尽可能扩大手术范围。

    涎腺嗜酸细胞腺瘤和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周传香, 石钿印, 俞光岩, 高岩
    2011, (1):  52-57.       PMID: 21321620
    摘要 ( )   PDF (34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光功率密度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韩冰, 王晓燕, 高学军
    2011, (1):  58-61.       PMID: 21321621
    摘要 ( )   PDF (4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比较不同引发光功率密度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耐老化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光功率密度不同的3种引发固化光模式:(1)模式A,低光功率密度500 mW/cm2,22 s;(2)模式B,高光功率密度1 100 mW/cm2,10 s;(3)模式C,渐强式光功率密度,0~650 mW/cm2,5 s,1 100 mW/cm2,8.5 s。3种模式总能量密度均为11 J/cm2。用不同光引发模式固化复合树脂样本,随机分为4组(n=15),其中3组进行老化,分别浸泡于乙醇中24 h、7 d和30 d。对照组为纯水浸泡24 h。使用显微硬度仪测量样本表面维氏(VHN)硬度。同时使用Acuvol聚合收缩仪测定不同光功率密度引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率(n=7)。结果: 不同引发光功率密度固化复合树脂的表面硬度为模式A 44.26±6.16,模式B 42.31±2.33,模式C 45.60±2.76。乙醇老化24 h后,树脂表面硬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模式A(31.83±2.90)和模式C(32.13±2.77)固化后树脂表面硬度明显低于模式B(36.14±2.65)(P<0.05)。乙醇继续老化7 d后,所有样本表面硬度继续降低(P<0.05),模式A降低为28.36±2.35,模式B降低为27.80±1.19,模式C降低为28.20±0.97,但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老化30 d后,样本表面硬度不再继续降低,与7 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硬度值为模式A 28.53±0.86,模式B 28.55±1.53,模式C 29.08±1.60。不同光功率密度模式固化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率分别为模式A 2.67%±0.28%,模式B 2.76%±0.29%,模式C2.73%±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能量密度一致时,引发光功率密度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聚合收缩无显著影响,对树脂耐老化性能的影响与老化作用时间相关。

    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修复
    胡秀莲, 李健慧, 邱立新, 寻春雷, 林野
    2011, (1):  62-66.       PMID: 21321622
    摘要 ( )   PDF (11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修复存在的问题、对策,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09年2月37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先天缺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涉及多个学科(主要包括正畸科、正颌外科、种植科)的系统治疗并最终完成种植修复。所有患者均按照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复查程序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分为3类:先天单牙缺失、先天多牙缺失、先天多牙缺失继发无牙颌,其中单牙缺失21例,多牙缺失12例,多牙缺失继发上颌和/或下颌牙列缺失4例(上颌2个,下颌2个)。37名先天缺牙患者接受了种植修复,共植入120个种植体,种植修复后平均追踪39.3 (10~109)个月。截止至最后1次复查共2个种植体在修复后半年脱落,其余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未见疼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X线检查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平均1.91 mm。结论:先天缺牙患者一般需经多学科协作序列治疗,方可进行种植修复,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咀嚼、发音及容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成骨细胞复合原位成型磷酸钙骨水泥的细胞学研究
    张洲*, 乔朋艳, 肖军军, 董利民, 谢秋菲, 徐韬
    2011, (1):  67-72.       PMID: 21321623
    摘要 ( )   PDF (38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观察分析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 β-TCP) /磷酸钙骨水泥、含钾磷酸钙骨水泥浆料固化过程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以及固化后10 d细胞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首先以兔的骨髓为组织来源,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和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原代兔骨髓基质细胞(rabbit marrow stromal cell,rMSC),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得到成分比较单一的兔骨髓基质细胞,经过体外诱导得到兔成骨细胞,用茜素红染色法验证其成骨功能。将rMSC分别与上述3种骨水泥固化块及其浆料复合培养,空白对照组是直接在24孔板上接种细胞,每组4个样本。在复合培养的第1、4、7、10天,通过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ssay,APA)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测定,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细胞进行计数并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黏附状况。各组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种骨水泥浆料在固化过程中均对rMSC有较大影响,细胞的增殖活性(复合培养第10天APA活性浆料组吸光度平均值分别为0.049,0.050,0.049;固化块组分别为0.898,0.867,0.909;P<0.001)和分化能力 (复合培养第10天ALP活性浆料组平均值分别为0.775,0.782,0.798 U/g protein;固化块组分别为49.288,49.631, 49.744 U/g protein; P<0.001) 均明显低于固化块组,细胞数目也明显减少(复合培养第10天细胞数目每视野平均为3.7,3.7,3.7个;固化块组分别为91.1,89.7,93.7个,P<0.001),且这种影响是不可恢复的;rMSC在3种骨水泥的固化块上能较好地黏附,细胞数目、增殖和分化能力基本不受影响。结论: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浆料固化过程对成骨细胞有较大的影响,用成骨细胞复合浆料前需对细胞采取保护措施。

    三维模型分析法评价不同排龈时间下的龈沟宽度
    张津京, 刘玉华, 吕培军, 赵一姣
    2011, (1):  73-76.       PMID: 21321624
    摘要 ( )   PDF (13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利用三维数字化模型分析法,研究排龈时间对牙龈不同部位龈沟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志愿者的46颗前磨牙,对其颊侧龈沟共进行3次排龈,时间分别为5、10、15 min,两次排龈至少间隔2周,制取排龈前、后的印模并灌制石膏模型。用三维线激光扫描仪获取模型三维数据,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模型重叠及坐标系的建立,测量并比较不同排龈时间及牙龈不同部位的龈沟宽度。结果:颊侧牙龈中部及轴角部位,龈沟宽度在排龈5、10 min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轴角部位龈沟宽度在排龈10、15 min组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差异绝对值明显小于5、10 min组间的差异;3种排龈时间下,龈沟宽度在颊侧中部均显著大于轴角部位。结论:印模制取前使用单线机械法排龈至少需10 min;排龈对牙龈不同部位的龈沟扩大程度不同,所需排龈时间也略有差别;三维数字化模型分析法可作为一种新的客观方法来评价不同排龈时间的排龈效果。
    前牙IPS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修复的3年临床应用研究
    周团锋, 王新知, 张桂荣
    2011, (1):  77-80.       PMID: 21321625
    摘要 ( )   PDF (11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观察单个上前牙或下颌2个以内前牙缺失采用IPS Empress 2或IPS e.max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22位患者,共制作26件前牙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包括16例单翼全瓷粘接桥和10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观察修复体的完整性,基牙的继发龋,边缘着色及修复体的颜色匹配。结果: 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3个月脱落;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6个月后一侧连接体折断,均改为单翼全瓷粘接桥后继续使用;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2年脱落,修复体完整,重新粘接后继续使用,没有继发龋和边缘着色,颜色与邻牙相协调。整体修复成功率为88.5%。结论: 对于2个以内前牙缺失的患者,采用IPS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两单位单端金属翼板粘结桥的临床效果观察
    杨坚, 杨亚东
    2011, (1):  81-84.       PMID: 21321626
    摘要 ( )   PDF (16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两单位单端金属翼板粘结桥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 16例2005至2009年间行单端金属翼板粘结桥修复的患者,修复后每6~12个月检查修复体固位和基牙健康状况。结果:16例患者共20件修复体的观察时间15~53个月,平均观察时间 34个月,1件修复体脱落,脱粘结率5%。结论:单端金属翼板粘结桥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过氧化氢处理提高玻璃纤维桩与树脂水门汀的粘结强度
    张勇*, 钟波, 谭建国, 周建锋, 陈立
    2011, (1):  85-88.       PMID: 21321627
    摘要 ( )   PDF (6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处理玻璃纤维桩表面对纤维桩与树脂水门汀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将16支玻璃纤维桩随机分为4组,每组4支。组1为对照组,组2为单纯硅烷组,组3为10%(体积分数)H2O2+硅烷组,组4为30%(体积分数)H2O2+硅烷组。将各组纤维桩与树脂水门汀粘结,制成哑铃形微拉伸试件,测定其微拉伸粘结强度并观察其断裂模式。结果:组1(对照组)微拉伸粘结强度为(18.81±4.04) MPa,组2(单纯硅烷组)为(26.70±9.63) MPa,组3(10% H2O2+硅烷组)为(39.07±6.47) MPa,组4(30% H2O2+硅烷组)为(46.05±5.97) MPa。结论:H2O2溶液处理玻璃纤维桩表面后涂布硅烷偶联剂可明显提高玻璃纤维桩与树脂水门汀的粘结强度。


    无牙颌患者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连续发[n]音时下颌位置的影响
    刘向晖, 大川周治, 冯海兰
    2011, (1):  89-92.       PMID: 21321628
    摘要 ( )   PDF (9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无牙颌患者连续发[n]音时下颌位置的影响。方法:10名无牙颌患者,平均年龄为76.4岁。每一个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在不戴上腭托(对照组)和分别戴用3 mm、5 mm的上腭托时,用K7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下颌的位置,包括连续发[n]音4 s时下颌的位置和下颌息止颌位。结果:不戴上腭托(对照组)连续发[n]音时,垂直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69±1.26) mm,前后向的平均值为(1.74±1.18) 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戴实验上腭托(即对照组)的息止颌位时,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分别是(2.91±2.28)mm和(2.56±1.88)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减小,即戴3 mm上腭托分别为(2.52±1.88)mm和(2.46±1.64)mm;戴5 mm上腭托的颌间距离分别为(2.45±1.70)mm和(2.22±1.31)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总义齿患者连续发[n]音时,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的颌间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总义齿患者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息止颌位没有明显影响。


    氧化锆牙科陶瓷低温老化性能的研究
    李凌, 吕培军, 王勇
    2011, (1):  93-97.       PMID: 21321629
    摘要 ( )   PDF (11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老化实验,研究Y-TZP牙科陶瓷的老化性能,探索其中的规律。方法:将氧化锆陶瓷坯体72块按照不同的烧结温度(1 400 ℃、1 450 ℃或1 530 ℃)、保温时间(2 h或5 h)和老化时间(0 h、5 h或24 h)分成12组,每组6个样本。烧制成不同瓷块后,将烧制好的瓷块置于140 ℃的水热环境下,分别进行0 h、5 h或24 h的老化试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仪对各组试件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及单斜相含量的测定,最后对各组试件进行抗弯强度测试,并进行对照。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XRD分析显示,Y-TZP陶瓷的晶粒尺寸随烧制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单斜相的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强度测试显示,老化24 h组的抗弯强度出现大幅下降;老化5 h组的试件根据其烧结时间和保温时间的不同,出现抗弯强度增强或下降的现象。结论: 氧化锆陶瓷的烧制方法及保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老化性能。


    颅骨锁骨发育不良患者乳牙牙根吸收特点及牙齿结构分析
    杨祥, 张趁英, 郑树国
    2011, (1):  98-101.       PMID: 21321630
    摘要 ( )   PDF (27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 CCD)患者乳牙牙根的吸收特点以及乳牙结构的异常。方法:收集CCD患者因治疗需要而拔除的滞留乳牙,在扫描电镜下观察CCD患者乳牙牙根吸收面的情况;同时制备牙齿结构的病理磨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CCD患者牙齿结构的特点。结果:CCD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CCD患者乳牙牙根的吸收陷窝表浅,底部平坦、光滑、大小不一,吸收陷窝的数目相对较少。病理磨片显示,CCD患者乳牙的髓腔内有大量不规则的、结构不清晰的钙化团块沉积,钙化团块的形成量与牙根吸收的程度密切相关;患者乳牙牙根尖1/3处的牙骨质由细胞性或无细胞性牙骨质构成。结论:CCD患者乳牙牙根的吸收特点与正常乳牙不一致,患者髓腔内钙化团块的形成可能与牙髓细胞在牙根吸收时的调控功能异常有关,根部牙骨质的类型可能不是乳牙滞留的原因。

    外放疗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的临床应用
    刘树铭, 孙艳, 郑磊, 张杰, 黄明伟, 朱京丽, 张祖燕, 张建国
    2011, (1):  102-105.       PMID: 21321631
    摘要 ( )   PDF (9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初步评价外放疗联合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放射性损伤的有关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头颈癌患者10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低分化腺癌2例,均因全身疾病或局部晚期而不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常规分割外放疗,然后再行125I粒子植入增量放疗。外放疗总照射剂量(total dose,DT)为50 Gy(鳞癌)或70 Gy(低分化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为60 Gy (TNM分期为Ⅰ~Ⅱ) 或80 Gy (TNM分期为Ⅲ~Ⅳ)。125I粒子活度为25.9~29.6 MBq/个。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急性放射性损伤、晚期放射性损伤、局部控制和生存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2~28个月),有1例出现软组织坏死,1例出现吞咽困难和局部大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副作用。所有病灶均在6个月内完全消退,1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远处转移,余未见复发和转移。10例患者中有7例存活。结论:外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不能根治手术头颈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方法。

    周围性面神经断裂伤的外科治疗
    卢旭光, 蔡志刚, 俞光岩, 彭歆
    2011, (1):  106-111.       PMID: 21321632
    摘要 ( )   PDF (48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估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9年至2009年因周围性面神经断裂在我院接受手术修复的患者104例,男75例,女29例,年龄2~77岁,中位年龄30岁。单纯面神经吻合术72例,随访至最终恢复的65例(90.2%)。自体神经移植术32例,随访至最终恢复的24例(75.0%)。面神经功能评价采用了整体及分区HouseBrackmann(HB)评价方法,以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纯面神经吻合术后总体恢复程度为HBⅠ级者37例(56.9%),Ⅱ级者11例(16.9%),Ⅲ级者15例(23.1%),Ⅳ级者2例(3.1%);各分区恢复至HBⅠ、Ⅱ级的比例分别为:眼部97.6%、面中部97.9%、口角78.6%、额部27.3%(P<0.001)。自体神经移植术后总体恢复程度为HBⅠ级者4例(16.7%),Ⅱ级者5例(20.8%),Ⅲ级者7例(29.2%),Ⅳ级者8例(33.3%);各分区恢复程度达HBⅠ、Ⅱ级的分别为:眼部73.7%、面中部72.7%、口角44.4%、额部37.5%。神经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优于自体神经移植术(P=0.002)。结论:面神经吻合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的有效方法;面神经受损分支、损伤范围、手术修复距离损伤的时间和患者年龄均对手术预后有所影响。

    抗敏感牙膏缓解牙本质敏感的临床试验研究
    梁妍, 荣文笙, 王伟健, 葛立宏
    2011, (1):  112-116.       PMID: 21321633
    摘要 ( )   PDF (8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评价有效成分为 5.53% (质量分数)柠檬酸钾的抗敏感牙膏缓解牙本质敏感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牙本质敏感的评价采用冷空气喷吹法,在常温下,距离牙面1 cm处气枪吹压缩空气,受试者确认是否敏感,采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受试者的敏感程度。按照临床试验研究受试者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基线时纳入受试者67人,按照性别和年龄组将纳入的受试者分层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6人,对照组31人。试验组使用含5.53%(质量分数)柠檬酸钾的抗敏感牙膏,对照组使用空白对照牙膏,每天刷牙两次,每次至少1 min,在基线、4周、8周时分别回访受试者。结果: 65名受试者完成了8周的临床试验研究,57名受试者(试验组31人,对照组26人)符合研究过程的各项要求,其资料用于结果评价。从基线到8周评价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冷刺激敏感VAS值和主观敏感VAS值均显著减少,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从基线到4周冷刺激敏感VAS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基线到8周时主观敏感VAS值的变化在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含有5.53% 柠檬酸钾的抗敏感牙膏可有效缓解牙本质敏感。

    自发2型糖尿病模型OLETF大鼠肾周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的表达
    段玉敏, 袁振芳, 姚军, 张婷婷, 陈程, 郭晓蕙
    2011, (1):  117-122.       PMID: 21321634
    摘要 ( )   PDF (8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自发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LETF(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不同糖尿病病程阶段肾周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肥胖和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OLETF大鼠30只为实验组,同种系非糖尿病LETO(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大鼠18只为正常对照。8周(基线)时两组大鼠各处死6只。随后OLETF大鼠分为未治疗组(OLETF组)12只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OLETF/M组)12只。观察各组大鼠8、18、28周时的体重、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丙三醇、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以及肾周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aquaporin7,AQP7)mRNA和AQP7蛋白含量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测定AQP7 mRNA水平, Western blotting测定AQP7蛋白含量。结果:(1)OLETF组18周均发展为糖尿病[60分钟血糖(25.67±6.78)mmol/L,120分钟血糖(16.19±2.98)mmol/L]。OLETF组大鼠随周龄增加,其体重、血糖、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均明显增加。血清丙三醇水平先增高后下降,8、18和28周的水平分别为(52.61±11.80)、 (156.03±39.56) 和(130.84±25.46)μmol/L。(2)OLETF/M组18周时达糖尿病标准[60分钟血糖(18.64±6.67)mmol/L,120分钟血糖(14.13±5.21)mmol/L],但血糖水平低于OLETF组;28周时血糖下降均恢复为糖耐量异常[60分钟血糖(11.72±3.06)mmol/L,120分钟血糖(12.42±2.30)mmol/L]。OLETF/M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丙三醇浓度较OLETF组降低。OLETF/M组与OLEFT组比较具体值为:甘油三酯18周(0.88±0.14) vs. (1.09±0.44)mmol/L,28周(1.06±0.51) vs. (2.20±1.51)mmol/L;胆固醇18周(2.18±0.14) vs. (2.30±0.21)mmol/L,28周(1.90±0.19) vs. (2.36±0.35)mmol/L,P<0.05;丙三醇18周(77.28±9.06) vs. (156.03±39.56)μmol/L,P<0.05, 28周(58.44±14.03) vs. (130.84±25.46)μmol/L,P<0.01。(3)增加肾周脂肪组织AQP7 mRNA及蛋白表达:随周龄及肥胖增加,18及28周OLETF组AQP7 mRNA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67.5%和41.7%,AQP7蛋白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21.9%和8.9%;18及28周OLETF/M组AQP7 mRNA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25%及8.3%,AQP7蛋白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14.6%及1.6%。OLETF及OLETF/M组均呈先增高而后下降的趋势,于18周时增高,28周下降,与血清丙三醇变化趋势一致。OLETF/M组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同周龄OLETF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ETF/M组的体重、胰岛素与OLET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ETF/M组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同周龄OLETF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脏脂肪AQP7参与了糖脂代谢,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发病相关。二甲双胍可改善OLETF大鼠的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但对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影响。

    卵巢交界性肿瘤及Ⅰ期上皮性卵巢癌143例临床分析
    赵旸, 王悦, 沈丹华, 宋荣娜, 许琦, 李艺, 崔恒, 唐军, 魏丽惠
    2011, (1):  123-128.       PMID: 21321635
    摘要 ( )   PDF (16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卵巢交界性肿瘤及Ⅰ期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鉴别于交界性肿瘤的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10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诊治的143例卵巢交界性肿瘤(91例,borderline ovarian tumor,BOT组)和Ⅰ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52例,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EO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BOT组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Ⅰ期卵巢癌患者[(41.16±14.95) 岁 vs. (50.90±14.37) 岁,P<0.01],Ⅰ期卵巢癌患者中绝经患者占42.3%(22/52),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患者占26.9% (14/52),均显著高于BOT组患者的23.1%(21/91,P=0.016)和13.2%(12/91,P=0.04)。术前阴道彩色超声检查提示两组间肿物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卵巢癌组患者肿物实性部分明显大于BOT组(P<0.01)。两组间血清学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CP2,CE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CP2升高的患者中,Ⅰ期卵巢癌患者CP2值升高幅度显著高于BOT组(256.99 kU/L vs. 116.59 kU/L, P=0.028)。两组间肿物组织病理类型有显著不同,交界性肿瘤中以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为主(90.1%,82/91),而Ⅰ期卵巢癌患者中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仅占44.2%(23/52),但其他病理类型(如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和混合性上皮癌)比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 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与卵巢交界性肿瘤虽临床表现相似,但早期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年龄、绝经与否、恶性肿瘤家族史、超声检查提示的卵巢肿物实性部分大小、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的升高幅度(特别是CP2的升高程度)以及组织病理类型均有别于交界性肿瘤,这些临床病理特征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术前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miR-449b和miR-34c对卵巢癌细胞SKOV3-ipl周期相关蛋白的下调及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马丽萍, 李娜, 何湘君, 张旗
    2011, (1):  129-133.       PMID: 21321636
    摘要 ( )   PDF (17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基于miR-449和miR-34在p53突变的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SKOV3-ipl的表达差异,研究探讨这些miRNA对肿瘤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的影响及靶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 通过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miR-449a/b和miR-34b,c在SKOV3和SKOV3-ipl的表达,通过转染使它们在极低表达的 SKOV3-ipl中获得表达。用MTS方法测定细胞生长率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miR-449b和miR-34c使SKOV3-ipl黏附性下降28%~34%,细胞周期阻滞:G1期细胞数量分别增加15.62%和15.71%;S期细胞数量分别减少15.96%和16.56%。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6和CDC25A均表达下调,miR-449b 使CDK6减少39%、CDC25A减少22%;miR-34c使CDK6减少49%、CDC25A减少32%;而miR-449b与miR-34c共同作用后,下调作用更明显,CDK6减少69%,CDC25A减少86%,CyclinA减少59%。结论: miR-449b和miR-34c使高恶性卵巢癌细胞系SKOV3-ipl发生细胞周期阻滞,CDK6、CDC25A和CyclinA表达均下调。

    单中心1 09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王进, 肖锋, 李岩, 信维强, 杨阳, 李西慧, 宋波, 朱赛楠
    2011, (1):  134-139.       PMID: 21321637
    摘要 ( )   PDF (6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连续进行1 09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其中包括113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低于35%的病例,分析与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采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1 098例CABG手术临床资料,对全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对全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室壁瘤形成、主动脉瓣返流、同期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室壁瘤切除、同期主动脉瓣置换、围手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和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 CABG手术等;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时,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 CABG对于围手术期的预后倾向于是保护性因素;而年龄、性别(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术期使用IABP是明确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女性、急诊手术、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围手术期使用IABP,对于全部患者是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需特别注意并谨慎处理;CABG同期合并其他非心脏手术以及同期处理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和室壁瘤切除、左室重建均不是影响围手术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技术方法
    基于解剖特征的数字化嵌体设计及程序的初步实现
    宋杨, 孙玉春, 王勇, 韩景芸, 吕培军
    2011, (1):  140-141.       PMID: 21321638
    摘要 ( )   PDF (29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应用逆向工程软件,探索一条开发嵌体CAD软件的技术路线,验证其加工可行性,并尝试应用二次开发软件平台进行具有较高自动化设计能力的嵌体CAD软件程序的研发。方法:首先在标准冠点云数据上创建坐标系、标志点/线以及特征曲线,建立参数化标准冠数据集,然后使用线激光扫描仪进行嵌体预备体、邻牙及咬合记录的数据采集并进行三维数据建模,再应用Surfacer 11.0软件,基于建立的参数化标准冠数据集,通过提取洞型边缘线、构建嵌体组织面、构建嵌体外表面和调几个主要步骤,完成MOD型嵌体的几何构建,并进行加工及模型试戴。基于Surfacer 11.0开发平台,进行嵌体CAD自动化软件程序的开发。结果:建立了一条嵌体CAD技术路线,完成了设计结果的加工,初步开发了MOD型嵌体CAD专用软件程序。结论:基于逆向工程软件Surface 11.0软件的嵌体CAD技术路线及其加工具有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设计路线可开发具有较高自动化设计能力的嵌体CAD软件程序。

    腭部恶性肿瘤近距离放疗中义齿基托布源器的设计与制作
    谭京, 王兵, 黄明伟, 张建国, 周永胜
    2011, (1):  145-147.       PMID: 21321639
    摘要 ( )   PDF (9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设计与制作含有125I放射性粒子的义齿基托布源器,应用其对腭部腺源性恶性肿瘤进行术后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 42例硬腭或软硬腭交界处的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经局部手术切除术后佩戴含有125I放射性粒子的义齿基托布源器进行近距离放疗。义齿基托布源器由3部分组成:组织面为树脂层,用于容纳放射性粒子;磨光面为钴铬合金层,用于对正常组织提供放射性防护;还有起固位作用的卡环。义齿基托布源器的固位与稳定参考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设计,如患者伴有上颌牙齿缺失,则可在布源器上排列人工牙,以同期恢复患者咀嚼功能。结果: 42例患者佩戴使用义齿基托布源器良好,放射性粒子没有移位、丢失。随访12~72个月,照射区组织愈合良好,恶性肿瘤未见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 放射性粒子治疗腭部恶性肿瘤时,义齿基托布源器有利于实现靶区治疗,该方法具有方便、有效,并对周围正常组织具有放射性防护的特点。

    增强CT三维重建在颞下咽旁间隙肿瘤中的应用
    郭玉兴, 郭传瑸
    2011, (1):  148-150.       PMID: 21321640
    摘要 ( )   PDF (9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应用Mimics软件重建颞下咽旁间隙肿瘤增强CT影像中的颅骨、血管及肿物,探讨三维CT重建技术在颞下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术前手术设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个颞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利用Siemens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基于2 mm层厚,Mimics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血管、颅骨及肿瘤,显示其空间关系。结果: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血管和颅骨的关系。结论:利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晰显示颞下咽旁间隙肿瘤的特征及其与颅骨、血管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设计,可以避免手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与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余靖, 邸立军, 宋国红, 车利, 姜晗昉, 祝毓琳, 梁旭, 贾军, 张洁, 杨化兵, 王小利, 周心娜, 任军
    2011, (1):  151-156.       PMID: 21321641
    摘要 ( )   PDF (9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卡培他滨(B组)方案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 A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塞替派60~65 mg/m2 静脉滴注,B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日2次。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2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可评价疗效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1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2例。两组疗效分别为部分缓解9.52% vs. 27.27%(2/21例,6/22例),稳定52.38% vs. 31.82%(11/21例,7/22例),进展38.10% vs. 40.91%(8/21例,9/22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90% vs. 59.09%(13/21例,13/22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95%CI 0.77~15.03)vs. 8.3个月(95%CI 4.01~12.59),1年生存率分别为88.2% vs. 81%,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不良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减少45.45% vs. 26.09%,中性粒细胞减少45.45% vs. 21.74%,血小板减少9.09% vs. 0%,手足综合征0% vs. 13.04%,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解救方案。


    短篇论著
    北京市密云县部分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调查
    刘红心, 王文辉
    2011, (1):  157-159.      
    摘要 ( )   PDF (3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