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1, Vol. 43 ›› Issue (1): 52-57.
周传香1, 石钿印2, 俞光岩2, 高岩1△
摘要: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 | 黄教悌,胡菁,韩博. 治疗相关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机制研究与靶向治疗新进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4): 557-561. |
[2] | 邢念增,王明帅,杨飞亚,尹路,韩苏军. 前列腺免活检创新理念的临床实践及其应用前景[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4): 565-566. |
[3] | 颜野,李小龙,夏海缀,朱学华,张羽婷,张帆,刘可,刘承,马潞林.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远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危险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4): 589-593. |
[4] | 于书慧,韩佳凝,钟丽君,陈聪语,肖云翔,黄燕波,杨洋,车新艳. 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尿失禁的预测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4): 594-599. |
[5] | 李正芳,罗采南,武丽君,吴雪,孟新艳,陈晓梅,石亚妹,钟岩.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4): 729-734. |
[6] | 姚海红,杨帆,唐素玫,张霞,何菁,贾园.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成人Still病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指标[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6): 966-974. |
[7] | 熊焰,李鑫,梁丽,李东,鄢丽敏,李雪迎,邸吉廷,李挺. 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评估[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234-242. |
[8] | 朱晓娟,张虹,张爽,李东,李鑫,徐玲,李挺.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243-253. |
[9] | 沈棋,刘亿骁,何群.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276-282. |
[10] | 李东,邸吉廷,熊焰.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339-342. |
[11] | 哈雪梅,姚永正,孙莉华,辛春杨,熊焰. 实性肺胎盘样变形1例及文献复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357-361. |
[12] | 宁博涵,张青霞,杨慧,董颖. 伴间质细胞增生、玻璃样变性及索状结构的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366-369. |
[13] | 曹芳,钟明,刘从容. 宫体POLE突变型内膜样癌合并HPV感染相关性宫颈腺癌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370-374. |
[14] | 陈适,刘田. 重视系统性血管炎的早期识别和个体化治疗[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6): 1065-1067. |
[15] | 曹瑞洁,姚中强,焦朋清,崔立刚. 不同分类标准对中国大动脉炎的诊断效能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6): 1128-1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