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2个Huntington病家系临床特征及CAG重复性分析
    曹广娜, 包新华, 卢红梅, 张晶晶, 马一楠, 顾卫红, 熊晖, 秦炯, 吴希如
    2011, (2):  163-167.       PMID: 21503105
    摘要 ( )   PDF (14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Huntington病(Huntington disease,HD)的临床和遗传特征。方法: 对收集的2个中国汉族HD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基因扫描方法对其中9例家系成员的IT15基因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在两个家系中确诊了6例患者(男女均有发病),患者IT15 基因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致病CAG重复拷贝数介于40~78次。两个家系中子代较父代发病年龄提前,家系2中可见发病年龄与CAG重复拷贝数呈负相关。6例患者中有1例为少年型HD,其临床表现明显不同于成人型,以肌张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结论: HD是一种由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的神经变性病, 存在遗传早现现象;少年型HD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成人型, CAG重复拷贝数与发病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C17orf62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邓暄, 赵红珊, 彭智, 邓唯唯, 李娜, 郭帅, 石太平
    2011, (2):  168-172.       PMID: 21503106
    摘要 ( )   PDF (2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克隆功能未知的人类新基因C17orf62的长编码序列(C17orf62-L),分析其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细胞内定位情况及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利用GenBank中的数据,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从人的cDNA文库中克隆C17orf62 编码187个氨基酸的长编码序列C17orf62-L,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特性。通过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分析C17orf62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17orf62-L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使用流式细胞检测以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C17orf62-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17orf62-L具有信号肽切割位点并包含跨膜结构域。RT-PCR证明C17orf62-L在多种细胞系广泛表达;激光共聚焦实验证实,C17orf62-L广泛分布于胞质,并且与高尔基体部分共定位。功能分析发现,C17orf62-L可诱导细胞死亡,且可通过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切割发挥作用。结论:C17orf62是一个新的人类细胞死亡诱导基因。

    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杀伤MCF-7细胞系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
    王小利, 马博, 贾军, 袁艳华, 严颖, 邸立军, 宋国红, 余靖, 任军
    2011, (2):  173-178.       PMID: 21503107
    摘要 ( )   PDF (32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携带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基因的重组人腺相关病毒(reconstructive human adenoassociation virus, rh-AAV)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诱导获得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体外检测其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分离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培养获得DC,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刺激培养获得T淋巴细胞。含CEA基因的rh-AAV感染培养DC,诱导成熟后将DC和T细胞混合培养获得CTL细胞。流式分选MCF-7和MA-MDB-231细胞系中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MTT法检测CTL细胞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MCF-7和MDA-MB-231中CD44+/CD24-/low亚群比例分别为5.1%和76.3%。CEA基因转染DC诱导的CTL细胞对表达CEA抗原的MCF-7杀伤率为46.5%±15.0%,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对MCF-7细胞中分选的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率为44.7%±28.2%,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对非乳腺癌干细胞杀伤率为50.6%±22.2%,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表达CEA基因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CEA转染诱导的CTL细胞对未分选细胞、分选的CD44+/CD24-/low亚群和非干细胞亚群的杀伤率与未转染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CEA基因rh-AAV转染DC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可杀伤表达CEA的乳腺癌细胞,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提示免疫治疗可能是治疗乳腺癌干细胞潜在有效的手段。

    NF-κB信号通路的阻断对皮肤鳞癌SCL-1细胞凋亡的影响
    夏永华, 刘冬, 张彩凤, 付丹丹, 李敏, 李占国, 田中伟
    2011, (2):  179-182.       PMID: 21503108
    摘要 ( )   PDF (5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利用siRNA技术抑制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亚单位p65基因的表达,研究其对p65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皮肤鳞癌SCL-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终浓度为50 nmol/L的p65 siRNA转染皮肤鳞癌SCL-1细胞,通过RT-PCR检测p65 mRNA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65、bcl-2和bax蛋白表达,利用Caspase-Glo®-3/7,8和9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9的活性;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p65 siRNA转染SCL-1细胞后的48 h,p65 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与0 h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3±0.10 vs. 0.66±0.05, P<0.05);转染48 h后,p65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上升,进一步caspase-3/9的活性也显著升高。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p65 siRNA能明显诱导SCL-1细胞发生凋亡,其早期凋亡的比率为20.28%±1.87%,显著高于未处理组和对照siRNA组(凋亡率分别为9.13%±1.51%和9.37%±1.38%,F=47.532,P<0.01)。结论:p65 siRNA能够阻断皮肤鳞癌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并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以及提高caspase的活性,提示NF-κB信号通路有望成为皮肤鳞癌基因治疗的分子靶点。

    膜联蛋白5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中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和睾酮合成相关酶表达的影响
    陶晓倩, 林钗英, 柳海燕, 时姗姗, 路榕, 黄宇烽, 李晓军, 戈一峰, 崔英霞, 姚兵
    2011, (2):  183-188.       PMID: 21503109
    摘要 ( )   PDF (12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膜联蛋白5(annexin 5)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睾酮合成相关蛋白和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睾丸间质细胞24 h后,用10-9 mol/L的annexin 5处理间质细胞12 h和24 h,分别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17α-羟化酶(17α-hydroxylase,CYP17A)、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Ⅹ型(17β-HSD10)mRNA表达的改变,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mRNA水平上, annexin 5处理细胞12 h后,只有17β-HSD10的表达升高了26%(P<0.05),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处理24 h后,StAR、P450scc和3β-HSD的表达分别升高55%、69%和59%(P<0.05),17β-HSD10升高了104%(P<0.01),17α-hydroxylase表达则无显著差异;在蛋白水平上, annexin 5处理细胞12 h后,17β-HSD的表达升高了39%(P<0.05),而处理24 h后发现,除StAR表达无显著变化外, P450scc、3β-HSD和17β-HSD的表达分别升高了35%、88%(P<0.05)和47%(P<0.01)。 结论:Annexin 5对睾酮合成具有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影响P450scc、3β-HSD和17β-HSD的表达而实现的。

    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与保护
    李小鑫, 邱雪峰, 余文, 朱伟东, 陈赟, 戴玉田
    2011, (2):  189-193.       PMID: 21503110
    摘要 ( )   PDF (21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变化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其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阴茎海绵体氧化应激的保护机制以及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取32只予以腹腔注射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成糖尿病大鼠模型25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13)、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n=12),另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饲养8周后用电刺激各组大鼠勃起神经测定海绵体内压评价勃起功能;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切片; Emaus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阴茎海绵体MDA含量显著增高[(6.15±1.07)vs.(3.52±0.94)nmol/mg蛋白,P<0.01],SOD活性显著下降[(73.34±6.56)vs.(114.22±6.34)U/mg蛋白,P<0.05],海绵体内压(intracavernous pressure, ICP)峰值显著降低[(50.80±9.80)vs.(90.42±7.02)mmHg,P<0.05];GSH可使海绵体MDA含量明显降低[(3.90±0.96)vs.(6.15±1.07)nmol/mg蛋白,P<0.05],显著提高其SOD值[(95.74±4.65)vs.(73.34±6.56)U/mg蛋白, P<0.05]及ICP值[(74.20±5.69)vs.(50.80±9.80)mmHg,P<0.05]。糖尿病组大鼠阴茎组织中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低[(727.98±68.33)vs.(1 223.15±222.92),P<0.01],而GSH则能提高线粒体膜电位[(930.30±48.36)vs.(727.98±68.33),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存在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治疗起着保护阴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勃起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勃起能力;氧化应激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孕早期胎盘组织的病理特点
    董颖, 张爽, 王美玲, 郭华, 张莹, 王颖, 李挺
    2011, (2):  194-198.       PMID: 21503111
    摘要 ( )   PDF (1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早期妊娠阶段的胎盘组织学、免疫标记特点,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核型,以提高对该组疾病诊断与分类的认识。方法: 收集水泡状胎块、可疑水泡状胎块及水肿性流产共32例(早期妊娠24例,中期妊娠8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p57KIP2和CD31染色,其中2例分析核型,进行重新评估。32例重新评估后分为4组: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7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6例,绒毛形态异常4例和水肿性流产5例。结果:(1)17例完全性水泡胎块中12例为早期妊娠阶段,其中25%(3/12)的病例绒毛水肿和空化改变局限;100%存在滋养叶细胞增生,但75%(9/12)增生的滋养叶细胞异型性不显著。(2)p57KIP2 阴性与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组织形态改变(包括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及间质细胞凋亡核碎)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 0.001,0.003, P<0.05)。(3)重新评估后诊断结果与原诊断对照发现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组漏诊和误诊率高于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和水肿性流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性水泡状胎块30%,50%;绒毛形态异常75%,75%;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5.4%,35.3%;水肿性流产20%,20%,P>0.05)。(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辅助于核型分析。结论: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和间质细胞丰富的凋亡核碎是早期妊娠阶段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的突出特点,p57KIP2 阴性是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诊断中的重要依据,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的形态改变常常重叠,在早期妊娠阶段难以区分,需要辅助诊断手段提高确诊率。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扩增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苏静, 杨郁, 马晓龙, 由江峰, 杜娟, 柳剑英, 郑杰
    2011, (2):  199-203.       PMID: 21503112
    摘要 ( )   PDF (10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及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一致性,及HER-2基因扩增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10月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中选取的41例进行HER-2基因扩增的FISH检测和蛋白表达的IHC检测,并对HER-2基因扩增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组织学分级、癌周脉管内癌栓、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ER-2基因扩增患者15例,为IHC检测+++者8例,++者6例,+者1例,阴性者0例,分别占IHC+++、++、+及阴性者病例总数的88.89%(8/9)、42.68%(6/14)、8.33%(1/12)及0%(0/6)。HER-2基因扩增率在不同组织学分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HER-2基因扩增率在ER阴性及弱阳性(+)组高于ER强阳性(++或+++)组(P=0.018),可见脉管内癌栓组高于未见脉管内癌栓组(P=0.000),同侧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组高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P=0.025)。结论:FISH技术可较稳定地应用于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检测,IHC++的患者需进一步行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与ER表达呈负相关,与癌周脉管内癌栓、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yk2对人类结肠癌细胞肝转移能力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郑启军, 汪欣, 胡刚, 万远廉, 刘玉村, 朱静
    2011, (2):  204-208.       PMID: 21503113
    摘要 ( )   PDF (28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研究在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富含脯氨酸的蛋白酪氨酸激酶2(proline-rich tyrosine kinase 2,Pyk2)对人结肠癌细胞肝转移能力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正义及反义cDNA技术,在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基础上,构建Pyk2高表达的细胞系SW480-Pyk2+及低表达的细胞系SW480-Pyk2-作为实验组,并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系SW480-vector和原细胞系SW480作为对照组。4组共32只4周龄的Babl/c nu/nu雄性裸鼠,用脾注射保留脾脏法构建裸鼠肝转移瘤模型。6周后处死裸鼠,用Western blot检测瘤细胞中Pyk2蛋白的表达,计数肝转移瘤数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转移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6周后裸鼠肝转移模型建立成功,Western blot显示SW480-Pyk2+组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载体组(SW480-vector)和SW480组,SW480-Pyk2-组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SW480组和SW480-vector组;肝转移瘤计数显示SW480-Pyk2+组明显少于SW480-vector组及SW480组,SW480-Pyk2-组明显多于SW480-vector组及SW480组(P<0.05),而SW480-vector组与SW480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SW480-Pyk2+组细胞连接发育较成熟,有形成腺腔趋势,微绒毛较多,细胞器较多,粗面内质网较多,细胞异型性较轻;而SW480-Pyk2-组细胞连接发育不良,细胞器少,微绒毛短小而稀疏,细胞核异形明显,有核沟。结论:Pyk2能减少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数量,改善细胞的异型性和细胞连接发育,并可能通过此机制抑制肿瘤转移。

    皮肌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姚海红, 李玉慧, 张学武, 栗占国
    2011, (2):  209-212.       PMID: 21503114
    摘要 ( )   PDF (4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D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水平、自身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免疫球蛋白、血脂等指标,依据甲状腺功能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70例DM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达48%,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低,但患者多无甲状腺功能减低的临床症状。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的患者多见发热、V型征、Gottron征,也常出现CRP、IgG升高,两组患者系统器官受累情况及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常表现为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低,可能与两种疾病存在共同的免疫机制有关,临床上应予重视。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播散和感染患者预后分析(英文稿)
    周庆涛, 贺蓓, 姚贝, 刘振英, 张捷
    2011, (2):  213-221.       PMID: 21503115
    摘要 ( )   PDF (5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调查其定植或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价该菌所致医疗相关性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方法:通过复习病历收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或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株的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研究期间共分离到49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其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为7型,共45株(91.8%)具有同源性。分离到菌株前患者最常见的暴露因素为住ICU、侵入性操作和低白蛋白血症,最常见的合并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和脑血管病(10例)。在这49株菌中,定植者28株,导致感染者21株,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38.1%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 OR=1.7, 95%CI 1.1~2.5)。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成功率高于单药治疗(11/13例, 84.6% vs. 3/17例, 17.6%),尤其是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 结论: 我院自2007年出现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院内播散,导致播散的危险因素为住ICU、侵入性操作、低白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血管病,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单药治疗。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的临床分析
    丁艳苓, 朱红, 姚婉贞, 赵鸣武
    2011, (2):  222-227.       PMID: 21503116
    摘要 ( )   PDF (6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弥漫性间质性肺病(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DILD)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阳性患者的肺间质病变特点,以及ANCA阳性的非原发小血管炎疾病与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的临床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具有完整ANCA检查资料的DILD病例122例,比较ANCA阳性的非原发小血管炎组(A组)、ANCA阳性的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组(B组)与ANCA阴性组(C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肺功能、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学分析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具有完整ANCA资料的DILD患者122例,ANCA阳性者36例,占29.51%;A、B、C组的患者数分别为7例、29例、86例。A、B组与C组相比,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 TLC)降低较少,胸膜病变多见。A组患者发生少尿、血尿、蛋白尿、贫血、肾功能不全者与C组相似,均较B组少见。纤维支气管镜下改变、BALF的细胞学、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等项检查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ILD患者中,ANCA阳性患者的肺间质病变伴有胸膜受累较ANCA阴性者相对多见,TLC降低相对较少。ANCA阳性的非原发小血管炎疾病与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相比,临床表现相似,但合并肾脏损害、贫血相对少见。

    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
    郑梅, 樊东升
    2011, (2):  228-233.       PMID: 21503117
    摘要 ( )   PDF (26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NR2A和NR2B分布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关系。方法:首先在离体培养的脑组织片中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造成兴奋毒性损伤,观察在同等损伤条件下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是否出现有差异的神经元数量减少,然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的NR2A和NR2B的蛋白含量,证明选择性运动皮层损伤与NR2A和NR2B的不同分布方式有关,为进一步明确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慢性损伤中的作用不同,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和脑组织片中分别抑制NR2A和NR2B,观察对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影响。结果: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THA 100 μmol/L 损伤脑片2周后,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死亡率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64.50%±2.19%和30.43%±4.75%(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R2B/NR2A比值在运动皮层明显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0.87±0.09和0.47±0.09 (P<0.01)。抑制剂保护作用试验中,NR2B抑制剂显示出保护作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谷氨酸+NR2A抑制剂组和谷氨酸+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6.85%±1.47%、47.48%±5.75%、45.76%±8.09%和18.10%±3.11%,脑片对照组、THA损伤组、THA+NR2A抑制剂组和THA+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12.49%±2.09%、100%、110.87%±15.76%和35.13%±5.32%。结论: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慢性谷氨酸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NR2B在运动皮层的高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易损。

    异丙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低电压激活钙电流的抑制作用
    谭宏宇, , 叶铁虎, 马士平, 王晓良
    2011, (2):  234-237.       PMID: 21503118
    摘要 ( )   PDF (8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低电压激活钙电流[low-voltage-activated calcium currents, I Ca(LVA) ]的影响。方法:培养Wistar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I Ca(LVA) 。加用不同浓度(3、10、30、100、300 μmol/L)异丙酚后,计算I Ca(LVA)抑制率,建立异丙酚的浓度-效应曲线,选择20 μmol/L异丙酚作ICa(LVA)的激活及失活曲线。结果:3 μmol/L的异丙酚对I Ca(LVA)的电流幅度无影响;10、30、100、300 μmol/L的异丙酚对I Ca(LVA)的电流幅度抑制率分别为(12.6±4.1)%、(29.2±5.7)%、(36.6±5.3)%、(31.6±2.6)%。拟合后的浓度-效应曲线的IC50为16.8 μmol/L,Hill系数为0.15。激活曲线的半数最大激活膜电位(V 1/2)由(-10±1) mV 移动到(-11±2) mV;K分别为12±1和8±1;失活曲线的V 1/2分别为(-25±1) mV和(-25±5) mV,K分别为15±1和16±3。20 μmol/L异丙酚均未使I Ca(LVA)的激活曲线及稳态失活曲线发生明显移动。结论:异丙酚对I Ca(LVA)通道有抑制作用,异丙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可能与I Ca(LVA)抑制有关。


    萎缩肌纤维中Nogo-A的表达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意义
    孙阿萍, 张俊, 廖琴, 唐璐, 樊东升
    2011, (2):  238-241.       PMID: 21503119
    摘要 ( )   PDF (15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萎缩肌纤维中Nogo-A蛋白的表达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或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患者40例,其中ALS 12例,非ALS神经源性损害8例,肌源性损害20例,对所有40例肌肉冰冻组织标本行Nogo-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无论是在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的疾病中出现的萎缩肌纤维均有Nogo-A蛋白表达。利用NADH-TR和ATPase染色证实表达Nogo-A的萎缩肌纤维以Ⅰ型肌纤维为主。结论:Nogo-A并不仅仅存在于ALS患者的肌肉中,它也可以在其他疾病所致的萎缩肌肉中表达,因而Nogo-A表达与否并不能作为诊断ALS的标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早期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穆东亮, 王东信, 李立环, 单国瑾, 苏玉, 于钦军, 史春霞
    2011, (2):  242-249.       PMID: 21503120
    摘要 ( )   PDF (8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中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接受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107例患者,记录术前基础指标、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1~7天采用CAMICU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Intensive Care Unit)每天2次评估是否发生谵妄;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进行9项认知功能测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采用与ISPOCD1研究同样的标准。结果: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47.7%(51/1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5.3%(57/1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加(OR 1.174,95% CI 1.085~1.269,P<0.001)、术前糖尿病史(OR 4.224,95% CI 1.543~11.563,P=0.005)、术后发生并发症(OR 3.667,95% CI 1.152~11.670,P=0.028)和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长(OR 1.024,95% CI 1.005~1.044,P=0.016);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加(OR 1.065,95% CI 1.001~1.134,P=0.047)和术后谵妄持续时间长(OR 1.744,95% CI 1.173~2.593,P=0.006)。结论: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是中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谵妄持续时间长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郑凌冰, 郭艳红, 于海奕, 米琳, 汪宇鹏, 高炜
    2011, (2):  250-254.       PMID: 21503121
    摘要 ( )   PDF (5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的水平与患者年龄、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组、急性心肌梗死7~14 d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GDF-15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GDF-15水平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GDF-15水平[(649.0±224.2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537.2±262.9)ng/L,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组GDF-15水平[(801.6±218.4)ng/L]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7~14 d组[(656.2±252.4)ng/L,P<0.05,95% CI 1.001~1.06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86.9±225.6)ng/L,P<0.01,95% CI 0.809~0.950]和对照组(P<0.05,95% CI 1.000~1.012)。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与GDF-15水平产生相关的因素为患者白细胞计数(r2 =0.276,P<0.01)、乳酸脱氢酶(r2 = 0.288,P<0.01)、肌酸激酶MB同工酶(r2 = 0.350,P<0.01)和肌钙蛋白T(r2=0.344,P<0.01)均具有相关性。 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升高更明显,其水平与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T、乳酸脱氢酶和白细胞等生物学标志物相关,提示GDF-15可能是一个新的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

    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血浆及术野渗液前列腺素E2的作用
    赵红, 王莹, 冯艺, 杨拔贤, 邢志敏, 王旻, 余力生
    2011, (2):  255-258.       PMID: 21503122
    摘要 ( )   PDF (7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外科手术引起的炎性反应会影响患者预后,本随机对照研究拟检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术野渗液和血浆前列腺素E 2(prostaglandin E 2,PGE 2)的变化以及与疼痛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37名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n=16)术前1 h口服塞来昔布400 mg,术后连续5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q12 h;对照组(n=21)不服药。术后即刻到术后48 h收集鼻腔术野渗液并采集静脉血测量PGE2浓度,同时测量血浆中血栓烷素A2(thromboxane A2,TXA2)和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的浓度。 结果: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对照组术野渗液和血浆PGE2水平显著升高,分别在术后6 h(177.5±142.2 ng/L)和48 h(64.5±21.4 ng/L)达到高峰。塞来昔布组出现术野渗液PGE2水平(术后6 h达到高峰,106.2±33.4 ng/L)和血浆PGE2水平(术后48 h达到高峰,44.7±30.2 ng/L)显著下降(P<0.05)。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野渗液的PGE2水平呈正相关,术后6 h和48 h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P=0.044)和0.353(P=0.032)。塞来昔布对TXA2/PGI2比值无影响。 结论: 外科手术部位PGE2水平升高是手术后炎症反应的重要表现,并参与引起术后疼痛;环氧化酶-2抑制剂可以显著抑制外周和血浆PGE2水平。

    MassARRAY单核苷酸多态性MALDI-TOF质谱基因分型法检测未成熟冬虫夏草子座中多个冬虫夏草菌突变基因型
    高凌, 李晓红, 赵建晴, 陆继红, 朱佳石,
    2011, (2):  259-266.       PMID: 21503123
    摘要 ( )   PDF (33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未成熟冬虫夏草子座中同时存在的多种突变基因型冬虫夏草菌。方法:采用MassARRAY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质谱基因分型法,根据冬虫夏草菌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大量散在点突变,设计8个SNP延伸引物,利用质谱测定各个SNP位点的单核苷酸延伸反应,检测未成熟冬虫夏草子座中与GC偏倚基因型(gb #AB067721)冬虫夏草菌相关的突变基因型。结果:GC偏倚基因型和两个AT偏倚基因型同时存在于未成熟天然冬虫夏草子座中。SNP基因分型法还检测到另外至少两个未知序列的突变基因型。结论:已知的3个冬虫夏草菌基因型的共存提示在冬虫夏草的子座萌发阶段和成熟过程中可能存在DNA转换点突变;另外两个未知序列的基因型的存在提示冬虫夏草中可能存在DNA颠换点突变。

    影响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因素分析
    李小彤, 张东妹, 杨雁琪
    2011, (2):  267-271.       PMID: 21503124
    摘要 ( )   PDF (6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影响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因素。方法:利用正畸治疗前、后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120例正畸患者的120颗下颌第三磨牙[男37例,女83例,年龄在10~24岁,平均(14.1±3.3)岁]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的改变,统计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前、后改变的因素。 结果:(1)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的改变个体差别较大;(2)影响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拔牙、下颌平面角、治疗前的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P<0.05),而骨龄和牙龄等因素对下颌第三磨牙状态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是否<30°判别方程的因素有拔牙、下颌平面角和治疗前的前倾角度,其中拔牙状况影响程度较大,拔牙使得治疗后的前倾角度<30°(直立倾向)的可能性更大,是不拔牙的4.210倍。结论:正畸拔牙治疗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直立,并使其萌出间隙增大;第三磨牙治疗前的状况(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也是影响治疗后改变的重要因素;下颌平面角度小的患者预后下颌第三磨牙直立的可能性增加。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分析
    张杰, 郑磊, 黄明伟, 刘树铭, 贾凌飞, 石妍, 俞光岩, 张建国
    2011, (2):  272-275.       PMID: 21503125
    摘要 ( )   PDF (10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包括腮腺、舌、上颌、颌下、咽旁、颅底颞下凹和口底。肿瘤直径为2~8 cm。本组患者均采用了单独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粒子活度2.59×107~2.96×107 Bq(0.7~0.8 mCi),周缘匹配剂量为120~160 Gy。术后复查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以及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使29人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7人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4人消退小于50%,2人无效,有效率CR+PR为83.7%。术后随访时间为8~48个月,平均21个月,失访1人,局部控制率为79%,总生存率为76.7%,最长无瘤生存已达48个月,未发现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无法切除的腺源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人牙髓细胞的体内矿化潜能
    刘中宁, 姜婷, 王衣祥
    2011, (2):  276-279.       PMID: 21503126
    摘要 ( )   PDF (19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作为人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 DPCs)组织工程学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PRP促进DPCs矿化的作用。方法:应用经典的两步离心法制取PRP;分离培养DPCs,并经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鉴定细胞来源。实验分为4组,将PRP和第4代DPCs复合激活后,植入8只5周龄雌性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将单独植入DPCs或PRP做为对照组,将单纯手术组做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处死动物,将生成物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植入4周、8周后,DPCs复合PRP组在裸鼠皮下均可见白色生成物,单独植入DPCs或PRP组未见生成物。DPCs复合PRP组HE染色可见矿化组织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COL Ⅰ)阳性表达。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与人牙髓细胞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对人牙髓细胞有诱导矿化作用,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作为盖髓治疗的支架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6年以上牙牙合改变
    弓煦, 赵颖, 高雪梅, 曾祥龙
    2011, (2):  280-284.       PMID: 21503127
    摘要 ( )   PDF (9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长期口腔矫治器治疗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牙牙合变化情况。方法: 对7例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牙牙合模型资料的三维测量分析,观察患者牙弓宽度及各牙位的三维变化。结果: 7例长期使用口腔矫治器的患者,经平均使用8.5年后,上第二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2.11±2.14) mm,P=0.040;上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0.56±0.61) mm,P=0.049;下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1.25±0.93) mm,P=0.040。在三维方向上,除上、下磨牙个别牙尖点出现牙合向压低外,其余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使用口腔矫治器后,牙牙合有微小的改变趋势,医生应予以关注。

    社区牙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健康及血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李峥*, 沙月琴, 张博学, 朱凌, 康军
    2011, (2):  285-289.       PMID: 21503128
    摘要 ( )   PDF (5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社区定期龈上洁治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盲法设计,将某社区66名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Ⅰ(牙周基础治疗组,22例)、实验组Ⅱ(社区龈上洁治组,19例)及空白对照组(25例),并于基线治疗或检查完成后6周、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复查和复治,比较各组牙周临床指标、血糖代谢水平的变化。结果:Ⅰ、Ⅱ组各项牙周临床指数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其中探诊深度分别减少0.71和0.70 mm,显著高于对照组改变0.20 mm(P<0.05)。3组附着水平增加依次为0.86、0.57和0.03 mm,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依次为0.03、0.00、0.00)。Ⅱ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1.01%,P=0.03),且与牙龈炎症改善显著相关(r=0.51,P=0.03)。结论:定期龈上洁治能显著改善牙周健康及血糖水平,可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基本保健服务。

    技术方法
    两种组织脱钙法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影响比较
    杜娟, 柳剑英, 苏静
    2011, (2):  290-294.       PMID: 21503129
    摘要 ( )   PDF (17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1%(体积分数)盐酸和10%(体积分数)硝酸脱钙液对多种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灶状钙化的软组织标本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淋巴结各3例,骨组织标本包括活检和尸检病例共9例,将样本分为3组,一组分别用10%(体积分数)硝酸处理24、42和48 h, 另一组分别用1%(体积分数)盐酸处理1、2和3 h,还有一组不用酸处理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多种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乳腺癌组织作ER、PR和Ki-67染色,甲状腺癌组织作TTF-1染色, 前列腺癌作34βE12和P504s染色,结肠癌作AE1/AE3、P504s和Ki67染色,淋巴结作CD3、CD20和Ki-67染色,骨组织作CD3、CD20、CD68、CD235a、MPO、Ki-67、AE1/AE3和TTF-1染色。结果:伴有钙化的软组织和骨组织内多种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程度均随酸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骨组织对酸处理的耐受力比软组织强;不同抗原对酸处理的敏感性不同,TTF-1和Ki-67最为敏感,ER、CD3、和CD20耐受性较好。结论:大多数情况下,盐酸和硝酸处理都会降低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敏感性,但是对不同抗原的影响程度不同。大块骨组织可以采用10%(体积分数)硝酸脱钙,软组织比例较高的骨组织和骨髓活检组织尽可能使用1%(体积分数)盐酸脱钙。

    靶向整合素αvβ3受体的新型RGD肽二聚体的131I标记与生物活性的初步评价
    张春丽, 王荣福, 张丽, 郭凤琴, 李玲, 康磊, 闫平, 杨铭
    2011, (2):  295-300.       PMID: 21503130
    摘要 ( )   PDF (12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对所设计的新型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Arg-Gly-Asp, RGD)肽进行131I标记,研究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及其在荷瘤鼠体内的生物分布与显像,探讨将其应用于肿瘤血管生成显像的可能性。方法:参照文献报道的对环五肽c(RGDfV)构效关系的研究结果及多肽的化学修饰方法,设计了新型二硫键成环的并经亲水性修饰的cRGD肽二聚体[c(RGD)2],采用ChT法进行131I标记,测定c(RGD)2的亲和常数、标记物的稳定性与油水分配系数;建立荷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研究131I-c(RGD)2的体内分布、非标记肽竞争抑制及肿瘤显像。结果:131I对c(RGD)2的标记率为(76.35±2.33)%,经Sephadex G10分离纯化后其放射化学纯度达(95.20±3.25)%。c(RGD)2对受体的亲和常数Ka为(0.137±0.057)×109/mol/L,油水分配系数lgP正辛醇/水为-1.628, 131I-c(RGD)2在静脉注射后1 h、3 h、5 h与24 h在肿瘤中的摄取率分别为(0.67±0.13)%ID/g、(0.42±0.08)%ID/g、(0.51±0.11)%ID/g与(0.18±0.02)%ID/g,其在肿瘤中的清除相对缓慢,靶本比(T/NT)随时间延长而增高,静脉注射后24 h,肿瘤与肌肉(T/M)和肿瘤与血液(T/B)的摄取比值分别为4.42±1.70与2.27±0.45。131I-c(RGD)2的肝脏摄取低,静脉注射后1 h肿瘤与肝的摄取比可达2.10±0.60;未标记肽可明显抑制肿瘤对131I-c(RGD)2的摄取。荷瘤小鼠全身显像可见肾显影,在静脉注射后3 h胸部显像可见清晰的肿瘤影像。结论:所设计的通过二硫键成环的c(RGD)2可应用ChT法成功完成131I标记, 其可被肿瘤组织特异性摄取,有可能应用于肿瘤血管的生成显像。131I-c(RGD)2的肝脏摄取低,在肿瘤显像中具有一定优势。

    C1-2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
    马长城, 王振宇, 于涛
    2011, (2):  301-303.       PMID: 21503131
    摘要 ( )   PDF (8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C1-2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C1-2哑铃型肿瘤手术病例共16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侵及范围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肿瘤。常规病人先行俯卧位, 首先行后正中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 充分显露肿瘤后,切除硬膜外部分,待有足够空间,再切除硬膜下部分;如果肿瘤在椎管内部分超过椎管的一半以上,则须切除部分C1-棘突基底以利显露手术区域,以防脊髓损伤。硬膜如有缺损则需修补,肌肉缝合要做到解剖复位, 以利颈椎的稳定性;如果肿瘤侵及椎管外超过4 cm或完全包绕椎动脉Ⅰ期手术无法全切,则需再联合侧方入路切除肿瘤。结果:共治疗C1-哑铃型肿瘤16例,其中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 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病人术后颈部疼痛、上肢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3~48个月,未出现颈椎不稳定和肿瘤复发。结论:后正中半椎板入路或联合侧方入路能较好地切除C1-哑铃型肿瘤,同时能较好地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短篇论著
    △Np63基因表达与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王晓慧, 雷军强, 彭芝兰, 杨永秀
    2011, (2):  304-306.      
    摘要 ( )   PDF (7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肿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董长江, 谭宏宇, 朱文智, 姚月勤, 范志毅
    2011, (2):  307-310.      
    摘要 ( )   PDF (5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
    TRPV1与功能性胃肠病内脏高敏感关系研究进展
    李姝, 段丽萍
    2011, (2):  311-314.       PMID: 21503132
    摘要 ( )   PDF (4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子氢与氧化应激损伤——从惰性气体到医疗用气体
    张巧丽, 杜军保, 唐朝枢
    2011, (2):  315-319.       PMID: 21503133
    摘要 ( )   PDF (6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医师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
    简伟研, 熊先军, 李静湖, 丁扬, 王丽莉, 郭岩
    2011, (2):  320-322.       PMID: 21503134
    摘要 ( )   PDF (4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封面和目录下载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