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0, Vol. 42 ›› Issue (5): 493-497.
• 论著 • 下一篇
于芳1,赵晶2,唐朝枢1,耿彬1,2△
摘要:
目的:改进一种新的硫化氢供体合成方法,在培养的HepG2细胞上观察了其细胞毒性,予ICR小鼠腹腔注射观察其组织分布及代谢途径,为硫化氢研究中合理使用该供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文献方法加以改进合成新型供体,采用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力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检测细胞毒性;利用电极法测定注射供体后不同时间点心、肝、脑以及肾组织中硫化氢的浓度。结果:成功制备出新型硫化氢缓释供体。供体溶液在4 ℃或-20 ℃存储情况下基本不影响其释放能力,供体最大达到2 mmol/L浓度处理HepG2细胞不影响细胞活力及LDH活性,持续给药9 d也不影响细胞活力。注射供体后,可短暂提高心、肝及肾的组织硫化氢水平,心和肝维持20 min以上,而肾组织持续高水平,到2 h恢复正常水平,脑组织中硫化氢浓度基本不变。表明此新的硫化氢供体可以提高组织硫化氢浓度,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最终通过肾进行排泌,而慢性给药(4周)则易导致肝或皮肤局部损伤。结论:新合成的化合物可作为较稳定、缓释、毒副作用相对低的硫化氢供体,可用于研究硫化氢的细胞功能调节和急性心血管调节病理生理学作用机制。
[1] | 冯永良,范静慧,林宪娟,杨吉春,崔庆华,汤新景,徐国恒,耿彬. 荧光探针包被法测定血浆硫化氢浓度[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6): 1060-1065. |
[2] | 潘利平,曹永平,文立成,柴卫兵,杜军保,金红芳,柳佳,杨昕,孟志超,刘恒,崔云鹏,王瑞,吴浩,周星彤,李翔,李卓扬,塔拉提百克. 软骨中硫化氢含量及其对白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的抑制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2): 194-201. |
[3] | 金红芳, 李真真. 内源性含硫氨基酸代谢终产物的心血管调节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2): 177-. |
[4] | 赵曼曼, 张巧丽, 闫辉, 杜军保, 耿彬, 唐朝枢, 金红芳. H2S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单核巨噬细胞核转录因子-κB的影响及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2): 192-. |
[5] | 谢静, 曾强, 郑扬, 廖锋, 徐国恒, 唐朝枢, 耿彬. 活细胞硫化氢检测新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03): 489-492. |
[6] | 田寒梅, 崔蓉, 何月莹, 吕艳, 张宝旭. 1,3-二苯-1,3-丙二酮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3): 437-443. |
[7] | 郭佳, 张淼, 李云峰, 甄鹏, 胡新. 骨靶向性柔性纳米脂质体[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203-207. |
[8] | 伍蕊, 姚婉贞, 陈亚红, 耿彬, 唐朝枢.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中硫化氢的变化及其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5): 505-508. |
[9] | 魏红玲, 杜军保, 唐朝枢, 张春雨, 金红芳, 斯琴, 田悦. 硫化氢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6): 565-569. |
[10] | 赵晶, 房立平, 许戈阳, 唐朝枢, 耿彬. 红细胞内源性硫化氢的测定[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5): 449-452. |
[11] | 金红芳, 杜淑旭, 赵霞, 张素清, 田悦, 卜定芳, 唐朝枢, 杜军保. 内源性二氧化硫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4): 423-425. |
[12] | 王燕飞, 金红芳, 唐朝枢, 杜军保. 气体信号分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8(3): 326-330. |
[13] | 李晓惠, 杜军保, 丁亚光, 金红芳, 卜定方, 汤秀英, 唐朝枢. 硫化氢供体对实验性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及内源性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体系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8(2): 135-139. |
[14] | 李虹, 刘新民, 耿彬, 潘春水, 齐永芬, 吴胜英, 唐朝枢. 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8(2): 140-145. |
[15] | 齐建光, 丁亚光, 唐朝枢, 杜军保. 肾上腺髓质素1-50对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调节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8(2): 151-154. |
Viewed | ||||||||||||||||||||||||||||||||||||||||||||||||||
Full text 1243
|
|
|||||||||||||||||||||||||||||||||||||||||||||||||
Abstract 2275
|
|
|||||||||||||||||||||||||||||||||||||||||||||||||
Cited |
|
|||||||||||||||||||||||||||||||||||||||||||||||||
Shared | ||||||||||||||||||||||||||||||||||||||||||||||||||
Discuss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