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7, Vol. 49 ›› Issue (1): 81-08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1.014
于江利,唐仁韬,冯琳△,董艳梅
YU Jiang-li,TANG Ren-tao,FENG Lin△,DONG Yan-mei
摘要:
目的:使用DIAGNOcam系统体外研究新型数字化光纤透照法(digital imaging fiber optic transillumination,DIFOTI)判断龋洞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实验采用自身配对设计,选取74颗有1个邻面龋、边缘嵴均未破坏的离体磨牙(66颗)和前磨牙(8颗),在龋洞所对应的牙合面边缘嵴中央做标记点,将离体牙固定在标准牙列模型内,龋洞与另一离体牙的无龋坏牙面相邻接,用黏蜡封闭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上2 mm及邻间隙(模仿牙龈缘及龈乳头),然后将标准牙列模型放入仿头模内,使用DIAGNOcam系统对离体牙进行探照检查,通过系统的探头从牙合面拍摄获取投射照片。使用DIAGNOcam系统软件测量工具,在投射照片上,从标记点起至龋损最深处长度记为a,延长a至对侧边缘嵴处的长度记为b,b为光纤透照摄取图像中牙的宽度,然后在离体牙牙合面上得到自标记点至对侧边缘嵴与光纤透照图中b平行的线为患牙的实际宽度,其长度记为c。投射照片上光纤透照所测得的龋坏深度为d,通过公式d/a=c/b(数字化光纤测得的龋坏深度/图像中龋损深度=实际牙宽度/图像中牙宽度),推导得出d=a×c/b,计算出d值。取出离体牙,去净腐质,测量实际洞深,记为D,每个样本d与D的差值记录为Δd。结果用SPSS 20.0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并用MedCalc 14.8.1.0软件对Δd进行Bland-Altman分析。结果: d与D的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51(ICC>75%),P=0.263,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y=0.23+0.91x 函数关系(x为数字化光纤透照法测得龋洞深度,y为实际龋洞深度)。BlandAltman分析Δd显示,Δd的均值Δdmean为0.05 mm,标准差ΔdSD=0.308,95%置信区间为(-0.55~0.65),这种相差幅度在临床上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两种测量方式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使用DIAGNOcam系统体外检测牙齿龋坏深度与龋洞去腐后的实际深度基本一致,提示临床上可以使用DIAGNOcam系统来辅助评估龋洞深度。
中图分类号:
[1] | 陈心心, 唐哲, 乔艳春, 荣文笙. 北京市密云区4岁儿童患龋状况及其与龋活跃性检测的相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5): 833-838. |
[2] | 赵思铭,赵晓含,张杰,王党校,王晓燕.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龋坏识别教学[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139-142. |
[3] | 陈小贤,钟洁,闫文娟,张红梅,姜霞,黄芊,薛世华,刘星纲. 树脂冠修复乳前牙的临床效果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5): 907-912. |
[4] | 周琼,彭楚芳,秦满. 近红外光透照技术诊断乳磨牙早期邻面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1): 59-64. |
[5] | 王潇,王欣,秦满. 唾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儿童龋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3): 527-531. |
[6] | 潘徽,程灿,胡嘉,刘鹤,孙志辉. 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与3种粘接剂的粘接强度[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6): 990-993. |
[7] | 赵晓一,高学军. 渗透树脂处理釉质白垩斑的表面粗糙度及颜色稳定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1): 53-57. |
[8] | 任雯,陈峰,张翼飞,张倩,王晓燕,刘颖熠,袁重阳,马庆伟,徐韬,郑树国. MALDI-TOF质谱技术鉴定龋病患者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1): 25-29. |
[9] | 夏斌, 秦满, 韩烨, 张笋. 儿童口腔科门诊治疗需求特征分析及对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1): 92-96. |
[10] | 张笋, 陈涛 , 葛立宏. 应用Er:YAG激光治疗儿童龋齿的效果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1): 87-91. |
[11] | 凌征宇, 丁芸, 吕长海. 不同釉质处理方法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2): 323-326. |
[12] | 陈小贤, 刘星纲. 玻璃离子窝沟封闭剂2年临床防龋效果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1): 157-157. |
[13] | 韩国嵩, 程俊歌, 张智玲, 李刚, 张祖燕, 马绪臣. 不同扫描参数下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咬合面龋诊断准确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1): 70-74. |
[14] | 李静, 葛立宏, 赵双云. 超声微创手机和工作头在儿童龋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6): 752-755. |
[15] | 高学军. 龋病的多因素特征与发病的关键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1): 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