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8, Vol. 50 ›› Issue (2): 249-25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9
朱林1,王聿栋2,董艳梅△,陈晓峰2
ZHU Lin1, WANG Yu-dong2, DONG Yan-mei1△,CHEN Xiao-feng2
摘要: 目的:构建介孔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nano-bioactive glasses,MNBG)微球装载及缓释米诺环素的载药系统。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MNBG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组分为SiO2、CaO和P2O5,根据硅的含量分为60S、70S、80S和90S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材料表面结构与粒径;氮气吸脱附实验计算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大小;傅里叶(Fourier)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计算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的装载率;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载药系统在21 d内的药物累积释放情况;琼脂扩散实验检测载药颗粒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对粪肠球菌生成抑菌环的大小。结果:MNBG微球为分散良好,粒径较为均一的介孔纳米球形颗粒。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盐酸盐的装载率与其孔径大小相关,其中含60S的载药率高于70S、80S和90S组,达到16.33%。60S载药系统在PBS溶液中对米诺环素的释放于24 h内呈现突释,达到总载药量的28%;随后药物缓慢释放,在第21天时米诺环素的释放量累积达到总载药量的35%,维持药物浓度达到47 mg/L。琼脂扩散实验结果显示60S载药系统可以抑制粪肠球菌生长。结论:60S MNBG可有效装载、缓释米诺环素,是较为理想的载药材料。
中图分类号:
[1] | 管仁珍, 丁士刚, 石岩岩, 薛艳. 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4 261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5): 942-945. |
[2] | 原晋芳, 王新利, 崔蕴璞, 王雪梅. 尿促黄体生成素在女童中枢性性早熟预测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5): 788-793. |
[3] | 王立新, 许晓, 倪耀丰, 孙海涛, 余日月, 魏世成. 载药脂质体修饰的聚醚醚酮植入物的抑菌和骨整合性能[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4): 758-763. |
[4] | 程小娥,彭慧浈,户雪雪,冯小金,马龙先,蒋昌宇,柳涛. 米诺环素抑制甲醛炎性痛及机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5): 797-804. |
[5] | 李箐,于欣,周钢,毋育伟,胡洪成,王彤,唐志辉. 壳聚糖微球/小牛松质骨支架复合缓释体系的制备及体外生物活性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6): 1043-1048. |
[6] | 常杏芝, 金怡汶, 王静敏, 袁云, 熊晖, 王爽, 秦炯. RYR1热点突变筛查在先天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5): 691-697. |
[7] | 邵为民, 白文俊, 陈益民, 刘磊, 王玉杰. 微量泵脉冲输注戈那瑞林治疗垂体柄中断综合征性腺功能减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4): 642-645. |
[8] | 任昀,杨硕,杨蕊,李蓉,陈新娜,王海燕,马彩虹,刘平,乔杰.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长方案与拮抗剂方案对体外受精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6): 877-881. |
[9] | 杨亚鹏, 汪梦圆, 常俊标, 郭旻彤.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单层及双层缓释骨架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2): 291-. |
[10] | 梁雪丹, 郑颖, 范田园. 丹参酮ⅡA脉冲微丸的制备与体外质量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5): 559-564. |
[11] | 徐涛, 陈希, 王晓峰, 侯树坤, 朱积川, 张小东, 黄晓波. 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特异抗原,前列腺特异膜抗原和人腺体激肽释放酶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6(2): 164-168. |
[12] | 吴匡时, 赵甘霖, 张世勤, 张强. 枸橼酸他莫昔芬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5(6): 625-628. |
[13] | 姜劲迈, 路桂荣, 宁涛, 柯杨. 胃癌细胞系Lewis抗原表达和体外诱发免疫应答反应[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4(6): 669-6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