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4-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水通道蛋白4在阿尔兹海默病脑组织间液引流改变中的作用
    刘娥,张艺璇,孙琳琳,滕泽,王艾博,韩鸿宾,闫军浩
    2018, (2):  203-20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1     PMID: 296435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0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cetic acid, Gd-DTPA)在脑组织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内扩散的特征,反映大鼠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引流的改变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AD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SD大鼠(300~350 g)和Aqp4基因敲除(Aqp4-/-)SD大鼠(300~350 g)分别分为Sham组(10只)、AD组(10只)、Aqp4-/--Sham组(10只)、Aqp4-/--AD组(10只)。Sham组和Aqp4-/-Sham组连续6周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D组和Aqp4-/-AD组连续6周每天腹腔注射D-半乳糖。将示踪剂GdDTPA(10 mmol/L,2 μL)注射到大鼠海马区,分别于0.5 h、1 h、1.5 h、2 h、3 h 进行MRI扫描,观察示踪剂在海马区的动态分布,并测量示踪剂的扩散速率D*值、清除速率k′ 值和半衰期t1/2值。结果:Sham组示踪剂在ECS 内的扩散率D*值为(2.66±0.36)×10-6 mm2/s,AD组D*值(2.72±0.62)×10-6 mm2/s ,Aqp4-/--Sham组D*值(2.75±0.47)×10-6 mm2/s,Aqp4-/--AD组D*值(2.802±0.55)×10-6 mm2/s,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ne-Way ANOVA,P>0.05)。Sham组海马区的示踪剂清除速率k′ 为(4.57±0.14)×10-4/s,AD组k′ 为(3.68±0.22)×10-4/s,Aqp4-/-Sham组k′ 为(3.17±0.16)×10-4/s,Aqp4-/--AD组k′ 为(2.59±0.19)×10-4/s,4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ne-way ANOVA,P<0.05),4组之间的示踪剂清除半衰期t1/2值依次延长,Sham组海马区的t1/2为(0.67±0.12) h,AD组t1/2为(0.88±0.08) h,Aqp4-/-Sham组t1/2 为(1.12±0.15) h,Aqp4-/-AD组t1/2 为(1.58±0.11) h,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ne-Way ANOVA,P<0.05)。结论:AD的退行性病变使脑内ISF引流减慢,Aqp4的缺失使AD大鼠脑内ISF引流明显减慢,Aqp4对清除脑组织间隙的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机器人辅助脑瘫儿童踝关节康复临床初步研究
    王荣丽,周志浩,席宇诚,王启宁,王宁华,黄真
    2018, (2):  207-21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2     PMID: 296435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0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一种用于脑瘫儿童踝关节运动康复的机器人,并初步验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设计研发一套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系统,并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临床初步试用,通过比较6例脑瘫儿童训练前后跖屈肌痉挛和挛缩程度来初步验证该设备的临床可行性和即刻疗效。训练前后选取改良Tardieu量表和踝关节跖屈力矩来评价跖屈肌张力和软组织顺应性,所有受试者接受5组踝关节被动牵伸和静态拉伸训练,每组训练包含10个周期。采用SPSS 19.0软件对训练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受试者训练后踝跖屈肌群Tardieu量表评测R1、R2角度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加(腓肠肌PR1=0.003,PR2=0.029;比目鱼肌PR1=0.002,PR2=0.034),R1与R2差值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7和0.045),踝关节各背屈角度下跖屈肌对抗力矩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降低(0°时P=0.001,10°时P=0.001,20°时P=0.014,30°时P=0.002)。结论: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系统可即刻显著改善脑瘫儿童踝关节跖屈肌挛缩和软组织顺应性,患儿耐受良好,接受度和配合度高,适宜在脑瘫儿童康复中应用,但仍需进一步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其疗效。
    头皮脑电图中高频振荡在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患儿中的应用
    龚潘,杨志仙,薛姣,钱萍,杨海坡,刘晓燕,边凯归
    2018, (2):  213-22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3     PMID: 2964351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8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中高频振荡(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在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continuous spike-and-wave during sleep,CSWS)患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CSWS患儿21例,比较激素治疗前HFOs阳性组和HFOs阴性组以及激素冲击治疗后发作有效组和无效组间患儿的性别、特征年龄、癫痫发作频率及抗癫痫药等电临床资料,分析激素治疗前后EEG中发作间期HFOs和棘波出现情况。结果:激素治疗前,21例患儿中有12例(57%)EEG中记录到HFOs,每人平均43.17/60 s。HFOs阳性组较HFOs阴性组激素治疗前1个月负性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不典型失神发作更频繁(P=0.004)。激素治疗前,共检测到518个HFOs和22 592个棘波,441个(86%)HFOs复合于棘波,且HFOs和棘波的最大波幅呈正相关性(r=0.279,P<0.001)。激素治疗后,HFOs(P=0.002)和棘波(P=0.006)均显著减少,减少的百分比分别为91%(473/518)和39%(8 905/22 592)。13例(62%)激素治疗后3个月内无发作(有效组),另8例仍有发作或复发(无效组)。激素治疗后,有效组HFOs出现率减少100%,棘波减少47%;治疗无效组HFOs出现率减少79%,棘波增加14%。结论:HFO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癫痫发作严重程度,且对激素治疗较棘波更加敏感,与癫痫发作控制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癫痫严重程度和治疗疗效。
    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Gd-DO3A-EA-FITC在脑组织间隙成像分析中的应用
    李昀倩,盛荟,梁磊,赵越,李怀业,白宁,王彤,袁兰,韩鸿宾
    2018, (2):  221-22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4     PMID: 296435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0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Gd-DO3A-ethylthiourea-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Gd-DO3A-EA-FITC)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 ISS)成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磁示踪组(6只)、荧光示踪组(6只)和光磁示踪组(12只),光磁示踪组随机分为磁示踪亚组(6只)和荧光示踪亚组(6只)。分别在大鼠尾状核区注入磁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DTPA)、光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和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Gd-DO3A-EA-FITC,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测示踪剂在脑ISS中的扩散和分布,利用自主研发的脑ISS图像处理系统测量Gd-DO3A-EA-FITC和Gd-DTPA在脑ISS内的扩散系数、清除率、体积分数和半衰期等扩散参数。注射示踪剂2 h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信号的采集,并对比分析斜矢状位切片中示踪剂扩散分布的最大面积。结果:Gd-DTPA和Gd-DO3A-EA-FITC在鼠脑内的平均扩散系数分别为(3.31±0.11)×10-4 mm2/s和(3.37±0.15)×10-4 mm2/s (t=0.942,P=0.360),清除率分别为(3.04±0.37) mmol/L和(2.90±0.51) mmol/L (t=0.640,P=0.531),体积分数分别为17.18%±0.14%和17.31%±0.15% (t=1.961,P=0.068),半衰期分别为(86.58±3.31) min和(84.61±2.38) min (t=1.412,P=0.177),扩散分布最大面积分别为(22.71±1.00) mm2和(23.25±0.68) mm2 (t=1.100,P=0.297),两者的各项扩散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TC和Gd-DO3A-EA-FITC在鼠脑内扩散分布最大面积分别为(22.10±1.29) mm2和(22.61±1.16) mm2 (t=0.713,P=0.4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DO3A-EA-FITC的扩散面积略大于FITC。结论:Gd-DO3A-EA-FITC与传统的Gd-DTPA的成像结果相同,可用于ISS的测量。
    精神分裂症模型鼠腹腔中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运动的动态可视化分析
    白宁,杨凌飞,安丽华,王雯,李昀倩,盛荟,王彤,李华侃,袁兰
    2018, (2):  226-23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5     PMID: 296435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4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细胞动态可视化系统观察并分析正常鼠和精神分裂症模型鼠腹腔中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及其差异。方法:18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0.3 mg/kg 5-甲基二氢二苯并环庚烯亚氨马来酸(dizocilpine maleate,MK-801)处理组(6只)、0.6 mg/kg MK801处理组(6只),分别提取中性粒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并计数。将每组细胞分成两份进行趋化实验,分别为趋化剂处理组和趋化剂未处理组,即对照组 1、0.3 mg/kg MK-801处理组1、0.6 mg/kg MK-801处理组 1和对照组 2、0.3 mg/kg MK-801处理组 2、0.6 mg/kg MK-801处理组 2。使用NIS-Elements软件记录细胞动态迁移过程。使用TAXIScan Analyzer 2软件每组细胞随机选取30个细胞(即n=30)分析细胞迁移的轨迹、速度和距离,并采用配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0.3 mg/kg MK-801处理组、0.6 mg/kg MK-801处理组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分别是(1.00±0.03)×104/mL、(0.05±0.02)×104/mL、(0.32±0.01)×10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趋化剂的作用下,对照组1、0.3 mg/kg MK-801处理组1、0.6 mg/kg MK-801处理组1的中性粒细胞定向迁移能力分别是(0.85±0.11) radian、(1.00±0.11) radian、(0.96±0.10) radi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迁移速度分别是(0.09±0.02) μm/s、(0.12±0.01) μm/s、(0.14±0.01) μ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分别是(94.26±0.02) μm、(134.61±0.01) μm、(156.19±0.01)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腹腔中的中性粒细胞比较,精神分裂症模型鼠腹腔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更强的趋化运动能力。
    不同软件平台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
    朱诗玮, 刘作静, 李默, 朱怀球, 段丽萍
    2018, (2):  231-23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6     PMID: 296435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77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软件平台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分析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分析结果对疾病鉴别和疗效评价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Uparse及Mothur软件平台分别对27例粪便菌群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软件平台所得的肠道菌群结构。27例样本中包含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组)9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IBS组)及治疗后(IBS-treatment, IBSt组)各9例。比较两种软件平台所得的肠道菌群结构在HC组 vs.IBS组和IBS组vs.IBSt组间的差异。结果:(1)Uparse及Mothur平台分析所得的27例粪便样本菌群结构在门水平差异不显著,而科水平和属水平差异显著;(2) 不论是Mothur平台还是Uparse平台,HC组vs.IBS组、IBS组vs.IBSt组,菌群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parse平台: HC组 vs.IBS组, F=0.98,P=0.445;IBS组vs.IBSt组,F=0.47,P=0.926; Mothur平台:HC组 vs.IBS组,F=0.82,P=0.646;IBS组vs.IBSt组,F=0.37,P=0.961);IBSt 组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IBS组;(3)通过差异物种分析,两个平台数据都能得出HC组与IBS组的差异菌属,而仅Uparse平台的数据能够得到IBS组和IBSt组的差异菌属。结论:不同平台对于相同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结果存在分类学及丰度上的差异,为了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在比较不同研究所得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共性时,特别需要注意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与选择。
    支持向量机在ICU急性肾损伤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蔺轲,谢俊卿,胡永华,孔桂兰
    2018, (2):  239-24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7     PMID: 2964352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4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ICU中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比较其与ICU中常用的简化急性生理评分(the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SAPS-Ⅱ)的预测性能。方法:使用重症监护医学信息市场(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根据2012年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发表的《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选取MIMICⅢ数据库中的AKI患者,使用SAPS-Ⅱ中所用到的全部变量构建SVM模型,同时,使用MIMIC-Ⅲ数据库定制本地化的SAPSⅡ模型,并比较其与SVM模型的性能优劣。模型性能的评价方法使用五折交叉验证,评价指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此外,使用Bland-Altman图评估两模型预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共纳入19 044例AKI患者,死亡率为13.58%。五折交叉验证的结果显示,SVM模型和定制版SAPS-Ⅱ模型的平均AUROC分别为0.86和0.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P<0.001), SVM模型和定制版SAPS-Ⅱ模型的平均RMSE分别为0.29和0.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P<0.001)。在灵敏度和约登指数方面,SVM模型也均优于定制版的SAPS-Ⅱ模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2和<0.001)。BlandAltman图显示当患者死亡风险极高或者极低时,两模型预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当患者死亡风险的不确定性较大时,两模型预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结论:相比于传统的SAPS-Ⅱ模型,SVM模型的预测性能更优,且当患者的死亡风险不确定时,这种优势尤其明显; SVM模型更有利于AKI患者的死亡风险识别与早期干预,能有效地帮助ICU临床医生提高医疗质量,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microCT下钩骨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王鼎予,李旭,沈重成,谷培良,裴玉茹,曾钢,冷慧杰,张卫光
    2018, (2):  245-24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8     PMID: 296435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4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获得钩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模型,为钩骨骨折后血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红色氧化铅研磨至40 μm以下,按铅丹和松节油1 g ∶1.5 mL、1 g ∶1 mL和1 g ∶0.5 mL比例混匀制成铅造影剂。3个新鲜上肢肱动脉插管,灌注铅造影剂。钩骨取材,使用microCT扫描钩骨,扫描设置为Binning 1,系统分辨率为high-med,重建设置为Down sample factor 2,图像最终分辨率为27.30 μm。最终获得钩骨周围与钩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重建形成钩骨内微动脉分支分布的三维构筑。结果:钩骨表面血管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钩骨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内。钩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位于钩骨体掌侧平台、钩骨背侧、钩骨尺侧和钩骨钩顶端。钩骨钩接受了来自钩骨钩顶端、钩骨体掌侧平台和钩骨尺侧动脉网的骨内分支,钩骨体接收了钩骨掌侧平台、钩骨背侧和钩骨尺侧的动脉骨内分支,并且骨内动脉相互吻合。结论:钩骨体和钩骨钩的骨内微小动脉各自存在多个来源并有丰富的吻合,出现缺血性钩骨坏死的概率较小,钩骨钩骨折后骨折不愈可能是由于对线不良等其他原因造成的。
    缓释米诺环素的介孔纳米生物玻璃载药系统
    朱林,王聿栋,董艳梅,陈晓峰
    2018, (2):  249-25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09     PMID: 296435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44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介孔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nano-bioactive glasses,MNBG)微球装载及缓释米诺环素的载药系统。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MNBG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组分为SiO2、CaO和P2O5,根据硅的含量分为60S、70S、80S和90S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材料表面结构与粒径;氮气吸脱附实验计算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大小;傅里叶(Fourier)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计算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的装载率;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载药系统在21 d内的药物累积释放情况;琼脂扩散实验检测载药颗粒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对粪肠球菌生成抑菌环的大小。结果:MNBG微球为分散良好,粒径较为均一的介孔纳米球形颗粒。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盐酸盐的装载率与其孔径大小相关,其中含60S的载药率高于70S、80S和90S组,达到16.33%。60S载药系统在PBS溶液中对米诺环素的释放于24 h内呈现突释,达到总载药量的28%;随后药物缓慢释放,在第21天时米诺环素的释放量累积达到总载药量的35%,维持药物浓度达到47 mg/L。琼脂扩散实验结果显示60S载药系统可以抑制粪肠球菌生长。结论:60S MNBG可有效装载、缓释米诺环素,是较为理想的载药材料。
    非结构化电子病历中信息抽取的定制化方法
    包小源,黄婉晶,张凯,金梦,李岩,牛承志
    2018, (2):  256-26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0     PMID: 296435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443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电子病历数据中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鉴别诊断、影像诊断、手术记录等主体内主要采用中文自然语言文字描述,是临床医生实际诊疗细节的具体体现,包含了诊疗细节的大量、丰富信息。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从中进行有效信息提取并组织成可分析利用的形式,供目前医学数据处理、医学研究之用。方法:基于医院的真实电子病历数据,设计定制化的基于规则学习及信息抽取方法,采用三个步骤实现中文信息的抽取:(1)抽样标注,随机抽取600份电子病历的病史信息(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采用本研究开发的标注平台,对其中需要抽取的信息(以糖尿病史为实例)进行标注;(2)根据标注结果,进行抽取模版归纳,并将抽取模版进行重写,生成可以直接用于抽取的Perl语言正则表达式抽取规则,并利用这些规则进行实际信息抽取;(3)对抽取结果进行人工验证与自动化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所设计方法已在国家医疗数据中心平台上实现,并针对糖尿病病史抽取在医院进行了单个科室的现场验证,2015年1 436份糖尿病患者病历的病史抽取结果为召回率87.6%、准确率99.5%、F分数(F-Score)0.93;全体糖尿病患者10%抽样病历共1 223份的抽取结果为召回率89.2%、准确率99.2%、F-Score 0.94,效果较好。结论:主要采用自然语言处理与基于规则的信息抽取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从非结构化的中文电子病历文本数据中抽取定制化信息的算法,与已有工作比对效果较好。
    北京石景山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牙周炎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刘园,栾庆先
    2018, (2):  264-27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1     PMID: 2964352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9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北京石景山社区中老年人群慢性牙周炎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2005—2010年对北京石景山社区中老年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牙周临床指标检查、血生化检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测量,共有830人纳入研究。根据2007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与美国牙周病学会制定的定义将牙周炎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组,测量了3个部位的CIMT: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CA-IMT)、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ICA-IMT)和颈动脉分叉(carotid burfication intima-media thickness,CB-IMT),对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饮酒、糖尿病等进行校正后,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牙周炎和不同部位CIMT的相关性。采用另一种牙周炎分类方法(AL≥3 mm的位点百分比<10%为轻度牙周炎,AL≥3 mm位点百分比在10%~30%为中度牙周炎,AL≥3 mm 位点百分比≥30%为重度牙周炎),研究不同牙周炎分类方法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结果:中重度牙周炎组CCAIMT、ICA-IMT、CB-IMT及平均CIMT都比轻度牙周炎组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牙周炎比轻度牙周炎ICA-IMT增厚的风险增加1.230倍(95%CI:1.058~1.452,P=0.031)。采用第二种牙周炎分类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中度牙周炎比轻度牙周炎CB-IMT增厚风险增加1.297倍(95%CI:1.117~1.753,P=0.011),重度牙周炎比轻度牙周炎CBIMT增厚风险增加1.771倍(95%CI: 1.176~3.503,P=0.042)。结论:在该人群中,牙周炎和CIMT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牙周炎分类方法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探索成人正畸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叠方法
    戴帆帆,刘怡,许天民,陈贵
    2018, (2):  271-27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2     PMID: 296435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438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非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依赖的成人矫治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的方法,为三维评价下颌牙齿移动提供手段,同时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的成人患者15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牙颌石膏模型及颅面CBCT。石膏模型经激光扫描转化为数字化模型,CBCT通过正交投照生成头颅侧位片。建立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法:通过上颌模型腭部稳定区域重叠、咬合关系转移以及头颅侧位片重叠获得的下颌骨旋转和平移量的校准,最终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以基于CBCT的下颌模型重叠法为参照,建立共同的三维坐标系,测量下颌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的三维移动量,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组重叠法结果相比,下颌第一磨牙在三维移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中切牙和尖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的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向上差异为(0.3±0.5) mm(P<0.05)。结论:通过结合上颌数字化牙颌模型重叠和头颅侧位片重叠计算的下颌变化,可以实现成人矫治前后下颌数字化牙颌模型的较准确的配准,前牙区横向测量存在少量误差,该方法适用于在没有CBCT的条件下利用正畸常规资料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
    ADAMTS1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女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王丹丹,甘业华,马绪臣,孟娟红
    2018, (2):  279-28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3     PMID: 296435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5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ADAMTS14基因rs474709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13例受试者,均为中国汉族女性,其中病例组103例,健康对照组110例。从采集的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的片段,对反应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病例组及实验组的年龄分布采用t检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病例组103例中基因型频率为38.8%(AA)、55.4%(AG)、5.8%(GG),对照组110例中基因型频率为40.9%(AA)、43.6%(AG)、15.5%(GG)。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遗传模式中,病例组基因型频率为94.2%(AA或AG)、5.8%(GG),对照组基因型频率为84.5%(AA或AG)、15.5%(GG),病例组中AA、AG型明显高于对照组,是发病的风险因素(OR=1.114,95% CI:1.015~1.223,P=0.028)。结论:ADAMTS14基因rs474709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人群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s474709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乳牙牙髓干细胞CD146阳性/阴性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汪晓彤,饶南荃,方腾姣子,赵玉鸣,葛立宏
    2018, (2):  284-29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4     PMID: 296435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46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磁激活分选法(magnetically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技术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teeth, SHED)进行分选,获得纯度较高的CD146阳性及阴性细胞亚群,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MACS技术对SHED进行CD146分选获得未筛选的混合细胞群、CD146阳性和阴性细胞亚群,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colony-forming unit,CFU)检测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OCN、BSP表达;成脂诱导后进行油红O染色,qPCR检测成脂相关基因LPL、PPARG表达;成神经诱导后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细胞标志蛋白nestin、NeuN、GFAP,qPCR 检测成神经相关基因nestin、MAP2表达。结果:CD146阳性和阴性细胞亚群的增殖能力都显著低于混合细胞群。混合细胞群、阳性细胞亚群、阴性细胞亚群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28.6%±3%、17.1%±2.3%和27.5%±2.5%。诱导后,阳性细胞亚群的矿化物沉积最多、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升高最显著;阴性细胞亚群的脂滴形成最多、成脂相关基因表达升高最显著;未分选混合细胞群和阳性细胞亚群胶质细胞标志蛋白阳性表达,而阴性细胞亚群的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标志蛋白和基因表达升高显著。结论: CD146阳性与阴性细胞亚群的增殖能力弱于混合细胞群;阳性细胞亚群的成骨潜能最佳,阴性细胞亚群具有更强的成脂分化潜能;混合细胞群与阳性细胞亚群倾向于胶质细胞分化,阴性细胞亚群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分化潜能更强。
    62例残障儿童及青少年在全身麻醉下牙齿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王楠,赵玉鸣
    2018, (2):  293-29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5     PMID: 296435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5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在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下牙齿治疗的残障儿童及正常儿童的口腔患病状况、治疗内容及复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在全身麻醉下接受牙齿治疗的残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资料,追踪随访1年,记录性别、出生日期、治疗日期、年龄、残障类型、治疗前口腔患病状况、治疗内容及复查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与不同残障类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62名残障患者,平均年龄(9.38±5.22)岁,正常对照57名,平均年龄(3.00±1.41)岁。残障患者平均患牙数(11.79±4.98)颗,正常患者平均患牙数(12.40±4.11)颗,人均集中在10~15颗。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外伤和牙齿发育异常在残障儿童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7.56%、13.54%、15.15%、1.07%和2.68%,DMFT/dmft指数(decay, missing, filled tooth)为11.55±5.56,且学龄组患儿(8.35±4.69)低于其他3个年龄组;在正常儿童中分别为65.35%、19.09%、14.14%、0和1.41%,DMFT/dmft指数为12.23±4.42。树脂充填、窝沟封闭、预防性树脂充填(preventive resin restoration, PRR)、牙髓切断术、根管治疗/牙髓摘除术、牙拔除术、预成冠修复术在残障儿童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2.71%、7.24%、8.56%、0.72%、17.13%、10.01%和3.62%;在正常儿童中分别为56.31%、1.27%、0.13%、2.29%、19.87%、7.90%和12.23%。残障患者一年内复查率56.45%,正常患儿为75.44%。残障患者与正常患者一年内出现问题牙齿的数目均较半年内增长一倍,充填体脱落/折断好发于乳前牙,继发龋/再发龋及牙髓炎/根尖周炎好发于乳磨牙。结论:残障儿童及青少年的口腔卫生状况差,全身麻醉下牙齿治疗能为其改善口腔状况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定期复查、家庭维护和特殊的预防政策对保持患者的口腔卫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锥形锁柱种植体用于因牙周炎缺牙患者修复的临床观察
    张海东,张立,释栋,韩劼,闫夏,谢也斯,孟焕新
    2018, (2):  300-30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6     PMID: 296435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2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因非牙周炎(non-periodontitis,NP)、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失牙患者行Bicon种植修复后1~5年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体周围组织探诊指标变化。方法: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9月至2012 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缺牙患者145名,共植入种植体315枚。其中CP失牙患者70例,AgP失牙患者31例,NP失牙患者44例,分别植入132、83、100枚种植体。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刮治前(T0)、种植前(T1)、复查时(T2)的牙周临床指标,记录种植修复完成时及T2时的种植体周围组织牙周指标并拍摄X线根尖片,T2时记录种植体存留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分组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变化。结果:经系统牙周基础治疗后,T1时期CP组和AgP组PD≥6 mm位点百分比(%)较T0时显著降低(P<0.001),且T2与T1相比,PD≥6 mm位点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CP组和AgP组种植体1~5年存留率分别为100%、97.6%和10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分别为2.96 mm、2.97 mm,显著高于NP组(2.78 mm)(P=0.006,P=0.010);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6 mm位点百分比分别为3.7%、4.8%,显著高于NP组(1.2%)(P=0.003,P<0.001);CP组种植体PD较修复完成时增加2 mm以上的位点百分比为8.4%,显著高于NP组(4.3%,P=0.003),但AgP组与N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积极牙周基础治疗,CP和AgP患者牙周状况在种植前得到显著改善,并在种植修复完成1~5年后基本稳定;CP和AgP患者植入锥形锁柱种植体的短期累积存留率与NP患者相近,但CP和AgP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PD随时间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
    慢性牙周炎的减数正畸治疗
    张又文,辛天艺,焦剑,周彦恒,施捷
    2018, (2):  308-31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7     PMID: 296435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6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纳入33名已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通过牙周检查大表和曲面体层片评价减数正畸治疗前(T0)、治疗后(T1)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 TAES)和非减数牙邻牙(non-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 NTAES)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 RBH)的变化。结果: T0时,TAES和NTAES的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0.51) mm vs.(2.42±0.55) mm,P>0.05],T1时,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0.67) mm vs. (2.67±0.64) mm,P>0.05],治疗后PD分别增加0.3 mm[(2.40±0.51) mm vs. (2.70±0.67) mm,P<0.01]和0.25 mm [(2.42±0.55) mm vs. (2.67±0.64) mm,P<0.01],两者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0±0.64) mm vs. (0.25±0.58) mm,P>0.05]。T0时,TAES比NTAES的RBH要小0.02(0.74±0.16 vs. 0.76±0.16,P<0.05),T1时,两者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8±0.14 vs. 0.79±0.12,P>0.05);相比治疗前,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4±0.16 vs. 0.78±0.14,P<0.05),N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2(0.76±0.16 vs. 0.79±0.12,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 0.02±0.08,P>0.05)。T0时,TAES近减数侧的RBH与远离减数侧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3±0.17 vs. 0.74±0.16,P>0.05),T1时,近减数侧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3±0.11 vs. 0.77±0.11,P<0.05),远离减数侧的RBH也显著增加了0.04 (0.74±0.11 vs. 0.78±0.11,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 0.04±0.11,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和口腔卫生良好维护的前提下,正畸治疗不会导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进一步的丧失,减数区域的牙槽骨也未见降低。
    使用改良半固定桥修复单个缺失后牙的3年临床观察
    谭京,魏秀霞,张庆辉,周永胜
    2018, (2):  314-31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8     PMID: 296435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0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一种改良半固定桥(使用金属翼板和全冠作为固位体,其中桥体与金属翼板间使用非刚性连接体)修复单个缺失后牙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在临床上选择38例单个后牙缺失患者,要求1个基牙牙体缺损较大,另1个基牙牙体完整。在牙体完整的基牙上使用金属翼板固位体,在其邻近缺隙侧放置栓体;另1个基牙用全冠作为固位体,与桥体刚性连接,在桥体的另一侧放置栓道,与金属翼板上的栓体形成非刚性连接。同时选取42例相同条件的病例,使用传统双端固定桥进行修复。对比改良半固定桥与传统双端固定桥修复单个缺失后牙的效果。结果:改良半固定桥组平均观察时间为40.3个月(最短观察时间9个月,最长60个月), 其中有1例在使用7个月后、1例在使用20个月后,全冠固位体和桥体一侧发生松动脱落,其余未出现异常。对照组平均观察时间为44.7个月(最短22个月,最长50个月), 未发现基牙松动、固位体松动等。所有80例修复体边缘良好,基牙均没有出现龋坏及基牙松动等情况。结论:改良半固定桥在观察期内显示出良好的修复效果,该方法一侧采用金属翼板固位体,有利于保留健康牙体组织,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修复方法。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ATM/ATR和NF-κB途径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B 的表达
    朱燕,石永进,赵玉亮,朱平
    2018, (2):  318-32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19     PMID: 296435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9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常用化疗药物对免疫识别乳腺癌细胞重要的靶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分子A和B(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related chain A and B,MICA/B)的影响,探讨其调节MICA/B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药物对MICA/B表面蛋白表达的作用。加入咖啡因抑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和Rad3相关激酶(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nd Rad3related kinase,ATM/ATR),加入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n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观察其是否能够抑制化疗药物中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药物是否影响乳腺癌细胞NF-κB与MICA/B启动子区的结合。结果:三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足叶乙甙、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可使乳腺癌MCF-7细胞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升高。足叶乙甙在浓度为5、20、100 μmol/L时,与不加药处理组相比,MICA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68±0.17)、 (2.54±0.25)、 (3.42±0.15)倍(P<0.05);MICB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82±0.24)、(1.56±0.05)、(5.84±0.57)倍(P<0.05)。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在特定浓度时也使MCF-7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处理另一乳腺癌细胞系SK-BR-3后,MICB mRNA的表达也轻度升高(P<0.05)。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还增加MCF-7细胞表面MICA/B蛋白的表达(P<0.05),且存活和凋亡细胞MICA/B蛋白的表达均增高。用不同浓度的咖啡因处理足叶乙甙损伤的乳腺癌细胞,MICA/B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当咖啡因浓度为1、 5、 10 mmol/L时,MICA mRNA相对表达水平由不用咖啡因处理组的(3.75±0.25)倍分别降为(0.89±0.05)、(0.81±0.02)、(0.48±0.04)倍(P<0.001),MICB mRNA由(6.85±0.35)倍降为(1.36±0.13)、(0.76±0.06)、(0.56±0.03)倍(P<0.05),MICA/B蛋白表达由(3.42±0.05)倍降为(1.32±0.03)、(1.21±0.06)、(1.14±0.03)倍(P<0.001),表明足叶乙甙对MICA/B的上调作用能够被ATM/ATR抑制剂所抑制。同样,加入不同浓度的NF-κB的强抑制剂PDTC(10、50、100 μmol/L),MICA/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P<0.05),提示NF-κB也参与这一过程。EMSA实验显示,MCF-7细胞用足叶乙甙处理后,NF-κB与MICA/B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活性增强。结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诱导并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表面蛋白的表达,表明化疗药物有可能增强免疫系统对乳腺癌的识别和杀伤,ATM/ATR和NF-κB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
    MicroRNA-155靶向的放射性标记探针对乳腺癌小鼠模型的活体显像
    康磊,霍焱,王荣福,张春丽,闫平,徐小洁
    2018, (2):  326-33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0     PMID: 296435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7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microRNA-155(miR-155)显著高表达于乳腺癌、肺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本研究旨在构建靶向miR-155的放射性示踪探针对乳腺肿瘤的活体显像。方法:体外化学合成靶向miR-155的反义互补寡核苷酸探针(AMO-155),并对其进行5′端乙酰基修饰及2′甲氧基修饰,进而与双功能螯合剂NHSMAG3偶联后,在氯化亚锡的还原作用下对其标记 99mTc,评价血清稳定性,并对乳腺癌荷瘤裸鼠进行活体显像,对比反义、无义及阻断组的显像差异,并通过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鉴定肿瘤的miR-155水平。结果:99mTc-AMO-155的制备标记率达97%(n=5),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8%(n=5),放射比活度约为3.75 GBq/μg。通过对比无义对照组及阻断组,99mTc-AMO-155能够在活体水平特异性地显示miR-155高表达的恶性肿瘤。此外,针对miR-155不同表达水平的肿瘤,99mTc-AMO-155亦可在活体水平反映其表达差异。结论:经化学修饰的99mTc标记的AMO-155探针具有良好的血清稳定性及活体肿瘤靶向识别作用,为肿瘤显像提供了潜在的新型探针。
    粉防己碱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李乾,常亮,苏冬梅,马旭
    2018, (2):  331-33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1     PMID: 296435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4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CK-8)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Tet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Tet对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 β-链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Vm)、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及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α-actin,SMA)的表达上调的影响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et作用下,TGF-β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collagen-1,Col-1)和Ⅲ型胶原(collagen-3,Col3)的表达上调的变化。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分别用0.5、1、2、4、8 μmol/L的Tet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其增殖活力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94.4%、84.9%、74.9%、63.8%、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0.05;1、2、4、8 μmol/L处理组P值<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5 μg/L 的TGF-β显著上调β-catenin、Vm、Fn及SMA的表达(P值分别为0.001、0.008、0.010、0.001),而用0.5 μmol/L的Tet预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后,可以阻断由TGF-β诱导的β-catenin、Fn、SMA的表达上调(P值分别为0.009、0.005、0.019),但不改变Vm的表达变化(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用0.5 μmol/L的Tet预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可以减弱由TGFβ诱导的Ⅰ型及Ⅲ型胶原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et可以显著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阻断由TGF-β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据此推断,Tet可能具有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进而阻断心肌重塑。
    基因诊断Caroli综合征合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1例及文献回顾
    杨夕樱,朱灵平,刘雪芹,张春雨,姚勇,吴晔
    2018, (2):  335-33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2     PMID: 2964353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0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1例基因学诊断明确的Caroli综合征合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RPKD)中国婴儿病例。本例患儿为8个月男婴,隐匿起病,以无症状性肝、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双肾多囊性改变,血生化检查示肝、肾功能正常,肝脏纤维化4项标记物血清水平均升高,肾早期损伤指标阳性,基因检测证实为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polycystic kidney and hepatic disease 1, PKHD1)错义杂合突变c.9292G>A、c.2507T>C,分别来自于患儿父母。前者为新发突变,经预测软件验证存在高致病性,后者目前见于1例中国双胞胎报道,可能为中国人群独有,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关系未明。患儿出院后11个月随访,肝、肾功能正常,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婴儿期起病的Caroli综合征合并ARPKD临床表现隐匿,肝、肾肿大通常为唯一表现。通过对该患儿的临床表现系统性回顾分析以及文献复习可以得出,Caroli综合征合并ARPKD的肝、肾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在影像基础上联合基因检测手段有利于明确诊断并与其他肝、肾囊性纤维化疾病进行鉴别。针对此类患儿的长期管理,应包括定期随访,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适当干预,同时做好患儿家庭的遗传咨询工作。
    柠檬酸修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王欢,覃小雅,李子圆,郑卓肇,范田园
    2018, (2):  340-34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3     PMID: 296435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7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并表征柠檬酸(citric acid,CA)修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Ns)用于磁靶向、热疗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方法: 应用共沉淀法制备柠檬酸修饰的SPIONs(CA-SPIONs),并通过磁铁、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测定仪、傅里叶转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仪、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CA-SPIONs的磁响应性、形态、粒径、红外特征、柠檬酸的质量分数、磁学性质、X射线衍射图谱等进行表征;采用高频感应加热机对CA-SPIONs的发热性能进行考察;通过3.0 T的MRI扫描仪对CA-SPIONs的横向弛豫效能(r2)进行评价。结果: 制备的CA-SPIONs在水中分散性良好,呈深黑色,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其形态圆整、大小均一,平均粒径在12 nm左右,水力学平均粒径为(72.35±4.47) nm,多分散系数为0.231±0.029。红外光谱结果证明CASPIONs表面成功修饰上了CA,修饰的CA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9.0%。CA-SPIONs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63.58 emu/g;CA-SPIONs为反尖晶石型结构,经Debye-Scherrer半宽公式可计算出晶粒大小为12.4 nm;在9 A和45~50 kHz的交变电磁场下,CA-SPIONs呈现出良好的发热性能,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值为26 W/g;在3.0 T的MRI扫描仪下,测得CA-SPIONs的r2为338 (mmol/L)-1·s-1,表明CA-SPIONs具有良好的MRI负性对比增强作用。结论: CA-SPIONs有希望用于磁靶向、热疗和MRI诊断。
    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
    刘洪,越雷,陈顺伦,胡博,李淳德△,邑晓东,李宏,卢海霖,王宇,于峥嵘,孙浩林,
    2018, (2):  347-35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4     PMID: 296435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0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和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聚醚醚酮(polytheretherketone, 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并接受前路椎间盘切除加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融合率评估采用X线片及动力位X线片,必要时采用CT重建判定其融合率,采用20分评分法分别在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进行评分,计算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及临床效果满意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不少于1年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5.6个月。36例完全融合,2例术后半年延迟愈合,1例假关节形成,但无临床症状,融合率为97%,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交感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为8.4±1.0,术后2个月评分为2.2±0.3,末次随访评分为2.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57,P<0.001)。改善率为优22例,良15例,可1例,差1例,临床效果满意率为95%。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周后恢复;2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不适,1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由于引流不畅出现皮下血肿,经血肿清除后恢复。结论:前路ACDF是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技术方法
    基于光学结构识别技术的化学知识库构建
    吕传宇,李明娜,张亮仁,刘振明
    2018, (2):  352-35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5     PMID: 2964353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5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了一种从科研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建立化学知识库的流程。方法:使用名称转化技术和光学结构识别软件提取化合物结构,使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X8获取文献题录信息,使用机器学习工具ChemDataExtractor和人工注释方法提取文献内信息,使用计算模拟平台Pipeline Pilot 7.5获取可预测属性,关联开源数据库ChEMBL获取已知生物活性。结果:成功建立起一种合理、高效的化学知识库构建策略,并采用该策略构建了北京大学海洋天然产物库PKU-MNPD。结论:提出了一种化学知识库的数据汇聚策略,提高了化学知识库构建效率,并且基于原始文献使得构建的数据库内容准确、全面、易于检索。
    应用于无线多导睡眠监测的皮肤贴电极制备及验证
    马运东, 黄东, 陈宇峰, 姜皓云, 刘军华, 孙洪强, 李志宏
    2018, (2):  358-36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6     PMID: 2964354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1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开发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的电极,并对该电极监测到的眼动图(electrooculogram, EOG)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信号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制备柔性电极,其中电极为金/铬双层结构,柔性衬底采用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聚对二甲苯(parylene)。电极被设计并制作成网状结构,使得下层的胶带能更有效地与皮肤贴合,降低与皮肤的接触阻抗。在电极制作完成后,使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的交流阻抗特性进行测试,此外,将电极连接到包含生物信号采集和数字化处理专用芯片的无线信号采集套件,采集志愿者眼周不同位点、不同方向眼动的电信号,并对眼动信号的信噪比进行分析。最后使用标准多导睡眠监测仪来对比皮肤贴电极和金杯电极采集脑电信号时的噪声幅度。结果:皮肤贴电极在小于100 Hz交流电范围的阻抗为4~13 kΩ,使用皮肤贴电极可以采集到不同方向眼动的眼电信号,皮肤贴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低于金杯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结论:皮肤贴电极可以作为开发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中眼动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监测的备选电极。
    固体靶PET核素碘-124的制备、质控及甲状腺分子显像
    朱华,王风,郭晓轶,李立强,段东斑,刘志博,杨志
    2018, (2):  364-36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7     PMID: 296435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7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利用医用回旋加速器有效生产高放射性活度碘-124(124I)的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制备和使用124I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24Te(p, n)124I的质子核反应进行124I的制备,首先通过压片装置将靶材料124TeO2压制在圆形铂金靶上,利用医用回旋加速器轰击靶片6~10 h,然后采用放置12 h的方法除去核不良反应可能产生的杂核素,最后采用碘升华-放射化学分离的方法收集得到124I溶液。静脉注射740 kBq的124I生理盐水溶液至小鼠体内,观察124I的正常生理分布,利用micro-PET/CT可见其在甲状腺有明显富集。结果:通过压片装置能够有效实现200 mg的124TeO2在铂金靶片的压制。固体靶上124Te镀层平滑、均匀、致密,无明显凹坑和裂纹。采用医用回旋加速器以12.0 MeV能量,20.0 μA 质子束,轰击获得370~1 110 MBq的124I,经放射化学分离纯化后可获得370~740 MBq的高放射性活度124I,定容于45 000 Bq/μL 的0.01 mol/L氢氧化钠中,核纯度大于80.0%。经过尾部静脉注射124I生理盐水溶液到小鼠体内后,micro-PET/CT成像发现小鼠体内甲状腺部位具有明显的放射性信号浓聚,另在胃部也有富集,并观察到其从膀胱代谢,该代谢行为符合碘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结论:通过压片装置成功地进行了124I固体靶片的制备,并利用医用回旋加速器已成功进行了124I的生产,通过碘升华纯化装置,获得370~740 MBq高放射性活度的124I,并实现了模型动物甲状腺的micro-PET/CT分子显像。124I的生产为我国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核素奠定了基础。
    论著
    一种基于图塌缩的药物分子检索方法
    瞿经纬,吕肖庆,刘振明,廖媛,孙鹏晖,王蓓,汤帜
    2018, (2):  368-37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8     PMID: 296435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4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实现准确、高效的医药信息查询,本文探索了一种基于图结构的药物分子检索方法。方法:基于图结构的药物分子检索方法以接收智能终端的拍照或手绘作为输入,并将输入的结构式形式化为相应图结构,基于对图匹配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结构式的一种紧凑有效的超图表示形式,其依据结构式的特点结合了子图匹配与频繁子图挖掘等方法对大图进行多级塌缩。为避免塌缩过程中子图交叠问题阻碍超图的准确构建,引入一种基于图同构的算法,借助子图之间交叠情况的分析,选择占优子图,利用多维度信息完成精确的分子匹配。结果:为证明检索方法的有效性,将本文检索方法和Wikipedia Chemical Structure Explorer(WCSE)进行检索准确率的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检索准确率更高,前10个检索结果的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DCG(discounted cumulative gain)、RBP(rank-biased precision)和ERR(expected reciprocal rank)四个指标均高于WCSE。上述指标的领先幅度分别为10%、1.41、6.42%、1.32%。进一步通过两个系统的具体检索结果实例对检索效果进行直观对比,发现本文方法在药物分子检索有效性方面更具优势,能为用户提供更为满意的检索结果。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图结构相似度的药物分子检索方法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检索结果,实验证明本检索系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病例报告
    人工鼻海绵误吸导致气道异物1例
    符天旭,王玺,刘梅林
    2018, (2):  375-37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29     PMID: 296435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8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7岁,主因“头痛、发作性抽搐14天”于2015年11月6日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入院14天前以咽痛起病,后逐渐出现头痛、左面肌不自主抽动,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好转,10天前出现抽搐、四肢强直、意识丧失,持续5 min后意识恢复,但之后出现神志淡漠、行为异常,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时再发抽搐伴喷射样呕吐,经急诊转入神经内科进一步治疗。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欠佳,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毒物、放射物接触史。
    哮喘样表现的支气管腺样囊性癌1例
    路明,王敏,朱翔,陈亚红,姚婉贞
    2018, (2):  378-38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30     PMID: 296435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4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哮喘是呼吸科常见病,典型表现为慢性咳嗽、喘息,夜间症状为著,以及可逆性气流阻塞。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气道恶性肿瘤,常见于气管中下段,临床上以慢性咳嗽、喘鸣、进行性呼吸困难、固定性中心气道狭窄为主要表现[1]。现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收治的1例发生于左主支气管,肺功能表现为可逆性气流阻塞,被误诊为难治性哮喘的支气管腺样囊性癌报告如下,并进行临床分析和文献复习。
    综 述
    队列数据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杨羽, 赵厚宇, 詹思延
    2018, (2):  381-38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2.031     PMID: 296435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7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复杂性疾病(例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疾病负担,并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经济损失[1]。复杂性疾病的发生是基于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探讨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病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最基本的分析性研究设计之一,在病因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检验病因假说时,队列研究可以探讨有害暴露的致病作用,而基于人群构建的队列(populationbased cohort)可以用来研究多种暴露因素和多种健康结局的关系,且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外推性[2],不仅是解决现代医学一些迫切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3]。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封面和目录下载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