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3, Vol. 35 ›› Issue (5): 537-539.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吡格列酮对二甲基肼诱导的大鼠畸变隐窝灶的抑制作用

李军,吕愈敏,董秀云,金珠   

  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3-10-18 发布日期:2003-10-1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3-10-18 Published:2003-10-18

摘要: 目的:明确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外源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配体,PPARγ)对二甲基肼(DMH)诱导的大鼠畸变隐窝灶(ACF)的影响,并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舒林酸进行比较.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共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第1组为模型对照组(DMH组),大鼠腹腔注射DMH(120 mg*kg-1);第2组为阴性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只1 ml),两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第3组为舒林酸组,用含有舒林酸(320 mg*kg-1)的饲料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DMH(120 mg*kg-1).第4组为吡格列酮组,用含有吡格列酮(100 mg*kg-1)的饲料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DMH(120 mg*kg-1).含药饲料均喂养到实验结束.所有大鼠在注射DMH 5周后处死,计数每只大鼠大肠黏膜中ACF个数以及每个ACF中隐窝(AC)个数.结果:DMH组中,平均每只大鼠大肠中ACF为(182±93)个, AC为(263±198)个;生理盐水组中未见明显ACF;舒林酸组ACF和AC分别为(91±49)个和(140±69)个,与DMH组相比,分别减少50.0%(P<0.01)和46.9%(P<0.05).吡格列酮组ACF和AC分别为(97±23)个和(148±31)个,与DMH组相比,分别减少47.0%(P<0.01)和43.9%(P<0.05).吡格列酮组与舒林酸组ACF及AC个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外源性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实验诱导的大鼠ACF具有预防作用,其作用与舒林酸相似.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癌前状态, 消炎药, 非甾类, 噻唑烷二酮

[1] 梁丽,李鑫,农琳,董颖,张继新,李东,李挺. 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微小微卫星变换的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2): 254-261.
[2] 丁婷婷,曾楚雄,胡丽娜,余明华.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浸润预测模型的建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2): 203-208.
[3] 李婧宜,王赛楠,董艳梅.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人牙髓细胞的抗炎修复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1): 24-29.
[4] 张旭初,张建华,王荣福,范岩,付占立,闫平,赵光宇,白艳霞. 18F-FDG PET/CT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6): 1071-1077.
[5] 陈杨,王艳荣,石燕,戴广海.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线应用FOLFOX方案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后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4): 669-674.
[6] 刘艳霞,杨雪松,付卫,姚宏伟.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6983267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癌的相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6): 994-999.
[7] 司婧文, 王莉, 巴晓军, 张旭, 董颖, 张继新, 李文婷, 李挺. Lynch综合征临床病理筛查2例及文献回顾[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5): 858-864.
[8] 原春辉,修典荣,葛辉玉,谭石,王行雁,张利,张同琳. 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6): 956-959.
[9] 杨艺*, 李志昌, 林剑浩, 吕厚山. 从门诊处方看骨关节炎指南的现实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2): 255-.
[10] 李传凤, 李军, 白鹏, 吕愈敏. 结直肠腺瘤与患者血脂代谢水平[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3): 432-435.
[11] 汤坚强, 樊庆, 万远廉, 刘玉村, 汪欣, 吴涛, 潘义生, 吴问汉, 朱静. 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Ⅶ在大肠癌中的异位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5): 531-536.
[12] 达娃次仁, 赵锋, 齐永芬, 陈路增, 霍勇.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吡格列酮抑制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74-178.
[13] 张耀朋, 吕愈敏, 李军, 韩亚晶, 金珠, 李传凤.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舒林酸干预治疗大鼠结直肠癌前病变中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2): 168-173.
[14] 董采萱, 邓大君, 周静, 张联, 马峻岭, 潘凯枫, 游伟程. 人群胃黏膜不确定性异型增生和异型增生组织p16甲基化及与幽门螺杆菌等暴露因素相关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3): 280-284.
[15] 汤坚强, 万远廉, 刘玉村, 戎龙, 汪欣, 吴涛, 潘义生, 朱静. 组织因子/活化凝血Ⅶ因子复合物对大肠癌LoVo细胞系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调控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5): 453-457.
Viewed
Full text
818
HTML PDF
Just accepted Online first Issue Just accepted Online first Issue
0 0 0 0 0 818

  From Others local
  Times 729 89
  Rate 89% 11%

Abstract
1814
Just accepted Online first Issue
0 0 1814
  From Others
  Times 1814
  Rate 100%

Cited

Web of Science  Crossref   ScienceDirect  Search for Citations in Google Scholar >>
 
This page requires you have already subscribed to WoS.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