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创新药物研究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ADME/Tox.)平台建设
    杨秀伟, 杨晓达, 蒲小平, 钱忠明, 王夔
    2004, (1):  5-8.      
    摘要 ( 2121 )   PDF (101KB) ( 21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专家笔谈
    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杨秀伟
    2004, (1):  9-11.      
    摘要 ( 2063 )   PDF (58KB) ( 37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 australiensis 化学成分研究
    李莉娅, 邓志威, 李军, 付宏征, 林文翰
    2004, (1):  12-17.       PMID: 14970879
    摘要 ( 1670 )   PDF (198KB) ( 9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 australi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中国南海海绵C. australiensis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2 -甲氧基-6,12,15-三烯-8-炔-十八酸(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基酯(2),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3),(-)(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4),L-色氨酸(5),对羟基苯甲醛(6),对羟基苯乙醇(7),对羟基苯丙醇(8), 胆甾-4-烯-3-醇(9),2-甲基-6-氨基嘌呤脱氧核苷(10),6-氨基嘌呤脱氧核苷(11),6-氨基嘌呤核苷(12),尿嘧啶(13),胸腺嘧啶(14),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5),尿嘧啶脱氧核苷(16),乙基-α-脱氧核糖苷(17),异光黄素(18),zarzissine(19). 结论:1和18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7,19系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合欢皮中一个新的八糖苷
    邹坤, 王邠, 赵玉英, 郑俊华, 张如意
    2004, (1):  18-20.       PMID: 14970880
    摘要 ( 1740 )   PDF (108KB) ( 8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中药合欢皮化学和活性成分.方法:用溶剂、色谱和谱学方法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结果:从合欢皮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一个八糖苷(1),经化学与谱学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为3-O-[β-D-吡喃木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21-O{(6S)-2-反式-2-羟甲基-6-甲基-6-O-[3-O-(6S)-2-反式-2-羟甲基-6-甲基-6-羟基-2,7-辛二烯酸基)-β-D-吡喃木糖基]-2,7-辛二烯酸基}-金合欢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酯.结论:1为新皂苷,命名为合欢皂苷J24 (Julibroside J24).
    多裂委陵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薛培凤, 乔梁, 梁鸿, 赵玉英
    2004, (1):  21-23.       PMID: 14970881
    摘要 ( 1688 )   PDF (105KB) ( 6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多裂委陵菜(Potentilla multifida L.)的化学成分. 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法对多裂委陵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 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3β,24-二羟基-乌苏-12-烯(1);3β-羟基-乌苏-12-烯-28-酸(2);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3);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4);3β,24-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5). 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获得,1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获得,1为新天然产物.
    肉苁蓉多糖CDP-4的化学结构研究
    吴向美, 屠鹏飞
    2004, (1):  24-26.       PMID: 14970882
    摘要 ( 1734 )   PDF (86KB) ( 9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从中药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肉质茎中得到的中性多糖CDP-4的化学结构.方法:利用化学方法和谱学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CDP-4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4×104,由葡萄糖组成,由1,4-linkage glcp和1,6-linkage glcp以3∶ 1的比例连接组成.结论:CDP-4为直链葡聚糖,空间结构与直链淀粉不同, 为新的葡聚糖.
    咖啡酸对神经毒素MPP+诱发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田雪菲, 蒲小平
    2004, (1):  27-30.       PMID: 14970883
    摘要 ( 1701 )   PDF (135KB) ( 13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咖啡酸(CA) 是否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ion, MPP+) 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用咖啡酸孵育大鼠小脑颗粒细胞, 经MPP+处理后, 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荧光法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咖啡酸对MPP+致小脑颗粒细胞存活率降低和caspase-3活性增强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呈现稳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咖啡酸对MPP+诱导小脑颗粒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七叶树皂苷-Ia的人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杨秀伟, 赵静, 崔景荣, 郭维
    2004, (1):  31-35.       PMID: 14970884
    摘要 ( 1730 )   PDF (160KB) ( 13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人肠内细菌和短乳杆菌粗酶转化七叶树皂苷-Ia,阐明转化产物结构,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人肠内细菌和短乳杆菌粗酶分别与七叶树皂苷-Ia共温孵方法,通过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转化产物,应用波谱技术确定转化产物结构.结果:七叶树皂苷-Ia可由人肠内细菌和短乳杆菌粗酶转化产生异七叶树皂苷Ia、去酰基七叶树皂苷I、21β-O-巴豆酰基原七叶树皂苷元和原七叶树皂苷元.去酰基七叶树皂苷I对小鼠肉瘤S-180、肝癌和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结论:七叶树皂苷-Ia是"前药",人肠内细菌和短乳杆菌粗酶能够转化七叶树皂苷-Ia;转化产物去酰基七叶树皂苷I有抗肿瘤活性,是有开发潜力的抗肿瘤候选药物.
    马兜铃酸Ⅰ及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差异
    李彪, 李晓玫, 张翠英, 王璇, 蔡少青
    2004, (1):  36-40.       PMID: 14970885
    摘要 ( 1785 )   PDF (161KB) ( 15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初步探讨马兜铃酸Ⅰ(AA-Ⅰ)及马兜铃内酰胺Ⅰ(AL-Ⅰ)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不同浓度的AA-Ⅰ(2.5 mg/L)与AL-Ⅰ(5 mg/L)刺激细胞,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以了解细胞凋亡情况;采用 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纤连蛋白(F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水平;分别用特异性抗TGF-β1中和抗体阻断TGF-β1作用后,观察AA-Ⅰ与AL-Ⅰ诱导细胞凋亡及FN分泌的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A-Ⅰ刺激12 h后HK-2细胞的TGF-β1分泌水平显著增高,36 h后FN分泌水平明显增加,48 h后HK-2细胞凋亡显著增多,抗TGF-β1中和抗体(5 mg/L)能够抑制AA-Ⅰ诱导的HK-2细胞凋亡(抑制率达63.7%,P<0.001)及FN分泌(抑制率50.2%,P<0.001).与AA-Ⅰ有所不同,AL-Ⅰ刺激HK-2细胞后仅在48 h同时诱导TGF-β1、FN分泌,并导致细胞凋亡,而抗TGF-β1中和抗体(5 mg/L)却不能阻断AL-Ⅰ引起的相应改变.结论: AA-Ⅰ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FN分泌的作用可能是由TGF-β1所介导的.尽管AL-Ⅰ与AA-Ⅰ同样具有导致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分泌的作用,但AL-Ⅰ的作用机制有别于AA-Ⅰ,可能通过非TGF-β1机制而发挥作用.
    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陈世忠, 贾晖, 乌耀华, 王弘
    2004, (1):  41-44.       PMID: 14970886
    摘要 ( 1892 )   PDF (108KB) ( 13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和厚朴酚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静脉注射给药后的体内血浆中和厚朴酚的浓度,并用3P87程序处理数据.结果:静脉注射和厚朴酚后,药-时曲线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具有体内分布快、血药浓度下降迅速等特点.结论:为和厚朴酚的剂型设计和药效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葛根素致急性血管内溶血5例临床分析
    汪波, 朱玉珍, 李秀清, 田亚男, 熊辉, 陈旭岩
    2004, (1):  45-46.       PMID: 14970887
    摘要 ( 1758 )   PDF (58KB) ( 12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葛根素致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病例特点,为临床今后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临床所见5例静脉应用葛根素治疗中发生急性溶血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反复用药史,发生急性溶血前有前驱先兆症状;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特点是在静脉应用葛根素中,突然发生腰腹疼痛、寒战、发热、呼吸困难、一过性意识丧失、尿色加深或血尿、血色素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论:临床凡遇到应用葛根素突然出现上述临床症状者,就应考虑急性血管内溶血发生,应立即停药,给予积极治疗.
    清醒大鼠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群的伤害性反应
    王锦琰, 罗非, 张含荑, 张景渝, Donald J.WOODWARD, 韩济生
    2004, (1):  47-51.       PMID: 14970888
    摘要 ( 1793 )   PDF (194KB) ( 7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利用多通道记录技术在清醒大鼠前扣带回(ACC)记录神经元群的痛反应模式,以证实ACC在痛觉情绪编码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双侧ACC脑区植入微电极阵列,在大鼠术后清醒状态下给予尾部及四肢足底伤害性辐射热刺激,神经元的放电信号经由电缆和连接器传送至多通道记录系统.结果:伤害性辐射热刺激在大鼠ACC引起以兴奋为主的反应,该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与痛情绪有关;刺激开始附近ACC神经元有与痛刺激相关的预期性反应,可能与准备逃避的动机有关;同侧和对侧肢体刺激引起的ACC神经元的反应差别不显著,表明神经元感受野大,不适合精确定位.结论:ACC主要参与编码痛觉的情绪动机成分.
    内源性一氧化氮与硫化氢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相互作用
    张清友, 杜军保, 石琳, 张春雨, 闫辉, 唐朝枢
    2004, (1):  52-56.       PMID: 14970889
    摘要 ( 1677 )   PDF (132KB) ( 15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ygnase, NOS)体系和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体系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低氧组(7只)、低氧+L-NAME组(给与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处理的低氧组,6只)、低氧+PPG组(给与CSE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处理的低氧组,6只)和对照组(6只).低氧21 d后,测定肺动脉平均压、血浆NO及H2S含量,分别测定低氧组、低氧+L-NAME组及对照组CSE活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低氧组、低氧+PPG组及对照组的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结果:低氧21 d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力明显增高,同时血浆中NO和H2S含量、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及肺组织CSE活性亦明显下降;而低氧+L-NAME组,伴随着NO含量的下降,肺动脉平均压显著上升,同时,血浆中的H2S含量及肺组织CSE活性较低氧组显著上升;在低氧+PPG组,伴随血浆H2S含量的降低,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同时血浆中的NO含量及肺血管内皮细胞eNOS表达也较低氧组显著上升.结论:内源性NO/NOS体系与H2S/CSE体系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呈现相互的负性调节作用.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以网络调节的方式共同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调控机制.
    纳洛酮对幼年大鼠反复热惊厥后远期惊厥易感性的影响
    单英, 秦炯, 常杏芝, 杨志仙
    2004, (1):  57-60.       PMID: 14970890
    摘要 ( 1669 )   PDF (137KB) ( 9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幼年大鼠反复热惊厥后远期惊厥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热水浴惊厥模型诱导生后15 d的SD大鼠发生7次热性惊厥,期间两治疗组大鼠(各13只)每次惊厥一出现立即腹腔注射低剂量纳洛酮(分别为1 mg/kg和2 mg/kg),而惊厥对照组大鼠(n=13)仅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间隔2个月再热水浴1次,观察比较治疗组和惊厥对照组大鼠远期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程度的差异.采用Timm染色观察神经元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状况.结果: 未接受纳洛酮治疗的有幼年反复热性惊厥史的对照组大鼠,2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惊厥发生率为84.6%, 惊厥潜伏期(3.65±0.77) min,惊厥持续时间(21.18±4.06) min,惊厥级别评分(4.54±0.78), 5级惊厥发生率达69.3%,且有2只大鼠出现惊厥持续状态, 其中1只抽搐后死亡;而接受纳洛酮治疗的实验组大鼠,2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级别评分分别为57.7%、(3.78±0.69) min、(5.66±2.78) min、(2.97±1.18), 5级惊厥发生率仅为19.3%, 无1只出现惊厥持续状态.比较两组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级别评分、5级惊厥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惊厥对照组Timm染色显示大鼠海马区有明显苔藓纤维发芽现象,评分达(2.33±1.03);而治疗组大鼠Timm染色示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现象明显减轻,评分为(0.92±0.7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治疗组大鼠远期惊厥脑损伤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结论:应用低剂量纳洛酮对反复热性惊厥的幼年大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远期惊厥易感性,减轻成年后再次惊厥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
    子宫内膜癌中端粒酶与c-myc基因、P53蛋白和激素受体表达及相关性
    董颖, 李挺, 梁英, 邹万忠
    2004, (1):  61-65.       PMID: 14970891
    摘要 ( 1806 )   PDF (196KB) ( 8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基因及c-myc基因、P53蛋白、雌激素(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子宫内膜增生癌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内膜单纯、复合、非典型增生和内膜癌各14、8、10和52例.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hTERT、c-myc mRNA和P53蛋白、ER、PR表达.结果: (1) hTERT在内膜单纯、复合、非典型增生和内膜癌中阳性率分别为14.3%(2/14)、50.0%(4/8)、80.0%(8/10)和92.3%(48/52),后两组hTERT表达显著高于前两组(P<0.05).后两组c-myc和 P53表达亦高于前两组.ER、PR在各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 hTERT、c-myc、P53及PR表达与肿瘤分化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c-myc表达高于无转移组.Ⅱ型内膜癌c-myc、P53阳性率高于Ⅰ型. (3) 52例内膜癌中hTERT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r=0.398 8,P<0.05);10例Ⅱ型内膜癌中hTERT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1.000,P<0.05). hTERT与ER、PR不相关(P>0.05).结论:hTERT、c-myc mRNA及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恶性转化相关.hTERT, c-myc基因, P53蛋白和PR与肿瘤预后不良因素有关. c-myc基因、P53蛋白可能与内膜癌hTERT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呈现T细胞寡克隆增殖
    李惠芳, 万远廉, 刘玉村, 吴涛, 张英, 朱平
    2004, (1):  66-69.       PMID: 14970892
    摘要 ( 2011 )   PDF (131KB) ( 11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TCRβ)基因谱型,了解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克隆特征以及机体抗肿瘤免疫状况.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肿瘤组织和术后外周血TCRβ基因的24个V基因片段,经过特殊的测序凝胶分离和银染色后,确定它们的TCRβV基因表达谱型.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克隆性增殖的特征和CDR3区氨基酸序列.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的TCRβ基因谱型中具有克隆性表达条带,其中有些克隆的CDR3区与肿瘤组织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中克隆性表达的TCRβ基因的CDR3区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基序;临床特征表现为肿瘤局部有淋巴结转移,但是术后10个月没有复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具有与肿瘤负荷相关的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可能是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T淋巴细胞克隆.
    不同类型维生素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范琰, 刘梅林, 祁芸芸, 任自文
    2004, (1):  70-74.       PMID: 14970893
    摘要 ( 1738 )   PDF (153KB) ( 8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维生素E(α、γ、mixed-tocopherols)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及重组人C反应蛋白 (rh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不同类型维生素E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不同效果. 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分别加oxLDL、oxLDL+α-tocopherol、oxLDL+γ-tocopherol、oxLDL+mixed-tocopherols、rhCRP、rhCRP+α-tocopherol、rhCRP+γ-tocopherol、rhCRP+mixed-tocopherols孵育 24 h,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流式细胞、RT-PCR技术分别测定IC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结果: oxLDL和rhCRP均可诱导HUVECs的ICAM-1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不同类型维生素E均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的ICAM-1蛋白和mRNA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50~200 μmol/L).与相同浓度的α、γ-tocopherol相比, mixed-tocopherols抑制作用最强.不同类型维生素E均不能抑制 rhCRP诱导的HUVECs的ICAM-1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 不同类型维生素E均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的ICAM-1蛋白和mRNA表达,与α、γ-tocopherol相比,mixed-tocopherols对oxLDL诱导HUVECs表达ICAM-1的抑制作用最强.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及继发合并症的影响
    徐本华, 干汝起, 于文, 谢斌, 黄永禧
    2004, (1):  75-78.       PMID: 14970894
    摘要 ( 1757 )   PDF (103KB) ( 10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继发合并症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患者脑卒中发病后7~23 d,平均(15±4)d,用以Bobath 为主的运动疗法,对康复组30例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至发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偏瘫患者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药物治疗方案一致,一般资料均衡可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DDNF)、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两组分别于康复前后各评定2次.结果:康复前, FMA上下肢评分、DDNF评分和BI评分除了修饰1项外(P=0.04,康复组积分高于对照组),其余各项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无显著性.康复后,(1)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修饰项目由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变为差异无显著性(P=0.47);吃饭、床椅转移和步行活动3项,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将此3项康复前后的差值合并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康复组的分值较对照组高;两组康复后与康复前比较除了大、小便控制和洗澡3项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以外,其余7项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康复后的分值较康复前高.(2)在合并症方面:对肩关节半脱位的作用,康复前后两组统计学差异均无显著性(P=0.58,P=0.40);对肩手综合征的作用,康复组在康复前的肩手综合征人数较对照组多(P=0.11),而在康复后,对照组的肩手综合征人数较康复组多(P=0.09);对足下垂、足内翻和踝关节挛缩的作用,康复前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康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康复组患3种合并症的人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内,进行短期的(2周左右)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如吃饭、床椅转移和步行活动等,同时可有效地预防继发合并症的发生.
    科研快报
    SARS病毒S1蛋白N端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杨小昂, 董学员, 李燕, 李云燕, 徐国宾, 冯珍如, 王月丹, 陈慰峰
    2004, (1):  79-81.       PMID: 14970895
    摘要 ( 1644 )   PDF (98KB) ( 8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获得纯化的重组SARS病毒S1蛋白N端部分,研究其与机体产生针对SARS病毒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将编码SARS病毒S1蛋白N端334个氨基酸残基的基因进行克隆,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利用SARS患者恢复期已知的SARS抗体阳性血清,鉴定纯化的重组S1蛋白片段.结果:克隆表达的重组蛋白基因序列与公布的SARS病毒S1蛋白N端的基因序列相同,所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4 000.3份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均与重组蛋白反应,在相对分子质量64 000处形成特异性的反应条带,而来自SARS流行前的正常人对照血清则不能与重组蛋白反应.结论:获得的重组蛋白与SARS病毒抗体呈现特异性的反应,为进一步研究SARS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机制和制备SARS病毒的重组疫苗奠定基础.
    工作综述
    雷公藤内酯及蟾毒配基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叶敏, 宁黎丽, 占纪勋, 郭洪祝, 果德安
    2004, (1):  82-89.       PMID: 14970896
    摘要 ( 1805 )   PDF (291KB) ( 9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果菊属药用植物的应用基础研究
    张英涛, 王弘, 刘文芝, 佟巍, 杨雁芳, 艾铁民
    2004, (1):  90-93.       PMID: 14970897
    摘要 ( 1707 )   PDF (112KB) ( 21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远志属植物中(口山)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谱学规律
    姜勇, 屠鹏飞
    2004, (1):  94-98.       PMID: 14970898
    摘要 ( 1651 )   PDF (143KB) ( 1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技术方法
    连续植块培养原代成骨细胞及其特性的比较
    王稚英, 王兴, 肖军军, 董晓敏, 孟书聪, 赵曼
    2004, (1):  99-101.       PMID: 14970899
    摘要 ( 1826 )   PDF (135KB) ( 10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探讨简便、经济、高效的原代成骨细胞培养方法,并比较其特性.方法: 收集1~4次连续植块培养获得的SD乳鼠颅盖骨原代成骨细胞,观察第1~4次连续植块培养获得的成骨细胞在细胞形态、分裂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骨钙素和BMP-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变化.结果:连续植块培养收集的1~4次原代成骨细胞,在细胞贴壁、变形、铺展、汇合时间,Gomori改良钙-钴法ALP活性,骨钙素及B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上,均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连续植块培养可获得与植块培养性状相同的SD乳鼠原代成骨细胞,且细胞数量多,节约经费、时间,操作简便.
    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联合法培养原代人牙龈上皮细胞
    赵宝红, 白薇, 冯海兰, 李盛琳
    2004, (1):  102-105.       PMID: 14970900
    摘要 ( 1872 )   PDF (144KB) ( 12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一种方便、快速、原代培养成功率高的人牙龈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人牙龈组织上皮层7~10 d,然后换用无血清的EpiLife角化上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加速已移出的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和游走.对培养出的上皮细胞进行组织学、形态学检测、单克隆角蛋白的鉴定和生长曲线测定.并比较联合培养方法和其他两种单独应用有血清DMEM培养基或无血清EpiLife培养基对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7~22 d内可获得供实验用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率为90.6%.倒置显微镜下见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呈铺路石样生长.免疫组化染色角蛋白抗体阳性.同有血清培养基相比,无血清培养基能促进上皮细胞的迁移、游走,加速其分裂、增殖.结论:用有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基联合培养,可以方便、快速、成功地培养出人原代牙龈上皮细胞.
    重要进展简报
    硫化氢--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新型气体信号分子
    耿彬, 闫辉, 钟光珍, 张春雨, 陈晓波, 蒋宏峰, 唐朝枢, 杜军保
    2004, (1):  106-106.       PMID: 14970901
    摘要 ( 1724 )   PDF (39KB) ( 9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摘要
    21种中药不同提取部位对人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李友宾, 常海涛, 李萍, 屠鹏飞
    2004, (1):  107-108.      
    摘要 ( 1533 )   PDF (59KB) ( 12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CD15在良性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廖晓耘, 李荣, 吕晓红, 回允中
    2004, (1):  109-111.      
    摘要 ( 1579 )   PDF (103KB) ( 9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