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7, Vol. 39 ›› Issue (2): 158-162.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淋巴结内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化谱系及异质性的比较性研究

尹洪芳,李挺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34)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7-04-18 发布日期:2007-04-1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7-04-18 Published:2007-04-18

摘要: 目的:对原发于淋巴结内、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病理形态学分化谱系以及免疫表型异质性的比较性研究,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对转录因子E2F1作为一种新的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DLBCL的判断指标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收集1996年至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诊断为DLBCL的病检存档蜡块98例,应用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肿瘤病理形态学以及免疫表型分类研究.结果 :经病理形态学分型后,中心母细胞型占88.7%(87/98),免疫母细胞型占5.1%(5/98),间变型占3.1%(3/98),富于T的B细胞型占3.1%(3/98).98例DLBCL中,GCB型共31例(31.6%),淋巴结外组中GCB型占42%(21/50),高于其在淋巴结内组中所占的比例20.8%(10/48),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淋巴结内、外Ⅰ/Ⅱ期DLBCL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8%和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Ⅰ/Ⅱ期和Ⅲ/Ⅳ期DLBCL中,CD1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和17.1%,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CD10在淋巴结内、外的阳性率分别为18.8%和38%,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Ⅰ/Ⅱ期在GCB型DLBCL中占74.2%,在非GCB型DLBCL中占5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GCB型DLBCL中E2F1的阳性表达率为38.8%,在非GCB型DLBCL中为16.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且E2F1的阳性表达与CD10及Bcl-6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 98例DLBCL中,中心母细胞型最多,占88.8%.GCB型DLBCL在淋巴结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淋巴结内.GCB型DLBCL的预后比非GCB型DLBCL要好.CD10可以作为预后判断指标.E2F1的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GCB型DLBCL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淋巴结, 微阵列分析

[1] 费秀文,刘斯,汪波,董爱梅. 成人及儿童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特征及治疗[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3): 533-540.
[2] 彭圣嘉,祁雨,孙丽杰,李丹,王新宇,韩江莉,陈宝霞,张媛. 传入压力反射衰竭合并低钠血症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2): 357-361.
[3] 吴雨筱,康一帆,毛茜潆,李梓萌,单小峰,蔡志刚. 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前哨淋巴结示踪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4): 684-688.
[4] 时云飞,王豪杰,刘卫平,米岚,龙孟平,刘雁飞,赖玉梅,周立新,刁新婷,李向红.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与分子病理学特征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3): 521-529.
[5] 宿骞,彭歆,周传香,俞光岩. 369例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1): 13-21.
[6] 张崔建,何志嵩,周利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淋巴清扫[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4): 592-594.
[7] 杜燕燕,王健,贺兰,季丽娜,徐樨巍. 儿童川崎病合并轻微脑炎/脑病伴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4): 756-761.
[8] 叶剑飞,赵磊,王国良,洪锴,马潞林. 睾丸横纹肌肉瘤的诊治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6): 1178-1182.
[9] 周广平,周倩云,朱继红. TAFRO综合征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4): 814-817.
[10] 廖栩鹤,王荣福,刘萌,陈雪祺,熊焰,农琳,殷雷,张炳晔,杜毓菁. 18F-FDG PET/CT半定量参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间变淋巴瘤激酶基因突变对肺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2): 246-254.
[11] 池彦廷,张延平,张秋露,刘翠苓,李斌斌. 唾液腺干燥综合征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40-45.
[12] 程功,张霞,杨菲,程嘉渝,刘燕鹰. 以发热、关节炎、皮肤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6): 1150-1152.
[13] 朱巧,任翠,张艳,李美娇,王晓华. 能谱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4): 730-737.
[14] 张晔,张妮,刘晓筱,周传香.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1): 30-34.
[15] 田艳,朱军. p53 rs1625895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性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791-79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