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8, Vol. 40 ›› Issue (3): 323-326.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咬合重建对咀嚼肌肌电图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

周崇阳,杨朝晖,冯海兰   

  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1.特诊科,2.修复科,北京 100081)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8-06-18 发布日期:2008-06-1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8-06-18 Published:2008-06-18

摘要: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图之间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9例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永久修复1个月以及远期复查(平均3.5年)时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功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对比分析左、右侧同名肌的不对称指数,嚼肌/颞肌前束,嚼肌/颞肌后束和颞肌前束/颞肌后束的活动指数在修复前、后的变化.结果:(1)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时各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在咬合重建的各期较修复前均有下降趋势;(2)咬合重建后各期,嚼肌/颞肌前束的活动指数无明显变化;(3)咬合重建修复后,嚼肌/颞肌后束及颞肌前束/颞肌后束活动指数在大力咬合与咀嚼运动时均明显增加.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同名咀嚼肌的对称性,并能改变不同咀嚼肌之间的相对活动强度.

关键词: 牙磨耗, 牙(牙合), 咀嚼肌, 肌电描记术

[1] 刘小璇,张朔,马妍,孙阿萍,张英爽,樊东升. 腓骨肌萎缩症1A型患者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F波改变的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1): 160-166.
[2] 李峥,柳玉树,王时敏,张瑞,贾璐,叶红强,胡文杰,赵文艳,刘云松,周永胜. 数字化方法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在重度磨耗病例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62-68.
[3] 林国中,王振宇,谢京城,刘彬,马长城,陈晓东. 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21例临床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3): 582-585.
[4] 王晶,陈俊鹏,王洋,许向亮,郭传瑸. 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3): 571-578.
[5] 闫树东,杨广聚,莫思怡,刘云,谢秋菲. 大鼠后肢长期抗阻训练对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1): 21-27.
[6] 刘存瑞, 徐啸翔, 曹烨, 谢秋菲. 咬合干扰时间因素对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敏感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1): 51-56.
[7] 曹烨, 李锴, 傅开元, 谢秋菲. 咬合干扰致大鼠咬肌组织蛋白基因产物及P物质表达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1): 50-55.
[8] 樊东升, 张俊, 邓敏, 康德瑄, 郑菊阳, 徐迎胜, 鲁明, 傅瑜, 沈扬, 张英爽, 张华纲. 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1(3): 279-281.
[9] 杨朝晖, 彭歆, 谢秋菲. 面神经离断损伤神经电图诊断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6): 639-641.
[10] 刘小璇, 樊东升, 张俊, 郑菊阳, 马铁民. 比较不同方式移植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的分布及对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2): 185-191.
[11] 孙玉春, 吕培军, 王勇. 用于全口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虚拟半可调(牙合)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0(1): 92-96.
[12] 张晓芸, 张静, 贾绮林, 许天民. MBTTM托槽系统矫正病例支抗磨牙的三维位置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6(4): 426-43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