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6-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学术诚信问题的探讨
    王海燕, 李惠芳, 丁洁
    2008, (3):  233-235.      
    摘要 ( )   PDF (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鼠抗人CMTM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许兰俊, 张婷, 邵陆宁, 宋泉声, 韩文玲, 陈英玉
    2008, (3):  236-240.       PMID: 18560448
    摘要 ( )   PDF (7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制备鼠抗人CMTM7(CKLF-like MARVEL transmembrane domain containing 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探讨CMTM7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对CMTM7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选取了3段序列合成多肽并与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偶联,混合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同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常规融合,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和有限稀释克隆化,获得鼠抗CMTM7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对其特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地建立了2株稳定分泌抗CMTM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MC9和2C9,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1.MC9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CMTM7氨基酸残基163~175区域(CMTM7163-175),可用于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immunocytochemistry, ICC).2C9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CMTM7氨基酸残基19~44区域(CMTM719-44),该单抗只能用于Western blot分析.初步的功能研究提示,CMTM7蛋白在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活化早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上调.结论:获得了特异性好、能够识别不同抗原表位以及不同用途的鼠抗人CMTM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研究CMTM7蛋白的分子结构以及功能特性奠定了基础.
    双调蛋白在人体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桂耀庭, 张键荣, 梁婉青, 蔡志明
    2008, (3):  241-244.       PMID: 18560449
    摘要 ( )   PDF (11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双调蛋白在人体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取增殖期和分泌期的人体子宫内膜,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双调蛋白mRNA在子宫内膜增殖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差异;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双调蛋白在人体子官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定量RT-PCR结果显示,双调蛋白mRNA在增殖期和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均有表达,在分泌期其表达量显著升高,是增殖期的32倍.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双调蛋白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腺体,定位于细胞浆内;双调蛋白mRNA在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表达分别为0.54±0.22和2.96±0.47(P<0.01);双调蛋白在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表达分别为0.77±0.47和2.60±0.43(P<0.01).双调蛋白在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显著升高,与荧光定量RT-PCR分析的结果相符.结论:双调蛋白在子宫内膜分泌期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该蛋白可能与子宫内膜细胞分化或胚胎着床有关.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的表达和定位
    敖彩卉, 齐丽彤, 熊卓为, 薛林, 赵春玉, 霍勇
    2008, (3):  245-250.       PMID: 18560450
    摘要 ( )   PDF (11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和外周血细胞中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 apo(a)]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外周血细胞中的定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为三支病变的患者4例(A组)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者5例(B组).采集其外周动脉血检测血浆脂质水平,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apo(a)和apo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po(a)和apoB在血浆、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蛋白表达及血浆apo(a)蛋白表型,并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分析外周血白细胞中apo(a)和apoB蛋白定位和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相比,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明显降低[(0.62±0.05)mmol/L比(0.81±0.15)mmol/L, P<0.05],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 apoA-I)水平亦明显降低[(0.78±0.08)mmol/L比(0.9±0.07)mmol/L, P<0.05],伹血浆其他脂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并末发现apo(a)低相对分子质量亚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血浆apo(a)表型以s4为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中apoB的蛋白水平比冠状动脉正常者减少25.1%(光密度值为0.67±0.18比1.0±0.1,P<0.05),但apo(a)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密度值0.43±0.18比0.61±0.4,P>0.05).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白细胞中apo(a)和apoB共定位,冠心病患者apoB/apo(a)比值较冠状动脉正常者显著降低(光密度值1.60±0.12比4.4±0.35,P<0.05).但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并未检测到apo(a)和apoB mRNA的表达.结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可携带载脂蛋白apo(a)和apoB,并且其含量在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间存在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构建、鉴定及功能基因的研究
    郭春雨, 殷惠军, 蒋跃绒, 薛梅, 张璐, 史大卓
    2008, (3):  251-257.       PMID: 18560451
    摘要 ( )   PDF (8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大鼠缺血心肌基因表达谱,对筛选出的目标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饲养7d处死,提取正常和缺血心肌总RNA,应用长标签基因表达系列分析(long 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LongSAGE)方法,构建AMI后大鼠缺血心肌基因差异表达谱,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差异基因表达谱的可靠性,同时应用该技术定量两个功能基因的表达.生化法检测功能基因所表达的蛋白酶活性.结果:在建立的AMI后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组织LongSAGE标签库中,共获得标签15966个,对照NCBI网站BLAST结果,发现新核苷酸序列标签7665个.与正常组比较,142个基因在AMI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与氧化磷酸化、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糖异生等能量代谢通路相关.荧光定量PCR的鉴定结果与LongSAGE差异表达结果基本一致.筛选能量代谢相关基因COX5a、ATP5e作为研究目标,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2个基因在RNA水平表达下调;与之平行对应的功能蛋白酶的活性也相应降低.结论:AMI可引起多基因表达异常,能量代谢作用通路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造成AMI心肌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干预COX5a和ATP5e等功能基因的表达可能是AMI能量代谢治疗的新靶点.
    急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陈红, 汪若婕, 任景怡, 武蓓, 李丽君
    2008, (3):  258-261.       PMID: 18560452
    摘要 ( )   PDF (4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急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53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n=15)静脉注射0.9%(质量分数)生理盐水1.0mL,低剂量组(n=17)和高剂量组(n=21)分别静脉注射10%(质量分数)Triton WR-1339溶液0.5mL和1.0mL.给药24 h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测定给药前、给药24h血脂水平和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的活性,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24h后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低剂量组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子酱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浓度[分别为(6.92±1.48)mmol/L和(11.76±2.76)mmol/L]均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升高更为明显[分别为(11.91±0.87)mmol/L和(33.97±5.85)mmol/L].两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浓度也较给药前升高(P<0.05),但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浓度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1).另外,给药24h后3组SD大鼠的血清Lp-PLA2的活性组间比较以及与给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为(55.2±3.1)%和(51.4±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但与对照组[(37.0±4.2)%]相比均明显增加(P<0.001).结论:急性混合型高脂血症能增加大鼠急性心肌梗死面积,Lp-PLA2在该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睡眠时间的相互作用对卒中的影响
    张燕, 谢汝萍, 沈扬, 樊东升
    2008, (3):  262-269.       PMID: 18560453
    摘要 ( )   PDF (6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睡眠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方法:在病例-对照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分别对245例脑梗死患者,222例脑出血患者及282例无脑血管病对照人群进行了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分析以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的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同归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睡眠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结果:经过调整主要混杂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睡眠时间延长(每晚睡眠>8h)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显著相关(OR=3.90;95%CI:2.43~6.26);但与脑出血发病危险无显著相关(OR=1.16,95%CI:0.71~1.92);另一方面,失眠(睡眠时间<6 h)与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病危险均无显著相关.(2)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基因型显著增加脑梗死发病危险(OR=2.01;95%CI:1.12~3.61);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脑出血发病危险无显著相关(OR=1.16,95%CI:0.71~1.92).(3)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基因型与睡眠时间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脑梗死发病危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OR=6.22;95%CI:2.44~15.83).结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基因型和睡眠时间延长是增加脑梗死发病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汉族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基因型与睡眠时间延长具有对脑梗死发病危险的显著协同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终止密码子的偏嗜性选择
    李俊强, 田敬华, 刘峰, 杜绍财
    2008, (3):  270-272.       PMID: 18560454
    摘要 ( )   PDF (2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终止密码子的存在状况及偏嗜性.方法:从GenBank中选取各基因型的参考序列共174例;使用生物软件BioEdit进行序列比对,应用RNAdraw构建并分析其RNA二级结构.结果:(1)在174例参考序列中,HBsAg的终止密码子共有TAA和TGA两种形式.其中TAA形式的有124例,占71.26%;TGA形式的有50例,占28.74%.(2)终止密码子的使用存在偏嗜性,并影响RNA的二级结构和蛋白质的编码氨基酸序列.结论:HBsAg终止密码子的使用偏嗜性客观存在,可能与进化过程中RNA结构和蛋白质功能的保守性相关.
    高浓度葡萄糖刺激脂肪细胞脂肪分解的效应及其机制
    张婷婷, 徐冲, 俎鲁霞, 何金汗, 蒲申申, 郭晓蕙, 徐国恒
    2008, (3):  273-279.       PMID: 18560455
    摘要 ( )   PDF (7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刺激脂肪细胞脂肪分解升高血浆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水平的效应及其机制,进一步阐明高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prague-Dawley(SD)大鼠附睾原代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设为正常葡萄糖(5mmol/L)对照组和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干预组.将细胞孵育一定时间直接或加入异丙基肾上腺素刺激后测定培养基中甘油含量作为评价脂肪分解的指标.脂肪分解数据表示为每升脂肪细胞压积的毫摩尔甘油释放量(mmol/L packed cell volume, mmol/L PCV).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总的及磷酸化的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含量以及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 HSL)和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 ATGL)的含量.用酶化学法测定胞浆脂肪分解酶活性.结果:高浓度葡萄糖明显刺激大鼠原代脂肪细胞脂肪分解.将细胞在高糖中孵育24h,甘油累积量从4.4mmol/L PCV增加至6.4mmol/L PCV,即增加1.5倍(P<0.01);30min甘油释放量从0.11mmol/L PCV增加至0.24 mmol/L PCV,即增加2.1倍(P<0.01).高糖刺激脂肪分解的作用从细胞孵育16h开始持续到24h,且25mmol/L葡萄糖的效应较10mmol/L葡萄糖强.高糖明显增加perilipin磷酸化,但不影响该蛋白表达.高糖使胞内脂肪分解酶活性升高1.74倍并显著上调HSL蛋白表达,但不影响ATGL蛋白含量.异丙基肾上腺素刺激的脂肪分解在高糖环境下进一步增强.结论:高浓度葡萄糖通过增加perilipin磷酸化、上调HSL蛋白表达和升高脂肪分解酶活性从而直接刺激脂肪细胞脂肪分解.这提示高浓度葡萄糖单独即可以使FFA从脂肪组织向血浆中释放增加,循环FFA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人群胃黏膜不确定性异型增生和异型增生组织p16甲基化及与幽门螺杆菌等暴露因素相关分析
    董采萱, 邓大君, 周静, 张联, 马峻岭, 潘凯枫, 游伟程
    2008, (3):  280-284.       PMID: 18560456
    摘要 ( )   PDF (5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胃黏膜不确定异型增生和异型增生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等暴露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我国北方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223例不确定性异型增生和130例异型增生胃黏膜,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p16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并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p感染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胃黏膜不确定性异型增生和异型增生p16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8.3%和24.6%(P=0.46).p16甲基化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10).单因素分析发现,在异型增生组织中p16甲基化与Hp感染接近统计学相关(P=0.07),Hp阳性者(93例)甲基化相对危险度高于阴性者(37例)(OR=2.62,95%CI:0.92~7.43),多因素分析则二者无统计学关联(P=0.11).结论:胃黏膜不确定性异型增生与异型增生p16甲基化频率相似;p16甲基化与年龄无相关关系:Hp感染可能与p16甲基化密切相关.
    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
    姜春玲, 杨拔贤, 赵东, 贾若
    2008, (3):  285-291.       PMID: 18560457
    摘要 ( )   PDF (13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及其机制和褪黑素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将分成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缺血再灌注组(n=36)与假手术对照组(n=36),阻断肝门30min后开放血流,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缺血前5 min和再灌注0、0.5、1、3、6h各时点处死动物(每时点6只),留取肺脏组织标本.通过两组间比较,观察全肝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的动态变化.第二部分,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褪黑素治疗组(n=6)与基质对照组(n=6),依上述方法制备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全肝缺血前15 min和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0.5%(质量分数)褪黑素溶液(10mg/kg)或相同剂量的溶剂,于再灌注1 h处死动物,留取肺脏组织标本.通过这两组比较,观察褪黑素的治疗效果.留取肺组织标本后,分别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2, 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表达,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表达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全肝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肺组织结构严重受损.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肺组织MDA含量与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ERK/ERK比值与PCNA阳性指数分别于再灌注0h与再灌注0.5h显著降低,此后均逐渐增高.病理学方面,缺血再灌注组肺泡腔完整性破坏,间隔增厚,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组织p-ERK/ERK比值与PCNA阳性指数及凋亡指数均成正相关,分别为r=0.56(P<0.05)、r=0.62(P<0.05).(2)褪黑素治疗可明显减轻肺损伤.褪黑素治疗组与基质对照组比较,病理学改变减轻,MD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SOD活性和p-ERK/ERK比值显著增加,但PCNA阳性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肝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肺损伤.脂质过氧化增强、内源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凋亡加剧是导致全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重要因素.褪黑素可通过抗氧化与抑制凋亡对全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产生一定保护作用,但褪黑素的肺保护作用与激活ERK1/2信号途径的关系仍有待研究.
    不同液体中度和重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兔凝血功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李连云, 许幸
    2008, (3):  292-300.       PMID: 18560458
    摘要 ( )   PDF (7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用乳酸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 LR)、琥珀酰明胶液(4% succinylated gelofusin(R),GEL)、羟乙基淀粉液(6% 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HES)进行中度、重度急性等容体内和体外血液稀释后,对兔凝血功能、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将雄性中国白兔30只随机分成3组,(1)乳酸林格氏液(LR)组(n=10);(2)琥珀酰明胶液(GEL)组(n=11);(3)羟乙基淀粉液(HES)组(n=9);将兔麻醉后经耳缘中动脉采集稀释前血样.体外稀释是在10mL注射器内用上述3种液体以倍比稀释至50%和75%(红细胞压积下降50%,75%);体内稀释是在股动脉放血同时,经耳缘静脉以同样速度输入上述3种液体(水浴至39℃)进行50%稀释,继而进行75%稀释(估计放出全身血量的50%,75%).稀释后每隔5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稀释完成30min后经股动脉采取血样,测定动脉血气、电解质、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应用血栓弹性描计仪在37℃测定;观察稀释75%后1 h内动物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结果:(1)与稀释前比较,3种液体体内血液稀释50%时平均动脉压均下降,但稀释75%时明显下降(P<0.01);心率、体温变化不明显;体内稀释P(O2)上升,p(CO2)下降,稀释使Na+Ca2+下降,K+在稀释50%时下降,稀释75%时升高;体外稀释后pHa变化不明显,GEL组和HES组为高Na+,Ca2+和K+明显下降.(2)比较3种液体,体外稀释时,LR组凝血启动无影响,而GEL和HES组使凝血启动延长;体内稀释时,3种液体都可使凝血启动加速,但GEL和HES作用较弱.3种液体稀释在体内或体外都可使血块硬度降低.(3)兔在稀释75%后1 h内的存活率,比较LR(6/10),GEL(5/11)和HES(8/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93,P>0.05);LR组、GEL组、HES组存活时间分别为(50.50±62.38)min,(324.55±777.32)min和(748.89±881.67)min,LR组与GE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5);HES组与GE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2,P<0.01),HES组与L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1).结论:3种液体体外稀释时凝血启动无变化或抑制,体内稀释时凝血启动加速或无变化,此差异提示尽管凝血物质被稀释,机体却存在未知的促进凝血启动的机制.HES可明显延长重度血液稀释兔的存活时间.
    periostin在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氢化可的松对其表达的影响
    宋振华, 秦泽莲
    2008, (3):  301-305.       PMID: 18560459
    摘要 ( )   PDF (9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检测periostin在人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氢化可的松作用的反应,探讨periostin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以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24例人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eriost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氢化可的松(0.1g /L)的作用时间为96h.结果:periostin的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1.645±0.549)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1.084±0.396)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274±0.215;P<0.05),两者分别增加83%和75%.氢化可的松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periostin的mRNA表达量分别减少32%和47%,两者与氢化可的松作用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riostin蛋白主要分布在成纤维细胞核周围的胞浆中,它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91.815±0.961和70.166±2.250)高于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41.011±1.576,P<0.01),两者分别增加55%和42%.结果: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增高,氢化可的松可能抑制其基因的表达;periostin可能影响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它可能是一种瘢痕相关基因.
    不同时间变应原暴露对大鼠哮喘模型的影响
    胡艳, 安芸, 黄鹤, 郝洪军, 宿利, 王月丹, 刘新民, 李海潮
    2008, (3):  306-309.       PMID: 18560460
    摘要 ( )   PDF (6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幼年大鼠不同时间接触卵蛋白(ovalbumin, OVA)对成年后气道哮喘炎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生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出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变应原接触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各变应原接触组分别于出生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给予皮下注射OVA 1mg(含氢氧化铝凝胶5mg).大鼠饲养至6周龄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经OVA致敏并激发为哮喘模型.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计数每个细支气管上皮中黏液细胞数量.检测脾及胸腺中CIM+ CD25+ T细胞比例和叉头框P3(forkhead box P3,Foxp3)转录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出生后第3天组(2.29±0.49)、出生后第7天组(1.25 4±0.46)与哮喘组相比(3.50±0.76)黏液细胞数量减少(P<0.01),气道炎症明显减轻;而出生后第14天组黏液细胞数未见减少[(3.00±1.16) vs (3.50±0.76),P>0.05].出生后第3天组、第7天组脾中CD4+ CD25+ T细胞比例[(13.68±3.54)% vs (7.33±3.39)%,P<0.01;(16.65±4.91)% vs (7.33±3.39)%,P<0.01]和Foxp3 mRNA水平[(18.46±5.01)vs(5.49±1.99),P<0.01;(26.37±4.68) vs (5.49±1.99),P<0.01]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且出生后第7天组胸腺中Foxp3 mRNA表达亦增高[(18.73±3.66)vs(11.13±1.75),P<0.01];但出生后第14天组脾CIM+ CD25+ T细胞比例及Foxp3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04±2.88)% vs (7.33±3.39)%,P>0.05;(8.71±2.19) vs (5.49±1.99),P>0.05].结论:早期接触变应原对大鼠哮喘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存在"时间窗"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有关.
    化学性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雷诺综合征97例
    韩金涛, 赵军, 彭永光
    2008, (3):  310-313.       PMID: 18560461
    摘要 ( )   PDF (4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微创x线定位下化学性胸交感神经节灭活术治疗雷诺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7例雷诺综合征患者(186条上肢)在X线定位下局麻后经皮穿刺,于胸2交感神经节处注射5%(体积分数)苯酚2mL.结果:首次治疗有效的肢体数为146条,占78.5%(146/186),首次治疗无效的肢体经二次治疗后有效者为13条,有效率为32.5%(13/40);住院患者首次住院总有效率为85.5%(159/186).随访78例患者,随访率为80.4%(78/97),平均随访时间47个月,有效率为69.5%.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气胸11.4%,胸腔积液3.9%,胸前区及腋部痛觉过敏、Homer综合征及窦性心动过缓均少见.结论:化学性胸交感神经灭活术治疗雷诺综合征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波阵面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的研究
    黄萍, 张钰, 仲燕莹, 郝燕生
    2008, (3):  314-317.       PMID: 18560462
    摘要 ( )   PDF (3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和比较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及球面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波阵面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8的患者53例,72只眼,其中植入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Tecnis Z9001,AMO)25例(38只眼),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9.92±8.24)岁;植入球面型人工晶状体(Sensar AR40e,AMO)28例(34只眼),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08±6.91)岁.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前节、眼底等一般检查,并应用客观波阵面像差仪(Wavelight Laser Technologic AG,德国)检查客观像差,应用德国罗兰对比敏感度仪(ROLAND BA-4 Contrastometer,德国)进行暗室无眩光和暗室有眩光对比敏感度阈值检测.结果: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组的球面像差C12(构成4阶像差的主要成分)及第4阶像差均方根RMS4均低于球面型人工晶状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高阶相差RMS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组的暗室无眩光对比敏感度阈值正常眼所占百分比为51.7%,暗室有眩光对比敏感度阈值正常眼所占百分比为58.6%;球面型人工晶体组暗室无眩光对比敏感度阈值正常眼所占百分比为32.0%,暗室有眩光对比敏感度阈值正常眼所占百分比为52.0%,两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明显减少球面像差,但对暗室对比敏感度无明显影响.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
    丁芳, 冯向辉, 孟焕新, 赵亦兵, 张立, 路瑞芳, 陈智滨
    2008, (3):  318-322.       PMID: 18560463
    摘要 ( )   PDF (7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EB病毒1型(Epstein-Barr virus.1,EBV一1),探讨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及牙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89名AgP患者和31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2种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1型(EBV-1),同时应用16S 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Bf;现已更名为Tannerella forsythensis, 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直形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 Cr)、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 Td)、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 Pn).结果:89名AgP患者的HCMV检出率为4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gP组的EBV-1阳性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6~8种牙周致病菌的AgP患者其HCMV和EBV-1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仅检出3~5种细菌的AgP患者的病毒检出率(P<0.05).结论:HCMV、EBV-1在AgP患者龈下的检出率较健康对照高;且在检出牙周致病菌种类数较多的样本中,疱疹病毒的检出率高,提示牙周感染HCMV和EBV-1与侵袭性牙周炎相关,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在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咬合重建对咀嚼肌肌电图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
    周崇阳, 杨朝晖, 冯海兰
    2008, (3):  323-326.       PMID: 18560464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图之间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9例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永久修复1个月以及远期复查(平均3.5年)时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功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对比分析左、右侧同名肌的不对称指数,嚼肌/颞肌前束,嚼肌/颞肌后束和颞肌前束/颞肌后束的活动指数在修复前、后的变化.结果:(1)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时各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在咬合重建的各期较修复前均有下降趋势;(2)咬合重建后各期,嚼肌/颞肌前束的活动指数无明显变化;(3)咬合重建修复后,嚼肌/颞肌后束及颞肌前束/颞肌后束活动指数在大力咬合与咀嚼运动时均明显增加.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同名咀嚼肌的对称性,并能改变不同咀嚼肌之间的相对活动强度.
    技术方法
    改良大鼠腹部心移植模型的制作
    余思, 何晓顺, 马毅
    2008, (3):  327-329.       PMID: 18560465
    摘要 ( )   PDF (3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制作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改良此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对传统Ono术式的受体准备、供心切取、供心移植等环节进行改良,建立Wistar和SD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结果:共完成100例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术,90例成功,手术成功率90%.结论:与传统0n0术式相比,此改良术式缩短供心冷缺血时问和腹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吻合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尿嘧啶缺陷烟曲霉转化是基因敲除的有效方法
    乔建军, 刘伟, 马彦, 万喆, 李若瑜
    2008, (3):  330-333.       PMID: 18560466
    摘要 ( )   PDF (53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用嘧啶营养缺陷作为筛选标记、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敲除烟曲霉基因.方法:以pyrG作为筛选标记,在双元载体pDHt/sk上分别构建烟曲霉FAPI,和SHOI基因的打靶序列.构建好的质粒分别转化入根癌农杆菌.24℃条件下,含打靶质粒的根癌农杆菌与烟曲霉在不含尿嘧啶和尿苷的诱导培养基上共培养48h;然后将培养物转移到37℃,筛选转化子.结果: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烟曲霉转化同源重组率较高,FAPI基因为44%(7/16)、SHOI基因为35%(7/20).结论:以pyrG作为筛选标记、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能高效敲除烟曲霉基因,为烟曲霉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成人肾母细胞瘤一例
    瓦斯里江·瓦哈甫, 何志嵩, 周利群
    2008, (3):  334-338.       PMID: 18560467
    摘要 ( )   PDF (7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者,35岁,因间断性左侧腰部疼痛1周住院.经腹部超声及CT发现左肾肿物,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示肾母细胞瘤.术后行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阿霉素三联化疗4个周期,复查未见新的病灶.成人肾母细胞瘤(adult Wilms' tumor)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肾实体瘤,仅占肾母细胞瘤患者中的1%~2%.由于患者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成人Wilms瘤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证实.成人Wilms瘤影像学诊断方面仅能显示肾肿物的存在,无明显特异性,术前诊断比较困难.术后临床分期和病理诊断为成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以及预后提供了依据.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自1950年至2007年共收治的6例成人肾母细胞瘤病例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可以看出,依据儿童Wilms瘤治疗指南对成人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
    综述
    生存质量及其在妇女产后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周穗赞, 王晓莉, 王燕
    2008, (3):  339-339.       PMID: 18560468
    摘要 ( )   PDF (2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