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8-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重视病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邹万忠
    2008, (4):  341-342.      
    摘要 ( 1464 )   PDF (188KB) ( 9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专家笔谈
    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淋巴瘤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李挺, 祖幼立
    2008, (4):  343-346.      
    摘要 ( 2435 )   PDF (418KB) ( 1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的核仁定位及在肿瘤中的表达
    关立照, 沈棋, 孙颖, 王教辰, 龚一蕾, 侯琳, 张波
    2008, (4):  347-351.       PMID: 18677378
    摘要 ( 1807 )   PDF (532KB) ( 9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端粒酶调节相关蛋白--人乙酰转移酶样蛋白(hALP)核仁定位的分子基础及相关功能.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的方法检测hALf在HeLa及Saos2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rDNA荧光原位杂交及免疫荧光观察hALP与rDNA定位关系,利用BNA干扰的方法进一步证明其核仁定位性,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包含不同长度片段的hALP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细胞以探讨其核仁定位的分子基础,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ALP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LP在HeLa及Saos2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定位于核仁,并与rDNA有共定位.免疫电镜显示,hALP主要位于核仁的颗粒区;RNA干扰后hALP在核仁区的染色明显减弱;其核仁定位由hALP羧基端的功能域介导.hALP蛋白表达于多种人肿瘤细胞(如平滑肌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及肾透明细胞癌)的核仁.结论:ALP蛋白具有明显的核仁定位性,并由其特异性的功能域介导,hALP可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的核仁,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1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分析
    任雅丽, 洪蕾, 农琳, 张爽, 李挺
    2008, (4):  352-357.       PMID: 18677379
    摘要 ( 2444 )   PDF (701KB) ( 9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免疫标记、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及EB病毒(EBV)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及评价.方法:选择具有淋巴结结构破坏、分支状高内皮血管增生、多形性细胞浸润和/或透明异型T淋巴细胞增生的15例典型AITL病例,进行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分析,行CD3、CD20、CD4、CD21、CXCLl3、CDl0和BCL6免疫组化染色,PCR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原位杂交检测EBV.结果:组织学检查示8例滤泡萎缩、6例滤泡消失、1例滤泡增生,病变位于滤泡间.8例伴有片状透明细胞聚集,4例伴有大型淋巴细胞,5例富于上皮样组织细胞,CD20染色示4例伴有大B细胞增生,CD21染色显示11例(73.3%)滤泡外滤泡树状突细胞(FDC)网络,部分有围绕血管分布的趋势.CXCLl3的阳性率为73.3%,CDIO的阳性率为6.7%,TCRγ的重排阳性为6/15(40%),均为单克隆;IgH的重排阳性为7/15(46.7%),其中5例单克隆,2例寡克隆.EBV阳性率为8/15(53.3%).伴大B细胞增生的4例中,3例EBV阳性.结论:AITL在临床和病理学上的表现异常复杂多样,深入认识这些多样性、合理应用及正确评价免疫标记和分子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EWS易位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抗体(FLI-1和CD99)在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刘宝岳, 杨郁, 杜娟, 张燕, 王华, 郑杰
    2008, (4):  358-362.       PMID: 18677380
    摘要 ( 2354 )   PDF (518KB) ( 10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EWS易位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免疫组化抗体CD99、FLI-1对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s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EWS/PNE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EWS/PNET和其他小圆细胞肿瘤24例,应用FISH检测EWS基因易位、免疫组化抗体CD99和FLI-1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各自及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ISH检测在EWS/PNE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和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3.8%(30/32)、81.8%(18/22)、88.2%(30/34)和90%(18/20);CD99分别为100%(35/35)、58.3%(14/24)、77.8%(35/45)和100%(14/14);FLI-1分别为71.4%(25/35)、62.5%(15/24)、73.5%(25/34)和60%(15/25).不同指标两两联合应用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为:CD99+FLI-1分别为71.4%(25/35)、75%(18/24)、80.6%(25/31)和64.3%(18/28);FLI-1+FISH分别为68.7%(22/32)、86.4%(19/22)、88%(22/25)和65.5%(19/29),CD99+FISH分别为93.8%(30/32)、95.5%(21/22)、96.8%(30/31)和91.3%(21/23).结论:应用EWS基因易位分离探针FISH检测染色体易位,是辅助诊断EWS/PNET非常敏感和特异的分子指标,与CD99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最大.在缺乏FISH结果的情况下,FLI-1和CD99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间叶肉瘤端粒长度变化与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的关系
    迟英凯, 沈棋, 王教辰, 郑兴征, 侯琳, 张波
    2008, (4):  363-368.       PMID: 18677381
    摘要 ( 1794 )   PDF (679KB) ( 9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间叶肉瘤端粒长度与P53、C-myc、TRFl、POTl、hTERT等相关调节蛋白的表达,探讨间叶肉瘤端粒长度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20例骨肉瘤、25例软骨肉瘤、19例横纹肌肉瘤、26例脂肪肉瘤中端粒长度、1'RFl、POTl、hTERT,及P53、c-mye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其与肿瘤类型及内在相关性.结果:骨肉瘤端粒长度短于软骨肉瘤、脂肪肉瘤(P<O.05),横纹肌肉瘤短于软骨肉瘤(P<0.05).同时,端粒长度与不同组织学亚型软骨肉瘤和脂肪肉瘤相关,反映其恶性程度(P<O.05).端粒长度变化与端粒结合蛋白POT1、,TRF1表达具正相关性(P<0.05),而随着肿瘤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hTERT基因表达率增高(P<0.05),同时其P53蛋白核聚积及c-myc癌基因表达率也具有升高趋势.结论:端粒短缩普遍存在于间叶肉瘤,并可反映肉瘤的恶性程度;端粒短缩常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POT1的低表达及p53,突变及c-myc和hTERT的激活有关,表明端粒短缩为间叶肉瘤发生和恶性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转铁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易感性及临床病理表型的相关性
    冯现竹, 侯平, 朱厉, 于磊, 张宏
    2008, (4):  369-373.       PMID: 18677382
    摘要 ( 2016 )   PDF (508KB) ( 8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C)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遗传易感性及临床病理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C多态性并鉴定基因型,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比较正常人与IgA肾病患者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患者临床病理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80例IgA肾病患者TFRC基因的424G/A及-5184C/T多态性与250例正常对照相比,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临床资料显示,年龄、性别、血压、血尿、血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清IgA水平等临床指标与TFRC424G/A及一5184C/T基因型不具有相关性.(3)病理资料显示,TFRC基因424G/A和-5184C/T基因型分布与肾活检标本中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的荧光强度相关,424GG或-5184CC基因型患者系膜区IgA沉积的荧光强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肾病理损害程度(Haas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FRC的424G/A及-5184C/T多态性与IgA肾病遗传易感性无关,但与系膜区IgA沉积的荧光强度相关.基因其他部位的多态位点与IgA肾病的发病,以及该基因的多态位点与其他基因的多态位点间的交互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学重新诊断评估
    郭华, 熊焰, 农琳, 张爽, 李挺
    2008, (4):  374-379.       PMID: 18677383
    摘要 ( 2122 )   PDF (683KB) ( 1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采用新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对过去诊断的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进行再评估,并对重新诊断的MFH/UPS(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来源及分化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参照新标准对过去诊断的33例MFH重新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抗体选用神经特异性、肌特异性、脂肪等特异或相对特异性标记组合.由3位病理医生重新阅片,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独立诊断.结果:3例MFH中,黏液性纤维肉瘤5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纤维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及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各l例;其余16例(48.5%)可诊断为MFH/UPS.MFH/UPS多见于中老年(中位年龄63岁,38~76岁),中位最大径6.0 cm(3.0~14.0 cm),8例(50%)位于下肢者中有5例(31.3%)位于大腿.组织学上呈明显多形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6例MFH/UPS(100%)均呈Vimentin强阳性,8例(50%)不同程度表达Muscle-specific actin,1例Desmin灶性阳性;11例(68.8%)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68(KP1),7例(43.8%)表达CD68(PG-M1),与平滑肌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及脂肪肉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细胞Ki67表达率为10%-100%,其中50%以上有14例,70%以上11例;2例(12.5%)P53阳性.结论:FH/UPS组织学上呈多形性,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多形性肉瘤,尤其是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肉瘤.免疫标记MFH/UPS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肌源性标记和CD68.提示肿瘤可能来源于原始间叶细胞,部分显示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特征,并仍显示一定组织细胞标记.MFH/UPS仍具备一定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异常与其融合蛋白表达及预后分析
    时云飞, 刘翠苓, 周春菊, 宫丽平, 董丽娜, 李敏, 黄欣, 高子芬
    2008, (4):  380-386.       PMID: 18677384
    摘要 ( 1990 )   PDF (657KB) ( 9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蛋白表达及ALK基因异常情况,探讨两者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及北京儿童医院28例确诊S-ALCL的病例,重新进行常规形态观察,复习及补充必要免疫组化标记以核实诊断.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ing,IHC).应用ALK-1单克隆抗体检测ALK融合蛋白表达,应用位点特异性间期荧光原位杂交(locus specific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LSI-FISH)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肿瘤细胞ALk基因断裂及其他异常情况.收集临床资料,随访.结果:8例S-ALCL病例IHC检测ALK-1蛋白阳性19例,阴性9例.用LSI-FISH法检测到ALK基因断裂14例,其余14例无ALK基因断裂的病例中,5例呈2个拷贝,9例呈多个拷贝.全部病例中有完整随访的共22例,随访截止时16例生存,6例死亡,生存期0.5~36.0个月,平均生存期12.8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73.9%.ALk基因多个完整拷贝者1年累计生存率仅47.6%,预后相对较差.结论:-ALcL病例肿瘤细胞有ALK-1融合蛋白表达,在S-ALCL诊断中高度特异.S-ALCL病例ALK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复杂,ALK-l融合蛋白表达与ALK基因断裂不完全吻合.S-ALCL中ALK基因异常的不同类型间预后可能有差异.ALK基因呈多个完整拷贝病例的预后可能更差.
    肝脾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张爽, 农琳, 任雅丽, 李挺
    2008, (4):  387-391.       PMID: 18677385
    摘要 ( 2887 )   PDF (627KB) ( 10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 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复习3例HST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 (T cell receptor γ,TCB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例HSTCL中,骨髓1例呈间质和窦性浸润,2例呈间质及弥漫性浸润;肝1例和脾1例呈窦性浸润.免疫组化:例均CD3、TIA-1强阳性,而粒酶B阴性;CD56阴性;TCRβ阴性;3例EBV原位杂交均阴性.TCRγ基因重排检测2例呈单克隆性,1例呈弥散态.结论:STCL是一种罕见的非活化T细胞毒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EBV原位杂交阴性和TCRγ脚基因克隆性重排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肾损害
    陆敏, 邹万忠, 张燕, 王盛兰, 王薇
    2008, (4):  392-394.       PMID: 18677386
    摘要 ( 2387 )   PDF (377KB) ( 11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hrombotic mieroangiopathy,TA-TMA)肾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同种异体肾移植为例,将其肾穿刺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免疫荧光、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病理学观察.结果:患者在接受移植后的不同时间内,出现高血压、大量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性贫血及肾功能减退;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阴性;光学显微镜检查显示,肾小球和肾小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可有微血栓形成;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除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外,基底膜内疏松层增厚,未见电子致密物.结论:A-TMA是器官或组织移植后较少见的并发症.TA-TMA常累及肾脏,出现大量蛋白尿、贫血及肾功能减退.应与常见的排异反应或其他肾疾病鉴别,肾穿刺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方法.TA-TMA的发生与抗排异反应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病毒感染并导致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真皮纤维瘤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分子表型差异及组织起源探讨
    熊焰, 郭华, 张爽, 张波, 李挺
    2008, (4):  395-400.       PMID: 18677387
    摘要 ( 2514 )   PDF (663KB) ( 9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真皮纤维瘤(dermatofibroma,DF)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eoma promberans,DFSP)的组织起源和分化.方法:选取DF和DFSP各26例,收集详细临床资料,分析两组的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组织芯片对全部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抗体为FactorⅫa,HLA-DR,CD34,CD14,S-100,MSA和Ki67;用体外转录法制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和bFGF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Factor Ⅻa.HLA-DR和CD34.三者阳性细胞率的中位数在26例DF中分别为:actor Ⅻ a为90%,HLA-DR为70%,CD34为5%.三者阳性细胞率的中位数在26例DFSP中分别为:actor Ⅻa为10%,HLA-DR为5%,CD34为80%.3例DF和1例DFSP有少数细胞CD14阳性.2例DF和6例DFSP有少数细胞S-100阳性.3例DF和5例DFSP有极少数细胞MSA阳性.全部病例Ki67阳性细胞率小于5%.原位杂交检测结果:GF-β在DF中的表达强度高于DFSP.结论:F和DFSP不同程度表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谱系特征,DF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更趋向表达成熟DC特征,支持该肿瘤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而DFSP趋向显示不成熟的真皮储备细胞(dermal reserve cell ,DRC)特征,与该肿瘤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相符;某些肿瘤两种抗体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呈中间状态;有关Factor Ⅻa和CD34表达差异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老年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杨艳荣, 吕继成, 蒋镭, 张宜苗, 宋玉红, 李荣山, 张宏
    2008, (4):  401-404.       PMID: 18677388
    摘要 ( 2132 )   PDF (368KB) ( 7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老年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选择肾活检确诊的年龄≥60岁的IgA肾病患者70例,与同期肾活检确诊的年龄<60岁的IgA肾病患者82例进行临床、病理及预后对比分析比较.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收缩压[(142.0±20.4)mmHg vs (124.2±16.9)mmn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3.1 4±11.8)mmUg vs(78.9 4±12.3)millHg]、肾穿时血肌酐水平[(172.7-1±125.8)μmol/L vs(94.4 4±42.5)μmol/L]、血胆固醇[(5.7 4±1.6)mmoL/ vs (5.1±1.6)mmol/L]、24 h尿蛋白定量[(3.4±2.9)g/d vs(1.8 4±2.O)g/d]、高血压的发生率(57.1%vs32.5%)、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3~5期的比例(64.O%伪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病程、肉眼血尿的发生率、血甘油三酯、血Wg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病理资料上,老年组肾病理以慢性化病变为主,与非老年组相比,肾小球硬化[(19.7 4±20.1)%vs(13.4 4±17.8)%]、肾小管萎缩(>1分,34.2%vs25.6%)、间质纤维化(>1分,34.2%vs 18.2%)、肾小动脉硬化(>2分,20.O%vs 8.5%)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系膜细胞增生、新月体比例、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34.6 4±33.3)个月,老年组3年和5年累计肾生存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74.6%1.78 100%,62.2%vs92.9%,P=0.002).结论:老年组IgA肾病患者在确诊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高脂 血症的发生率较高,肾脏病理改变以慢性病变为主,肾小动脉病变明显,这可能是导致老年IgA肾病患者预后差的原因.
    Kimura病、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肾损伤发生于同一病例
    王韫宏, 尹洪芳
    2008, (4):  405-407.       PMID: 18677389
    摘要 ( 1975 )   PDF (432KB) ( 11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同时合并Kimura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患者,并有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查.结果:患者为37岁男性,5年来反复发作皮疹、皮肤结节、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和肾病综合征,经病理检查证实,肿大的淋巴结为Kimura病,皮下结节为ALHE,肾病变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结论:imura病和ALHE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现,并可合并肾小球疾病.
    54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合并症的临床病理研究
    裴斐, 郑杰, 杜鹃, 钟镐镐, 杨京平
    2008, (4):  408-414.       PMID: 18677390
    摘要 ( 1755 )   PDF (795KB) ( 9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合并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期间54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所有肝活检切片,并分析临床病例资料,研究肝移植术后不同合并症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重点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肝癌再发/转移与急性排斥反应、肝癌大小及术前门静脉是否有癌栓之间的关系.结果:4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术后合并急性排斥反应38例(70.4%;发生时间:-365 d)、慢性排斥反应1例(1.9%;发生时间:0.7个月)、胆道合并症24例(44.4%;发生时间:~940 d)、乙肝复发7例(13.O%;发生时间:~540 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5.6%;发生时间:0 d、60 d和33个月)、巨细胞病毒感染8例(14.8%;发生时间:7~90 d)和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17例(31.5%;发生时间:~41个月).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为95%,术后3年存活率为85%;乙肝后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为67.6%,术后3年存活率为50%.乙肝复发病例和无乙肝复发病例中,急性排斥反应的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86±1.46)次/人和(1.07±O.90)次/人,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活动指数(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4分的急性排斥反应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O.29±O.49)次/人和(O.5±O.63)次/人,发生过≥3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分别占14.3%和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病例和无肝癌再发/转移病例中,急性排斥反应的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1.12±O.93)次/人和(1.06±1.39)次/人,RAI>4分的急性排斥反应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65±0.79)次/人和(O.65±1.06)次/人,发生过≥3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分别占5.9%和17.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病例和无肝癌再发/转移病例的术前肝癌直径为(6.72±3.40)cm和(3.55±2.17)cm(P=0.004 7),术前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为68.75%和33.3%(P=0.006).结论: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和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与急性排斥反应无关,但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与术前癌肿较大和存在门静脉癌栓直接相关.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病理学特点
    黄远洁, 黄欣, 石雪迎, 卢剑
    2008, (4):  415-418.       PMID: 18677391
    摘要 ( 1703 )   PDF (480KB) ( 8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观察1例罕见的青春期男性MESTK的临床资料、镜下组织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16岁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不畅,右腰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示肾巨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示肿瘤肉眼呈囊实性结构,镜下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成分主要为小至中等大的腺管,间质为疏松排列的梭形细胞,可见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但缺乏女性卵巢间质样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上皮细胞AEI/AE3阳性,间质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结蛋白(Desmin)、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部分上皮ER、PR、CDIO、Vimentin阳性,上皮成分及间质成分HMB-45、S-100、α一抑制素(α-inhibin)及wT-1阴性.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ESTK为具有独特组织病理学特点的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肾的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女性,大部分患者有长期激素类药物应用史和/或肥胖史或子宫/双侧附件手术史,本例特殊之处在于患者为青春期男性,且无激素类药物应用史和/或肥胖史或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史,考虑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可能为年轻男性发生本病的重要诱因.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小鼠模型免疫学特征分析
    代琛贤, 孙晓云, 苏茵, 栗占国
    2008, (4):  419-424.       PMID: 18677392
    摘要 ( 1904 )   PDF (591KB) ( 8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诱导及鉴定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小鼠模型,分析其肾病变特点及狼疮相关免疫学特征.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10×DBA/2)F1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12只,对照组7只,分别于第0、3、8天经尾静脉注射DBA/2雌鼠胸腺和脾的淋巴细胞(模型组)或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利用考马斯亮蓝法监测小鼠尿蛋白变化;检测小鼠血清的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D4+CD25+调节T细胞的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的表达量;于12周末分别用PAMS染色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的肾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的尿蛋白自第6周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NA抗体阳性率于第8、12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小鼠周龄增加,模型组小鼠抗dsDNA抗体及抗核小体抗体的滴度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模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但两组间外周血PBMC Foxp3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肾病理的PASM染色可见典型狼疮肾炎病理改变,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IgG广泛沉积;而对照组小鼠肾无以上表现.结论:GVHD模型鼠不仅出现了类似人类狼疮肾炎的尿蛋白变化,血清中还出现多种自身抗体,CD4+CD25+调节T细胞明显异常,其肾病理呈典型的狼疮肾炎改变.因此,cGVHD模型鼠可作为一种比较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基础研究及新疗法的动物模型.
    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光照损伤诱导视网膜变性中的作用
    吴乐萌, 郭秀娟, 曹安民, 杨丽萍
    2008, (4):  425-430.       PMID: 18677393
    摘要 ( 1728 )   PDF (701KB) ( 8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在光照损伤诱导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凋亡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取4~5周龄的Balb/cJ雄性小鼠189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n=27),其中1组(27只)作为对照组,6组(162只)作为实验组.将实验组Balb/cJ小鼠暗适应48 h后暴露于光照损伤(波长490~580 nm,光照度3 500 1x)24 h.分别于暗恢复后0 h,3 h,6 h,24 h,3 d以及7 d处死小鼠,摘取眼球.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13末端标记法(termina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感光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验视网膜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GRP78/BiP,proeaspase-12和cleaved caspase-12,p-PERK,p-elF2α)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1)光照损伤后视网膜外核层中出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并且在暗恢复24 h后阳性染色细胞数达到高峰;(2)伴随光照损伤诱导的视网膜变性过程,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的表达上调,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内节和感光细胞核中.结论:在光照损伤诱导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凋亡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的激活对于感光细胞的变性凋亡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内质网廊激反应调节剂叮能对此类疾病起到有效治疗作用.
    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的建立及测量精确性、有效性的检验
    郑旭, 林久祥
    2008, (4):  431-436.       PMID: 18677394
    摘要 ( 1839 )   PDF (545KB) ( 8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建立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并检验其测量的精确性、有效性.方法:在X线骨密度测量法的基础上建立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用计算机测量定位投照的直接数字化牙片上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灰度,拍片时将一个铝制梯级同时曝光,根据已知的铝梯灰度和厚度推算ROI区灰度所对应的等效铝厚度和校正灰度来反映骨密度,从而校正由于投照条件差异造成的灰度误差.用该系统对19个含有不同质量羟基磷灰石的样本进行测试,选取2个样本反复测量来检验该系统的测量精确性,并检验该系统对改变曝光时间投照的两套羟基磷灰石样本测量数据校正的有效性.结果:该系统测量等效铝厚度、校正灰度的相对标准误差(RSD)为0.83%~2.15%;在95%的置信水平下,如果ROI区等效铝厚度的变化大于0.05mm或校正灰度的变化大于3个灰阶,就说明该区域羟基磷灰石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对不同曝光时间下拍摄的两套羟基磷灰石样本的测量数据进行Wileoxon Signed Ranks检验,结果该系统对曝光时间差异造成的灰度差异能够有效校正.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有较好的精确性与有效性,可用于对牙槽骨密度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产后生存质量量表条目筛选
    周穗赞, 王晓莉, 王燕
    2008, (4):  437-442.       PMID: 18677395
    摘要 ( 1930 )   PDF (422KB) ( 9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对产后生存质量量表条目池(含101个条目)进行条目筛选,保留可以使整个量表更可靠、准确的条目,从而形成最后简化的产后生存质量量表.方法:请10名妇幼卫生领域专家对条目池中101个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并用条目池对200名产后0 ~12个月妇女进行横断面调查,选取其中10%的调查对象在1个月内进行重测.在这些数据基础上,运用专家评分法、因子分析法、离散程度法、克龙巴赫系数(Cronbach AIpha)法、相关系数法(包括2种)和重测信度法分别进行条目筛选,然后汇总各方法的筛选结果,保留至少在5种方法的筛选下,都能入选的条目,组成最终的量表.结幂:在7种筛选中,达到相应删除标准的条目数量分别为:主观评分法,删除39条;因子分析法,删除43条;离散程度法,删除49条;克龙巴赫系数法,删除50条;相关系数法1,删除26条;相关系数法2,删除9条;重测信度法,删除ll条.结果有60个条目保留.为进一步精简条目数量,在每个方面只选择入选次数相对较多的两个条目,最后保留了40个条目组成量表.结论:精简后的量表距离推广运用还有一定差距,还需在其他人群中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甲氨基苯甲酰谷氨酸二乙酯的合成方法
    田超, 周受辛, 王彪, 邓喜玲, 郭莹, 张志丽, 王孝伟, 刘俊义
    2008, (4):  443-445.       PMID: 18677396
    摘要 ( 1699 )   PDF (238KB) ( 8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寻找一条合成N-[4-(甲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二乙酯的最佳方法.方法:以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二乙酯(2)为起始物,经苄基化、甲基化组合成的"一锅"反应,高产率地制备了N-[4-(N-苄基-N-甲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二乙酯(3),化合物3经Pd/C催化氢化脱苄基,得到了目标化合物N-[4-(甲氨基)苯甲酰基]-L广谷氨酸二乙酯(1).结果:合成目标化合物只需2步反应,反应时间仅6 h,总产率达到88%,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和Ms鉴定结构正确.结论: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方便高效地制备N-[4-(甲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二乙酯.
    综述
    脑胶质瘤致癫痫的化学突触机制研究进展
    孙洪赞, 范国光, 王桂, 郭启勇
    2008, (4):  446-封3.       PMID: 18677397
    摘要 ( 1727 )   PDF (423KB) ( 8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