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7, Vol. 49 ›› Issue (3): 462-46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5
张欣1,娜荷芽1,叶墨1,王梦楠1,魏少明1,孙亚慧2,张复兵3,孙昕霙1,常春1,史宇晖1△
ZHANG Xin1, NA He-ya1, YE Mo1, WANG Meng-nan1, WEI Shao-ming1, SUN Ya-hui2, ZHANG Fu-bing3, SUN Xin-ying1, CHANG Chun1, SHI Yu-hui1△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年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在北京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分别为1 800人和3 001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性行为及相关高危行为情况、安全套使用意向、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结果:与2006年相比较,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分有所下降 [(12.78±1.95) vs. (11.90±2.56), t=12.91, P<0.05],各题知晓率均有所下降。除安全套使用信念外,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自我效能得分均低于2006年。与2006年相比,2016年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金钱(物品)交易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6.53% (16/245) vs. 17.65% (33/187), χ2=13.003, P<0.001],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4.13% (10/242) vs. 15.43% (29/188), χ2=16.356, P<0.001]。与2006年相比,2016年接触色情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书籍变为网络(41.15%)。2016年大学生安全套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男性(OR=0.713)、安全套购买自我效能(OR=0.876)、大学前未接受过性教育(OR=0.752)、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OR=1.135)、安全套使用信念(OR=1.775)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OR=1.136)。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已发生改变,艾滋病健康教育应在当前大学生特点上深入开展,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责任,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
[1] | 李卫民,祖菲娅·吐尔地.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汉族大学生体重指数与体能指数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3): 411-417. |
[2] | 刘笑晗,杨帆,王昕迪,黄宁,程陶朱,郭静. 中国流动人口自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公平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6(2): 223-229. |
[3] | 董泓,王丽敏,王志强,刘彦卿,张晓刚,张明明,刘娟,李振彬. 急性痛风发作的昼夜差异: 一项男性痛风患者的临床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5): 915-922. |
[4] | 王婷,李乔晟,刘皓冉,简伟研. 人格特征、城乡差异与抑郁症状变化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3): 385-391. |
[5] | 林浩,李菁华,杨潇,陈晓婷,史宇晖,常春,郝元涛,曹望楠. 中国成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暴露前预防用药行为-认知偏差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3): 511-520. |
[6] | 李远骋, 崔闻心, 郭雪儿, 朱璠, 刘思辰, 贾碧波, 汪培, 马迎华.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与阴性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3): 511-517. |
[7] | 王怡欣,马迎华,李恬静,胡翼飞,彭华参. 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相关行为现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3): 469-475. |
[8] | 王昱,杨柳,张卓莉. 全葡萄膜炎合并口腔、外阴溃疡误诊为白塞病2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5): 910-913. |
[9] | 马迎华. 青少年与艾滋病[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3): 385-388. |
[10] | 刘大锦, 冯孟贤, 刘民. 中国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人群HIV原发耐药的Meta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3): 474-482. |
[11] | 宋逸, 季成叶, 胡佩瑾, 星一, 张琳, 陈天娇. 我国城、乡高中生性行为发生的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03): 376-381. |
[12] | 孙玉颖, 余小鸣, 孙江平, 薛珲, 王耕, 王嘉, 王璐. 吸毒者对降低艾滋病危害服务利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03): 387-391. |
[13] | 汤淑女, 简伟研. 中国就业人群慢性病的社会决定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03): 443-447. |
[14] | 孙霄, 朱广荣, 季成叶, 王真真.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3): 369-374. |
[15] | 郭利娜, 余小鸣, 高素红. 流动青少年性行为及避孕措施选择的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3): 375-3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