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4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6-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纳米银对皮肤细胞半通道活性的影响及其在细胞增殖抑制中的作用
    杨迪,许珺辉,邓芙蓉,郭新彪
    2017, (3):  371-37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01     PMID: 28628134
    摘要 ( 939 )   RICH HTML ( 0 )   PDF (2410KB) ( 5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对皮肤细胞半通道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半通道活性的改变在AgNPs诱导的细胞增殖抑制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0、0.1、0.2、1.0、5.0、10.0、15.0和20.0 μg/cm2)的AgNPs处理人永生化表皮细胞系(HaCaT)24 h,采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料排除法测定细胞活性,采用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 EB)摄取法测定细胞半通道活性。通过以常规密度(4×104 个/cm2)或低密度(1×104 个/cm2)接种细胞及采用半通道抑制剂甘珀酸(carbenoxolone, CBX)预处理的方法调节细胞半通道活性,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半通道活性受抑制、不同浓度AgNPs作用后的HaCaT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当AgNPs浓度低于10 μg/cm2时,HaCaT细胞的细胞活性未受明显影响。10 μg/cm2的AgNPs作用2、12和24 h可导致细胞半通道活性升高至对照组的116.67%、124.85%和139.5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25、50和100 μmol/L CBX预处理可明显抑制10 μg/cm2AgNPs作用24 h 后的细胞的半通道活性(P<0.01)。此外,100 μmol/L CBX预处理可升高低密度和常规密度下10 μg/cm2AgNPs 作用24 h后细胞的增殖水平,其中,低密度下,CBX预处理组与AgNPs单独处理组相比,细胞增殖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AgNPs可激活HaCaT细胞的半通道,半通道活性升高在AgNPs引发的细胞增殖抑制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体外翻转肠囊法研究纳米二氧化钛对幼年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的影响
    张永亮,陈章健,陈实,卓琳,贾光,王云
    2017, (3):  376-38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02     PMID: 28628135
    摘要 ( 1104 )   RICH HTML ( 1 )   PDF (3269KB) ( 7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纳米二氧化钛(TiO2)对幼年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尺寸效应。方法:取63只幼年(4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的小肠,建立63个体外翻转肠囊模型,研究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0、25、50、100、200、400、800 mmol/L时,暴露于0、50 mg/L纳米TiO2(24 nm)2 h对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利用体外翻转肠囊模型,在400 mmol/L葡萄糖浓度下,研究暴露于0、10、50、200 mg/L纳米TiO2(24 nm)和微米TiO2(120 nm)2 h对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每组3个肠囊。结果:幼年大鼠小肠的葡萄糖累积吸收量随葡萄糖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仅在400 mmol/L葡萄糖浓度下,观察到50 mg/L纳米TiO2染毒组的葡萄糖累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30 min(t累积吸收量=3.254, P<0.05;t吸收速率=3.958,P<0.05)、90 min(t累积吸收量=3.323, P<0.05;t吸收速率=3.063,P<0.05)、120 min(t累积吸收量=2.834, P<0.05;t吸收速率=3.002,P<0.0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第二步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纳米TiO2或微米TiO2染毒对幼年大鼠小肠葡萄糖的累积吸收量及乳酸累积生成量无明显影响。在相同染毒时间及染毒剂量下,未观察到纳米和微米TiO2染毒组组间葡萄糖累积吸收量及乳酸累积生成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纳米TiO2短期暴露可能对幼年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微米TiO2的差异不明显。
    雌马酚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蔡源发,张华明,钮文异,邹永秋,马德福
    2017, (3):  383-38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03     PMID: 28628136
    摘要 ( 804 )   RICH HTML ( 0 )   PDF (2238KB) ( 8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雌马酚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大肠癌细胞 DLD1、HCT15、COLO205、LOVO和SW480,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雌马酚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逆转录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雌激素受体和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like 2,Nrf2]表达状况。用MTT法检测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和激动剂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DLD1、HCT15、COLO205、LOVO和SW480均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β,但只有DLD1和HCT15有ERα弱表达。MTT试验显示不同剂量雌马酚(0、0.5、1、5、10 μmol/L)不仅能够显著抑制ERα和ERβ均表达的大肠癌细胞HCT-15的增生,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且能够抑制只有ERβ表达的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的增生,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此外,逆转录PCR发现不同剂量雌马酚刺激后,HCT-15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表达明显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蛋白免疫印迹法进一步证实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蛋白表达随雌马酚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法发现Nrf2随干预剂量的增加而表达明显增加。采用ERβ激动剂、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特异性雌激素受体ERα激动剂对SW480、LOVO、HCT-15细胞刺激后,只发现不同剂量ERβ激动剂能够显著抑制大肠癌细胞SW480、LOVO、HCT-15的增生,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是,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特异性雌激素受体ERα激动剂对SW480、LOVO和HCT-15细胞没有呈现显著的影响。结论:雌马酚能够通过雌激素样作用和抗氧化活性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
    槲皮素拮抗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胚胎毒性的体外研究
    范爱琴,冯金秋,刘伟,张敏佳,刘坦,周雅琳,许雅君
    2017, (3):  388-39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04     PMID: 28628137
    摘要 ( 746 )   RICH HTML ( 0 )   PDF (979KB) ( 4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发育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以大气采样器将北京市某地区采暖期PM2.5收集在石英滤膜上,超声震动后将洗脱液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PM2.5样品。采用体外全胚胎培养模型,将胎龄9.5 d的SD大鼠胚胎以50 mg/L PM2.5染毒,然后用不同剂量(0.1、0.5、1.0、5.0 μmol/L)的槲皮素干预,培养48 h后对大鼠胚胎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态分化进行评分。染毒结束后,剥离卵黄囊,制备胚胎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情况。结果:PM2.5染毒后,大鼠体外胚胎的卵黄囊直径、头长、颅臀长和体节数明显减少,各组织器官形态学评分明显降低,细胞线粒体内ROS水平显著升高。槲皮素干预后,对PM2.5致胚胎生长发育阻滞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使胚胎卵黄囊直径、颅臀长、头长增大,体节数增多,卵黄囊血管分化情况得到改善,并对PM2.5所致的尿囊、体屈、心脏、后脑、中脑、前脑、听觉、视觉、嗅觉、腮弓、上颌突、前肢芽及后肢芽分化抑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细胞内线粒体ROS含量也显著降低。1.0 μmol/L槲皮素干预效果最佳,其他3个剂量组的槲皮素干预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效果均不及1.0 μmol/L剂量组。结论:适量补充槲皮素对PM2.5致胚胎发育毒性有拮抗作用,清除线粒体内ROS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大气颗粒物及多环芳烃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
    张怡,宋晓明,赵茜,王童,李丽娟,陈婕,徐洪兵,刘贝贝,孙晓燕,贺蓓,黄薇
    2017, (3):  394-40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3.005     PMID: 28628138
    摘要 ( 956 )   RICH HTML ( 2 )   PDF (1961KB) ( 6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环境大气颗粒物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暴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招募45名居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半径5 km范围内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组研究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对研究对象进行两次临床随访。通过肺功能检查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即FEV1%预计值),用于评估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收集患者尿样,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测定尿样中的全身性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l-2′-deoxyguanosine, 8-OHdG)水平,同时,通过本课题组于校园内自行建立的空气污染监测站点连续收集研究期间该区域的环境大气污染物浓度以获得人群污染物暴露水平。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别通过单污染物模型、双污染物模型和分层分析来研究大气污染物对COPD患者尿样中MDA和8-OHdG水平的影响。结果:滞后2 d(lag2)的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 UFP)和PAHs浓度与尿样中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UFP和PAHs每升高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 IQR)浓度,MDA浓度分别升高28%(95%CI: 4%~57%)和36%(95%CI: 4%~77%), 控制黑碳(black carbon, BC)的影响后,UFP和PAHs与MDA的关联强度略有升高。以COPD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多数污染物在疾病程度较轻的COPD患者中具有更强的氧化应激效应。在FEV1%预计值≥50%的COPD患者中发现,UFP每升高IQR浓度,尿样中MDA浓度升高98%(95%CI: 38%~186%),BC、UFP和PAHs每升高IQR浓度,尿样中8-OHdG浓度分别升高87%(95%CI: 32%~166%)、69%(95%CI: 24%~130%)和156%(95%CI: 66%~294%)。本研究未观察到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与尿样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显著关联。结论:大气污染物暴露可加重COPD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其中UFP和PAHs的效应更为显著,并且污染物对于疾病程度较轻的COPD患者氧化应激效应更强。
    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的影响
    曹宇,刘徽,张俊,黄克武,赵厚宇,杨羽,詹思延
    2017, (3):  403-40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3.006     PMID: 28628139
    摘要 ( 932 )   RICH HTML ( 1 )   PDF (1672KB) ( 7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北京市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关性——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时空分析
    吴筱音,李国星,王旭英,梁凤超,潘小川
    2017, (3):  409-41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07     PMID: 28628140
    摘要 ( 822 )   RICH HTML ( 1 )   PDF (2296KB) ( 13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垂直湿度校正法校正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并探索校正AOD作为衡量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与人群健康结局建立暴露反应关系的可行性。方法:先采用空间插值方法对AOD、地面PM2.5、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度进行插值以获得不同地理位置的各项数据,按照地理位置与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据进行匹配。利用大气边界层高度及由相对湿度计算得到的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分别对AOD进行垂直校正与湿度校正。为进行对比,将校正AOD和PM2.5采用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控制时间趋势、温湿度效应、星期几效应和节假日效应等,得到无量纲化后的校正AOD与PM2.5对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死亡的急性效应。结果:经过垂直湿度校正后的AOD与PM2.5相关系数达到0.72。累积滞后0~3 d(lag 0~3)的标准化校正AOD对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数及COPD死亡数的累积滞后效应最强,每升高1个单位,超额危险度分别为3.64%(95%CI为0.58%~6.78%)和 4.92%(95%CI为1.81%~8.14%)。累积滞后0~1 d(lag 0~1)的标准化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COPD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最强,每升高1个单位(约155 μg/m3),超额危险度分别为3.96%(95%CI为0.82%~7.19%)及6.12%(95%CI为1.44%~11.02%)。与地面PM2.5的效应相比,校正AOD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COPD死亡效应的置信区间较窄,对于捕捉颗粒物对居民每日死亡的滞后效应更为敏感;且不同累积滞后天数的校正AOD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COPD死亡的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捕捉颗粒物对于居民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更为敏感。结论:校正AOD可以反映地面颗粒物对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在缺乏地面监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校正AOD作为衡量大气污染物的指标与人群健康结局建立暴露反应关系。
    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
    周景,周倩,王东平,张婷,王浩杰,宋阳,何海珍,王蒙,王培玉,刘爱萍
    2017, (3):  418-42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3.008     PMID: 28628141
    摘要 ( 641 )   RICH HTML ( 0 )   PDF (877KB) ( 7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乌海市居民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乌海市11 497名18~79 周岁的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情况、健康状况、血脂指标及其他协变量信息,其中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部分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长卷测量,在中国人群中信度和效度得到了检验,血脂异常的定义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结果:根据IPAQ工作组建议,剔除124名报告的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超过960 min的研究对象。11 373名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中,静坐时间4 h/d以上占50.58%;体力活动水平低、中等和高的比例分别为23.43%、37.29%和39.28%;血脂异常新发和现患检出率分别为20.46%和16.13%。静坐行为增高女性血脂异常新发风险(OR=1.17, 95% CI:1.00~1.36),增高男女性血脂异常现患风险(OR男=1.21, 95% CI:1.02~1.44; OR女=1.24, 95% CI:1.04~1.48)。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关系的分析发现,男性高体力活动水平降低血脂异常现患风险(OR=0.78, 95% CI:0.62~0.98)。结论:静坐行为增高血脂异常风险,体力活动降低血脂异常风险。
    2005年至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流行现状及趋势变化分析
    董彦会,王政和,杨招庚,王西婕,陈妍君,邹志勇,马军
    2017, (3):  424-43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09     PMID: 28628142
    摘要 ( 1288 )   RICH HTML ( 1 )   PDF (2699KB) ( 9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2005年至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的流行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 2010年和2014年3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按照2014年颁布的国家卫生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456-2014), 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性别、分年龄、分地区和省市自治区以及年份进行分析,西藏自治区为藏族学生,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均为汉族学生。结果:2014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0.0%,其中生长迟缓、中重度消瘦、轻度消瘦分别为0.8%、 3.7%、 5.5%,较2005和2010年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下降了5.0和2.6个百分点,其中生长迟缓、中重度消瘦、轻度消瘦分别下降1.0、 1.8、 2.2个百分点和0.4、 1.1、 1.2个百分点;2014年7~18岁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11.1% vs. 8.9%),乡村高于城市(11.0% vs. 9.1%),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4个年龄段的检出率分别为10.5%、 9.0%、 9.1%、 11.5%,东、中、西部分别为9.0%、 9.2%和11.7%;我国学生营养不良主要以轻度消瘦为主,汉族和藏族学生的生长迟缓检出在营养不良中仅占到8.0%和7.5%; 2005年至2014年的3次调查中,中国7~18岁汉族和藏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逐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05年至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男女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多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省市自治区营养不良检出率较低;与2005年和2010年相比,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营养不良检出率均出现下降,且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的地区逐渐减少,检出率较低的地区逐渐增多。结论:2005年至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总体检出率仍然较高,以消瘦型营养不良为主,生长迟缓检出率低,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
    201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分析
    宋逸,胡佩瑾,董彦会,张冰,马军
    2017, (3):  433-43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0     PMID: 28628143
    摘要 ( 943 )   RICH HTML ( 1 )   PDF (2151KB) ( 7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14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为制定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7~22岁汉族学生261 832名,使用5 m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对视力不良者,使用串镜检查,判断有无屈光不正。使用Logistic回归对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分析,采用ArcMap 10绘制视力不良检出率的区域地图。结果:7~22岁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6.6%,各年龄组均是城市女生视力不良率最高(73.5%)。有60.8%的学生为疑似近视,占视力不良分类的90%以上。与2010年相比,视力不良在13~15岁学生中涨幅最快,增长了6.8个百分点。201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0.6%~76.2%。视力不良检出率最高的前三省为江苏(76.2%)、浙江(76.0%)和山东(75.9%),检出率最低的前三省为海南(50.6%)、贵州(53.9%)和新疆(57.6%)。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城市学生、放学后做家庭作业时间超过2 h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视力不良,而每天体育锻炼2 h及以上的学生更不易发生视力不良。结论:虽然各省情况有所差异,但是视力不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健康的问题,在针对重点人群(如城市女生和青春期发育前的学生)干预的基础上,还应继续加强对全体学生视力不良的预防和控制。
    China-PAR模型在北方农村人群中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应用
    唐迅,张杜丹,何柳,曹洋,王晋伟,李娜,黄少平,窦会东,高培,胡永华
    2017, (3):  439-44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1     PMID: 28628144
    摘要 ( 1713 )   RICH HTML ( 2 )   PDF (1878KB) ( 15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中国北方农村人群的前瞻性队列中,独立验证并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对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评价并提供证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6至8月参加基线调查并随访至2017年1月的6 489名基线调查时未患ASCVD的40~79岁北京房山农村人群,分别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指南最新发布的汇总队列公式(pooled cohort equations,PCE)和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的模型计算预测的5年发病风险。通过KaplanMeier方法调整获得5年实际观察到的新发ASCVD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以及致死和非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并计算预测风险/实际发病率的比值以评价验证队列中是否存在风险高估或低估。研究人群按照ASCVD预测风险分为4个类别(<5.0%、 5.0%~7.4%、 7.5%~9.9%以及≥10.0%)进行比较。采用区分度C统计量、校准度卡方值以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在本验证队列6 489名研究对象平均5.82年的随访时间内,共出现新发ASCVD事件955例。China-PAR模型高估了ASCVD的5年发病风险,再校准后对男性和女性的发病风险分别高估了22.2%和33.1%;而PCE模型的高估程度更严重,再校准后男性和女性分别高估了67.3%和53.1%。China-PAR和PCE模型的区分度接近,C统计量及其95%可信区间在男性中分别为0.696(0.669~0.723)和0.702(0.675~0.730),在女性中分别为0.709(0.690~0.728)和0.714(0.695~0.733)。China-PAR模型的校准度卡方值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17.2和54.2,但PCE模型的校准度较差(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92.0和181.2)。另外,只有China-PAR模型的校准图显示其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病率的一致性较好,特别是在男性人群。结论:作为国内开展ASCVD风险评估和一级预防的工具,China-PAR模型对于中国北方农村人群ASCVD 5年发病风险的预测优于PCE模型,特别是在男性中更加准确。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内脏脂肪指数的关系
    曹亚英,唐迅,孙可欣,刘志科,项骁,隽娟,宋菁,殷琼洲,扎西德吉,胡亚楠,
    2017, (3):  446-45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2     PMID: 28628145
    摘要 ( 1052 )   RICH HTML ( 1 )   PDF (942KB) ( 8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对社区40岁及以上T2DM患者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史、家族史、服药史等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血脂等指标的血生化检测。以HbA1c ≥7.0%作为血糖控制不良的标准,分析其与不同水平VAI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 607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9.4±8.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7.0±6.4)年,其中78.3%在接受降糖治疗。按VAI四分位数升高的次序将研究对象分为Q1、Q2、Q3和Q4组,其血糖控制不良率依次为60.6%、65.7%、70.1%和71.0% (趋势χ2=12.20, 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史、降糖治疗情况、糖尿病病程及家族史后显示,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VAI水平关联显著。与Q1组研究对象相比,Q2、Q3和Q4组血糖控制不良的OR值分别为1.239 (95% CI 0.918~1.672)、1.513 (95% CI 1.117~2.050)和1.535 (95% CI 1.128~2.088, 趋势P=0.003);VAI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血糖控制不良OR值为1.162 (95% CI 1.054~1.282)。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VAI显著相关,VAI水平高预示血糖控制不佳。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病情知晓对行为的影响
    任巧萌,王丽敏,彭丹璐,郭岩
    2017, (3):  451-45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3     PMID: 28628146
    摘要 ( 773 )   RICH HTML ( 1 )   PDF (864KB) ( 6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患病知晓现状,探讨糖尿病知晓情况对患者行为的影响,为糖尿病防控相关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中297个监测县(区)的调查数据,描述性分析糖尿病患病和知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知晓自身患病和不知晓自身患病的糖尿病患者行为方式的分布有无差异,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知晓情况对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结果:有效样本为175 670人,2013年中国成人糖尿病自报患病率为3.9%,知晓率为38.6%。在控制城乡、地区、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态、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因素后,知晓自身患病的糖尿病患者当前吸烟(OR=0.79)、饮酒(OR=0.58)的可能性显著低于不知晓自身患病的糖尿病患者,知晓自身患病的患者平均每周身体活动时间大于150 min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不知晓自身患病的患者(OR=1.30)。结论:中国糖尿病知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知晓自身是否患有糖尿病对患者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情况产生影响。健康教育和健康检查工作需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且需要各部门广泛配合,最终形成综合个体、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层面的政策环境来预防与控制糖尿病。
    社区糖尿病患者获得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关系
    张旭熙,吴士艳,王冯彬,玛依努尔·于苏甫,孙凯歌,胡康,张幸,孙昕霙,Edwin B. FISHER
    2017, (3):  455-46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4     PMID: 28628147
    摘要 ( 1032 )   RICH HTML ( 1 )   PDF (895KB) ( 6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中国社区糖尿病患者从家人或朋友获得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的现状,以及患者获得的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水平与其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关系。方法:研究对象的数据来自“北京市通州区社区诊断(2015)”专项调查,对符合要求的474名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测量。应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the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SDSCA)对自我管理行为进行测量,应用糖尿病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量表(directive and nondirective support scale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DNSS-PD)对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水平进行测量,分析患者获得的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水平与其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关系。结果:共有452名患者纳入分析,患者获得的直接支持实际情况平均得分为2.53±1.07, 27.6%患者获得的直接支持水平较高。患者获得的间接支持实际情况平均得分为3.13±1.12, 50.8%患者获得的间接支持水平较高。患者SDSCA平均总得分为35.38±14.21,得分率为45.95%,仅20.6%患者自我管理的总体情况较好。直接支持水平高组患者的SDSCA平均总得分、饮食和运动维度得分、自我管理总体情况、饮食和运动维度自我管理情况显著优于直接支持水平低组。间接支持水平高组患者的SDSCA平均总得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吸烟维度得分,自我管理总体情况,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以及吸烟维度自我管理情况均显著优于间接支持水平低组。性别(OR=2.729)、间接支持水平(OR=4.890)、年龄(OR=0.969)和体质指数(body msss index, BMI)(OR=0.819)是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不太理想,患者获得的间接支持水平高于直接支持水平,但均有待提升。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水平高均与糖尿病患者较好的自我管理行为相关,间接支持水平高与5个维度较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均相关,直接支持水平高与较好的饮食和运动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应对于社区男性老年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间接支持。
    北京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张欣,娜荷芽,叶墨,王梦楠,魏少明,孙亚慧,张复兵,孙昕霙,常春,史宇晖
    2017, (3):  462-46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5     PMID: 28628148
    摘要 ( 974 )   RICH HTML ( 0 )   PDF (961KB) ( 8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不同年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在北京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分别为1 800人和3 001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性行为及相关高危行为情况、安全套使用意向、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结果:与2006年相比较,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分有所下降 [(12.78±1.95) vs. (11.90±2.56), t=12.91, P<0.05],各题知晓率均有所下降。除安全套使用信念外,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自我效能得分均低于2006年。与2006年相比,2016年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金钱(物品)交易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6.53% (16/245) vs. 17.65% (33/187), χ2=13.003, P<0.001],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4.13% (10/242) vs. 15.43% (29/188), χ2=16.356, P<0.001]。与2006年相比,2016年接触色情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书籍变为网络(41.15%)。2016年大学生安全套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男性(OR=0.713)、安全套购买自我效能(OR=0.876)、大学前未接受过性教育(OR=0.752)、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OR=1.135)、安全套使用信念(OR=1.775)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OR=1.136)。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已发生改变,艾滋病健康教育应在当前大学生特点上深入开展,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责任,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相关行为现状
    王怡欣,马迎华,李恬静,胡翼飞,彭华参
    2017, (3):  469-47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6     PMID: 28628149
    摘要 ( 875 )   RICH HTML ( 2 )   PDF (890KB) ( 7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知识及相关行为现状,为今后通过网络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调查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及其相关行为,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特征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检测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同性交友平台上的青年学生469人,问卷有效率为94.2%(442)。研究发现,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3.9%(371),“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7.1%(341),HIV抗体检测率为52.0%(230)。不同年龄段(P=0.001)、不同婚姻状态(P<0.001)、不同性取向(P<0.001)和首次性行为对象的不同性别(P<0.001)的青年学生,“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P=0.010)、不同婚姻状态(P=0.004)、不同性取向(P<0.001)和首次性行为对象的不同性别(P<0.001)的青年学生“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75.1%(332),多性伴发生率为41.3%(137)。相比于同性性取向的学生,性取向为异性(OR=0.282,95%CI:0.151~0.528)和性取向不确定(OR=0.175,95%CI:0.035~0.885)是HIV抗体检测的阻碍因素,多性伴(OR=2.103,95%CI:1.278~3.462)是HIV抗体检测的促进因素。结论:同性交友平台上的青年学生的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关注有同性性行为倾向的异性恋男生,积极探索通过同性交友平台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提高青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北京市不同居住时间的农村流动人口门诊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赵雨薇,吴明
    2017, (3):  476-48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7     PMID: 28628150
    摘要 ( 827 )   RICH HTML ( 1 )   PDF (873KB) ( 3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北京市不同累计居住时间的农村流动人口门诊服务利用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4年北京市农村流动人口健康与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以18岁及以上农村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以两周内是否利用门诊服务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分、在京累计居住时间、社会医疗保险(简称:医保)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是否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7岁,多为中等学历,平均在京累计居住时间为8.4年,两周患病率为10.3%,按就诊人次计算的两周就诊率为6.0%。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分、累计居住时间和是否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对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对象是一个较为年轻、健康状况较好的人群,门诊服务利用率较低。在京累计居住时间较长的流动人口门诊服务利用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年龄标化后的两周患病率有随居住时间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以及居住时间较长者患病后遵医嘱持续治疗的比例较高。居住时间变量在研究中具有代理变量的作用,综合反映了那些随居住时间变化却未被纳入模型的因素对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
    不同管理系统下的医院运营效率比较
    孙美平,简伟研
    2017, (3):  483-48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8     PMID: 28628151
    摘要 ( 781 )   RICH HTML ( 1 )   PDF (883KB) ( 6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并比较北京地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委属)与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直属(市属)综合公立医院的运营效率,为提升公立医院整体效率、完善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从2011—2014年北京市卫生统计直报数据中,获取得到8家委属和8家市属大型综合医院的投入与产出数据。以数据包络分析作为医院运营效率的测量工具;采用CCR和BCC模型计算16家医院在2011年度和2014年度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情况;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16家医院进行跨期分析,求解2011—2014年间两类医院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变动、综合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及规模效率变化情况。结果:2011年委属医院的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高于市属医院,其中委属医院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918,市属医院为0.873;到了2014年,委属医院的各效率指标则均低于市属医院,其中委属医院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906,市属医院为0.951。Malmquist指数模型结果显示,市属医院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大于委属医院,前者平均每年增长5.9%,后者平均每年增长2.8%;技术变动方面,委属、市属医院均为技术进步状态,委属医院平均每年增长3.2%,市属医院为2.9%;委属医院纯技术效率的增长幅度远低于市属医院;委属医院规模效率的下降幅度大于市属医院。结论:不同管理体系下两类医院的运营效率及变化有很大差异,其中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是影响医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结合规模报酬情况及北京地区宏观卫生政策,委属和市属医院仍需进一步推进优质资源向市中心区以外转移,同时应注重医院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巨噬细胞加帽蛋白与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关系
    高翔,陈香梅,张婷,张静,陈茉,郭正阳,石岩岩,鲁凤民,丁士刚
    2017, (3):  489-49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19     PMID: 28628152
    摘要 ( 938 )   RICH HTML ( 3 )   PDF (1933KB) ( 5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加帽蛋白(macrophage-capping protein,CapG)对胃癌细胞系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4种胃癌细胞AGS、BCG823、PHM82、MNK45中CapG基因的表达情况,选择低表达并且易转染的AGS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设计针对CapG的特异性引物并合成重组质粒。构建可以表达CapG的慢病毒包装系统,通过侵染人胃癌细胞系AGS,建立可稳定表达CapG的细胞株。通过CCK8实验分析过表达CapG基因对AGS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以及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过表达CapG基因对AGS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过表达CapG后,AGS细胞的生长速度略低于对照组,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4,P=0.073)。划痕试验显示CapG实验组划痕间距相对于对照组明显缩小,两组平均缩小距离分别为336.99 μm和45.54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7,P=0.004)。Transwell试验显示CapG实验组和对照组穿膜细胞数目分别为176个和70个,CapG实验组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01)。结论:过表达CapG基因对胃癌细胞系AGS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无显著影响,过表达CapG基因能促进胃癌细胞系AGS细胞的迁移。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3例
    曹钟,魏建国,岑红兵,袁晓露,周刚,赵建红,敖启林
    2017, (3):  495-50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0     PMID: 28628153
    摘要 ( 1087 )   RICH HTML ( 0 )   PDF (5331KB) ( 5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将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正常脾窦岸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13例LCA患者包括7名男性和6名女性,年龄从39~70岁,平均54.2岁,中位年龄55岁,这些肿瘤患者中,6例伴有腹腔内恶性、良性肿瘤或者炎症,7例由体格检查被偶然发现。 肿瘤标本大体观发现脾内含有直径为0.5~6.2 cm孤立性或者多发性灰白色结节。肿瘤组织学特征为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血管腔隙内排列丰富的、从圆形到立方状窦岸细胞,并延伸到血管腔,通常可以看到在肿瘤的一些区域中,覆盖于乳头状结构中的窦岸细胞延伸到血管腔内,在血管腔中还可以辨认出另外一种组织细胞样细胞,大小比窦岸细胞大,两种细胞均未显示细胞学非典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所有病例中的窦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21、CD31、CD68、多克隆FⅧRAg 和ERG)呈阳性表达,而这些细胞对CD8、CD34和WT-1呈阴性表达,表明LCA中的窦岸细胞的免疫表型与对照组不同。结论:LCA是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它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由于在一些病例中伴随的其他肿瘤或炎症,因此免疫失调可能和该肿瘤存在关联,LCA中的窦岸细胞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呈内皮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性表型,因此这些细胞可能具有介于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特征,强调组织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模拟载人飞船内微重力和噪声环境下大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陈娜,吴玮,丁瑞英,韩浩伦,王鸿南,李保卫,王刚
    2017, (3):  501-50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1     PMID: 28628154
    摘要 ( 691 )   RICH HTML ( 0 )   PDF (2739KB) ( 4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模拟载人飞船中微重力和噪声环境下大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探讨耳蜗三回(底回、中回和顶回)毛细胞的不同变化。方法: 选取32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失重组、噪声组和失重+噪声组4组,每组8只。失重组以持续尾吊法模拟微重力,噪声组以持续2周的(72±2) dB SPL的稳态噪声及之后的3次高达160 dB SPL的脉冲噪声模拟飞船内复合噪声环境,失重+噪声组同时给予模拟微重力和噪声环境,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常规饲养2周。暴露后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阈值,处死大鼠即刻取耳蜗基底膜行免疫荧光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 结果: 给予模拟环境暴露后,各组大鼠ABR阈值升高,各实验组大鼠暴露前后ABR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失重组底回以内毛细胞缺失为主,中回可见毛细胞肿胀,顶回毛细胞杂乱不清。噪声组底回以外毛细胞缺失为主,多见于最外层毛细胞,中回毛细胞肿胀,顶回杂乱并有毛细胞的缺失。失重+噪声组底回核缺失较明显,主要存在最外层毛细胞,内毛细胞也存在较多缺失。中回和顶回缺失发生在最内层外毛细胞。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失重组底回纤毛大片倒伏,偶有缺失,顶回和中回毛细胞纤毛无明显异常。噪声组底回纤毛大片倒伏伴缺失,顶回和中回均有缺失,其中顶回最为严重。失重+噪声组底回纤毛大片融合伴缺失,中回纤毛融合、倒伏并缺失,顶回内外毛细胞纤毛大量缺失。4组的损伤程度:失重+噪声组>噪声组>失重组>空白组;三回毛细胞损伤程度:底回>中回>顶回。 结论: 模拟载人飞船内微重力和噪声环境中暴露2周可致大鼠耳蜗形态学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尤以失重+噪声组变化最明显,三回毛细胞中以底回最重,顶回最轻。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锁骨上复发转移癌的剂量学研究
    郭福新,姜玉良,吉喆,彭冉,孙海涛,王俊杰
    2017, (3):  506-51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2     PMID: 28628155
    摘要 ( 774 )   RICH HTML ( 0 )   PDF (3087KB) ( 4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比3D打印个体化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锁骨上复发转移癌的术前计划与术后实际验证剂量,评价3D打印个体化非共面模板的剂量准确性。方法:研究纳入2016年1—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行3D打印个体化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锁骨上复发转移癌的患者14例(15个病灶),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59.9岁),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60~90(中位数80)。患者既往未接受过放射治疗者1例,曾接受放射治疗但剂量不详者1例,其余12例曾接受放射治疗,中位数60 Gy (20~70 Gy)。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扫描,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125I粒子植入,处方剂量110~150 Gy。对比患者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10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00)、15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50)、20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200)、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靶区外体积指数(external index,EI)。利用配对t检验对术后实际剂量参数结果与术前计划所对应的参数进行比较,通过BlandAltman法分析术前、术后剂量参数的一致性。结果:术前和术后D90、V100、V150、V200、mPD、C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landAltman法分析,D90、V100、V150、V200、mPD一致性欠佳,CI、EI一致性较好。结论:3D打印个体化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锁骨上复发转移癌方法剂量精准,可达到术前剂量设计要求。
    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
    王圣林,杨钟玮,闫明,刘忠军
    2017, (3):  512-51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3     PMID: 28628156
    摘要 ( 898 )   RICH HTML ( 0 )   PDF (4673KB) ( 4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9.9岁。16例中12例为陈旧性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4例为C2齿突新鲜骨折、脱位。16例中14例进行了寰枢椎植骨融合术,2例仅寰枢椎固定、未进行植骨。术中CT使用时机:(1)在术中置钉前CT扫描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2)术中寰枢椎椎弓根穿刺过程中,CT扫描引导穿刺方向(其中2例患者联合使用3D打印个体化导板和术中CT引导寰枢椎置钉);(3)置钉完成后应用多平面CT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及寰枢关节复位情况。计算术中CT扫描的次数,将同期实施徒手寰枢椎内固定的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性。结果: 本组11例术中CT扫描1次、4例2次、1例3次,平均1.4次。16例中CT扫描发现2例寰椎螺钉位置不佳,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7个月。16例术后寰枢关节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复查CT见寰枢融合良好(14例),齿突骨折骨性愈合(2例)。11例术前合并脊髓病患者脊髓功能改善,平均JOA评分由12.1分提高至14.4分。至最后一次随访均未发现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准确性比较,发现16例CT组所有寰枢椎螺钉位置均满意,而徒手置钉组19例中有2例4枚的螺钉位置不佳(10.5%)。结论: 应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提高了寰枢椎置钉的准确性,判断寰枢关节复位程度更加精确,术中即刻了解螺钉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返修,显示该术式临床效果良好。
    深层桡尺远侧韧带对桡尺远侧关节稳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荣艳波,田光磊,陈山林
    2017, (3):  518-52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4     PMID: 28628157
    摘要 ( 861 )   RICH HTML ( 0 )   PDF (1563KB) ( 4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掌、背侧深层桡尺韧带对桡尺远侧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 将14具新鲜冰冻上肢标本随机分为2组,解剖显露桡尺远侧韧带,分别标记掌、背侧深层韧带,解剖游离出旋前圆肌及旋后肌,在桡骨Lister结节处垂直骨面置一枚克氏针,前臂中立位时在尺骨远端同一水平位置平行置一枚克氏针作为标记点,用自制的夹具将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仪器上,使肘关节屈曲90°,固定尺骨,使桡骨可围绕尺骨自由旋转。于旋前圆肌加载50 N的力模拟前臂主动旋前,于旋后肌加载60 N的力模拟主动旋后,分别切断掌、背侧深层桡尺韧带,测量桡骨相对于尺骨的位移。结果: 切断掌侧深层韧带后,前臂旋前时桡骨相对于尺骨的位移明显改变(t=5.591,P=0.001),旋后时无明显改变(t=0.433,P=0.680)。切断背侧深层韧带后,前臂旋前时桡骨相对于尺骨的位移无明显改变(t=1.000,P=0.356),旋后时明显改变(t=-6.225, P=0.001)。结论: 单独切断掌侧深层桡尺韧带会造成桡尺远侧关节旋前时不稳定,单独切断背侧深层桡尺韧带会造成桡尺远侧关节旋后时不稳定。
    PTCH1基因突变对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司马梓涵,洪瑛瑛,李铁军
    2017, (3):  522-52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5     PMID: 28628158
    摘要 ( 1059 )   RICH HTML ( 1 )   PDF (3641KB) ( 5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ur, KCOT)中PTCH1基因突变与上皮细胞中bcl2、丝聚合蛋白和兜甲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PTCH1基因突变对肿瘤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法筛选出有PTCH1基因突变的KCOT患者及无突变者各2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皮细胞增殖相关蛋白bcl2、丝聚合蛋白、兜甲蛋白在KCOT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PTCH1基因发生突变的KCOT患者中,bcl2强阳性12例(12/20, 60%)、中度阳性4例(4/20, 20%)、弱阳性4例(4/20, 20%),非突变组中强阳性4例(4/20, 20%)、弱阳性10例(10/20, 50%)、阴性6例(6/20, 3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2, P=0.001)。丝聚合蛋白表达于上皮浅层1~4层细胞,突变组中丝聚合蛋白表达弱阳性11例(11/20, 55%)、阴性9例(9/20, 45%),未见强阳性和中度阳性表达,非突变组中丝聚合蛋白表达中度阳性6例(6/20, 30%)、弱阳性8例(8/20, 40%)、阴性6例(6/20, 30%),无强阳性表达病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2,P=0.48)。兜甲蛋白在突变组和非突变组KCOT衬里上皮细胞全层均呈阳性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CH1基因突变与KCOT肿瘤上皮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关,提示PTCH1基因突变可能促进肿瘤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用于诊断颌面部脉管疾病的准确性
    刘宇楠,刘筱菁,余小蒙,赵福运
    2017, (3):  527-53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6     PMID: 28628159
    摘要 ( 717 )   RICH HTML ( 1 )   PDF (1549KB) ( 5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在颌面部常见脉管疾病诊断中准确性、特异性,探讨FNAC是否可作为颌面部脉管疾病鉴别诊断的常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激光整形美容门诊就诊的面部肿物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入组病例的关键信息;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手术组以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依据,非手术组以治疗远期疗效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判断FNAC诊断口腔颌面部脉管疾病准确性。结果:共纳入病例93例,男性51例,女性42例,中位数年龄2.5岁。FNAC诊断脉管疾病结果为阳性的病例67例,其中最终诊断符合脉管疾病63例,不符4例,诊断结果为阴性病例26例,符合脉管疾病5例,不符合脉管疾病21例,对脉管疾病诊断的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4%;手术组29例,20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69%), 9例不符。误诊的9例最终病理结果包括脉管畸形3例,神经纤维瘤2例,错构瘤、皮脂腺囊肿、腺淋巴瘤、描述性诊断各1例。非手术组64例,61例与临床诊断符合,3例不符合,不符合病例均为脉管畸形。FNAC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总符合率为86%。结论:FNAC创伤小、结果回报快,对口腔颌面部常见脉管疾病具有辅助诊断的作用,可作为临床筛查手段,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评价
    范少轻,周彦恒
    2017, (3):  531-53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7     PMID: 28628160
    摘要 ( 927 )   RICH HTML ( 0 )   PDF (7028KB) ( 9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16~38岁,平均(21.5±5.6)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使用下颌外斜线区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共计26个软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磨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关系,侧貌改善。治疗后ANB角增大(0.80±1.02)°,P<0.05,Wits值增大(1.67±1.74) mm,P<0.05;L1NB距离减小(2.64±1.50) mm,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远中移动(3.26±1.95) mm,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尖远中移动(0.79±1.27) mm, P<0.05;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远中移动(3.06±1.80) mm,P<0.05。下颌牙齿与下颌平面的夹角:L1/MP角度减小(6.37±8.53)°,L5/MP角度减小(10.59±8.50)°,L6/MP角度减小(11.48±7.22)°,L7/MP角度减小(15.72±7.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唇和审美平面距离减小(1.70±1.59) mm, P<0.05。结论: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能够有效治疗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侧貌改善良好;下颌牙齿发生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位置锥形束CT影像判断分析及其临床应对措施
    陈全,张晓1张智勇,高巍,刘文曙,孟甜,陈宇寰,王慧丽
    2017, (3):  540-54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8     PMID: 28628161
    摘要 ( 1186 )   RICH HTML ( 1 )   PDF (1875KB) ( 8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回顾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定位方法及其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1例(81侧)上颌窦侧壁开窗植骨术(上颌窦外提升)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CB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位点相对上颌窦前外侧壁骨内血管孔道的位置及其临床应对措施。结果:71例(81侧)上颌窦外提升病例中,术前CBCT曲面断层模拟功能可以判断上颌窦前外侧壁近远中区域骨内存在血管孔道77侧(95.1%)。应用CBCT冠状面断层功能局部可观察到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位点相对上颌窦外侧骨壁血管孔道54侧(66.7%),其中3侧(3.7%)可见两条水平向大致平行走行的血管,另外27侧(33.3%)未见明显血管孔道。81侧的影像资料中有6侧两位医师的诊断不一致,CBCT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42(P<0.001)。54侧检出第一磨牙缺失位点上颌窦外侧骨壁内存在血管孔道的病例中,最低位置血管孔道距离牙槽嵴顶水平的平均距离为(13.0±4.7) mm(最小3 mm、最大 28 mm),距离上颌窦底水平的平均距离为(9.3±4.8) mm,其中1侧检出上颌窦底骨壁内血管孔道。根据手术记录,上颌窦侧壁开窗术中解剖骨壁内血管4侧,开窗有意识避开血管3侧,1侧因出血而中断手术,73侧手术记录中未见血管相关记录。结论:上颌窦前外侧骨壁血管孔道CBCT检出率较高,术前CBCT检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助于完善手术设计、降低术中损伤上颌窦前外侧骨壁内血管的风险。
    技术方法
    单纯放射性粒子治疗后的头颈部腺源性癌远处转移
    王威,郑磊,刘树铭,黄明伟,石妍,吕晓鸣,张杰,张建国
    2017, (3):  547-55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29     PMID: 28628162
    摘要 ( 842 )   RICH HTML ( 0 )   PDF (1258KB) ( 4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单纯125I粒子治疗后头颈部腺源性癌远处转移的一般规律。方法:2002年至2010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头颈部腺源性癌患者43例,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部位包括腮腺、颅底颞下窝、舌、上颌、咽旁、口底、颌下、唇。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远处转移率为53.5%(23/43);转移发生时间为5~96个月,平均时间(27.0±23.7)个月,中位时间21个月;肺为最常见转移部位(16/23,69.6%);远处转移常见病理类型为腺样囊性癌(14/23,60.9%)和非特异性腺癌(7/23,30.4%)。最终死亡26例,其中18例因转移而死亡,占所有死亡患者的69.2%(18/26)。27例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2例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2例消退小于50%,2例无效,有效率(CR+ PR)为90.7%。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60.1%和82.6%,5年分别为53.4%和56.0%。结论:对于手术禁忌或无法切除的头颈部腺源性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肺为最常见的部位。
    论著
    构建用于预测中药化学成分心脏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李雅秋,王旗
    2017, (3):  551-55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30     PMID: 28628163
    摘要 ( 881 )   RICH HTML ( 0 )   PDF (888KB) ( 7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当前用于预测心脏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模型仅限于hERG通道抑制作用这一机制,应用范围较狭窄。本研究旨在构建包含各类心脏不良反应的QSAR模型,以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潜在心脏毒性的预测。方法: 从Toxicity Reference Database(ToxRefDB)和Side Effect Resource(SIDER)数据库中共收集1 109个具有心脏毒性的化合物和789个不具有心脏毒性的化合物作为构建QSAR模型的训练集,应用ADMET Predictor软件计算、筛选分子描述符,通过两种算法(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依次纳入不同数量分子描述符分别构建QSAR模型,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内部验证选择最优模型,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及数据库共收集19种具有心脏毒性和10种不具有心脏毒性的中药化学成分作为外部验证集,评价所建QSAR模型对于中药化学成分心脏毒性预测的适用性。结果: 经筛选后共有220种分子描述符参与建模,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所建的最优模型为包含87种分子描述符的模型,其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70%,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和马修斯相关系数(Matthew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均为0.41。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所建的最优模型为包含13个神经元及87种分子描述符的模型,其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77%,约登指数和马修斯相关系数均为0.54。通过29种中药化学成分验证显示,支持向量机模型外部验证结果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40%,整体预测的准确率达到76%;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外部验证结果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60%,整体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3%。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模型预测能力要优于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的模型,通过已知毒性的中药化学成分验证表明,此QSAR模型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预测准确率,可以用于中药化学成分心脏毒性的预测。
    短篇论著
    T-Scan Ⅲ系统测量咬合力的可重复性体外研究
    舒广,秦一飞,许天民
    2017, (3):  557-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3.031    
    摘要 ( 696 )   RICH HTML ( 0 )   PDF (1875KB) ( 17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正畸治疗中咬合力在牙列中的分布越来越受到关注,咬合力的分布一方面反映了比形态学上的尖窝交错更加精细的咬合关系,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机械力作用下的牙齿移动。T-Scan-咬合分析仪(Tekscan,美国)提供了测量各牙位咬合力占牙列总咬合力百分比的工具。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