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8, Vol. 50 ›› Issue (4): 685-69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8.04.020
王怡然1, 2,周彦恒1,王雪东1,魏松1,刘伟涛1,3△
WANG Yi-ran1,2, ZHOU Yan-heng1, WANG Xue-dong1, WEI Song1, LIU Wei-tao1,3△
摘要: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 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 RPE), 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 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 A)前移(3.06±1.29) mm,RPE(2.16±1.27) 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中图分类号:
[1] | 付玉,胡鑫浓,崔圣洁,施捷. 骨性Ⅱ类高角错 |
[2] | 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周彦恒.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2): 346-355. |
[3] | 周境,刘怡.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测量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109-119. |
[4] | 王秀婧,张怡美,周彦恒.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稳定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1): 86-92. |
[5] | 常大桐,周彦恒,刘伟涛.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对上气道影响的锥束CT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4): 685-690. |
[6] | 刘伟涛, 周彦恒. 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临床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1): 69-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