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我国口腔医学创新性研究的思考
    张震康
    2010, (1):  1-4.      
    摘要 ( )   PDF (8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口腔科学的发展谈转化型研究的重要性
    徐韬
    2010, (1):  5-8.      
    摘要 ( )   PDF (7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腭裂分子发病机制的新进展
    柴洋
    2010, (1):  9-13.       PMID: 20429146
    摘要 ( )   PDF (4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专家笔谈
    口腔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吕培军, 孙玉春
    2010, (1):  14-19.      
    摘要 ( )   PDF (11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第一恒磨牙根尖区根管自然锥度的研究
    岳林, 韩怡
    2010, (1):  20-23.       PMID: 20140036
    摘要 ( )   PDF (6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第一恒磨牙根尖区根管自然锥度的状态。方法:离体上颌第一磨牙40颗和下颌第一磨牙44颗,从根尖孔处每隔1 mm与根管走行方向垂直连续横切,立体显微镜下30倍放大测量主根尖孔和距根尖孔1、2、3 mm处根管横断面颊舌向和近远中向的最大径及最小径,寻找根管的最狭窄部位,计算根尖3 mm区根管各层区段的锥度。结果:上、下第一磨牙根管最狭窄处47.5%~60.0%位于根尖孔,25.0%~42.5%位于距根尖孔1 mm处;根尖3 mm区域根管锥度主要呈瓶颈型,距根尖孔1~2 mm区段根管锥度最大且变异较大(0.07~0.35),在1 mm处形成最缩窄的颈环;根管最大径的锥度大于最小径的锥度。结论:第一磨牙根尖部根管的自然锥度主要呈瓶颈型,在距根尖孔1 mm处形成的颈环形态有利于定位根管治疗的操作止点,根尖区根管锥度变异较大,可能影响根管的清创质量。

    脱矿冻干骨粉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治疗牙周骨下袋
    康军, 沙月琴, 欧阳翔英
    2010, (1):  24-27.       PMID: 20140037
    摘要 ( )   PDF (8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应用脱矿冻干骨粉(decalcified freeze-dried bone allograft, DFDBA)植骨术以及脱矿冻干骨粉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完成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的12例牙周炎患者(慢性牙周炎9例,侵袭性牙周炎3例)的15处骨下袋(30个位点),其中10处骨下袋(20位点)进行DFDBA植骨术(DFDBA组),另外5处(10个位点)进行DFDBA与PRP联合植骨术(DFDBA+PRP组),术后6个月复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差别。结果:DFDBA组术前的平均PI,BI,PD和CAL分别为1.7, 2.7, 6.0 mm和7.0 mm;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1.5, 1.8, 3.9 mm和4.4 mm。DFDBA+PRP组术前的平均PI,BI,PD和CAL分别为1.8, 2.9, 6.2 mm和7.1 mm;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1.5, 1.7, 3.2 mm和3.6 mm。术后两组PI无明显变化,BI,PD和CAL均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 ,而DFDBA+PRP组PD和CAL的改善优于DFDBA组(P<0.05)。结论:DFDBA植骨术以及DFDBA与PRP联合植骨术治疗牙周骨下袋均有良好临床疗效,而后者的疗效更优于前者。

    侵袭性牙周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FBAT分析
    田雨, 徐莉, 孟焕新, 任秀云, 陈智滨, 张立, 刘凯宁
    2010, (1):  28-32.       PMID: 20140038
    摘要 ( )   PDF (7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运用家系为基础的相关性检验(family based associated test, FBAT)方法,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 Ⅰ和Fok Ⅰ)的关联。方法:纳入93个核心家系的93个先证者和155个一级亲属,先证者和亲属VDR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法完成。结果:研究人群的T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6%和5.4%,未发现tt基因型,先证者父亲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母亲(9.8% vs 1.6%,P=0.005);研究人群的F和f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1%和42.9%。FBAT检验的加性模型、隐性模型和显性模型均未显示VDR Taq Ⅰ和Fok Ⅰ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gP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对中国人AgP家系成员VDR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初步分析,FBAT检验的结果未显示VDR Taq Ⅰ和Fok Ⅰ位点与AgP相关,其中VDR Taq Ⅰ位点有信息的家系数目较少可能影响FBAT的分析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安娜, 欧阳翔英, 韩蔚,
    2010, (1):  33-36.       PMID: 20140039
    摘要 ( )   PDF (5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存在牙周致病菌。方法:共选取在手术过程中剥离的、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动脉内膜标本10例,采用PCR扩增16S rDNA (16S ribosomal DNA)片段的方法,检测7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福赛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 Tf)、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 P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 Td)及直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Cr)。结果:10例标本中有3例检测出了牙周可疑致病菌,3例样本均检出了Pg,这3例中有1例同时检出了Tf,另1例同时检出了Pn;其余7例标本未检出相关牙周致病菌。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中检出了部分牙周可疑致病菌,为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提供了初步证据。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的关系
    张立, 孟焕新, 赵红珊, 李启艳, 徐莉, 陈智滨, 释栋, 冯向辉
    2010, (1):  37-40.       PMID: 20140040
    摘要 ( )   PDF (4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汉族人种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取90名侵袭性牙周炎患者、34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和91名健康对照者,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TaqⅠ限制性内切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VDR基因的多态性。结果:(1)Tt基因型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 vs 7.7%,P=0.065),而在女性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与女性健康对照者之间,Tt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 vs 4.2%, P< 0.05);在男性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与男性健康对照者间,Tt基因型的频率则几乎没有差异(10.8% vs 11.6%, P>0.05);(2)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Tt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携带Tt型VDR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女性患侵袭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锥形束CT测量离体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效果的评价
    钟金晟, 欧阳翔英, 柳登高, 曹采方
    2010, (1):  41-45.       PMID: 20140041
    摘要 ( )   PDF (17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锥形束CT对离体干下颌骨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9个干下颌骨上有Ⅱ°根分叉病变的20颗第一、第二磨牙进行检查,并测量相关的8个参数,与直接探诊测量结果、根尖片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对全部根分叉病变进行准确分度,对于全部8个参数中的5个,CBCT和直接探诊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分叉开口至骨嵴顶、骨袋底及水平骨缺损最深处距离3个参数则CBCT小于探诊结果(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两种方法对根分叉开口位置的判定不一致。两颗磨牙的根分叉病变无法通过根尖片进行诊断,且根尖片测量只能获得全部8个参数中两个参数的相关数据。结论:在体外,CBCT可以为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提供较为准确、全面的三维信息。

    全瓷修复体饰瓷疲劳损伤的初步分析
    刘亦洪, 冯海兰, 刘光华, 沈志坚
    2010, (1):  46-49.       PMID: 20140042
    摘要 ( )   PDF (15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临床损伤失效的全瓷修复体的损伤形貌观察,分析全瓷修复体饰瓷疲劳损伤的机制和过程,以及缺陷与饰瓷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断裂或破碎的全瓷修复体,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观察其断裂面和咬合面微观形貌以及饰瓷的缺陷,X线衍射能谱分析(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饰瓷内不均质部分的化学成分。运用陶瓷损伤形貌分析的方法,分析全瓷修复体的断裂方式和损伤特征。结果:全瓷修复体的最终损伤失效包括完全断裂、饰瓷崩瓷和饰瓷脱瓷3种方式。氧化铝全瓷冠发生了完全断裂,氧化锆全瓷冠发生饰瓷崩瓷或饰瓷脱瓷。饰瓷疲劳损伤包括表面磨损、锥状裂纹和饰瓷脱瓷3种模式。饰瓷表面发现气孔和污染颗粒缺陷。结论:全瓷修复体应设计多点咬合接触,分散咬合应力。饰瓷脱瓷发生于饰瓷层过薄的情况,适当的饰瓷厚度保证饰瓷的抗疲劳损伤能力。临床需严格控制饰瓷烧结过程的环境污染。

    咬合干扰致大鼠咬肌组织蛋白基因产物及P物质表达变化
    曹烨, 李锴, 傅开元, 谢秋菲
    2010, (1):  50-55.       PMID: 20140043
    摘要 ( )   PDF (49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咬合干扰后大鼠咬肌组织损伤情况以及外周神经介质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和P物质(substance P,SP)在咬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咬合干扰后咀嚼肌疼痛的外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粘固0.4 mm厚度全冠制造咬合干扰,对照组模拟干扰过程不施加干扰。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干扰后1、5、10、21 d(实验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测定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实验组动物在各时间点测试后于全麻下行心脏灌注,对照组在21 d测试完毕后全麻下行心脏灌注,取双侧咬肌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对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抗PGP9.5和抗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施加0.4 mm咬合干扰后各时间点大鼠表现出双侧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咬肌组织经HE染色未见肌纤维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咬合干扰后PGP9.5表达在早期增高并且持续至观察结束;SP表达在5 d时到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观察结束时与对照组相近。结论:咬合干扰所致大鼠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与肌肉损伤和炎症无直接关系;咬合干扰致大鼠咬肌机械刺激痛觉敏感的初期可能存在外周敏化机制。

    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的关系
    刘建彰, 徐军
    2010, (1):  56-59.       PMID: 20140044
    摘要 ( )   PDF (6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牙合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例牙列缺失患者肌力闭合道终点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前后向距离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的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左右向距离以及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范围的前后径、左右径均未见与垂直距离明显相关。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区域中心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1~4 mm,左右偏移(0.42±0.47) mm,分布于前后径(1.36±0.58) mm、左右径(1.56±0.62) mm的散在区域。结论: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正中关系位向前方偏移,但左右向偏移程度及分布范围未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

    齿科铸造用纯钛制作义齿支架的临床效果评价
    杨旭, 谭建国, 李德利, 周建锋, 陈立
    2010, (1):  60-62.       PMID: 20140045
    摘要 ( )   PDF (4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齿科铸造用纯钛制作总义齿基托及可摘义齿金属支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的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齿科铸造用纯钛(日进株式会社,日本)与Wironit钴铬合金(BEGO公司,德国)铸造局部义齿支架或总义齿基托,于义齿戴用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诊,检查患者佩戴义齿的临床效果,评价义齿的安全性、强度、适合性。结果:采用的齿科铸造用纯钛或钴铬合金制作总义齿基托或者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两种材料在安全性、强度和适合性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所采用的齿科铸造用纯钛可以用于临床制作总义齿基托及可摘局部义齿支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的临床应用
    佟岱, 黄明伟, 张建国, 冯海兰, 李彦生
    2010, (1):  63-66.       PMID: 20140046
    摘要 ( )   PDF (6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进行恶性肿瘤腔内照射治疗的新方法,以弥补原方法的不足。方法:6例上颌区恶性肿瘤已侵及眶底和颅底的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患者的头部螺旋CT扫描数据输入电脑,经Mimics 8.11软件和Geomagic 7.0软件处理后,获得患者肿瘤术后缺损部位的三维影像,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高位弹性阻塞器,阻塞器戴入完成后,制定放疗计划,在组织内插植125I放射性粒子的同时,在阻塞器式布源器上对应靶区的部位埋入125I放射性粒子并计数,CT摄片检验放射性粒子稳定情况,并对患者随诊12个月。结果:全部患者的阻塞器固位、稳定良好,与设计的靶区组织贴合。阻塞器式布源器内的125I放射性粒子稳定性良好,6例患者阻塞器式布源器上植入的粒子数共计105粒,占总植入粒子数(189粒)的55.6%,阻塞器式布源器戴入后,照射患者靶区的放射性粒子数量比戴入前明显提高。随访12个月后,6例患者局部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在其上植入放射性粒子对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的放疗靶区部位进行放射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放射性粒子的放射治疗效果。

    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赵雪竹, 刘玉华, 徐军, 韩鸿宾, 徐晓娟
    2010, (1):  67-73.       PMID: 20140047
    摘要 ( )   PDF (25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选用MAGFIT EX400,MAGFIT EX600及MAGNEDISC 800型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分别设计为不铸接、与镍铬合金铸接和与金钯合金铸接3种形式,并完成衔铁根帽的制作。体内实验选择需行磁性附着体可摘义齿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Siemens SONATA 1.5-T磁共振仪对所有样本及研究对象进行扫描,对体外样本伪影最大径进行测量和比较,对体内实验的伪影对头颈部解剖结构成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MAGFIT EX400型、MAGFIT EX600型及MAGNEDISC 800型衔铁的伪影最大纵径分别为158.94、168.52和173.00 mm。衔铁伪影对颏部、舌、唇、软硬腭、颌骨的磁共振成像造成明显影响,位于后牙区的衔铁对脑及脊髓的成像造成影响。采用SE序列及左右向的频率编码,可以减小衔铁对头颈部MRI的影响。结论:磁性附着体的衔铁对磁共振成像有明显影响。

    婴儿唇腭裂修复术中输注不同浓度含糖液的效果分析
    关明, 刘瑞昌, 杨旭东, 董稳, 刘克英
    2010, (1):  74-77.       PMID: 20140048
    摘要 ( )   PDF (5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监测术中婴儿(2~12月)血糖浓度,探讨输注葡萄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标准为Ⅰ~Ⅱ级唇腭裂患儿(2~12月)90例(先天糖尿病患儿除外),按输液成分的不同分为3组:Ⅰ组输注生理盐水,Ⅱ组输注2.5%(质量分数)葡萄糖,Ⅲ组输注5%(质量分数)葡萄糖,均按6~8 mL/(kg·h)输注,即Ⅱ、Ⅲ组术中输注葡萄糖分别为150~200 mg/(kg· h)和300~400 mg/(kg·h),每组各30例。患儿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均吸入七氟烷(Sevoflurane)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诱导后即开始输注液体)。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禁食时间、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监测麻醉诱导前(即输注液体前),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术毕时的血糖浓度。结果:3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性别、禁食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前血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诱导后血糖浓度均高于诱导前。诱导后Ⅰ组血糖浓度偏低的发生率达13.3%(4/30, 2.8~4.3 mmol/L),最低血糖为3.1 mmol/L,未发生高血糖。诱导后Ⅱ组各时间点血糖浓度低于Ⅲ组,高于Ⅰ组,高血糖的发生率为10%(3/30,>11.1 mmol/L),最高血糖浓度为12.7 mmol/L。诱导后Ⅲ组患儿各时间点的血糖浓度高于Ⅰ组及Ⅱ组,高血糖的发生率达70%(21/30,>11.1 mmol/L),最高血糖浓度达22.1 mmol/L。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术毕时血糖浓度:Ⅰ组为(5.8±1.3) mmol/L,(8.4±1.7) mmol/L和(10.6±2.8) mmol/L;Ⅱ组为(6.3±1.4) mmol/L,(8.5±2.5) mmol/L和(11.3±2.9) mmol/L;Ⅲ组为(6.6±1.5) mmol/L,(8.2±2.1) mmol/L和(12.2±3.5) mmol/L。结论:婴儿唇腭裂全麻术中以6~8 mL/(kg·h)速度输注2.5%葡萄糖液较为适合,但术中仍应加强血糖浓度的监测。

    口服咪唑安定镇静术在儿童口腔科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
    夏斌, 刘克英, 王春丽, 孙利军, 葛立宏
    2010, (1):  78-81.       PMID: 20140049
    摘要 ( )   PDF (7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在门诊对儿童实施口服咪唑安定镇静术下的口腔治疗,观察镇静效果,并对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择在门诊常规条件下进行治疗时按Venham行为表现分类属于极不配合或无有效交流的23名4~14岁身体健康的儿童(ASA Ⅰ)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了45人次的口服咪唑安定(0.15~0.70 mg/kg)镇静下治疗。每次镇静治疗时记录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镇静和行为分度,治疗结束时记录患者及其家长对镇静方式的满意度和接受度。结果:23人中男孩为19人,女孩4人,平均年龄6.2岁。在所有的45人次治疗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安全,施治医师对其中40人次的镇静效果满意并完成了预定的治疗,3名儿童的镇静效果不理想转为全身麻醉下治疗,只有2名儿童的家长对再次镇静下治疗提出异议。7名按期复查的儿童中有6名能接受常规条件下的口腔诊疗。结论:儿童口腔治疗时口服镇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一部分常规治疗有困难的病例顺利接受治疗,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向施压测定自酸蚀与全酸蚀粘接系统粘接强度
    赵奇, 薛世华, 刘志勇, 吴凌云
    2010, (1):  82-84.       PMID: 20140050
    摘要 ( )   PDF (4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自酸蚀和全酸蚀粘结系统对牙釉质的剪切粘结强度,为临床选择粘结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取近期拔除人上中切牙10颗,轴向纵切,一分为二,分别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一组用Single BondTM 2粘结FiltekTM Z250树脂;另一组用SE Bond粘结FiltekTM Z250树脂。所有试件按自切端向颈部施压法测定剪切粘结强度。结果:Single BondTM 2对牙釉质的剪切粘结强度大于SE Bond,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酸蚀粘结系统对牙釉质的粘结剪切强度大于自酸蚀系统,临床上对牙釉质的粘结应选择全酸蚀技术,采用自切端向颈部的方向施压的原则测定试件的剪切粘结强度更具有科学性。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骨吸收相关因子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表达
    王恩博, 崔念晖, 柴原孝彦, 野村武史, 张伟, 俞光岩
    2010, (1):  85-89.       PMID: 20140051
    摘要 ( )   PDF (9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研究几种骨吸收相关因子如细胞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 1α, IL-1α)、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 PTHrP)和破骨细胞标志物抗酒石酸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TRAP)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囊壁组织上的表达特点。方法:20例KCOT石蜡标本连续切片5张,1张HE染色核实诊断,其余4张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检测TRAP、 RANKL、OPG、IL-1α和PTHrP抗体在KCOT囊壁组织上的表达。结果:KCOT囊壁组织上分别有TRAP、RANKL、OPG、IL-1α和PTHrP的阳性表达,其中TRAP和RANKL主要表达在囊壁结缔组织与骨交界面位置。10例有TRAP阳性表达,12例RANKL阳性表达可位于纤维结缔组织内、血管腔周围和上皮层。TRAP和RANKL双阳性表达5例。OPG在囊肿上阳性表达少。IL-1α在上皮层和纤维结缔组织层均有表达,但阳性细胞主要是棘细胞层和表层细胞。PTHrP也可在上皮细胞层和结缔组织层表达。结论:RANKL、IL-1α和 PTHrP等骨吸收相关因子参与调节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导致骨吸收。

    急诊牙外伤患者临床分析
    白洁, 姬爱平, 于冬梅
    2010, (1):  90-93.       PMID: 20140052
    摘要 ( )   PDF (10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牙外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以指导牙外伤的防护、应急处理和治疗。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科的牙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急诊牙外伤的性别、时间分布,伤后就诊时间,外伤原因,牙外伤的数目、部位、类型和应急处理情况等。结果:18岁以下牙外伤就诊患者的高峰年龄段为2~4岁和7~12岁;婴幼儿中男、女构成比差别较小,7岁以上的各年龄组中男性牙外伤患者多于女性;春季牙外伤病例较少,冬季较多;周末发生牙外伤较多;95.3%的患者在发生牙外伤后24 h内到急诊就诊;5岁以下的儿童多在室内受伤,5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多在室外受伤,成人外伤原因多样;受伤牙位左右基本对称,上中切牙最易受累;64.6%的患者累及两颗及两颗以上牙;各类型牙外伤中,冠折最为多见;71.0%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结论:了解牙外伤的发病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牙外伤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能够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牙外伤的宣教,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急诊牙外伤常累及多颗牙齿,并伴发不同程度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临床检查及治疗应全面,避免漏诊。

    下颌骨半柱状骨块重建牙种植患者萎缩牙槽嵴的临床疗效
    唐志辉, 吕宏, 曹梅霞, 吴敏节
    2010, (1):  94-97.       PMID: 20140053
    摘要 ( )   PDF (7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以下颌骨外斜线半柱状骨块重建前牙单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明显萎缩牙槽嵴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环形钻或柱形钻将前牙单牙缺失骨缺损区的受骨床预备成半凹柱状,使用环形钻从患者的下颌骨外斜线和升支取与半凹柱直径等同、长度等同或略长的半柱状骨块,将获取的骨块与受骨床嵌贴后用钛钉固定,愈合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观察牙槽嵴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量增加情况;再过2~4个月以冠修复种植体,观察1年后种植体的周围组织健康状况和邻面嵴顶骨吸收状况。结果:14例患者15个部位的牙槽嵴水平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8±0.8) mm(x±s),5例患者5个部位的牙槽嵴垂直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0±1.2) mm(x±s);平均愈合(4.5±1.7)个月(x±s)后,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吸收率分别为8%和7%。取骨区未出现神经损伤麻木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个部位均完成了牙种植修复,观察1年无种植体脱落,探诊深度均≤4 mm,邻面嵴顶骨吸收(0.7±0.35) mm(x±s)。结论:这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骨愈合快、取骨区神经损伤反应轻等优点,是重建上前牙单牙缺失牙槽嵴缺损的较好方法。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中牙齿的分割精度
    刘怡, James MAH, 许天民
    2010, (1):  98-102.       PMID: 20140054
    摘要 ( )   PDF (5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影像中分割提取正常牙齿体积的精度。方法: 选择10例正畸减数病例拔除的双尖牙24颗,采用排水法物理测量其体积(volume of water, Vw),其中7例(16颗牙齿)在减数前采用i-CAT进行三维扫描, 3例(8颗牙齿)使用CB MercuRay。使用Amira 4.0软件在CBCT影像中分割提取减数双尖牙并测量其体积(volume in amira, Va)。所有的测量均由两名操作者测量两次。采用配对t检验对Vw与Va进行统计学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确定组内及组间的相关性。结果:样本总体平均Vw为(0.553±0.082) cm3,平均Va为(0.548±0.079) cm3 [操作者1为(0.529±0.078) cm3,操作者2为(0.567±0.085) cm3],Va与Vw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Va的测量在两个操作者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组间相关系数高。Amira软件中表面光滑处理的过程可以损失3%~12%的体积。结论:利用CBCT分割提取双尖牙根是可行的,但分割提取的体积与正常相比有小范围的差异(本研究为-4%~7%),表面处理功能中虽然能美化视觉效果,但有体积的丢失。

    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种植区域美学效果的临床研究乳头
    李健慧*, 邸萍*, 胡秀莲, 邱立新, 崔宏燕, 林野
    2010, (1):  103-107.       PMID: 20140055
    摘要 ( )   PDF (20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人,平均年龄41.5岁)共14个牙位,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后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对牙龈成型3~6个月。开始永久修复时,对相邻的天然牙冠缺隙侧的邻面以无创瓷贴面改善牙型,加宽邻牙缺隙侧邻面颈部至外形高点之间的近远中宽度,改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指标:(1)评价标准:在模型上测量修复前、后种植体与邻牙之间黑三角的水平向和垂直向数值变化,水平测量龈缘水平(黑三角底边)的近远中距离(A-B),垂直测量龈缘中点(黑三角底边中点)至牙冠接触点之间距离 (C-D);(2)瓷贴面的检查:有无脱落或缺损;(3)牙龈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结果:10位患者共14个种植体邻牙接受邻面无创瓷贴面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6~27 个月,平均10.4个月。 修复前黑三角的水平向距离平均为(3.1 ±0.8) mm, 修复后平均(1.1±0.5) mm, 修复前黑三角的垂直向距离平均(5.3±1.1) mm,修复后平均(2.9 ±0.7) mm,至最后一次复查均未见瓷贴面脱落或破损,牙龈出血指数为0~1。结论: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牙周病患者种植区域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黑三角,改善美学效果的方法易行,近期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计算机辅助全口义齿选牙方法研究
    王宇光, 吕培军, 王勇, 孙玉春, 赵一姣
    2010, (1):  108-110.       PMID: 20140056
    摘要 ( )   PDF (5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用于全口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的自动选牙方法,将其与传统人工选牙方法比较,评价其选牙效果。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临床制取牙合堤的三维数据,在Imageware11软件平台下对牙合堤上特定标志点进行测量。基于Matlab 7.1软件平台,综合考虑总义齿选牙时需考虑的患者面型、人工牙牙合龈径及近远中径、人工前牙列近远中径与口角线间弧长的关系等诸多选牙因素,编写选牙软件。选取20例临床患者的牙合堤及无牙颌模型,对比采用软件选牙及技师选牙的结果,评价软件的选牙效果。结果:软件与人工方法选牙的一致率为70%。结论:选牙软件可以定量表达全口义齿人工牙的选牙规则,实现更加客观、自动化及标准化的选牙,扩充了全口义齿CAD/快速成形技术(RP)辅助制作系统人工牙数据库,增强了该系统的功能。

    可摘局部义齿牙合支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韩静, 吕培军, 王勇
    2010, (1):  111-113.       PMID: 20140057
    摘要 ( )   PDF (5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齿牙合支托的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可摘局部义齿专用设计软件探索路线。方法:应用层析扫描仪扫描牙列缺损石膏模型获得三维点云数据。以三维设计软件唐龙系统为平台,用C++语言开发牙合支托设计模块。提取基牙点云数据,首先以投影法确定牙合支托组织面轮廓线,然后分别构建组织面及抛光面,形成由两张曲面相互拼合成的一个封闭实体。结果: 应用新开发的牙合支托设计模块设计牙合支托操作简单,形成的牙合支托表面光顺平滑,外形凸度与牙体表面一致,可达到临床要求。结论: 以唐龙系统为平台开发的牙合支托设计模块设计自动程度比通用软件大幅提高,设计者不需要掌握专门的计算机知识,适合口腔医生使用。牙合支托建模技术路线具有一定普遍性,对最终完成可摘局部义齿专用设计软件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护理
    李秀娥, 杨悦, 刘筱菁, 郭宏梅, 李华
    2010, (1):  114-116.       PMID: 20140058
    摘要 ( )   PDF (4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41例(151侧患眼)接受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和分析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及其预防的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血管危象、移植颌下腺导管堵塞、涎瘘和舌下神经暂时性麻痹,针对上述并发症提出护理相关措施。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减轻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

    综述
    艾滋病口腔病损的研究进展
    韩莹, 刘宏伟
    2010, (1):  117-121.       PMID: 20140059
    摘要 ( )   PDF (6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