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4-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进展--截止到2003年2月
    陆道培
    2003, (2):  113-114.      
    摘要 ( 1687 )   PDF (79KB) ( 9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人类白细胞抗原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黄晓军, 陈育红, 韩伟, 陈瑶, 洪虹, 陆道培
    2003, (2):  115-118.       PMID: 12920822
    摘要 ( 2195 )   PDF (210KB) ( 14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相合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方法:总结我所于2000年7月至2001年12月进行的7例HLA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包括3例慢性髓性白血病、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来源:6例为外周血干细胞,1例为骨髓干细胞.预处理方案为改良马利兰(busulfan,BU)/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或BU/CY+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采用环孢霉素A及短疗程氨甲喋呤,5例患者加用霉酚酸酯(骁悉).结果:1例为骨髓造血干细胞,采集骨髓单个核细胞数3.41×108 /kg,6例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平均接受8.46×108 /kg(4.30×108~15.35×108 /kg)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平均+13天(+11~+16天)中性粒细胞(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大于0.5×109 /L.平均+16天(+11~+23天)血小板大于20.0×109 /L.发生急性Ⅰ~Ⅱ度GVHD 3例(42.9%),无1例严重的急性GVHD,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 2例(28.6%).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6~24月),7例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1)对于HLA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BU/CY+ATG可能成为有效的预处理方案.(2)对于HLA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可以作为干细胞来源之一.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浓缩与低温冷冻保存
    刘开彦, 高志勇, 姜永军, 董文川, 李丹, 王逸兰, 黄宁伟, 陆道培
    2003, (2):  119-122.       PMID: 12920823
    摘要 ( 1736 )   PDF (206KB) ( 22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建立中的脐带血采集、分离、低温冻存的方法.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已冻存经过HLA配型的脐带血(cord blood,CB)3 744份.CB采自经检查符合要求的足月顺产或剖宫产新生儿,经(citrate phosphate adenine dextnse, CPD-A)抗凝,用密闭式血袋采集法采集.采集后置于室温保存,18 h内处理.用羟乙基淀粉(hydroxythyl starch, HES)沉降后一次分离方法去除绝大多数红细胞及大部分血浆.采用以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为主的冷冻保剂,冷冻保存CB.DMSO的终质量分数为10%.经序控降温后,置于-196 ℃液氮中保存.结果:分析了3 744份冻存CB,平均采集量为(93±22) ml(45~198 ml).浓缩后平均体积为(38±8) ml(30~60 ml);浓缩前后有核细胞数.浓缩前平均有核细胞数为11.2×108±5.3×108(4.5×108~45.1×108);采用HES沉降一次离心浓缩去除红细胞后的平均有核细胞数为9.7×108±4.6×108(3.1×108~30.5×108);平均有核细胞回收率为79%.质控检测40份标本细胞活率为88.2%,CFU-GM回收率和CD34+细胞计数分别为97.6%和86.4%.结论:本研究采用的CB采集、冻存及造血干细胞和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37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资料分析
    克晓燕, 景红梅, 李敏, 安秀云, 高子芬
    2003, (2):  123-127.       PMID: 12920824
    摘要 ( 1602 )   PDF (317KB) ( 11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开展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标准化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病理及临床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诊断的37例MALT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因素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MALT型39例占8.82%(可追踪病例37例),发病中位年龄52岁,50岁以上患者占63.6%.MALT型NHL的发病部位以胃肠最多见, 共28例,占71.8%;其次为甲状腺、腮腺、眼眶、肺.MALT型NHL中低度恶性占70.3%,低度恶性伴转化(中度恶性)占27%.临床分期Ⅰ期占53.6%,Ⅱ期28.6%,Ⅲ期14.3%,Ⅳ期3.6%.37例可追踪MALT型NHL的病理标本中35例表达CD20抗原,2例不确定,其中4例疑难病例通过PCR检测IgH克隆性重排协助诊断.13例胃MALT型淋巴瘤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率为46.15%.胃MALT型淋巴瘤患者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仅1例接受单纯抗生素治疗.28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患者除5例外,均曾接受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接受系统化疗,部分加局部放疗,尚无接受单纯胃放射治疗者.结论:MALT型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以低度恶性为主,肿瘤发展进程缓慢;不同的发病部位、分类、分期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均为重要的预后风险因素,可用于协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88例恶性淋巴瘤预后相关资料分析
    景红梅, 克晓燕, 高子芬, 王良绪
    2003, (2):  128-131.       PMID: 12920825
    摘要 ( 1622 )   PDF (209KB) ( 9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ML)发病、病理及免疫分型特点,探讨基因分型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标准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法(SABC法)对病理标本进行免疫分型,PCR检测病理及骨髓标本IgH(FR2A,3A)和TCR(β,γ)基因重排,同时对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ML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较霍奇金淋巴瘤(HL)发病率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60岁以上发病者占38.6%;其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60岁以下者.(2)B-NHL发病率为68.6%,T-NHL为28.6%;B-NHL的3年生存率高于T-NHL.(3)低度恶性NHL占42%,中、高度恶性占58%;低度恶性组平均生存时间较中、高度恶性组长,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生存期分析显示Ⅰ~Ⅱ期NHL预后明显优于Ⅲ~Ⅳ期.(4)PCR检测病理及骨髓标本的IgH和TCR重排,B-NHL FR2A的阳性率分别为66.7%及56.2%;FR3A阳性率分别为90.4%及81.2%;T-NHL中TCRβ、γ阳性率分别为91.7%及75.0%;病理标本的阳性率略高于骨髓, T、B分型与免疫分型相符.结论:年龄,T、B分型和临床分期是影响NHL预后的重要因素;分子生物学检测作为辅助手段可以肯定免疫分型结果并补充其不足,骨髓及外周血检测除协助分型外可用于肿瘤微小残留病的监测.
    血浆巨细胞病毒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用于指导干预性治疗
    许兰平, 黄晓军, 郭乃榄, 任汉云, 张耀臣, 陆道培
    2003, (2):  132-135.       PMID: 12920826
    摘要 ( 2070 )   PDF (212KB) ( 8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用血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结果指导抗CMV干预性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999年8月至2001年7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的所有患者自预处理开始,常规用PCR法检测血浆的CMV-DNA(采用华美公司生产的巨细胞病毒4 ℃PCR检测试剂盒),每周1次.其中尚无CMV病的临床表现而检测到血浆CMV阳性的患者89例.随机选取52例阳性患者给予干预性治疗.将上述89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停止治疗时血浆CMV-PCR转阴组、停止治疗时未转阴组、血浆CMV阳性未治疗组)比较各组CMV病的发生率.CMV病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 曲线表示,曲线间的比较用Log-Rank(曲线无交叉)或Breslow(曲线交叉)检验,某时点率的比较采用RXC列联表或χ2检验. 结果:100 d内CMV病的发生率,在治疗后血浆CMV-PCR由阳性转为阴性组为10.26%,治疗结束时血浆CMV-PCR仍为阳性组为66.67%,血浆 CMV-PCR阳性未治疗组为36.24%(P=0.0000).上述3组中任两组移植后100 d CMV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移植后1年时上述3组CMV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65%、75.00%、42.95% (P=0.0009),治疗未转阴组与治疗转阴组和阳性未治疗组相比,CMV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血浆CMV-PCR检测结果用来指导干预性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干预性治疗后血浆CMV-DNA仍未转阴者, 应考虑换药或联合用药治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引起的血细胞减少与遗传学疗效的关系
    江倩, 陈珊珊, 江滨, 江浩, 陆颖, 黄晓军, 陆道培
    2003, (2):  136-140.       PMID: 12920827
    摘要 ( 1837 )   PDF (262KB) ( 10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期引起的血细胞减少与遗传学疗效的关系.方法:54例CML慢性期患者,日服伊马替尼 400或600 mg,持续18个月.结果:伊马替尼治疗初期2个月,患者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2.0×109 L-1)、贫血(血红蛋白<100 g*L-1)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 L-1)的发生率分别为14.8%、37.0%和27.8%,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出现严重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需要减量或中断治疗.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越低、血小板越高,治疗中白细胞和血红蛋白谷值越低;治疗前血小板越低,治疗中血小板谷值越低.严重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治疗前血小板≥500×109 L-1和外周血嗜碱细胞≥5%及治疗前血小板<100×109 L-1和外周血嗜碱细胞≥5%.伊马替尼治疗1年中,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者在治疗各期、出现贫血者在治疗6个月内、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者在治疗3个月时获得的遗传学效应均显著降低.结论:血细胞减少是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比较常见的毒副作用,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与持久获得较低的遗传学疗效显著相关,出现贫血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与治疗早期(6个月内)获得较低的遗传学疗效显著相关.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杀伤肿瘤效应比较的实验研究
    虞积仁, 石永进, 岑溪南, 董玉君
    2003, (2):  141-142.       PMID: 12920828
    摘要 ( 1726 )   PDF (120KB) ( 9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反复冻融法提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rrazolium, 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摄取肿瘤细胞抗原,并提呈给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所获得的DC-A-CIK细胞对同一肿瘤靶细胞的杀伤活性,较CIK细胞、未摄取抗原的DC-CIK细胞及摄取不相同肿瘤抗原的DC-A不相同-CIK细胞具有更高的杀伤活性.结论:摄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相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特异性和杀伤活性.
    原发结外淋巴瘤139例临床及误诊分析
    岑溪南, 马明信, 郭辉, 武淑兰, 王颖, 邱志祥, 王文生, 欧晋平, 许蔚林, 董玉君, 朱平, 虞积仁
    2003, (2):  143-145.       PMID: 12920829
    摘要 ( 1723 )   PDF (149KB) ( 9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误诊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原发部位分布情况、首发症状及误诊情况等.结果:(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76年12月至2002年2月住院的淋巴瘤患者458例,其中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139例(占30.3%);(2)原发部位广泛,前5位依次为胃肠道20.9%(29/139),鼻腔18.7%(26/139),Waldeyer环12.9%(18/139),脾10.8%(15/139),皮肤6.5%(9/139);(3)结外淋巴瘤的误诊率高达80.6%,淋巴结内淋巴瘤误诊率为28.5%;(4)结外淋巴瘤首发症状依不同部位有不同临床表现,但多无特异性.结论:原发结外淋巴瘤并不少见,因其分布部位广泛,首发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极高,应引起临床各科关注.
    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素原的不同肽段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董献红, 李菊香, 钟光珍, 任永生, 吴胜英, 唐朝枢
    2003, (2):  146-149.       PMID: 12920830
    摘要 ( 1809 )   PDF (227KB) ( 8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ADM)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NO)生成的作用,以及肾上腺髓质素原N端20肽(PAMP)和肾上腺升压素(ADT)对ADM这一作用的影响.方法:ADM, PAMP和ADT孵育离体大鼠主动脉2 h后,测定孵育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和所孵育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反映NO的生成量.结果: ADM(10-9~10-7 mol*L-1)浓度依赖地刺激大鼠主动脉组织亚硝酸盐的生成和NOS的活性.10-8 mol*L-1的ADM孵育血管后,每毫克蛋白亚硝酸盐的生成量为(0.282±0.046) μmol,NOS活性为(0.323±0.056) pmol*min-1,显著高于对照组[每毫克蛋白(0.173±0.026) μmol和(0.110±0.028) pmol*min-1,P<0.01].此浓度的ADM与相同浓度的PAMP或ADT共同孵育血管后,每毫克蛋白亚硝酸盐的生成量为(0.204±0.049)或(0.150±0.036) μmol,NOS活性为(0.178±0.023)或(0.123±0.031) pmol*min-1;ADM,PAMP和ADT三者共同孵育, 每毫克蛋白亚硝酸盐的生成量为(0.162±0.029) μmol,NOS的活性为(0.110±0.024) pmol*min-1,均显著低于ADM (10-8 mol*L-1)单独孵育组(P<0.01).无论PAMP还是ADT单独孵育血管组织均不影响其亚硝酸盐的生成和NOS的活性. 结论:ADM可增强大鼠主动脉NOS活性并诱导NO生成;PAMP和ADT可通过改变NOS活性抑制ADM诱导的NO产生.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及意义
    张炳勇, 吕愈敏, 洪天配, 裴斐, 李付英, 王新娟
    2003, (2):  150-153.       PMID: 12920831
    摘要 ( 1799 )   PDF (289KB) ( 9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 (IL-18) 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别为23例和20例,其中CD 9例、UC 11例经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达缓解期;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肠黏膜IL-18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L-18蛋白表达量.结果: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示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活动期UC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8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并与CD活动有关.
    抗p185erbB2单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
    韩梅, 姜北海, 吴健, 寿成超
    2003, (2):  154-158.       PMID: 12920832
    摘要 ( 1627 )   PDF (265KB) ( 9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制备抗p185erbB2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对表达p185erbB2肿瘤细胞的结合及生长抑制作用.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用NIH3T3-erbB2细胞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p185erbB2单克隆抗体.经ELISA、免疫沉淀、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单抗的结合特异性.并用MTT比色法检测所获抗体对表达p185erbB2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经筛选获得1株对表达p185erbB2细胞反应阳性,不表达p185erbB2细胞反应阴性的单克隆抗体1H3;免疫沉淀、Western blot均表明1H3可与p185erbB2分子特异性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H3对c-erbB2阳性的乳癌组织呈特异性着染;MTT比色法检测表明1H3对不同的p185erbB2阳性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 单克隆抗体1H3能与p185erbB2特异结合,并可不同程度地抑制NIH3T3-erbB2或SKBR3细胞的生长,除可应用于临床对p185erbB2的检测外,尚具有肿瘤生物治疗的潜在应用开发价值.
    骶尾部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郭卫, 徐万鹏, 杨荣利
    2003, (2):  159-162.       PMID: 12920833
    摘要 ( 4510 )   PDF (241KB) ( 13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回顾近年来52例脊索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方法:1996年12月至2001年7月间,共有52例骶尾骨脊索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7岁(18~80岁);男35例,女17例. 其中,初次手术患者33例, 第2次手术者14例, 第3次手术者5例. 采用后方入路43例.前后路联合切除9例. 19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9例术前接受过放疗.结果:6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转移性脊索瘤,3例死于肿瘤复发后衰竭,1例第3次局部复发后自杀.其余46例患者中,35例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迹象,这35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半.双侧骶3以上神经根保留的50例患者中,术后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基本正常,2例仅保全骶1神经根或更高位神经根的患者,均出现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能力受损,术后长期放置尿管.33例第1次手术的患者中,7例出现局部复发(21%),19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再次复发者5例(26%),均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骶尾部脊索瘤的最佳治疗为广泛的手术切除,术后加用辅助放疗可降低复发率,但会影响二次手术的显露及术后切口愈合. 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骶1或骶2水平,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可接受.虽然通过恰当的广泛切除和辅助放疗可控制局部肿瘤病灶,但目前我们对如何预防转移或如何治疗已经出现的转移灶还没有好的方法.本组1例肿瘤巨大并发肺转移的病人,通过化疗获得很好疗效.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
    刘海鹰, 周殿阁, 王会民, 易斌, 王波, 金朝晖, 张健, 吕厚山
    2003, (2):  163-165.       PMID: 12920834
    摘要 ( 2116 )   PDF (153KB) ( 10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9月至2002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47.9%,疼痛缓解率90.6%,假关节形成1例,腔隙性脑梗塞1例.平均随访15个月(6~57个月),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小卵泡排卵的诊治意义
    沈浣, 田莉, 刘斌
    2003, (2):  166-169.       PMID: 12920835
    摘要 ( 2640 )   PDF (203KB) ( 14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不孕及自然流产患者小卵泡排卵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阴道B超监测为小卵泡排卵的不孕及自然流产患者的临床特征,并给予单纯黄体支持及促排卵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妊娠结局.结果:103例小卵泡排卵的患者中不孕患者74例,习惯性流产患者49例,其中20例同时有两种主诉.74例不孕患者中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59.5%,30例 (40.5%)诊断为不明原因不孕,而有自然流产史的患者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58.1%(18/31).不孕患者中46例接受54个周期的单纯黄体支持治疗,29例接受51个周期的促排卵治疗,妊娠率分别为10.9%(5/46)及31.0%(9/29),P= 0.037;活产率分别为2.2%(1/46)及27.6%(8/29),P=0.002;自然流产发生率分别为80.0%(4/5)及11.1%(1/9),P=0.02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卵泡径线≥18 mm组周期妊娠率为28.6%(14/49),高于<18 mm组的6.6%(4/62),P=0.003;而自然流产率分别为14.3%(2/14)及75.0%(3/4),P=0.019.结论:小卵泡排卵是引起不孕及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只有约一半的患者表现为黄体功能不全,因此B超监测是诊断小卵泡发育的主要方法.小卵泡排卵的周期妊娠率低,自然流产率高,使用促排卵药物治疗可增加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合子形态与胚胎种植潜能关系的初探
    田莉, 王山米, 王筠, 沈浣
    2003, (2):  170-173.       PMID: 12920836
    摘要 ( 1642 )   PDF (221KB) ( 10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体外受精获得的人合子进行Tesarik合子分型,探讨合子分型与受精后胚胎质量、胚胎种植率、多胎率的关系.方法: 对2001年11月至 2002年3月因各种原因的不孕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IVF-ET)患者的226个胚胎 (实验组),应用NikonTE300 倒置光学显微镜,对体外受精的人合子及受精后D3的胚胎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进行Tesarik合子分型和胚胎分级,了解各型合子发育成优质胚胎的比率.226个胚胎中198个来自通过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方法发育来的胚胎,28个来自通过单精子胞浆内注射方法(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受精发育来的胚胎.以D3优质胚胎标准及合子分型双重标准选择移植胚胎,即当有多个D3优质胚胎可供移植时,选择移植0型合子发育而来的优质胚胎.与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单纯使用D3优质胚胎标准选择移植胚胎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总结两组胚胎种植率;比较单纯0型合子优质胚胎与单纯非0型合子优质胚胎的种植率;探讨0型合子优质胚胎移植数与多胎率的关系.结果:由0型和非0型合子发育成D3优质胚胎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加入合子分型作为选择胚胎的标准后实验组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移植0型合子的优质胚胎数增加,多胎率增加.结论:0型合子发育的优质胚胎种植潜能明显高于非0型合子发育的优质胚胎,当选择移植的优质胚胎均由0型合子发育而来时,应降低移植胚胎数,有利于减少多胎妊娠.
    原位PCR方法检测国人艾滋病肾组织HIV DNA
    刘蕾, 张黔英, 宫恩聪
    2003, (2):  174-175.       PMID: 12920837
    摘要 ( 1998 )   PDF (127KB) ( 8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HIV与艾滋病肾脏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PCR方法检测9例国人艾滋病尸体解剖肾组织标本.结果:9例标本HIV均阳性,棕黄色阳性物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和胞浆.结论:肾脏可被HIV直接感染.
    镧离子对碱性磷酸酶的作用
    胡健, 贾煜, 刘湘陶, 李荣昌, 王夔
    2003, (2):  176-179.       PMID: 12920838
    摘要 ( 1736 )   PDF (209KB) ( 9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La3+对肝型及肠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磷酸苯二钠法测定酶活性,荧光滴定监测La3+对碱性磷酸酶内源性荧光的影响,由荧光淬灭方程计算La3+在酶分子上的结合数目及结合常数.结果:La3+可以增强肝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而对肠型碱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La3+对两种酶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有不同的影响.发现La3+对肠型碱性磷酸酶的内源性荧光具有淬灭作用,说明La3+的结合可以改变酶分子在溶液中的构象.由荧光淬灭方程,测得La3+与肠型碱性磷酸酶只有一类,约78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2.1×104.结论:La3+对两种碱性磷酸酶具有不同的作用;La3+通过改变肠型碱性磷酸酶的构象影响其活性.
    合欢皮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佟文勇, 米靓, 梁鸿, 赵玉英
    2003, (2):  180-183.       PMID: 12920839
    摘要 ( 1770 )   PDF (226KB) ( 10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合欢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方法对合欢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共得到5个化合物:(-)-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6R)-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2)、(6S)-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3)、5,5′-dimethoxy-7-oxolariciressinol (4) 和 (-)-丁香树脂酚(5).结论:化合物2,3和4为首次从合欢皮中分离得到的新的天然产物.
    金属硫蛋白基因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路雪艳, 李林峰, 王文慧, 张宝旭
    2003, (2):  184-186.       PMID: 12920840
    摘要 ( 1681 )   PDF (153KB) ( 8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 ,MTs)在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 ,DNFB)致敏金属硫蛋白基因敲除小鼠(metallothionein-null mouse,MT-/-,不表达MT-I及MT-II)及基因同源对照野生型鼠(MT+/+,正常表达MTs),并在小鼠右耳激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分别对比两组小鼠激发后耳肿胀度.结果:野生型鼠(MT+/+)耳肿胀度明显高于基因敲除鼠(MT-/-),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t检验).结论:MTs在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T-/-小鼠不能完全表达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
    腹部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及对儿茶酚胺的影响
    曾莉, 吴新民, 马琼, 苏玉
    2003, (2):  187-190.       PMID: 12920841
    摘要 ( 1772 )   PDF (202KB) ( 11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及对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42例选择性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5组,罗哌卡因芬太尼(ropivacaine fentanyl, RF)、布比卡因芬太尼(bupivacaine fentanyl, BF)、布比卡因吗啡(bupivacaine morphine, BM)组术中1.2 g*L-1硬膜外复合全麻,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镇痛药物分别为1.2 g*L-1罗哌卡因+2 mg*L-1芬太尼、1.2 g*L-1布比卡因+2 mg*L-1芬太尼、1.2 g*L-1布比卡因+80 mg*L-1吗啡;EM组术中硬膜外复合全麻,术后持续静脉吗啡0.5 g*L-1镇痛;静脉吗啡(intravenous morphine, M)组术中单纯全麻,术后持续静脉吗啡0.5 g*L-1镇痛.记录镇痛效果,测定麻醉前、术后1 h、术后24 h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各组均可获得有效的镇痛效果.VAS评分BM组、M组显著低于RF组,VRS评分BM组明显高于RF、EM、M组.BM、M、EM组副作用较多,M组恶心发生率最高(5例).术后1 h BM组肾上腺素显著低于BF组,EM组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低于RF组.术后24 h M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术前.结论:目前常用的硬膜外或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方法都有明确的镇痛效果,术中复合硬膜外阻滞或术后硬膜外镇痛可以显著减轻术后应激反应的程度,是更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李群, 关雷, 蒋建渝
    2003, (2):  191-194.       PMID: 12920842
    摘要 ( 2755 )   PDF (211KB) ( 15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自主神经张力的影响. 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pidural anesthesia ,EA组,n=16)和全麻组(general anesthesia, GA组,n=16),应用心率变异功率频谱分析技术(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PSA)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15 min(T2)、切皮后1 min(T3)、牵拉子宫(T4)、子宫切下后(T5)及术毕时(T6)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变化.结果:EA组:与T1比较,LF/HF在T4时升高,低频(LF)、高频(HF)在T5、T6时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时点LF、HF、LF/HF无明显改变.GA组:与T1比较,LF、HF均下降,LF/HF除T6时升高,其余各时点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对HRV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前者对其影响较小,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向交感占优势的方向转移;全麻对LF、HF抑制较强,且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向副交感占优势的方向转移,而术后LF/HF又急剧升高,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严重受影响.
    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崔虎军, 张明礼, 肖锋, 李岩, 王进, 陈鸿义
    2003, (2):  195-199.       PMID: 12920843
    摘要 ( 2312 )   PDF (251KB) ( 11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研究比较体外循环术后3种肺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在我院连续行择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24例病人,根据体外循环停机后机血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T组(血液回收组)和非AT组(非血液回收组),记录在麻醉诱导后及停机后1、6、24、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标,并计算比较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和M指数(PaO2/PAO2)3种肺功能指标.结果: 体外循环术后心脏指数(CI)、氧摄取率(O2ER)、氧利用指数(DO2I)和氧消耗指数(VO2I)均明显升高,而静动脉分流率(Qs/Qt)呈逐渐降低趋势,两组间各指标没有差异.AT组中RI、OI 和PaO2/PAO2在围手术期没有明显改变,而非AT组在停机后出现RI升高、OI和PaO2/PAO2降低,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非AT组停机24 h后RI和PaO2/PAO2的变化率与AT组有显著差异,改变趋势更明显.RI、OI 和PaO2/PAO2三者均与Qs/Qt和VO2I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RI、OI和PaO2/PAO2都恰当的反映了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的变化,并且个体化的监测其动态变化可能对临床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贾钧, 余奇志, 刘钢, 黄柳明, 李龙
    2003, (2):  200-201.       PMID: 12920844
    摘要 ( 1805 )   PDF (103KB) ( 10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介绍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方法:回顾43例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年龄14 d至12个月.方法为在肛门齿状线处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盆底腹膜返折处.切除直肠肌鞘后壁约1.0~1.5 cm 一条.游离乙状结肠达正常结肠后切断.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吻合.结果:43例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切除病变肠段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1~2 d进食,5~7 d出院,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及肛门回缩.全部患儿获随访3~9个月,排便功能正常,无肛门狭窄发生.2例偶有污粪,为术后早期病例.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护理负担轻,并发症少.此术式是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性治疗的理想方法.
    技术方法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雪旺样细胞的方法
    王婧, 刘开彦
    2003, (2):  202-206.       PMID: 12920845
    摘要 ( 1866 )   PDF (331KB) ( 8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雪旺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取健康人骨髓血标本,利用percoll(密度为1.073 g*ml-1)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DMEM-LG+10%(体积分数)FBS中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对第2、3、5、8代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用单抗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g acidic protein,GFAP),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诱导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经percoll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传16代,细胞数增加了大约6×107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ercoll分离出来的未经培养的细胞,其CD29+CD44+CD34-CD45-细胞数为32.47%±3.49%,而培养后贴壁细胞中CD29+CD44+CD34-CD45-细胞数为94.38%±1.50%.诱导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由β-ME +bFGF预诱导、β-ME +bFGF诱导的S-100阳性细胞最多,可达90%±4%,GFAP阳性细胞为21%±5%.结论:人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能定向诱导分化成雪旺样细胞.
    论著摘要
    人类脐血集落形成细胞的早期分裂
    刘代红, Micheal Punzel, Anthony Ho
    2003, (2):  207-208.      
    摘要 ( 1604 )   PDF (105KB) ( 9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蛋白激酶C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在C2C12细胞中的表达
    刘新华, 陈瑞华, 陆纲, 鹿培源, 贾弘(是), 李刚
    2003, (2):  209-209.      
    摘要 ( 1725 )   PDF (59KB) ( 7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双生子卵性鉴定
    吕筠, 詹思延, 秦颖, 李群娜, 郭晓霞, 曹卫华, 逄增昌, 薄涛, 胡永华, 李立明, 刘雅诚, 霍振义, 梁国栋
    2003, (2):  212-214.      
    摘要 ( 1721 )   PDF (164KB) ( 9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甲氨蝶呤3次与4次给药的比较
    陈育红, 黄晓军, 许兰平, 张耀臣, 任汉云, 高志勇, 郭乃榄, 陆道培
    2003, (2):  215-216.      
    摘要 ( 1529 )   PDF (114KB) ( 8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黏附分子在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刘玉兰, 刘峰, 孙君泓
    2003, (2):  217-218.      
    摘要 ( 1698 )   PDF (105KB) ( 8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两种术式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单支血管病变的比较
    徐东, 万峰, 凌云鹏, 江龙, 陈生龙, 张坚, 徐莉
    2003, (2):  219-220.      
    摘要 ( 1881 )   PDF (93KB) ( 10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性别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早期结果的影响
    凌云鹏, 万峰, 徐东, 金新新
    2003, (2):  221-222.      
    摘要 ( 1636 )   PDF (104KB) ( 7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P16蛋白和Ki-67抗原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刘波, 李运海, 栾文忠, 梁冶矢, 虞有智, 郑爱萍
    2003, (2):  223-224.      
    摘要 ( 1617 )   PDF (222KB) ( 8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