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5, Vol. 47 ›› Issue (5): 825-82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8
张一1,刘玉华1△,周永胜1, 钟国雄2
ZHANG Yi1, LIU Yu-hua1△, ZHOU Yong-sheng1, CHUNG Kwok-hung2
摘要:
目的:探讨碳化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EDC]乙醇溶液表面处理对牙本质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断裂模式和粘接界面微观形态的影响。方法:称取不同质量EDC溶解于无水乙醇中,配制不同浓度(2、1、0.3、0.1、0.01 mol/L)的EDC乙醇溶液。将28颗人离体第三磨牙随机平分为7组:5种浓度的EDC处理组、未处理组、乙醇溶剂处理组。在低速精密切割机下去除牙合面牙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35%(质量分数)磷酸凝胶酸蚀后根据不同分组对脱矿牙本质表面分别进行处理60 s,使用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2)粘接处理后,堆塑复合树脂并固化。室温下保存24 h后,制备标准条形试件并测定微拉伸粘接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对试件的断裂模式进行观察。结果:2 mol/L组[(22.17±13.31) MPa]和1 mol/L组[(45.31±17.80) MPa]的粘接强度显著下降(P<0.05),粘接断裂模式发生的比例明显提高,分别为81.2%和41.3%。其余各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0.1和0.01 mol/L的EDC乙醇溶液表面处理对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2 mol/L和1 mol/L的EDC乙醇溶液表面处理会显著降低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
中图分类号:
[1] | 仲若情,朱梦倩,李应龙,潘洁. 低温等离子体对牙本质小管内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1): 38-43. |
[2] | 郭若兰,黄桂彬,龙赟子,董艳梅. 新型生物活性玻璃促进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1): 82-87. |
[3] | 马欣蓉,朱晓鸣,李静,李德利,李和平,谭建国. 新型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处理对牙本质胶原纤维交联化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1): 83-88. |
[4] | 骆池怡,彭楚芳,杨媛,秦满,王媛媛. 3种自酸蚀粘接系统和轻度唾液污染对乳牙釉质及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1): 46-53. |
[5] | 李秋菊,宫玮玉,董艳梅. 生物活性玻璃预处理对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5): 931-937. |
[6] | 潘怡湘,李秀花,田福聪,王晓燕. 髓腔内压对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2): 321-326. |
[7] | 李芳,刘洋,刘浩辰,冯海兰. 乳光牙本质患者的基因变异分析及患牙的组织学观察[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4): 666-671. |
[8] | 臧海玲,王月,梁宇红. 有机溶剂对牙本质表面残留根管封闭剂的清除效果[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1): 63-68. |
[9] | 贾维茜,赵玉鸣,葛立宏. 人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促进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和矿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4): 680-681. |
[10] | 李皓,刘玉华,罗志强. 生物活性玻璃用于缓解活髓牙全冠预备后敏感的效果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4): 709-713. |
[11] | 信义,王赛楠,崔彩云,董艳梅. 生物活性玻璃和牙本质浸提蛋白对人牙髓细胞的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2): 331-336. |
[12] | 傅昭然,田福聪,张路,韩冰,王晓燕. 通用型粘接剂对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101-104. |
[13] | 王月,梁宇红. 次氯酸钠溶液表面处理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105-109. |
[14] | 郭怡丹,张笋. Er:YAG激光用于比格犬牙髓切断术[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4): 714-719. |
[15] | 张路, 袁重阳, 田福聪, 王晓燕, 高学军. 自酸蚀粘接剂系统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1): 57-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