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10-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鼠中microRNA-29b的表达
    杨毅, 蔡宾, 樊东升
    2015, (5):  733-73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1     PMID: 26474607
    摘要 ( )   PDF (11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microRNA-29b (miR-29b)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该病诊断中的可能价值。方法:留取16只SOD1-G93A ALS模型鼠和16只野生型鼠脑皮质、脊髓、前肢肌肉组织和血浆,提取micro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miR-29b的表达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SOD1-G93A ALS模型鼠miR-29b对于ALS的诊断价值。结果:以U6 snRNA为内参,实验组SOD1-G93A ALS模型鼠脑皮质miR-29b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01)。按周龄分组,8、12和16周龄实验组SOD1-G93A ALS模型鼠脑皮质miR-29b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3个不同周龄的实验组vs.对照组显著性检验分别为P=0.044、P=0.018、P=0.045)。通过SOD1-G93A ALS模型鼠脑皮质miR-29b的相对表达量(以U6 snRNA为内参)对ALS进行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5,如果以0.185 6为诊断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2.9%和71.4%。结论:miR-29b可能会成为早期诊断ALS的检测指标。

    转化生长因子-β1 通过产生活性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贾双双,李伟阳,刘欣,李丽英
    2015, (5):  737-74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2     PMID: 26474608
    摘要 ( )   PDF (18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BMSCs,将对数生长期的P3~P5代BMSCs作为实验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TGF-β1诱导BMSCs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加入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分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MSCs分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 型胶原[collagen α1(Ⅰ),Col α1(Ⅰ)]和Ⅲ 型胶原[collagen α1(Ⅲ), Col α1(Ⅲ)]的表达情况。使用2’,7’-dichloro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预孵育BMSCs 15 min,然后加入TGF-β1处理不同时间,检测TGF-β1刺激下BMSCs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并使用高内涵方法对BMSCs中产生的RO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GF-β1可以剂量依赖地诱导BMSCs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上调α-SMA、Col α1(Ⅰ)和Col α1(Ⅲ)的表达。TGF-β1诱导BMSCs分化的作用可以被NAC阻断。TGF-β1在BMSCs中能够引起ROS的产生,且该过程迅速而短暂,当TGF-β1作用30 min时,其在BMSCs中诱发的ROS达到峰值。结论:TGF-β1通过产生ROS介导BMSCs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间苯三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刚,张洪宪,王云鹏,张径,洪锴,田晓军,马潞林
    2015, (5):  743-74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3     PMID: 26474609
    摘要 ( )   PDF (42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间苯三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8只平均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大鼠右肾后,左肾动脉进行同等分离,但不予夹闭;对照组即肾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reperfusion, I/R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5 min后切除大鼠右肾,无创动脉夹夹闭左肾动脉45 min;实验组即缺血再灌注间苯三酚预处理组(phloroglucinol,PG组),腹腔注射间苯三酚注射液(30 mg/kg),15 min后切除大鼠右肾,无创动脉夹夹闭左肾动脉45 min。每组动物再均分为两个亚组(n′=8),分别于再灌注后6和24 h将大鼠处死。处死前经下腔静脉取血,检测血清肌酐(sec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ine nitrogen, BUN);将肾于冠状位切成两半,一半组织制作成组织匀浆,取组织上清液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另一半组织行石蜡包埋,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再灌注后24 h的大鼠肾组织行核转录因子-kapa B(nuclear factor-kapa B, NF-κB)及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再灌注后 6 h,I/R组大鼠血清SCr和BUN分别为(103.9±10.4) μmol/L和(15.2±1.0) mmol/L,PG预处理的SCr及BUN分别为(81.8±13.4) μmol/L和(11.5±1.2) mmol/L;再灌注后24 h,I/R组大鼠血清SCr和BUN分别为(154.9±12.1) μmol/L和(28.1±1.4) mmol/L,PG预处理的SCr及BUN分别为(103.8±5.9) μmol/L和(16.0±1.0) mmol/L;PG预处理组较I/R组明显改善肾功能(P<0.05);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图片可见肾小管损伤较I/R组明显减轻(P<0.05);经PG处理后大鼠肾组织内MDA含量较I/R组低(P<0.05),SOD及CAT含量较I/R组高(P<0.05),GSH-Px含量较I/R组高(P<0.05)。再灌注后24 h,经间苯三酚处理的肾组织内核因子-kapa B在细胞核内表达的水平明显降低,活化的Caspase-3亦较I/R组有所减少。结论:间苯三酚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抑制细胞凋亡,有效改善了大鼠肾IRI。

    腭扁桃体及外周血中记忆B细胞在IgA肾病临床进展中的异常表达
    伍刚,彭佑铭,徐道亮,刘昌华
    2015, (5):  749-75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4     PMID: 26474610
    摘要 ( )   PDF (18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腭扁桃体、外周血中记忆B细胞表达及腭扁桃体切除后外周血记忆B细胞表达的变化,了解腭扁桃体在IgA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IgAN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8例经临床和肾脏病理检查确诊为IgAN的患者腭扁桃体及外周血作为观察组,将27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腭扁桃体及10例正常健康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忆B细胞在腭扁桃体及外周血B细胞的表达,并分析IgAN患者腭扁桃体切除前、后外周血记忆B细胞的变化。结果:记忆B细胞在IgAN患者腭扁桃体及外周血高表达,分别为5.72%±5.26%和4.92%±5.10%;腭扁桃体切除前、后外周血中记忆B细胞表达百分率分别为4.92%±5.10%和1.1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腭扁桃体切除后外周血记忆B细胞表达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记忆B细胞表达的高低为IgAN的临床进展研究提供了依据。

    超顺磁性氧化铁短发夹RNA双功能分子探针外转染卵巢癌细胞的最佳浓度
    葛晓东,李妹玲,文曦琳,李易,邓小林,吴晓凤,文明,李少林
    2015, (5):  754-76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5     PMID: 26474611
    摘要 ( )   PDF (45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短发夹RNA(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hort hairpin RNA,SPIO-ShRNA)分子探针转染卵巢癌SKOV3细胞,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寻找最佳的转染浓度。方法:将铁浓度分别为5、15、30、45、75、100 mg/L的探针转染SKOV3细胞后,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探针进入细胞情况,普鲁士蓝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内铁颗粒,原子吸收光谱仪法测定细胞内铁含量,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的表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细胞内信号强度变化。结果:在5~30 mg/L铁浓度范围内,细胞摄取量随探针铁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当探针铁浓度为45 mg/L时,进入细胞达到饱和,标记率接近100%;细胞活性随探针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实验组细胞活性分别为94.626%±1.050%、93.373%±1.180%、91.700%±3.122%、75.100%±4.362%、72.983%±3.233%、71.010%±2.910%,5、15、30 mg/L组细胞活性未见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P=0.226,P=0.068);≥45 mg/L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01); 探针浓度≥45 mg/L时,探针对SKOV3细胞EGFR蛋白表达抑制率明显增加,45 mg/L组蛋白表达率为68.905%±3.510%,与5、15、30 mg/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3,P均<0. 01);MRI显示随着探针质量浓度增加,细胞信号强度逐渐降低,45 mg/L组细胞信号强度为165.55±4.92, 信号强度明显降低,45 mg/L组与空白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正常细胞组(未标记的卵巢癌SKOV3细胞)、5、15、30 mg/L各组信号强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当SPIOShRNA分子探针铁浓度为45 mg/L时,可有效转染并特异性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表达,能被MRI所检测,初步证实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炎症相关microRNAs的表达水平
    张静,任景怡,陈红,韩冠平
    2015, (5):  761-76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6     PMID: 26474612
    摘要 ( )   PDF (20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服用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microRNAs(miRNAs)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miRNAs TLDA(Taqman lowdensity array)芯片对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他汀治疗组,n=6)及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非他汀治疗组,n=6)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RNAs表达谱进行筛查,并选择部分差异表达的炎症相关的miRNAs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对照组,n=20)、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非他汀治疗组,n=26)、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他汀治疗组,n=19)中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中miRNAs的表达谱与非他汀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miR-106b、miR-21、miR-25、miR-451以及 miR92a等炎症相关miRNAs在内的21种血浆miRNAs水平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倍数>3,错误发现率<0.0001%),选取miR106b、miR21、miR25、miR451以及 miR92a进行real-time PCR验证的结果与芯片筛查结果一致,与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上述5种炎症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P<0.05),而非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中上述5种炎症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一组炎症相关的miRNAs的表达水平。

    EuroSCORE与SinoSCORE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生命质量的预测价值
    于婕,万峰,解基严,吴松,崔仲奇,徐敏,张喆,高炜
    2015, (5):  769-77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7     PMID: 26474613
    摘要 ( )   PDF (4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欧洲心脏外科手术风险评估系统 (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 与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评分系统(sino system for coronary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SinoSCORE)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生命质量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外科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18例患者,术前分别以EuroSCORE和SinoSCORE进行手术风险评价,术前及术后3个月以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命质量调查,分析不同评分系统对术后早期生命质量的预测价值。校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分辨力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结果:除疼痛与心理功能两个维度外,患者的手术风险评分与术后早期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r=-0.493~-0.203,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患者手术风险评分高是术后生命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危险因素 (OR>1.0,P<0.05),并且 EuroSCORE的OR值高于SinoSCORE。SinoSCORE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28,AUC=0.754;EuroSCORE模型Hosmer-Lemeshowrny拟合优度检验P=0.538,AUC=0.854。结论:EuroSCORE和SinoSCORE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生命质量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且EuroSCORE的预测价值可能更高。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腕骨密度检查与超声腕关节骨侵蚀及炎症评分的相关性
    王昱,耿研,邓雪蓉,张卓莉
    2015, (5):  774-78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8     PMID: 26474614
    摘要 ( )   PDF (7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手腕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结果,与关节超声影像学评分比较,以确定其与RA关节炎症以及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80名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非优势手腕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以及椎体、髋部骨密度,同时检测同侧以及双侧腕关节超声,扫描桡腕关节、中线腕骨间、尺腕关节,并分别记录腕关节滑膜增生、肌腱炎、骨侵蚀等情况,使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关节炎评分。结果:(1)80名女性RA患者中,平均年龄(54.6±13.3) (27.0~80.0)岁,病程48(12~116)个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23.0±4.0) (14.8~31.2) kg/m2。RA患者腕部BMD低于正常对照[(0.297±0.121)vs.(0.420±0.180) g/cm2,P<0.01]。(2)早期RA腕部骨密度高于长病程RA[(0.326±0.103) vs.(0.285±0.132) g/cm2,P<0.01],腕部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长病程RA(47.8% vs. 64.9%,P<0.05),超声发现腕骨侵蚀发生率低于长病程RA(39.1% vs.56.1%,P<0.01)。(3)高疾病活动度组腕关节骨密度低于中度活动以及缓解患者[(0.267±0.140) g/cm2 vs.(0.280±0.126) g/cm2,(0.267±0.140) g/cm2 vs.(0.320±0.103) g/c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疾病活动度组RA患者与中度活动组患者抗环胍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阳性比例分别为85%和92.6%,均高于缓解组患者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AS28ESR(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joint count)与腕部BMD呈负相关(r=-0.288,P<0.01)。(4)RA患者腕部BMD与脊柱和髋部BMD均呈正相关(r=0.634,P<0.01,r=0.795,P<0.01);腕部BMD与疾病病程呈负相关(r=-0.286,P<0.01), 与DAS28 ESR呈负相关(r=-0.301,P<0.01)。早期RA腕部BMD和髋部BMD呈正相关(r=0.95,P<0.05),且相关系数较高。(5)骨质疏松组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ACPA阳性比例高于骨量减少组(分别为75.5% vs.55.6%,P<0.05和100% vs. 83.3%,P<0.05)。骨质疏松组RA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ESR高于骨量减少组(5.3±1.8 vs. 4.6±2.5,P<0.01)。骨质疏松组患者经超声探查发现腕部存在滑膜炎(61.5% vs. 51.7%, P<0.05)、肌腱炎(14.3% vs.10.0%, P<0.05)以及骨侵蚀(54.2% vs. 46.2%, P<0.05)的比例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 超声发现腕部骨侵蚀患者与未见骨侵蚀患者相比,出现骨侵蚀患者手腕部BMD低于未见骨侵蚀患者[(0.333±0.107) g/cm2 vs. (0.264±0.125) g/cm2,P<0.01],滑膜炎多普勒评分高于未见骨侵蚀组(4.53±1.40 vs. 2.55±2.66,P<0.01)。此外,与未见骨侵蚀组患者相比,出现骨侵蚀RA患者,病程更长[(96.0±104.7)月vs.(66.2±78.0)月, P<0.05],RF阳性率高(81.0% vs. 53.8%,P<0.01)、ACPA抗体阳性率高(92.7% vs. 79.5%,P<0.05),疾病活动度DAS28ESR更高(5.4±1.8 vs. 4.2±2.0,P<0.05),出现同侧腕关节滑膜炎的比例更高(75.6% vs.30.8%,P<0.01),此外,同侧腕关节出现严重骨质疏松的比例更高(75.0% vs. 46.4%,P<0.0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 以骨密度值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骨密度值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病程(P=0.017)、DAS28ESR(P=0.021)以及ACPA(P=0.05)分别是造成患者手腕BMD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女性RA患者腕部BMD与疾病的病程以及炎症程度相关,ACPA抗体高滴度患者更容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量改变危险因素分析及FRAX的应用价值
    王昱,郝燕捷,邓雪蓉,李光韬,耿研,赵娟,周炜,张卓莉
    2015, (5):  781-78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09     PMID: 26474615
    摘要 ( )   PDF (6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计算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时,使用与不使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折概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骨量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40岁RA患者200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和左髋部BMD,将使用与不使用BMD或T值计算的FRAX骨折概率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绝经时间、体重指数、病程以及激素应用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平均年龄(59.4±10.2)岁,77.5%为女性。有77例患者接受了双能X线检查,其中BMD正常和异常组分别为10例(13%)和67例(87%),有32例患者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用药时间、累积剂量、目前日平均剂量)、FRAX预测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与不使用BMD、T值计算的未来10年骨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合T值得出的FRAX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9)。以腰椎及髋部的BMD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BMD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疼痛评分(P=0.02)、既往发生骨折(P=0.003)、糖皮质激素的累积剂量(P=0.008)是引起腰椎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P<0.001)、已绝经(P=0.05)、既往发生骨折(P=0.003)、体重指数(P=0.03)是引起左髋部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骨折发生比例较高,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均增加,结合股骨颈BMD或T值计算FRAX能更有效地预测骨折概率。

    膝关节30° 时前交叉韧带断裂对等速屈伸肌力比值的影响
    黄红拾, 蒋艳芳, 杨洁, 于媛媛, 王懿, 徐雁, 敖英芳
    2015, (5):  787-79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0     PMID: 26474616
    摘要 ( )   PDF (3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膝关节30°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对股四头肌(quadriceps,Q)和腘绳肌(hamstring,H)的肌力及其动态平衡的影响。方法:应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Con-Trex MJ)对25例男性单侧单纯ACL断裂患者在60°/s进行开链向心(concentric,c)和离心(eccentric,e)测试。选择膝关节30°时股四头肌或腘绳肌的等速向心和离心平均力矩,并计算其比值,包括股四头肌离心和向心比值(Qe∶Qc)、腘绳肌离心和向心比值(He∶Hc)、腘绳肌与股四头肌的向心比值(Hc∶Qc)、腘绳肌离心与股四头肌向心比值(He∶Qc)、腘绳肌向心与股四头肌离心比值(Hc∶Qe)。采用配对符号秩检验分析ACL断裂对上述参数的影响,结果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结果:ACL断裂侧和未伤侧相比:(1)等速向心时,股四头肌平均力矩显著下降[61.2 (20.0~100.1) N·m vs. 84.0 (32.3~127.7) N·m,P<0.001];(2)等速离心时,股四头肌平均力矩显著下降[55.3 (31.3~114.1) N·m vs. 71.7 (24.5~149.7) N·m,P=0.04],腘绳肌平均力矩亦显著下降[55.3 (3.1~119.2) N·m vs. 80.3 (17.2~127.4) N·m,P=0.002];(3)Hc∶Qc、He∶Qc和Qe∶Qc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60°/s等速开链模式膝关节30°时H∶Q比值是评定ACL断裂患者大腿肌肉功能的新方法,ACL断裂侧的股四头肌力矩显著降低,Hc∶Qc、He∶Qc和Qe∶Qc显著增加。

    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结果对比
    张子安,吴新宝,王满宜
    2015, (5):  791-79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1     PMID: 26474617
    摘要 ( )   PDF (15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比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并随访的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急诊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伤口愈合、BairdJackson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结果: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9~56岁,平均年龄为(37.48±12.39)岁。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70.00%),女性12例(30.00%);左踝18例(45.00%),右踝22例(55.00%);后脱位17例(42.50%),外侧脱位23例(57.50%),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和骨折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5.0±34.1) min和(100.5±32.7)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6,P=0.609)。急诊手术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择期手术组(t=-5.862、t=-3.663,P<0.001、P =0.001)。利用改良的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根据最后评分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急诊手术组中优13人(65.0%),良4人(20.0%),中3人(15.0%),差0人;择期手术组优11人(55.0%),良7人(35.0%),中2人(10.0%),差0人。总体优24人(60.0%),良11人(27.5%),中5人(12.5%),两组患者的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5,P=0.651)。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早期手术与择期手术治疗效果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急诊手术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省患者治疗费用。

    法布里病的在体血管功能评价
    高倩,彭清,陈靖,张巍,王朝霞,袁云,左越焕,刘靖
    2015, (5):  796-79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2     PMID: 26474618
    摘要 ( )   PDF (7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法布里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脑血流自主调节能力。方法:对8例法布里病患者与1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肱动脉舒张功能试验,分别计算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对4例法布里病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测量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利用呼吸抑制试验计算呼吸抑制指数(breath holding index,BHI)及血管运动反应性(vascular motor reactivity,VMR),评价脑小血管CO2反应性。结果:法布里病患者的FMD及NMD值分别为15.94%±5.03%和23.92%±7.23%,对照组的FMD及NMD值分别为14.57%±5.84%和22.64%±6.9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FMD值和NMD值与年龄、病程、MSSI评分以及α半乳糖苷酶A活性水平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患者前循环BHI及VMR值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后循环BHI及VMR值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法布里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下降不明显,而脑后循环血管储备能力存在下降趋势。

    术前营养风险对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刘坤,徐宗源,孟峻嵩,傅广波,顾硕,顾民
    2015, (5):  800-80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3     PMID: 26474619
    摘要 ( )   PDF (4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较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在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3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患者,共147例,评估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状态,量化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评分。根据Clavien-Dindo 评分系统判定术后并发症,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70岁的患者处于高营养风险的比例更高(P=0.023);存在营养风险的63例患者中,有39例(61.90%)术后至少发生了一种并发症,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29/84,34.52%,P=0.001);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是无营养风险患者的3.128倍(OR=3.128,95%CI 1.538~6.361,P=0.002);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较无营养风险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更长[(12.9±5.7) d vs. (10.4±4.3) d,  P=0.003]。结论:≥70岁的患者较<70岁的患者更易存在营养风险,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在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韩金涛,赵海燕,李选,和清源,叶珊,董国祥,傅军,栾景源,王昌明,李天润
    2015, (5):  804-80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4     PMID: 26474620
    摘要 ( )   PDF (4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造成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6例(71处病变)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71例次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血流动力学损害发生率为32.4%(23/71),其中低血压发生率为11.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距离颈动脉分叉的距离(P=0.002 0)、斑块分布(P=0.000 2)、斑块性质(P=0.001 9)和后扩张(P=0.002 6)与血流动力学损害有关,然而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偏心斑块(P=0.015 3)和钙化斑块(P=0.009 7)与血流动力学损害相关。所有病例在术中通过药物治疗即能达到循环稳定,无围手术期短暂性脑缺血事件及卒中事件,无围手术期心血管缺血事件。结论:病变与分叉部的距离、偏心斑块、钙化斑块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

    尼古丁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影响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机制
    王衣祥,安娜,欧阳翔英
    2015, (5):  809-81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5     PMID: 26474621
    摘要 ( )   PDF (16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分子机制。方法:在单核细胞U937细胞中,用CCK-8法检测尼古丁、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及二者联合对U93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尼古丁对P.g-LPS诱导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能力的影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记杂交实验检测尼古丁、P.g-LPS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C模体) 配体8 [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8, CCL-8]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非常晚期抗原4α(very late antigen 4 alpha,VLA4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OX40)和其配体(OX40 ligand,OX40L)的表达的影响。同时,在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下,用黏附实验检测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P.g-LPS并不影响尼古丁促进单核细胞系U937增殖的作用,100 μmol/L尼古丁能抑制P.g-LPS诱导U937细胞产生IL-6的能力。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与对照和单一药物处理相比,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其表达CCL-8及Vcam-1、VLA4α、OX40和OX40L。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尼古丁和P.g-LPS共同刺激可以明显提高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可能通过上调CCL-8表达募集单核细胞到血管内皮损伤处,并通过增强黏附分子Vcam1/VLA4α及OX40L/OX40的相互作用,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损的启动和形成。

    丝蛋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鼠炎性牙髓愈合中的作用
    余涛, 姜婷, 魏青梅, 李宜芬, David L. Kaplan
    2015, (5):  814-81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6     PMID: 26474622
    摘要 ( )   PDF (37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将丝蛋白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作为盖髓剂,治疗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引起的大鼠炎性牙髓的效果。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1)未手术正常对照组;(2)空白对照组(无盖髓剂);(3)氢氧化钙组;(4)静电纺丝丝蛋白组(简称丝蛋白组);(5)静电纺丝丝蛋白复合BMP-2组(简称丝蛋白复合BMP-2组)。将第2~5组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开髓并放置LPS,不使用盖髓剂或使用相应盖髓剂,然后封闭开髓孔。所有组于术后第3、7、14天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CD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 plus (IPP)软件测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光密度(D)值。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丝蛋白复合BMP-2组在各盖髓组中,术后7及14 d炎性细胞分级最低,其次是氢氧化钙组及丝蛋白组,空白对照组最高;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分级的高低顺序则相反。CD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3及7 d,使用盖髓剂的3个组之间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4 d时丝蛋白复合BMP-2组D值(0.145±0.011)显著低于空白对照(0.287±0.019)、氢氧化钙(0.170±0.017)、丝蛋白(0.175±0.018)3个组(P<0.05)。结论:丝蛋白复合BMP-2应用于炎性牙髓的盖髓,能减轻炎症,诱导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提高对炎性牙髓的治疗效果。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抗伴放线聚集杆菌血清c型IgG滴度分析
    冯向辉, 张立, 徐莉, 孟焕新, 陈智滨, 释栋, 路瑞芳
    2015, (5):  820-82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7     PMID: 26474623
    摘要 ( )   PDF (6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患者血清中的抗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血清c型IgG抗体滴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2例AgP患者(18例切磨牙型,44例广泛型)和45例牙周健康者的空腹静脉血,同时收集AgP患者的龈下菌斑和非刺激性全唾液用于Aa的检测(PCR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中抗Aa血清c型IgG抗体滴度。结果:AgP组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抗Aa血清c型IgG抗体检出率均为100%,AgP组的抗体滴度为11.1±1.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9.1±1.8,P<0.01)。切磨牙型AgP患者的抗Aa血清c型的IgG抗体滴度和抗体升高率与广泛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唾液或龈下菌斑样本Aa检出阳性的AgP患者抗体滴度显著高于Aa阴性患者(11.9±1.3 vs. 10.7±2.1, P<0.05)。结论:Aa血清c型为我国AgP患者定植的Aa的重要血清型,广泛型AgP患者血清抗Aa抗体滴度与切磨牙型AgP患者无明显差异。

    碳化二亚胺乙醇溶液表面处理对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
    张一,刘玉华,周永胜, 钟国雄
    2015, (5):  825-82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8     PMID: 26474624
    摘要 ( )   PDF (15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碳化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EDC]乙醇溶液表面处理对牙本质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断裂模式和粘接界面微观形态的影响。方法:称取不同质量EDC溶解于无水乙醇中,配制不同浓度(2、1、0.3、0.1、0.01 mol/L)的EDC乙醇溶液。将28颗人离体第三磨牙随机平分为7组:5种浓度的EDC处理组、未处理组、乙醇溶剂处理组。在低速精密切割机下去除牙合面牙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35%(质量分数)磷酸凝胶酸蚀后根据不同分组对脱矿牙本质表面分别进行处理60 s,使用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2)粘接处理后,堆塑复合树脂并固化。室温下保存24 h后,制备标准条形试件并测定微拉伸粘接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对试件的断裂模式进行观察。结果:2 mol/L组[(22.17±13.31) MPa]和1 mol/L组[(45.31±17.80) MPa]的粘接强度显著下降(P<0.05),粘接断裂模式发生的比例明显提高,分别为81.2%和41.3%。其余各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0.1和0.01 mol/L的EDC乙醇溶液表面处理对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2 mol/L和1 mol/L的EDC乙醇溶液表面处理会显著降低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

    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何伟, 谢晓艳, 王兴, 王晓霞, 傅开元, 李自力
    2015, (5):  829-83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19     PMID: 26474625
    摘要 ( )   PDF (6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热牙胶充填系统携热头工作状态下的实际温度
    渠薇,白伟,梁宇红,高学军
    2015, (5):  834-83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0     PMID: 26474626
    摘要 ( )   PDF (12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量热牙胶充填系统携热头工作状态下的实际温度,为临床研究热损伤、观察温度升高对充填材料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双通道K型电偶温度计测量3种热牙胶充填系统的不同大小携热头和携热头不同部位(工作端尖端和距尖端2 mm、5 mm、10 mm处)的实际温度(设置温度200 ℃),重复测量5次,比较不同充填系统、不同携热头大小、不同测量位点的实际工作温度和设置温度的差异,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结果:BeeFill 40/0.03携热头尖端工作温度最高(198.7±7.7)℃,与设定温度2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携热头工作温度均低于设定温度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eFill 60/0.06携热头距尖端10 mm处温度最低(69.9±4.0) ℃。所有携热头尖端(0 mm)及尖端2 mm处温度较高(112.1~198.7 ℃,中位数140.8 ℃)。结论:大部分热牙胶充填系统的携热头实际工作温度低于设定温度200 ℃。

    技术方法
    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的合成
    唐筱婉,张亮,赵剑雄,张羽,郭莹,张志丽,田超,王孝伟,刘俊义
    2015, (5):  838-84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1     PMID: 26474627
    摘要 ( )   PDF (12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e的最佳合成方法,以考察在1-苄氧甲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a N-3位引入羟基后其生物活性的变化。方法:尝试多种氮原子羟基化方法,最终通过改进后的间氯过氧苯甲酸(3-chloroperbenzoic acid,m-CPBA)氧化法成功地合成了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e;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和磷酸化DNA包被法分别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和整合酶(integrase,IN)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m-CPBA氧化法在N-3位羟基化只需1步反应,收率达到60%~70%,目标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MS鉴定结构正确;活性测定结果显示:1-苄氧甲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a N-3位引入羟基后保留了HIV逆转录酶抑制活性,同时还产生了HIV整合酶抑制活性。结论:利用改进后的m-CPBA氧化法可以简便、高效地合成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e,且该化合物对HIV逆转录酶和整合酶都具有抑制活性。

    N-[4-(2,4-二氨基吡啶并[3,2-d]嘧啶-6-甲氨基)-苯甲酰]-L-谷氨酸二乙酯的合成方法改进
    刘鑫,杜义青,李远新,王锰,张志丽,王孝伟,刘俊义,田超
    2015, (5):  842-84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2     PMID: 26474628
    摘要 ( )   PDF (6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改进抗叶酸类药物关键中间体N-[4-(2,4-二氨基吡啶并[3,2-d]嘧啶-6-甲氨基)-苯甲酰]-L-谷氨酸二乙酯的合成方法。方法:6-乙酰氧基甲基-2,4,二氧代吡啶并[3,2-d]嘧啶(1)经过水解反应、氯代反应、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二乙酯缩合、氨解反应生成N-[4-(2,4-二氨基吡啶并[3,2-d]嘧啶-6-甲氨基)-苯甲酰]-L-谷氨酸二乙酯(5)。结果:改进了N-[4-(2,4-二氨基吡啶并[3,2-d]嘧啶-6-甲氨基)-苯甲酰]-L-谷氨酸二乙酯的合成路线,该合成路线共4步反应,分别为水解反应、氯代反应、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二乙酯缩合反应和氨解反应, 4步反应总收率为36.7%,化合物通过磁共振氢谱、磁共振碳谱和质谱分析法鉴定后结构正确。新路线避免了溴化反应产物的不稳定,改善了氨解反应苛刻的反应条件。结论:新合成路线改善了反应条件和中间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化合物的衍生化范围,对抗叶酸类抗肿瘤抑制剂的合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葡萄糖基化丙泊酚溶液型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张喆,居瑞军,李学涛,张东晓,吴仁荣,陈学军,吕万良
    2015, (5):  846-85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3     PMID: 26474629
    摘要 ( )   PDF (13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考察葡萄糖基化丙泊酚溶液型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建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方法,用以测定大鼠体内丙泊酚血药浓度;通过对大鼠尾静脉给药,分别给予丙泊酚脂肪乳剂型注射剂和两种葡萄糖基化丙泊酚溶液型注射剂,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获得药物-时间曲线,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用C18色谱柱,以水 ∶甲醇(20 ∶80,V/V)为流动相,用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进行检测,使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负离子检测,扫描方式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方式,m/z=177.127 4(丙泊酚), m/z=149.096 1(麝香草酚,内标参照物)。测定方法在50 μg/L~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浓度为50 μg/L,平均回收率在93.6%~101.1%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4%。药物动力学结果显示,两种葡萄糖基化丙泊酚溶液型注射剂药物动力学行为一致;同丙泊酚脂肪乳剂型注射剂相比,两种葡萄糖基化丙泊酚溶液型注射剂清除率均明显加快,表观分布容积也相应增大,血液循环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减小,消除半衰期与丙泊酚脂肪乳剂型注射剂一致(t1/2约1.5 h)。结论:建立的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方法可以用于大鼠体内丙泊酚含量的测定;与丙泊酚脂肪乳剂型注射剂相比,葡萄糖基化丙泊酚溶液型注射剂具有在血液循环中清除率加快、表观分布容积大的特点。

    Shikani喉镜与Macintosh喉镜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中的比较
    许挺,李民,郭向阳
    2015, (5):  853-85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4     PMID: 26474630
    摘要 ( )   PDF (10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喉镜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择期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hikani喉镜组(S组,n=30)和Macintosh喉镜组(M组,n=30),在全麻诱导后分别采用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喉镜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记录患者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是否发生导管套囊破裂及口唇、牙齿损伤,患者基础(T0)血压和心率,以及插管开始时(T1)、插管完成后1 min(T2)、插管完成后3 min(T3) 、插管完成后5 min(T4)的血压和心率,评估术后24 h患者有无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结果:S组患者插管时间少于M组[(37.4±9.7) s vs. (43.9±13.7) s, P=0.039],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 vs. 80%, P=0.488);两组均未发生套囊破损;S组发生口唇及牙齿损伤者少于M组(8例vs. 2例,P=0.038);两组患者之间T0、T1、T2、T3、T4的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咽痛(7例vs. 10例,P=0.390)及声嘶(5例vs. 7例,P=0.519)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acintosh喉镜相比,Shikani喉镜插管花费时间短,口唇及牙齿损伤发生率更小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Lynch综合征临床病理筛查2例及文献回顾
    司婧文, 王莉, 巴晓军, 张旭, 董颖, 张继新, 李文婷, 李挺
    2015, (5):  858-86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5     PMID: 26474631
    摘要 ( )   PDF (54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存在胚系突变导致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相关肿瘤的遗传易感,虽然该病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仅3%~5%大肠癌/内膜癌属Lynch综合征),但对这部分病例的正确诊断将使患者及家人受益。本文结合文献及国际诊疗指南报道了两例Lynch综合征,这两例患者的大肠癌和内膜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MMR蛋白失表达,结合文献提示,Lynch综合征的子宫内膜癌和大肠癌,两者MMR基因突变、蛋白失表达、相关分子机制特点及生物学行为不完全一致,故临床筛查策略与流程也不尽相同,免疫组织化学筛查方法简单易行,在大肠癌和内膜癌这些临床常见的肿瘤中进行筛查,可发现肿瘤易感人群,临床意义重大。

    肺毛细血管瘤病1例及文献回顾
    熊焰,李晓霞,牟向东,李东,王颖,李挺
    2015, (5):  865-86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6     PMID: 26474632
    摘要 ( )   PDF (46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1例肺毛细血管瘤病((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tosis,PCH),结合本例特点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和2008年WHO在Dana Point制定的肺高压临床分类,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病因和治疗进行介绍,提高各科医生对这一罕见病的认识。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主要临床症状为活动后气促;右心导管检查示中度肺动脉高压;CT肺血管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小叶核心结节,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肺小动脉肌化,肌性肺动脉中膜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增生呈多排、结节状及片状;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于3个月后死亡。PCH是一种罕见、预后不良的血管病变,其诊断需要综合临床、影像及组织病理3方面的资料,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手段,对确诊具有决定性作用。该病在临床、影像及组织形态上均与肺静脉阻塞病(pulmonary venoocclusive disease, PVOD)存在诸多相似和交叉之处,两者需要重点鉴别。在诸多病理学改变中,肺泡壁毛细血管增生是PCH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与PVOD相鉴别的关键点。肺移植被认为是PCH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果不及时进行,患者通常在确诊后几个月内死亡。

    Rhupus综合征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冷球蛋白血症引起的肾损害
    赵新菊,韦洮,董葆,贾园,王梅
    2015, (5):  870-87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7     PMID: 26474633
    摘要 ( )   PDF (17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出现复杂肾损害的Rhup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中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起病在先,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不典型,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血冷球蛋白检测阳性。患者进行了肾活检,病理提示为狼疮性肾炎及ANCA相关血管炎特征,电镜检查证实伴有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研究提示Rhupus综合征肾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误诊,肾活检病理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病例报告
    伴大动脉炎的牙周炎1例
    高巍,栾庆先
    2015, (5):  875-87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8     PMID: 26474634
    摘要 ( )   PDF (28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血管炎,患病率为每年(1.2~2.6)/100万,患者多为年轻女性[1],病损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2],其病因尚不明确,感染、自身免疫及遗传缺陷等都是可能的危险因素。美国风湿病学会对大动脉炎的诊断有明确规范[3],大动脉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如类固醇类)和手术(如血管成形术)等[4]。由于大动脉炎可能不断进展并造成重要器官缺血,因此需长期监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来了解疾病的活动性。研究表明,牙周炎通过牙周致病菌和炎症因子与多种全身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存在着相关关系[5],但目前还未见大动脉炎与牙周炎关系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将对1例伴大动脉炎的牙周炎患者进行报道。

    运用改良牙冠延长术及种植术处理美学区外伤所致残根残冠1例
    贾雪婷, 甄敏, 胡文杰, 刘云松
    2015, (5):  878-88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29     PMID: 26474635
    摘要 ( )   PDF (40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涉及到前牙美学区的残冠残根是临床处置的难题,其治疗目的不但要恢复健康、重建功能,还需同时改善美观[1-2]。本文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前牙美学区病例的病情分析、多学科参与治疗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和修复后效果的全过程,并分析了面临复杂病情如何拟定个性化的治疗决策和规划简捷的实施流程,对不同牙周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

    颈椎病误诊为脑梗死1例
    王云云,孙葳,黄一宁
    2015, (5):  883-88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30     PMID: 26474636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颈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长期坐位颈部保持不动的人群中高发。脊髓型颈椎病因其不多见且危害严重更应引起临床重视,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类似脑梗死,常首诊于神经内科,从而导致误诊、误治,影响预后。现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例颈椎病误诊为脑梗死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罗库溴铵致过敏性休克1例
    邱敏,宗亚楠,卢剑,马潞林,郑清,郭向阳
    2015, (5):  885-88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31     PMID: 26474637
    摘要 ( )   PDF (4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身麻醉诱导期间需短时间内应用多种药物,药物起效的同时可能会发生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皮疹、颜面水肿、呼吸道痉挛、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等,过敏性休克罕见却极其危险,抢救不及时可威胁生命。麻醉状态下,尤其是全身麻醉,患者不能及时提出不适主诉,亦有手术无菌单等覆盖身体,这些因素都会造成麻醉师对过敏反应发现的不及时,从而可能延误治疗。因此,在麻醉过程中应对患者皮肤状态以及监测指标给予足够的重视。
    肌松药是全身麻醉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结构中含有的季铵基团是导致麻醉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常见原因。肌松药相关性过敏反应占全部麻醉相关性过敏反应的60%[1]。本文报告1例麻醉诱导期间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病例,并回顾了麻醉期间过敏反应的诊断、处理等相关资料。
    自制髂动脉分支装置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动脉瘤1例
    卿洪琨, 张学民, 蒋京军, 张小明, 何长顺, 孙占国
    2015, (5):  888-89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32     PMID: 26474638
    摘要 ( )   PDF (14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髂动脉分支装置(iliac branch device, IBD)是专为髂动脉分叉设计的分支支架,为主-髂动脉瘤、孤立性髂动脉瘤腔内治疗时重建髂内动脉血流的理想解决方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利用自制的一枚IBD,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后髂动脉瘤1例,其设计及植入较既往报道[1-3]均有独到之处,现将病例分享如下。

    短篇论著
    深低温保存同种异体血管的临床应用
    张晓刚,张东,刘昌,万真,仵正,吕毅
    2015, (5):  891-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5.033    
    摘要 ( )   PDF (21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管侵犯及破坏是众多消化系肿瘤(胰腺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等)不可手术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曾认为是外科切除的禁忌证。近来许多学者提出了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手术策略,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和疗效。
    对于血管的重建可以选用人工血管、自体血管和异体血管,但人工血管价钱昂贵,并且在植入人体以后需要长达半年的抗凝治疗,否则易形成血栓堵塞人工血管腔,且手术后早期及长时间应用抗凝治疗易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危险性高。因此,寻找适用的血管移植材料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同种异体血管与宿主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管径匹配,远期通畅率高,是今后血管替代品的主要潜在来源。本研究对1例肝细胞肝癌及1例胰腺癌患者,应用深低温保存人髂血管作为移植物进行受肿瘤侵犯血管切除与重建,现总结经验如下。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