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患者下颌第二前磨牙自行调整后牙弓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安氏Ⅱ类减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采用自行调整策略的病例,将患者自行调整前、后的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重建和测量,应用SPSS 16. 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下牙列自行调整前、后的前牙不齐指数、牙弓宽度、Spee曲线深度以及拔牙间隙的变化情况。结果:下前牙不齐指数,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牙弓长度,左、右拔牙间隙均减小 [(12.70±3.28) mm vs.(8.82±2.69) mm, P <0.001; (41.21±2.48) mm vs.(40.54±2.23) mm, P <0.001; (24.63±3.19) mm vs.(22.12±2.97) mm, P <0.001;(8.06±0.48) mm vs.(4.17±1.51) mm, P <0.001;(8.13±0.95) mm vs.(4.14±1.98) mm, P <0.001],Spee曲线曲度和下牙弓前部长度增加[(2.14±0.75) mm vs.(2.65±0.88) mm, P<0.05; (15.88±2.86) mm vs. (17.55±2.33) mm, P<0.05],尖牙间宽度基本维持不变[(27.25±2.69) mm vs.(27.26±1.73) mm, P>0 .05]。结论: 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自行调整有助于缓解下前牙的错位不齐和改善磨牙关系。
[1] | 雷玥,杨颖婷,雷海华. 异位萌出诱导矫治器在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治疗中的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5(4): 766-封三. |
[2] | 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周彦恒.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4(2): 346-355. |
[3] | 王思雯,尤鹏越,刘玉华,王新知,唐琳,王梅. 两种可吸收生物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犬拔牙窝成骨的影像学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2): 364-370. |
[4] | 毛铭馨,徐莉,靖无迪,徐筱,侯建霞,李小彤,王晓霞.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及相关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1): 77-82. |
[5] | 杜仁杰,焦剑,周彦恒,施捷.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正畸前后的咬合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919-924. |
[6] | 王高南,焦剑,周彦恒,施捷. 正畸牙齿位置的移动对角化龈宽度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5): 931-936. |
[7] | 王秀婧,张怡美,周彦恒.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稳定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1(1): 86-92. |
[8] | 戴帆帆,刘怡,许天民,陈贵. 探索成人正畸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叠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2): 271-278. |
[9] | 马静,江久汇. 骨性Ⅱ类和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1): 98-103. |
[10] | 徐筱,徐莉,江久汇,吴佳琪,李小彤,靖无迪.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牙合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0(1): 104-109. |
[11] | 王天骄,刘宇,关明. 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镇静对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焦虑水平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6): 1044-1049. |
[12] | 范少轻,周彦恒. 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3): 531-539. |
[13] | 沈潇,施捷,徐莉,焦剑,路瑞芳,孟焕新. 伴错牙合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60-066. |
[14] | 郑旭,胡兴学,马宁,陈晓红. 正畸矫治牙性牙合平面倾斜的新方法——波浪形弓[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9(1): 176-180. |
[15] | 赵丽萍, 詹雅琳, 胡文杰, 王浩杰, 危伊萍, 甄敏, 徐涛, 刘云松. 磨牙位点保存后进行种植修复及软组织增量的1例报告[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6): 1090-10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