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人脂肪基质细胞与骨再生——从实验室到临床
    周永胜, 吕珑薇, 刘云松
    2013, (1):  1-4.      
    摘要 ( )   PDF (7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分子机制及相关治疗的实验研究
    孟娟红, 甘业华, 马绪臣
    2013, (1):  5-8.      
    摘要 ( )   PDF (6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科研工作综述
    基于人胚胎干细胞健康安全评价新载体的构建
    俞光岩, 曹彤, 欧阳宏伟, 彭双清, 邓旭亮, 李盛林, 刘鹤, 邹晓晖, 傅歆, 彭晖,
    2013, (1):  9-11.       PMID: 23411511
    摘要 ( )   PDF (4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侵袭性牙周炎龈沟液中有机酸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关系
    路瑞芳, 冯琳, 高学军, 孟焕新, 冯向辉
    2013, (1):  12-16.       PMID: 23411512
    摘要 ( )   PDF (5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患者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有机酸在AgP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共20例AgP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个位点采集龈沟液,分离上清液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分离沉淀物采用PCR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并分析其电泳条带的灰度值作为该微生物的PCR产物量。结果:AgP组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的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和PCR产物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组中丁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2.87 (0.99, 4.36) mmol/L vs. 0.33 (0.00, 1.44) mmol/L,P<0.05],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均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产物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4,0.548,0.411,0.493,0.273,P<0.05)。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组中有机酸浓度均高于未检出组,琥珀酸1.67 (1.15, 2.11) mmol/L vs. 0.80 (0.48, 1.06) mmol/L,乙酸31.95 (23.77, 43.13) mmol/L vs. 12.51 (7.57, 15.69) mmol/L,丙酸11.86 (6.55, 14.98) mmol/L vs. 2.82 (1.71, 7.03) mmol/L,丁酸3.45 (2.41, 4.78) mmol/L vs. 0.54 (0.00, 1.56) mmol/L,异戊酸2.23 (1.05, 3.85) mmol/L vs. 0.62 (0.00, 2.33) mmol/L,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与齿垢密螺旋体产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443,0.702,0.625,0.557,P<0.05)。结论:AgP患者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产物量,可以作为判断AgP发生与进展的指标。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原发性Sjögren综合征口腔真菌菌群
    丁宁, 闫志敏, 华红
    2013, (1):  17-21.       PMID: 23411513
    摘要 ( )   PDF (14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定量分析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口腔内真菌菌量,为探寻敏感、快速和准确的pSS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科25名pSS患者(pSS组)和北京某社区25名无口干症状身体健康的居民(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唾液含漱液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定量比较两组口腔各致病真菌数量。结果:口腔含漱液中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每克基因中拷贝数对数的均值pSS组分别为10.6±1.07和9.47±4.8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30±3.82和5.24±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组唾液中氟康唑敏感性菌总数量(12.21±0.82)较健康对照组(11.53±0.81)明显增多(P<0.01)。结论:白色念珠菌仍是pSS和健康对照组主要检出念珠菌,但pSS组口腔内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为pSS患者临床有针对性的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牙周状况
    李蓬*, 和璐, 沙月琴, 栾庆先
    2013, (1):  22-26.       PMID: 23411514
    摘要 ( )   PDF (5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牙周状况,探索中老年人群中慢性牙周炎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103名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牙周临床检查,记录缺失牙数、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 (attachment loss, AL),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观察各牙周指标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缺牙数(6.89±7.39 vs. 4.21±5.62 , P<0.05))、AL[(3.48±2.34) mm vs. (2.61±1.85) mm, P<0.05]及重度牙周炎患病率(44.7% vs. 32.7%, P<0.05)均高于对照组。调整性别、年龄、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后,AL≥4.00 mm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指征(OR=4.89, 95% CI: 1.26~18.94,P=0.02)。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牙周状况较健康者差;因牙周炎导致的附着丧失与陈旧性心肌梗死存在相关性。
    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血糖代谢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徐菁玲, 孟焕新, 李峥, 李凤云, 张琳
    2013, (1):  27-32.       PMID: 23411515
    摘要 ( )   PDF (7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临床参数、血糖代谢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牙周基础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40名,于基线水平和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牙周临床检查,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其他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参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后出血百分数)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但空腹血糖浓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其他有统计学意义改变的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磷显著升高、血清钙磷比显著下降、甘油三酯显著下降、载脂蛋白A1显著升高、脂蛋白a显著降低和血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参数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有显著改善作用,但对空腹血糖的作用不明显。此外,牙周基础治疗还可能影响血清磷的浓度及钙磷比,并影响血脂的代谢。
    CPC固化中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对细胞的保护及相关影响因素
    李芳芳*, 乔朋艳, 董利民, 刘玉华, 徐韬, 谢秋菲
    2013, (1):  33-39.       PMID: 23411516
    摘要 ( )   PDF (104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在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浆料固化过程中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ouse preosteoblastic cell line, MC3T3-E1)的保护作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包封MC3T3-E1细胞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与CPC浆料和固化块复合培养2 d,CCK-8检测MC3T3-E1细胞活性,钙黄绿素-AM (Calcein-AM)和碘化丙啶(PI)溶液分别对活细胞和死细胞染色。比较CPC浆料和CPC固化块、CPC固化后不同处理方式以及不同换液时间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CPC浆料组和固化块组的光密度值无显著差异(1 d:P=0.827;2 d:P=0.965),荧光图片见两组细胞数及形态无明显区别。CPC固化后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不同换液时间对细胞活性有不同影响。结论:在CPC浆料固化过程中,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对MC3T3-E1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CPC浆料固化后可能仍持续影响细胞增殖,这种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固化后24 h内。CPC浆料固化后1 d内每6 h换液,有利于细胞的活性;2 d内每6 h换液可能对细胞活性产生不利影响。
    渗透树脂治疗正畸后牙面白垩斑的一年疗效观察
    冯朝华, 楚小玉
    2013, (1):  40-43.       PMID: 23411517
    摘要 ( )   PDF (8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渗透树脂对正畸后牙面脱矿(白垩斑)的治疗效果及颜色稳定性。方法:对正畸治疗后6颗上颌前牙均出现脱矿的患者8名(患牙共48颗)进行渗透树脂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在同等条件下拍摄照片。效果分为3级:有效、部分有效和无效。部分有效的患牙测量术前、术后白垩斑(white spot, W)及患牙唇面的面积(tooth, T),计算出W/T比值(%),统计方法采用两个样本的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数码照片以JPG格式导入Photoshop图像分析软件,转化为8位灰度文件,以柱状图的形式显示被治疗区域牙面的灰度值,对比不同时间点牙面颜色的变化情况,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有效患牙11颗(22.9%,11/48),部分有效37颗(77.1 %,37/48),无效0颗。部分有效的患牙术前W/T(%)平均值是31.37%,术后下降为7.99%,P<0.05。术前白垩斑区域灰度平均值是188.07± 5.62 ,术后1周灰度值是143.20± 7.03,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灰度值分别是136.33± 4.54和139.57± 3.70,分别与术后1周相比,P>0.05。结论:渗透树脂能明显改善正畸治疗后白垩斑患牙的美观,渗透治疗后的牙面颜色在1年观察期内表现稳定。
    牙槽骨高度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
    刘诗铭, 刘玉华, 徐军
    2013, (1):  44-49.       PMID: 23411518
    摘要 ( )   PDF (50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桩核冠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锥束CT扫描数据建立牙槽骨高度不同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模型,根据牙槽骨高度将实验模型分为3组(牙槽骨高度正常、牙槽骨吸收25%、牙槽骨吸收50%),每个实验模型分别采用金合金铸造桩和玻璃纤维桩修复。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200 N的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牙槽骨高度正常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小,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2.570 MPa、66.354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6.480 MPa、58.103 MPa。 牙槽骨吸收25%时,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7.690 MPa、95.192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8.260 MPa、68.452 MPa。牙槽骨吸收50%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大,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37.363 MPa、135.010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4.291 MPa、110.170 MPa。结论:随着牙槽骨降低,牙本质内应力分布增加。修复材料的弹性模量会对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但牙槽骨高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比桩核材料的影响更显著。
    长正中牙合型总义齿的咀嚼效率和满意度的初步评价
    刘向晖, 刘建彰, 谢秋菲, 康艳凤, 陈薇
    2013, (1):  50-53.       PMID: 23411519
    摘要 ( )   PDF (12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测试分析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和义齿满意度。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采用置换牙列技术为1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同时制作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和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并按照随机原则决定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戴用顺序,分别于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戴牙后2、4、6、8、10、12周采用光密度法检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戴用3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这种牙合型全口义齿修复的总体满意度,并由患者随意愿选择最终戴用义齿的牙合型。结果: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在数值上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62);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P<0.05)。10名患者全部将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作为最终的选择。结论:对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20例中国青年健康上前牙牙龈曲线形状特征分析
    张豪, 乐迪 , 胡文杰 , 曹占强, 张艳玲
    2013, (1):  54-58.       PMID: 23411520
    摘要 ( )   PDF (10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以数学上曲线分析的拐点定义为特征点,对上前牙健康牙龈的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龈缘高点、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获取个性化的牙龈曲线特征,为前牙修复体的接触点位置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修复后恢复自然形态的龈乳头创造条件。方法:对120名中国青年健康上前牙的牙龈曲线进行以标准化数码图片为基础的二维牙龈曲线形态分析,测量各种形态特征值及确定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与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近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49±0.86) mm、(3.64±0.77) mm和(4.12±0.92) mm;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09±0.72) mm、(3.48±0.83) mm和(4.13±0.94) mm。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1±0.10和0.26±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7±0.10和0.25±0.07;侧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0±0.10和0.23±0.08,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26±0.08和0.56±0.11;尖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2±0.09和0.23±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0±0.12和0.26±0.08。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龈乳头形状和牙龈曲线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上前牙各个牙位近远中牙龈曲线的特征点(拐点)位置和牙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抗疲劳和抗折性能
    李智, 王新知, 高承志, IVO Krejci
    2013, (1):  59-63.       PMID: 23411521
    摘要 ( )   PDF (7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抗疲劳性能和抗折强度。方法:收集32颗离体上颌中切牙,制作漏斗状根管模型后,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每组8颗牙齿,分别用4种桩核修复, 第1组: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第2组:预成石英纤维桩与树脂核;第3组:铸造金合金桩核;第4组:CAD/CAM一体化氧化锆桩核。使用化学固化的树脂粘接剂Superbond C&B将制作完成的桩核粘入到预备后的根管中,为每个牙齿制作氧化锆全冠并使用Superbond C&B粘接。使用加成型硅橡胶模拟牙周膜后把制作完成的试件固定到专用的咀嚼模拟器上,以1.67 Hz的频率在5 ℃和50 ℃每2 min交替一次的水浴中沿牙体长轴45°角,用49 N的力在牙冠舌侧加载1.2×106次,再将试件用力学测试机沿牙体长轴45°角加力将桩核折断,记录抗折强度, 观察折断模式。结果:咀嚼模拟结束时,预成石英纤维桩组有4个样本的牙冠脱落,剩余样本中未观察到破坏;在抗力测试中,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组和铸造金合金桩核组的抗折强度分别为(441.5±103.2) N和 (462.9±170.0)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都高于CAD/CAM一体化氧化锆桩核组[(284.1±99.0) N]和预成石英纤维桩组[(315.4±112.3) 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3,P<0.05)。结论:漏斗状根管使用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或铸造金合金桩核修复可能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旋转就位美学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特点及临床应用
    李健, 姜婷, 李赛, 陈薇
    2013, (1):  64-68.       PMID: 23411522
    摘要 ( )   PDF (15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探索省略前方卡环的旋转就位美学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RPD)的模型观测、设计类型和规律,观察短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RPD修复的患者40名,分为旋转就位RPD修复组(KennedyⅢ类和Ⅳ类牙列缺损患者各10名)和线性就位RPD修复组(20名,牙列缺损类型、范围与旋转就位RPD修复组匹配)。在研究模型上进行观测和就位道设计,归纳旋转就位RPD的设计特点,进行模型模拟预备后,制作模板用于指导临床基牙预备。义齿戴用2周和1年复查,按A(效果优良)、B(效果尚能接受)、C(效果不良)3个等级评价修复效果,比较旋转就位RPD和线性就位RPD的修复效果。结果: 归纳旋转就位RPD的设计要点,双重就位道的夹角(α)一般为10°~15°,α越大固位力越好,但要增加对后方基牙的牙体预备量,前方基牙的近中或者远中邻面设置进入倒凹区的导平面板。临床应用中,40件义齿顺利戴入。旋转就位RPD的初戴时间[(32±8) min]与线性就位RPD的初戴时间[(33±8) 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用2周和1年复查,旋转就位 RPD和线性就位RPD的固位、稳定、咀嚼和取戴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件旋转就位RPD的美观评价都为A,线性就位RPD分别只有7件和6件的美观评价为A(P<0.05)。结论: 旋转就位RPD减少了金属卡环显露,可有效提高美观效果,在功能恢复上和线性就位RPD没有明显差别,临床应用时需要模型模拟预备和使用模板指导口内牙体预备,并需要精密制作义齿支架。
    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临床研究
    刘伟涛, 周彦恒
    2013, (1):  69-76.       PMID: 23411523
    摘要 ( )   PDF (59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以传统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为对照,研究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探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适应征范围。方法:选择34例上颌后缩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B组16例,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B组A-Np和A-“纵轴”分别增加2.53 mm和2.78 mm,大于A组(1.86 mm和2.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较对照组上颌前移量大。两组LLC-“纵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下颌软组织后移(1.63 mm)较对照组(2.82 mm)少。 结论:使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以获得比传统Hyrax扩弓器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更大的上颌前移量。
    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影响
    冯光耀, 邹冰爽, 高雪梅, 曾祥龙, 王秀婧, 阎燕
    2013, (1):  77-80.       PMID: 23411524
    摘要 ( )   PDF (8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和非拔牙的正畸病例中,发育中的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以确定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是否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方法:从近3年已完成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选取93名,分为两组,第一组为45名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者,第二组为48名非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前、后均已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然后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相对于参考平面的角度改变。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患者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拔牙组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5.9±2.5)度,拔牙组左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8.0±3.4)度,非拔牙组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1.8±2.4)度,非拔牙组左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1.5±2.1)度。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量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角度有积极的影响。
    安氏Ⅱ类病例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下牙列生理性漂移的三维模型分析
    魏松, 李晶, 周彦恒
    2013, (1):  81-86.       PMID: 23411525
    摘要 ( )   PDF (36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患者下颌第二前磨牙自行调整后牙弓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安氏Ⅱ类减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采用自行调整策略的病例,将患者自行调整前、后的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重建和测量,应用SPSS 16. 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下牙列自行调整前、后的前牙不齐指数、牙弓宽度、Spee曲线深度以及拔牙间隙的变化情况。结果:下前牙不齐指数,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牙弓长度,左、右拔牙间隙均减小 [(12.70±3.28) mm vs.(8.82±2.69) mm, P <0.001; (41.21±2.48) mm vs.(40.54±2.23) mm, P <0.001; (24.63±3.19)  mm vs.(22.12±2.97) mm, P <0.001;(8.06±0.48) mm vs.(4.17±1.51) mm, P <0.001;(8.13±0.95) mm vs.(4.14±1.98) mm, P <0.001],Spee曲线曲度和下牙弓前部长度增加[(2.14±0.75) mm vs.(2.65±0.88) mm, P<0.05; (15.88±2.86) mm vs. (17.55±2.33) mm, P<0.05],尖牙间宽度基本维持不变[(27.25±2.69) mm vs.(27.26±1.73) mm, P>0 .05]。结论: 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自行调整有助于缓解下前牙的错位不齐和改善磨牙关系。
    应用Er:YAG激光治疗儿童龋齿的效果评价
    张笋, 陈涛 , 葛立宏
    2013, (1):  87-91.       PMID: 23411526
    摘要 ( )   PDF (11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调查Er:YAG激光在儿童乳牙和年轻恒牙上去腐备洞治疗时的感受和评价。方法:随机选择3~15岁,口内有类似的、龋坏程度相当的乳牙或年轻恒牙的儿童,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用Er:YAG激光和传统牙钻去腐备洞后充填,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两种方法的疼痛程度、舒适度和方法的接受程度,定期复查和评估牙齿的充填体情况。结果:临床研究53名儿童,平均年龄(8.6±3.1)岁,3~6岁者17人,7~12岁者29人,13岁以上者7人,共去腐备洞充填治疗120颗牙齿。67%的患儿认为Er:YAG激光在进行龋齿去腐治疗时更舒适,21%的患儿认为两者差别不大。与车针去腐相比,激光治疗无痛或疼痛轻微,经配对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的患儿选择再次应用激光治疗。临床上对充填体复查也表明,乳牙和年轻恒牙应用两种治疗方法去腐备洞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r:YAG激光去腐备洞时疼痛轻微,患儿感觉较舒适,与车针法相比,多数患儿倾向于应用Er:YAG激光。
    儿童口腔科门诊治疗需求特征分析及对策
    夏斌, 秦满, 韩烨, 张笋
    2013, (1):  92-96.       PMID: 23411527
    摘要 ( )   PDF (9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回顾性分析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患者的主诉和治疗需求,发现其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在2010年5月到2011年1月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 148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诉、主要疾病诊断等信息。结果:患者的年龄为0.8~18.0岁,中位数为5.0岁,平均(6.23±3.46)岁,其中男1 649例(52.4%,1 649/3 148),女1 499例(47.6%,1 499/3 148)。按主要疾病诊断分类为:龋病1 105例(35.1%,1 105/3 148),牙髓根尖周病1 013例(32.2%,1 013/3 148),牙齿发育异常363例(11.5%,363/3 148),口腔健康检查281例(8.9%,281/3 148),牙外伤212例(6.7%,212/3 148),间隙管理及错牙合矫正62例(2.0%,62/3 148),牙周及黏膜病41例(1.3%,41/3 148),牙齿非龋疾病2例(0.1%,2/3 148),其他69例(2.2%,69/3 148),其中112例(3. 6%,112/3 148)以牙痛为主诉就诊需要进行应急治疗。在1 602例6岁以下儿童中有884例(55.2%,884/3 148)被诊断为重度低龄儿童龋。在所有患者中只有281例(8.9%,281/3 184)要求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且临床检查没有阳性所见。结论:龋病及因龋病所致疾病是目前儿童口腔门诊的主要治疗需求,加大相关的预防保健措施迫在眉睫。
    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主观症状变化的调查
    李阳, 伊彪, 王兴, 李自力, 梁成, 王晓霞
    2013, (1):  97-100.       PMID: 23411528
    摘要 ( )   PDF (4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估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主观症状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2005年9月到2011年12月诊治的OSAHS患者15名,进行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于术前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睡眠打鼾情况、睡眠期间被发现呼吸暂停情况、术后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使用情况及手术满意度。结果:15名患者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为(40.5±12.8)次/h, 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desaturation,LSAT)为73.0%±7.4%;术后AHI为(6.5±3.5)次/h, LSAT为90.8%±2.1%。术前ESS平均为17.6,术后所有患者ESS均小于11,平均为4.3。其中9名患者术前接受CPAP治疗,术后这9名患者不再需要进行CPAP治疗。所有患者对改良双颌前徙手术治疗的效果均感到十分满意,都希望将此种治疗方法介绍给其他患者。结论:应用改良双颌前徙术治疗OSAHS,不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等客观指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并且患者的日间极度嗜睡等主观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基于CIECAM02色貌模型的义齿基托树脂色差评价
    郭志敏, 林红, 郑刚, 白伟
    2013, (1):  101-104.       PMID: 23411529
    摘要 ( )   PDF (7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采用仪器法评价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最佳色差公式。方法:使用SP62分光光度测色仪对老化时间不同的35个义齿基托树脂片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分别用CMC、DE2000、CAM02-LCD、CAM02-SCD、CAM020-UCS色差公式进行色差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视觉实验所得视觉色差ΔV进行比较,并用PF/3性能因子、STRESS值以及F检验对各公式进行检验,找出最适合计算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公式。结果:CMC、DE2000、CAM02-LCD、CAM02-SCD、CAM020-UCS的PF/3性能因子分别为22.448、22.220、22.840、21.760、22.049,STRESS值分别为0.205、0.228、0.260、0.192、0.240。结论:PF/3性能因子、STRESS值以及F检验所得结果的综合比较显示,各公式预测义齿基托树脂色差的准确性顺序为:CAM02-SCD最优,其次为CMC,DE2000和CAM02-UCS再次之,DE2000略优于CAM02-UCS,CAM02-LCD最差。
    人牙髓细胞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技术
    薛世华, 吕培军, 王勇, 赵雨, 张婷
    2013, (1):  105-108.       PMID: 23411530
    摘要 ( )   PDF (18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技术进行初步的探索,为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牙再生奠定初步基础。方法:用Imageware 11.0软件设计三维生物打印蓝图;制备海藻酸钠明胶水溶胶,与体外分离、培养的hDPCs共混,共混物中hDPCs的密度为1×106个/mL,海藻酸钠和明胶的终浓度分别为20 g/L和80 g/L;用三维生物打印技术按一定参数进行hDPCs共混物的三维生物打印,观察打印获得的三维结构体,用钙黄绿素-AM和碘化丙啶溶液对结构体进行染色,评价打印后hDPCs的活性,计算细胞存活率;体外培养打印获得的结构体,用Cell Counting Kit-8试剂检测hDPCs在三维结构体中的增殖。结果:利用 Imageware 11.0 软件设计出了由圆柱状微丝逐层交错堆积构成的具有网格结构的三维结构体数字模型,用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可构建出具有自定义形状及尺寸的三维结构体,结构体中hDPCs的存活率为87%±2%,经打印处理的hDPCs在三维结构体中仍可增殖。结论:本研究实现了hDPCs共混物的三维生物打印,为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牙再生奠定了初步基础。
    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状况分析
    史均宝, 孙庆华, 聂建东, 孙玲华, 张凝, 韩庆烽
    2013, (1):  109-113.       PMID: 23411531
    摘要 ( )   PDF (5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记录74例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人文资料、透析方案、化验检查和透析充分性检查结果,调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和体征,测定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结果:有70.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以Fontaine分期法,13.5%的患者为早期病变期,28.8%为局部缺血期,51.9%为营养障碍期,5.8%为坏疽期。早期病变期和局部缺血期患者合并为轻度病变组,营养障碍期和坏疽期患者合并为重度病变组,并与无临床表现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胰岛素剂量、左足ABI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和透析充分性水平在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和胰岛素剂量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在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中,下肢动脉闭塞症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与较大的胰岛素使用剂量和较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相关。
    深圳人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分布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现况横断面调查
    梁凌云*, 杜辉*, 王纯, 张薇, 陈芸, 渠新风, 杨斌, 吴波, 吴若松, Jerome L. Belinson, 吴瑞芳
    2013, (1):  114-118.       PMID: 23411532
    摘要 ( )   PDF (5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患病情况及HPV亚型与病毒载量的致病性。方法:以深圳市及周边农村地区10 000名有性生活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液基细胞学联合多种高危型HPV检测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对细胞学结果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 ASC-US)及以上者或任一种HPV检测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研究人群平均年龄38.9岁,HPV感染率16.6%,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低度CIN(CIN1)现患率17.0%,5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下降;高度CIN(CIN2/3)现患率2.6%,45~59岁组患病率显著较高。高危型HPV感染与CIN患病明显相关,CIN1和CIN2/3的患病风险均随HPV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但其相关的HPV高危亚型不同,CIN2/3主要为HPV-16、-58、-31、-33和-18型感染,CIN1主要为HPV-39、-58、-59、-52和-66型感染。结论:深圳地区的HPV感染率和CIN现患率处于较高水平;人群HPV感染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45岁以上的人群为CIN2/3的重点监控对象;感染的高危型HPV亚型和载量均可提示CIN2/3患病机会的多少,并作为临床合理干预的重要依据。
    氯诺昔康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非劣效性
    赵红*, 叶铁虎, 龚志毅
    2013, (1):  119-122.       PMID: 23411533
    摘要 ( )   PDF (5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氯诺昔康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及其与芬太尼相比较的非劣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全身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后出现中度以上疼痛[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者117例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65例)和芬太尼组(52例),分别予负荷量氯诺昔康4 mg或芬太尼50 μg静脉注射用于镇痛。患者自控镇痛药液配置:氯诺昔康0.4 g/L或芬太尼5 mg/L,单次给药剂量为2.5 mL,锁定时间10 min,持续观察至术后24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疼痛评分、术后即刻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的差值(即疼痛程度差值,pain intensity difference,PID)以及24 h疼痛程度差值总和(sum of PID,SPID-24,即术后6、12、24 h PID之和)。如果两组SPID-24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预先设定的SPID-24非劣效性界值-3,则可以认为两种药物用于中至重度疼痛的治疗具有非劣效性。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诺昔康组与芬太尼组SPID-24分别为12.0±6.1和10.2±5.4(P>0.05),两组间SPID-24差值为0.66,95%置信区间为(-1.24,2.56),其下限高于非劣效性界值-3,因此在全子宫切除术后氯诺昔康具有相对于芬太尼的镇痛非劣效性。氯诺昔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芬太尼组。结论:氯诺昔康在全子宫切除术后中到重度疼痛的治疗中具有与芬太尼相比较的非劣效性。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段鸿洲, 李良, 张扬, 莫大鹏, 伊志强, 张家湧, 鲍圣德
    2013, (1):  123-128.       PMID: 23411534
    摘要 ( )   PDF (19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moyamoya病患者,应用STA-MCA搭桥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通过脑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成像对吻合口通畅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相关合并症及有无再发卒中,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2例术中发现吻合口不通畅,改行颞肌贴附术。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2例为手术侧硬膜下血肿,1例为手术对侧基底节出血,1例为头皮愈合不良。术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48例, CT脑灌注图像显示术后病变侧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增加[(37.79±9.76)mL/(min·100 g) vs.( 33.71±7.92) mL/(min·100 g), P<0.05],相对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明显减少[(8.49±1.97) s vs. (11.06±3.00) s, P<0.01]。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术前降低(1.37±0.66 vs. 1.58±0.64, 0.84±0.57 vs. 1.51±0.67, 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手术侧脑卒中发作。结论:对存在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STAMCA搭桥术可以增加患侧脑组织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并预防同侧脑卒中的发生。
    持续化疗灌注状态下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与细胞间作用的特性
    朱林忠, 杨仁杰
    2013, (1):  129-134.       PMID: 23411535
    摘要 ( )   PDF (19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动脉留管持续化疗灌注的药物环境下,不同浓度梯度的高浓度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 CCNSA)持续作用不同时间对肝癌细胞系HepG-2及肝细胞系7702的作用,并探索动脉化疗灌注中化疗药有无浓度-时间依赖现象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根据介入治疗中局部组织能够达到的实际浓度,将4种临床常用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表柔比星、草酸铂、顺铂、福莫司汀)分别按照质量浓度比20∶10∶5∶2.5∶1的比例制成5种质量浓度溶液(4种药物的最大质量浓度分别为8 mg/L、20 mg/L、20 mg/L、8 mg/L),每种质量浓度分别与两种细胞系作用1 h、2 h、4 h、6 h、8 h,采用MTT法分别检测25种组合下,化疗药对体外培养的HepG-2及7702细胞系的抑制率。结果:各种药物不同作用浓度及时间对HepG-2肝癌细胞系和7702肝细胞系有不同的抑制率,表柔比星和草酸铂的5种质量浓度间差别不大,其抑制率主要与持续时间相关,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低浓度顺铂的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加,而高浓度顺铂的抑制率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较快增加;福莫司汀的抑制率与浓度之间缺乏明确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加。结论:每一种CCNSA化疗药有其适合的作用浓度及持续时间;浓度因素与时间因素均对抑制率有明显影响,但是时间因素影响更大;动脉化疗灌注拥有足够的药物浓度及给药时间,应该选择最低有效浓度和较长的作用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用药总量,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实现介入治疗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精确化。
    技术方法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曹洁, 胡文杰,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2013, (1):  135-139.       PMID: 23411536
    摘要 ( )   PDF (26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精度定量评价
    宋杨, 孙玉春, 赵一姣, 王勇, 吕培军
    2013, (1):  140-144.       PMID: 23411537
    摘要 ( )   PDF (15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建立一种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精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3Shape D700商品化扫描仪进行精度这一核心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在三维逆向软件中设计一个整体外形类似于牙弓的标准几何样块,用高精度数控加工技术加工,利用此样块评价分析牙颌模型扫描仪关键技术指标,包括单次扫描精度、空间一致性、重复扫描精度共3项指标。结果:3Shape D700商品化扫描仪的单次扫描精度结果为(15.00±10.84) μm,和厂家说明书给出的精度结果20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此外,空间一致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P=0.524)和重复扫描精度(垂直方向P=0.633,水平方向P=0.221)的检测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该方法评价牙科扫描仪精度,可以避免手工选点法存在的观察者误差,是有效可行的。
    连续股神经阻滞置管长度对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朱丰, 胡焱, 张伟
    2013, (1):  145-148.       PMID: 23411538
    摘要 ( )   PDF (8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连续股神经阻滞不同置管长度对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Ⅱ级、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5 cm、10 cm或20 cm,通过导管给予0.33%盐酸罗哌卡因30 mL后连接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记录术后24 h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的阻滞程度,术后24 h和48 h静息和运动时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0 cm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效果优于5 cm组和10 cm组,5 cm组与10 cm组阻滞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术后镇痛,置入导管5 cm、10 cm和20 cm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短篇论著
    个性化牙种植体三维数字模型的建立
    张磊, 叶红强, 杨振宇, 周艳光, 孙玉春, 赵一姣, 周永胜,
    2013, (1):  149-151.      
    摘要 ( )   PDF (7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 述
    转化医学及其在牙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欧阳翔英, 阳雯
    2013, (1):  152-155.       PMID: 23411539
    摘要 ( )   PDF (5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评价颅颌面的不对称
    张晓芸, 许天民
    2013, (1):  156-161.       PMID: 23411540
    摘要 ( )   PDF (7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封面和目录下载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