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5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INSM1和SOX11的表达及意义
    曹钟,岑红兵,赵建红,梅俊,秦灵芝,廖伟,敖启林
    2023, (4):  575-58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 (336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 associated protein 1, INSM1)和SRY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11(SRY -related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1, SOX11)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 PNET)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56例PNET、42例SPN、16例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DACC) 和8例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ACC)中检测INSM1、SOX11、Syn、CgA、CD56、β-catenin和CD99, 比较INSM1和SOX11的组合与传统标记物(Syn、CgA、CD56、β-catenin和CD99)在诊断和鉴别诊断PNET和SPN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 56例PNET中, INSM1表达于肿瘤细胞及胰岛细胞核, 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07% (51/56);42例SPN、16例DACC和8例ACC均未见INSM1的阳性信号。INSM1在PNET中的阳性表达率与SPN、DACC和ACC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42例SPN中, SOX11的阳性信号位于肿瘤细胞核, 其阳性表达率为92. 86% (39/42);56例PNET中, SOX11的阳性表达率为8. 93% (5/56), 其阳性信号位于3例G1,型和2例G3型PNET; 16例DACC、8例ACC及肿瘤旁的正常胰腺组织均未见SOX11阳性信号; SOX11在SPN中的阳性表达率与PNET、DACC和ACC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3) INSM1(+)/SOX11(-)免疫表型对PNET的敏感度为85.71%, 与CD56(57. 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与Syn(80.36%)和CgA(71. 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特异度为100. 00%,与Syn(42. 86%)和CD56(47. 6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与CgA(92.8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NSM1(-)/SOX11(+)免疫表型对SPN的敏感度为92. 86%, 与β-catenin(90. 48%)和CD99(85. 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特异度为96.43%, 与CD99(48. 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与β-catenin(100. 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在PNET和SPN中, INSM1和SOX1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分级及转移)无关(P均> 0.05)。结论: 在PNET和SPN中, INSM1和SOX11分别呈阳性的表达模式有助于区分两种肿瘤, 两者组合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优于-.些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

    内源性二氧化硫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调节
    刘志伟,刘鹏,孟凡星,李天水,王颖,高嘉琪,周佐邑,王聪,赵斌
    2023, (4):  582-58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 (86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内源性二氧化硫对盲肠结扎穿刺术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入对照组、二氧化硫组、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二氧化硫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及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含量,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含量、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羟自由基(hydroxyl free radical,·OH)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含量、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谷胱甘肽氧化酶(glutathione oxidase,GSH-px)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 脓毒症时大鼠血浆PCT含量由(0.93±0.26) μg/L升高至(2.45±0.52) μg/L(P<0.01), 二氧化硫供体干预后降低至(1.58±0.36) μg/L(P<0.01)。脓毒症时大鼠血浆CK-MB、cTnⅠ及FABP含量分别由(14.46±6.48) μg/L、(151.25±30.14) ng/L及(2.72±0.65) μg/L升高至(23.72±7.72) μg/L、(272.78±52.70) ng/L及(5.22±1.01) μg/L(P均<0.01),二氧化硫供体干预后分别降低至(16.74±3.63) μg/L、(184.86±37.72 ng/L)及(3.31±0.84) μg/L(P均<0.05)。脓毒症时大鼠心肌组织H2O2含量、NO含量、MPO活性、·OH活性及MDA含量分别由(67.26±8.77) mmol/g、(38.39±6.93) μmol/g、(358.25±68.12) U/g、(648.42±93.69) U/mg及(4.55±0.96) μmol/g升高至(111.45±17.35) mmol/g、(51.04±5.91) μmol/g、(465.88±76.76) U/g、(873.75±123.47) U/mg及(7.25±0.86) μmol/g(P均<0.01)。二氧化硫供体干预后分别降低至(75.99±10.52) mmol/g、(39.39±7.80) μmol/g、(393.17±51.5) U/g、(710.54±106.33) U/mg及(5.16±0.65) μmol/g(P均<0.05)。脓毒症时大鼠心肌组织T-AOC、CAT活性、CO含量、GSH含量、GSH-px含量及SOD活性分别由(2.07±0.37) U/mg、(169.25±36.86) U/g、(1.35±0.32) μmol/g、(103.51±16.62) μmol/g、(38.40±7.97) μmol/g及(38.50±8.30) U/mg降低至(1.42±0.39) U/mg、(98.44±26.56) U/g、(0.96±0.21) μmol/g、(68.05±7.35) μmol/g、(23.83±5.04) μmol/g及(23.11±4.63) U/mg(P均<0.01)。二氧化硫供体干预后分别升高至(1.83±0.37) U/mg、(146.14±31.63) U/g、(1.28±0.20) μmol/g、(92.10±11.84) μmol/g、(37.16±3.01) μmol/g及(37.29±2.62) U/mg(P均<0.05)。结论: 内源性二氧化硫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平衡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维生素D3对2型糖尿病小鼠轻度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鲍雷,蔡夏夏,张明远,任磊磊
    2023, (4):  587-59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14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对2型糖尿病小鼠轻度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4组: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模型组、维生素D3低剂量组[250 IU/(kg·d)]、中剂量组[500 IU/(kg·d)]和高剂量组[1 000 IU/(kg·d)],将与其匹配的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维生素D3各剂量组每天灌胃相应浓度的维生素D3玉米油溶液,正常对照组和DM模型组灌胃玉米油,连续饲养16周。分别于实验第0、4、8和16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实验第16周进行新物体识别实验,实验结束后留取各组小鼠的海马和皮质,分别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浓度、皮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的含量及海马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 NLRP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值显著升高(P < 0.01),新物体探索次数、探索时间和辨别指数均显著下降(P < 0.05),海马组织中5-HT浓度显著下降(P < 0.01),皮质组织中IL-18浓度显著升高(P < 0.01),海马组织中NLRP3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与DM模型组相比,第8周和第16周的维生素D3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血糖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维生素D3高剂量组小鼠新物体探索次数、探索时间和辨别指数均显著升高(P < 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中5-HT浓度显著升高(P < 0.01)且皮质组织中IL-18浓度显著降低(P < 0.01),各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LRP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维生素D3可能通过抑制NLRP3活性降低炎症反应,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轻度认知障碍。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期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变化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闫晓晋,刘云飞,马宁,党佳佳,张京舒,钟盼亮,胡佩瑾,宋逸,马军
    2023, (4):  593-59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 (307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2011儿纲)实施期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的变化情况及其政策效应。方法: 利用1985—2019年8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7~18岁学生的数据,依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査》判断学生营养不良情况,按性别、城乡、年龄组、省份分层描述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在2010—2019年期间的变化情况。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1985—2019年7~18岁学生营养不良率的变化轨迹进行分析,从而评价2011儿纲的政策效应。结果: 2010—2019年,中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由12.7%下降到8.5%,男女生、城乡学生及各年龄组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P趋势均 < 0.001)。2010—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7个省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显著下降。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85—2019年,中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持续下降,2010年为下降趋势中的拐点。1985—2010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平均每年下降2.4%(95%CI: 1.9%~2.8%,P < 0.001),2010年以后下降趋势加快,平均每年下降4.3%(95%CI: 2.4%~6.2%,P < 0.001)。结论: 2010—2019年,中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持续下降,实现了2011儿纲中控制营养不良率的目标。2011儿纲的发布可能对于改善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仍需加大对于营养不良高发地区的营养改善计划的覆盖范围和财政支持力度。

    孕早期女性铁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林咏惟,周雅琳,赵润茏,许雅君,刘燕萍
    2023, (4):  600-60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 (86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膳食等因素对孕早期女性铁营养状况的影响,为预防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降低相关不良母婴健康结局发生风险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在2018年11月至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建档产检的孕早期女性中共招募到388名孕早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统计特征、人体测量特征、分娩史、孕早期铁营养状况指标和膳食频率信息。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各组间铁营养状况差异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均为双侧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膳食模式,计算各膳食模式因子得分。以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30 μg/L为铁缺乏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上述因素对孕早期铁缺乏症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为(50.4±35.3) μg/L,共有铁缺乏者121例(31.2%),其中铁减少(iron depletion, 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ron deficiency erythropoiesis, IDE)和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分别为107例(27.6%)、8例(2.1%)和6例(1.5%)。分娩史是孕早期女性铁缺乏的危险因素,OR=3.90(95%CI: 1.81~8.42, P=0.001)。反之,孕妇年龄每增加1岁,患病风险即降低4%(95%CI: 0.94~0.97, P<0.001),年龄是铁缺乏症的保护因素。服用含铁营养补充剂对有分娩史的女性存在显著保护作用(OR=0.27, 95%CI: 0.09~0.83, P=0.022)。荤素均衡膳食模式(OR=0.81, 95%CI: 0.66~1.00, P=0.054)对铁缺乏症的影响具有边缘显著性。结论: 应对经产妇及年轻孕妇的铁营养状况予以充分关注,对于育龄女性群体,特别是经产妇,在备孕期及孕早期推荐使用含铁补充剂,以预防孕期铁缺乏症;荤素均衡膳食模式对孕早期铁缺乏症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予以确定。

    中国中老年人抑郁和慢性病的关联
    祝春素,连至炜,崔一民
    2023, (4):  606-61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 (86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抑郁和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利用我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基线数据,纳入10 420名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和慢性病患病情况。抑郁症状采用10条目的流调中心抑郁量表(10-item version of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d depression,CESD-10)测量, CESD-10评分≥10定义为有抑郁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和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纳入的10 420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9.2±9.4)岁,48.2%为男性,其中3 900名(37.4%)中老年人有抑郁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潜在混杂因素以后,抑郁症状和糖尿病(OR=1.230,95%CI: 1.080~1.401)、高血压(OR=1.335,95%CI: 1.205~1.480)、心脏病(OR=1.953,95%CI: 1.711~2.229)、脑卒中(OR=2.269,95%CI: 1.704~3.020)均有关联(P < 0.05),而未发现血脂异常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5),随着共患慢性病数量的增加,抑郁症状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Ptrend < 0.001)。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和慢性病有关联,未来需要在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探究二者是否有因果关系。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方式选择
    马建勋,夏有辰,李比,赵红梅,雷玉涛,布希
    2023, (4):  612-61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90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方法选择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与普外科合作开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即刻乳房重建患者的相关信息,对重建的方式及术后效果进行分析,对即刻乳房重建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123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肿瘤临床分期、乳房皮肤切除量、对侧乳房大小、身体状况、患者意愿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乳房重建方式。其中采用组织扩张后乳房假体置换79例,单纯乳房假体置入23例,背阔肌肌皮瓣结合乳房假体置入7例,下腹部横形腹直肌肌皮瓣重建5例,组织扩张后假体结合内窥镜下背阔肌肌瓣移转6例,组织扩张后转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重建3例。术后平均随访(12.3±9.0)个月(3.5~41.0个月),Harris评价方法外形评价为“优”以上者占90.2%。结论: 选择适宜病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即刻乳房重建是安全可行的,方式可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恰当的重建方式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炎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姜海红,李小凡,王建六
    2023, (4):  619-62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 (247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炎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方法: 收集34例宫颈癌接受放射治疗至少6个月但不足2年的患者粪便样本,通过临床放射性肠炎诊断、改良的炎症性肠病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及Vaizey问卷的评估,将患者分为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轻微毒性组(mild,M)和症状较重的严重毒性组(severe,S)。用16S rRNA测序方法对粪便样本提取的DNA进行测序及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指标包括α多样性、β多样性、分类学组成分析、分类等级树图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效应量(LDA effect size, LEfSe)。结果: 从物种多样性来看,M组α多样性大多数指标高于S组,尽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也一定程度地表明了物种多样性低与肠道症状较严重之间的相关性。两组之间β多样性在分布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两组之间微生物特征的不同。从物种组成来看,在菌门的水平上M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66.5%(M)vs.56.0%(S)]更高,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1%(M)vs.13.9%(S)]更低。在菌属的水平上两组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志贺氏菌属(Shigella)2.7%(M)vs.8.5%(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7.0%(M)vs.2.7%(S)、毛螺菌科-梭菌属(Lachnospiraceae_Clostridium)1.3%(M)vs.4.7%(S)。通过LEfSe也进而发现了一些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物种,M组中嗜胨菌属(Peptoniphilus)、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放线菌属(Actinomyces)这些物种丰度显著较高,而在S组中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红杆菌目(Rhodobacterales)这些物种丰度显著较高。分类等级树图也在空间上直观地表现出了两组在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上的差别。结论: 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特征与组成密切相关。

    Padua预测评分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在评估风湿病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中的应用
    彭清,刘佳君,刘焱,尚华,唐果,韩雅欣,龙丽
    2023, (4):  625-63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 (86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风湿病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情况,探讨Padua预测评分是否适用于风湿病住院患者,并分析血清白蛋白是否与风湿病住院患者VTE发生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病住院患者资料,根据Padua预测评分进行VTE风险分层(≥4分为高危组,<4分为低危组),比较两组患者VTE发生情况及Padua预测评分与VTE事件的相关性。根据是否发生VTE事件分为VTE组及非VTE组,比较两组Padua预测评分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dua预测评分中的危险因素及血清白蛋白与VTE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1 547例风湿病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VTE 27例(1.7%),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19例(1.2%)、肺血栓栓塞症6例(0.4%),肺血栓栓塞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0.1%)。VTE组、非VTE组Padua预测评分分别为3.33±1.78和1.80±0.97(P<0.05),两组Padua预测评分≥4分的患者分别占37.0%(10/27)和4.3%(66/1 527)(P<0.01),VTE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VTE组[(29.79±6.36) g/L vs. (35.17±6.31) g/L,P<0.01]。VTE高危组76例,低危组1 471例,两组VTE发生率分别为13.2%和1.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激素治疗、近期创伤或手术、活动受限、年龄大于70岁及既往VTE病史为风湿病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11、7.07、3.40、2.40、2.00;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为风湿病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OR=0.88,P<0.01)。结论: 风湿病住院患者VTE发生率较高,与VTE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激素治疗、近期创伤或手术、活动受限、年龄大于70岁及既往VTE病史,其中激素治疗是最高级别的危险因素,且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也是风湿病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adua预测评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风湿病住院患者VTE的发生风险,但效能有限,将来可对其进行优化,以便对风湿病住院患者进行更精准的VTE风险评估。

    血清IgA型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金银姬,孙琳,赵金霞,刘湘源
    2023, (4):  631-63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 (84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IgA型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ue B1,BRAF)抗体水平,探讨IgA型抗BRAF抗体在RA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RA患者61例、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患者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16例、痛风患者16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21例、健康对照22例,以重组的BRAF蛋白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IgA型抗BRAF抗体水平,分析IgA型抗BRAF抗体与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组患者血清中IgA型抗BRAF抗体滴度明显高于SLE组(P=0.011)、痛风组(P < 0.001)、OA组(P < 0.001)和健康对照组(P < 0.001)。RA组与SS组相比,IgA型抗BRAF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在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阴性的RA患者中仍可以检测到IgA型抗BRAF抗体。RA患者血清中IgA型抗BRAF抗体水平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无相关性。将RA患者分为IgA型抗BRAF抗体升高组及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患者血清中IgA型抗BRAF抗体水平显著高于SLE、痛风、OA及健康对照组,且可在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阴性的RA患者中升高,提示IgA型抗BRAF抗体可能参与RA的发病过程,且可能有助于血清阴性RA患者的诊断。

    超微血流显像评价系统性硬化症指端血流的方法学与临床应用
    林卓华,蔡如意,孙洋,穆荣,崔立刚
    2023, (4):  636-64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 (133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显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评估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指端微循环损伤的可行性及其最佳应用条件,并确定检查部位(甲床和指腹)、切面(短轴切面和长轴切面)及增益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22年2—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32例SSc患者及32名非SSc患者。通过SMI对两组患者的指端血流进行评估,在不同切面(双手中指的甲床长轴及短轴、指腹长轴及短轴)和不同增益条件,即高增益(40 dB)及低增益(35 dB)下分别观察血流信号的分布,测量血管指数(vascular index,VI)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中指指端血流分布丰富,SMI模式下可清晰观察到走行于远端指骨背侧的甲床内小动脉,并发出多发垂直分支向甲面走行;指腹切面可观察到与皮肤横向走行的小动脉,发出垂直分支向皮肤走行,在皮下呈类网状分布。SSc组患者甲床及指腹的血流分布减少,动脉显示不连续,只显示零星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不同部位、切面及血流增益条件下,SSc组血管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不同部位及切面比较发现,甲床长轴切面的诊断效能最高,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最大。低增益条件下,甲床长轴切面AUC为0.871,截断值为5.4%,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74.2%;高增益条件下,甲床长轴切面的AUC为0.893,截断值14.0%,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床长轴切面对于患病的诊断影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高增益条件,P<0.005;低增益条件,P<0.05)。结论: SMI可用于评估SSc患者的血管异常改变。高增益下使用甲床长轴切面方便易行,且能够特异地评估SSc患者的微循环变化。

    成人原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林国中,谢京城,陈晓东,杨军
    2023, (4):  641-64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40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成人原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的临床特点、分型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71例成人原发性TC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1例,女性11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9.02±11.81)岁,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和大小便功能障碍。按照临床特点及医学影像学分为5型:终丝牵张型(69例)、脊髓纵裂型(21例)、脊髓脊膜膨出型(20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36例)、皮窦道型(25例)。对不同类型的TCS采取相应的显微手术治疗,以Kirollos分级评定手术拴系松解程度,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关键肌肉力量0~5级评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括约肌功能评分评价膀胱功能。结果: 171例患者均经显微手术松解粘连,切断终丝,其中61例将伴随病灶也分离切除。脊髓拴系均达到Kirollos Ⅰ级松解,均重建硬膜囊。除5例脑脊液漏切口愈合不良外,其余无手术并发症,经过再次缝合加俯卧位,伤口均愈合。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或消失,双下肢无力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症状也逐渐恢复。随访时间6个月至12.5年,平均(5.62±2.31)年,153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好转,18例稳定,无恶化病例,随访期间未见再拴系。结论: 成人原发性TCS按临床特点及医学影像学分为5种类型,按照分型制定手术策略,手术解除脊髓牵张及压迫,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预防再粘连,相应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
    刘颖,霍然,徐慧敏,王筝,王涛,袁慧书
    2023, (4):  646-65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74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别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和颅脑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pcASL)分析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3例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采用HR-MRI分别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最大管壁厚度(maximum wall thickness,Max WT)、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NWI),进行斑块特征分析,记录有无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富脂坏死核(lipid-rich necrotic nuc-leus,LRNC)、钙化和溃疡,以及钙化和LRNC分级。采用3D pcASL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感兴趣区的CBF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侧和对侧CBF值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患侧颈动脉狭窄程度、Max WT、NWI与CBF值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斑块成分中有无IPH、溃疡时CBF值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级别钙化、LRNC时CBF值差异。结果: 患侧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为77.30%±11.79%。患侧和对侧平均CBF值分别为(46.77±11.65) mL/(100 g·min)和(49.92±9.95) mL/(100 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17)。患侧颈动脉斑块平均Max WT为(6.40±1.87) mm,平均NWI为62.91%±8.87%。患侧颈动脉狭窄程度、Max WT、NWI与CBF值未见明显相关(P>0.05)。斑块成分分析显示,患侧斑块内有无钙化及钙化程度不同时,CBF值有差异(P=0.030),有无IPH、溃疡及LRNC时的患侧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中,斑块内钙化可能影响脑血流灌注,当无钙化存在时,需要特别关注斑块成分。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
    陈斌,吴超,刘彬,于涛,王振宇
    2023, (4):  652-65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95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取不同治疗方式的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30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总结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采用欧洲脊髓病评分(European myelopathy score, EM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状态,分析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结果: 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1 ∶ 1.14),患者平均年龄为(48.1±13.6)岁(18~81岁)。单纯感觉障碍者3例,单纯肌力下降者2例,单纯疼痛者1例,肌力下降伴疼痛者1例,感觉障碍伴有肌力下降者5例,感觉障碍、肌力下降、二便异常者3例,感觉障碍、肌力下降、疼痛者3例,感觉障碍伴疼痛者8例,感觉障碍、疼痛、二便异常者1例,感觉障碍、疼痛、肌力下降、二便异常者1例,无症状者2例。共有11例患者病变位于颈椎区域,2例患者病变位于颈胸交界处,15例患者病变位于胸椎区域,2例患者病变位于腰椎区域。血管瘤最大径平均为(10.90±4.87) mm, 磁共振成像表现常为T2WI混杂信号及高信号,T1WI等信号或混杂信号。随访时间为(27.4±8.7)个月,包括手术治疗患者19例及保守治疗患者11例。手术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较初次就诊时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保守治疗患者1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加重,余患者保持平稳,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效果确切,预后较好;保守治疗总体改善率较低,并且有加重风险。

    应用累积和控制图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电子压力垫片指导软组织平衡的学习曲线
    赵然,刘延青,田华
    2023, (4):  658-66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 (212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使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控制图绘制学习曲线,探讨术者在电子压力垫片(sensor)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中软组织平衡的学习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位高年资医师最初完成的73膝sensor辅助TKA数据,其中男性8例(8膝),女性52例(65膝),平均年龄(67.5±5.9)岁(57~82岁)。测量膝关节伸直(0°)和屈曲45°、90°、120°时内外侧间隙平衡情况,了解内外侧压力分布,绘制CUSUM学习曲线。结果: 膝关节0°时内侧压力显著高于外侧(P < 0.01),屈曲后内外侧压力均快速下降,屈曲45°~120°时内外侧压力相似。0°时的学习曲线在第34膝自上而下穿过可接受控制线,表明膝关节伸直位软组织平衡最易通过sensor学习掌握;屈曲45°时的学习曲线始终在不可接受线上方,表明中屈曲角度膝关节平衡最难掌握;屈曲90°和120°时,分别在第68膝和57膝穿过可接受线,表明屈曲及极度屈曲时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可经过增加手术例数获得提高。结论: sensor学习过程简单,可以辅助TKA术中的软组织平衡,指导关节外科医师进一步掌握软组织平衡技术。

    无症状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超声与磁共振检查的对比研究
    傅强,高冠英,徐雁,林卓华,孙由静,崔立刚
    2023, (4):  665-66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92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超声对于无症状髋关节盂唇撕裂(acetabular labral tears,ALT)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招募64例无髋关节症状志愿者(101髋)进行单髋3.0T磁共振及超声检查,其中男31例,女33例,中位年龄35(32,39)岁。以单髋磁共振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诊断AL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 33例(51.56%)无症状志愿者存在单侧或双侧ALT,共47髋(46.53%)。行双侧髋关节磁共振检查的37例志愿者中14例存在双侧ALT,8例存在单侧ALT;行单侧髋关节磁共振检查的27例志愿者中,11例存在ALT。33例ALT患者中,男11例,女22例;右髋30例,左髋17例。ALT组中位年龄36(33,40)岁,无ALT组中位年龄34(32,38)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盂唇异常的超声表现包括盂唇内裂隙26例、盂唇回声不均匀25例、盂唇旁囊肿2例、盂唇内局灶强回声12例。超声诊断无症状人群ALT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3.53%、67.16%、53.19%、83.33%和69.31%。本组髋关节前上盂唇中位横截面积为0.20(0.15,0.24) cm2,其中ALT组和无ALT组分别为0.22(0.17,0.28) cm2和0.17(0.14,0.21)c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ALT在无症状志愿者磁共振检查中常见,盂唇内裂隙、盂唇回声不均匀是其常见的超声征象;无症状志愿者中ALT组盂唇较无ALT组肿胀。

    人工智能对提高放射科住院医生诊断胸部肋骨骨折一致性的价值
    刘想,谢辉辉,许玉峰,张晓东,陶晓峰,柳林,王霄英
    2023, (4):  670-67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63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提高放射科住院医生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病灶检出率和不同阅片者之间检出一致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单位02)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单位03)的393例急诊胸部外伤患者胸部CT图像,三位影像学专家的阅片结果作为评估的参考标准。所有图像分配到三个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位01)、单位02和单位03,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包括197例患者,B组包括196例患者)。每个单位各由一位低年资放射科住院医生对每组数据进行肋骨骨折检出的试验阅片,试验阅片时每位医生针对同一组数据进行两次阅片,一次为医生独立阅片(简称“医生”),另一次为医生在AI软件辅助下阅片(简称“医生+AI”)。比较“医生”和“医生+AI”对不同类型(错位型、隐匿型)肋骨骨折病灶的检出率,并评价阅片一致性。结果: “医生+AI”对错位型肋骨骨折和隐匿型肋骨骨折病灶检出率均高于“医生”(94.56% vs. 78.40%, 76.60% vs. 49.42%, P < 0.001)。“医生”阅片的Kappa系数除单位01和单位03之间稍大于0.4(一致性中等)外,单位01和单位02及单位02和单位03均小于0.4(一致性较差),且Phi系数均小于0.6(中度相关),而“医生+AI”阅片的Kappa系数和Phi系数均等于或大于0.6(一致性较好,相关较强)。结论: AI软件可自动检出可疑肋骨骨折病灶,帮助提高医生对骨折病灶的检出率,并提高不同阅片者之间的一致性。

    等体温膀胱冲洗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许素环,王蓓蓓,庞秋颖,钟丽君,丁炎明,黄燕波,车新艳
    2023, (4):  676-68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 (414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等体温膀胱冲洗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膀胱痉挛、术后出血、生命体征及寒颤不适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有关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等体温膀胱冲洗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2 0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等体温组的膀胱痉挛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0.51,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0.45,0.57),P<0.001]及严重程度[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1.61,95%CI(-2.00,-1.23),P<0.001]、导尿管堵塞发生率[RR=0.29,95%CI(0.19,0.44),P<0.001]、膀胱冲洗液用量[MD=-6.75,95%CI(-7.33,-6.17),P<0.001]和冲洗时间[MD=-7.60,95%CI(-11.91,-3.29),P < 0.001]、心率[MD=-13.68,95%CI(-15.19,-12.17),P<0.001]、收缩压[MD=-29.26,95%CI(-31.92,-26.59),P<0.001]、舒张压[MD=-29.36,95%CI(-31.75,-26.98),P<0.001]、寒颤不适发生率[MD=0.37,95%CI(0.31,0.44),P<0.001],与室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等体温膀胱冲洗可以降低膀胱痉挛及术后导尿管堵塞的发生率,减轻膀胱痉挛,减少冲洗液用量及冲洗时间,增加舒适度。

    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前哨淋巴结示踪中的应用
    吴雨筱,康一帆,毛茜潆,李梓萌,单小峰,蔡志刚
    2023, (4):  684-68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 (307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亚甲蓝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及穿透深度,明确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作用,为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潜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0.9%(质量分数)生理盐水稀释10%(质量分数)亚甲蓝注射液,配置29种不同浓度亚甲蓝溶液,使用近红外荧光成像仪测定亚甲蓝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制备不同厚度(1、2、3、4、5 mm)猪皮覆盖于亚甲蓝溶液,测定亚甲蓝近红外荧光的最大穿透深度;将0.2 mL亚甲蓝溶液注射到大鼠一侧舌侧缘黏膜下0.5 cm,用近红外荧光成像仪连续监测3 h,经皮观察到的第一个近红外荧光热点被认为是前哨淋巴结,标记后将大鼠处死;解剖头颈部,再次行近红外荧光成像,观察荧光组织是否与体外标记荧光热点一致;切除荧光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认淋巴组织存在。结果: 除空白对照组未监测到荧光信号外,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强度随着其溶液浓度的减小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当亚甲蓝溶液浓度稀释到皮摩尔级时,依然可以探测到荧光信号。亚甲蓝近红外荧光的最大穿透深度为4 mm。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可以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中定位,荧光可持续3 h以上。筛选出在大鼠中用近红外荧光定位前哨淋巴结的亚甲蓝溶液浓度为3.34 mmol/L、6.68 mmol/L、13.37 mmol/L、26.74 mmol/L。结论: 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够经皮示踪大鼠口腔前哨淋巴结,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中。

    成牙本质方向分化牙髓干细胞外泌体形态及微小RNA表达谱特征
    叶雨阳,岳林,邹晓英,王晓燕
    2023, (4):  689-69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 (310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成牙本质方向分化下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来源外泌体的特征,比较其与普通培养下DPSCs来源外泌体的微小RNA(microRNA)表达差异,并分析其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 (1) 分别采用α-基础伊格尔(氏)培养基(α minimum Eagle’ s medium,α-MEM,Hyclone公司,美国) 和成牙本质方向分化培养基培养DPSCs 21 d,使用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两种细胞上清液中提取外泌体,命名为普通培养条件下DPSCs外泌体(dental pulp stem cells-exosomes,DPSCs-Exo)和成牙本质方向分化培养条件下DPSCs外泌体(dental pulp stem cells-odontogenic-exosomes,DPSCs-OD-Exo)。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纳米粒子示踪分析法和蛋白印迹法观察比较两种外泌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和外泌体标记蛋白表达情况。(2)采用microRNA芯片法分析DPSCs-Exo和DPSCs-OD-Exo的microRNA表达谱差异,选择差异表达最显著的3种micro-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验证。对差异表达的microRNA采用microRNA目标预测数据库及基因信号通路数据库进行分析,预测microRNA在DPSCs成牙本质方向分化中的信号传导途径。结果: (1) 普通培养条件下的DPSCs呈梭形、多角形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成牙本质方向诱导分化21 d后的DPSCs也基本呈梭形、多角形。成牙本质方向诱导分化条件下的细胞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结果镜下可见大量色暗沉积物形成,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细胞颜色深染呈深蓝色,而普通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则未见明显染色。两种培养条件下的DPSCs-Exo和DPSCs-OD-Exo形态一致,均呈茶托样,具有双层膜结构。DPSCs-Exo粒径峰值为(114.67±9.07) nm,DPSCs-OD-Exo粒径峰值为(134.00±8.54) nm。DPSCs-OD -Exo的粒径峰值稍大于DPSCs-Ex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0,P < 0.05)。DPSCs-Exo和DPSCs-OD-Exo均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肿瘤易感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TSG)101蛋白、CD63,符合外泌体特征。(2)microRNA芯片结果显示DPSCs-Exo与DPSCs-OD-Exo的microRNA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19个增加2倍以上,1个减少64%。real-time PCR验证结果显示,microRNA表达谱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1246、microRNA-100-5p和microRNA-494-3p在DPSCs-Exo与DPSCs-OD-Exo中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microRNA目标预测数据库及基因信号通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microRNA进行分析,预测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可靶向轴抑制蛋白2(axis inhibition protein 2,AXIN2)基因及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结论: DPSCs-OD-Exo与DPSCs-Exo均符合外泌体特征,两者的microRNA表达谱存在差异,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可能参与调控DPSCs成牙本质方向分化。

    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谢尚,蔡志刚,单小峰
    2023, (4):  697-70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 (84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个性化精准治疗中的意义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OSCC根治手术并接受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的患者,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筛选潜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以评估基因检测使患者受益的可能性。主要评估指标包括基因突变数量、联合阳性分数(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微卫星序列状态和人类白细胞抗原B位点(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HLA-B)等。采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0例患者,排除1例腺样囊性癌,9例OSC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5.44±9.59)岁。肿瘤位置:颊部5例,舌部3例,牙龈1例。基因检测结果发现,3例(33.3%)患者肿瘤组织内未发现基因突变,5例(55.6%)存在唯一的TP53基因突变,1例(11.1%)存在TP53CHEK1突变,但暂无上市药物可用于这些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均未发现遗传肿瘤基因存在,提示OSCC为遗传性肿瘤的可能性较低。在免疫疗效相关标志物检测方面,CPS检测结果发现8例患者CPS≥1;TMB检测结果发现,TMB中位数为0.72 mutations/Mb(0~4.32 mutations/Mb),均较低;微卫星序列状态检测结果发现阴性及阳性对照结果均正确,提示所检测肿瘤组织均为微卫星稳定性;HLA-B检测结果发现仅有1例患者存在B62基因突变,提示OSCC组织标本中HLA-B的B44和B62相关基因型非常低。结论: 现有结果不支持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测在OSCC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及推广。

    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卢汉,张建运,杨榕,徐乐,李庆祥,郭玉兴,郭传瑸
    2023, (4):  702-70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 (157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影响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lower 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GSCC)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因素, 以及不同骨侵犯深度是否是LGSCC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初诊为LGSCC的患者104例, 所有患者随访3年以上。通过术前影像资料(螺旋CT和曲面体层片)评判骨侵犯程度, 分为未侵犯、侵犯骨皮质、侵犯骨髓腔及侵犯下颌管。按照肿瘤中心位置分为下颌骨前段(颏孔前区)和下颌骨后段(颏孔后区)侵犯两类。不同侵犯深度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生存曲线, 运用COX回归探讨LGSCC预后影响因素的风险比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 104例LGSCC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84%, 82%。本组有34例(32.7%)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下颌骨前段和后段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5%(2/16)和36.4%(32/88)。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显示, N分期和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结论: 下颌骨侵犯程度越严重, 下颌牙龈癌患者预后越差; N分期和局部复发是下颌牙龈癌的预后风险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 原发部位位于下颌骨后段的LGSCC可在疾病早期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应采取更积极的颈部淋巴结清扫策略。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术后面部软组织对称性感观分级
    黄莹,吴志远,周行红,蔡志刚,张杰
    2023, (4):  708-71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64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三维立体摄影测量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术后面部软组织对称性的感观分级系统。方法: 患者上颌骨因肿瘤侵犯而被行不同范围的切除, 同期行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ALTF)修复。术后采用三维立体摄影技术获取患者三维面相, 以任意平面为对称面创建原始三维面相的镜像, 重叠配准原始面相与镜像后, 将患侧面部分为6个区域, 采用基于表面的色谱分析法测量患侧面部软组织三维变化。同时请20名非医学专业人员作为评价者对患者的三维面相进行主观评价, 并在Likert 5分量表中进行评分, 根据主观评分将面部软组织的对称性进行分级。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三维立体摄影测量结果与主观评价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44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23例, 年龄19~79岁。按照主观评价得分将所有患者面部软组织对称性分为Ⅰ、Ⅱ、Ⅲ级。Ⅰ级患者面部基本对称, Ⅱ级患者面部略不对称, Ⅲ级患者面部明显不对称。Ⅰ、Ⅱ、Ⅲ级患者在眶下区及颧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Ⅰ级与Ⅲ级患者相比, 除眶下区与颧区外, 颊区与上唇区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颌骨缺损范围越大, ALTF修复后的患者面部对称性越差。结论: 不同范围上颌骨切除后经过单纯ALTF修复的患者其面部软组织依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对称, 所引起的感观不适可分为三个等级, 等级越高表明面部软组织对称性越差; 眶下区与颧区是影响面部对称性感知的重要区域, 其次为颊区与上唇区, 临床医师在进行上颌骨缺损修复尤其是累及眶底的大范围缺损修复时, 应当重视这些区域的软组织支撑。

    牙周内窥镜下根面清创与牙周翻瓣术疗效比较
    裴喜燕,阳雯,欧阳翔英,孙凤
    2023, (4):  716-72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12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牙周内窥镜辅助龈下根面清创与牙周翻瓣术治疗深牙周袋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收集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有残余牙周深袋的牙周炎患牙, 排除需要行骨成形或再生手术的情况,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牙周内窥镜辅助龈下根面清创, 对照组使用牙周翻瓣术。记录基线和3个月时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治疗时间、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拍定位数字片。结果: 入选41个有深牙周袋牙齿的邻面位点(试验组21个, 对照组20个), 两组匹配性好。治疗后3个月复查, 试验组的探诊深度由基线的(5.62±0.86) mm改善为(3.95±0.74) mm, 对照组的探诊深度由基线的(5.95±1.19) mm改善为(3.70±0.73) mm, 两组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复查时, 所有位点均降低至5 mm及以下, 试验组76%的位点降至4 mm及以下, 对照组85%的位点降至4 mm及以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出血指数均显著降低,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菌斑指数改善趋势较对照组更明显, 对照组的牙槽骨高度较试验组有下降趋势,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VAS评分为0.60±0.89)较对照组(VAS评分为1.20±1.64)有更舒适的趋势。结论: 短期研究发现牙周内窥镜辅助龈下根面清创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可以降低牙周深袋及改善探诊出血, 其疗效与牙周翻瓣术相当, 可以减少部分牙周手术的必要性, 且舒适度上有比牙周翻瓣术更好的趋势。

    表面处理对氧化钇和氧化镁稳定的氧化锆种植体晶相及断裂强度的影响
    丁茜,李文锦,孙丰博,谷景华,林元华,张磊
    2023, (4):  721-72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5    
    摘要 ( )   HTML ( )   PDF (316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喷砂、喷砂加酸蚀对氧化钇和氧化镁稳定的氧化锆种植体表面晶相和断裂强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 CAM)技术, 以氧化钇稳定的多晶四方相氧化锆(yttria-stabilized tetragonal zirconia polycrystal, Y-TZP)和氧化镁稳定的氧化锆(magnesia 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 Mg-PSZ)两种材料加工标准试件及种植体, 分为不处理组(对照组)、喷砂组和喷砂加酸蚀组3组, 观察表面显微形貌并计算表面粗糙度。采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 通过静力试验获得各组种植体的断裂强度。结果: 喷砂、喷砂加酸蚀处理显著增加了Y-TZP和Mg-PSZ两种种植体的表面粗糙度[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值](P < 0.01)。物相分析结果显示, 表面喷砂和喷砂加酸蚀处理未对Mg-PSZ试件表面的晶相组成造成显著影响, 但导致了Y-TZP试件的单斜相百分数明显升高。喷砂、喷砂加酸蚀处理的Mg-PSZ种植体断裂强度分别为(294.1±3.3) N和(331.3±26.4) N, 与对照组[(458.4±48.7) N]相比均显著下降(P < 0.01)。Y-TZP种植体对照组的断裂强度为(827.3±101.6) N, 喷砂处理后断裂强度为(1 162.9±116.5) N, 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3), 喷砂加酸蚀处理后为(867.2±171.0) N,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结论: 表面喷砂能够提高Y-TZP种植体的断裂强度, 而表面喷砂和喷砂加酸蚀处理均会降低本研究中制备的Mg-PSZ种植体的断裂强度。

    年轻恒牙牙髓再生治疗术后36个月的临床疗效评估
    代云飞,刘鹤,彭楚芳,姜玺军
    2023, (4):  729-73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6    
    摘要 ( )   HTML ( )   PDF (125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牙髓再生治疗术后36个月以上的临床疗效, 并分析患牙术后牙根继续发育的影响因素, 为长期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牙髓再生治疗术, 并复查36个月以上的年轻恒牙, 收集治疗前后的临床记录和影像学资料, 评价治疗结果, 总结不同的牙根发育形态。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患牙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和根尖孔直径的变化, 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4颗患牙, 最长随访时间81个月, 平均(44.7±19.3)个月。其中68颗(81.0%)患牙临床症状消失, 根尖病变愈合; 55颗(80.9%)患牙的牙根继续发育; 40颗患牙在观察期内根尖孔闭合, 根尖孔闭合率为58.8%;24颗患牙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同时增长且根尖孔闭合, 形态接近生理状态。病因为畸形中央尖折断的患牙的牙根发育率92.5%, 病因为外伤的患牙的牙根发育率为5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引血高度不同(根管口/根中部/根尖)的患牙牙根发育率不同(92.9%/81.0%/6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牙髓再生治疗术后36个月大部分患牙的牙根继续发育, 但是最终牙根形态不同, 部分患牙形态可与正常发育状态相似; 病因和术中引血高度均与牙根能否继续发育显著相关。

    基于解剖标志的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对正颌患者术后鼻唇部形态的影响
    张雯,刘筱菁,李自力,张益
    2023, (4):  736-74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7    
    摘要 ( )   HTML ( )   PDF (254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基于鼻肌肉解剖结构行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alar base cinch suture, ABCS)对于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唇部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正颌外科手术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30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9例, 平均年龄(23.23±2.98)岁, 上颌骨前徙量≤4 mm, 依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鼻底肌群标记、对位缝合法, 对照组采用鼻底肌群拉拢悬吊缝合法。使用3dMD face系统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至少6个月拍摄患者面部三维照片, 在3dMD patient软件上手工标记鼻唇部软组织特征点, 分别测量特征点的直线距离、曲线距离、角度、鼻深-鼻翼宽指数等14个指标。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手术前后数据的分析与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上唇皮肤高度、鼻深-鼻翼宽指数变化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P=0.012), 对照组患者术后上唇皮肤高度增加率、鼻深-鼻翼宽指数减小率均大于试验组,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鼻翼宽度、鼻翼基底宽度均增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对照组患者术后鼻唇角较正常值偏大(P=0.036), 试验组患者术后鼻唇角与正常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解剖标志的ABCS与传统缝合方式相比, 对于上颌骨轻至中度前徙时患者术后的鼻部协调性及鼻唇部形态更有利, 其在可操作性及客观准确性上亦有一定优势, 可成为更优化、精确的ABCS术式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7例肝门静脉积气的临床特征分析
    田慈,白颐,马青变,葛洪霞
    2023, (4):  743-74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8    
    摘要 ( )   HTML ( )   PDF (124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分析肝门静脉积气(hepatic portal venous gas,HPVG)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HPVG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收治的7例成人HPVG患者,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原发疾病治疗方法、临床结局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7例HPVG患者,年龄中位数为67 (63, 81)岁。7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腹痛为最多见及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其中6例患者入院后出现休克。所有患者经腹部CT检查后均发现肝门静脉及其分支的积气征象。7例HPVG患者中有4例为肠道病变所致,2例为缺血性疾病诱发,1例病因为急性胰腺炎。病例1、2、6经有效治疗后积气消失(其中2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术后预后良好,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有肠道缺血坏死并伴有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预后差(病例3、4、5、7均死亡)。结论: CT是HPVG首选的诊断方法。成人HPVG的出现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合并休克、腹腔积液、腹膜炎则可能提示腹腔内肠管已出现缺血坏死,患者病死率高。临床医师需要对HPVG有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性,及早发现并给予针对病因的积极治疗。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真菌性腹膜透析导管出口感染合并隧道感染1例
    乔婕,芦丽霞,何玉婷,门春翠,楚新新,武蓓,赵慧萍,王梅
    2023, (4):  748-75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29    
    摘要 ( )   HTML ( )   PDF (197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导管相关感染(即出口感染和隧道感染)是PD相关腹膜炎的主要诱因之一,如不能有效控制,严重者可导致腹膜透析导管拔除、腹膜透析技术失败,因此积极预防和及时有效的诊治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是PD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目标。腹膜透析导管出口感染和隧道感染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以细菌为主,真菌极为罕见,目前可用来指导治疗的公开数据很少,且国内尚未见报道。一旦继发真菌性腹膜炎,患者只能退出腹膜透析治疗。现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成功诊治的1例真菌性腹膜透析导管出口感染合并隧道感染的病例分享如下, 患者女性,71岁,因“腹膜透析5年,出口处分泌物8天,加重1天”就诊。患者5年间多次患腹膜炎、PD导管出口感染及隧道感染,涉及多种病原体。8 d前评估患者出口见白色黏稠分泌物,距出口1 cm处皮肤暗红、发硬,浅层涤纶套完全脱出、摩擦出口边缘,Schaefer出口评分3分。因2个月前可疑出口感染,分泌物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故再次留取分泌物细菌培养后,每日1次局部使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外敷经验性治疗。1 d前评估出口发现皮下隧道段距出口2.5 cm处明显肿胀、轻压痛,可见白色中量黏稠分泌物,出口评分4分。化验腹膜透析流出液常规(-);先后两次复查出口分泌物细菌培养,近平滑念珠菌均阳性,故真菌性PD导管出口感染合并隧道感染诊断明确。立即寻找出口、隧道感染的原因及诱因,发现患者足部可疑灰趾甲病史,此次趾甲涂片真菌阳性、可见菌丝;并每日用手洗脚,同时每天坐矮板凳洗衣服,使出口及隧道长期受到挤压。基于上述诱因,给予综合性治疗:针对出口、隧道真菌感染,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氟康唑全身用药、辅以出口局部碘伏消毒后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针对脱出的浅层涤纶套, 局部予每日碘伏消毒;同时予足部局部抗真菌治疗。治疗期间密切随访,每2~3天评估出口,并留存出口照片以动态观察疗效。总疗程14 d后,出口评分持续0~1分,复查出口处细菌培养阴性,涤纶套培养阴性,隧道B超正常,故更改为常规出口护理。每月规律随访,60个月未再发生出口及隧道感染。真菌性PD导管出口感染、隧道感染是腹膜透析的少见并发症,当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 要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从而避免因为按细菌感染治疗,延长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加重真菌感染,甚至进展至真菌性腹膜炎,退出腹膜透析。准确的出口评估有助于出口、隧道感染的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在治疗前行出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病原体、调整后续治疗;同时,为排除污染所致的真菌培养阳性,需要重复细菌培养。一旦确诊为真菌性导管相关感染,应积极寻找可能诱因,针对性且全面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决定作用。

    病例报告
    卡马西平致HLA-A * 3101基因阳性中国汉族人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许媛媛,孙志琳,张秀莲,刘子莲,刘维,关欣
    2023, (4):  755-75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30    
    摘要 ( )   HTML ( )   PDF (82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球状胎盘伴梗死1例
    李太旸,张龑
    2023, (4):  758-76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31    
    摘要 ( )   HTML ( )   PDF (174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发作性体位性视物双影为前期症状的后循环卒中1例
    范常锋,黄亚平,李霞,陈芸,李真,乔淑冬
    2023, (4):  762-76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32    
    摘要 ( )   HTML ( )   PDF (200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短篇论著
    异位萌出诱导矫治器在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治疗中的应用
    雷玥,杨颖婷,雷海华
    2023, (4):  766-封三.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3.04.033    
    摘要 ( )   HTML ( )   PDF (150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