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5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多发性唾液腺肿大的鉴别诊断及处理
    俞光岩
    2021, (1):  1-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1    
    摘要 ( 1244 )   HTML ( 229 )   PDF (2391KB) ( 39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种植的时机及注意事项
    周培茹, 蒋析, 华红
    2021, (1):  5-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2    
    摘要 ( 736 )   HTML ( 156 )   PDF (1099KB) ( 3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著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在人牙周膜细胞迁移及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张胜男,安娜,欧阳翔英,刘颖君,王雪奎
    2021, (1):  9-1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3    
    摘要 ( 934 )   HTML ( 169 )   PDF (2773KB) ( 17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AXL受体酪氨酸激酶配体——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在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迁移及成骨诱导液培养下成骨分化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在对hPDLCs进行体外培养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性人重组Gas6(recombinant human Gas6,rhGas6), 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检测rhGas6对hPDLCs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检测rhGas6对hPDLCs迁移的影响。用小干扰RNA(siRNA)下调hPDLCs 中Gas6基因表达,然后进行成骨诱导,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基因表达变化,用ALP染色检测其对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rhGas6对24、48、72 h的hPDLCs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后24 h,800 μg/L rhGas6组愈合面积百分比(31.06%±13.70%)大于对照组(21.79%±9.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迁移实验中,24 h后800 μg/L rhGas6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加入rhGas6并成骨诱导后,800 μg/L组Runx2AL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60±0.30 vs. 0.91±0.10, 2.81±0.61 vs. 0.86±0.12,P<0.01)。敲低Gas6后,ALP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39±0.07 vs. 0.92±0.14,P<0.01),Runx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成骨诱导7 d后Gas6敲低组矿化结节形成显著少于对照组(0.25±0.04 vs. 1.00±0.11,P<0.001), 14 d后Gas6敲低组矿化结节形成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0.04 vs. 1.00±0.16,P>0.05)。结论: 下调Gas6基因后成骨诱导早期的矿化结节形成减少,ALP表达减少,加入rhGas6后Runx2ALP表达增多,细胞迁移数量增多,提示Gas6在牙周膜细胞迁移及成骨分化中可能存在促进作用。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根形态异常与相关致病基因的关联
    刘建,王宪娥,吕达,乔敏,张立,孟焕新,徐莉,毛铭馨
    2021, (1):  16-2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4    
    摘要 ( 959 )   HTML ( 29 )   PDF (1260KB) ( 23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牙根形态异常与骨代谢或牙根发育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纳入179例GAgP患者,平均(27.23±5.19)岁,男 ∶女=67 ∶112,平均存留牙数(26.80±1.84)颗。采用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 9个与骨代谢和牙根发育相关基因的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基因型检测。采用全口根尖片评判牙根形态异常,包括锥根、细长根、冠根比例失调、弯曲根、融合根、后牙根形态异常,分析13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根形态异常牙的数量及发生率。结果: GAgP患者根形态异常牙构成比为14.49%(695/4 798颗),平均(3.88±3.84)颗。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rs2228570位点的CC、CT、TT基因型患者根形态异常牙数量分别为(4.66±4.10)、(3.71±3.93)和(2.68±2.68)颗,CC基因型和TT基因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1)。降钙素受体(calcitotin receptor,CTR)基因rs2283002位点CC、CT、TT基因型患者根形态异常数分别为(5.02±3.70)、(3.43±3.95)、(3.05±3.12)颗,CC基因型的根形态异常发病率高于CT和TT基因型(87.86% vs. 65.26%和63.64%,P=0.006,adjusted OR=3.71,95%CI:1.45~9.50)。结论: VDR rs2228570及CTR rs2283002位点可能与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根形态异常的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EDA基因突变检测及表型分析
    吴君怡,余淼,孙仕晨,樊壮壮,郑静蕾,张刘陶,冯海兰,刘洋,韩冬
    2021, (1):  24-3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5    
    摘要 ( 991 )   HTML ( 19 )   PDF (8867KB) ( 32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患者中检测ectodysplasin A(EDA)基因突变,汇总并分析携带EDA基因突变的HED患者的缺失恒牙分布特点及全身临床表现。方法: 对临床收集到的12个HED家系进行遗传病史采集、全身系统性检查和口内检查,通过采集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或唾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EDA基因编码区并进行Sanger测序,与正常人群的EDA基因序列(NM_001399.5)进行比对,筛查突变。利用突变功能预测、保守性分析、蛋白结构预测分析突变的功能影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遗传变异致病性分级指南》评估突变的致病性。总结EDA基因突变的HED患者的全身表型、缺失恒牙牙位,对比分析不同牙位缺失率的差异。结果: 在12个HED家系中发现8个家系分别携带8个EDA基因突变:c.164T>C(p.Leu55Pro)、c.457C>T(p.Arg153Cys)、c.466C>T(p.Arg156Cys)、c.584G>A(p.Gly195Glu)、c.619delG(p.Gly207Profs*73)、c.673C>T(p.Pro225Ser)、c.676C>T(p.Gln226*)和c.905T>G(p.Phe302Cys),其中,c.164T>C(p.Leu55Pro)、c.619delG(p.Gly207Profs*73)、c.673C>T(p.Pro225Ser)、c.676C>T(p.Gln226*)和 c.905T>G(p.Phe302Cys)为新检出的突变。本研究发现的EDA基因突变的HED患者均为男性,其平均缺失恒牙数目为(13.86±4.49)颗,其中上颌平均缺失恒牙数目为(13.14±5.76)颗,缺失率为73.02%,下颌平均缺失恒牙数目为(14.57±3.05)颗,缺失率为80.95%。牙列左、右侧同名牙缺失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侧切牙缺失率高,而上颌中切牙、上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率低。结论: 本研究在HED患者中检测出EDA基因致病突变,总结EDA基因突变的HED患者缺失恒牙规律,丰富了HED患者的EDA基因突变谱和表型谱,为遗传诊断和产前咨询提供了新的证据。

    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在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中的表达
    韩玮华,罗海燕,郭传瑸,宁琦,孟娟红
    2021, (1):  34-3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6    
    摘要 ( 804 )   HTML ( 14 )   PDF (2273KB) ( 18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在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SC)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TMJSC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有完整病历资料、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TMJSC的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蛋白免疫印记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在蛋白、mRNA水平检测TMJSC中COMP、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3、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滑膜组织进行比较。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蛋白表达及分布情况,对阳性染色蛋白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TMJSC组织中COMP阳性表达多见于滑膜组织及与滑膜邻近的软骨细胞内,与正常滑膜组织相比表达明显增多;TMJSC复发病例中COMP阳性表达评分较未复发病例更高;TGF-β3、TGF-β1及BMP-2阳性表达分布与COMP类似,表达水平较正常滑膜组织明显增高;该结论在蛋白免疫印迹法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OMPTGF-β3TGF-β1BMP-2的表达较正常滑膜组织均有增高。结论: COMP在TMJSC中表达显著增高,并与TGF-β3、TGF-β1及BMP-2间存在协同作用,可能在该肿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唾液腺干燥综合征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池彦廷,张延平,张秋露,刘翠苓,李斌斌
    2021, (1):  40-4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7    
    摘要 ( 1138 )   HTML ( 19 )   PDF (2859KB) ( 29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唾液腺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SS-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联合应用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表达和分子表型检测在唾液腺SS-MALT淋巴瘤病理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经病理确诊为唾液腺SS的260例患者中收集到16例SS-MALT淋巴瘤患者,另选取12例无唾液腺SS病史的MALT淋巴瘤(非SS-MALT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同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轻链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基因重排、染色体易位及基因异常,评价其在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结果: SS进展为MALT淋巴瘤的恶变率约为6.15%,恶变时间为3~240个月不等,其中有2例因发生高级别转化而死亡。SS-MALT淋巴瘤镜下表现为腺泡不同程度的萎缩破坏,以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并破坏上皮岛。SS-MALT淋巴瘤组CD20和Pax5均为阳性(阳性率100%);Ki-67指数≤10%者占50%,>10%者占50%;AE1/AE3染色显示有残存腺上皮(93.75%)。全部病例肿瘤细胞CD3ε均为阴性,CD138染色显示有数量不等的浆细胞。37.5%的SS-MALT淋巴瘤患者检测到κ和λ轻链限制性表达。SS-MALT淋巴瘤组中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FR1、IgH-FR2、IgH-FR3、免疫球蛋白κ链(immunoglobulin kappa chain,IgK)-A、IgK-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3%、53.3%、33.3%、20.0%、26.7%,联合应用IgH和IgK的阳性检出率达93.3%。MALT1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36.4%,IGH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27.3%,BCL6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27.3%;三种探针共同使用的基因异常检出率为72.7%。结论: 唾液腺SS-MALT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缺乏特异性的组织形态特点和蛋白表型,联合应用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PCR和FISH技术有助于该疾病的精准病理诊断。同时,虽然SS-MALT淋巴瘤一般被认为是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但也应定期复诊和长期随访,以便早发现复发和高级别化的线索,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种自酸蚀粘接系统和轻度唾液污染对乳牙釉质及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
    骆池怡,彭楚芳,杨媛,秦满,王媛媛
    2021, (1):  46-5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8    
    摘要 ( 845 )   HTML ( 18 )   PDF (8374KB) ( 20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Clearfil SE Bond(SE)、AdperTM Easy One(EO)、Scotchbond Universal(SBU)3种自酸蚀粘接系统对乳牙釉质和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以及粘接界面轻度唾液污染后即刻吹干对粘接耐久性的影响。方法: 将240个乳牙釉质及240个牙本质样本随机分为16组(n = 15个/组), 实验组选用SE、EO、SBU等3种不同自酸蚀粘接系统,对照组选用AdperTM Single Bond Plus(SL)全酸蚀粘接系统,在无污染或有唾液污染、蒸馏水储存(水浴储存24 h)或水浴循环老化(5 ℃和55 ℃水浴中循环5 000次)等两种不同储存条件下,测量每组中12个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剩余3个试样的粘接界面情况。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法和Tukey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于乳牙牙釉质粘接,全酸蚀粘接剂的即刻剪切粘接强度(28.92±1.83) MPa和老化后剪切粘接强度(27.27±3.03) MPa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O组有唾液污染时即刻剪切粘接强度(11.88±3.17) MPa或老化后剪切粘接强度(11.90±3.98) MPa均显著低于其无唾液污染时的即刻剪切粘接强度(19.57±3.89) MPa或老化后剪切粘接强度(19.01±5.03)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乳牙牙本质的粘接,老化处理后全酸蚀粘接剂的剪切粘接强度(14.31±1.97) MPa显著低于其他粘接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O组有唾液污染时的即刻剪切粘接强度(12.99±2.66) MPa显著低于其无唾液污染时剪切粘接强度(18.63±3.61)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O组的无/有污染状态下的剪切粘接强度[(14.41±2.68) MPa和(10.93±2.18) MPa]均显著低于SE组[(21.10±4.40) MPa和(19.56±3.64) MPa]和SBU组[(22.27±5.43) MPa和(20.60±5.11) M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酸蚀粘接剂对乳牙釉质粘接耐久性更佳;SE和SBU对乳牙牙本质有更好的粘接耐久性;粘接界面轻度唾液污染后即刻吹干处理可恢复SE和SBU的粘接强度,但对EO的粘接性能影响较大,无法恢复其粘接耐久性。

    数字化个齿托盘制取下颌全牙列全冠预备体印模的体外评价
    徐啸翔,曹烨,赵一姣,贾璐,谢秋菲
    2021, (1):  54-6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09    
    摘要 ( 918 )   HTML ( 19 )   PDF (3497KB) ( 34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利用三维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三维打印制作数字化个齿托盘的方法,通过体外研究评价数字化个齿托盘法和常规法制取全牙列全冠预备体印模的效果。方法: 在标准下颌牙列模型上进行14颗树脂牙全冠预备,通过三维扫描获取预备体表面数据。利用牙科修复设计软件在每个预备体上确定边缘线位置,设计作为个齿托盘主体部分的解剖全冠和连接体形态,以及作为容纳印模材料空间的基底冠形态。在生成的个齿托盘主体数据外表面增加辅助固位装置,内表面生成组织终止点。设计及打印全牙列预备体模型1副,常规全牙列个别托盘A、B以及数字化个齿托盘各4副。使用个别托盘A采用一步法对全牙列预备体模型进行聚醚印模制取,使用个别托盘B和数字化个齿托盘采用分段取模方式完成聚醚印模制取,各重复制取4次。记录每次印模制取的时间及印模中每个预备体肩台及轴面/牙合面缺陷的数目,对每个预备体印模质量进行评价,比较两种方法制取印模的预备体合格率和预备体质量分布。结果: 常规法制取全牙列全冠预备体印模中肩台缺陷数目显著多于数字化个齿托盘法,轴面/牙合面缺陷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字化个齿托盘法制取印模的预备体合格率高于常规法,预备体质量分布优于常规法。结论: 通过数字化方法可以实现个齿托盘的设计和制作,与常规法相比,数字化个齿托盘法制取全牙列全冠预备体印模效果更好。

    数字化方法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在重度磨耗病例中的应用
    李峥,柳玉树,王时敏,张瑞,贾璐,叶红强,胡文杰,赵文艳,刘云松,周永胜
    2021, (1):  62-6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0    
    摘要 ( 884 )   HTML ( 16 )   PDF (3863KB) ( 34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数字化方法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在牙齿重度磨耗病例中的应用,以减少最终修复体的调牙合难度,节约临床时间,提升修复的精准度。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因牙齿重度磨耗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12例,实验组(6例)最终修复体制作时应用数字化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对照组(6例)应用传统方法制作最终修复体,分别记录两种方法制作最终修复体的调牙合时间、患者复诊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患者对初戴修复体和戴用修复体3个月后的咬合舒适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制作的最终修复体咬合舒适度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正中牙合和非正中牙合平均每个牙冠调牙合时间的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平均复诊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初戴时实验组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咬合舒适度评分中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 戴冠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咬合舒适度评分中位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应用数字化方法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的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有利于降低重度磨耗病例修复的调牙合难度并达到可预测的功能和美学效果,对节约临床时间,提升修复精准度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评估CAD/CAM个性化基台与成品基台影响粘接剂残留的体外研究
    岳兆国,张海东,杨静文,侯建霞
    2021, (1):  69-7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1    
    摘要 ( 889 )   HTML ( 16 )   PDF (2517KB) ( 29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体外模型比较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个性化基台(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ustomized abutments,CCA)与成品基台(stock abutments,SA)对粘接剂残留的影响,同时初步评价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定量评估残留粘接剂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所需20个工作模型皆取自同一例已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接受了右上中切牙种植手术的患者。通过个性化愈合基台成形植体周软组织后,测得植体平台位于颊侧黏膜下5 mm。利用个性化转移杆取模后灌制20副工作模型,并根据基台种类及粘接边缘位置将工作模型分为四组,每组5个:CCA1(穿黏膜高度5 mm,即平齐黏膜粘接边缘)、CCA2(穿黏膜高度4 mm,即黏膜下1 mm粘接边缘)、SA1(穿黏膜高度3 mm,即黏膜下2 mm粘接边缘)和SA2(穿黏膜高度1 mm,即黏膜下4 mm粘接边缘)。在工作模型上模拟临床粘接过程并清除多余粘接剂后,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得残留粘接剂的体积,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二维图像获得残留粘接剂面积百分比,利用称量的方式获得残留粘接剂的质量,并分析三维扫描方法获取的体积与传统评价方法所得的面积百分比及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冠-基台复合体粘接边缘均有粘接剂残留。其中,CCA组残留粘接剂的体积明显小于SA组[(0.635 3±0.535 4) mm3 vs. (2.293 8±0.943 8) mm 3,P<0.001], 面积百分比及质量也显著低于SA组[面积百分比:7.57%±2.99% vs. 22.68%±10.06%,P<0.001;质量:(0.001 5±0.001 0) g vs. (0.003 7±0.001 4) g,P<0.001],而三者在CCA组及SA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扫描所得残留粘接剂的体积与传统评价方法所得残留粘接剂的面积百分比及残留粘接剂的质量间均具强相关性(r>0.75,P<0.001)。结论: 与SA相比,CCA能更有效地减少粘接剂的残留。基于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评估残留粘接剂的方法切实可行,但其效度和信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方法的探索和精度评价
    房硕博,杨广聚,康艳凤,孙玉春,谢秋菲
    2021, (1):  76-8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2    
    摘要 ( 1049 )   HTML ( 19 )   PDF (2484KB) ( 37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并在体外评价此方法的精度以及垂直距离升高量对精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受试者1例,获取上下颌光学牙列模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牙颌图像、下颌运动数据,融合光学牙列模型与重建的CBCT模型,并将融合后的模型配准到下颌运动数据的参考系。根据受试者前牙开口3 mm和矢状位上髁突位于关节窝中部确定再定位牙合垫的颌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受试者试戴牙合垫后拍摄CBCT,观察比较戴入后的髁突位置与设计时的髁突位置。体外模型实验中,灌制一副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在底座上粘固标志球体,模型于牙尖交错位上全可调牙合架。扫描模型建立数字化牙列模型,使用超声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牙合架上模拟的下颌运动并重复3次。融合牙列模型与下颌运动数据,基于下颌运动数据辅助确定3个颌位,分别为切点沿运动轨迹升高4 mm、5 mm、6 mm且下颌均前伸2 mm,保存设计颌位为STL格式数据,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将再定位牙合垫戴入石膏牙列模型进行 3次颌位扫描,获得扫描颌位的STL格式数据。以下颌模型为共同区域配准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比较上颌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拟合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上颌标志球的球心坐标,计算球心在XYZ轴方向上的差值绝对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取0.05。结果: 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和个体下颌运动,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右侧髁突实现了预期的调整,左侧髁突较预期位置偏前下。体外模型实验中,扫描颌位与设计颌位上颌模型的整体偏差(均方根误差)为(0.25±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志球球心在XYZ轴方向的偏差(差值绝对值)分别为(0.08±0.01) mm、(0.30±0.02) mm、(0.21±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新方法,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化设计与制作并完成个体试戴,证明此方法可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颌位调整,其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价。

    应用于无牙颌种植修复设计的三维面部扫描配准方法的对比
    国丹妮,潘韶霞,衡墨笛,屈健,魏秀霞,周永胜
    2021, (1):  83-8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3    
    摘要 ( 881 )   HTML ( 12 )   PDF (1550KB) ( 36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无牙颌种植修复设计三维面部扫描配准的5种方法的配准精度,探究适宜的配准方法。方法: 依据标准共纳入10名受试者,每位受试者戴有具有特征标志点的蜡堤。利用FaceScan三维面部扫描仪获取10位拟行无牙颌种植修复患者的自然大笑位和开口器牵拉暴露口内蜡堤的三维面部扫描数据,将扫描数据导入数字化分析软件Geomagic Qualify 2012中,建立局部坐标系,分别利用面部解剖标志点对齐、面部不动区域对齐、面部点对齐与区域对齐结合、增加面部特征点对齐、增加面部和口内特征标记对齐5种方法将两个面部扫描数据重合,计算同一选定区域的三维偏差,三维偏差越小代表配准精度越高。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面部解剖标志点对齐、面部不动区域对齐、面部点对齐与区域对齐结合3组间差异进行Frideman检验,是否增加面部特征点对齐和是否增加口内特征标记对齐的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直接选择面部解剖标志点对齐[(1.501 2±0.406 1) mm],面上1/3选中区域三维偏差平均值显著大于面部不动区域对齐[(0.629 1±0.150 6) mm]及两种方法相结合[(0.603 5±0.493 4) mm]的偏差(P<0.001);增加面部特征点可显著减小配准后偏差(t=1.001 3, P<0.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面上1/3不动区域应用于无牙颌种植修复设计的三维面部扫描配准是临床可行的,面部扫描操作时可尽量暴露前额区域,增加面部特征点,并利用面部不动区域最佳拟合对齐提高配准精度。

    应用超声器械改善预备体肩台的效果
    李思雨,段雪飞,曹烨
    2021, (1):  88-9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4    
    摘要 ( 880 )   HTML ( 13 )   PDF (5718KB) ( 16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超声器械与金刚砂车针预备所形成的肩台表面粗糙度的差异,为超声肩台预备的临床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1)6颗离体前磨牙颊舌侧的不同区域分别使用不同粗糙度的金刚砂车针进行预备,聚醚橡胶制取肩台区印模,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three-dimensional topography measurement laser microscope, 3-D TMLM)扫描印模并比较表面粗糙度。(2)6颗离体前磨牙颊侧的近、远中分别使用金刚砂车针和超声器械进行预备,聚醚橡胶制取肩台区印模,3-D TMLM扫描印模并比较表面粗糙度,牙科显微镜(×25)观察肩台表面形态。(3)上颌对称同名离体前牙20颗,灌注标准模型后随机分为超声器械组和金刚砂车针组,于仿头模上牙体预备后聚醚橡胶制取肩台印模;扫描并对比肩台印模近中、中央、远中区域表面粗糙度。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不同区域内预备体肩台和印模肩台的Ra和R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超声器械预备后肩台印模表面粗糙度[Ra:(6.59±2.33) μm,Rz:(34.69±7.29) μm]明显小于金刚砂车针[Ra:(21.79±4.89) μm,Rz:(91.69±14.82) μm](P<0.05);牙科显微镜下可见超声预备的肩台形态清晰连续。(3)超声器械预备后肩台印模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均小于金刚砂车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器械预备后肩台印模各区域表面粗糙度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金刚砂车针预备后肩台印模在近中及远中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均大于中央区域,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器械可获得更光滑的肩台表面,尤其可以显著改善肩台近邻面处的预备效果。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影像研究
    李蓬,朴牧子,胡洪成,王勇,赵一姣,申晓婧
    2021, (1):  95-10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5    
    摘要 ( 839 )   HTML ( 14 )   PDF (1986KB) ( 17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 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 个月拍摄的CBCT, 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 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3.41±1.23) 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 PL)为(3.41±1.28) mm, 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 mm、近中为(2.88±1.20) mm、颊侧为(2.83±1.22) mm和腭侧为(2.96±1.16) 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 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 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 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 mm。结论: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全冠预备体终止线局部扫描正确度对整体的影响
    姜楠,包旭东,岳林
    2021, (1):  102-10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6    
    摘要 ( 829 )   HTML ( 13 )   PDF (1352KB) ( 27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数字化印模中全冠预备体终止线扫描正确度的因素。方法: 在树脂牙列模型上制备右上第一磨牙标准全冠预备体,分别进行牙列内全冠预备体和孤立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检测。牙列内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检测:(1)应用Imetric扫描仪扫描全冠预备体,获得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真值;(2)应用 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扫描全冠预备体,同一操作者重复6次,获得STL格式数据,将Imetric扫描仪、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的扫描数据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提取全冠预备体整体终止线和局部终止线(近、远中和颊、舌侧)图像及数据,与Imetric扫描仪参考真值进行3D偏差分析,输出配准数据间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RMS)值作为扫描正确度评价指标,RMS值越大,正确度越低。应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扫描仪的全冠预备体终止线RMS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各部位终止线RMS值与整体终止线的关系。孤立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检测:(1)去除预备体前后邻牙,建立孤立全冠预备体模型;(2)应用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扫描全冠预备体,同一操作者重复6次,数据采集和分析同牙列内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检测。结果: 在完整牙列内,(1)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扫描全冠预备体整体终止线的RMS值[(44±7) μm]大于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35±6) μm](P<0.05);(2)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扫描全冠预备体远中终止线的RMS值[(63±7) μm]最大(P<0.05), 近中RMS值[(45±9) μm]大于颊侧[(38±3) μm]和舌侧[(40±3) μ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扫描近、远中终止线的RMS值分别为[(45±8) μm]和[(50±10) μm],均显著高于颊侧[(33±8) μm]、舌侧[(33±6) μm](P<0.05)。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扫描远中终止线的RMS值大于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P<0.05)。无邻牙时,(1)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扫描整体终止线的RMS值均明显减小(P<0.05),其中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34±3) μm,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26±4) μm;(2)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扫描近中终止线的RMS值明显减小,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32±8) μm,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32±6) μm。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扫描远中终止线的RMS值也明显减小(P<0.05), 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38±3) μm]减小幅度更大,与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36±1) μm]相近(P>0.05)。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和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扫描颊侧、舌侧终止线的RMS值无明显变化(P>0.05), 其中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颊侧(44±7) μm、舌侧(43±3) μm,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颊侧(29±5) μm、舌侧(40±7) μm。结论: 邻牙会影响口内扫描仪对全冠预备体近、远中局部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从而降低整体终止线的正确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测量分析
    周境,刘怡
    2021, (1):  109-11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7    
    摘要 ( 1122 )   HTML ( 20 )   PDF (3318KB) ( 31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特征。方法: 纳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的11~14岁女性80例,按照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和下颌平面角(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gonion-gnathion angle,FH-GoGn)大小分为骨性Ⅰ类均角组(组1,0°≤ANB<4°,22°≤FH-GoGn≤32°),骨性Ⅱ类低角组(组2,ANB≥4°,FH-GoGn<22°)、均角组(组3,ANB≥4°,22°≤FH-GoGn≤32°)和高角组(组4,ANB≥4°,FH-GoGn>32°),每组20例,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和关节形态、位置测量。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双侧关节对称性和关节形态及位置的组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骨性Ⅱ类人群头影测量值与关节测量项目间相关关系。结果: (1)关节对称性分析中,四组都存在少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组4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的样本量最多(65%), 其余三组比例相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组1和组3,关节形态学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髁突位置组1以前位和中位为主,组3居于后位者明显多于组1(χ2=6.936,P<0.05)。(3)在组2、3、4中,组2关节窝深度最深(H2&4=10.517,P=0.002),关节上间隙(LSD-t2&3=3.408,LSD-t2&4=5.369,P<0.001)、外间隙(LSD-t2&3=2.767,LSD-t2&4=3.350,P=0.001)最大;组4髁突长轴径最小(H2&4=13.374,P<0.001),关节窝垂直距最大(LSD-t2&4=4.561,P<0.001;LSD-t3&4=2.713,P=0.007),关节内间隙(LSD-t2&4=-4.083,P<0.001)、中间隙(LSD-t2&4=-4.201,P<0.001)最小。从组2、组3到组4,后位髁突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ANB与关节前间隙呈显著正相关(r=0.270,P=0.037),与髁突长轴角呈显著负相关(r=-0.296,P=0.022);FH-GoGn与关节上间隙(r=-0.488,P<0.001)、后间隙(r= -0.272,P=0.035)、内间隙(r=-0.390,P=0.002)、中间隙(r=-0.425,P=0.001)、外间隙(r=-0.331,P=0.010)、关节窝深度(r=-0.363,P=0.004)、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度(r=-0.259,P=0.046)、髁突长轴径(r=-0.327,P=0.011)呈显著负相关,与关节窝垂直距呈显著正相关(r=0.370,P=0.004)。结论: Ⅱ类矢状骨面型的关节特征主要体现在髁突位置而非关节形态。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关节形态及位置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关节间隙以及髁突和关节窝位置,从低角到高角关节窝位置逐渐增高,髁突后位比例逐渐增大。Ⅱ类高角的关节窝位置最高,髁突后位比例最大,关节间隙最小,关节窝深度最浅,髁突长轴径最短,关节不稳定因素最多,在进行正畸治疗时要尤其注意。

    玻璃体和通用型复合树脂耐磨性的临床对照研究
    穆海丽,田福聪,王晓燕,高学军
    2021, (1):  120-12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8    
    摘要 ( 616 )   HTML ( 22 )   PDF (3093KB) ( 22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评估玻璃体和通用型复合树脂用于后牙充填的耐磨性。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48名患者共108颗患牙(每组各54颗),随机分配用玻璃体(Beautifil Ⅱ,简称BF)或通用型复合树脂(Filtek Z350,简称Z350)进行充填。分别于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和4年,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标准对充填体进行临床评价并拍照和制取模型。使用激光三维扫描仪扫描模型后,对图像进行配准和计算磨耗深度,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4年回访43名患者,回访率为89.6%。BF组和Z350组各有4例和3例出现脱落、继发龋、充填体折断和牙髓坏死。两组充填体的4年存留率均为95.8%,符合美国牙医协会(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标准(3年存留率>90%)。0~6个月两组充填体的磨耗速率最快,随后磨耗速率的下降趋于平缓,BF组4年总磨耗深度为(58±22) μm,Z350组为(54±16) μm(P>0.05), 耐磨性均符合ADA标准(3年磨耗深度<100 μm)。两组充填体均表现为围绕咬合接触区形成凹坑状磨耗(Ⅰ型)和充填体发生均匀磨耗(Ⅱ型)。术后4年,Ⅰ型磨耗充填体中,BF组的磨耗深度大于Z350组(P<0.05),Ⅱ型磨耗充填体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的4年存留率和耐磨性均符合ADA标准,用于后牙牙合面重咬合接触区时,玻璃体的耐磨性略逊于复合树脂,用于非重咬合接触区时,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实体体外检测
    王怡平,蔡志刚,彭歆,张杰,孙志鹏,李巍,张雷,俞光岩
    2021, (1):  126-13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19    
    摘要 ( 757 )   HTML ( 9 )   PDF (3215KB) ( 13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测量正常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探讨影响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可能的相关因素,并与CT容积重建法测量值做比较,评估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因口腔癌接受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下颌下腺正常的患者,术前CT扫描图像通过CT容积重建法测量下颌下腺体积;术中颈淋巴结清扫标本离体后沿包膜完整游离下颌下腺,使用一体式无菌测量装置测量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进行两种测量方法所得下颌下腺体积的比较。参照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标准对受试者进行年龄分组,测量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分析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等因素与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共完成220例受试者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腺体实体体外检测,下颌下腺平均质量为(11.69±2.45) g,平均体积为(11.55±2.41) cm3。CT容积重建法测得的下颌下腺体积为实体体外检测法所得体积的70%~82%,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76(P<0.05)。青年组、中年组、年轻老年及老年组中,男性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明显高于女性(P<0.05),青少年组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与身高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P<0.05),与体质量呈弱正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无关(P>0.05)。年轻老年及老年组女性的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可以精确检测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参考值。CT容积重建法测量的下颌下腺体积为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的70%~82%,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趋势一致,拟合度好。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与年龄、性别、身高和体质量具有相关性。

    中国人群腭中缝形态特点分期与Demirjian牙龄的相关性
    高璐,谷岩
    2021, (1):  133-13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0    
    摘要 ( 1278 )   HTML ( 20 )   PDF (2276KB) ( 26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腭中缝(midpalatal suture,MPS)形态特点分期与Demirjian牙龄间的相关性,以探索牙龄对腭中缝骨化闭合程度的预测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1 076例样本(女675例,男401例,年龄6.0~20.9岁),观察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水平位腭中缝区域,记录各样本的MPS分期,同时观察并记录各样本的牙龄。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与诊断试验,研究作为有序分类变量的MPS分期与牙龄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左下第二前磨牙:牙龄B~D期者绝大部分处于MPS 1~2期,占95.2%;牙龄E期者MPS 1~2期占85.3%,3期占14.7%;牙龄F期者MPS 3期、1~2期、4s1期分别占45.1%、46.1%和8.8%;牙龄G期者MPS 3期、4s1期、1~2期分别占49.8%、24.9%和18.9%;牙龄H期者大部分处于MPS 4~5期,占80.1%,另16.3%处于3期。(2)左下第二磨牙:牙龄B~D期者绝大部分处于MPS 1~2期,占89.7%;牙龄E期者MPS 1~2期占67.4%,3期占26.1%;牙龄F期者MPS 3期、1~2期、4s1期分别占55.3%、34.2%和10.5%;牙龄G期者MPS 3期、4s1期、1~2期分别占50.7%、24.3%和16.8%;牙龄H期者大部分处于MPS 4~5期,占83.8%;另14.2%处于3期。(3)以牙龄诊断MPS分期,效能较好的配对有:左下第二磨牙牙龄-MPS:H-4s2、H-5、D-1;左下第二前磨牙牙龄-MPS:H-4s2、H-5、G-3。其余配对的诊断效能一般。(4)MPS分期与左下第二磨牙牙龄的Spearman系数最高,为0.68,其次是第二前磨牙,为0.64。(5)若左下第二磨牙或第二前磨牙处于牙龄H期,则该个体很可能超过MPS 4s2期。结论: 除少数诊断效能较好的配对外,牙龄诊断MPS分期的效能总体一般。因此,以牙龄评估腭中缝骨化闭合程度时,应酌情加拍治疗前CBCT,以明确腭中缝骨化闭合状态。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龋坏识别教学
    赵思铭,赵晓含,张杰,王党校,王晓燕
    2021, (1):  139-14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1    
    摘要 ( 649 )   HTML ( 16 )   PDF (1109KB) ( 32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虚拟现实牙科模拟系统UniDental开发龋坏识别软件,应用于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前期龋坏识别教学,提高学生识别龋坏组织的能力。方法: 基于UniDental系统进行龋坏识别软件开发,在软件中建立抽象龋洞模型,将龋洞分为浅、中、深3层,各层内赋予相同的硬度值和粗糙度值,其中硬度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粗糙度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被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2014级口腔医学专业临床前期教学阶段学生64人,使用Unidental系统的龋坏识别软件,操作力反馈手柄,分别在龋洞模型的浅层、中层、深层进行垂直向硬度探查和水平向粗糙度探查操作培训,完成培训后进行问卷调查,以1~5分评价各项力反馈效果的真实性和对龋坏识别能力提高的帮助度,选择个人倾向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层硬度、粗糙度及其各自变化梯度评分的中位数均为4,表示比较真实;浅层、中层、深层硬度评分结果对硬度变化梯度评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层、中层粗糙度评分结果对粗糙度变化梯度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比较有帮助(中位数为4), 各层硬度和硬度变化梯度评分结果对学生能力提高帮助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90.4%的学生支持传统离体牙教学模式。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龋坏识别能力提高比较有帮助,但无法取代传统教学, 可作为传统离体牙教学模式的补充。

    超声检测痛风患者肌腱受累的危险因素和诊断价值
    王昱,邓雪蓉,季兰岚,张晓慧,耿研,张卓莉
    2021, (1):  143-14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2    
    摘要 ( 801 )   HTML ( 15 )   PDF (994KB) ( 29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的方法,分析痛风关节炎患者下肢关节以及肌腱的异常表现,探讨在肌腱部位通过超声检测发现尿酸钠 (monosodium urate, MSU)晶体沉积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在痛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连续就诊并资料完整的痛风患者共8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人群中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由超声医生对双侧跟腱、髌腱、股四头肌腱进行检查,超声医生不知晓患者的临床诊断。超声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肌腱尿酸钠晶体沉积,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偏振光显微镜下在关节滑液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钠晶体做为金标准,计算患者是否出现肌腱尿酸钠晶体沉积对于痛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病例组共80例患者,临床查体发现33例(47.5%)存在痛风石。超声肌腱内出现MSU晶体沉积,按照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跟腱、股四头肌腱、髌腱,例数分别为41例(51.2%)、22例(27.5%)、10例(12.5%),健康志愿者均未发现痛风石以及肌腱受累表现。与肌腱内未见MSU晶体组患者相比较,肌腱内MSU晶体阳性组患者的痛风平均病程更长[(87.3±40.9)个月vs.(7.7±2.6)个月, P=0.001], 平均痛风每年的发作频率更高[2(1,2) 次/年 vs. 1(1,1)次/年,P=0.00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更高[(26.3±2.5) kg/m2和(23.3±2.1) kg/m2, P=0.05]。肌腱内MSU晶体阳性组的痛风患者平均血清尿酸水平和平均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高于肌腱内未见MSU晶体沉积者[(584.6±87.6) μmol/L vs. (460.4±96.7) μmol/L,P=0.001;(90.9±33.3) μmol/L vs.(70.6±40.2) μmol/L,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病程、既往痛风发作频率均为痛风患者肌腱内出现MSU晶体沉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所有痛风患者均进行关节腔或痛风石穿刺术,以偏振光显微镜下找到MSU晶体为诊断痛风的金标准,超声检测肌腱内出现MSU沉积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别为94.0%和78.0%。结论: 通过超声检查,痛风患者下肢肌腱受累很常见,既往病程及发作频率是肌腱内出现晶体沉积的危险因素。超声对于探测肌腱内的痛风石以及聚集物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的Spike蛋白点突变后与受体蛋白质及潜在抗病毒药物结合能力的同源建模分析
    曹泽,王乐童,刘振明
    2021, (1):  150-15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3    
    摘要 ( 790 )   HTML ( 16 )   PDF (11206KB) ( 11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全长测序信息中,其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的自发突变情况,以及S蛋白突变前后与宿主相关受体蛋白质和潜在抗病毒药物结合能力的变化。方法: 对SARS-CoV-2的一级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高频突变位点,利用PolyPhen-2软件逐一对S蛋白突变后的功能进行预测和分析。使用SWISS-MODEL系统对突变后的S蛋白序列进行基于相似性的同源建模,利用ZDOCK程序对所建模型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又称CD26)以及氨基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又称CD13)进行蛋白质对接,用FiPD软件对结合能力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采用AutoDock-Chimera 1.14对突变前后的S蛋白与潜在抗病毒药物的结合能力进行预测和比较分析。结果: S蛋白的某些特定区域发生突变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其功能,突变之后,S蛋白与ACE2的结合能力趋向于减弱,而与DPP4的结合能力趋向于增强,与APN的结合能力无显著变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药物aplaviroc与S蛋白的亲和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候选小分子药物。结论: SARS-CoV-2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突变,其S蛋白第400~1 100个氨基酸的区域为点突变高频区,突变趋势为与DPP4结合力增强,DPP4可能成为SARS-CoV-2感染细胞的新受体,aplaviroc可能成为一种SARS-CoV-2治疗药物的潜在选择。

    低氧状态及炎症反应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
    杨林承,张瑞涛,郭丽君,肖晗,祖凌云,张幼怡,程秦,赵志伶,葛庆岗,高炜
    2021, (1):  159-16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4    
    摘要 ( 791 )   HTML ( 18 )   PDF (2137KB) ( 28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COVID-19住院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49例COVID-19确诊患者,依据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的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中关于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19例)及非心肌损伤组(130例)。收集全部入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实验室化验结果,并分析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更大,危重症患者比例更高(P<0.05),入院时呼吸频率更快,未吸氧状态外周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偏低(P<0.05)。心肌损伤组患者除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外,其余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未吸氧状态SpO2水平偏低(OR=0.860,95%CI:0.779~0.949,P=0.003)及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升高(OR=1.068,95%CI:1.019~1.120,P=0.006)为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氧状态及炎症在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
    侯国进,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吕扬,杨钟玮,张雅文
    2021, (1):  167-17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5    
    摘要 ( 766 )   HTML ( 14 )   PDF (2274KB) ( 28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无神经功能损害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44例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男性74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39.1±13.2)岁。伤椎分布在T12(42例)、L1(72例)和L2(30例),骨折类型为A3(90例)、B1(25例)和B2(29例)。根据取出内固定物后末次随访矫正度丢失是否>5°,将患者分为再发后凸组和无再发后凸组,再发后凸组共纳入92例,无再发后凸组共纳入52例。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组间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20~11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患者影像学指标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伤椎前缘高度、局部后凸角、伤椎楔形角、Gardner畸形等指标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术后1年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形角不再因取钉发生变化,而局部后凸角和Gardner畸形在取钉术后仍出现后凸加重(P<0.05);伤椎上、下椎间盘高度随访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单因素分析可见,再发后凸组和无再发后凸组患者的性别、年龄(36.9岁 vs. 43.0岁)、上位椎间盘损伤与否、CT值(174 vs. 160)、术前节段后凸角(16.6° vs. 13.3°)、术前伤椎楔形角(16.7° vs. 13.6°)、术前Gardner畸形(19.1° vs. 15.2°)及术前椎体前缘的高度比(0.65 vs. 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 2.88,95%CI:1.196~6.933)、上位椎间盘损伤(OR: 2.962,95%CI:1.062~8.258)及术前伤椎楔形角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物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胸腰段骨折患者经后路短节段跨伤椎内固定能取得满意的术后即刻效果,但随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男性、上位椎间盘损伤及术前伤椎楔形角是内固定物取出后再发后凸的危险因素。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患者Tönnis 3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
    柯岩,张蔷,马云青,李儒军,陶可,桂先革,李克鹏,张洪,林剑浩
    2021, (1):  175-18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6    
    摘要 ( 1173 )   HTML ( 10 )   PDF (2503KB) ( 16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SED)患者因骨骼、关节发育异常,生物力学改变和早年手术干预等往往导致严重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本研究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SED患者Tönnis 3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可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将由高年资医生完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7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因SED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例(男6例,女3例,12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该类患者的早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选用强生陶瓷内衬-陶瓷股骨头,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除1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无菌性松动、脱位、骨折、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5.55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平均56.56分,SF-12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平均41.56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平均7.44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9.56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平均41.11分,SF-12评分平均56.33分,VAS评分平均2.67分。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相比,SED患者术后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等骨盆相关参数均有所增加,术前平均骨盆入射角为68.95°±4.60°、平均骨盆倾斜角为52.75°±1.06°、平均骶骨倾斜角为17.45°±1.77°,而术后则相应变为76.98°±5.12°、60.51°±4.35°和18.10°±2.02°。患者术后双下肢均基本等长。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SED患者Tönnis 3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且早期疗效满意。

    CT能谱曲线在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袁源,郎宁,袁慧书
    2021, (1):  183-18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7    
    摘要 ( 787 )   HTML ( 10 )   PDF (2228KB) ( 19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T能谱曲线在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或临床治疗证实的29例脊柱转移瘤和18例脊柱感染性病变的能谱CT增强静脉期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病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 keV不同能级水平(每10 keV)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在传统混合能量图像的同一ROI测量CT值,对所得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其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的中位年龄分别为58岁和64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1,P=0.4)。40~100 keV各能级下脊柱转移瘤的CT值分别为281.79 (143.67, 446.19) HU、199.68 (100.04, 321.49) HU、151.54 (81.47, 243.49) HU、(122.64±27.72) HU、(99.90±23.88) HU、(85.82±21.61) HU、(75.94±20.27) HU,脊柱感染性疾病的CT值分别为185.29 (164.19, 277.03) HU、138.44 (124.98, 238.56) HU、105.46 (92.94, 169.53) HU、(93.77±15.55) HU、(79.15±12.84) HU、(68.99±11.75) HU、(62.22±11.71) HU。脊柱转移瘤在同一能级的CT值显著高于脊柱感染性病变(P均<0.05),110~140 keV能量水平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能量图像测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转移瘤的能谱曲线斜率为2.43±0.58,高于脊柱感染性疾病的能谱曲线斜率1.50±0.40(P<0.001)。当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阈值取1.72、40 keV CT值取248.80 HU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892,灵敏度分别为88.0%、80.0%,特异度分别为76.9%、92.3%。结论: CT能谱曲线能够对鉴别脊柱转移瘤及感染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半定量信息,可以作为传统CT影像学的补充。

    肺叶切除术中少尿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孟昭婷,穆东亮
    2021, (1):  188-19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8    
    摘要 ( 713 )   HTML ( 8 )   PDF (1381KB) ( 16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术中尿量对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影响,以及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择期肺叶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入组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术后AKI分为AKI组和对照组。首先对围术期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其与术后AKI的关系;其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术中尿量对术后AKI的预测价值,并以约登(Youden)指数为最大值时的上下4个界值[以0.1 mL/(kg·h)为间隔]为少尿界值,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索各界值定义下的少尿与AKI发生风险的关系,并取OR值最大者为少尿界值;最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围术期各变量共同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1 393名患者最终纳入研究,术后AKI发生率为2.2%。ROC曲线显示术中单位尿量用于预测术后AKI的曲线下面积为0.636(P=0.009), 约登指数为最大值时(约登指数0.234,敏感度48.4%,特异度75.0%)的少尿界值为0.785 mL/(kg·h)。进一步取0.7、0.8、0.9、1.0 mL/(kg·h)以及传统界值0.5 mL/(kg·h)为少尿界值分析少尿对术后AKI的影响。单因素分析显示,以小于0.8 mL/(kg·h)为少尿界值时,少尿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增加最为显著(OR=2.774, 95%CI 1.357~5.671, 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尿量<0.8 mL/(kg·h)(OR=2.698,95%CI 1.260~5.778, P=0.011)是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红蛋白≤120.0 g/L(OR=3.605, 95%CI 1.545~8.412, P=0.003)以及术前估计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73 m2)(OR=11.009, 95%CI 1.813~66.843, P=0.009)。 结论: 对于肺叶切除术,术中少尿是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尿量<0.8 mL/(kg·h)是可能的筛选标准。

    不同全身麻醉管理方式与早产儿眼底手术临床结局
    张庆芬,赵红,冯艺
    2021, (1):  195-19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29    
    摘要 ( 664 )   HTML ( 6 )   PDF (914KB) ( 14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矫正胎龄<60周的早产儿眼底手术中,不同全身麻醉管理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全身麻醉下眼底手术、出生孕周<37周、矫正胎龄<60周的早产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实施七氟醚吸入诱导与维持,气道管理工具为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LMA)或气管内导管(endotracheal tube, ETT)。根据麻醉管理方法分为LMA组(置入喉罩,压力支持通气)和ETT组(肌松剂+气管插管,压力控制通气)两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围术期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毕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168例早产儿纳入本研究,LMA组68例,ETT组100例。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更换气道管理工具、更换通气模式和低氧血症)LMA组3例(4.4%), ETT组1例(1.0%),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术毕拔管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LMA组和ETT组分别为6(5,10) min和10(6, 19) min(P<0.001);术毕拔管困难(拔管时间>30 min)的比例LMA组显著低于ETT组(4.4% vs. 15.0%,RR=0.262, 95% CI: 0.073~0.942, P=0.029)。LMA组呼吸系统并发症14例(20.6%), ETT组27例(27.0%),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其中LMA组呼吸暂停发生率较ETT组显著降低(4.4% vs.15.0%, RR=0.266, 95%CI: 0.086~0.822, P=0.015)。两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0% vs. 1.0%, P=1.000)及意外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率(5.9% vs. 7.0%, P=0.7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气道痉挛、二次插管/喉罩、反流误吸并发症。患儿返病房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2.0%, P=0.241)。LMA组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0(17,22) h,较ETT组 22(17,68) h显著缩短(P=0.002)。结论: 与使用肌松剂行气管插管的全麻管理模式相比,无肌松剂置入喉罩的管理模式用于早产儿眼底手术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降低术后苏醒期呼吸暂停的风险。

    儿童肝母细胞瘤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成本
    高阳旭,孙青,李辉,谢瑶,姚红新,赵卫红
    2021, (1):  200-20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30    
    摘要 ( 749 )   HTML ( 7 )   PDF (895KB) ( 24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并分析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在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下的治疗过程、长期疗效及临床经济支出情况,为合理选择诊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完成全部诊治疗程的13例儿童肝母细胞瘤的资料,并进行分析,随访至2020年6月30日,男9例,女4例,就诊时中位年龄16个月(2~54个月),2岁以下者占69.23%(9/13)。按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MDT流程进行诊疗,总结病例特点、诊疗过程和治疗效果,同时对临床经济支出进行分析。结果: 初诊按治疗前病变范围(pretreatment extent of disease, PRETEXT)分期,Ⅱ、Ⅲ、Ⅳ期患儿分别为1、9、3例,肿瘤最大径>10 cm者占76.92%(10/13)。所有患儿均行术前新辅助化疗(8例行4周期化疗, 6例中途更换化疗方案)、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术前除1例甲胎蛋白无明显升高、多发病灶、肿瘤体积减小16%的患儿外,其余12例患儿肿瘤体积均减小50%以上(64%~95%)。总住院时间中位数为87 d (68~214 d), 总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为20.0万元(11.5~50.0万元);围手术期中位住院时间7 d (5~17 d),围手术期中位住院费用为2.0万元(1.5~6.0万元),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69%(1/13)。术后均按时行下一周期化疗,随访时间16~69个月,患儿全部无肿瘤复发生存。结论: 在MDT诊治模式下,治疗无缝衔接,儿童HB的长期预后良好,且总住院费用及时间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规范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显著减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缩减总住院时间,可能减少个体总支出费用,并进一步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

    十二指肠乳头息肉良、恶性病变比较及活检准确性
    王迎春,黄永辉,常虹,姚炜,闫秀娥,李柯,张耀鹏,郑炜
    2021, (1):  204-20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31    
    摘要 ( 1674 )   HTML ( 19 )   PDF (1440KB) ( 48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乳头息肉良、恶性病变的内镜下及临床特点,探究内镜下预判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癌变的可行性,并评估内镜下乳头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图片,分为良性病变及癌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42例患者,年龄35~83岁,50岁以上患者占83.3%(35/42)。42例患者中,炎性息肉2例(4.8%),神经内分泌瘤1例(2.4%),增生性息肉1例(2.4%),Ⅰ级腺瘤5例(11.9%),Ⅱ级腺瘤10例(23.8%),Ⅲ级腺瘤4例(9.5%),癌19例(45.2%),腺瘤和癌共占90.5%。良性病变(炎性息肉及腺瘤)组平均年龄(56.7±9.2) 岁,癌组(66.0±9.8) 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癌[(2.3±0.8) cm]的直径显著大于良性病变[(1.6±0.6) cm, P=0.002]。良性病变均为山田(Yamada)Ⅰ型(57.1%)或Ⅱ型(42.9%)病变,而癌组山田Ⅰ型(36.8%)、Ⅱ型(31.6%)比例较低,31.5%为山田Ⅲ型病变。两组间山田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组带蒂倾向明显(P=0.046)。良性病变多与周围分界清楚(18/21,85.7%),而癌组分界多不明显,仅2例(10.5%)具有清晰的界限,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息肉表面颜色(P=0.353)、表面形态(P=0.3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病变大小、山田分型、与周围界限是否清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86,95%CI: 1.025~1.373,P=0.022)、与周围是否有清晰界限(OR=66.218,95%CI: 3.421~1 281.840,P=0.006)为乳头癌变风险的独立预判因素。19例癌患者中,术前仅2例(10.5%)活检诊断提示癌。17例癌(17/19,89.5%)、4例Ⅱ级腺瘤(4/10,40%)术前病理均低于实际病理分级,占病例总数的55.3%(21/38)。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息肉以腺瘤及癌为主,高龄、与周围黏膜界限不清为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癌变的独立预判危险因素,单纯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对乳头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意义有限。

    6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分析
    石茂静,高伟波,黄文凤,朱继红
    2021, (1):  210-21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32    
    摘要 ( 793 )   HTML ( 14 )   PDF (916KB) ( 15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6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1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溶血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cleaving protease, vWF-cp,又称ADAMTS13)。根据离院时的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浆置换的差异。计算PLASMIC评分,与ADAMTS13分组比较,判断PLASMIC评分预测ADAMTS13的准确性。结果: 61例TTP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8±17)岁。五联征表现者48例,仅有三联征者9例,其余4例无神经精神症状。死亡27例(44.3%),存活34例(55.7%)。61例TTP患者的血小板(12.9±9.5)×109/L,血红蛋白(66.5±20.7) g/L,外周血破碎红细胞3%(2%,7%),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为360(200,457) mg/L,乳酸脱氢酶1 508(811,2134) U/L,出凝血方面基本正常。30例患者的ADAMTS13值49.0(40.8,61.3) μg/L,10例患者ADAMTS活性<5%,其余21例未查。PLASMIC评分为6~7分者58例,5分者2例,4分者1例。PLASMIC预测ADAMTS13减少或活性降低的灵敏度高达97.5%。死亡组NLR较存活组高,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X)总量和次数均较存活组显著减少,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X能明显提高TTP患者存活率。PLASMIC评分可方便、快捷地预测ADAMTS13活性降低的可能性,利于TTP的及早诊断和PEX治疗。NLR可反映全身炎症过程,但在TTP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肾病患者医疗花费趋势研究——基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分析
    毕书红,李紫繁,汪涛,王悦,张晨,计虹,石菊
    2021, (1):  215-21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33    
    摘要 ( 848 )   HTML ( 12 )   PDF (1894KB) ( 26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肾病患者医疗费用变化趋势及原因,为医疗改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成年肾病患者2012—2017年门诊及住院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患者次均花费和人均花费的时间趋势,并探究医疗花费变化的原因。结果: 肾病患者年均花费在2012—2017年间出现较快上涨。门诊和住院的花费上涨由不同原因导致,其中门诊年均花费的上升来源于患者年均就诊次数的增加,而住院年均花费的上升来源于患者次均花费的增加。住院花费上涨贡献最大的类别为药品和耗材,其中药品类费用上涨贡献最大,2017年次均12 524元,占当年平均次均总花费的32.4%;耗材类次均9 215元,占比23.9%。结论: 门诊年均花费的上升主要来源于肾病患者年均就诊次数的增加,药物类和耗材类费用的增长是导致住院医疗总费用上升的主要因素。治疗类费用以及医疗服务费在总花费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技术方法
    基于赋权形态学分析的三维面部对称参考平面构建方法
    朱玉佳,赵一姣,郑盛文,温奥楠,傅湘玲,王勇
    2021, (1):  220-22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34    
    摘要 ( 792 )   HTML ( 13 )   PDF (1912KB) ( 18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三维形态学分析的赋权普氏分析(weighted Procrustes analysis,WPA)方法,实现对下颌偏斜患者面部解剖标志点不对称程度量化赋权的三维面部对称参考平面自动化构建。方法: 临床收集下颌偏斜患者30例,基于本体-镜像关联法的普氏分析(Procrustes analysis,PA)算法和自主研发的WPA算法,分别构建每名患者三维面部模型的对称参考平面(实验组一和二),以专家定义的区域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选取对称性良好的区域)构建的对称参考平面为“真值平面”,作为参考组。以实验组与参考组的平面角度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比较两个实验组与参考组的差异,评价WPA算法构建对称参考平面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30例下颌偏斜患者WPA算法构建的对称参考平面与真值平面的角度误差为1.53°±0.84°,PA算法构建的对称参考平面与真值平面的角度误差为2.06°±0.86°。对于下颌偏斜大于12 mm的患者,WPA算法比PA算法的平均平面角度误差小0.86°。结论: 基于三维面部形态学分析的WPA算法对下颌偏斜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构建三维面部对称参考平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比传统PA算法有显著提高,初步达到了口腔临床专家级诊断策略的效果。

    短篇论著
    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20复配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和保护作用
    孔维恺忻,鄢尤奇,蔡文康,胡新
    2021, (1):  227-23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1.035    
    摘要 ( 768 )   HTML ( 12 )   PDF (2185KB) ( 26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