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5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儿童唾液腺疾病
    俞光岩
    2024, (1):  1-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11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获奖工作综述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仿生设计制备和临床转化
    赵菡,卫彦,张学慧,杨小平,蔡晴,宁成云,徐明明,刘雯雯,黄颖,何颖,郭亚茹,江圣杰,白云洋,吴宇佳,郭雨思,郑晓娜,李文静,邓旭亮
    2024, (1):  4-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 (88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著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2调节人脂肪干细胞成骨向分化
    潘媛,顾航,肖涵,赵笠君,汤祎熳,葛雯姝
    2024, (1):  9-1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 (454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2(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42,USP42)在人脂肪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SCs)体内外成骨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慢病毒转染hASCs,构建敲低和过表达USP42的稳定转染细胞系,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定量、茜素红S矿化结节染色及定量,检测实验组(敲低组和过表达组)及对照组在成骨诱导下hASCs成骨向分化能力的差异,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裸鼠异位成骨实验评价USP42在hASCs体内成骨向分化中的作用。结果: 敲低组USP4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成骨诱导7 d后,敲低组的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成骨诱导14 d后,敲低组茜素红S染色显著深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浅于对照组。qRT-PCR结果显示,成骨诱导14 d时,敲低组ALP、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和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Ⅰ)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成骨诱导14 d时敲低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OSX和COL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过表达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裸鼠皮下移植物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敲低组类骨组织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敲低USP42显著促进hASCs的体内外成骨向分化,过表达USP42显著抑制hASCs的体内成骨向分化,USP42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潜在治疗靶点。

    不同种类聚合物对猪小肠黏膜下层支架仿生矿化的影响
    陈晓颖,张一,李雨柯,唐琳,刘玉华
    2024, (1):  17-2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 (550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对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支架体外仿生矿化的影响,并基于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指标评价各组SIS矿化支架。方法: 将冷冻干燥法制备而成的SIS支架分别浸泡在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含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的矿化液和同时含PAA和聚天冬氨酸(polyaspartic acid,PASP)的矿化液中持续2周,隔天换液,依次得到SBF@SIS、PAA@SIS、PAA/PASP@SIS支架,以未矿化的SIS支架为对照组,评价上述支架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nvironme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SEM)下各组支架均呈适宜孔径的三维多孔结构,各组矿化支架均可见晶体附着,其中以PAA/PASP@SIS支架晶体沉积更为规则,同时可见胶原纤维增粗。能谱分析显示,3组矿化支架均可见钙、磷元素的特征峰,以PAA/PASP@SIS支架峰值最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3组矿化支架均实现了羟基磷灰石与SIS结合;各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3组矿化支架压缩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以PAA/PASP@SIS支架压缩强度最优;各组支架均能有效吸附蛋白,以PAA/PASP@SIS组吸附能力最佳。CCK-8细胞增殖实验(周期为1、3、5、7、9 d)中,PAA/PASP@SIS组展现出最佳的促细胞增殖能力。结论: 经同时含PAA和PASP的矿化液制备的PAA/PASP@SIS支架与其他矿化支架相比具有更优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具有骨组织工程应用的潜能。

    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种植体周软组织病理学特点
    董佳芸,李雪芬,路瑞芳,胡文杰,孟焕新
    2024, (1):  25-3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 (411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区域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游离龈移植术后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共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患者20例,其中5例作为健康对照,全身及牙周健康,行牙冠延长术,收集牙冠延长术中切除的部分健康天然角化龈;15例在颌骨重建区域行游离龈移植术,有10例为腓骨瓣重建,5例为髂骨瓣重建,均在术前采集嵴顶软组织,其中5例患者(3例为腓骨瓣重建,2例为髂骨瓣重建)在术后8周时再次采集种植体周软组织。所有软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特点,测量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nterlukin-1, 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相比,颌骨重建患者种植体周黏膜缺乏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的组织结构,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更小[0.36 (0.35, 0.47) mm vs. 0.27 (0.20, 0.30) mm, P<0.05; 26.37 (24.12, 31.53) μm vs. 16.49 (14.90, 23.37) μm, P<0.05]。游离龈移植术后,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较治疗前呈现增加的趋势[0.38 (0.25, 0.39) mm vs. 0.19 (0.16, 0.25) mm, P=0.059],角化层厚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7 (27.16, 29.14) μm vs. 16.42 (14.16, 22.35) μm, P<0.05],形成了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类似的上皮结构;IL-1、IL-6、TNF-α的阳性细胞个数较术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 (9.16, 18.00) vs. 0.67 (0.17, 8.93), P<0.05; 21.89 (15.00, 28.12) vs. 13.00 (8.50, 14.14), P<0.05; 2.83 (1.68, 5.00) vs. 0.22 (0.04, 0.63), P<0.05];术后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8 (0.17, 0.21) vs. 0.15 (0.14, 0.17), P<0.05; 0.36 (0.33, 0.37) vs. 0.28 (0.26, 0.33), P<0.05; 0.30 (0.28, 0.42) vs. 0.23 (0.22, 0.29), P<0.05],且与健康天然角化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颌骨重建区域种植体周角化黏膜缺失或不足的患者,通过游离龈移植行角化黏膜增量有利于改善种植体周黏膜的组织结构,维护种植体周黏膜的稳定性。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索口腔扁平苔藓局部激素治疗敏感性相关分子特征
    任晓萌,李凯一,李春蕾
    2024, (1):  32-3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 (332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影响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相关分子。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1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28例有症状的OLP患者,采用0.1 g/L(mg/mL)地塞米松局部涂擦,每日3次,每次1 min,治疗4周后根据其临床效果(体征记分、疼痛症状记分、口腔健康程度量表)将OLP分为激素有效组和激素无效组。治疗前收集受试者口腔黏膜组织,提取组织总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使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进行差异分析,基于超几何分布算法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而筛选可能影响局部地塞米松治疗敏感性的相关分子。结果: 28例OLP患者经过局部地塞米松治疗4周后,13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客观体征记分分别为7.0(4.5,9.0)和5.0(3.0,6.3),疼痛症状记分分别为5.0(2.0,5.5)和2.0(0.0,3.5),口腔健康影响程度分别为5.0(3.5,9.0)和1.0(0.0,5.0),均显著降低(P<0.01)(有效组),15例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录组学测序共鉴定出499个DEGs,其中有效组中274个基因上调,225个基因下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效组上调基因显著富集于白细胞穿血管内皮迁移通路(CLDN8CTNNA3MYL2MYLPF),而下调基因显著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白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及皮质醇合成和分泌信号通路。结论: CLDN8CTNNA3MYL2MYLPF高表达的OLP患者对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而对TNF、IL-17、NF-κB等炎症通路相关基因及皮质醇合成分泌相关基因高表达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维护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张晗,秦亦瑄,韦帝远,韩劼
    2024, (1):  39-4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 (95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进行维护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期改进医患沟通内容,提高患者依从性,增进种植体周健康。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进行复查且完成种植修复治疗5年以上的牙周炎患者,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口腔卫生习惯、全身情况、吸烟情况、对医嘱记忆的准确性、对牙周及种植修复体维护的重视程度,以及影响其复查的具体原因,通过病历记录获得患者的牙周炎严重程度、实际复查频率及复查原因,分析以上因素对患者牙周及种植维护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92例患者,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口腔卫生习惯、医嘱记忆准确性均与患者维护治疗依从性相关(P < 0.05),影响患者复查的主要因素为没有时间(47.0%)和挂号难(24.8%)。虽然大多数患者对牙周及种植修复体维护治疗的重视态度良好,但是55.4%的患者在医院电话通知后才接受复查,且患者对于天然牙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种植修复体。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督促患者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在宣教中还应增加预防牙周炎相关知识,并结合患者的个性特征激发其主动维护牙周及种植修复体的动力。对于教育程度较低者和年龄较大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改进医嘱内容,增加记忆点,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维护治疗的依从性。

    Ⅲ期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炎症性贫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殳畅,韩烨,孙雨哲,杨再目,侯建霞
    2024, (1):  45-5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 (90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Ⅲ期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炎症性贫血相关指标的异同,探究牙周基础治疗对Ⅲ期牙周炎患者炎症性贫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Ⅲ期牙周炎患者25名,招募牙周健康者25名,记录人口学信息并进行牙周检查(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采集空腹静脉血。Ⅲ期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再次行牙周检查并采血。血液分析包括全血细胞分析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铁调素、铁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统计分析由SPSS 21.0统计软件完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Ⅲ期牙周炎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牙周健康者[(36.72±7.64)岁vs. (31.44±7.52)岁,P=0.017],血红蛋白显著低于牙周健康者[(134.92±12.71) g/L vs. (146.52±12.51) g/L,P=0.002],铁调素[(48.03±34.44) μg/L vs. (27.42±15.00) μg/L,P=0.009]、铁蛋白[(225.08±103.36) μg/L vs. (155.19±115.38) μg/L,P=0.029]、EPO [(41.28±12.58) IU/L vs. (28.38±10.52) IU/L,P < 0.001]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后,以上趋势维持不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牙周基础治疗后,Ⅲ期牙周炎患者所有牙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血红蛋白[(146.05±15.48) g/L vs. (133.77±13.15) g/L,P < 0.001]显著升高,铁调素[(32.54±18.67) μg/L vs. (48.18±36.74) μg/L,P=0.033]、铁蛋白[(128.52±90.95) μg/L vs. (221.22±102.15) μg/L,P < 0.001]、EPO显著降低[(27.66±19.67) IU/L vs. (39.63±12.48) IU/L,P=0.004]。结论: Ⅲ期牙周炎患者具有炎症性贫血及铁代谢紊乱的倾向,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这种状况。

    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在下颌骨中早期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周颖,赵宁,黄竑远,李庆祥,郭传瑸,郭玉兴
    2024, (1):  51-5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 (216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在单纯应用抗骨吸收药物引起的发生在下颌骨的中早期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病区经手术治疗的中早期下颌骨MRONJ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术前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疾病、伴发疾病、用药方案(药物种类、用药时长)、MRONJ分期、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等,所有患者在手术中行下颌骨边缘切除术去除坏死骨,运用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关闭伤口,术后定期复查随访,评价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和功能状态评价。结果: 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女12例,男1例),年龄(66.69±13.14)岁。原发疾病包括骨质疏松7例,肺癌2例,乳腺癌3例,前列腺癌1例;2例伴发糖尿病,2例伴发心血管疾病,1例伴发干燥综合征。9例患者静脉注射唑来膦酸,平均用药时间(37.7±20.0)个月,7例患者同时服用了来曲唑片等其他药物;3例患者应用地舒单抗注射液,平均用药时间(10.3±11.9)个月;5例患者服用阿仑膦酸钠片,平均用药时间(55.20±27.20)个月,2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服用醋酸泼尼松片或阿卡波糖片。MRONJ 1期4例,2期9例。13例患者均采用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关闭伤口,术后平均随访11.9个月(9~17个月),13例患者皆治愈,无溢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为(68.46±14.05)分,术后评分为(82.31±1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术前疼痛评估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77±0.73)分,术后评分为(0.38±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在中早期单纯使用抗骨吸收类药物的下颌骨MRONJ患者中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为用药情况更加复杂的MRONJ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思路。

    基于下颌运动轨迹的正颌外科术中下颌骨髁突定位方法及初步精度验证
    徐心雨,吴灵,宋凤岐,李自力,张益,刘筱菁
    2024, (1):  57-6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 (550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下颌运动轨迹建立正颌手术下颌骨髁突位置的术前规划和术中定位技术流程,并对其定位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大视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和口内扫描分别获得面部骨组织和牙齿的三维数据,采用下颌运动记录仪记录患者下颌生理状态下各方向运动时的下颌运动轨迹。使用IVSPlan l.0.25软件,通过数据分割、三维重建得到上、下颌骨的三维模型,通过标志点配准将牙列数据与颌骨数据融合,将下颌运动记录仪得到的数据转化为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矩阵变换方程组,通过下颌骨三维数据的矩阵变换得到不同时刻下颌骨髁突的坐标位置,并通过软件可视化呈现其三维运动轨迹。由一名具有颞下颌关节病诊治和正颌外科手术双专业背景的高年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可视化界面上筛选合适的下颌骨髁突位置作为近心骨段的术后位置,常规进行正颌外科设计,基于咬合关系和面型设计远心骨段位置,将近、远心骨段数据融合得到术后下颌骨形态,通过3D打印得到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预成型钛板、打孔,设计下颌骨髁突定位导板。手术中,通过下颌骨髁突定位导板和预成型钛板引导包含下颌骨髁突的近心骨段就位于术前设计位置。通过10例骨性Ⅱ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验证该流程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中定位下颌骨髁突的准确性。误差的计算方法为术前设计与术后2周CBCT实际下颌骨髁突表面距离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结果: 术前设计下颌骨髁突位置与术后2周的实际位置相比,下颌骨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RMS为(1.59±0.36) mm,95%CI:1.35~1.70 mm,小于2 mm的专家共识建议值(P < 0.05)。结论: 下颌运动轨迹对正颌外科手术设计中确定包含下颌骨髁突的近心骨段位置可能具有指导作用,使用下颌骨髁突定位装置和预成型钛板术中引导下颌骨髁突就位的精度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义齿修复的临床分析
    王聪伟,高敏,于尧,章文博,彭歆
    2024, (1):  66-7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 (377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情况,并对义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154例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原因实施下颌骨节段切除,并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回顾相关资料并随访调查患者义齿修复的相关情况,同时对义齿修复功能评价的各指标进行专家权威赋值,获得义齿功能评分。采用SPSS 18.0软件对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患者义齿修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率为17.5%,其中,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腓骨瓣修复的术后义齿修复率为25.0%(18/72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义齿修复率11.0%(9/82例,P < 0.05)。缺损累及髁突和不累及髁突的患者在义齿修复率和义齿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P < 0.05)。根据Brown分类,缺损累及下颌骨前牙区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累及下颌骨前牙区的患者(P < 0.05)。因口内条件差而未行义齿修复的患者约占未行义齿修复患者总数的37.9%,是未行义齿修复的最主要原因。结论: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义齿修复情况与肿瘤性质、口内条件等关系密切,种植义齿的临床修复效果更佳,是未来颌骨重建后义齿修复的更优选择。

    下颌前突畸形患者上颌骨及髁突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比较
    蔡安东,王晓霞,周文娟,柳忠豪
    2024, (1):  74-8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 (334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数字化正颌外科手术方案中上颌骨及髁突的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差别,探究术前虚拟设计在术中实现的程度。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畸形患者36例,收集患者术前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T0)和术后1周CT数据(T1),使用CCMF Plan软件对术后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并替换术后模型中的牙列数据,将颅骨解剖结构与术前虚拟设计模型进行匹配,选取髁突及上颌骨的解剖标志点及其连线,对比标志点在三维方向上的坐标变化以及标志点连线与参考平面的角度变化,分析术后髁突及上颌骨位置相对虚拟设计中的位置偏差。结果: 术后上颌骨实际位置与虚拟设计位置在水平向及垂直向的偏差为1 mm左右,前后向偏差约为1.5 mm。术后双侧髁突与虚拟设计位置相比,大多发生向前、向外、向下的移动(平均距离分别为0.15 mm、1.54 mm、2.19 mm)及向前、向外、向上的旋转(平均角度分别为4.32°、1.02°、0.86°)。结论: 采用3D打印咬合导板辅助可较好实现数字化手术方案的虚拟设计,但与术后颌骨的实际位置存在一定误差,可能与虚拟设计中下颌旋转轴有关,提示有必要采用患者个性化髁突旋转轴进行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的规划,并采用髁突定位装置来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确性。

    上前牙种植单冠修复体切导的数字化设计正确度
    李穗,马雯洁,王时敏,丁茜,孙瑶,张磊
    2024, (1):  81-8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 (237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虚拟数字模型实验比较动态咬合记录法(patient-specific motion, PSM)和平均值数字牙合架法设计前牙种植单冠修复体切导的正确度。方法: 招募12名牙列完整、有稳定切导的健康受试者, 口内扫描获得受试者牙列模型, 并采集两种动态咬合记录:(1)仅包括前伸运动; (2)包括前伸运动及侧前伸运动。加高原始模型上中切牙参与前伸引导的部分舌面作为参考模型; 虚拟拔除单个上中切牙, 虚拟种植获得上颌工作模型。在修复体设计软件中使用复制功能进行种植单冠形态设计, 使用不同数字化方法设计切导:对照组为平均值数字牙合架法, 试验组为仅包括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PSM1)和包括前伸运动和侧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PSM2)。通过逆向工程软件分析比较修复体切导形态与原始切导形态的三维偏差, 评价指标包括代表高牙合程度的正值平均值、正面积比、最大值, 代表低牙合程度的负值平均值、负面积比、最小值, 以及代表整体偏差程度的均方根。结果: 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PSM2组的正值平均值、正面积比、负值平均值小于对照组[8.0(18.8) μm vs. 37.5(47.5) μm; 0 vs. 7.2%(38.1%); -109.0(63.8) μm vs.-66.5(64.5) μm], 负面积比大于对照组[52.9%(47.8%) vs. 17.3%(45.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1组的正面积比[0.1%(7.0%)]和负值平均值[-97.0(61.5) μm]均小于对照组, 负面积比[40.7%(39.2%)]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1组的正值平均值[20.0(42.0) μm]和正面积比均大于PSM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设计前牙种植单冠修复体切导时, 相较于平均值数字牙合架法和仅包括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 包括前伸运动和侧前伸运动的动态咬合记录法更有利于减少修复体的咬合干扰, 提高咬合适合性。

    后牙高嵌体和贴面修复的4年临床随访
    吴美辰,许桐楷,安伟,刘中宁,姜婷
    2024, (1):  88-9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00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后牙高嵌体和贴面修复体在不同性别、不同牙位、活髓牙和根管治疗牙上的4年临床成功率, 探讨与全冠对比这种修复方式的优劣及更细化的适应证。方法: 对2016—2019年由同一位术者诊治的共102位患者的124颗患牙进行前磨牙及磨牙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二硅酸锂增强玻璃陶瓷高嵌体或者贴面修复, 其中活髓牙43颗, 根管治疗牙81颗, 咬合面修复体厚度为1.5 mm。在修复4年后进行回顾性调查, 记录修复体生存率、修复体失败原因、患者满意率, 比较活髓牙和根管治疗牙之间、修复牙位之间的修复体生存率。结果: 活髓牙和剩余牙体组织较多的根管治疗牙修复4年后的生存率分别为95.5%和90.0%, 平均生存率为91.9%。活髓牙的生存率高于根管治疗牙,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牙位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败原因有修复体崩瓷或折裂、修复体脱落、基牙劈裂、邻接触点下方继发龋, 以及邻接触点松弛导致食物嵌塞等。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1.5%。结论: 玻璃陶瓷高嵌体和贴面的4年生存率低于全冠修复体, 并发症多于单冠修复体, 应根据基牙牙髓活力和牙体组织剩余量来慎重选择其适应证, 牙体组织剩余过少时最好选择桩核冠来进行修复, 应保证修复体充分强度和厚度, 预防食物嵌塞的发生, 由于基牙预备量少, 有对牙髓和牙周组织刺激小等优点, 可推荐为试用修复方式。

    牙种植同期植骨术围术期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
    刘晓强,周寅
    2024, (1):  93-9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 (88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牙种植同期植骨术中, 围术期高血压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某门诊科室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的728例牙种植及植骨术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 分析研究对象围术期高血压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植骨术式4种暴露因素的关联性。结果: 牙种植同期植骨术中, 收缩压平均波动幅度为9.93%±6.63%(最大值50.41%), 舒张压平均波动幅度为12.45%±8.79%(最大值68.75%), 平均动脉压平均波动幅度为10.02%±6.61%(最大值为49.48%)。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病率为26.77%。男性、年龄≥60岁、手术时长>60 min是围术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 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74(1.21~2.50)、2.35(1.54~3.58)和1.65(1.15~2.38)。引导性骨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术、上颌窦外提升术3种植骨术式围术期高血压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不同植骨方式下围术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不同。引导性骨再生术围术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年龄≥60岁和手术时长>60 min(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围术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P<0.05);而对于上颌窦外提升术, 男性、年龄≥60岁、手术时长>60 min都不是围术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牙种植同期植骨术中存在一定的围术期高血压风险, 男性、年龄≥60岁和手术时间>60 min对围术期高血压的影响程度与植骨方式有关。

    常温流动牙胶封闭剂GuttaFlow2单尖充填弯曲根管的封闭效果
    何佩瑶,包旭东
    2024, (1):  99-10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 (343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常温流动牙胶封闭剂单尖充填法对弯曲根管的封闭效果。方法: (1) 3D打印轻、中、重度弯曲根管模型各20例, 分别采用热垂直加压技术(warm vertical compaction, 以AH-Plus为封闭剂, 以下称WVC组, n = 10)和单尖充填技术(以GuttaFlow2为封闭剂, 以下称GF2组, n = 10)充填根管, 在距根尖2 mm(根尖部)、4 mm和6 mm(根中部), 以及距根尖8 mm(根冠部)处切片, 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计算根管截面的空隙面积百分比。(2)选取离体恒磨牙轻、中、重度弯曲根管各16例, 同样分别采用热垂直加压技术(WVC组, n = 8)和GuttaFlow2单尖充填技术(GF2组, n = 8)充填根管, 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计算距根尖2 mm(根尖部)、5 mm(根中部)和8 mm(根冠部)处各个截面上封闭剂渗入牙本质小管区域的渗透百分比。结果: (1) 根管空隙面积百分比: GF2组和WVC组轻、中、重度弯曲根管根尖部均无明显空隙,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中部两种充填方法产生的空隙面积百分比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 但在根冠部GF2组相较于WVC组在轻度弯曲根管中出现了更多的空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9)。(2)封闭剂对牙本质小管渗透百分比:GF2组在轻、中、重度弯曲根管根尖部, 封闭剂对牙本质小管渗透百分比分别为36.10%、55.80%、65.08%, 重度弯曲根管显著高于轻度弯曲根管(P = 0.001);组间比较提示, 根尖部GF2组轻、中、重度弯曲根管牙本质小管渗透百分比均明显高于WVC组(分别为15.78%、20.70%、15.61%, P = 0.001), 根中部GF2组轻、中度弯曲根管牙本质小管渗透百分比也明显高于WVC组(P = 0.001), 但根冠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温流动牙胶封闭剂单尖法充填弯曲根管在根尖和根中段对根管的封闭效果和热垂直加压技术相同, 而对牙本质小管则具有更好的渗透封闭效果, 尤其对于重度弯曲根管。

    应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法评价颏部对称性
    吕梁,张铭津,温奧楠,赵一姣,王勇,李晶,杨庚辰,柳大为
    2024, (1):  106-11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80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基于三维颜面软组织标志点的颏部对称性评价方法, 并对该方法的评价效果进行初步检验。方法: 使用标准对称人脸进行颏结节点坐标变换, 用以筛选软组织三维空间线角并构建相应的三维空间线角模板, 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初诊患者中选取10例临床诊断存在颏部不对称的患者, 年龄12~32岁; 收集患者的三维软组织面部扫描数据, 通过MeshMonk非刚性配准算法程序自动确定测试患者面部扫描数据的标志点, 并以此生成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及相应参数。同时在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中进行人脸镜像重叠分析, 并生成颏部偏差色谱图作为检验参照, 对比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指标相对于重叠分析的识别率。结果: 通过坐标变换方式筛选三维空间线角指标9项, 在10例患者中对其面部扫描数据进行镜像重叠分析和三维空间线角模板分析, 以镜像重叠为"金标准", 计算用三维软组织空间线角模板分析法评价颏部不对称情况的识别率, 颏部不对称识别率为90%(9/10), 其中X维度识别率为86%, Y维度识别率为89%, Z维度识别率为100%。结论: 应用三维软组织线角模板法在评价颏部软组织不对称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其在三维方向上具有分别识别不同维度不对称的能力, 优于镜像重叠方法, 但在识别率方面稍差, 仍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硬组织变化
    毛渤淳,田雅婧,王雪东,李晶,周彦恒
    2024, (1):  111-11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08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三维扫描模型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 探讨软硬组织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法: 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行单纯拔牙矫治的成人女性患者, 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定点描记并进行硬组织测量, 同时获得纳入患者矫治前后三维颜面数据, 在完成模型重定位及模型重叠后, 对三维软组织标志点标定并测量相应三维软组织。硬组织测量包括17个测量指标(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的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间的夹角、面角、颌凸角、眶耳平面-下领平面角、Y轴角、前颅底平面-下颌平面角、颏前点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到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上中切牙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的夹角、下中切牙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下中切牙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交角、上下中切牙角、上切牙倾斜度、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和Z角), 其中11个指标测量其治疗前后变化量。测量20个软组织标志点(左/右颧骨点、左/右口角点、左/右唇峰点、软组织颏顶点、左/右下颌角点、额点、下唇下缘点、上唇上缘点、软组织颏下点、左/右下颌边缘中点、软组织颏前点、口裂点、唇下点、鼻下点和上唇点)治疗前后三维位移量, 并取9项软组织测量指标(下唇高、面突角、下唇红高、下颌轮廓角、鼻唇角、人中长度、人中宽度、上唇高和上唇红高)。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并运用Pearson系数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矫治前后的硬组织及软组织20个测量指标中有18个测量值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主要变化表现为唇部的整体内收, 软组织颏前点存在垂直向的明显上移[(1.88±2.61) mm, P<0.05], 同时左/右口角点[(-2.95±1.9) mm、(-2.90±1.92) mm]、上下唇缘点[(-4.94±1.95) mm、(-3.25±1.44) mm]、唇下点[(-3.10±3.5) mm]、鼻下点[(-1.23±1.06) mm]在矢状向明显内收(P<0.05), 其他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角平均增加4.10°±2.57°(P<0.05), 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矫治后颏下点移动量与眶耳平面-下领平面角(比例为:-0.183 :1)、与前颅底平面-下领平面角(比例为:-0.157 :1)呈高度相关(r>0.7), 其余存在相关性的测量指标间呈中度相关(0.7≥r>0.4),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通过单纯拔牙矫治也可得到一定的面型改善, 主要表现为鼻、唇、颏三者矢状方向上关系的改善, 其软组织移动量与硬组织移动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

    舌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
    苏俊琪,王晓颖,孙志强
    2024, (1):  120-13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 (379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术前炎症生物标志物、预后营养指数和临床病理特征对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S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结局的预后价值, 并以此构建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根治性肿瘤切除术的297例TSCC患者的病例资料, 随机按照7 :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患者术前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 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系统性炎症评分(systemic inflammation score, SIS)及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与TS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DSS)的相关性。使用X-tile软件确定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作为分界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SCC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因素, 据此构建OS和DSS的生存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 通过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 具体通过一致性指数、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对列线图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TNM分期、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侵袭深度(depth of invasion, DOI)、肿瘤直径和治疗前PNI水平为影响TSCC预后危险因素;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治疗前PNI水平、N分期、DOI和肿瘤直径为患者5年OS或DS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治疗前N分期≥1、PNI≤50.65和DOI>2.4 cm与较差的5年OS显著相关, 而N分期≥1、PNI≤50.65、肿瘤直径>3.4 cm与较差的5年DSS显著相关。基于独立预后因素构建的TSCC术后患者OS和DS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08 (95%CI, 0.625~0.791)和0.717 (95%CI, 0.600~0.834), 验证集验证结果显示, OS和DS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659 (95%CI, 0.550~0.767)和0.780 (95%CI, 0.669~0.890)。OS列线图模型和DSS列线图模型的1年、3年和5年的时间依赖性ROC分析(AUC分别为0.66、0.71、0.72和0.68、0.77、0.79)表明模型具有稳定的判别能力。校准曲线显示OS和DSS预测估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决策曲线分析反映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治疗前PNI、N分期、DOI和肿瘤直径可能对TSCC患者的OS和DSS有可靠的预测价值, 基于这些参数构建的预后预测列线图在预测TS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OS和DSS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是评估生存结局的有效工具, 有助于选择有针对性的联合治疗来改善患者预后。

    牙源性钙化囊肿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三维影像特点
    凌晓彤,屈留洋,郑丹妮,杨静,闫雪冰,柳登高,高岩
    2024, (1):  131-13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84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螺旋CT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分析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的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COC和16例CEOT的螺旋CT或CBCT影像资料,结合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位置、大小、膨隆程度、内部结构及牙齿受累情况等,并对病变内钙化特点进行分类。结果: 19例COC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7岁,89.5%(17/19)的病变位于前牙区和前磨牙区,100.0%存在颌骨膨隆,78.9%出现骨皮质不连续。16例CEOT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岁,81.3%(13/16)的病变位于前磨牙区和磨牙区,56.3%存在颌骨膨隆,93.8%出现骨皮质不连续。根据病变内钙化物的分布特点分为无钙化型(未见钙化影像)、边缘型(钙化影位于病变边缘,且仅在一侧散在分布)、弥散型(多发钙化影广泛分布于病变范围内)、团块型(存在直径大于5 mm的钙化团块)及冠周型(钙化影像聚集于阻生牙周围)。73.7%的COC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边缘型9例、弥散型3例及团块型2例;42.8%的CEOT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弥散型2例及冠周型5例。另外,6例COC病变中存在牙瘤样影像,9例无钙化的CEOT中8例为朗格汉斯(Langerhans)型,病变较小(近远中径平均为17.8 mm),不含阻生牙,且无牙根吸收。结论: COC好发于颌骨前部,膨隆明显,而CEOT好发于颌骨后部,多存在骨皮质不连续。两者的钙化特点差异较大,COC病变区钙化影像发生率高,多沿病变边缘散在分布,位于病变一侧,远离阻生牙,部分病变与牙瘤共同发生;CEOT逾半数无钙化且病变较小,其余病变中钙化物影像多围绕在阻生牙周围。

    成熟恒牙牙髓切断术的疗效及影像学评价
    赵晓一,刘畅,钱锟,潘洁
    2024, (1):  138-14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44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患者牙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探讨牙髓钙化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到202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龋源性露髓的成年恒前磨牙、恒磨牙行牙髓切断术的患者共77例,使用iRoot BP Plus生物陶瓷类材料作为盖髓剂,一次法完成牙髓切断术。将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青少年组(11 ~ 20岁)25例,平均年龄(15.88±2.19)岁;中年组(21 ~ 50岁)27例,平均年龄(34.59±8.67)岁;老年组(51 ~ 83岁)25例,平均年龄(63.84±7.40)岁。术后1年复查,评价临床疗效,记录钙化桥形成、钙化桥厚度,以及牙髓钙化指数(pulp calcification index,PCI)。结果: 3组患者在性别、牙列及牙位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年随访率为85.71% (66/77),其中青少年组随访率为88.00% (22/25),中年组随访率为85.19% (23/27),老年组随访率为84.00% (21/25)。3组病例1年复查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5.45% (21/22)、91.30% (21/23)、95.24% (2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成功病例中,钙化桥出现率青少年组12例(57.14%,12/21),中年组8例(38.10%,8/21),老年组3例(15.00%, 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810, P = 0.020 < 0.05)。3组间钙化桥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434, P = 0.020 < 0.05)。钙化桥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 = -0.516, P < 0.05)。3组间PCI变化(ΔPCI)分别为0.67±0.58、0.43±0.51、0.25±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04, P = 0.040 < 0.05)。结论: 老年患者龋源性露髓牙髓切断术同样能够获得较高的成功率;牙髓切断术后钙化桥的发生率以及牙髓钙化的加速程度与年龄相关;青少年组更易形成钙化桥,同时也出现更明显的根管钙化加速现象。

    孕期因素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关系
    李洋洋,侯林,马紫君,黄山雅美,刘捷,曾超美,秦炯
    2024, (1):  144-14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2    
    摘要 ( )   HTML ( )   PDF (71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讨孕期因素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一项“中国儿童对牛奶蛋白过敏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的子队列,包括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出生的婴儿,根据随访至1岁时有无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分为病例组(CMPA组)和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婴儿及其母亲孕前和孕期的临床资料,分析孕期多因素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78例婴儿,CMPA患儿52例,对照组226例;男性婴儿143例,女性婴儿135例,其中男性婴儿在CMPA组比例(69.2%)高于对照组(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MPA患儿和对照组在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儿、早产、脐带绕颈、新生儿窒息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合并免疫性疾病、贫血者以及孕期存在抗生素暴露者在CMPA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妊娠期合并症,如子痫/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在两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PA组与对照组孕期多项血常规指标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婴儿、母亲妊娠合并免疫性疾病、妊娠合并贫血以及孕期抗生素暴露是CM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婴儿、母亲妊娠合并免疫性疾病、妊娠合并贫血以及孕期抗生素暴露是CM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相关性
    王方芳,梁芙萌,李楠,王晓晓,韩江莉,郭丽君
    2024, (1):  150-15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49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与1年后左心室不良重构(left ventricular adverse remodeling,LVAR)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前壁STEMI并行PPCI患者,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量IMR。利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峰值评估梗死面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1 d和1年时评估超声心动图,将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较基线增加≥20%定义为LVAR。结果: 共入选4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2.4)岁。根据IMR正常参考值将患者分为两组,IMR>25(n=23)组较IMR≤25组(n=20)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率(95.7% vs. 65.0%, P=0.029)更高,血清CK峰值水平更高[4 090(383, 15 833)vs. 1 580(396, 5 583), P=0.004],室壁瘤发生率更高(30.4% vs. 5.0%,P=0.021)。MI后1 d两组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0±18.8) mL vs. (115.0±23.6) mL,P=0.503],而1年后IMR>25组LVEDV明显高于IMR≤25组[(141.5±33.7) mL vs. (115.9±27.9) mL, P=0.018]。IMR>25组LVAR发生比例更高(47.4% vs. 11.8%, P=0.024)。二元Logistics回归显示IMR[B=0.079,exp(B) (95%CI) 为1.082 (1.018~1.149), P=0.011]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B=1.610,exp(B) (95%CI)为5.005 (1.380~18.152), P=0.014]是患者MI后1年发生LVAR的预测因素,IMR对1年后发生LVAR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49, P=0.019),IMR>29为良好的临界点,敏感性81.8%,特异性68.0%。结论: STEMI患者PPCI术后即刻测定IMR可以反映微血管功能,而微血管功能障碍是STEMI后1年左心室不良重构的有力预测指标。

    严重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的一致性
    陈逸凡,刘中砥,张鹏,黄伟
    2024, (1):  157-16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4    
    摘要 ( )   HTML ( )   PDF (69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3名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进行一致性分析,确定该评分对于临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及对医疗资源分配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伤或严重创伤患者(ISS≥16分),将患者入院后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分别交由3名创伤外科专业临床医师作为评价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并进行ISS评分,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各项数据的观察值进行描述,并使用Fleiss kappa检验对3名医师之间ISS评分可信度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通过3名评价者对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出总Fleiss kappa值为0.581,整体一致性为中等。根据ISS评分计算规则对不同分值进行一致性分析,其中单部位严重创伤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AIS)为4分或5分、ISS评分为16或25分的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分别为0.756及0.712,有较高的一致性;各部位AIS均≥4分,即ISS总评分≥41分的严重创伤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均≥0.8,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根据3名评价者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一致性分析可知,当救治或转运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时,该评分在用于科室间沟通或医院间转运时存在一定的准确性误差,不同评价者对于同一损伤的评分一致性中等,可能造成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误判以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当,但对于单部位或多部位AIS评分≥4分的创伤患者,ISS评分在不同评价者间高度一致,可准确表明及传达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自稳式人工椎体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胡攀攀,李彦,刘啸,唐彦超,李梓赫,刘忠军
    2024, (1):  161-16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5    
    摘要 ( )   HTML ( )   PDF (210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稳式人工椎体(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AVB)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融合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的短期应用效果。方法: 遵循牛津IDEAL(Idea,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ssessment, and Long-term Follow-up)方法学原则,采用单臂探索型研究的方法,纳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单节段ACCF手术,术中植入3D打印自稳式AVB,术后规律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依据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测量数据评估融合情况。结果: 共纳入11例病例,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手术时的平均年龄(57.2±10.2)岁,平均手术时间(76.1±23.1) min,中位出血量150(100, 200) mL。术后无吞咽困难、血肿形成、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等并发症出现。至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3.2±2.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6.3±0.8,恢复率为85.9%。假体平均沉降距离为(1.2±1.1) mm,1例假体出现超出3 mm的严重沉降(9.1%)。颈椎前凸角度较术前显著改变(P=0.013)。至术后6个月时,所有病例均实现融合。结论: 自稳式AVB在单节段ACCF中的短期应用效果良好,融合率高,具有零切迹的优势,并发症少。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安思兰,郑群怡,王锴,高姗
    2024, (1):  167-17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6    
    摘要 ( )   HTML ( )   PDF (72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科142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描述患者术后3 d内疼痛程度(包括静息痛和活动痛),并记录患者疼痛性质、部位以及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纳入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疼痛年限、慢性病史、手术史、手术时长、是否留置引流管、陪护种类、疾病严重程度、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术前疼痛程度等。影响因素的调查工具为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评估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首先对纳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明确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疼痛峰值出现在术后第1天夜间和第2天下午,静息痛评分分别为(2.5±1.2)分和(2.7±1.1)分,活动痛评分分别为(3.8±1.5)分和(4.0±1.6)分;疼痛部位以膝后侧痛最为常见(68例,47.9%),其余部位依次为膝前侧合并后侧痛(32例,22.5%)、膝前侧痛(27例,19.1%)、膝前侧合并内侧痛(10例,7.0%)、膝前侧合并外侧痛(5例,3.5%);疼痛性质多为酸痛合并胀痛(58例,40.8%),其余包括单纯酸痛(26例,18.3%)、单纯胀痛(24例,16.9%)、热灼痛(10例,7.0%)、刺痛(9例,6.3%)、痉挛牵扯痛(5例,3.5%)、撕裂痛(4例,2.8%)、刀割痛(3例,2.2%)、刺痛合并酸痛(3例,2.2%);对镇痛效果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14例(8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主要因: 素是术前睡眠质量、抑郁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和陪护种类(P=0.002)。结论: 大部分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较为满意,医护人员可以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情绪和选择家属陪护方面进行预见性干预,以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体验。

    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失眠与2型糖尿病关联研究
    马雨佳,卢燃藜,周泽宸,李晓怡,闫泽玉,武轶群,陈大方
    2024, (1):  174-17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7    
    摘要 ( )   HTML ( )   PDF (71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克服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探讨失眠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 在欧洲裔人群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选择与失眠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剔除与吸烟、体育活动、饮酒、教育程度、肥胖或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的位点后,使用逆方差加权评估失眠对2型糖尿病的效应,并采用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分析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通过计算F统计量来检验工具变量的适用性,F统计量大于10认为存在弱工具变量偏倚可能性较小。采用MR-Egger回归进行多效性检验。此外,采用留一法(leave-one-out)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选择了248个与失眠独立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候选工具变量集合,基于千人基因组计划对候选工具变量集合进行修剪并剔除潜在的多效SNPs后,共纳入与失眠相关的167个SNPs作为最终的工具变量。本研究中F统计量为39.74,符合孟德尔随机化的相关性假设。逆方差加权法发现失眠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较高,在失眠的人群中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失眠人群的1.14倍(95%CI:1.09~1.21,P<0.001)。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结果支持失眠对2型糖尿病存在正向关联。多效性检验表明结果受多效性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敏感性分析支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结论: 失眠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失眠与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正向关联,本研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技术方法
    生物活性陶瓷iRoot BP Plus®在儿童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
    郑佳佳,杨雪,温泉,付元,邵校,丁美丽
    2024, (1):  179-18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8    
    摘要 ( )   HTML ( )   PDF (96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生物活性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Innovative BioCeramix Inc, Vancouver, BC, Canada)在儿童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为该术式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因恒前牙复杂冠折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行以生物活性陶瓷iRoot BP Plus®为盖髓剂的牙髓切断术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根尖片和初诊病历显示为年轻恒牙者,纳入97颗年轻恒牙进行研究。收集患者初诊及复查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临床检查包括根尖孔形成情况、松动度、牙冠颜色、牙髓活力测试(冷测)、有无脓肿和瘘管,影像学检查包括根周膜连续性、根尖周低密度影像、复诊时盖髓剂下方牙本质桥形成情况、髓腔及根管钙化情况,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有复诊记录的64例患者共75颗患牙,其中男性37例(57.8%),女性27例(42.2%),就诊时平均年龄为9.1岁,平均随访时长19.3个月。采用iRoot BP Plus®盖髓的牙髓切断术后6个月成功率为96.0%,术后1年成功率为94.7%。术后复查2年以上者共23例,累计失败6例。成功率在患牙就诊时距外伤的时间是否超过24 h组中(P=0.61)以及是否松动组中(P=0.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无移位性损伤的年轻恒牙复杂冠折患牙,采用iRoot BP Plus®盖髓的牙髓切断术1年成功率很高,该术式具备广泛推广价值。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口腔急诊科死亡病例分析
    徐训敏,邵校,姬爱平
    2024, (1):  185-18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29    
    摘要 ( )   HTML ( )   PDF (70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 提高口腔专科医院的急诊救治水平, 我们收集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数据包括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颌面部疾病诊断、全身基础疾病状况、抢救情况、死亡原因和死亡的季节分布。结果显示, 13年间共发生死亡病例8例(男性5例, 女性3例), 年龄为40~86岁, 中位年龄66岁。8例患者中, 5例主诉症状为口腔癌出血, 1例为口腔癌术后胸闷、呼吸困难, 1例为颌面部创伤后意识丧失, 1例为口腔糜烂无法进食。8例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脑梗塞等基础疾病中的一项及以上, 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恶液质。5例患者的死亡原因为口腔癌破裂出血或外科手术伤口愈合不良、出血引发呼吸循环衰竭, 1例为尿毒症、高钾血症致循环衰竭, 1例为颌面部创伤后口底组织肿胀致窒息, 另一例为口腔癌术后急性心肌梗死致循环衰竭。6例患者在入院前已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 2例患者在入院后医生治疗时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肺复苏及部分高级生命支持措施, 平均抢救时长46 min。因口腔急诊科患者死亡发生率较低, 医务人员参与急救的机会少, 应定期组织急救技能培训、演练和考核。急救设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氧气供给系统、负压吸引系统、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器械)应常备, 急救药品储备要充足, 并安排专人定期维护。死亡病例主要发生于伴有全身基础疾病的老年口腔癌出血患者。颌面外科医生对老年口腔癌术后的患者要加强宣教,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急诊意识。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急救技能训练, 接诊此类患者时也要加强急救意识。

    病例报告
    复杂根管上颌磨牙的根管治疗3例
    陈晨,梁宇红
    2024, (1):  190-19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4.01.030    
    摘要 ( )   HTML ( )   PDF (263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