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6-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肿瘤的预防--21世纪肿瘤防治研究的焦点
    游伟程
    2005, (3):  229-230.       PMID: 17117547
    摘要 ( 1579 )   PDF (215KB) ( 8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许兰平, 黄晓军, 刘开彦, 陈欢, 刘代红, 张耀臣, 陈育红, 韩伟, 高志勇, 陆道培
    2005, (3):  231-235.       PMID: 15968308
    摘要 ( 2514 )   PDF (429KB) ( 9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用于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时机和供者的选择.方法:总结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自2000年3月至2004年7月采用Allo-HSCT治疗Ph+ALL患者32例.其中移植前处第一次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期23例,非CR1患者9例.干细胞来源:同胞相合供者12例,非血缘脐带血4例,非血缘志愿供者3例,HLA不合的亲缘供者13例.危险因素筛选采用COX回归分析,时间依赖的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分析,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患者4年存活率(overallsurvival,OS)57.19%,无病存活(leukemia-free survival,LFS)37.09%,复发率(relapse incidence,RI)56.36%.单因素分析:在移植前处CR1患者组比非CR1患者OS高(74.50%vs22.22%,P=0.004 6)、LFS高(49.06%vs11.11%,P=0.005 7)、RI低(44.80%vs84.76%,P=0.0157);MBCR/ABL组比mBCR/ABL组OS高(100%vs40.91%,P=0.031 8)、LFS高(75%vs17.72%,P=0.005 7)、RI低(25%vs77.88,P=0.0116);HLA不合亲缘组与HLA全合同胞组OS相近(52.65%vs55.56%,P=0.624 7)、LFS相近(45.13%vs30%,P=0.831 5)、RI也相近(50.77%vs60.62%,P=0.821 7).多因素分析:BCR/ABL融合蛋白类型是影响LFS和RI的高危因素[前者P=0.005,Exp(B)=9.971,后者P=0.006,Exp(B)=9.488],移植前的疾病状态和BCR/ABL的类型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0和0.038,Exp(B)值分别为4.532和37.537].结论:治疗Ph+ALL应争取在CR1期进行Allo-HSCT,如果对化疗耐药,可用伊马替尼(格列卫),挽救性治疗争取在CR后移植.对Ph+ALL配型不合的亲缘供者(半相合)移植同样可以作为常规选择.对融合蛋白为m型者要更加重视移植后复发的检测和预防.
    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在白血病诊断与分型中的意义
    祝毓琳, 张英, 朱平, 杨英, 杜金伟, 刘静
    2005, (3):  236-239.       PMID: 15968309
    摘要 ( 3824 )   PDF (476KB) ( 15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NA,用32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为cDNA,利用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的86种mRNA剪接变异体引物,分8管进行多重RT-PCR,筛查白血病融合基因.结合临床状态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类型的关系.结果:白血病中115例(71%)分别检测出10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包括AMLl/ETO、PML/RARα、PLZF/RARα、dupMLL、MLL/AF6、MLL/AF10、CBFβ/MYHll、BCR/ABL、Hoxll、Evil.其中5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0%检出BCR/ABL;2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88%检出融合基因,其中21例APL检测出PML/RARα,1例APL检测出PLZF/RARα;AMLl/ETO阳性的17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为FAB-M2亚型,1例为混合型白血病;CBFβ/MYH11阳性的4例AL 3例为FAB分型的M4,1例为M5,属于向粒单细胞系统分化的白血病.16例AL检测出MLL基因异常,其中MLL/AF6白血病均为FAB分型的M5,具有典型的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检测出BCR/ABL.8例MDS病人中2例检测出融合基因,其中AMLl/ETO阳性的MDS-RAEB很快发展为AML.结论:这种以多重RT-PCR为基础的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可以准确、快速而且可靠地确定白血病的分子类型,提供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龙葵总提取物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的作用
    王蔚, 陆道培
    2005, (3):  240-244.       PMID: 15968310
    摘要 ( 1881 )   PDF (558KB) ( 1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龙葵总提取物对U266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U266细胞株与龙葵总提取物共同培养,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毒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龙葵总提取物对U266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质量)浓度约为117 mg/L;龙葵总提取物影响U266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减少,S期、G2/M期细胞增加,凋亡细胞增加.用Annexin V/PI染色及TFAR19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细胞凋亡与龙葵总提取物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龙葵总提取物对U266细胞有体外细胞毒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诱导细胞凋亡.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72例的特征分析
    赖悦云, 邱镜滢, 江滨, 卢锡京, 黄晓军, 刘艳荣, 师岩, 党辉, 何琦, 陆道培
    2005, (3):  245-248.       PMID: 15968311
    摘要 ( 1606 )   PDF (353KB) ( 10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伴有t(8;21)染色体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实验室及临床特性,比较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与单纯t(8;21)AML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t(8;21)AML患者,包括细胞形态学、血象、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免疫表型、AML1/ETO融合基因及临床特征,并按染色体核型分为单纯组(A组)及伴有附加异常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72例t(8;21)AML按FAB分型M2占65例(90%),M4占5例,2例为M5.单纯易位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45例(62.5%),主要的附加异常类型为-Y,+4,del(9q).A,B两组在年龄分布、骨髓幼稚细胞数、骨髓Auer小体检出率、骨髓嗜酸细胞数、免疫表型分布、髓外白血病发生率及化疗诱导缓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略低,且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A组.随访1~96月,A组3年预期生存率为(63.9±11.2)%,中位生存时间为65个月;而B组3年预期生存率为(20.9±9.2)%,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P<0.05),但B组各种主要附加异常之间生存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附加染色体异常是t(8;21)AML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伴有附加异常的t(8;21)AML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单纯t(8;21)者.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的关系
    柳金, 吴登蜀, 张伸, 阎晨华, 周宇, 张永顶, 齐振华
    2005, (3):  249-251.       PMID: 15968312
    摘要 ( 1679 )   PDF (282KB) ( 6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ility interleukin receptor,sIL-2R)表达水平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8例ALL患者初诊、复发未治疗前及第1次完全缓解后sIL-2R表达水平.结果:ALL初诊组和复发组sIL-2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在ALL缓解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或复发组患者sIL-2R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动态观察30例患者发现,治疗有效达到完全缓解时sIL-2R水平明显下降,而病情复发时患者sIL-2R水平显著上升,sIL-2R水平上升出现在骨髓细胞形态学确诊之前一个月左右.结论:动态检测完全缓解后患者sIL-2R表达水平,有利于ALL复发早期诊断.
    胃癌中肿瘤/睾丸抗原的表达研究及NY-ESO-1蛋白的自身抗体检测
    吴晓江, 王殮, 季加孚
    2005, (3):  252-256.       PMID: 15968313
    摘要 ( 1952 )   PDF (600KB) ( 9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胃癌中11种CT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基因的表达分布及NY-ESO-1蛋白引发的自身体液免疫应答,为胃癌的特异性肿瘤疫苗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101例胃癌患者肿瘤标本和对应正常胃黏膜中11种CT抗原基因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抗NY-ESO-1抗体.利用NY-ESO-1的单抗E978,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切片中NY-ESO-1抗原物质.结果:101例胃癌患者中,74.3%的患者至少表达1种检测的CT抗原基因.12例患者表达NY-ESO-1 mRNA,5例可以检测到NY-ESO-1抗原蛋白以及针对NY-ESO-1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结论:胃癌中表达多种CT抗原基因,表达率较高的MAGE-3,SSX-4和NY-ESO-1/LAGE-1蛋白等可作为肿瘤疫苗的备选抗原,其中NY-ESO-1蛋白的免疫原性得到验证.CT抗原的多价肿瘤疫苗在胃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胃癌手术前后血浆中p16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检测
    刘亚航, 张连海, 任晖, 张桂国, 秦斐, 孔广忠, 邓国仁, 季加孚
    2005, (3):  257-260.       PMID: 15968314
    摘要 ( 1663 )   PDF (413KB) ( 7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浆、对应原发肿瘤以及癌旁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检出状况,探讨其在胃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GR方法,扩增84例胃癌患者的原发肿瘤、癌旁组织、手术前血浆中pl6基因启动子区,以及上述患者中30例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14~21天血浆中p16基因启动子区,以15例健康人血浆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凝胶电泳-溴乙锭显色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两种方法检测产物.结果:84例患者样品中,原发肿瘤中存在pl6基因异常甲基化26例(31.0%),癌旁组织中阳性2例(0.02%),术前血浆中阳性12例(14.3%),15例健康人血浆检测均为阴性.患者血浆阳性者同时也存在对应肿瘤组织阳性.30例同时有手术前后血浆标本的胃癌根治手术患者中,原发肿瘤组织中p16异常甲基化14例,其中6例术前血浆阳性,术后5例转阴.在检测样本中,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结果与凝胶电泳-溴乙锭显色结果一致.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与原发肿瘤一致的p16异常甲基化,手术后血浆中p16甲基化状态的变化与手术治疗有关,高效液相色谱作为一种便捷的技术可以应用于PCR产物的检测.
    Pyk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郭宏杰, 汪欣, 刘玉村, 万远廉, 尹洪芳, 李挺, 朱静
    2005, (3):  261-264.       PMID: 15968315
    摘要 ( 1758 )   PDF (568KB) ( 8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Pyk2(proline-rich tyrosine kinase-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与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9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和5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Pyk2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yk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6.44%(51/5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9.23%(10/5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胃癌中表达阳性率为47.37%(9/19),而在中、低分化胃癌中表达阳性率为3.03%(1/3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yk2表达阳性率在不同TNM分期胃癌中分别为:Ⅰ期66.67%(6/9),Ⅱ期30%(3/10),Ⅲ期3.45%(1/29),Ⅳ期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Ⅱ+Ⅲ+Ⅳ)vI,x2=15.767,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到Pyk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有表达,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或几乎无表达,并且其表达随着胃癌恶性度和TNM分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提示Pyk2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组织因子促进人类大肠癌细胞的侵袭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类的相关性研究
    汤坚强, 万远廉, 刘玉村, 戎龙, 汪欣, 吴涛, 潘义生, 叶京明, 姚宏伟, 朱静
    2005, (3):  265-268.       PMID: 15968316
    摘要 ( 1614 )   PDF (401KB) ( 7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促进人类大肠癌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其与MMP-2和MMP-9的相关性.方法:获取转染正义/反义TFcDNA的人类大肠癌HT-29细胞系/LoVo细胞系裸鼠皮下种植瘤标本,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转染组和对照组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转染反义LoVo细胞系培养上清中的MMP-2和MMP-9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正义TFcDNA的HT-29细胞系成瘤标本TF表达升高,其所对应的MMP-9和MMP-2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也明显升高;转染反义TFcDNA的LoVo细胞系成瘤标本中的TF,MMP-9和MMP-2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转染反义TFcDNA的LoVo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的MMP-9和MMP-2活性较对照组低;MMP-9和MMP-2表达与组织因子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组织因子促进人类大肠癌细胞的侵袭,其部分机制可能与组织因子上调MMP-9和MMP-2的表达有关,组织因子可能是大肠癌细胞分泌MMPs的内在激动剂.
    原发性结直肠癌氟尿嘧啶代谢相关酶类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王华, 董培德, 张连海, 季加孚
    2005, (3):  269-272.       PMID: 15968317
    摘要 ( 1674 )   PDF (467KB) ( 8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氟尿嘧啶代谢相关酶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1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应用RT-PCR方法检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二氢胸腺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乳清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orotat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OPRT)的基因表达.结果:每种酶在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肿瘤组织与非肿瘤组织相比,TS和DPD表达近似.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OPRT表达水平是非肿瘤组织中OPRT表达水平的4.38倍(P=0.000),OPRT的表达量在黏液腺癌中是最低的,在低分化腺癌中是最高的.肿瘤组织/非肿瘤组织OPRT表达量的比值(TOPRT/NoPRT)与淋巴结转移(r=0.36;P=0.005)、脉管转移(r=0.26;p=0.041)和组织学分化(r=-0.33;P=0.009)具有相关性.结论:采用RT-PCR法检测三种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切实可行,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提示OPRT可能是潜在的结直肠癌预后指标.
    多沙唑嗪对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郭长勇, 王晓峰, 许克新, 董建强, 黄晓波, 刘士军, 徐涛, 叶海云
    2005, (3):  273-277.       PMID: 15968318
    摘要 ( 1487 )   PDF (595KB) ( 7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多沙唑嗪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裸鼠体内移植瘤模型,将3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B组(多沙唑嗪3 mg/kg),C组(多沙唑嗪10 mg/kg),D组(多沙唑嗪30 mg/kg),E组(多沙唑嗪100mg/kg)].接种肿瘤细胞1周后每天1次灌胃给药,每周测量肿瘤体积2次,给药2周后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Ki67及细胞凋亡DNA原位标记法(TUNEL法)检测,并用免疫印迹法研究蛋白Smad-4及IκBα在各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多沙唑嗪给药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肿瘤的重量较对照组亦显著减轻,而不同剂量的多沙唑嗪给药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细胞Ki67的阳性率在A至E组依次为36.5%±8.5%,37.7%±11.3%,40.1%±12.7%,37.2%±12.3%,39.3%±13.1%,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腺癌细胞的TUNEL阳性率在A至E组依次为9.5%±3.5%,24.7%±8.3%,25.7%±9.7%,28.2%±12.1%,27.5%±11.3%,各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印迹结果表明用药组蛋白Smad-4及IκBα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多沙唑嗪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药物诱导了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对细胞的增殖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TGF-β1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多沙唑嗪引起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金雀黄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Erα和ERβmRNA水平的调节
    薛晓鸥, 魏丽惠
    2005, (3):  278-280.       PMID: 15968319
    摘要 ( 1796 )   PDF (382KB) ( 7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金雀黄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ERα,ERβ mRNA的调节作用,探讨植物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植物雌激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观察不同剂量金雀黄素对两种雌激素亚型表达的影响,阳性对照为雌二醇、孕酮作用组.结果:(1)低剂量金雀黄素能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ERα mRNA表达,但其作用较雌二醇明显弱;低剂量金雀黄素能降低ERβ mRNA的表达,而雌二醇对ERβ mRNA作用不明显.(2)高剂量金雀黄素的作用与孕酮相似,能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ERα mRNA和ERβ mRNA表达,但较孕酮作用弱.结论:金雀黄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ERα mRNA和ERβ mRNA的表达作用不同,而且与其剂量有一定关系.推测金雀黄素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作用.
    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孤儿受体ERRα的调控作用
    高敏, 魏丽惠, 孙蓬明, 王建六, 赵丹, 赵超, 王志启
    2005, (3):  281-283.       PMID: 15968320
    摘要 ( 1712 )   PDF (331KB) ( 7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孤儿受体ERRα与雌激素(E)、孕激素(P)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10-10,10-8,10-6mol/L)17β-雌二醇(17β-E2)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不同时间(0 min,15 rmin,30 min和24 h)后ERRα mRNA的变化,并应用ER拮抗剂ICI182780同时作用细胞,观察是否可阻断E2对ERRα的调控作用;检测不同浓度孕酮(10-8,10-7,10-6,10-5mol/L)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24 h后ERRα mRNA的变化.结果:10-10mol/L 17β-E2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15 min,30 min及24 h后ERRα mRNA水平与未加E2相比均稍有增加,而10-8,10-6mol/L 17β-E2作用于细胞系15 min,30 min及24 h后ERRα mRNA明显减小,以10-8mol/L作用后减少最明显.同时加入E2和ICI182780作用于细胞系后,E2对ERRα mRNA的减小作用被阻断.10-8mol/L孕酮作用于细胞系24 h后,ERRα mRN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加入10-7,10-6和10-5mol/L孕酮后,ERRα mRNA表达均出现明显增加.结论:17β-E2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ERRα mRNA的表达,此减少作用是通过ER介导完成的.孕酮可增加ERRα mRNA的表达.
    雌、孕激素和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
    陆叶, 于丽, 陈春玲, 廖秦平
    2005, (3):  284-286.       PMID: 15968321
    摘要 ( 1674 )   PDF (272KB) ( 8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雌、孕激素和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和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分为对照组、雌激素组、雌孕激素联合组、雌孕激素和米非司酮联合组,在24,48,72,96 h测定各组细胞生长趋势的变化.结果:雌激素作用72 h Ishikawa细胞生长显著高于对照组,Hec-1B细胞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激素作用72 h对Ishikawa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96 h后对Hec-1B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在雌、孕激素基础上加入米非司酮96 h后Ishikawa细胞明显增生,48 h后Hec-1B细胞明显增生.结论:雌激素可以刺激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孕激素在雌激素基础上抑制内膜癌细胞的生长.米非司酮有拮抗孕激素的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双时相显像鉴别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荣福, 张建华, 张春丽, 范岩, 付占立, 张旭初, 胡怀湘, 何晓坤, 林景辉, 郭凤琴, 赵光宇, 王彦福, 田红
    2005, (3):  287-291.       PMID: 15968322
    摘要 ( 1660 )   PDF (575KB) ( 7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双时相显像鉴别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病变性质不明的患者进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18FDG后1 h进行,延迟显像分为2组,一组时间间隔为3.5 h,另一组时间间隔为4.5 h.结果:30例患者(1例患者行2次双时相显像)共检出48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30个,良性病变18个,均经病理活检证实或临床随访确诊.用定性法分析,双时相显像的灵敏度96.7%,特异性83.3%,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0.6%,阴性预测值93.8%.符合线路SPECT早期显像和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72.2%,85.4%,84.8%,86.7%与76.9%,57.1%,70.0%,76.9%,57.1%.所有恶性病变(除1例假阴性病变外)延迟显像T/NT均明显升高(t=-3.071,P<0.01),而良性病变延迟显像与早期显像T/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8,P=0.695).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双时相显像有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并有助于提高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率.
    343例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及并发症
    陈敏华, 严昆, 杨薇, 高文, 戴莹, 王艳滨, 张晖, 霍苓, 邢宝才, 黄信孚
    2005, (3):  292-296.       PMID: 15968323
    摘要 ( 1749 )   PDF (1041KB) ( 10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肝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探讨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43例778个肝恶性肿瘤行582人次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HCC)212例,448个癌灶,肿瘤最大径平均4.0 cm,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肿瘤分期,其中63例(29.7%)为Ⅰ~Ⅱ期,149例(70.3%)为Ⅲ~Ⅳ期(含43例手术切除后复发癌).肝转移癌(MLC)131例,330个癌灶,癌灶直径平均为3.9 cm,原发灶69.5%(91例)来自胃肠道.治疗原则为消融范围超过癌周0.5~1.0 cm;对较大肝肿瘤,采用较规范的计算方案指导射频治疗.治疗中密切观察图像异常改变,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出血及周围损伤.治疗后24 h内或1个月后增强CT检查肿瘤无活性为治疗成功.随访时间为2~62个月.结果:射频治疗成功率HCC为95.5%(428/448灶),MLC为96.4%(318/330灶);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5%(38/448灶),11.8%(39/330灶).共有138例(40.2%)由于肿瘤复发或新生而进行2~11次治疗.随访343例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HCC分别为87.7%,67.4%和56.8%,其中63例早期癌分别为92.9%,82.8%,74.5%;MLC分别为81.6%,50.8%,27.2%.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占2.4%(14/582人次),多发生于治疗中或治疗后即刻,主要为机械性损伤、热损伤等,分别为出血5例,肠穿孔1例,邻近脏器结构损伤5例,胆汁瘘2例,皮肤烫伤1例.结论:RFA作为一种肝肿瘤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法,对早期肝癌可获得手术治疗效果;对中晚期肝癌、肝癌术后复发、肝转移癌等临床治疗困难的病例,也可提供有效而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重视并发症的表现并采用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肿瘤及胚胎组织特异表达蛋白65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关联蛋白的结合
    靳更林, 张建芝, 苏荣, 刘晓颖, 吴健, 孟麟, 寿成超
    2005, (3):  297-301.       PMID: 15968324
    摘要 ( 1712 )   PDF (608KB) ( 7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寻找与肿瘤及胚胎组织特异表达蛋白65(cancer and embryo expression protein 65,CEP65)相互结合的蛋白分子,为研究CEP65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以CEP65为诱饵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人胚胎组织cDNA表达文库.将获得的阳性克隆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原核和哺乳细胞表达质粒,通过GST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对相互作用蛋白作进一步验证.结果:筛选到能与CEP65相互结合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产关联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associated protein 1,RAP).将分别在原核和哺乳细胞中表达的RAP与CEP65进行GST pull-down实验,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GST-RAP可以与His-CEP65相互结合,而在哺乳细胞共表达的GST-CEP65和Myc-RAP也能相互结合.结论:RAP可以和CEP65相结合,CEP65有可能通过与RAP相互作用,在肿瘤的浸润、转移及增生中发挥其功能.
    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邓丽娟, 张青云, 刘波, 周柔丽
    2005, (3):  302-305.       PMID: 15968325
    摘要 ( 1780 )   PDF (385KB) ( 7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质β(lysosome-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4 beta,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基于特异性引物的PCR对134例正常人和162例肺癌患者进行LAPTM4B基因分型,将卡方检验用于检测肺癌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和其它参数的分布.结果:LAPTM4B的*2等位基因频率在肺癌组中为40.1%,较对照组(28.0%)显著增高(P=0.002).基因型分布在肺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和*2/2基因携带者患肺癌的危险性分别是*1/1的1.91倍(95%CI:1.178~3.110)与3.26倍(95%CI:1.338~7.929).LAPTM4B基因型分布与患者年龄,肺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HBV感染等无明显关系.结论: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相关,* 2等位基因可能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人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肺癌细胞间的异源间隙连接通讯
    张志谦, 胡颖
    2005, (3):  306-309.       PMID: 15968326
    摘要 ( 2360 )   PDF (569KB) ( 9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人肺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间以及与人肺癌细胞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特性,以进一步了解GJIC在人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预标记荧光染料传输技术研究了人胚肺上皮类型细胞(HLEC)与人肺成纤维细胞HLF、肺癌PG细胞及其Cx43转染子PG/G4间的异源通讯,Cx43免疫荧光染色和Northern杂交分别检测Cx4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尽管这些细胞除PG外都表达Cx43和具有强的同源通讯功能,但人肺上皮细胞HLEC与成纤维细胞间不能建立GJIC,上皮来源的人肺癌PG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HLEC通讯功能缺陷;具有强的同源通讯功能的Cx43转染子PG/C4并未建立与上皮细胞间的通讯功能.结论:人肺不同类型细胞间的GJIC存在选择性,细胞癌变后丧失了与其来源一致的上皮细胞间的通讯,Cx43基因表达并不足以建立二种细胞间的GJIC.
    白细胞介素-6参与肿瘤相关抗原HCA520对HEK293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钱晓萍, 李国栋, 韩克军, 陈慰峰
    2005, (3):  310-313.       PMID: 15968327
    摘要 ( 1754 )   PDF (387KB) ( 8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抗原HCA520对HEK293细胞增殖的影响,获得HCA520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提示.方法:构建pcDNA3-HCA520-flag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并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利用MTT实验观察HCA520对HEK293细胞增殖速率的调节.通过RT-PCR检测可能参与HCA520对HEK293细胞增殖促进作用的相关分子,并用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唑(MTT)实验进一步验证目标分子对HEK293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HCA520显著提高HEK293细胞的增殖速率,HCA520上调白细胞介素-6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后者部分参与HCA520对HEK293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论:HCA520对HEK293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并推测可能通过促进细胞恶性增殖在肿瘤发生中发挥作用.
    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DNA转染对胶质母细胞瘤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田新霞, 张云岗, 杜娟, 郑杰
    2005, (3):  314-319.       PMID: 15968328
    摘要 ( 1468 )   PDF (697KB) ( 7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cDNA转染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MG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反义EGFR cDNA转染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MG后,筛选出低表达EGFR的细胞株;用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assay(TRAP分析)检测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用South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长度;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端粒酶相关蛋白1(human telomerase-associated protein 1,hTEP1)和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反义EGFR cDNA转染胶质母细胞瘤U87MG后,其EGFR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生长缓慢,对EGF的生长刺激作用,反应明显减弱;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端粒长度显著缩短;hTERT的mRNA表达量略微降低,而hTEP1和c-myc的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反义EGFR cDNA转染胶质母细胞瘤可以有效阻断EGFR信号传导通路,降低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使端粒长度缩短,这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新机制;反义EGFR cDNA转染降低hTERT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降低端粒酶活性的机制之一.
    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
    贺慧颖, 项一宁, 李燕, 钟镐镐, 吴秉铨, 郑杰
    2005, (3):  320-324.       PMID: 15968329
    摘要 ( 2312 )   PDF (641KB) ( 9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0例GIST c-kit基因9号、11号、13号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号和18外显子突变.结果:60例GIST中kit基因突变率为63.3%,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其中以编码近膜区的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58.3%);其次为编码胞外区的9号外显子突变(3.3%);偶见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3号外显子突变(1.7%),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L641P;未检出17号外显子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42.9%),表现为密码子第557-560的点突变和框内缺失.第二个热点位于11号外显子的3'端,为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发生在胃部,女性患者多见.60例GIST中PDGFRA基因突变率为5%,表现为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且均为CD117阴性.未见编码近膜区的12号外显子突变.结论:CD117阳性GIST主要表现为c-kit突变,分布在11号外显子经典热点和3'端热点,后者与老年女性胃GIST相关.PDGFRA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GIST,多发生在后腹膜,具高度侵袭危险性.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EWS-WT1融合转录子的检测
    杨郁, 王华, 王玉萍, 张伟, 回允中, 王子慧, 郑杰
    2005, (3):  325-328.       PMID: 15968330
    摘要 ( 1725 )   PDF (527KB) ( 7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石蜡包埋组织中EWS-WT1融合基因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DSRCT石蜡包埋组织4例,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尤文肉瘤(PNET/ES)2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2例,淋巴瘤2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11;22)(p13;q12)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EWS-WT1的表达.结果:4例DSRCT中有3例检测出融合基因的表达,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出.结论:DSRCT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EWS-WT1融合基因的表达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DSRCT的一个可靠的基因诊断指标.
    经验交流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标本库的建设
    季加孚
    2005, (3):  329-330.      
    摘要 ( 2245 )   PDF (189KB) ( 18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病例报告
    神经淋巴瘤病一例报告
    毕鸿雁, 那佳, 臧贵明, 张巍, 袁云
    2005, (3):  331-331.       PMID: 15968331
    摘要 ( 1777 )   PDF (91KB) ( 7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摘要
    雌激素受体亚型β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冯娟, 虞有智, 谢大鹤
    2005, (3):  332-334.      
    摘要 ( 1482 )   PDF (420KB) ( 7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nm23-H1基因逆转肺癌细胞转移表型的功能鉴定
    郑海霞, 申东兰, 周清华, 何艳玲, 彭安, 朱文, 王艳萍
    2005, (3):  335-336.      
    摘要 ( 1675 )   PDF (188KB) ( 6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