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6-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后疫情时代促进我国医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杜建,詹启敏
    2020, (3):  405-40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33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家观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综合医院儿科防控方式探索
    邢燕,张娟,韩彤妍,李在玲,李蕊,童笑梅
    2020, (3):  410-41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2    
    摘要 ( )   HTML ( )   PDF (92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染防控
    陈美恋,高燕,郭维,左力,王天兵
    2020, (3):  414-41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3    
    摘要 ( )   HTML ( )   PDF (94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染防控策略,评价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8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OVID-19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情况和转归,总结所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分析医护人员和患者COVID-19交叉感染情况以及患者之间血源性病原体交叉感染的情况,评估各项感染防控措施在控制交叉感染发生和传播中的作用。结果 研究期间该隔离病区累计收治101例COVID-19患者,其中10例(占9.90%)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采取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均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 累计床旁血液净化治疗79例次。采取的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包括病区隔离分区、患者行为隔离和患者安置、操作人员个人防护和手卫生,透析废液、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和医用织物等环境物品管理。无1例医护人员感染COVID-19,所有医护人员两次咽拭子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两次采样间隔>1 d)均为阴性;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2例COVID-19疑似病例在住院期间多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及血清COVID-19病毒抗体IgG、IgM均阴性,胸部CT无病毒性肺炎表现;患者未发生血源性病原体的院内交叉传播。结论 在COVID-19隔离病区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通过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管理,能够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可以为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病区患者诊治和感染防控提供一定的经验。

    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生病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杨航,杨林承,张瑞涛,凌云鹏,葛庆岗
    2020, (3):  420-42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4    
    摘要 ( )   HTML ( )   PDF (91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结局的影响证据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于2020年1月29日至2020年3月10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标本检测COVID-19病毒核酸阳性以及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为纳入标准,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存活患者81例,病死患者13例,平均年龄 66.7 岁。入院生命体征:与存活组患者相比,病死组患者基础心率较快(103.2次/min vs. 88.4次/min, P=0.004), 呼吸急促(29.0次/min vs. 20.0次/min, P<0.001)。血常规提示:病死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9.2×109/L vs. 3.8×109/L, P<0.001), 淋巴细胞计数较低(0.5×109/L vs. 1.1×109/L, P<0.001)。心肌损伤标记物提示:病死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3.2 μg/L vs. 0.8 μg/L, P<0.001)、高敏肌钙蛋白Ⅰ (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Ⅰ,hs-cTNⅠ; 217.2 ng/L vs. 4.9 ng/L, P<0.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945.0 μg/L vs. 154.0 μg/L, P <0.001)较高。炎症因子提示:病死组患者铁蛋白(770.2 μg/L vs. 622.8 μg/L, P =0.050)、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 recepter,IL-2R;1 586.0 U/mL vs. 694.0 U/mL, P <0.00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82.3 ng/L vs. 13.0 ng/L, P <0.00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9.8 ng/L vs. 5.0 ng/L, P <0.001)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1, 95%CI =1.03~1.19, P =0.026)、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OR=0.85, 95% CI =0.72~0.99, P =0.041)、IL-10异常(>9.1 ng/L;OR=101.93, 95%CI =4.74~2190.71, P =0.003)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IL-10异常(>9.1 ng/L)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成年双生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相关性研究
    王兆年,高文静,王碧琦,曹卫华,吕筠,余灿清,逄增昌,丛黎明,汪华,吴先萍,刘彧,李立明
    2020, (3):  425-43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28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双生子人群分别探索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或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aemoglobin, HbA1c)存在相关性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 site,CpG)位点。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2013年6月至12月和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青岛、浙江、江苏、四川及黑龙江五地募集的338人(169对)同卵双生子。甲基化检测分别为Illumina Infinium HumanMethylation450 BeadChip和Illumina 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两种芯片,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别将空腹血糖及HbA1c作为主效应,将甲基化水平(β值)作为因变量,将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血压、血细胞组成成分、用SVA包生成的代理变量等连续变量,及性别、吸烟、饮酒、是否服用降糖药等分类变量作为协变量纳入固定效应模型,将双生子对编号纳入随机效应模型,将截距设置为随机,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分别与空腹血糖或HbA1c相关的CpG位点。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同卵双生子338人(169对),CpG位点412 459个,其中男性同卵双生子114对、女性55对,平均年龄(48.2±11.9)岁。在调整年龄、性别、BMI、血压、吸烟、饮酒、血细胞成分等协变量及多重比较校正后,发现7个与空腹血糖相关的CpG位点(cg19693031、cg01538969、cg08501915、cg04816311、ch.8.1820050F、cg06721411、cg26608667), 其中3个位点(cg08501915、ch.8.1820050F、cg26608667)为本研究新发现的位点;发现10个与HbA1c相关的CpG位点(cg19693031、cg04816311、cg01538969、cg01339781、cg01676795、cg24667115、cg09029192、cg20697417、ch.4.1528651F、cg16097041),其中4个位点(cg01339781、cg24667115、cg20697417、ch.4.1528651F)为本研究新发现的位点。本研究发现,位于TXNIP基因上的cg19693031位点在DNA甲基化与空腹血糖及HbA1c相关分析中均是P值最小的位点(PFPG=2.42×10-19, FD R FPG < 0.001; PHbA1c=1.72×10-19, FD R HbA 1 c < 0.001)。 结论 在验证既往研究发现的同时,本研究利用双生子的天然优势,发现新的与空腹血糖和HbA1c相关的CpG位点,为血糖相关指标的DNA甲基化机制提供一定的线索,但尚需外部样本进一步验证。

    基于大家系设计的静息心率与常见慢性病双表型遗传度估计
    郑鸿尘,薛恩慈,王雪珩,陈曦,王斯悦,黄辉,江锦,叶莺,黄春兰,周筠,高文静,余灿清,吕筠,吴小玲,黄小明,曹卫华,严延生,吴涛,李立明
    2020, (3):  432-43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6    
    摘要 ( )   HTML ( )   PDF (91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福建省南靖县土楼地区大家系,探索静息心率和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单表型遗传度和双表型遗传度。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土楼地区塔下村、曲江村、南欧村募集的张姓居民及其亲属,以及草坂村、图美村、背岭村募集的陈姓居民及其亲属。研究共纳入了来自452个大家系的1 563名研究对象。家系关系确定依据为家系信息登记及家谱。采用方差组分模型估计连续性变量的单表型、双表型遗传度,采用易患性-阈值模型估计二分类变量的单表型、双表型遗传度。结果 家系重建纳入了1个七代家系,2个五代家系,23个四代家系,186个三代家系和240个二代家系。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7.2岁,男性占39.4%。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49.2%、10.0%、45.2%。单表型遗传度估计显示,静息心率遗传度为0.263(95%CI: 0.120~0.407),高血压遗传度为0.404(95%CI: 0.135~0.673), 血脂异常遗传度为0.799(95%CI: 0.590~1)。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遗传度分别为0.379、0.306、0.393、0.452、0.568、0.852、0.387。双表型遗传度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高血压、糖尿病、舒张压、血糖、甘油三酯存在表型相关性。双表型遗传度显示,静息心率与血糖(遗传相关性0.485,95%CI: 0.120~1,P<0.05)和糖尿病(遗传相关性0.795,95%CI: 0.181~0.788,P<0.05)具有较强的遗传相关性。结论 静息心率是一个可遗传性状,其与常见慢性病及其相关指标存在相关性。静息心率与糖尿病和血糖值具有较强的遗传相关性,提示静息心率与糖尿病和血糖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础。

    苯并[a]芘对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
    祁宇泽,权会会,徐卫星,李清如,周辉
    2020, (3):  438-44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7    
    摘要 ( )   HTML ( )   PDF (252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暴露对帕金森病病理特征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8月龄人源SNCA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BaP染毒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1.0 mg/kg体质量的BaP和玉米油溶剂,连续注射60 d。通过转轮实验观察小鼠运动功能障碍状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蛋白印迹实验观察Ba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mRNA的表达。研究中涉及的基因主要与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神经递质受体、细胞自噬和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降解相关。结果 BaP染毒后,转轮实验中小鼠运动时间显著降低(P<0.05),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为对照组的62%(P<0.05),中脑α-突触核蛋白表达增多,为对照组的1.36倍(P<0.05)。BaP染毒后,小鼠中脑14种mRNA表达显著下调(P均<0.05),主要涉及α-突触核蛋白降解与细胞自噬、神经元转运体、神经递质受体等功能;而Synphilin-1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α-突触核蛋白合成有关。结论 BaP暴露抑制神经递质受体、多巴胺转运体蛋白功能和细胞自噬作用,阻碍α-突触核蛋白降解,从而诱导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和α-syn聚集体形成,增加帕金森病发病风险。

    China-PAR脑卒中模型在北方农村人群中预测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应用
    唐迅,张杜丹,刘晓非,刘秋萍,曹洋,李娜,黄少平,窦会东,高培,胡永华
    2020, (3):  444-45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11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中国北方农村人群的前瞻性队列中,独立验证并比较脑卒中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对模型在一级预防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评价。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至8月参加基线调查并随访至2017年1月的6 483例基线调查时未患心血管病的40~79岁北京房山农村人群,采用最新发表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 China-PAR)脑卒中模型和美国弗明汉脑卒中风险评分(Framingham stroke risk profile, FSRP)模型,分别计算预测的脑卒中5年发病风险。通过Kaplan-Meier方法调整获得5年实际观察到的新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并计算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率的比值,以评价验证队列中是否存在风险的高估或低估。采用区分度C统计量、校准度卡方值,以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在本验证队列6 483例研究对象平均(5.83±1.14)年的随访时间内,共出现新发脑卒中事件438例。再校准后的China-PAR脑卒中模型和FSRP模型在男性中预测准确性较好,区分度C统计量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09(0.675~0.743)和0.721(0.688~0.754),校准度卡方值分别为5.7(P=0.770)和13.6(P=0.137),但在女性中高估了脑卒中的5年发病风险,再校准后的China-PAR和FSRP模型分别高估了11.6%和30.0%;China-PAR和FSRP模型的区分度接近,C统计量及其95%可信区间在女性中分别为0.713(0.684~0.743)和0.710(0.679~0.740),校准度卡方值分别为12.5(P=0.188)和24.0(P=0.004)。另外,只有China-PAR脑卒中模型的校准图显示其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率的一致性较好,特别是在男性人群。结论 China-PAR脑卒中模型对于中国北方农村人群脑卒中5年发病风险的预测优于FSRP模型,特别是在男性中更准确。

    纳米二氧化钛与葡萄糖亚慢性联合经口暴露对幼年大鼠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
    陈章健,韩硕,郑湃,周淑佩,贾光
    2020, (3):  451-45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28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钛与葡萄糖亚慢性联合暴露对幼年大鼠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影响。方法 对实验所用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形状、晶型和溶液体系中的团聚程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详细表征。80只4周龄清洁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天灌胃给予0、2、10、50 mg/kg纳米二氧化钛,分别加或不加1.8 g/kg葡萄糖。染毒90 d后进行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含量检测。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晶型为锐钛矿,近球形,平均粒径为(24±5) nm。在雄性幼年大鼠中,与对照组相比,纳米二氧化钛(10 mg/kg)加葡萄糖染毒可导致血清叶酸浓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雌性和雄性幼年大鼠中,与单纯葡萄糖(1.8 g/kg)染毒组相比,高剂量纳米二氧化钛(50 mg/kg)加葡萄糖可导致血清叶酸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联合作用分析,纳米二氧化钛与葡萄糖联合暴露对雌性幼年SD大鼠血清叶酸浓度的影响存在明显拮抗作用。纳米二氧化钛与葡萄糖联合暴露对幼年SD大鼠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的影响较小,未见明显交互作用。仅发现与单纯葡萄糖(1.8 g/kg)染毒组相比,雄性大鼠低剂量(2 mg/kg)纳米二氧化钛加葡萄糖染毒组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和葡萄糖亚慢性联合经口暴露可以对幼年SD大鼠血清叶酸浓度产生影响,两者存在拮抗作用。

    纳米二氧化钛经口暴露90天对大鼠粪便代谢组的影响
    韩硕,陈章健,周迪,郑湃,张家赫,贾光
    2020, (3):  457-46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54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粪便代谢组学,探索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TiO2 NPs)经口染毒90 d对大鼠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12只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0和50 mg/kg体质量的TiO2 NPs持续灌胃90 d,对TiO2 NPs的粒径、晶型、纯度、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并在第90天收集大鼠的新鲜粪便。经过冻干、亲水相萃取等前处理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联用系统(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exactive orbitrap-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UPLC-QEMS)对粪便代谢物进行非靶向测定,鉴定标注检测得到的代谢物,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O2 NPs染毒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粪便代谢组学共发现22种代谢物浓度发生显著改变,其中黄嘌呤、甲基腺嘌呤、羟基吡啶、蛋氨酸亚砜等15种代谢物浓度显著上升,乙酰组胺、派可林酸、咪唑乳酸、缬氨酸等7种代谢物浓度显著下降。N-乙酰组胺、缬氨酸和蛋氨酸亚砜的改变倍数大于16倍。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发现,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和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通路这两个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错误发现率<0.05,通路受影响程度>0.10)。结论 TiO2 NPs经口染毒90 d可扰乱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并导致大鼠粪便中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提示TiO2 NPs经口暴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可能与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改变密切相关。

    孕晚期妇女与新生儿血浆维生素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李秀翠,周玉博,司可艺,李宏田,张乐,张亚黎,刘菊芬,刘建蒙
    2020, (3):  464-46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1    
    摘要 ( )   HTML ( )   PDF (98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晚期妇女静脉血与新生儿脐带血血浆维生素A(vitamin A,Vit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5月至6月在河北省元氏县和乐亭县募集孕妇688例,采集产前静脉血和新生儿脐带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视黄醇浓度,用以反映VitA水平。根据产前静脉血血浆视黄醇浓度,孕妇VitA营养状态分为缺乏(<0.70 μmol/L)、边缘性缺乏(0.70~<1.05 μmol/L)、充足(≥1.05 μmol/L)。根据脐带血血浆视黄醇浓度,新生儿VitA营养状态分为缺乏(<0.35 μmol/L)、边缘性缺乏(0.35~<0.70 μmol/L)、充足(≥0.70 μmol/L);将脐带血血浆视黄醇浓度低于第10百分位数定义为新生儿VitA相对缺乏。新生儿与孕妇血浆视黄醇浓度比值定义为VitA胎盘转运系数。采用多元分式多项式(multivariable fractional polynomials,MFP)模型和Pearson相关探讨孕妇与新生儿血浆VitA水平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孕妇VitA营养状态对新生儿VitA缺乏的影响,采用MFP模型和Spearman相关探讨孕妇VitA水平与胎盘转运系数的关系。结果 孕晚期妇女视黄醇平均浓度为(1.15±0.30)μmol/L,VitA缺乏率和边缘性缺乏率分别为4.5%和37.8%;新生儿视黄醇平均浓度为(0.78±0.13)μmol/L,无VitA缺乏,边缘性缺乏率为28.2%。调整孕妇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后,孕妇与新生儿VitA水平间呈线性正向剂量-反应关系(幂参数=1,P<0.05), Pearson相关系数为0.13(P<0.01)。与VitA充足组孕妇相比,缺乏组(crude OR=2.20,95%CI:1.04~4.66)和边缘性缺乏组(crude OR=1.43,95%CI:1.01~2.02)分娩VitA边缘性缺乏新生儿的风险显著升高,但多因素调整后,上述效应不再有统计学意义;VitA缺乏组孕妇分娩VitA相对缺乏新生儿的风险在调整多因素前后均显著增加(crude OR=3.02,95%CI:1.21~7.50;adjusted OR=2.76,95%CI:1.05~7.22)。孕妇VitA水平与VitA胎盘转运系数间呈非线性负向剂量-反应关系(幂参数=-0.5,P<0.05),调整后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P<0.001)。结论 孕晚期妇女与新生儿血浆VitA水平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孕妇VitA营养状态影响新生儿VitA储存水平。

    孕早期血清维生素E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孟文颖,黄琬桐,张杰,焦明远,金蕾,靳蕾
    2020, (3):  470-47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09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发病率和孕早期维生素E(vitamin E, VE)营养状况,探究孕早期血清VE浓度与HDCP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以北京市通州区孕期保健系统和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2016年1月至 2018年12月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并在孕早期测定了血清VE浓度的22 283名单胎孕产妇的信息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清VE浓度与HDCP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HDCP总发病率为5.4%,其中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为2.1%,子痫前期-子痫发病率为3.3%。妇女孕早期血清VE浓度中位值为10.1(8.8 ~ 11.6) mg/L,99.7%的妇女孕早期血清VE水平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3年间,妇女孕早期血清VE浓度(P < 0.001)及HDCP的发病率(P = 0.005)均有逐年上升趋势。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浓度较高的孕妇HDCP的发病风险更高;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血清VE浓度在百分位数 P 25 ~ P75范围内的孕妇相比,血清VE浓度高于P75的孕妇HDCP(OR = 1.34,P < 0.001)、妊娠期高血压(OR = 1.39,P = 0.002)和子痫前期-子痫(OR = 1.34,P = 0.001)的发病风险均较高。与血清VE浓度在百分位数P40 ~ P60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当血清VE浓度达到11.2 mg/L时,HDCP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且随着血清VE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结论 北京地区妊娠妇女孕早期VE营养状况良好,孕早期血清VE浓度高与妇女HDCP发病率相关,可以预示HDCP发生风险升高的孕早期血清维生素E浓度的临界值可能是11.2 mg/L,提示妊娠妇女应慎重服用含有VE的营养补充剂。

    1990—2010年中国女性早婚和生育的地区不平等性
    罗冬梅,闫晓晋,胡佩瑾,张京舒,宋逸,马军
    2020, (3):  479-48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28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990—2010年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结婚和生育的地区不平等性。方法 利用1990—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的已婚率和生育率。将各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计算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的不平等绝对指数(slope index of inequality,SII)和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CI),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衡量已婚率和生育率与人均GDP的关联。结果 1990—2000年,全国15~19岁女性的已婚率从4.7%下降至1.2%,但在2010年反弹至2.1%。生育率从1990年的22.0/1 000人下降至2000年的6.0/1 000人,2010年进一步下降为5.9/1 000人。1990年,15~19岁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II和CI均P>0.05)。SII分析显示,2000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已婚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2.4%(95%CI:0.4~4.4)和2.3%(95%CI:0.3~4.2)。与此同时, 2000年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生育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12.9/1 000人(95%CI:5.4~20.5)和9.3/1 000人(95%CI:4.6~14.0)。已婚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2(P=0.02)和-0.17(P=0.03), 生育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7(P<0.01)和-0.26(P<0.01)。200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4%(95%CI:0.1~2.7),生育率平均下降7.9/1 000人(95%CI:2.9~12.8)。201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5%(95%CI:0.1~2.9),生育率平均下降6.7/1 000人(95%CI:3.2~10.1)。结论 2000年和2010年存在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早婚早育;减少收入不公平、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可能是改善早婚早育地区不平等的有效措施。

    身体活动、静坐行为的时间分布与肥胖的关系
    那晓娜,朱珠,陈阳阳,王东平,王浩杰,宋阳,马晓川,王培玉,刘爱萍
    2020, (3):  486-49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 (92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综合探究乌海市成年居民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静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 SB)的时间分布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以乌海市18~79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PA和SB时间、饮食摄入、慢性病控制情况、身高、体质量、腰围及其他协变量。成分线性回归分析PA、SB的时间分布与肥胖的关系,以及时间重新分配后对肥胖的影响。结果 成分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职业与非职业人群PA、SB的时间占比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身高比(waist to height ratio, WHtR)的负自然对数(-lnWHtR)的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职业人群中,中高强度PA的时间占比与-lnWHtR呈负相关(β=-0.008, P=0.022),而SB时间占比与BMI、-lnWHtR呈正相关(β=0.117, P=0.003; β=0.007, P=0.005)。非职业人群中,中高强度PA的时间占比与BMI呈负相关(β=-0.079, P=0.041)。职业与非职业人群中,低强度PA的时间占比与BMI、-lnWHtR 关系无统计学意义。时间重新分配结果显示,10 min的中高强度PA代替低强度PA和SB对肥胖的影响更大。结论 在运动指南的制定以及健康管理的实践中,综合考虑不同人群PA、SB的时间分布对健康的影响,而非简单地增减PA或SB的绝对时间,将取得更长远的健康效果。

    大气臭氧短期监测指标与健康年轻人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关联
    陈嘉惠,胡大宇,贾旭,牛薇,邓芙蓉,郭新彪
    2020, (3):  492-49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19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监测指标下,大气臭氧(ozone,O3)短期暴露与健康年轻人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关联。方法 采用定组研究设计,招募97名健康年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3次随访调查,每次随访期间对研究对象的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进行测量;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由距研究对象居住区最近的北京市环境监测站获得,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网。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监测指标下,大气O3短期暴露与健康年轻人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关联。结果 研究期间大气O3日1 h最大浓度(daily 1-h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O3,O3-1 h max)、日最大8 h平均浓度(daily maximum 8-h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O3,O3-8 h max)和24 h平均浓度(24-h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O3,O3-24 h avg)的P50(P25,P75)分别为102.5(76.8,163.0) μg/m3、91.1(68.3,154.3) μg/m3和61.6(36.9,81.7) μg/m3。效应估计结果显示,不同监测指标下,大气O3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呈显著负相关,与FeNO呈显著正相关。O3-1 h max的6 d滑动平均值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71.5 μg/m3)与FEV1降低 6.2%(95%CI: -11.8%,-0.5%)和FeNO升高63.3%(95%CI: 13.8%,134.3%)有关。O3-8 h max的7 d滑动平均值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QR=62.0 μg/m3)与FEV1降低6.2%(95%CI: -11.6%,-0.7%)和FeNO升高75.5%(95%CI: 19.3,158.0%)有关。O3-24 h avg的5 d滑动平均值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QR=32.9 μg/m3)与FEV1降低3.7%(95%CI: -7.1%,-0.2%)和FeNO升高25.3%(95%CI: 3.6%,51.6%)有关。没有观察到不同监测指标下O3与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变化的显著关联。 结论 大气O3的短期暴露与健康年轻人的肺功能降低和气道炎症增加有关,且日1 h最大浓度指标更能灵敏反映O3的呼吸效应。

    中国中老年人失能状况公平性与影响因素
    王哲斌,郑志杰
    2020, (3):  500-50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6    
    摘要 ( )   HTML ( )   PDF (97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中国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失能状况和失能状况公平性,并探究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tudy on Global Ageing and Adult Health,SAGE)中国2007—2010年第一轮调查数据,计算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并对集中指数进行分解。结果 中国中老年人失能评估量表平均分为7.32,中老年男性平均分为6.37,女性平均分为8.21。中老年人失能状况集中指数为-0.190 9,中老年男性为-0.184 4,中老年女性为-0.196 1。对集中指数进行分解后,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的贡献较高,包括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贡献率分别为66.41%、16.45%和13.10%。与社会结构因素相比,中老年人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情况等个人生活方式因素的贡献率较低。结论 中国存在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较好的健康状况集中在经济水平较好的中老年人群中。中老年男性失能状况较女性更轻,且失能状况不公平程度更小。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是对中国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贡献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提示仅通过促进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不能够有效减少失能状况在经济水平较好和较差的中老年人群中的差异。政府需要在重视促进中老年人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适宜的社会和医疗保障措施,将减少中老年人健康不公平作为政策重点,尤其应该向发展相对滞后、中老年人相对聚集的地区重点分配医疗卫生和其他相关社会资源,同时应该加大对中老年人健康和健康公平相关研究的支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制定政策收集证据。

    2型糖尿病患者大五人格特征与自我管理态度的相关性
    黎泽明,高敏,陈雪莹,孙昕霙
    2020, (3):  506-51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08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人格特征与用药、运动、饮食等自我管理态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北京市通州区、顺义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的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量表及包括用药、运动、饮食态度在内的自行设计的量表。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642例调查对象,其中男女性别比基本持平,年龄在61岁以上占61.21%。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神经质人格得分中存在差异(P<0.05),不同年龄阶段在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中存在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在开放性和外向性人格中存在差异(P<0.05), 不同收入水平在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人格上均存在差异(P<0.05)。大五人格特征与用药、运动、饮食态度的相关分析中,2型糖尿病患者感知用药障碍的3个条目与神经质人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5、0.187、0.151,P值均<0.05); 感知运动障碍的4个条目与神经质人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3、0.129、0.119、0.104,P值均<0.05),感知运动益处的5个条目与严谨性人格(r值分别为0.156、0.111、0.131、0.104、0.131,P值均<0.05)、2个条目与宜人性人格(r值分别为0.092、0.078,P值均<0.05)、4个条目与外向性人格(r值分别为 0.079、0.122、0.115、0.123,P值均<0.05)呈正相关;感知饮食障碍的3个条目与神经质人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5、0.137、0.108,P值均<0.05), 2个条目与严谨性人格(r值分别为-0.126、-0.161,P值均<0.05)、2个条目与宜人性人格(r值分别为-0.103、-0.115,P值均<0.05)呈负相关。典则相关分析中,根据3组典则变量公式组合典则结构图,神经质人格与宜人性人格在人格特征中起主要作用,用药、运动、饮食态度中的“障碍”条目起主要作用。结论 5种人格特征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态度存在相关性,不同人格特征对患者自我管理态度均有影响,尤其了解神经质人格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具有一定意义。因此,在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和疾病自我管理中应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根据患者的人格特征开展个性化护理及健康宣教。

    血管健康指标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北京血管健康分级标准的初步验证
    刘欢,何映东,刘金波,黄薇,赵娜,赵红薇,周晓华,王宏宇
    2020, (3):  514-52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8    
    摘要 ( )   HTML ( )   PDF (100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血管健康指标(包括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心踝血管指数和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和脑梗塞的关系,初步评估北京血管健康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 研究纳入2010—2017年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至少有2次住院记录的受试者,排除基线时血管指标数据缺失且患有冠心病或脑梗塞的患者。建立两个队列,队列1(冠心病)入组467例受试者[平均年龄(63.4±12.3)岁,女性42.2%],队列2(脑梗塞)入组658例受试者[平均年龄(64.3±12.2)岁,女性48.7%],分别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冠心病或脑梗塞的预测模型。结果 队列1和队列2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年和2.1年,随访期间,队列1中有164例首发冠心病事件发生,队列2中有117例首发脑梗塞事件发生。将4种血管健康指标同时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多变量调整分析,队列1中,4种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队列2中,仅心踝血管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调整模型中,北京血管健康分级对于冠心病和脑梗塞的预测价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多变量调整模型中,北京血管健康分级仅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不同的血管健康指标对于冠心病和脑梗塞的预测价值不同,其中心踝血管指数可能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指标。北京血管健康分级对于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而对于脑梗塞的预测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基于15省城镇医疗保险数据测算我国成人进行性肌萎缩患病率
    许璐,陈璐,樊东升,冯菁楠,刘立立,詹思延,王胜锋
    2020, (3):  521-52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03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并测算其患病率。方法 研究基于我国15省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排除18岁以下儿童。通过疾病诊断名称和疾病诊断编码来识别PMA患者,按照性别、地区和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并依据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PMA按年龄调整后的患病标化率,通过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湖北、山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总参保人年数为99 609万,其中男性为51 841万,女性为47 767万。研究人群与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性别年龄结构类似,研究人群具有全国代表性。2016年我国PMA患病率为0.28/10万人年(95%CI:0.24~0.33),其中女性为0.21/10万人年(95%CI:0.16~0.26),男性为0.35/10万人年(95%CI:0.28~0.42)。我国PMA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西南地区患病率最低(0.11/10万人年,95%CI:0.07~0.15),西北地区患病率最高(3.47/10万人年,95%CI:0.80~7.99)。各年龄段患病率差异较小,其中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全国患病标化率为0.29/10万人年(95%CI:0.27~0.31)。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后所得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分别为0.17/10万人年(95%CI:0.14~0.20)和0.24/10万人年(95%CI:0.20~0.28)。结论 通过测算我国城镇人口中成人PMA的患病率,为PMA相关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也为PMA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基于城镇医保数据库骨关节伤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邓思危,陈则亦,刘志科,王健,卓琳,高双庆,余家阔,詹思延
    2020, (3):  527-53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0    
    摘要 ( )   HTML ( )   PDF (128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我国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及三间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抽样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市为单位抽样,首先计算各城市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使用Meta分析对城市患病率进行加权,获得各区域以及全国的患病率及其95%CI,并进一步描述其空间(区域)、时间(年份)和人群(年龄、性别)等的分布特征。结果 纳入研究对象28 419 264人,其中骨关节伤病患者705 793人。2013—2017年城镇医保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为141.5(95%CI:90.4~203.7)/万人,其中非特指或多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和肩关节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101.6(95%CI:63.5~148.4)/万人,22.5(95%CI:15.1~31.4)/万人和10.9(95%CI:6.4~16.4)/万人;就空间分布而言,骨关节伤病在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华北地区最高,达310(95%CI:12.6~989.7)/万人、西南地区最低,为59.0(95%CI:37.5~85.2)/万人;就时间分布而言, 2013—2017年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从2013年的111.1(95%CI:56.0~182.5)/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175.5(95%CI:116.8~245.5)/万人;就人群分布而言,女性人群的患病率为149.1(95%CI:94.2~215.9)/万人,高于男性133.6(95%CI:86.2~190.9)/万人,膝关节疾病、非特指或多关节疾病,以及骨关节伤病整体在较大的年龄组中患病率较高,而肩关节疾病的患病率在40~59岁达到峰值[20.6(95%CI:12.5~30.5)/万人]。结论 2013—2017年城镇医保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在华北地区最高,且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具有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在0~17岁人群中最低,而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最高。

    制造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发生模式及影响因素
    王富江,金旭,娜扎开提·买买提,董一丹,王世娟,张忠彬,余善法,杨丽云,何丽华
    2020, (3):  535-54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1    
    摘要 ( )   HTML ( )   PDF (92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制造业工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在多个部位的发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对4家制造企业工人的WMSDs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流行病学调查。WMSDs病例定义为过去一年内身体颈部、肩部、肘部、手腕/手、上背部、下背部、臀/大腿、膝部、踝/足9个部位中一个或多个部位出现疼痛、麻木、不适或活动受限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 h,经休息后症状仍未完全缓解,且排除外伤、残疾、其他急症或后遗症等。各部位WMSDs患病情况间的关联度用log-binomial模型计算出的现患比(PR值)评估,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WMSDs主要患病部位中多个部位共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制造业工人WMSDs总患病率达79.7%,主要患病部位为下背部、颈部、肩部和上背部,患病率依次为62.3%、55.7%、45.6%和38.7%。这4个部位患病情况间的PR值较高,4个部位共患病率为25.2%,3~4个部位共患病率为41.4%。多分类L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颈部、肩部、上背部和下背部中3~4个部位患WMSDs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女性(OR=2.86,95%CI 2.38~3.33)、工龄15~19年者(OR=1.87,95%CI 1.49~2.34)患病风险较高;颈部经常长时间或频繁前倾(OR=2.15,95%CI 1.86~2.48)、颈部经常长时间或频繁扭转(OR=1.64,95%CI 1.40~1.92)和经常大幅转身(OR=1.40,95%CI 1.20~1.64)等生物力学因素可能为疾患发生的危险因素;每天做相同的工作(OR=1.73,95%CI 1.44~2.08)、员工短缺(OR=1.50,95%CI 1.31~1.71)和经常加班(OR=1.38,95%CI 1.20~1.60)等组织管理因素可能增加疾患的发生风险;经常长时间站着工作(OR=0.77,95%CI 0.65~0.91)和感觉工间休息时间充足(OR=0.51,95%CI 0.44~0.59)等因素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制造业工人颈部、肩部、上背部和下背部WMSDs患病率高,4个部位的患病情况间关联密切,其3~4部位共患病率较高,提示在制造业工人中可能存在“颈-肩-上背-下背”多个部位患病的WMSDs发生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生物力学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几个方面。

    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的大麻使用现状
    汤文郡,汤皓翔,星一
    2020, (3):  541-54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2    
    摘要 ( )   HTML ( )   PDF (97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大麻使用特征,为我国大麻禁毒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6年公安部重点城市毒品滥用规模评估项目数据,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5个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中大麻使用者社会人口学、毒品使用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中大麻、海洛因、合成类毒品和混合毒品使用率的差异,以及大麻使用者中多药使用情况及地区间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员25 366人,大麻使用率为2.2%(546/25 366)。在大麻使用人群中,男性占83.5%,少数民族占41.0%,初中及以上学历占30.8%,无业人员占44.1%,平均年龄为(33.3±8.2)岁,平均首次吸毒年龄为(24.8±7.7)岁,首次吸毒到首次强制隔离戒毒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4±4.6)年。35岁及以下、少数民族、在职、新疆的强制隔离戒毒人群大麻使用率较高。使用大麻的546人中,91.4%人存在多药使用情况,13.6%只合用海洛因,42.1%只合用合成类毒品,35.7%混合使用海洛因和合成类毒品。49.6%的大麻使用者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江苏和上海三个地区。新疆大麻使用者中少数民族和初中及以下人群所占比例较高,有79.6%大麻使用者合用海洛因;江浙沪地区大麻使用者中汉族和高中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较高,有92.7%大麻使用者合用甲基苯丙胺。结论 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中大麻使用率较监测吸毒人群中的大麻使用率高,并且存在地域聚集性和较高的多药使用现象,提示宜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加强对大麻使用情况的监测,加大对大麻的管控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禁毒政策。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曾保起,于树青,陈瑶,翟伟,刘斌,詹思延,孙凤
    2020, (3):  547-55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3    
    摘要 ( )   HTML ( )   PDF (119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术中使用生物瓣膜的远期安全性结局。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ENTRAL、ClinicalTrial.gov、SinoMed、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在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26日期间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临床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标准还包括使用生物瓣膜进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5年、报告了相关安全性结局等。提取研究特征和相关数据,使用Stata 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3篇文献共57个研究组,包含47 803名患者。(1)全因死亡率为6.33/100人年(95%CI:5.85~6.8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猪瓣膜和牛心包瓣膜的死亡率分别为5.69/100人年(95%CI:5.05~6.41)和7.29/100人年(95%CI:6.53~8.13);有支架和无支架瓣膜的死亡率分别为6.69/100人年(95%CI:6.12~7.30)和5.21/100人年(95%CI:4.43~6.14)。(2)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16/100人年(95%CI:0.96~1.40),心脏起搏器植入率为1.08/100人年(95%CI:0.75~1.54),再手术率为0.77/100人年(95%CI:0.65~0.91),脑卒中的发生率为0.74/100人年(95%CI:0.51~1.06),结构性瓣膜退化的发生率为 0.73/100人年(95%CI:0.59~0.91),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52/100人年(95%CI:0.41~0.65),心内膜炎的发生率为0.38/100人年(95%CI:0.33~0.44),非结构性瓣膜退化的发生率为0.20/100人年(95%CI:0.13~0.31)。结论 生物瓣膜的全因死亡率为6.33/100人年,血栓栓塞、心脏起搏器植入、再手术、脑卒中和结构性瓣膜退化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

    高脂饲料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建立
    张晓圆,郭成成,玉应香,谢岚,常翠青
    2020, (3):  557-56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161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大鼠,探讨建立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适宜条件和时间。方法 将45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和高脂饲料组(脂肪供能比为45%), 喂养4周后剔除高脂饲料组肥胖抵抗(obesity resistance,OR)大鼠,肥胖(obese,OB)大鼠继续喂养至12周。分别于4、8、12周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12周末检测胰岛素释放、内脏脂肪、胰腺、肝脏等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的体质量比对照组高17.8%(P=0.001),肥胖成模率为67.6%~78.4%,OB大鼠出现糖耐量降低,OGTT 120 min血糖比对照组高27.5%(P<0.00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比对照组高8.3%(P=0.037),79.3%的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喂养8周时,OB大鼠体质量比对照组高30.4%(P<0.001),OGTT 60 min和120 min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35.6%(P<0.001)和36.4%(P<0.001),AUC比对照组高21.7%(P<0.001),100.0%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喂养12周时,OB大鼠体质量比对照组高36.9%(P<0.001),OGTT 60 min和120 min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24.8%(P=0.001)和34.6%(P<0.001),AUC比对照组高16.1%(P=0.019),93.3%的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高脂饲料组各时间点血清胰岛素均高于对照组,120 min时胰岛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3倍(P=0.008),胰岛和肝脏出现病理改变。结论 使用脂肪供能比为45%的高脂饲料喂养6周龄SD大鼠4周后淘汰OR大鼠,OB大鼠中出现糖耐量异常,8~12周后成模率更高。

    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膜的降解性能
    吴唯伊,李博文,刘玉华,王新知
    2020, (3):  564-56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5    
    摘要 ( )   HTML ( )   PDF (409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mSIS)可吸收膜的降解性能,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进行比较,为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模拟降解采用胶原酶配制降解液,对mSIS膜和Bio-Gide膜进行降解,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观察二者在降解液中的形态并取出称重,计算降解率。体内皮下埋植采用9只新西兰兔,每只动物背部皮下制备6个皮囊,分别埋入mSIS膜和Bio-Gide膜。于术后4、8、12周取材,通过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二者的降解程度及组织相容性。结果 体外降解实验显示mSIS膜在第12天降解完全,而Bio-Gide膜在第7天降解完全,且mSIS在降解液中维持形状的时间更长。皮下埋植4周时,mSIS膜和Bio-Gide膜形态相对完整,镜下观二者胶原纤维连续,膜周围少许炎症细胞浸润,Bio-Gide膜部分胶原纤维与周围组织融合。术后8周,mSIS膜形态基本完整,镜下观部分区域与结缔组织融合;肉眼观Bio-Gide膜已破碎,镜下仅可见部分残留纤维与周围组织结合,无完整膜的形态。术后12周时肉眼仅见少量mSIS膜残留碎片,镜下可见mSIS膜残留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基本融合;肉眼及镜下观Bio-Gide膜均已消失。结论 mSIS膜皮下埋植降解时间约为12周,Bio-Gide膜约为8周,植入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外降解mSIS比Bio-Gide膜降解时间延长,且空间维持能力更佳。

    144例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微小RNA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王晓,贺丹,李文婷,阿迪拉·斯依提,韩蕊,董颖
    2020, (3):  570-57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6    
    摘要 ( )   HTML ( )   PDF (112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44例女性子宫内膜癌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特点,对比其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内在关联性,阐述临床意义。方法 144例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包括62例维吾尔族和82例汉族),采用Taqman低密度芯片对比两者子宫内膜癌miRNA的表达特点,选取5种mi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验证并分析这些miRNA的表达特点。结果 miRNA表达谱分析显示,Ⅱ型癌突出的特点是许多miRNA在一个民族中表达升高或降低,而在另一个民族中不表达或变化轻微。144例女性的子宫内膜癌miR-141、miR-200a、miR-205表达均升高,维吾尔族女性Ⅰ型癌miR-141/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更具侵袭性,而汉族女性Ⅰ型癌的特点相反,miR-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侵袭性呈减弱趋势,但Ⅱ型癌miR-200a表达升高的肿瘤趋向更具侵袭性。miR-145、miR-143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特点相反,在维吾尔族表达升高,在汉族显著降低(P<0.05)。维吾尔族中Ⅱ型癌miR-145、miR-143升高更明显,侵袭性相对弱的肿瘤的miR-145表达水平更高,肌层浸润深度<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汉族女性Ⅰ/Ⅱ型癌中miR-145和miR-143的表达均降低,侵袭性强的Ⅰ型癌中两者降低得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型癌不具此特点。结论 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miRNA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miR-141/200a/205在子宫内膜癌中普遍表达升高,但miR-141/200a在维吾尔族与汉族Ⅰ/Ⅱ型子宫内膜癌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尽相同。miR-145/143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特点相反,但可能均发挥抑癌作用。

    尺骨茎突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张鹏,贾波,陈逍堃,王宇,黄伟,赖人杰,王志伟,熊建,王天兵
    2020, (3):  578-58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7    
    摘要 ( )   HTML ( )   PDF (89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21例临床研究
    林国中,王振宇,谢京城,刘彬,马长城,陈晓东
    2020, (3):  582-58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8    
    摘要 ( )   HTML ( )   PDF (1432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的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1例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临床症状以腰骶部及会阴区疼痛、双下肢无力和二便功能障碍为主。磁共振成像表现为骶管内长T1、长T2囊性信号,囊内可见终丝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均合并脊髓低位。手术包括囊壁切除、终丝切断、脊髓拴系松解和终池重建等主要步骤。结果 囊壁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7例。21例均将终丝分离切除,彻底松解拴系,并全部完成终池重建。术后除7例有轻度肛周麻木感外,无其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检查证实囊壁和终丝符合脊膜囊肿和终丝结构。术后患者腰骶部及会阴区疼痛消失、双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从术前(5.24±1.41)分降到术后的(2.01±1.33)分;运动障碍者手术后肌力提高1~2级;括约肌障碍者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从(2.09±0.99)分上升到(2.78±0.52)分。随访3个月至7年,平均2.25年,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达到McCormick分级Ⅰ级,仅1例囊肿复发。结论 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罕见,以腰骶部及会阴区疼痛和脊髓拴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表现为囊肿内脑脊液信号和终丝结构,伴有脊髓圆锥低位。手术应在显微镜下切除囊壁,切断终丝并松解脊髓拴系和重建终池。

    131I相关唾液腺炎的炎症分级及内镜治疗
    李潇,苏家增,张严妍,张丽琪,张亚琼,柳登高,俞光岩
    2020, (3):  586-59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29    
    摘要 ( )   HTML ( )   PDF (559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结合唾液腺造影及内镜表现对131I相关唾液腺炎进行炎症分级,评估分析内镜治疗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8年10月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唾液腺内镜检查与治疗的131I相关唾液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唾液腺造影与内镜表现的特点并进行炎症分级。根据病变程度,采取内镜下生理盐水与地塞米松混合液灌洗、机械扩张等治疗,术后进行随访。 结果 42例131I相关唾液腺炎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7例,男女比例为1 ∶7.4,症状为唾液腺区反复肿胀、疼痛或口干等。腮腺造影主要表现为一处或多处导管狭窄,部分病例分支导管未显影。唾液腺内镜主要表现为导管不同程度狭窄,可见分支导管闭锁。根据腮腺造影及内镜所见分为3级:(1)轻度炎症:主导管存在狭窄和扩张,但0.9 mm内镜可通过;(2)中度炎症:主导管存在一处重度狭窄,内镜不能直接通过;(3)重度炎症:主导管存在2处以上重度狭窄、弥漫性狭窄或导管闭锁。33例(65侧)131I相关唾液腺炎患者的腮腺同时接受唾液腺造影与内镜检查,其中轻度炎症8侧,中度炎症23侧,重度炎症34侧。内镜治疗后经3~72个月随访,效果评价为显效22侧,缓解22侧,无效19侧,失访2侧,总有效率为69.8%。 结论131I相关唾液腺炎的临床、腮腺造影以及唾液腺内镜表现具有明确的特点,据此我们提出131I相关唾液腺炎炎症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唾液腺内镜技术可以明显缓解131I相关唾液腺炎患者的主观临床症状,对于早期病变效果更佳。

    技术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UV-327和UV-328
    朱梅青,崔蓉
    2020, (3):  591-59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30    
    摘要 ( )   HTML ( )   PDF (107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小鼠血浆中苯并三唑类紫外线(ultraviolet, UV)吸收剂UV-327和UV-328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在小鼠血浆中加入正己烷-丙酮溶液(体积比1 ∶1)涡旋混匀提取,上清液于50 ℃下氮气吹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后离心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小鼠血浆中UV-327和UV-328的浓度。分析柱为Waters Symmetry?C18柱 (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100%甲醇,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40 nm,以UV-320为内标,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 结果 UV-327、UV-328在0.05~10.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检出限为0.01 mg/L,定量限为0.03 mg/L。小鼠血浆中,低、中、高3种浓度(0.50、1.00、2.00 mg/L)UV-327和UV-328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7%~101.0%和97.5%~103.9%,日内精密度(n=6)分别为2.9%~6.6%和2.7%~7.4%,日间精密度(n=3)分别为6.0%~9.3%和6.6%~8.6%,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8.8%~103.8%和99.8%~100.9%。血浆样品室温下放置6 h和-40 ℃放置15 d,UV-327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0.9%~3.5%和7.4%~15.0%,UV-328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2.0%~4.3%和2.1%~13.8%。3种加标浓度的小鼠血浆样品室温下至少可以放置6 h,-40 ℃冰箱中可以保存15 d。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快速,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较高,可应用于小鼠血浆中UV-327和UV-328的分析测定。

    短篇论著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对评估接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姜妮,乔国梁,王小利,周心娜,周蕾,宋雨光,赵艳杰,任军
    2020, (3):  597-60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31    
    摘要 ( )   HTML ( )   PDF (210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验交流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三名工程”团队扶持深圳临床研究水平和生物医学伦理体系协同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方征宇,李箫,吉萍,肖平,武阳丰,周丽萍,方伟岗
    2020, (3):  603-60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3.032    
    摘要 ( )   HTML ( )   PDF (137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