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5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Tribbles同源蛋白3抑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向分化
    白向松,吕珑薇,周永胜
    2020, (1):  1-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1    
    摘要 ( 1122 )   HTML ( 43 )   PDF (3144KB) ( 36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Tribbles同源蛋白3(Tribbles pseudokinase 3, TRIB3)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SCs)成脂分化中的调控作用,为提高hASCs成脂向分化能力、并为基于hASCs的脂肪组织工程与软组织缺损修复提供新靶点与新思路。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建立TRIB3稳定敲低(TRIB3敲低组)和过表达(TRIB3过表达组)的hASCs细胞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转染hASCs的转染效率和效果。通过油红O染色和定量、qRT-PCR等实验方法,检测敲低、过表达TRIB3对hASCs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TRIB3敲低慢病毒转染后,TRIB3敲低组hASCs中TRIB3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下降84.3%(P<0.01), TRIB3蛋白表达也显著下降,表明成功构建了TRIB3敲低的hASCs细胞系;TRIB3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后,TRIB3过表达组TRIB3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增高约1.6倍(P<0.01),TRIB3蛋白表达也显著升高,表明成功构建了TRIB3过表达的hASCs细胞系。在此基础上,油红O染色显示,TRIB3敲低的hASCs成脂诱导后胞浆内红色脂滴明显增多,定量结果表明TRIB3敲低组油红O着色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与之相反,TRIB3过表达的hASCs成脂诱导后胞浆内红色脂滴明显减少,定量结果表明TRIB3敲低组油红O着色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qRT-PCR结果显示,敲低TRIB3的hASCs成脂诱导后,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α, C/EBPα)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 CD36)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TRIB3过表达的hASCs成脂诱导后成脂分化相关基因PPARγCD36和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mRN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TRIB3能够调控hASCs成脂分化能力,敲低TRIB3促进hASCs成脂分化,过表达TRIB3抑制hASCs成脂分化。

    可注射羟乙基壳聚糖基水凝胶理化性能及其对人牙髓细胞增殖和成牙本质向分化的作用
    曹春玲,杨聪翀,屈小中,韩冰,王晓燕
    2020, (1):  10-1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2    
    摘要 ( 974 )   HTML ( 37 )   PDF (4885KB) ( 29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羟乙基壳聚糖(glycol-chitosan, GC)基单/双网络水凝胶,比较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在水凝胶内三维培养增殖和分化情况,探究GC基单/双网络水凝胶及其理化性能对hD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组成配比的GC基单网络水凝胶(GC31)和GC基双网络水凝胶(DN3131、DN6262)。用双联注射器在恒力下推注GC基单/双网络水凝胶,测定其可注射性能。用失重法测定水凝胶的体外耐降解性能,并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测定材料断裂应力。在水凝胶内包封hDPCs进行三维培养,用CCK-8法和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测定hDPCs的增殖情况。成牙本质向诱导培养14 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测定各组成牙本质向分化相关基因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 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dentin matrix protein-1, DMP-1)和矿化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的表达变化,用Von Kossa染色法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3组水凝胶均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能,GC31推注时间最短,DN6262推注时间较DN3131长(P<0.05)。GC31水凝胶在体外降解速率高于双网络水凝胶组(P<0.05), DN3131和DN6262的降解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31断裂应力为1.10 kPa,DN3131和DN6262断裂应力分别为7.33 kPa和43.30 kPa,双网络水凝胶的抗压缩性能较单网络水凝胶有明显增强。hDPCs在3种水凝胶内均处于良好的增殖状态,GC31组的增殖能力高于DN3131和DN6262组(P<0.05),DN3131组的增殖能力高于DN6262组(P<0.05)。在成牙本质向诱导培养14 d后,DN3131和DN6262组的DSPP、DMP-1、ALP表达水平较GC31组升高(P<0.05), DN3131和DN6262组的DMP-1和ALP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3131和DN6262组体外培养2周后均可见明显生成棕黑色的团块状矿化结节,而GC31组仅观察到浅棕色钙沉积染色,为零星颗粒状散在分布。结论:不同组成配比的GC基单/双网络水凝胶均满足可注射需求,GC单网络水凝胶力学性能较低,hDPCs在其中表现出更好的增殖能力;而双网络水凝胶具备更好的耐降解性能和更高的力学性能,hDPCs在其中表现出更好的成牙本质向分化潜力和矿化潜力。

    Zeste同源蛋白2增强子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趋化影响牙髓炎症反应
    陈颖怡,胡紫琪,惠甜倩,刘鹤
    2020, (1):  18-2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3    
    摘要 ( 1204 )   HTML ( 25 )   PDF (20759KB) ( 21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表观遗传调控子zeste同源蛋白2增强子(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在牙髓炎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以10 g/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大鼠牙髓,建立大鼠牙髓炎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牙髓炎进展过程中EZH2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EZH2与CD68的表达及两者的共定位,利用CCK-8细胞增殖-毒性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1、10、20、40、100 μg/L)EZH2重组蛋白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及人白血病单核细胞系(human leukaemia-derived monocytic cell line,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筛选出EZH2重组蛋白刺激hDPCs及THP-1细胞的适宜浓度。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EZH2重组蛋白处理的hDPCs上清液对THP-1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在LPS诱导的大鼠牙髓炎模型中,随着LPS刺激时间延长,牙髓炎症反应逐步加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LPS诱导牙髓炎8 h内,EZH2表达下降,但在刺激 1、3、7 d后,EZH2表达随刺激时间延长逐步上调。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大鼠牙髓3 d时EZH2与CD68表达显著升高,并且可以检测到两者在巨噬细胞中的共表达。CCK-8结果提示,EZH2重组蛋白刺激hDPCs及THP-1细胞的适宜浓度为20 μg/L。与对照组上清液相比,加入EZH2重组蛋白刺激hDPCs后的上清液可以显著促进巨噬细胞趋化。结论:EZH2参与了牙髓炎发展过程,并促进巨噬细胞的趋化,提示EZH2在牙髓炎发展过程中有重要调控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人牙髓细胞的抗炎修复作用
    李婧宜,王赛楠,董艳梅
    2020, (1):  24-2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4    
    摘要 ( 1007 )   HTML ( 14 )   PDF (1667KB) ( 27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的抗炎和修复作用,探索可适宜于牙髓炎活髓保存治疗的药物。方法:取新鲜拔除的人类第三磨牙的牙髓进行hDPCs原代培养,消化传代至4~6代,向培养基中加入1 mg/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培养24 h,获得LPS刺激后的hDPCs(LPS-hDPCs),实验组使用含有不同浓度(1、10、100 μmol/L)NSAIDs(阿司匹林或美洛昔康)的培养基培养LPS-hDPCs,普通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MTT法在第1、3、5、7天对细胞增殖活力进行检测,采用real-time PCR法于6 h检测炎症基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培养7 d后检测成牙分化基因牙本质基质蛋白(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表达;采用茜素红染色法于第14天检测矿化结节形成,氯化十六烷基吡啶进行矿化结节钙半定量检测。结果:MTT结果显示,1~100 μmol/L阿司匹林或美洛昔康对hDPCs增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该促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1~100 μmol/L美洛昔康或100 μmol/L阿司匹林均可显著下调LPS-hDPCs炎症基因TNF-αIL-6表达(P<0.05),且100 μmol/L美洛昔康的该作用效果显著强于100 μmol/L阿司匹林(P<0.05)。100 μmol/L美洛昔康可以显著促进LPS-hDPCs成牙向分化基因DSPPDMP-1的表达和矿化(P均<0.05)。结论:美洛昔康可促进hDPCs增殖,在有效抑制炎症因子升高的同时,可促进炎症状态下hDPCs的成牙本质向分化和矿化,美洛昔康可能在牙髓炎症中发挥抗炎和促进修复的作用。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分析
    张晔,张妮,刘晓筱,周传香
    2020, (1):  30-3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5    
    摘要 ( 1168 )   HTML ( 28 )   PDF (5714KB) ( 30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回顾性分析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腺样囊性癌的79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8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病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腺样囊性癌患者798例,腭部、舌下口底区域和腮腺区是腺样囊性癌常见的发病部位。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者82例,总体转移率约10.3%(82/798),其中原发于颌下腺、舌下口底区及舌部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分别为20.8%、16.1%、15.1%,而腭部、腮腺原发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分别为6.1%、3.4%。颈Ⅰ、Ⅱ区为常见转移区域,极少累及Ⅳ、Ⅴ区淋巴结。主要转移模式是由癌细胞沿经典的淋巴管/血管通路转移(70.7%),部分颌下及舌下病例不除外直接侵犯淋巴结。8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4% 和 20.6%。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转移阴性组,且组织学呈现实性型的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筛孔型和管状型肿瘤。结论:舌下、口底及颌下腺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转移常见原发部位,实性型组织学结构与转移率显著正相关,在临床诊治及随访中需要更多关注。

    84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王彦瑾,谢晓艳,洪瑛瑛,白嘉英,张建运,李铁军
    2020, (1):  35-4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6    
    摘要 ( 1303 )   HTML ( 34 )   PDF (5714KB) ( 33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诊断为OKC或与其相关疾病的病例8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分别归类为散发型OKC[发生于颌骨内,不伴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NBCCS)]、综合征相关OKC、实性型OKC以及外周型OKC四组,并分析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844例患者中,散发型OKC患者805例(95.4%),综合征相关OKC患者32例(3.8%),实性型OKC患者3例,外周型OKC患者4例。散发型OKC患者平均年龄36.03岁(11~3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1.27 ∶1,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56.2%),经影像学检查,其中428例(71.2%)为单房性病损,多房性病损占28.8%。588例散发型OKC患者行刮治术后有随访资料,其中118例复发(20.1%),复发高峰发生于术后1~3年,影像学呈多房表现者易复发(39.0%),开窗术后刮治术(43例)和单纯刮治术(545例)这两种保守治疗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征相关OKC患者的发病年龄(平均20.97岁)小于散发型OKC,易多发(30/32,93.7%), 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41.7%),综合征相关OKC组织学上囊壁中含子囊者较散发型OKC多见(分别为56.3%和17.9%),且更易复发(13/29,44.9%)。实性型和外周型OKC患者的年龄较大(平均年龄分别为45.00岁和65.75岁),4例外周型OKC摘除后无复发。结论:散发型OKC行刮治术后的复发率为20.1%,影像学表现多房者更易复发,开窗术后刮治术或单纯刮治术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应注意适应证;综合征相关OKC的发病年龄小、更易多发、刮治后易复发;实性型OKC和外周型OKC少见,患者年龄较大。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摄取外泌体的介导途径
    高晓敏,邹晓英,岳林
    2020, (1):  43-5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7    
    摘要 ( 1325 )   HTML ( 36 )   PDF (5625KB) ( 36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 SCAP)摄取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 DPSCs)外泌体的作用,为揭示其内吞外泌体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超速离心法结合超滤法提取DPSCs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纳米粒子示踪分析法以及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鉴定。(2)采用PKH-26膜标记技术标记DPSCs外泌体,37 ℃条件下将其与SCAP共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组,4 ℃条件下将其与SCAP共培养作为低温处理组,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SCAP内红色荧光标记情况。(3)通过胞吞抑制方法观察SCAP摄取外泌体的胞吞途径,分别采用10 μmol/L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作为CPZ组、200 μmol /L 金雀异黄素(genistein,抑制小窝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作为Genistein组、50 μmol /L LY294002抑制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作用作为LY294002组处理SCAP,将PKH-26标记的DPSCs外泌体与SCAP共培养,同时设置溶剂对照组(添加与抑制剂组等量的DMSO),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SCAP内红色荧光标记情况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有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百分比。结果:(1)DPSCs外泌体形态呈茶托样,具有双层膜结构,粒径峰值为144 nm,能够表达肿瘤易感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TSG)101蛋白、CD63蛋白,二者皆为外泌体标志蛋白,符合外泌体特征。(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37 ℃共培养6 h后可见SCAP内有大量红色荧光(PKH-26)标记,而4 ℃共培养6 h后,SCAP内未见明显红色荧光(PKH-26)标记。(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胞吞抑制后,SCAP内部红色荧光(PKH-26)标记减少,流式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占35.0%,阴性对照组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占0.5%,溶剂对照组红色荧光标记的SCAP占29.7%,CPZ组、Genistein组、LY294002组分别下降至13.7%、 16.6%、 20.9%。结论:SCAP能够摄取DPSCs外泌体,低温可影响该摄取过程;SCAP摄取外泌体主要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小窝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以及巨胞饮途径。

    大鼠咬合干扰致口颌面痛敏的自我赏罚实验行为学特点
    白珊珊,莫思怡,徐啸翔,刘云,谢秋菲,曹烨
    2020, (1):  51-5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8    
    摘要 ( 1415 )   HTML ( 14 )   PDF (1344KB) ( 24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定咬合干扰模型(experimental occlusal interference, EOI)与部分眶下神经切断模型(partial infraorbital nerve transection,pIONX)两种口颌面疼痛模型大鼠的自我赏罚实验行为学表现及机械诱发反应痛敏,比较两种测痛方法所反映的不同疼痛模型的疼痛特点。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分别为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sham-EOI、EOI、sham-pIONX与pIONX组,sham为假手术组)与自我赏罚实验组(sham-EOI、EOI、sham-pIONX与pIONX组,sham为假手术组)。于建模前及建模后1、3、7、10、14、21 d测定各组大鼠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与自我赏罚行为学表现。结果: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大鼠pIONX组von Frey纤维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于1~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10 d达到最低;自我赏罚实验组大鼠pIONX组的总摄食时间于10~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10~14 d达到最低。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大鼠EOI组von Frey纤维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于3~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 d达到最低;自我赏罚实验组大鼠EOI组的总摄食时间于1~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10 d达到最低。结论:自我赏罚实验可以作为口颌面疼痛的行为学测定新方法,而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咬合干扰所致口颌面疼痛的模型中均可稳定应用。两种模型中,自我赏罚实验与机械刺激诱发反应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痛敏时程,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揭示不同模型的疼痛行为学特点。

    植体周炎再生治疗短期疗效观察
    释栋,曹婕,戴世爱,孟焕新
    2020, (1):  58-6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09    
    摘要 ( 1020 )   HTML ( 43 )   PDF (7465KB) ( 38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植体周炎相关骨缺损进行再生性手术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植体周炎患者9例,受累植体共计10枚,所有纳入植体经影像学检查均有3 mm以上垂直骨缺损,存留2个或以上骨壁,其中3枚植体因修复体存在缺陷,治疗前拆除修复体,更换为愈合基台。常规牙周及植体周非手术治疗后,进行植体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植体周翻瓣后进行机械清创,彻底清除炎症肉芽组织,用3%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擦洗植体表面,生理盐水冲洗后,骨缺损内植入骨替代材料,覆盖胶原屏障膜,采用非埋入愈合方式,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术后6个月的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植体周袋底与黏膜边缘之间的距离)和骨水平(bone level, BL,植体周骨缺损最根方与植体颈部平台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受累植体基线时最深PD范围6~10 mm,最大BL范围3.2~8.3 mm。相比基线水平, 术后6个月植体周平均PD从(6.2±1.4) mm降低为(3.1±0.6) mm, BL平均改善为(3.0±1.5) mm,治疗前后PD和B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果将术后6个月无PD≥6 mm位点及探诊出血,且实现1 mm以上骨高度增加作为再生治疗成功的标准,8例患者的9枚植体治疗成功,另有一枚植体因术后6个月PD仍达6 mm,且有明显探诊出血,未达到治疗成功标准。结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应用于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再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治疗重度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闫乐,王宪娥,詹雅琳,苗莉莉,韩烨,张楚人,岳兆国,胡文杰,侯建霞
    2020, (1):  64-7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0    
    摘要 ( 1437 )   HTML ( 41 )   PDF (725KB) ( 42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超声龈下清创术和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超声龈下清创术后实施手工根面平整术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例重度牙周炎患者,采用分口设计的方法,洁治后进行基线检查及随机分组,上、下颌各有一个象限为试验组,单纯采用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治疗,另两个象限为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龈下清创术治疗,每位患者分上、下半口两次完成治疗,间隔1周,在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随访,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和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的变化。结果:基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及B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试验组PD减少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个月: (2.13±1.31) mm vs. (1.79±1.33) mm, P<0.01; 3个月: (2.46±1.33) mm vs. (2.17±1.38) mm, P<0.01],试验组CAL减少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个月: (1.89±2.03) mm vs. (1.65±1.93) mm, P<0.01; 3个月: (2.03±2.05) mm vs. (1.83±1.97) mm, 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PD减少量为(2.52±1.40) mm,对照组PD减少量为(2.35±1.37) mm, 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CAL分别减少了(1.89±2.14) mm和(1.77±2.0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及6个月两组的BI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龈下清创术相比,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能更有效地降低牙周袋深度及减少临床附着丧失,临床上有必要在超声龈下清创后使用手工器械进行根面平整,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异常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
    张勇,刘畅,陈彬,陈帆,段晋瑜,张孟钧,焦剑
    2020, (1):  71-7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1    
    摘要 ( 927 )   HTML ( 20 )   PDF (717KB) ( 20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水平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的171例患者进行牙周检查,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与美国牙周病学会制定的标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组,检测各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糖耐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及糖化血红蛋白)及牙周检查指标(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比例),对混杂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肥胖、吸烟等)进行校正后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糖代谢指标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抵抗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慢性牙周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慢性牙周炎组患者的糖耐量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慢性牙周炎组,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胰岛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患者患有中度或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概率显著增加(OR=1.39,95%CI:1.01~1.98;OR=1.64,95%CI:1.17~2.40);随着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升高,患者患有中度或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概率也显著增加(OR=1.36,95%CI:1.04~1.76;OR=1.72,95%CI:1.23~2.41);随着糖耐量水平的升高,患有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概率显著升高(OR=1.65,95%CI:1.21~2.26)。结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水平与牙周炎有相关性。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及相关因素分析
    毛铭馨,徐莉,靖无迪,徐筱,侯建霞,李小彤,王晓霞
    2020, (1):  77-8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2    
    摘要 ( 1107 )   HTML ( 12 )   PDF (6606KB) ( 22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平均年龄23.65岁,男10例、女36例,67个颌位(27个上颌、40个下颌), 共400颗牙,其中161颗上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54、53、54颗)和239颗下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79、80、80颗)。术中用Williams牙周探针直视下测量CEJ到AC距离(CEJ-AC),每颗牙测量近中、中央、远中三个位点,并进行多元回归及分析。结果:前牙唇侧CEJ-AC平均为(2.21±1.48) mm;下前牙CEJ-AC平均为(2.54±1.60) mm,大于上前牙(1.72±1.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CEJ-AC平均为(2.42±1.78) mm,大于中切牙(2.06±1.27) mm或侧切牙(2.16±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CEJ-AC平均为(3.04±2.01) mm,大于近中(1.79±0.86) mm或远中(1.81±0.8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CEJ-AC>2 mm的位点的前牙为233颗,占总数58.25%;存在骨开裂的前牙为117颗,占总数29.25%。多元回归显示,年龄、颌位、牙位、位点与牙槽嵴顶位置相关。结论:行唇侧骨增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牙槽嵴顶位置低于一般人群,去代偿正畸过程中存在牙周风险,年龄大、下颌、尖牙及唇侧中央位点风险尤明显。

    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的初步研究
    李玉冰,孙丽莎,孙志鹏,谢晓艳,张建运,张祖燕,赵燕平,马绪臣
    2020, (1):  83-8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3    
    摘要 ( 1001 )   HTML ( 22 )   PDF (1928KB) ( 15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初步建立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arot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腮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评估所有病例的影像资料,获取相关影像特征,评估肿瘤恶性风险概率,并分为6个等级(1级,正常腮腺; 2级,基本确定为良性病变或肿瘤; 3级,无明确恶性病变证据但不能确定为良性病变; 4级,怀疑为恶性肿瘤病变但证据不充分; 5级,恶性肿瘤影像征象较充分; 6级,有恶性肿瘤病理学证据)。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物病例897例次,其中良性病变905例次、恶性肿瘤98例次,影像诊断为2级、3级、4级和5级的病变中,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分别为0.4%、5.7%、35.5%和96.7%,随PI-RADS分级呈逐渐增高趋势(Z=-15.579,P<0.001)。相邻等级[2级与3级(χ 2=12.048,P=0.001)、3级与4级(χ 2=75.231,P<0.001)、4级与5级(χ 2=32.266,P<0.001)]之间的恶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hen’s Kappa检验表明两位研究者分级诊断具有中度一致性(κ=0.614,P<0.001,95%CI: 0.569~0.695)。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分级方法对腮腺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正颌手术患者上颌及颏部理想矢状向位置的可行性评估
    孙现涛,何伟,刘筱菁,李自力,王兴
    2020, (1):  90-9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4    
    摘要 ( 1329 )   HTML ( 14 )   PDF (8115KB) ( 31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于使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辅助、并采用手术优先方式治疗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本研究使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评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上颌骨及颏部矢状向理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共35例,收集治疗前(T0),治疗结束后(T1)的定位头颅侧位片、侧位面相和三维面部照片资料;使用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分析上颌鼻腭点(NP)、颏部颏下点(Me)矢状向位置参考线L1、L2与颅底前线(C1)的夹角∠C1-L1、∠C1-L2等头影测量数据;由正颌、正畸专业医生各4名,以及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患者侧貌美学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方式进行评分,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0期男性:∠C1-L1=80.85°±3.81°,∠C1-L2=89.37°±4.10°;女性: ∠C1-L1=82.87°±4.25°,∠C1-L2=89.69°±4.95°;T1期男性:∠C1-L1=83.93°±2.99°,∠C1-L2=89.08°±2.48°,女性:∠C1-L1=85.67°±3.60°,∠C1-L2=88.30°±4.20°。男女患者T0期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上颌NP点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颏部Me点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相对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貌美学评分结果,男性、女性T1期上颌、颏部和整体的评分均较T0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eliare头影测量分析法有助于更准确分析患者颌骨畸形状态,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治疗后上颌骨和颏部矢状向位置,可以帮助预测颌骨理想的矢状向位置,有望成为制定手术优先正颌手术方案的重要预测方法。

    β-磷酸三钙用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的自身对照研究
    曹畅,王菲,王恩博,刘宇
    2020, (1):  97-10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5    
    摘要 ( 1060 )   HTML ( 38 )   PDF (5905KB) ( 40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 对照组为50.1%±1.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 mm, 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 mm,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 mm,对照组为(6.6±0.8)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同备洞方法收集自体骨骨量
    李维婷,李蓬,朴牧子,张芳,邸杰
    2020, (1):  103-10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6    
    摘要 ( 851 )   HTML ( 13 )   PDF (696KB) ( 38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及不同的种植系统备洞留取自体骨骨量的差异。方法:在均质环氧树脂仿制的下颌骨模型上,应用美国Bicon种植系统、德国Bego种植系统Semados系列或瑞士Straumann种植系统,分别采用全程无水低速备洞或高转速有冷却水备洞再低转速关水出洞(简称开水进关水出钻)的备洞方法,比较同一种植系统用这两种方法留取自体骨骨量的差异,比较不同种植系统用相同方法留取骨骨量的差异,并将其与取骨钻取骨量比较。每一直径钻用一种方法备10个窝洞,留取的骨屑用电子精密天平称重。结果:制备相同洞型时,不论是Bicon还是Bego种植系统全程无水低速备洞法留取的骨量均大于开水进关水出钻方法留取的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前者约是后者的3.3~7.0倍。制备相似洞型时,采用开水进关水出钻的备洞方法,不同种植系统(Bicon、Bego和Straumann)收集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con系统无水预备5 mm×10 mm洞型和Bego系统无水预备4.7 mm×10 mm洞型时留取的骨量显著少于取骨钻预备5 mm×10 mm洞型留取的骨量。结论:全程无水低速备洞方法较开水进关水出钻的备洞方法可收集更多自体骨,不同种植系统采用同一方法制备相似洞形时,收集的自体骨骨量无明显差异。

    无牙颌患者鼻唇角变化侧面观的视觉敏感阈值
    游浪,邓珂慧,李伟伟,赵一姣,孙玉春,周永胜
    2020, (1):  107-11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7    
    摘要 ( 938 )   HTML ( 2 )   PDF (7506KB) ( 28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医师肉眼对无牙颌患者鼻唇角差异侧面观的视觉敏感阈值,明确人眼可有效识别的鼻唇角差异大小,以期为软组织侧貌审美评价相关研究提供人眼可识别的鼻唇角差异的参考值。方法:获取3名无牙颌患者戴入不同唇部支撑诊断义齿的面部三维数据,对患者的面部三维数据进行同比例侧面截图,以口腔修复科医师(主任医师)和患者肉眼观察双重确认的合适唇丰满度时的侧面截图为参照图片,将其他侧面截图分别与之组合成组,由受试者以随机顺序观察。选择15名口腔医师作为受试者观察每组图片的鼻唇角差异情况,测量计算每组两张图片的鼻唇角差值。实验结果绘制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及约登(Youden)指数计算最佳截断值作为医师肉眼对无牙颌患者鼻唇角差异侧面观的视觉敏感阈值。结果:15名受试者数据分别绘制ROC曲线,其中最佳截断值最大者为5.55°,最小者为3.12°。数据汇总后绘制整体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最佳截断值为5.36°(AUC=0.84>0.5, P=0.000<0.05)。当图片的鼻唇角差异在5.36°以上时,受试者能够有效识别。结论:人对鼻唇角变化量的视觉感知存在极限,研究得出了5.36°的鼻唇角差异侧面观的视觉敏感阈值。低于此值的鼻唇角差异可能无临床意义,此结果为软组织侧貌审美评价提供了人眼可识别的鼻唇角变化量阈值的参考值,可应用于软组织侧貌的美学评估,以及作为以鼻唇角为指标进行精度评价的相关研究的误差等级。

    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评价
    侯磊,叶国华,刘筱菁,李自力
    2020, (1):  113-11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8    
    摘要 ( 915 )   HTML ( 17 )   PDF (2032KB) ( 36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手术前的髁突表面骨质结构完整性对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9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下颌后缩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并接受正颌手术且满足条件的患者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例,女性36例,年龄(28.03±6.52)岁(21~34岁),依据术前髁突表面骨质情况分为表面光滑组和表面不光滑组,其中光滑组19例,不光滑组18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坐标系建立及头影测量分析明确术后颌骨稳定性,对CBCT进行三维重建分割获取髁突的三维模型及体积,评价术后髁突体积的变化,通过CBCT影像资料评估术后髁突骨质改变情况,明确术后髁突骨质改变与颌骨稳定性的相关性,应用SPSS 20.0软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及Mann-Whitney检验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在术后3个月(T1)、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36.85%、47.37%、42.11%,术前髁突表面不光滑组T1、T2、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27.78%、44.44%、55.56%,两组在各时间段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与不光滑组在各时间段的髁突体积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光滑组术后3个月的髁突进展与颌骨的稳定性有相关性。结论:对于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且术前观察髁突一年无显著变化者,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于术后颌骨的稳定性没有确切影响,对于术前髁突不光滑的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髁突吸收会引起正颌术后颌骨位置的不稳定,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术后髁突体积的改建没有明确的影响。

    术前虚拟设计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
    王顺吉,章文博,于尧,谢晓艳,杨宏宇,彭歆
    2020, (1):  119-12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19    
    摘要 ( 895 )   HTML ( 7 )   PDF (1816KB) ( 20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定位,明确穿支位置;利用螺旋CT对患者下肢进行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CT数据,将之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股前外侧皮瓣虚拟设计,并计算皮瓣体积;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并利用排水法对皮瓣实际体积进行测量,计算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置与术中穿支实际穿出位置的符合率。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发现皮瓣内穿支15支,术中实际发现穿支16支,总体符合率为87.5%。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8)。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虚拟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可用于指导术中制备股前外侧皮瓣。

    上颌前牙宽度、前牙弓周长与前牙弓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王鹏,李大军,刘建彰
    2020, (1):  124-12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0    
    摘要 ( 1166 )   HTML ( 16 )   PDF (8115KB) ( 24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分析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前牙近远中宽度以及前牙弓周长随前牙弓深度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前牙数字化、个性化美学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完成修复的寄存模型中选择上颌前牙牙列完整且排列整齐的模型61副,其中男性模型22副,女性模型39副。使用单反相机固定放大比例从牙合面拍摄模型,利用Photoshop软件测量照片中前牙近远中宽度、前牙弓宽度、前牙弓深度,计算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利用Photoshop图层自由变换功能在保持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测量不同凸度下上颌前牙弓的周长,按照原有各个前牙在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不同凸度下各上颌前牙牙冠近远中宽度。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以及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后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在上颌前牙弓一半周长所占比例分别为36.2%±1.3%、30.2%±1.5%、33.6%±1.4%,各比例为正态分布,与上颌前牙弓周长不相关。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在5 mm范围内,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前牙弓周长变化与前牙弓深度变化呈正相关,前牙弓深度每增加或减少1 mm,中切牙近远中宽度增加或减少约0.18 mm,半侧前牙弓周长增加或减少约0.50 mm。结论: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比例保持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上颌前牙弓周长与前牙弓深度呈正相关。

    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获取无牙颌红膏初印模精度的对比评价
    曹悦,陈俊锴,邓珂慧,王勇,孙玉春,赵一姣
    2020, (1):  129-13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1    
    摘要 ( 1495 )   HTML ( 39 )   PDF (4392KB) ( 75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比较了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无牙颌红膏初印模及颌位记录的精度,为口内三维扫描仪应用于扫描无牙颌红膏初印模及颌位记录、制作临床诊断义齿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无牙颌患者红膏初印模6副,每副印模包含上颌初印模、下颌初印模和上颌背面的颌位记录。使用Dentscan Y500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扫描红膏初印模获取三角网格数据(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模型。分别使用i500,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红膏初印模获取STL数据,重复3次作为实验组。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获得的数据与参考模型比较评价正确度,同一扫描仪三次扫描的数据互相比较评价精密度。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的上颌数据与参考模型上颌数据配准,评价颌位记录扫描的形态误差。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的下颌与颌位记录配准,评价下颌颌位的偏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正确度、精密度和颌位记录的形态误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采用Bland-Altman图示法对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测量的下颌颌位的一致性进行两两评价,判断其在垂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偏移量的差异。结果: i500、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三款扫描仪的正确度分别为:上颌(182.34±101.21) μm,(145.21±71.73) μm,(78.34±34.79) μm;下颌(106.42±21.63) μm,95.08(63.08) μm,(78.45±42.77) μm。扫描上、下颌时三款扫描仪的正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款扫描仪的精密度分别为:上颌147.65(156.30) μm,(147.54±83.33) μm,40.30(32.80) μm;下颌(90.96±30.77) μm,(53.73±23.56) μm,37.60(93.93) μm。扫描上颌时CEREC Primescan扫描仪精密度显著优于另两款扫描仪(P<0.05),扫描下颌时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 扫描仪的精密度显著优于i500扫描仪(P<0.05),i500和Trios 3扫描仪扫描下颌的精密度优于上颌(P<0.05)。三款扫描仪扫描上、下颌初印模的正确度和精密度的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在±300 μm范围内。扫描颌位记录的形态误差,i500扫描仪(337.68±128.54) μm,Trios 3扫描仪(342.89±195.41) μ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168.62±88.35) μm,i500扫描仪和Trios 3扫描仪的95%置信区间上限大于300 μ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显著优于i500扫描仪(P<0.05)。扫描测量的下颌颌位,垂直差异:i500扫描仪(0.83±0.56) mm,Trios 3扫描仪(0.80±0.45)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91±0.75) mm;水平前后差异:i500扫描仪(0.79±0.58) mm,Trios 3扫描仪(0.62±0.18)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53±0.53) mm;水平左右差异:i500扫描仪(0.95±0.59) mm,Trios 3扫描仪(0.69±0.45)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60±0.22) mm。Bland-Altman图示法三款扫描仪扫描获得的下颌颌位在垂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偏移量两两之间比较均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上、下颌红膏初印模表现出较好的正确度和精密度, i500和Trios 3扫描仪记录的颌位记录的误差较大,但仅作为初始颌位记录使用,提示临床医生可以使用这三种口内三维扫描仪应用于数字化全口义齿前期数据获取来制作诊断义齿和个别托盘,减少将红膏初印模长途寄运至技工室导致的红膏碰撞破损及高温变形。

    转移牙合架固定法三维重建牙尖交错牙合的精度评价
    李琳琳,赵一姣,陈虎,王勇,孙玉春
    2020, (1):  138-14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2    
    摘要 ( 995 )   HTML ( 22 )   PDF (3898KB) ( 26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转移牙合架固定法三维扫描重建牙列石膏模型牙尖交错牙合的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底座分别粘贴直径6.0 mm树脂切削圆柱,于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上平均值牙合架。以100 μm红色马蹄形咬合纸记录后牙区咬合接触点,以咬合记录硅橡胶记录ICO咬合接触,统计咬合纸及咬合记录硅橡胶重叠的咬合接触点数目NA。以模型扫描仪配套转移牙合架分别固定上颌、下颌及位于ICO的上下颌并扫描,利用扫描仪内置配准软件重建模型牙尖交错牙合,保存位于ICO的上下颌模型数据为STL格式。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偏差分析功能分析三维模型的咬合接触点数目NS。将NA作为参考值,NS作为测量值,评价模型扫描仪重现咬合接触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即真阳性率。采用三坐标测量系统Faro Edge获取上下颌模型相对应圆柱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DR作为参考值,构建三维模型圆柱底面圆心并测量其相对应圆心之间的距离DM作为测量值,计算圆心距离偏差。结果:模型扫描仪重现咬合接触点的阳性预测值是0.76、灵敏度是0.81,重建牙尖交错牙合的上下颌特征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误差是(0.232±0.089) mm,经单样本t检验,特征点对5-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特征点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牙合架固定法较好地再现了咬合接触点的个数和位置,满足临床需求,但该方法重建ICO的特征点距离大于参考值,以此进行修复体制作会导致咬合增高,需要进行临床调磨。

    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测量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的对比研究
    萧宁,孙玉春,赵一姣,王勇
    2020, (1):  144-15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3    
    摘要 ( 1178 )   HTML ( 28 )   PDF (7615KB) ( 32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测量石膏牙颌模型三维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的检测效果,并与传统咬合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各数字化分析算法的特点和应用。方法:选取一副正常受试者的上、下颌石膏牙颌模型,使用3shape E4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进行数字化扫描得到数字模型,在三维测量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3及Geomagic Qualify 2013中采用“三维偏差色阶图法”、“点云统计分析法”和“虚拟咬合纸法”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获得相应的三维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同时使用牙合记录硅橡胶法及咬合纸扫描法两种传统咬合分析方法获得咬合接触分布和面积。各方法的咬合检测阈值为100 μm,量化评价各数字化分析算法与传统咬合分析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上述五种方法所得的全牙列咬合接触分布的定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三维偏差色阶图法、点云统计分析法、虚拟咬合纸法、牙合记录硅橡胶法和咬合纸扫描法所得到的总咬合接触面积分别为133.10 mm 2、142.08 mm 2、128.95 mm 2、163.31 mm 2、100.55 mm 2。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性不大,数字化方法与传统方法检测的总咬合接触面积有一定差异。结论: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均可提供较为可靠、准确的牙颌模型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量化分析结果,可为口腔临床修复体数字化设计制作及咬合分析提供参考。

    心肺适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保护作用
    任川,吴晓月,赵威,陶立元,刘萍,高炜
    2020, (1):  152-15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4    
    摘要 ( 794 )   HTML ( 19 )   PDF (760KB) ( 19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不同危险程度患者中评估心肺适能对ASCVD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心肺运动试验的非ASCVD患者544例,根据《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其进行ASCVD总体危险评估,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准确测定心肺适能指标——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并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结果:506例患者完成了随访(低危组250例,中危组93例,高危组16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9~28个月)。在随访期内共51例患者出现ASCVD事件,其中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脉血运重建治疗者 33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血运重建者18例。出现ASCVD事件的患者作为ASCVD组(n=51),其余患者作为非ASCVD组(n=455)。ASCVD组VO2peak[16.3(3.6)mL/(kg·min) vs. 19.1(3.2)mL/(kg·min), P<0.001]显著低于非ASCVD组。以是否发生ASCVD事件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VO2peak[OR 0.893(95% CI:0.831~0.959),P=0.002]及ASCVD危险分层[OR 1.428(95% CI:1.028~1.878),P=0.031]与ASCVD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VO2peak每升高1 mL/(kg·min),ASCVD事件发生风险降低11%。依据患者VO2peak的三分位数[14.4 mL/(kg·min), 23.0 mL/(kg·min)]将患者分为低、中、高VO2peak,分别在ASCVD 危险分层高危和中、低危的患者中,以是否发生ASCVD事件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ASCVD危险分层高危患者中,中水平VO2peak[OR 0.210(95% CI:0.054~0.814),P=0.024]及高水平VO2peak[OR 0.146(95% CI:0.025~0.870), P=0.035]患者ASCVD事件的发生均显著下降,但在ASCVD中低危患者中未发现VO2peak升高对ASCVD事件发生的显著影响。结论:高心肺适能可显著降低ASCVD高危患者ASCVD事件的发生。

    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欧阳雨晴,倪莲芳,刘新民
    2020, (1):  158-16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5    
    摘要 ( 862 )   HTML ( 12 )   PDF (818KB) ( 18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为早期肺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分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影像学诊断为孤立性肺结节、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Ⅰa期的患者,共172例,对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性别、年龄、症状、吸烟、合并症、肿瘤标志物、结节类型、手术方式、结节部位、病理类型、结节大小、分化程度、Ki-67表达水平、EGFR突变等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93.6%、5年总生存率为89.8%,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女性,老年和高Ki-67增殖指数同样与患者较差的总生存率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等于65岁和高Ki-67增殖指数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0.023, HR=3.531, 95%CI 1.190~10.472;Ki-67:P=0.004, HR=1.021, 95%CI 1.007~1.035)。结论:对于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即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年龄、性别、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将Ki-67增殖指数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综合考虑可能有助于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更准确的预后危险分层,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症状关节病变的肌肉骨骼超声特点
    耿研,李伯睿,张卓莉
    2020, (1):  163-16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6    
    摘要 ( 883 )   HTML ( 20 )   PDF (730KB) ( 38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肌肉骨骼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有症状关节病变的种类及分布,以及不同关节病变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比较SLE与Rhupus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SLE重叠]患者关节病变的异同。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共纳入114例有关节症状的SLE患者以及15例Rhupus综合征患者,应用肌肉骨骼超声评价各个有症状关节的病变,包括双侧手腕、肘、肩、膝、足踝、髋关节,病变类型主要包括滑膜增生、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PD)超声滑膜炎、腱鞘炎、关节腔积液、骨侵蚀、骨赘,同时收集SLE患者人口学及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指标及脏器受累情况等。分析不同病变类型出现的比例、不同关节部位的病变类型分布以及超声下炎症性病变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另外,比较Rhupus综合征与SLE患者双手腕关节超声下病变的差异。结果:应用肌肉骨骼超声共检查114例SLE患者1 866个关节,发现滑膜增生、PD滑膜炎、骨侵蚀、关节腔积液、腱鞘炎以及骨赘等病变均有出现。滑膜增生在腕(23/69, 33.3%)、膝(12/42, 28.6%)、踝(7/28, 25.0%)关节更常见,腱鞘炎(7/20, 35.0%)及骨侵蚀(13/22,65.0%)在肩关节更常见,骨赘在近端指间关节、肘关节及膝关节更常见。对69例SLE患者进行双手腕22关节超声检查,发现57例(82.6%)存在关节病变,36.2%的患者有滑膜增生,14.5%出现骨侵蚀。腕关节超声下的滑膜增生与腕关节体征(肿胀和/或压痛)的一致性不佳(κ=0.089, P=0.584),超声下有腕关节滑膜增生但无明显体征者占18.4%,腕关节有肿胀或压痛体征但超声下无滑膜增生者占15.8%。手指关节超声下滑膜增生与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的一致性较好(κ=0.633, P<0.01)。超声下滑膜增生、PD滑膜炎、腱鞘炎、骨侵蚀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评分之间均无相关性。15例Rhupus综合征患者与69例SLE患者相比,手腕关节超声下骨侵蚀病变更常见(66.7% vs. 14.5%, P=0.03),两组患者超声下滑膜增生出现的频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73.3% vs. 36.2%, P=0.08),但前者比例较高,并且Rhupus综合征患者滑膜增生评分比SLE患者更高(7.4±6.4 vs. 1.6±4.1, P=0.04)。结论:SLE患者中,手腕、肘、肩、膝、足踝等全身多关节均可以受累,超声下可见多种病变,SLE超声下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没有相关性。与SLE患者相比,Rhupus综合征患者更容易出现手腕关节滑膜增生及骨侵蚀。

    组织扩张结合假体乳房重建的技术改进
    马建勋,夏有辰,李比,赵红梅,雷玉涛
    2020, (1):  169-17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7    
    摘要 ( 1187 )   HTML ( 37 )   PDF (12477KB) ( 22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组织扩张-假体乳房重建中扩张器埋置、组织扩张、假体置换过程中技术细节的改进对于乳房重建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乳腺癌切除术后,接受即刻或延期扩张器-假体结合自体脂肪移植的68例乳房重建患者的相关信息,总结切口选择、扩张器埋置位置、扩张理念、包膜处理、假体选择方法及辅助重建技术的改进情况,并利用三维体表成像技术对重建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结果:即刻乳房重建者25例,延期重建者43例,组织扩张的中位周期为7.0(3.0, 20.0)个月,平均扩张注水量(372.8±87.2) mL,置换假体的中位体积为215(100, 395) mL,自体脂肪移植的中位次数为1(1, 3)次,平均脂肪移植的注射总量为(119.3±34.1) mL,术后随访的中位周期为7.0(4.0, 24.0)个月,2例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均为扩张器渗漏,其中1例因继发感染行扩张器置换。即刻重建患者的术后双侧乳房体积比术前获得了更好的对称性(t=4.465,P<0.01),延期重建患者的术后双侧乳房体积比术前也获得了良好的对称性(t=0.867,P>0.1)。结论:通过横向切口的选择、扩张器埋置点的下移、胸壁软组织的快速扩张、包膜的张力释放、假体选择过程中试模(sizer)的应用并辅以自体脂肪注射移植,可以使组织扩张后的假体乳房重建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的症状性长段颈内动脉慢性闭塞
    贾子昌,李选,郑梅,栾景源,王昌明,韩金涛
    2020, (1):  177-18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8    
    摘要 ( 830 )   HTML ( 12 )   PDF (1863KB) ( 19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总结采用复合手术方法治疗无残端症状性长段颈内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取复合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的12例无残端的症状性长段CICAO患者资料,初步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1例患者获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91.7%(11/12),仅1例发生主要并发症,该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扎颈内动脉近端后好转。全部12例患者无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无死亡病例。1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0~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其中1例出现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予再次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经严格筛选的无残端的症状性长段CICAO患者,复合开通手术在技术上可行,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及技术成功率。

    技术方法
    静脉给药镇静技术在2 582例口腔外科门诊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王菲,赵阳阳,关明,王晶,许向亮,刘宇,翟新利
    2020, (1):  181-18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29    
    摘要 ( 919 )   HTML ( 109 )   PDF (1037KB) ( 35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镇静给药镇静技术用于口腔外科门诊手术患者基本资料,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评价该技术用于口腔外科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行静脉镇静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监测数值、镇静、镇痛用药情况、手术和镇静时长、术中镇静效果及术后顺行性遗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年间进行静脉镇静下口腔外科手术共2 582人次,患者年龄段集中于3.5岁至10岁及21~40岁。疾病种类最多的为多生牙,占38%(981/2 582), 阻生智牙占30%(775/2 582),其他疾病共占32%。围手术期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数值在患者入室、局部麻醉、手术切开、手术开始10 min及术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使用咪达唑仑静脉镇静占69%(1 781/2 582);单独使用丙泊酚占7%(181/2 582);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复合镇静占24%(620/2 582)。使用的静脉麻醉性镇痛药物主要为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酮咯酸氨丁三醇,分别占33%(852/2 582)、 23%(594/2 582)、 6%(157/2 582), 未使用静脉镇痛药患者占35%(907/2 582)。手术总时长平均(31.2±20.8) min,镇静给药总时长平均(38.4±19.2) min;术中总体镇静效果较好,Ramsay镇静评分多为2~4分;术后患者对局部麻醉注射、手术切开、牙钻声音的顺行性遗忘率分别为94%(2 431/2 582)、 92%(2 375/2 582)、 75%(1 452/1 936)。结论:静脉镇静下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舒适性,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在前牙美学摄影中的应用
    刘敏,章君荡,叶红强,赵一姣,赵旭斌,赵文艳,刘云松,周永胜
    2020, (1):  187-19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30    
    摘要 ( 2040 )   HTML ( 65 )   PDF (3864KB) ( 50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使用Smile Lite MDP(Smile Lite Mobile Dental Photograph)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进行前牙美学摄影的应用探索,简化美学摄影,方便医患沟通以及医技交流。方法: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配合智能手机拍摄前牙正面咬合相,对色温参数设置、Smile Lite MDP灯光组合及灯光强度等拍摄条件进行探索,采用医师及技师盲法评价的问卷调查方式,以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评估最佳拍摄参数。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在最佳拍摄条件下拍摄口内正面咬合相,分别测量中切牙正面观宽长比以及上前牙正面观宽度比,以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作为对照标准,研究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对前牙形态还原的准确度。结果: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成像的最佳色彩还原的色温参数为5 000 K,最佳变焦倍数为4倍,Smile Lite MDP两侧灯光开启,灯光强度2档,采用该组条件的拍摄效果VAS评分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使用4倍放大率拍摄和单反相机拍照系统摄影标准参数拍摄上前牙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 Lite MDP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应用于前牙美学分析摄影中能够真实、准确地还原前牙的颜色和形态,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简便易行的摄影工具。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表现为耳后区巨大肿物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例
    杨洁,张然,刘宇楠,王佃灿
    2020, (1):  193-19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0.01.031    
    摘要 ( 1046 )   HTML ( 32 )   PDF (5940KB) ( 31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外型舌下囊肿发病较少,其主要表现为无口内表征的颌下或颏下区囊性肿物,临床上易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以耳后区巨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区反复肿胀半年,皮肤表面破溃后有黄色黏稠液体溢出。首次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时以左侧鳃裂囊肿继发感染为临床诊断,并于2018年11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左颈部肿物、瘘管切除术”,术中向颈部解剖追踪瘘道至口底舌下腺附近。术后1个月,患者左侧外耳道有可拉丝的“蛋清样”透明黏性液体流出,考虑为舌下腺囊肿口外型,遂于2019年1月在全身麻醉下于口腔内完整摘除同侧舌下腺。经9个月随访,肿物未见复发,外耳道未见溢液。因此,本病例最后诊断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本病例提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也可位于耳后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含有“蛋清样”可拉丝的黏性液体,其治疗方法是口内摘除患侧舌下腺。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