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5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意义及前景
    何菁,程功,栗占国
    2019, (6):  985-98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 (102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著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杨红霞,田小兰,江薇,李文丽,刘青艳,彭清林,王国春,卢昕
    2019, (6):  989-99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 (2020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 specific antibodies,MSAs)类型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ies,IMNM)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从中日友好医院2008—2018年住院期间所有行肌肉活检的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中选取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IMNM患者104例:(1)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2)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抗体阳性;(3)血清MSAs阴性且病理符合2004年欧洲神经肌肉病中心定义的IMNM病理诊断标准。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肌肉病理等信息,比较各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 所有104例IMNM患者中,肌无力(92.3%)、肌酸激酶升高(92.3%)是IMNM的最常见临床表现,此外,33.7%的IMNM患者合并吞咽困难,46.5%的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抗HMGCR阳性患者较抗SRP阳性和MSAs阴性患者更容易出现V形疹(30.4% vs. 4.3%和5.9%,P<0.01),抗SRP阳性患者合并ILD发生率高于抗HMGCR阳性和MSAs阴性患者(64.4% vs. 34.8%和29.0%,P<0.01),MSAs阴性患者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更多见(32.4% vs. 8.5%和4.3%,P<0.01)。3组IMNM患者肌肉病理中均可见肌细胞坏死(94.2%)、吞噬(65.4%)和再生(67.3%),肌细胞膜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分子上调(78.8%),肌内膜CD4 +T细胞(68.3%)和CD68 +巨噬细胞(65.7%)浸润。结论 抗SRP抗体阳性、抗HMGCR抗体阳性和MSAs阴性的IMNM患者存在异质性,在临床上开展MSAs检测和肌肉病理检查对区分不同类型的IMNM有指导价值。

    67例成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
    姚海红,王旖旎,张霞,赵金霞,贾园,王昭,栗占国
    2019, (6):  996-100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 (88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者的特征及转归。方法 纳入3个中心自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诊断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者67例,回顾其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治疗及转归情况,并分析与缓解及死亡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67例确诊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患者平均年龄为(36.1±16.3)岁,诊断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时结缔组织病的中位病程为8个月。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潜在的结缔组织病中56.7%为成人Still病,30.0%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有患者均有发热,82.1%有脾大。实验室指标异常以高铁蛋白血症最为常见(100.0%),其次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93.2%)。成人Still病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组谷丙转氨酶、D-二聚体、血清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组,而动态红细胞沉降率显著降低。所有患者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91.0%加用了丙种球蛋白, 64.2%加用环孢素A, 46.3%加用依托泊苷。治疗8周时完全缓解率为47.8%,治疗16周时死亡率为22.4%。与未达到完全缓解组的患者比较,达到完全缓解组的脾大发生率更低(71.9% vs.91.4%,P=0.037),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更低。死亡患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诊断年龄(P=0.014)、结缔组织病诊断年龄(P=0.017)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环孢素A显著降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死亡风险(P=0.004)。结论 结缔组织病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以成人Still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多见,二者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增长及血小板低是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使用环孢素A治疗可能降低死亡风险。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竺红,赵丽娟,周艳,陈瑶
    2019, (6):  1003-100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 (89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 Car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肺间质病变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确诊为RA的患者,收集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依据胸部CT检查结果分为RA-ILD组及单纯RA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抗CarP抗体水平,分析其与RA-ILD的发生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抗CarP抗体对诊断RA-ILD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RA-ILD组抗CarP抗体水平为21.14(12.29,29.75), 明显高于单纯RA组的11.00(6.66,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抗CarP抗体阳性率(53%)高于单纯RA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年龄及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显著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男性和吸烟比例高于单纯R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R0C曲线显示抗CarP抗体对RA-ILD诊断的最佳截断值为20.56 U/mL,灵敏度为53.50%,特异度为84.20%,曲线下面积为0.76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RF、年龄与抗CarP抗体呈正相关(r=0.172,P=0.043;r=0.200,P=0.006);抗CarP抗体水平与 DAS28 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抗CCP抗体、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ILD患者中血清抗CarP抗体浓度高于单纯RA患者,提示抗CarP抗体在RA-ILD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类风湿因子或抗环瓜氨酸化多肽抗体阳性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点
    代丽怡,巩丹丹,赵金霞
    2019, (6):  1008-101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 (86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或抗环瓜氨酸化多肽(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共纳入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PsA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银屑病关节炎的分类诊断标准》或《Moll和Wright标准》,并进行了RF及抗CCP抗体检测,根据血清中是否检测到抗CCP抗体或RF将所有患者分为抗CCP抗体或RF阳性组15例、抗CCP抗体或RF阴性组62例;根据血清中是否检测到抗CCP抗体将所有患者分为抗CCP抗体阳性组7例、抗CCP抗体阴性组7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比较RF或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Ps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单独比较了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Ps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77例患者中,RF或抗CCP抗体阳性者15例,其中仅RF阳性者8例,仅抗CCP抗体阳性者2例,两者均为阳性者5例。RF或抗CCP抗体阳性组PsA患者年龄较阴性组大[(58.2±14.8)岁 vs.(46.69±12.27)岁,P=0.002],更易出现掌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受累。抗CCP抗体阳性组PsA患者较阴性组年龄大[(62.43±14.34)岁vs.(47.59±12.75)岁,P=0.005],RF阳性率高,血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抗CCP抗体阳性组PsA患者均为多关节炎,阴性组患者中有68.6%的患者为多关节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或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以及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组PsA患者在腊肠指/趾表现、关节骨质破坏、指/趾甲改变、附着点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部分PsA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RF或抗CCP抗体;RF或抗CCP抗体阳性PsA患者更易出现掌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受累,年龄更大;抗CCP抗体阳性PsA患者年龄更大,RF阳性率、纤维蛋白原水平高。

    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就医行为及治疗现状的多中心调查
    李玉慧,苏波,林福安,费雅楠,于笑霞,范文强,陈海英,张学武,贾园
    2019, (6):  1014-101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 (88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并分析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患者就医行为特点及规范化治疗状况。方法 对2018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6家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PsA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首诊及确诊科室,就诊及确诊时间, 随诊时间间隔及传统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或生物制剂的应用情况。结果 参与调查的共133例PsA患者,平均年龄(47±11)岁,男女比例为1.3 ∶1,病程(16±8)年。患者首次就诊科室最多的为风湿免疫科(37.6%, 50/133),其次为骨科(24.1%, 32/133)和皮肤科(23.3%, 31/133);首诊确诊率以风湿免疫科为最高(78%,39/50),其次为皮肤科(19.4%,6/31);从患者首次就诊到确诊PsA的中位时间为7.6个月,首诊于风湿免疫科的患者确诊时间明显少于其他科室;仅有37%患者规律随诊,随诊时间间隔≤3个月,17.3%患者随诊间隔3~6个月,40.2%患者随诊时间间隔超过1年。48.8% PsA患者本次调查时段就诊前未接受规范化治疗,1/3的患者未应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在治疗药物方面,PsA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者最多,占58.3%,其次为来氟米特20.5%,生物制剂19.7%,均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结论 PsA患者首诊科室分布广泛,确诊科室以风湿免疫科为首,PsA患者首诊及确诊时间延误,约半数患者治疗及随诊不规范。

    抗类瓜氨酸化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李英妮,相晓红,赵静,李云,孙峰,王红彦,贾汝琳,胡凡磊
    2019, (6):  1019-102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 (89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抗类瓜氨酸化抗体(anti-carbamylated fibrinogen antibodies, 抗Car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意义,SLE是否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一样,存在大量针对类瓜氨酸的自身抗体,抗CarP抗体与关节损伤及疾病活动度高度相关。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05例确诊的SLE患者和73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CarP抗体水平,收集其他SLE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 SLE中存在抗CarP抗体,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抗Car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SLE患者相比,在以下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心磷脂抗体、抗dsDNA抗体、D-二聚体、IgA、IgG、补体C3、补体C4、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P<0.05)。与SLE其他自身抗体相比,抗CarP抗体的阳性率(21.9%)高于抗Sm抗体(15.24%),与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22.86%)阳性率相似;在SLE特异性抗体阴性的患者中可检测到抗CarP抗体,其阳性率分别为: 抗Sm(-)组20.2%(18/89),抗dsDNA(-)组9.3%(4/43),抗核小体抗体(-)组12.5%(6/48)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组20.9%(17/81)。而且,抗CarP抗体水平与病程、补体C3、补体C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ESR、CRP、IgA、IgG、RF、抗心磷脂抗体、抗dsDNA抗体及D-二聚体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抗CarP抗体水平升高,抗CarP抗体与SLE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

    17例误诊为IgG4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王子乔,刘燕鹰,张霞,刘田,任立敏,沈丹华,王屹,栗占国
    2019, (6):  1025-103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 (159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误诊为IgG4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在院外误诊为IgG4相关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特征。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45岁,自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大多数患者的首诊科室不是风湿免疫科。6例最终诊断为淋巴增殖性疾病,4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为感染性疾病,Rosai Doffman病、硬纤维瘤病、口底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各1例。有14例患者出现IgG4相关疾病的典型部位受累,主要包括6例腮腺、2例颌下腺、3例胰腺、2例腹膜后病变。10例患者血清IgG4升高,7例血清IgG4/IgG的值大于10%,7例IgE升高,4例补体降低,3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在15例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中,10例患者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5例存在IgG4 +浆细胞,4例IgG4 +浆细胞与IgG +浆细胞的比值小于40%,1例大于40%,但均未见到典型的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类似IgG4相关疾病的典型部位受累、血清IgG4升高,甚至组织病理也可表现为IgG4 +浆细胞浸润,临床医生要注意鉴别,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甚至重复多次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超声评分系统在IgG4相关涎腺炎评估中的应用
    宁晓然,王子乔,张珊珊,张霞,唐素玫,刘燕鹰
    2019, (6):  1032-103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 (95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涎腺超声在IgG4相关涎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48例IgG4相关涎腺炎患者及年龄、病程相匹配的5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分别应用评价双侧腮腺和颌下腺超声的16分和48分评分系统评估IgG4相关涎腺炎患者的唾液腺超声改变,及其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区别。分析IgG4相关涎腺炎患者的超声评分与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gG4相关涎腺炎组和干燥综合征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9.23岁和50.44岁。IgG4相关涎腺炎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均升高,平均(9.60±6.43) g/L,血清IgE中位数为251.5(123.4~543.6) IU/mL。在16分评分系统中,IgG4相关涎腺炎和干燥综合征患者颌下腺超声评分分别为6.0(6.0~8.0)、 4.0(2.0~8.0), 4个腺体评分总和分别为10.0(8.0~14.0)、8.0(4.0~12.0);在48分评分系统中,IgG4相关涎腺炎和干燥综合征患者颌下腺超声评分分别为18.0(14.5~20.0)、11.0(7.0~14.0),4个腺体评分总和分别为26.0(18.5~34.0)、21.5(15.0~26.3);提示在16分和48分评分系统中,IgG4相关涎腺炎的颌下腺评分和4个腺体评分总和均高于干燥综合征组。同时,在48分评分系统中,4个腺体评分总和与血清IgG4水平呈正相关;在16分评分系统中,4个腺体评分总和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应用半定量评分系统可以评估并客观量化地反映唾液腺病变,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或组织病理学表现,可以辅助IgG4相关涎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初步评价疾病的活动度。

    甲基丁香酚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水通道蛋白5的影响
    武楠,张秀丽,候赟,林丽星,张小兵
    2019, (6):  1036-104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 (373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甲基丁香酚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5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Wistar 大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对照组,布地奈德阳性对照组,甲基丁香酚80 mg/kg组、40 mg/kg组、20 mg/kg组及10 mg/kg组,每组1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经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蓖麻油、布地奈德及对应剂量甲基丁香酚干预,于给药1、2、4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鼻黏膜AQP5的分布,Western blotting比较各组鼻黏膜中AQP5的表达,Real-time PCR比较AQP5 mRNA的表达。结果 AQP5主要位于鼻黏膜腺上皮及导管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AR模型对照组大鼠鼻黏膜的AQP5及AQP5 mRNA均较正常对照组表达减少(P<0.05)。各给药组大鼠鼻黏膜AQP5及AQP5 mRNA均较AR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高。药物干预1、2、4周,布地奈德阳性对照组AQP5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与AR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布地奈德阳性对照组的AQP5 mRNA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及AR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2周后,甲基丁香酚各剂量组AQP5的表达即与布地奈德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 20 mg/kg组的AQP5 mRN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基丁香酚可能通过上调AQP5的表达减轻鼻黏膜腺体水肿程度、减少腺体分泌,从而缓解变应性鼻炎鼻痒、喷嚏及流涕等症状。

    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病原菌培养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崔云鹏,米川,王冰,潘元星,林云飞,施学东
    2019, (6):  1042-104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 (86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因素对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病原菌培养结果的影响,寻找临床可控因素,提高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共40例,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培养阴性组和培养阳性组,分析临床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结果 培养阳性的患者24例(60.00%),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17例(68.00%)。对非可控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易感因素、脊柱外感染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病程、脊柱受累部位、体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以及硬膜外脓肿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阳性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Z=-2.269, P=0.02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Z=-2.058, P=0.040)、椎旁脓肿发生率[P a(Pearson Chi-square)=5.625,P=0.018]高于培养阴性组患者。对可控因素分析显示,培养前2周内应用抗生素(P=0.058, OR=4.030, 95%CI: 0.956~16.993)、组织匀浆(P=0.014, OR=0.171, 95%CI: 0.042~0.695)是影响培养结果的关键因素,不同术式对病原菌培养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R、CRP水平高,合并椎旁脓肿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高。培养前2周内应用抗生素的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低,组织匀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尤其适用于ESR、CRP水平低,无椎旁脓肿且培养前2周内应用抗生素的患者。

    男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尿动力学分型及临床疗效随访
    王涛,许克新,张维宇,胡浩,张晓威,王焕瑞,刘献辉,陈京文,张晓鹏
    2019, (6):  1048-105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 (87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介绍男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尿动学分型并探究其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诊断为OAB并且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的男性患者共126例,根据患者的主诉(是否可感知尿急)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是否有逼尿肌过度活动和终止不自主收缩的能力)将膀胱过度活动症分为四型,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伴随疾病情况、治疗前后的OAB症状评分表(OAB symptom score,OABSS)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根据分型方法,Ⅰ型32例(25.40%),Ⅱ型27例(21.43%),Ⅲ型59例(46.83%),Ⅳ型8例(6.35%),四型患者的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型患者的年龄、体质量、伴随疾病数目显著大于其余三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患者的年龄、体质量、伴随疾病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型患者治疗前后OABSS和IPSS量表差值显著小于其余三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患者治疗前后OABSS和IPSS量表差值显著大于其余三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和Ⅱ型患者治疗前后OABSS和IPSS量表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四型男性OAB患者中,Ⅲ型治疗效果最好,Ⅳ型治疗效果最差,此分型方法对男性OAB的个体化诊疗以及指导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原发性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疗效随访及其发病机制
    张晓鹏,张维宇,霍飞,胡浩,王起,许克新
    2019, (6):  1052-105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3    
    摘要 ( )   HTML ( )   PDF (420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neck, TURBN)对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疗效,研究原发性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因排尿困难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最终诊断为膀胱出口梗阻的40位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膀胱出口梗阻定义为在排除神经源性疾病的前提下,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最大逼尿肌压大于25 cmH2O(1 cmH2O=0.098 kPa), 同时最大尿流率小于12 mL/s,通过膀胱镜检查最终确认诊断。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排尿期症状、储尿期症状、主观感觉进行问卷调查评分,观察相关的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评估测定女性膀胱颈的组织中性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 TURBN术后患者的储尿期症状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以及总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01)。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膀胱过度活动,4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血尿,1例患者术后留置膀胱造瘘。有2例术前有充溢性尿失禁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3例术前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6例术前伴有肾积水的患者术后积水情况得到改善。患者对于手术的主观满意率为77.5% (31/40)。ER、PR、AR在正常膀胱颈和原发性膀胱出口梗阻(primary bladder neck obstruction, PBNO)患者组织中均有表达。PBNO的膀胱颈组织中,PR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重度的PBNO患者3种性激素受体的阳性率与轻度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对于治疗原发性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有效,并发症相对较少。孕激素受体可能与女性PBNO的发生相关。

    术前贫血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影响: 单中心686例患者回顾性研究
    关豹,翁迈,凡航,彭鼎,方冬,熊耕砚,李学松,周利群
    2019, (6):  1056-106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12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686例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临床随访数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均在入院第1天,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贫血分类标准(男性血红蛋白<130 g/L,女性血红蛋白<120 g/L), 将患者分为贫血和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两组,并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6例患者中,女性383(55.8%, 383/686)例,男性303(44.2%,303/686)例,中位年龄为68岁(四分位距:60~74岁), 术前贫血患者320例(46.6%,320/686)。术前贫血和患者性别(P = 0.002)、年龄(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26)、肿瘤分级(P = 0.018)、伴随原位癌(P = 0.038)、肿瘤组织坏死(P = 0.007)和肾功能状态(P < 0.001)显著相关。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四分位距:31~75个月), 随访期间共有160例(23.3%,160/686)患者死亡,其中141例(20.6%,141/686)死于肿瘤,19(2.7%,19/686)例死于其他疾病或意外。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贫血是患者总生存(P<0.001,HR = 1.861)和肿瘤特异性生存(P = 0.003,HR = 1.68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贫血是UTUC患者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新生儿先天性肾脏和泌尿道畸形的超声筛查及随访
    李宁宁,季丽娜,晁爽,袁珂,孟洪,黄振宇,张华斌
    2019, (6):  1062-106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5    
    摘要 ( )   HTML ( )   PDF (86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肾脏和泌尿道畸形(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CAKUT)的发病情况,评价出生后早期行泌尿系超声筛查的价值。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出生和就诊的新生儿行泌尿系超声筛查并随访,同时对母孕产期资料进行分析,筛选与CAKUT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本次筛查的2 655例新生儿中,CAKUT阳性82例(男60例,女22例),阳性率为3.1%(82/2 655), 其中肾积水66例,重复肾6例,多发性肾囊肿2例,肾囊性发育不良2例,髓质海绵肾1例,小肾脏3例,孤立肾1例,马蹄肾1例。(2)66例肾积水患儿中有4例失访;8例目前随访尚不足6个月,肾积水无明显变化,继续随访观察中;54例完成随访1年,1年内恢复正常32例,减轻3例,加重7例,无变化12例,其中1例因反复泌感、肾功能下降接受手术治疗。(3)CAKUT高危因素以孕晚期胎儿泌尿系超声异常最多,胎儿泌尿系超声异常的高危新生儿有44例,生后筛查发现CAKUT病例35例,发生率为79.5%(35/44)。(4)本次筛查的2 655例新生儿中,有2 611例新生儿产前泌尿系超声检查是正常的,这些产前泌尿系超声检查正常的新生儿中,有47例出生后泌尿系B超筛查符合CAKUT诊断,发生率为1.8%(47/2 611)。结论 新生儿最常见的CAKUT为肾积水,多数预后良好,但应定期随访;对新生儿尤其是母孕期胎儿泌尿系超声异常的高危新生儿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对于早期发现CA KUT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7版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应用价值探索
    付鹏,陈文,崔立刚,葛辉玉,王淑敏
    2019, (6):  1067-107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6    
    摘要 ( )   HTML ( )   PDF (123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应用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发布的甲状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 对甲状腺进行危险分层的价值,并依据结果提出优化分类的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2017版ACR TI-RADS评估的342例影像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结节,将评分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不同分值区间恶性结节的比例,并分别对最大径>1 cm及最大径≤1 cm的结节使用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利用该评分系统对结节进行危险分层,全部结节、最大径>1 cm的结节、最大径≤1 cm的结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0.936、0.717。随着评分值的增加,良性结节比例逐渐下降,恶性结节所占比例逐渐增长,评分值4~6分区间恶性结节比例增长明显,以评分值为3的恶性结节比例为基准,4、5、6分结节恶性结节分别增长1.6倍、3.8倍、5.3倍,6~8分区间恶性结节稳定在81%~84%,而9分及以上恶性结节比例稳定在93%~94%,依据恶性结节的比例分布特点调整分类,TI-RADS 1类、TI-RADS 2类、TI-RADS 3类仍然分别对应0分、2分、3分,TI-RADS 4类细分为TI-RADS 4a类、TI-RADS 4b类、TI-RADS 4c类,分别对应4分、5分、6~8分,而≥9分的结节划分为TI-RADS 5类。结论 2017版ACR TI-RADS对最大径>1 cm的甲状腺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对最大径≤1 cm的结节诊断价值欠佳。根据不同评分值区间恶性结节比例的分布特点,适当调整分类将能更详细、准确地预测结节的恶性风险。

    18F-FDG PET/CT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张旭初,张建华,王荣福,范岩,付占立,闫平,赵光宇,白艳霞
    2019, (6):  1071-107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7    
    摘要 ( )   HTML ( )   PDF (469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在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探测及提示复发和转移灶中的应用。方法 对55例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患者进行 18F-FDG PET/CT显像及肿瘤标志物筛查,并与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F-FDG PET/CT对于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灶的诊断效能为:灵敏度95.74%(45/47),特异性75.00%(6/8),阳性预测值95.74%(45/47),阴性预测值75.00%(6/8),准确率92.73%(51/55),其中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CEA组、CA19-9组、CA24-2组及肿瘤标记物联合组灵敏度分别为68.09%(32/47)、28.57%(12/42)、40.00%(16/40)及74.47%(35/47),特异性为50.00%(4/8)、66.67%(4/6)、71.73%(5/7)及50.00%(4/8),阳性预测值为88.89%(32/36)、85.71%(12/14)、88.89%(16/18)及89.74%(35/39),阴性预测值为26.67%(4/19)、11.42%(4/34)、17.24%(5/29)及25.00%(4/16),准确率为65.45%(36/55)、32.65%(16/49)、44.68%(21/47)及70.91%(39/55)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结直肠癌术后中分化腺癌患者复发及转移灶的探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各项肿瘤标志物对病灶转移及复发均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更准确。

    化疗后结直肠癌转移瘤钙化CT影像学表现与化疗反应之间的关系
    张菁,周裕文,邱萌,杨岚清,伍兵
    2019, (6):  1078-108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8    
    摘要 ( )   HTML ( )   PDF (350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转移灶在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化疗后钙化的CT特征与其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过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化疗且有完整资料的转移性结直肠癌钙化患者。两位影像科医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钙化的发生、钙化特征,以及治疗疗效评价进行独立评估。参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 对患者的最佳疗效评价进行记录:(1)将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归为治疗有反应组,将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归为治疗无反应组;(2)对于疗效评价为SD的患者,由于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较长的患者可以认为能从治疗中获益,因此根据PFS长短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组,将PFS大于治疗有反应组中位PFS的患者与疗效评价为CR或PR的患者归为治疗获益组,余者归为治疗未获益组。对比分析患者转移瘤钙化的不同影像学特征(钙化形态、最大钙化密度、钙化密度-时间增长斜率)的差异。结果 在所有符合要求的111名患者中,出现肿瘤钙化的患者总计27例,共涉及30个部位,其中肝脏转移灶钙化患者19个(63.3%),淋巴结转移8个(26.7%),肺转移2个(6.7%),皮下转移1个(3.3%)。治疗有反应组12例,治疗无反应组15例;治疗获益组13例,治疗无获益组14例。治疗有反应组对比无反应组有较高的钙化密度-时间增长斜率,治疗获益组表现为钙化灶数量增加的比例(61.5%)较治疗无获益组(14.3%)高(P=0.018),最大钙化密度在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转移瘤钙化灶均为无定形钙化,呈中心性钙化(占36.8%)、偏心性钙化(占36.8%)以及花环状钙化(占15.8%)和弥漫性钙化(占10.6%)。淋巴结转移灶可呈弥漫型(占75.0%), 以及曲线或壳状钙化(占25.0%),在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接受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发生钙化的患者中,密度增长快、钙化数量的增加可能成为治疗疗效有效的影像学特征,最大钙化密度和钙化形态与疗效无明显关系。

    亚洲骨质疏松筛查工具在健康体检中的筛查准确性评价及适宜切点研究
    王鹏,吴华,车颖,范东伟,刘珏,陶立元
    2019, (6):  1085-109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19    
    摘要 ( )   HTML ( )   PDF (91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亚洲骨质疏松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 OSTA)在中国健康体检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探索适宜中国健康体检人群的最佳切点值。方法 选取2013—2016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骨密度筛查的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结果T值≤-2.5者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分析OSTA在不同切点时的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不同切点时OSTA的筛查准确性,寻找适宜的切点值。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5 833名,平均年龄(48.3±17.5)岁,其中女性2 594人(占44.5%)。QUS检测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患者403人(占总人群6.9%),女性患者343人(占女性人群13.22%)。在全年龄组人群中,OSTA国际常规切点值(≤-1)筛查骨质疏松的AUC为0.815(95%CI:0.804~0.825),女性人群筛查准确性(AUC=0.837,95%CI:0.823~0.851)优于男性人群(AUC=0.767,95%CI:0.752~0.781;P<0.05)。在全年龄组人群中以OSTA≤0为筛查切点值筛查骨质疏松的AUC为0.842(95%CI:0.832~0.851),准确性优于以-1为切点值(P<0.01),净重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提高5.5%。40~65岁人群中,以OSTA≤0为筛查切点值时,筛查准确性较-1时提高明显(NRI=19.5%,P=0.003)。结论 OSTA筛查工具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具有较好的骨质疏松筛查价值,且女性人群的筛查准确性优于男性,适度提高OSTA的筛查切点值能够在全年龄组人群和40~65岁年龄组人群中有更好的筛查获益。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7例
    马义祥,刘敬伟,齐康,张继新,林钢,刘海波,商学谦,李简
    2019, (6):  1091-109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0    
    摘要 ( )   HTML ( )   PDF (284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胸部CT显示前纵隔肿物,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水平均明显升高。5例术前接受穿刺活检,诊断为卵黄囊瘤,接受含铂双药或三药方案化疗后行肿瘤扩大切除,其中4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另2例患者术前未接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卵黄囊瘤,并接受含铂方案化疗。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肺炎和1例肺不张)。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4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经合理诊治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震颤分析用于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刘小璇,张朔,刘娜,孙阿萍,张英爽,樊东升
    2019, (6):  1096-110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1    
    摘要 ( )   HTML ( )   PDF (150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震颤分析在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早期识别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对象为年龄>45岁、病程小于3年、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单侧肢体震颤患者,记录流行病学资料、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评分、非运动症状量表评分等。对所有患者进行震颤分析和中脑超声检查,按照震颤分析是否符合典型帕金森病的表现将患者分为三组:单侧震颤,震颤分析符合典型帕金森病表现,对侧无特异性表现(25例);单侧震颤,震颤分析双侧均符合典型帕金森病表现(15例);单侧震颤,震颤分析不符合典型帕金森病表现(30 例)。每半年或一年进行电话随访或面访,直到患者确定诊断。结果 三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分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oehn-Yahr(H-Y)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评分的平均值三组分别为18.23、18.79和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运动症状量表评分的平均值三组分别为15.81、17.07和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脑超声检查的阳性率三组分别为48.0%、60.0%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经过3年的随访,本组70例患者中有35例(50%)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19例(27.1%)为特发性震颤,7例(10%)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在进行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方面,震颤分析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68.6%,中脑超声灵敏度为65.7%,特异度为62.9%,两种检查方法具有一致性(Kappa=0.568)和差异性(P=0.031)。结论 震颤分析可以较为敏感和优越地识别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但同时应注意结合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和中脑超声检查。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非选择性病例的外科临床结果
    高卿,陈彧,刘刚,陈生龙,董穗欣
    2019, (6):  1103-110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2    
    摘要 ( )   HTML ( )   PDF (692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预后与外科治疗结果,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与时机。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非选择性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病例23例,其中男性12例(52.2%),女性11例(47.8%),平均年龄(64.26±11.09)岁;接受手术18例,未行手术治疗5例。总结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穿孔发生到手术平均时间为(19.39±13.67) d,其中穿孔1周内手术的共6例(33.3%), 2~4周内手术的共6例(33.3%), 4周以上手术的共6例(33.3%)。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急诊手术11例(61.1%), 择期手术7例(38.9%)。5例患者(27.8%)采用将室间隔穿孔用补片隔绝于左心室腔外,13例患者(72.2%)采用直接扩大补片修补穿孔。18例手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2例(66.7%)。所有手术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7例(38.9%),相较于生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穿孔发生更早[(1.83±0.75) d vs.(5.22±4.66) d,P=0.019],有更高的急诊手术率(100.0% vs. 36.4%,P=0.009)和更低的同期旁路移植手术率(28.6% vs. 90.1%,P=0.008)。术后随访中位时间2年(3个月~10年),2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分别于术后2个月死亡,长期院外存活9例(50.0%)。未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中, 2例在等待手术期间死亡,3例拒绝手术的患者均在出院后1周内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有效治疗方式;最佳的手术时机需通过实时的评估与监测,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决定;术中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室间隔穿孔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比较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及山东蜂胶乙醇提取物对牙髓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石冰清,袁晓静,赵玉鸣
    2019, (6):  1108-111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04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与山东蜂胶乙醇提取物对牙髓成纤维细胞活性、矿化和趋化能力以及抗炎效应的影响。方法 利用CCK-8法检测山东蜂胶提取物和MTA浸出液作用牙髓成纤维细胞1、5、7、9 d时的细胞毒性,各组同时作用15 h,Transwell法检测不同组的迁移细胞数目。矿化诱导21 d后,各组进行茜素红染色比较诱导硬组织沉积能力。按照1 mg/L浓度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加入两种材料后刺激细胞3 h,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三种炎症因子的表达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分析(P<0.05)。结果 蜂胶的细胞毒性大于MTA,蜂胶组迁移细胞数目(26.67±2.52)明显少于对照组(61.33±4.93)及MTA组(80.00±2.65),茜素红染色显示蜂胶组相较MTA组的钙沉积更多。LPS刺激细胞3 h后,蜂胶相比MTA可以显著降低IL-1β和IL-6的表达量。结论 山东蜂胶相比MTA对牙髓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对细胞迁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蜂胶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及诱导牙髓细胞成牙本质分化的能力,经处理后有望应用于感染牙髓的活髓保存治疗。

    绝经期妇女牙周状况与骨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朱洁,李建红,袁婷婷,和璐,梁宇红
    2019, (6):  1115-111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4    
    摘要 ( )   HTML ( )   PDF (88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查绝经期妇女的牙周状况、颏孔处皮质骨厚度以及全身骨密度的情况,探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报名招募的方式,选择2017年3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报名的符合条件的50~65岁绝经期妇女98名纳入研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绝经时间、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等。检查并记录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探诊后出血百分比等反映牙周状况的指标;拍摄曲面断层片并在曲断图像中测量下颌骨下缘颏孔处对应的皮质骨厚度。检查者和测量者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左侧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按照T值(测得的骨质密度与年轻白人女性的平均峰值骨量的标准差)分为骨质疏松组(T值<-2.5)和非骨质疏松组(T值≥-2.5),比较两组间的牙周指标和曲面断层片中测量的颏孔处皮质骨厚度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98名受试者中,共检查出骨质疏松者47例,所占比例为47.96%。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间的年龄和绝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更大[(59.64±4.58) 岁 vs. (56.94 ± 4.26) 岁,P<0.05]、绝经时间更长[(10.17± 5.37) 年 vs. (6.02 ±4.48) 年,P<0.05];绝经年龄和体重指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探诊后出血阳性比例分别为21.43%±17.09%(非骨质疏松组)和29.43%±21.12%(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而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等牙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孔处的皮质骨厚度随着全身骨质密度减低而减少,均值分别为(4.25±0.77) mm(非骨质疏松组)和(3.61±1.04) mm(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绝经期妇女的牙周状况与全身骨质密度间无相关性,但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的颏孔处的皮质骨厚度与全身骨密度相关,这提示可利用颌面部影像显示的颌骨皮质骨厚度来推断全身骨密度的可能性。

    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变化的定量分析
    罗强,丁茜,张磊,谢秋菲
    2019, (6):  1119-112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5    
    摘要 ( )   HTML ( )   PDF (272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力与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精确咬合设计、调整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后牙区缺牙并行种植单冠或固定桥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采用咬合纸和T-Scan Ⅲ ?(Tekscan,South Boston,USA)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全牙列咬合接触情况,分别记录每个时间点对照牙、近中邻牙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分析局部咬合接触和咬合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共收集33例患者(男性16人,女性17人,年龄24~72岁)、37颗种植修复体,修复体戴用3~12个月(平均8.3个月)。2周到3个月,种植修复体达到咬合接触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Wilcoxon检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力百分比显著增大(P<0.05,Wilcoxon检验);3~6个月、6~12个月期间,咬合力百分比和咬合接触时间变化均不明显。2周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显著低于对照牙(P<0.01),而戴用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对照牙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咬合接触和咬合接触时间延迟的后牙种植修复体,在修复后3个月咬合接触强度会明显增加,临床上种植修复后3个月复查时应重点关注咬合情况。

    利用近场微波系统检测不同方法干燥根管的效果
    王佳莎,王培育,梁宇红
    2019, (6):  1124-112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6    
    摘要 ( )   HTML ( )   PDF (264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近场微波检测系统,并评价其测量含水量的准确性,观察不同方法干燥根管的效果。方法 构建近场微波反射检测系统,检测Eppendorf管中、离体牙根管内已知定量的蒸馏水并记录微波反射系数,评价近场微波系统测量含水量的准确性。将12颗牙根发育完全、根管弯曲度小于10°的单根管下颌前磨牙截冠后保留14 mm牙根,机械预备至F3后烘干,向根管内注入10 μL蒸馏水,按照不同干燥方法分为4组(n=12),采用近场微波系统检测烘干后和干燥完成后含水量的变化,评价其干燥效果:(1)阴性对照组,根管内注入10 μL蒸馏水,不采用任何干燥方法;(2)纸尖干燥实验组,用4根 #60纸尖依次插入根管中上1/3至有阻力,再用#40纸尖插入根管内至工作长度,重复至立体显微镜下纸尖尖端无水痕视为干燥完成;(3)95%(体积分数)乙醇干燥实验组,使用纸尖干燥根管(干燥方法同纸尖实验组)后,向根管内注入10 μL 95%乙醇,静置10 s后,再用纸尖干燥;(4)70%(体积分数)异丙醇干燥实验组,使用纸尖干燥根管(干燥方法同纸尖实验组)后,向根管内注入10 μL 70%异丙醇,静置10 s后,再用纸尖干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比较近场微波法和物理测量法检测含水量的相关性,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方法干燥根管的差异,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Eppendorf管及离体根管内含水量的近场微波反射系数和含水量的物理测量值呈线性关系,R 2分别为0.991和0.970。不同干燥方法的实验组之间的微波反射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纸尖干燥后根管内残余的含水量最多,微波反射系数最大,为 0.023。70%异丙醇进行根管干燥,残余的含水量最少,微波反射系数为0.006,干燥效果最佳。结论 近场微波系统可以用来检测根管内含水量的变化,70%异丙醇干燥根管的效果优于95%乙醇和纸尖干燥法。

    个性化根形种植体的螺纹形态对周围牙槽骨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林春平,卢松鹤,朱浚鑫,胡洪成,岳兆国,唐志辉
    2019, (6):  1130-113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7    
    摘要 ( )   HTML ( )   PDF (352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个性化根形种植体的螺纹形态设计对周围牙槽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通过逆向建模技术建立带有矩形、V形、支撑形、反支撑形螺纹和不带螺纹的一段式个性化根形牙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加载与种植体长轴呈45°角及0°角的100 N的力,导入Ansys 16软件计算不同螺纹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von Mises应力分布的情况。结果 倾斜45°角加载时,皮质骨内应力主要集中于种植体颈部周缘及螺纹顶端,松质骨内应力主要分布于种植体唇侧颈部、螺纹顶端和植体根尖部。垂直(0°角)加载时,皮质骨内应力主要集中于种植体颈部处,松质骨内应力主要分布于根尖部以及唇侧根下部。加载时,螺纹组相对无螺纹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各螺纹组间无明显差别。松质骨内各螺纹植体应力主要集中在螺纹顶端处,根尖处的应力集中较少。与矩形螺纹相比,V形、支撑形和反支撑形种植体在松质骨内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结论 螺纹设计可以优化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和松质骨内的应力分布,减小皮质骨内的应力集中,V形、支撑形、反支撑形相比矩形螺纹设计,应力分布更加均匀。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
    孙崇珂,张建运,孙志鹏,傅开元,赵燕平,张祖燕,马绪臣
    2019, (6):  1138-114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8    
    摘要 ( )   HTML ( )   PDF (1300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2000年7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分析各类型成釉细胞瘤的构成比和一般特征。选取具有完整病历和影像资料的DA病例28例、实性多囊型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连续病例各50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关键影像特征,包括边界、周围骨质、三维形态、内部结构、牙和牙周膜情况、密质骨等,并比较病变的CT值。结果 1 269例颌骨成釉细胞瘤中DA构成比为3.9%,上颌发病率达46.0%,好发于前牙区(62.0%)和前磨牙区(30.0%)。DA在CT中多表现为边界呈扇贝样,内部含有骨化结构的实性肿物。肿瘤平均高度与长轴径比值为0.76,平均颊舌径与长轴径比值为0.63,大于其他两类成釉细胞瘤。根据成骨密度特点,DA可见3种类型:成骨致密型(Ⅰ型)、蜂窝/皂泡型(Ⅱ型)和成骨稀疏型(Ⅲ型);Ⅰ~Ⅲ型CT值分别为:(488.8±164.0) HU、(171.7±102.8) HU和(42.1±8.8) HU,均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成釉细胞瘤。结论 DA在CT中表现为内部含不同程度骨化的实性病变,对于影像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北京某社区35岁以上居民吸烟与牙周健康状况关系的调查
    杨一帆,栾庆先
    2019, (6):  1144-114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29    
    摘要 ( )   HTML ( )   PDF (86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北京某社区人群中调查吸烟对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牙周组织健康状况通过自觉症状和临床指标来评价。对北京某社区35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一般情况、吸烟情况及刷牙出血等牙周自我评价),记录其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临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数及缺牙数,最终974名个体纳入统计分析。按吸烟与否分组,对牙周自我评价及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吸烟者主述刷牙出血与非吸烟者相比显著减少,而自觉牙齿松动则显著增多(P<0.05);吸烟者与非吸烟者自觉牙龈肿胀与口腔异味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得到吸烟者中有刷牙出血的为非吸烟者的0.565倍,自觉牙齿松动为非吸烟者的1.572倍,PD均值大于3 mm,AL均值大于3 mm及缺牙数大于8颗的风险分别为非吸烟者的2.129倍、1.698倍和1.933倍(P<0.05)。结论 北京该社区人群中,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比虽然自觉刷牙出血更少,但BI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者自觉牙齿松动更多,临床检查中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牙周组织破坏更加严重

    技术方法
    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
    何姣,袁戈恒,张俊清,郭晓蕙
    2019, (6):  1150-115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0    
    摘要 ( )   HTML ( )   PDF (177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建立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大鼠模型。方法 26只雄性SD大鼠经过适应性喂养1周后,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22)。模型组给予D12451高糖高脂饲料(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占比35%,脂肪的热量占比45%)喂养6周诱导胰岛素抵抗,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随后模型组按体质量给予35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缓冲液腹腔注射诱导胰腺特异性损伤,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缓冲液,48 h后测定模型组大鼠的随机血糖,大于16.7 mmol/L即认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造模成功。评价T2DM大鼠的一般特征,包括体质量、空腹血糖、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定期监测其热痛阈的变化,判断早期DPN出现的时间,最后测定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率。结果 模型组大鼠经过高糖高脂饮食喂养6周联合STZ腹腔注射后,T2DM造模成功。T2DM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0.001),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均明显受损(分别为P<0.001,P=0.002)。模型建立成功后第17天,T2DM组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明显的热痛觉过敏(P=0.004),两组的坐骨神经传导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结论 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大鼠6周联合35 mg/kg的STZ腹腔注射可成功诱导T2DM模型,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缺乏,此模型在第17天左右出现早期DPN,其中小纤维的损害早于大纤维。

    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的腔内治疗:13例报道
    马凯,曲星珂,许清泉,熊六林,叶雄俊,安立哲,陈伟男,黄晓波
    2019, (6):  1155-115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1    
    摘要 ( )   HTML ( )   PDF (84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用腔内技术处理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口(ureterovesical junction, UVJ)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7月因肾移植术后移植肾UVJ狭窄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13例患者,共完成15次手术(其中2例患者分别接受2次腔内治疗),通过分期或同期行肾造瘘术,再以软输尿管镜顺行探查输尿管腔处理狭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肌酐变化水平、术后并发症、远期再狭窄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5.0岁(34~57岁),均通过B超、CT、磁共振水成像或肾造瘘后顺行造影明确诊断。4例患者为早期狭窄,其余9例均为术后远期狭窄。15例次手术中,14例次成功解除梗阻,失败1例次。早期8例次患者行一期肾造瘘、二期处理狭窄,后期7例次患者在肾造瘘同时处理狭窄,两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4 min、68.9 min,即刻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7.5%、100.0%。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6 g/L,肌酐均能在短期内恢复至积水出现前水平,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发热、严重血尿、漏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2.8 d。术后仅3例患者在拔除支架管后随访期间无复发,随访时间分别为9、17及82个月,远期再狭窄发生率为76.92%(10/13)。结论 运用腔内技术处理移植肾UVJ狭窄取得较好的效果,安全性较高,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需要特别注意。

    低功率钬激光“七步两叶法”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刘可,张帆,肖春雷,夏海缀,郝一昌,毕海,赵磊,刘余庆,卢剑,马潞林
    2019, (6):  1159-116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2    
    摘要 ( )   HTML ( )   PDF (345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低功率钬激光“七步两叶法”行前列腺剜除术的可行性,介绍“七步两叶法”的具体步骤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间90例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的患者资料,按手术使用钬激光设备不同分为两组,高功率组32例,手术使用高功率钬激光,功率设置为90 W;低功率组58例,手术使用低功率钬激光,功率设置为40 W。手术方法前者采用“三叶法”,即先在5、7点纵行切开腺体至包膜,然后完整剥离中叶,再在12点纵行切开至包膜,先后剥离左右叶,最后离断尖部连接腺体的黏膜,使左右叶腺体完全游离;后者则采用“七步两叶法”,其具体步骤包括:(1)在精阜两侧5、7点找到正确的包膜平面;(2)于精阜近端横行切开使两侧包膜平面相连;(3)向膀胱颈方向扇形剥离腺体与背侧包膜;(4)于尖部5、7点逆行向膀胱颈部分割中叶与左、右叶;(5)完全剥离中叶;(6)于前列腺尖部环行切断尿路黏膜;(7)分别从尖部两侧向腹侧及膀胱颈方向剥离左、右叶并最终于12点汇合使两侧叶完整剥离。结果 高功率组与低功率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6.25±5.37)岁和(68.00±5.18)岁;体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4.13±4.06) kg/m 2和(24.57±3.50) kg/m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平均值分别为(3.23±2.47) μg/L和(6.00±6.09) μg/L;B超测量前列腺体积平均值分别为(49.03±20.63) mL和(67.55±36.97) 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数据,包括手术时间、剜除效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术后血钠、血钾变化程度、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功率组1例术中中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低功率组1例术中输血。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两组均无明显尿失禁,射精功能障碍高功率组3例,低功率组1例。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高功率组2例术后活动性出血 (Clavien Ⅱ 及 Clavien Ⅲb);低功率组2例术后发热超过38 ℃ (Clavien Ⅰ), 1例拔尿管后排尿困难 (Clavien Ⅰ)。结论 采用低功率钬激光及“七步两叶法”可安全开展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并取得与高功率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相似的疗效。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椎管内转移1例
    林国中,王振宇,刘彬,杨邵敏
    2019, (6):  1165-116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3    
    摘要 ( )   HTML ( )   PDF (823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收治1例颈椎管内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转移病例,回顾其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化疗及预后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预后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本例患者病情发展快,原发病灶为无痛性包块,1年余出现椎管内转移,有明显的疼痛。给予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Myogenin(+)、MyoD1(+)。FOXO1基因FISH检测阳性,>50%的细胞核显示红绿信号分离,且红绿信号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信号点的直径,支持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全切椎管内肿瘤并术后化疗,但肿瘤药物反应差,病情进展快,迅速出现椎管内播散转移。ARMS少见,侵袭性强,预后不佳,硬膜下转移罕见,临床医生要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分型,才能有效指导治疗。

    病例报告
    磷酸盐尿性间叶瘤继发低磷骨软化症1例
    魏慧,刘蕊,王占辉,姚中强
    2019, (6):  1169-117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4    
    摘要 ( )   HTML ( )   PDF (394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皮肌炎合并IgA血管炎1例
    徐婧,徐静,李鹤,唐杰,舒建龙,张婧,石连杰,李胜光
    2019, (6):  1173-117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5    
    摘要 ( )   HTML ( )   PDF (748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自发性肾上腺出血1例
    王玉华,张国华,张令令,罗俊丽,高兰
    2019, (6):  1178-118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6    
    摘要 ( )   HTML ( )   PDF (251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段姣妞,杜伟,侯睿宏,许珂,张改连,张莉芸
    2019, (6):  1182-118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9.06.037    
    摘要 ( )   HTML ( )   PDF (415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