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院士论坛
    泌尿外科发展战略构想
    郭应禄
    2010, (4):  363-365.      
    摘要 ( )   PDF (7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专家笔谈
    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
    蔡志明
    2010, (4):  366-368.      
    摘要 ( )   PDF (5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上尿路结石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王晓峰, 杨波
    2010, (4):  369-373.      
    摘要 ( )   PDF (8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整合素连接激酶对裸鼠前列腺癌的影响
    李清, 徐涛, 何培英, 郝一昌, 王晓峰
    2010, (4):  374-380.       PMID: 20721246
    摘要 ( )   PDF (37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应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特异siRNA敲除ILK基因对人DU145细胞系裸鼠原位前列腺癌生长及进展的影响。方法:将合成的ILK特异siRNA转染人DU145细胞系,应用逆转录PCR检测ILK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LK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敲除ILK基因后对人DU145细胞的黏附、侵袭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分别将ILK siRNA和对照DU145细胞注入裸鼠皮下,每5天1次,连续4周,检测裸鼠前列腺癌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凋亡及增殖状态来观察ILK对前列腺癌生长的影响。结果:siRNA显著降低了ILK基因的表达,ILK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别被抑制87%与8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U145黏附力及侵袭力显著下降,实验组细胞骨架结构破坏明显。裸鼠种植DU145细胞后5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在裸鼠种植部位形成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18.1±1.3) mm3 vs (157.6±9.7) mm3,P<0.01)],分化程度变好[Gleason评分(5.8±0.2) vs ( 8.8±0.3),P<0.05],凋亡指数增加[(64.75±5.87) vs (38.57±3.45),P<0.01],增殖指数减小[(42.75±4.76) vs (88.57±7.57),P<0.01]。结论:动物实验表明,特异性的抑制ILK能抑制人DU145细胞的黏附及其侵袭能力,破坏DU145细胞骨架的形成,诱导前列腺肿瘤细胞的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及进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性
    穆大为, 周利群, 丁义, 何志嵩, 王莹, 何群, 杨新宇
    2010, (4):  381-385.       PMID: 20721247
    摘要 ( )   PDF (8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在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检测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评估FISH在诊断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作用。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取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尿液,应用荧光标记的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p16位点探针,在尿液标本中的脱落细胞上进行FISH检测,建立正常人群的阈值。其后顺序留取63例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和对照组69例良性疾病患者的尿液,同期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FISH检测。与病理结果比照后,比较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检测结果,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分析。结果:3、7和17号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及p16位点异常的正常阈值分别为1.7%、2.4%、1.0%和1.3%。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总的敏感性分别为84.1%(53/63)和41.3%(26/63)。FISH对于PTa与PT1期、PT 2-4期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71.4%(20/28)和94.3%(33/35),尿脱落细胞学对于PTa与PT1期、PT 2-4期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35.7%(10/28)和45.7%(16/35);对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FISH和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0.0%(20/25)和44.0%(11/25),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分别为86.8%(33/38)和39.5%(15/38)。FISH和脱落细胞学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91.3%(63/69)和94.2%(65/69)。结论:FISH检测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检查,而两者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技术能明显改进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和低级别病变,可以成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新的无创诊断方法。

    CMTM5通过下调HER2抑制前列腺癌的肿瘤行为
    徐涛, 李晶, 萧云备, 刘振华, 李清, 王晓峰
    2010, (4):  386-390.       PMID: 20721248
    摘要 ( )   PDF (43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CMTM5是一种在多种肿瘤中发生下调的抑癌分子,有可能影响跨膜信号转导。现有的临床试验证实,与其他上皮来源、具有HER2基因表达的肿瘤不同,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治疗在前列腺癌中并不奏效,提示前列腺肿瘤中HER2可能有其他的促癌机制。本文的目的在于观察CMTM5与HER2在促进前列腺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存在的联系,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通过芯片技术观察了不同分级肿瘤的HER2及CMTM5的表达水平。比较转染了CMTM5-v1之后前列腺癌细胞系PC3中HER2水平的变化以分析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结果:随着肿瘤分级升高,HER2水平升高而CMTM5水平降低。PC3细胞系中CMTM5过表达可以降低HER2的蛋白水平进而减少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的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分裂。结论:前列腺癌中,HER2很有可能不是通过EGFR发挥促癌作用,因而目前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对前列腺癌效果不佳。在肿瘤中降低的CMTM5作为一种新发现的HER2抑制分子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临床有效剂量的洛伐他汀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影响
    杨琳, 王莹, 吕天敬, 周利群, 金杰
    2010, (4):  391-395.       PMID: 20721249
    摘要 ( )   PDF (20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临床有效剂量的洛伐他汀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影响。方法:将PC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对照组、洛伐他汀处理组、洛伐他汀与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同时处理组,处理时间点分别为24、48和72 h。运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3H]掺入法和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关键分子casepase3、casepase7、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裂解蛋白(cleaved PARP, cPARP)等。结果:临床有效剂量2 μmol/L洛伐他汀作用PC3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率比DMSO对照组降低了39.29%[(63.69%±3.69%)vs(102.98%±6.84%),P=0.000],72 h后降低了44.24%[(52.79%±9.88%)vs (97.03%±0.87%), P=0.048]; 2 μmol/L洛伐他汀作用PC3细胞72 h后,数量显著减少[(4.86×105 ± 0.10×105) vs (9.66×105 ± 0.10×105), P=0.000]; PC3细胞活力在2 μmol/L洛伐他汀作用48和72 h后分别降低了50.12% [(56.52%±6.40%) vs (106.64%±5.27%),P=0.000]和60.05%[(41.99%±11.64% ) vs (102.94%±8.49%),P=0.000],此外,2 μmol/L洛伐他汀还诱导凋亡关键分子caspase7活化及其受体PARP蛋白裂解。结论:临床有效剂量的洛伐他汀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前列腺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姚林, 周利群, 何志嵩, 李学松, 宋刚, 张争
    2010, (4):  396-399.       PMID: 20721250
    摘要 ( )   PDF (4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在不同分期及分级的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对45例不同分期及分级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首先行激素诱导治疗即药物去势和/或抗雄激素治疗,停止治疗的时机为保持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0. 2 μg/L(ng/mL)水平持续3个月,以后根据每月PSA 的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再行内分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治疗的轮数和治疗期及间歇期的时间。根据治疗效果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耐受较好和治疗耐受较差两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临床、生化、影像、病理等方面的差异,并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耐受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0.7±13.4个月。45例患者中,41名患者进入第2轮治疗,其中8例患者在第2轮治疗期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8例中7例患者均为T 3-4 M0或M1期且Gleason评分≥8分。16名患者进入第3轮治疗,其中有14名分期为Ⅲ期以内,有13名患者Gleason评分≤7分。第1到第4周期平均间歇期(分别占第1到第4疗程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8.7±5.4个月(47.1%),8.4±4.9个月(49.3%),7.0±3.4个月(43.7%),3.7±0.6个月(42.5%)。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转移,目前没有患者死亡。按照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耐受较好(n=16)与治疗耐受较差两组(n=29),与治疗耐受较差的患者相比,治疗耐受较好的患者Gleason评分较低(P=0.002),PSA值较低(P=0.053),Ⅳ期患者较少(P=0.001)。相反,年龄、有无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有无复发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Ⅳ期患者所占比例是唯一影响治疗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113, 95%CI 1.330~110.312, P=0.027)。结论:能坚持较多治疗周期的患者多为肿瘤分化较好的Ⅲ期及以内的病患,而较快进展为激素非依赖性的患者多为分化较差的Ⅳ期患者,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可能更适合于Ⅲ期以内患者。

    前列腺体积对不同前列腺穿刺方案诊断前列腺癌的影响
    虞巍, 阿不都热合曼·帕塔, 何群, 山刚志, 金杰
    2010, (4):  400-403.       PMID: 20721251
    摘要 ( )   PDF (3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对不同前列腺穿刺方案诊断前列腺癌的影响。 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323例男性患者,其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 PSA)> 4.0 μg/L 305例,直肠指诊可疑前列腺癌52例,均行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直肠13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穿刺位点包括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中间底部、中间中部、中间尖部)。入选病例的年龄为49~90岁,平均69岁;PSA水平0.6~142.5 μg/L,平均20.8 μg/L;前列腺体积12.3~255.5 mL,平均60.4 mL。入选病例依前列腺体积分为2组(<50 mL,≥50 mL),将13针法穿刺位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各种6针、8针、10针穿刺方案,统计分析各种方案发现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和敏感性,将能发现前列癌的例数是13针法发现前列腺癌总例数的95%以上的穿刺方案认为是理想的组合。 结果:13针法的穿刺总阳性率为37.2% (120/323),与前列腺体积<50mL的病例相比,体积≥50 mL的病例的13针法穿刺阳性率从51.0%(73/143)降为26.1%(47/180)。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包含前列腺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和包含尖部、中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8针穿刺位点组合方案的敏感性分别为98.6%和97.3%;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包含前列腺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10针法的敏感性为97.6%,以上组合的阳性率与13针法发现前列腺癌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5)。 结论:对于初次前列腺活检的病例,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可以采用包含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或尖部、中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8针法,而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包含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10针法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11年间前列腺癌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变迁
    张崔建, 何志嵩, 周利群
    2010, (4):  404-408.       PMID: 20721252
    摘要 ( )   PDF (21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随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卫生状况的进步,前列腺癌分期、发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等临床特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7~2007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且具备较完整临床资料的前列腺癌患者784例,根据诊断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1997~2001年)、中期组(2002~2004年)和近期组(2005~2007年),对各组初次诊断时的分期、年龄、Gleason评分、PSA水平进行统计,比较其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局限性前列腺癌进行D’Amico风险分级,分析各组局限癌中风险级别的构成。结果:早期组与中期组相比,在年龄、Gleason评分、分期转换评分、肿瘤局限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组与近期组相比,在Gleason评分、分期转换评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肿瘤局限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与近期组相比,在Gleason评分、分期转换评分、肿瘤局限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危、中危组前列腺癌在各组的局限癌中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随经济社会发展及医疗卫生状况的进步,前列腺癌住院患者诊断时的PSA水平及分期呈下降趋势,但年龄无显著变化。低危、中危组前列腺癌在局限性前列腺癌中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

    1 027例无精子症的精确诊断和治疗体会
    陈斌, 张正果, 王鸿祥, 王毓斌, 胡凯, 金炎, 韩银发, 王益鑫, 黄翼然
    2010, (4):  409-412.       PMID: 20721253
    摘要 ( )   PDF (5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对无精子症患者制定合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方法:结合WHO、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UA)、美国泌尿外科协会/美国生殖医学会(AUA/ASRM)及本医院泌尿外科的经验,对1 027例无精子症患者根据病史、常规及特殊检查结果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选择合适的治疗。结果:梗阻性无精子症516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315例、混合性无精子症150例,特殊原因所致的无精子症46例。96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28例行经尿道射精管切开术、10例行输精管-输精管吻合术、58例行输精管-附睾吻合术。45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其中16例炎症性梗阻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29例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低下的患者给予激素治疗。接受体外人工受精/单精子卵泡内注射技术(IVF/ICSI)治疗者789例,供精人工授精(AID)或收养者142例。结论:(1)对于无精子症的诊断、分类以及治疗应建立一个标准的流程;(2)对于特殊病因导致的无精子患者应给予特殊的检查和治疗;(3)根据患者的诊断类型和具体情况给予最合适的治疗方案;(4)应重视无精子患者的遗传因素,给予患者遗传学咨询。


    阴茎起勃器植入手术治疗重度勃起功能障碍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金哲, 朱一辰, 崔万寿, 刘涛, 李维仁, 袁亦铭, 宋卫东, 辛钟成
    2010, (4):  413-417.       PMID: 20721254
    摘要 ( )   PDF (14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阴茎起勃器植入术(penile prosthesis implantation, PPI)治疗中国重度勃起功能障碍(severe erectile dysfunction, SED)患者的远期效果及患者和其配偶满意度。 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10年6月,168例SED患者按照手术规范实施PPI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患者146名(86.9%),其中植入三件套可膨胀性阴茎起勃器(AMS700CXM)110例(75.3%),植入单件套可屈性阴茎起勃器(AMS650)36例(24.7%)。随访时间6~119个月(平均82.1个月)。利用国际勃起功能评分表(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5, IIEF5)及生活质量评分表(quality of life, QOL)评估PPI术后效果,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和配偶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ED患者146例,平均年龄(35.9±12.1)岁(20~75岁);PPI术后4~6周开始性生活,未见发生感染和糜烂等严重并发症。IIEF5和QOL评分分别为21.3±1.6和1.5±0.5,比较术前(6.3±1.7和5.1±0.9)两者均得到改善(P<0.01),植入AMS650和AMS700CX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术后阴茎起勃器无故障者和每月两次以上性生活者分别为98.6%和87.9%。患者及其配偶对PPI的总体满意度分别达92.5%和90.4%,其中植入AMS700 CXM患者满意度优于植入AMS650患者满意度(P<0.05)。结论:PPI治疗中国SED患者可显著改善其勃起功能和生活质量,其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植入AMS700 CXM患者满意度优于植入AMS650患者。

    勃起功能障碍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朱郇荣*, 孙祥宙, 黄燕平, 张亚东, 刘贵华, 姚凤娟, 孙宇, 邓春华
    2010, (4):  418-420.       PMID: 20721255
    摘要 ( )   PDF (4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134例ED患者行病史记录,血睾酮、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检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并与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4例ED患者中97例(72.4%)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值(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10%(7.46%±1.6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睾酮、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皮功能影响因素主要有吸烟和运动。结论:大部分青年、中年ED患者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下降相关,吸烟和缺乏运动可能是ED的主要原因。

    阴茎海绵体-尿道海绵体分流术+隧道术治疗拖延性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
    廉文清, 崔万寿, 金哲, 张建, 刘涛, 李维仁, 袁亦铭, 辛钟成
    2010, (4):  421-424.       PMID: 20721256
    摘要 ( )   PDF (15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阴茎海绵体尿道海绵体分流术+隧道术(corpus cavernosum-corpus spongiosum shunt plus intracavernous tunneling, CC-CSS+ICT)治疗拖延性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prolonged ischemic priapism, PI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PIP患者21例,其中11例(A组)实施阴茎海绵体-尿道海绵体分流术(corpus cavernosum-corpus spongiosum shunt, CC-CSS),10例(B组)实施改良手术即CC-CSS+ICT。利用勃起硬度评分表(penile hardness score, PHS)和疼痛评分表(pain visual analogue score, PVAS)评估比较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PIP患者21例(A组11例, B组10例)平素勃起功能正常,阴茎异常勃起持续时间(3.4±1.3) d,阴茎坚硬勃起(PHS 3.9±0.4),疼痛显著(PVAS 8.4±0.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5 d B组患者PHS、PVAS评分均较A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CC-CSS+ICT手术方法比CC-CSS手术方法能更快速降低PIP患者阴茎勃起硬度、恢复疲软状态并有效缓解疼痛,其对PIP治疗安全有效,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样本进行临床研究。


    达泊西汀治疗早泄的有效性系统评价
    王亚波, 毛宇, 魏强, 吴泰相, 董强
    2010, (4):  425-432.       PMID: 20721257
    摘要 ( )   PDF (31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系统评价达泊西汀治疗早泄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1979~2009年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男科学杂志》等5种相关杂志纳入达泊西汀治疗早泄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和提取资料,RevMan软件Meta分析,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受试患者4 433例。方法学质量评价3个试验为A级,2个为B级,将患者性生活时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ntravaginal ejaculatory latency time, IELT)、总体感觉改善情况(patientreported 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 PGI)、性生活满意度(satisfaction with sexual intercourse, SWSI)、射精感觉控制(perceived control over ejaculation, PCOE)和早泄相关困惑感(personal distress related to ejaculation, PDRE)改善情况作为指标,经达泊西汀治疗9~24周,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后IELT、SWSI及PCOE改善状况的加权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38(1.21,1.55)、0.55(0.48,0.62)和0.63(0.49,0.78),P均<0.001;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患者PGI问卷评分、SWSI、PCOE及PDRE改善状况OR值及其95%CI分别为3.56(2.60,4.88)、3.85(2.08,7.10)、2.87(2.30,3.58)和2.02(1.69,2.42),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被纳入的研究均报告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绝大部分患者能耐受试验。结论:现有研究表明,达泊西汀能改善早泄患者症状,明显延长患者性生活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有效改善患者射精感觉控制评分,减轻患者困惑感,提高性生活满意度以及总体感觉评分。

    纳米细菌大鼠肾结石模型初步建立及成石因素分析
    胡卫国, 王晓峰, 徐涛, 李建兴, 陈亮, 于澄钒, 黄晓波
    2010, (4):  433-435.       PMID: 20721258
    摘要 ( )   PDF (4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初步建立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大鼠肾结石模型,探讨NB与肾结石形成的相关性和成石机制。 方法:应用人肾结石患者血清培养NB。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NB诱石组(A组,鼠尾静脉注射NB)、NB+四环素组(B组,鼠尾静脉注射NB和胃饲四环素)、空白对照组(C组,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组各10只。8周后处死大鼠,镜下观察肾组织晶体分布并计数。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1-β-D-glucosaminidase,NAG)、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浓度。 结果:A组和B组大鼠肾脏肾小管内产生含钙结晶,Von kossa染色阳性,主要分布于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C组大鼠肾组织未见晶体,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B组晶体少于A组,有减少趋势。24 h尿NAG和LDH浓度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B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机制诱导大鼠肾脏肾小管内产生含钙结晶,参与肾结石形成。四环素通过抗NB机制,可能有抑制结晶形成和肾结石形成作用。


    纳米细菌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及晶体滞留的影响
    于澄钒, 黄晓波, 陈亮, 许清泉, 胡卫国, 王晓峰
    2010, (4):  436-442.       PMID: 20721259
    摘要 ( )   PDF (44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对HK-2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并探讨损伤后细胞与一水草酸钙(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COM)晶体粘附性的变化。方法:应用肾结石患者血清培养NB,免疫组化法对NB进行鉴定。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B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nanograde hydroxuapatite,nHAP)组和COM组。HK-2细胞与各组作用物共同培养12、24 h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培养6、12、24 h后取培养液进行过氧化氢(H2O2)、LDH、MDA含量测定,消化细胞并超声粉碎后进行Na+/K+ 及Ca 2+ / Mg 2+ ATP酶活性的测定;培养6、12、24 h后各组分别加入COM晶体,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鬼笔环肽进行细胞荧光染色,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与COM晶体的粘附情况。结果:NB组、nHAP组12 h后出现细胞形态改变,刷状缘排列紊乱,胞浆、胞核松散,空泡形成;24 h后线粒体肿胀,部分细胞核膜溶解、核仁消失,NB组核膜溶解细胞数量多于nHAP组。NB组12、24 h H2O2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nHAP组,6、24 h MDA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nHAP组,但NB组各时间点LD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nHAP组无明显差异。Na+ /K+ ATP酶活性在12 h后,NB组、nHAP组低于空白对照组,24 h后,仅NB组低于空白对照组;Ca 2+ /Mg 2+ ATP酶活性在12 h后,NB组、nHAP组低于空白对照组,24 h后仅NB组低于空白对照组。12 h后,NB组粘附COM晶体数量较前增多,而COM组还可见到部分晶体已进入细胞内;24 h后,NB组与COM组晶体粘附情况与12 h相近。空白对照组与nHAP组未观察到细胞与显著数量的COM晶体粘附。结论:NB对共同培养的HK-2细胞造成损伤,损伤程度随作用时间加长而加重,并强于nHAP,损伤过程中有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NB损伤细胞后,细胞的晶体粘附性明显增强,随损伤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与一水草酸钙晶体的粘附量也会相应地增加;nHAP损伤细胞后未对细胞的晶体粘附性产生显著影响。

    肾结石患者血清中纳米细菌的培养和形态学研究
    陈亮, 黄晓波, 许清泉, 李建兴, 贾晓军, 王晓峰
    2010, (4):  443-446.       PMID: 20721260
    摘要 ( )   PDF (29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在结石患者血清的感染情况,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特征描述。 方法:采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4 例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和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进行NB的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von kossa 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培养的NB予以观察和鉴定。 结果:经鉴定,24位结石患者中有22例感染NB,而健康志愿者组未见NB感染,结石患者组NB的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培养4周后,NB在光镜下成球形,直径约100~500 nm,能够被免疫组织化学和von kossa 染色特异的识别。NB在透射电镜(负染法)下具有“毛刺” 状磷灰石外壳、内部为着色较浅的菌体结构,并能够进行出芽繁殖。 结论:绝大多数结石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培养出NB,且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这说明它可能与肾结石形成密切相关。免疫组织化学、von kossa 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都是在不同方面对NB进行检测和鉴定的特异方法。NB的特异形态与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纳米颗粒的重要依据。

    两步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3 052例临床报告
    杨波, 李建兴, 胡卫国, 黄晓波, 王晓峰
    2010, (4):  447-450.       PMID: 20721261
    摘要 ( )   PDF (8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两步法建立标准皮肾通道的经皮肾镜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应用B超引导下穿刺,两步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技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3 052例,共3 366侧上尿路结石,其中包括:孤立肾108例,肾盏憩室合并结石68例,马蹄肾44例,脊柱畸形26例,海绵肾24例,移植肾1例,结石负荷(长径)(47.2±35.6) mm。结果: 3 052例患者共行两步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碎石术(PNL) 3 740例次。3 730例次(99.4%)一期成功建立通道完成手术。单通道手术的3 348例次(89.5%),2通道366例次(9.7%),3通道26例次(0.7%)。平均手术时间(68.4±30.9) min,平均首个通道建立时间(17.6±11.1) min,平均结石处理时间为(35.0±55.3) min。一期手术净石率:单发结石为100%,多发结石与鹿角状结石为72.3%,374例(11.1%)再次接受手术清除残余结石,最终手术净石率88.6%。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术中和术后接受输血患者52例(1.4%),其中12例(0.3%)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1例(0.03%)接受肾切除手术控制出血。毗邻脏器损伤罕见:气胸3例(0.08%),无肠道、肝或脾等腹腔脏器损伤,腹膜后尿或灌注液的外渗有19例(0.5%),未出现感染性休克的病例。结论:两步法建立标准通道的经皮肾镜技术对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是有效而安全的。

    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电解质分析——与非结石患者的比较
    许清泉, 黄晓波, 马凯, 陈亮, 于澄钒, 于路平, 朱积川, 王晓峰, 那彦群
    2010, (4):  451-453.       PMID: 20721262
    摘要 ( )   PDF (3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同期住院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与非结石患者血清电解质水平及尿pH值和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 ,SG)的差异。 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间1 164位患者的住院资料。其中泌尿系结石(结石组)714例,非结石患者4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次日晨采集外周血及尿液,自动生化仪器检测血清钙、磷、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 combining power,CO2CP)水平以及尿pH值和尿SG,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结石组患者年龄5~87岁,男女比例1.8∶1;对照组患者年龄12~94岁,男女比例3.8∶1。与对照组相比,结石组血清钠、氯、钙及磷水平明显增加,但钾、CO2C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结石组血清钠、磷及钙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钾及尿p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女性结石组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男性和女性血清Na水平β值分别为0.10(P<0.01)和0.09(P=0.054)。结论:结石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电解质水平存在差异,血清钠水平变化可能在泌尿系结石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后腹腔镜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的探讨
    卢剑, 黄毅, 洪锴, 刘余庆, 田晓军, 张树栋, 王国良, 刘磊, 马潞林
    2010, (4):  454-457.       PMID: 20721263
    摘要 ( )   PDF (35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手术切除较大肾上腺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04年7月至2008年12月经后腹腔途径行肾上腺肿瘤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的最大径分为2组,其中A组肿瘤最大径≥6 cm[13例,年龄45±18岁,肿瘤直径(7.6±1.2) cm],B组肿瘤直径在3~6 cm[40例,年龄49±12岁,肿瘤直径(4.0±0.9) cm]。结果:所有手术均较顺利完成,A组和B组之间手术时间[(127±77) min vs (107±47) min, P<0.05]、出血量[(167±223) mL vs (65±60) 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率A组高于B组(23% vs 12.5%和15% vs 2.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1) d vs (5.5±0.7) d,P>0.05]。A组随访25±14月,8例B超未见局部复发,失访3例,2例发现肾积水等异常;B组随访29±14个月,30例未见术后复发,失访9例,1例肾功能不全;A组术后病理以髓样脂肪瘤(30.8%)、嗜铬细胞瘤(23%)和神经节细胞瘤(23%)为主;B组病理以皮质腺瘤(32.5%)、嗜铬细胞瘤(25%)和髓样脂肪瘤(17.5%)为主。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肾上腺肿瘤效果良好,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术者,可以安全地经后腹腔镜途径切除最大直径为6 cm以上的复杂肾上腺肿瘤。


    膀胱内腹腔镜膀胱阴道瘘修补术
    刘士军, 叶海云, 李清, 许克新, 张晓鹏, 于路平, 王晓峰
    2010, (4):  458-460.       PMID: 20721264
    摘要 ( )   PDF (4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寻膀胱阴道瘘(vesicovaginal fistula, VVF)微创、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应用膀胱内腹腔镜技术对4例VVF患者行VVF修补术。结果: 4例膀胱内腹腔镜VVF修补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0~14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00 mL,随访时间为1~8个月。3例未见VVF复发,1例术后1个月后复发。结论: 膀胱内腹腔镜VVF修补术安全、有效、创伤小,长期疗效有待更多的临床资料验证。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附22例报告)
    荣建红*, 张岩, 李学松, 何志嵩, 周利群
    2010, (4):  461-464.       PMID: 20721265
    摘要 ( )   PDF (4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7年22例病理确诊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6岁。22例患者中,4例为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通过膀胱镜和活检确诊;18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术前诊断通过超声(18例)、静脉尿路造影(11例)、逆行造影(7例)、CT(14例)及MRI( 5例)检查。4例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中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电切术。1例经尿道电切术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愈。18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中1例行粘连松解术,4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3例行输尿管瘢痕狭窄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膀胱部分切除术是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方法,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输尿管病变的位置、受累的深度及范围。


    经皮肾镜术后肾脏严重出血特点及选择性介入栓塞的时机选择(附13例报告)
    熊六林, 黄晓波, 叶雄俊, 李建兴, 杨波, 许清泉, 马凯, 陈亮, 王晓峰, 高健, 金龙, 陈雷
    2010, (4):  465-468.       PMID: 20721266
    摘要 ( )   PDF (8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NL)后肾脏严重出血特点及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的时机选择。方法:2005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对1 418例肾结石患者的1 520个肾脏行标准PNL治疗,术后有15例因出现严重出血(1.06%)而行肾动脉造影,其中13例(0.92%)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出血停止,2例未发现出血部位,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本文对这15例患者出血特点、栓塞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PNL术后严重出血大致可分成3种类型,即急促型(Ⅰ型)、间歇型(Ⅱ型)和缓慢持续型(Ⅲ型),本研究15例严重出血患者中Ⅰ型 3例,Ⅱ型 6例,Ⅲ型 6例。 13例栓塞患者中1次栓塞止血成功11例(84.6%),2次栓塞止血成功2例(15.4%)。栓塞时间距出血时间越长,患者的失血量或输血量往往越多。2例患者出现栓塞后一过性血肌酐(creatine,Cr)异常升高,其中1例为孤立肾,术后3周恢复正常,另1例为双肾同时栓塞,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处理PNL术后严重出血的有效、微创方法,面对PNL术后严重出血应尽早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特别是Ⅰ型出血。


    技术方法
    腹腔镜下耻骨后腹膜外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杨飞亚, 邢念增, 王建文, 张军晖, 郭应禄
    2010, (4):  469-472.       PMID: 20721267
    摘要 ( )   PDF (18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耻骨后腹膜外保留尿道的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症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45例患者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接受了腹腔镜下耻骨后腹膜外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手术,患者年龄47~83岁,平均(70.5±7.2)岁。经直肠前列腺B超显示前列腺大小为62~365 mL,平均(126.1±52.4) mL。合并膀胱结石3例,膀胱憩室1例。腹腔镜手术包括耻骨后腹膜外腔的建立、排列成倒U字形5个穿刺套管的放置、前列腺被膜的切开、增生腺瘤的切除、前列腺部尿道的保护及前列腺被膜的缝合等主要步骤。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4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无术中输血者。手术时间为37~270 min,平均(123.9±51.3)min;术中出血50~800 mL,平均(230.6±194.5)mL。除最初2例外,术后患者均无需膀胱冲洗,恢复良好,平均留置尿管(7.5±3.5)d(2~14 d)。术后3个月复查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core symptoms,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s,QO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有性功能的患者,术后性功能均恢复正常,且为顺行射精;无尿失禁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耻骨后腹膜外保留尿道的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是可行的,术后无需膀胱冲洗且保留顺行射精功能。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效果肯定。


    经皮下肾膀胱分流手术的临床应用
    李钧, 王晓峰
    2010, (4):  473-475.       PMID: 20721268
    摘要 ( )   PDF (6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经皮下肾膀胱分流手术在治疗输尿管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晚期盆、腹腔恶性肿瘤患者36例,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岁(37~82岁),其中双侧输尿管梗阻9例,右侧输尿管梗阻19例,左侧输尿管梗阻8例。B超检查显示患侧的平均肾盂积水宽度3.2 cm(1.8~5.2 cm),血清肌酐水平261 μmol/L (73~760 μmol/L),患肾的肾小球滤过率为22 mL/min(19~26 mL/min),逆行造影显示患侧输尿管完全梗阻。使用肾膀胱分流套件,共行经皮下肾膀胱分流手术45次。术后复查B超、立位腹平片(KUB)、血清肌酐水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结果:3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成功放置肾膀胱分流导管。术后72 h复查B超,平均肾积水宽度0.6 cm(0~1.8 cm),导管位置良好,血清肌酐水平105 μmol/L(72~173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33 mL/min(25~40 mL/min)。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价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平均随访时间305天(67~481天)。结论:经皮下肾膀胱分流手术操作简单、微创,可有效保护因输尿管梗阻而损害的肾脏功能,明显减少肾造瘘的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远程无线排尿日记开发及20例年轻人客观排尿情况报告
    关志忱, 魏本林, 孟作为
    2010, (4):  476-479.       PMID: 20721269
    摘要 ( )   PDF (12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使用远程无线排尿日记系统了解健康年轻人客观的排尿情况,验证远程无线排尿日记系统的可靠性。方法:本组健康志愿者共20名,男、女各10名,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5岁,其中女性平均年龄26.4岁(22~33岁),男性平均年龄28.4岁(24~35岁)。排尿日记检测使用新开发的远程无线排尿日记系统,志愿者的排尿信息由采集盒自动蓝牙发射到手机并实时传到医院工作站,工作站自动分析每天的记录,并有分析报告及永久分类存储功能。本组记录每位健康年轻人7 d排尿情况。结果:健康年轻人平均每天排尿5.6次(3.4~7.4次)。平均白天排尿次数5.3次(3.4~7.3次),夜尿平均0.3次(0~1.3次),平均每次排尿量318 mL(66~641 mL),24 h排尿量1 723 mL(1 152~2 415 mL), 白日均排尿量1 289 mL(786~2039 mL),夜间尿量435 mL(292~805 mL),日均饮水量1 028 mL(461~1 721 mL),夜间饮水量7 mL(0~43 mL),夜尿指数(Ni)1.03,夜间多尿指数(NPi)0.26%,夜间膀胱容量指数(NBCi)0.27。结论:使用远程无线排尿日记记录了年轻人客观真实的排尿情况,远程无线排尿日记可以广泛应用到临床。

    用DAPI和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DNA的流式细胞方法探讨
    刘锡娟*, 丁慧荣*, 张宏
    2010, (4):  480-484.       PMID: 20721270
    摘要 ( )   PDF (22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索利用DAPI和Hoechst33342两种荧光染料检测DNA的流式细胞技术。方法:分别用DAPI、Hochest和PI 3种荧光染料标记HT-29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G0/G1期、S期和G2/M期的DNA含量,比较3种方法测定结果。用标准荧光微球和DNA 质量控制试剂盒做测试质控。结果:质控实验显示,紫外激光的变异系数(CV)为2.4;DAPI和Hoechst33342标记的小鸡红细胞核(chicken erythrocyte nuclei,CEN)出现4个峰,第2、第3和第4峰所在道数的平均值与第1峰的比值为2、3、4,且第1峰的CV均为2.4。DAPI、Hoechst33342标记小牛胸腺细胞核(calf thymocyte nuclei ,CTN)出现2个峰,G2/G1为1.97,且G0/G1峰的CV为2.4。DAPI、Hoechst33342和PI 3种染料标记的HT-29细胞呈现完整的细胞周期峰,结果分别为CV值 3.40、3.02和4.42,G0/G1期含量为60.86%、60.22%和60.81%,S期含量为28.85%、29.70%和29.82%,G2/M期含量为10.29%、9.09%和9.37%,3种标记法测定结果一致。 结论:本文探索的DAPI和Hoechst33342标记法简单易行,可作为具备紫外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的首选DNA荧光染料。

    短篇论著
    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许清泉, 黄晓波, 马凯, 陈亮, 朱积川, 王晓峰, 那彦群
    2010, (4):  485-486.      
    摘要 ( )   PDF (6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
    夜尿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志忱
    2010, (4):  487-492.       PMID: 20721271
    摘要 ( )   PDF (7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