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痛风的规范化诊治迫在眉睫
    张学武
    2012, (2):  165-167.      
    摘要 ( )   PDF (6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专家笔谈
    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
    刘湘源, 郑晓娟
    2012, (2):  168-170.      
    摘要 ( )   PDF (4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核磁共振技术在炎性关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
    张卓莉, 李光韬
    2012, (2):  171-175.      
    摘要 ( )   PDF (23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
    李春, 王秀茹*, 唐熠达, 安媛, 周云杉, 郭时伟, 张晓盈, 段天骄, 朱佳鑫, 李晓峰, 王莉枝, 王彩虹, 王永福, 杨荣, 王国春, 卢昕, 朱平
    2012, (2):  176-181.       PMID: 22516983
    摘要 ( )   PDF (7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的患病情况并评估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RA患者冠心病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冠心病的患病情况、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及体重指数(BMI)]及RA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数目,皮下结节数目,动态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等]、关节功能状态评分及用药情况。对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21家医院的960例RA患者,其中女性779人,男性181人,女∶男=4.3∶1,平均年龄(52.7±13.9)岁(11.0~86.0岁)。 RA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为3.5%(34/960),其中合并超重和肥胖者占35.1%(377/960)、吸烟者占12.3%(118/960)、高血压者占17.0%(163/960)、糖尿病者占7.7%(74/960)、高胆固醇血症者占0.4%(4/960)、脑血管病者占3.0%(29/960)。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年龄高[(64.7±9.3)岁 vs. (52.3±14.0)岁,P<0.001]、 皮下结节数目多(14.7% vs. 3.1%,P=0.005)、肺间质病变发生率高(17.6% vs. 7.0%,P=0.034)、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使用比例低(5.9%  vs. 22.6%,P=0.021)、糖尿病及高血压患病率高(29.4% vs. 7.0%,P<0.001;38.2% vs. 16.2%,P=0.001),而受检时关节畸形数目、RF水平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及BMI与冠心病发生无关。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为RA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HCQ为RA合并冠心病的保护因素。结论:RA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为3.5%。高龄、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合并使用HCQ为其保护因素。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现况调查
    王秀茹*, 苏茵, 安媛, 周云杉, 张晓盈, 段天骄, 朱佳鑫, 李小峰, 王彩虹, 王莉枝, 王永福, 杨荣, 王国春, 卢昕, 朱平, 陈丽娜, 王轶,
    2012, (2):  182-187.       PMID: 22516984
    摘要 ( )   PDF (6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抑制剂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应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现况调查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入选者的一般情况和应用TNF抑制剂的情况,计算患者应用TNF抑制剂的费用,分析我国TNF抑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其应用的相关因素。结果: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共有全国范围内的21家大型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 095位RA患者完成问卷,其中112位患者应用了TNF抑制剂(infliximab, 商品名类克或etanercept, 商品名益赛普)进行治疗,占总研究人群的10.2%(其中益赛普81例,占7.4%;类克26例,占2.4%;两种制剂都用过者5例,占0.5%)。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及3~6个月者均为38.1%,益赛普疗程<3个月及3~6个月者分别占38.5%和25.0%。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3~6个月及6~9个月者的健康评估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评分分别为1.1、0.5、0.1,益赛普的相应评分分别为1.3、1.0、0.3。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3~6个月及6~9个月的费用分别为24 525.0、69 300.0、96 800.0元,益赛普的费用分别为7 394.8、9 158.6、54 910.9元。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3~6个月及6~9个月的患者的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65.6、0、158.9元,益赛普分别为2 158.4、288.5、180.1元。出现过敏和感染的比例在应用益赛普者均为3.5%,在应用类克者均为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TNF抑制剂应用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在我国大型医院就诊的RA患者中约有10%应用过TNF抑制剂,其病情随应用TNF抑制剂的疗程延长而减轻,治疗总费用随用药疗程延长而增加,但间接经济损失随疗程延长而减少,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和感染,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应用的主要相关因素。
    柳氮磺吡啶在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用药现况调查
    刘田, 王秀茹*, 安媛, 周云杉, 张晓盈, 段天骄, 朱佳鑫, 李晓峰, 王莉枝, 王彩虹, 王永福, 杨荣, 王国春, 卢昕, 朱平, 陈丽娜, 靳洪涛
    2012, (2):  188-194.       PMID: 22516985
    摘要 ( )   PDF (7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调查和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治疗中柳氮磺吡啶(sulphasalazine,SSZ)的使用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21家三级甲等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风湿免疫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 096例R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分析其中160例使用SSZ患者的临床特点、副作用发生情况、SSZ使用现况及联合用药种类和时间等数据。结果:160例患者使用SSZ治疗,使用比例为14.6%。该组患者男女之比为1∶7,平均发病年龄为(46.1±15.0)岁,平均病程为(9.9±7.8)年。SSZ平均用量为(1.87±0.52) g/d,平均用药时间为(26.3±14.6)月。所有患者仅有17%(27/160)使用SSZ单药治疗,其余患者均曾联合应用其他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其中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最常应用的联合治疗药物,占63.1%,平均联合使用MTX时间(28.2±12.3)月;其次为来氟米特(36.2%)和羟氯喹(18.1%);SSZ+MTX是最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36.2%)。应用SSZ患者的疗效指标优于未应用者。调查时有41.9%(67/160)的患者曾使用SSZ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而停药。有17.5% (28/16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因胃肠道反应停药比率(8.8%)最高,其次为皮疹(3.8%)和肝功能异常(3.1%)。结论:与其他国家相比,SSZ在我国应用率偏低,且平均用量上较临床规范用量偏小。SSZ治疗RA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在临床应用中相对比较安全。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张霞, 赵金霞, 孙琳, 李茹, 刘湘源, 栗占国
    2012, (2):  195-198.       PMID: 22516986
    摘要 ( )   PDF (4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ue B1,BRAF)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RA患者112例、健康对照73例、其他风湿病患者112例,以重组人BRAF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BRAF抗体水平,并收集R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抗BRAF抗体的阳性率在RA患者组为53.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1%,P<0.01)和除骨关节炎(34.2%)组以外的其他风湿病组(强直性脊柱炎11.8%,系统性红斑狼疮20.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7.9%, P均<0.01);RA患者血清中抗BRAF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风湿病组(P均<0.01)。(2)抗BRAF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6%和84.3%。(3)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和抗核周因子抗体阴性RA患者的抗BRAF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6%、38.2%、30.3%和31.0%。(4)RA患者的抗BRAF抗体水平与患者的年龄、病程、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抗BRAF抗体有助于RA的诊断,并可作为其他自身抗体的补充。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氧化应激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张舸, 赵绵松, 夏蓉晖, 王玉华, 张国华
    2012, (2):  199-203.       PMID: 22516987
    摘要 ( )   PDF (4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Zung自测抑郁量表、Zung自测焦虑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症状量表及多项目问卷对129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评估,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前检测血浆氧化应激指标。 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抑郁组(≥20分,A组)和非抑郁组(<20分,B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结果: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下降。A组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评分为(59.12±10.18)分,B组SDS评分为(39.24±5.0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2,P<0.01)。A组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评分为(52.85±6.35), B组SAS评分为(39.24±5.02)分,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P<0.01)。A组患者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ntisuperoxide anion capacity,A-ASC)水平(393.76±43.35)明显低于B组(456.98±93.86)及C组(483.51±30.64) (F=3.95, P=0.03);A组患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13.84±3.35)明显高于B组(9.42±3.52)及C组(7.86±3.21)(F=12.01,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MDA与抑郁呈明显正相关(r=0.58,P<0.05),A-ASC与抑郁呈明显负相关(r=-0.30, 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氧化损伤, 伴抑郁症状的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进一步减弱, 提示氧化应激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陈芳, 舒晓明, 王冬雪, 王国春, 卢昕
    2012, (2):  204-208.       PMID: 22516988
    摘要 ( )   PDF (7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s/dermatomyosits, PM/DM)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的水平,分析其在PM/DM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测定100例PM/DM患者、20例肺部感染患者以及42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CP-1水平,分析PM/DM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与血清MCP-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血清MCP-1浓度在合并肺间质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的PM/DM组、未合并ILD的PM/DM组、肺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平均值分别是(1 869±1 590) ng/L、(1 349±1 303) ng/L、(493±255) ng/L和(256±144) ng/L。PM/DM患者血清MCP-1水平高于肺部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合并ILD的PM/DM组血清MCP-1水平较未合并ILD的PM/DM组、肺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血清MCP-1的升高与肺间质病变存在显著关联性(χ2=9.6, P<0.01)。MCP-1诊断PM/DM合并ILD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68.2%。MCP-1升高组中,发热、关节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的发生率以及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均较MCP-1正常组明显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M/DM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血清铁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488, P<0.001)。结论:MCP-1在PM/DM患者血清中表达增高,并与合并ILD密切相关,可用于鉴别肺部感染和肺间质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
    肖华, 陈进伟, 谢希, 刘一鸣, 李芬
    2012, (2):  209-214.       PMID: 22516989
    摘要 ( )   PDF (10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330例拟诊或需除外PBC的患者(最后确诊34例PBC,296例非PBC)病例资料,采用欧蒙免疫印记法半定量检测血清中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M2,AMA-M2)、抗三联体抗体 (anti-BCOADC-E2 PDC-E2 OGDC-E2 antibodies,anti-3E/BPO)、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抗体(anti-SP 100 antibodies, anti-SP100)、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抗体(anti-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ti-PML)、抗核包膜蛋白gp210抗体(anti-gp210 antibodies,anti-gp210)及抗Ro-52,并对以上抗体进行诊断价值评估及临床意义探讨。结果:(1)34例确诊PBC患者AMA-M2、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和抗Ro-52抗体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分别为85.3%/84.8%、79.4%/93.2%、35.3%/98.0%、41.2%/96.3%、44.1%/96.6%和61.8%/68.6%;AMA-M2分别与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和抗Ro-52抗体串联检测(series test)特异度分别为94.9%、99.3%、99.3%、98.3%和92.2%,并联检测(parallel test)灵敏度分别为91.2%、94.1%、94.1%、94.1%和91.2%;(2)PBC患者中AMA-M2阳性组和阴性组、抗3E/BPO阳性组和阴性组、抗SP100阳性组和阴性组、抗PML阳性组和阴性组、抗gp210阳性组和阴性组、抗Ro-52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各项生化指标、临床症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MA-M2阳性的PBC患者中41.3%(12/29)抗gp210阳性,31.3%(9/29)抗SP100抗体阳性,37.9%(11/29)抗PML抗体阳性;而AMA-M2阴性的PBC患者中60%(3/5)出现抗gp210,抗SP100,抗PML抗体阳性,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P=0.00)。结论:(1)AMA-M2和抗3E(BPO)诊断PBC的敏感度高于抗SP100、抗PML和抗gp210抗体,可作为诊断PBC的筛选试验抗体;(2)抗gp210、抗SP100和抗PML抗体诊断PBC的特异度高于AMA-M2,有助于AMA-M2阴性的PBC患者的确诊;(3)AMA-M2与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抗Ro-52并联检测,诊断PBC敏感度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PBC的诊断符合率;(4)AMA-M2与抗3E/BPO、抗SP100、抗PML、抗gp210和抗Ro52串联检测,诊断PBC特异度显著提高,有助于PBC的排除诊断。
    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25+CD127 dim/-T淋巴细胞GITR表达及凋亡的影响
    潘云, 李向培, 孙甲峰, 王俐, 陈竹, 厉小梅, 陶金辉, 钱龙, 张宏
    2012, (2):  215-220.       PMID: 22516990
    摘要 ( )   PDF (11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CD4+CD25+CD127 dim/-T淋巴细胞(Treg)糖皮质激素诱导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GITR)的表达及Treg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分离28例SLE患者(SLEDAI评分<10分为13例,SLEDAI评分≥10分为15例)及12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CD127 dim/-T细胞,分别加入地塞米松5×10-2  mg/L后培养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前后的GITR表达和Treg细胞的凋亡率,并分析其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Treg细胞上GITR表达和凋亡率均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49)。加入地塞米松前后SLE患者Treg细胞上GIT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对照组在加入地塞米松后Treg细胞GITR表达明显增加(P=0.034)。与未加入地塞米松相比,加入地塞米松后SLE患者Treg细胞凋亡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而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SLE患者Treg细胞GITR表达比例与SLEDAI评分成正相关,与补体C3成负相关。结论:GITR在SLE患者Treg细胞上呈病理性表达,其可能作为SLE疾病活动的免疫学指标之一;GC对SLE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抑制Treg细胞的异常凋亡而并非抑制GITR的表达。
    抗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
    杨拓, 黄慈波, 赖蓓, 赵丽珂, 陈颖娟, 赵籥陶, 张春媚, 曾小峰
    2012, (2):  221-224.       PMID: 22516991
    摘要 ( )   PDF (8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初诊的临床特征分析
    何菁, 丁艳, 李玉慧, 冯敏, 戴逸君, 张学武, 栗占国
    2012, (2):  225-228.       PMID: 22516992
    摘要 ( )   PDF (7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pSS)患者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资料。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中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24例pSS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腺体外表现、合并症及家族史,并进一步分析相互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pSS患者平均年龄为(53.5±11.7)岁,男性11例,女性213例,男女之比为1∶19.4,平均发病年龄为(46.1±10.7)岁,中位病程9.4年(0.2~40.0年)。224例患者中确诊pSS前的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腺体外表现从高至低依次为白细胞减低74例(33%,74/224),关节炎56例(25%,56/224),雷诺现象37例(16.5%,37/224),肝损伤35例(15.6%,35/224),肺间质病变27例(12.1%,27/224),双下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11.6%,26/224),血色素减低18例(8.0%,18/224),血小板减低13例(5.8%,13/224),肾小管酸中毒8例(3.6%,8/224)。分析患者脏器受累的影响因素显示,肺间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74,95% CI=1.031~1.118)和病程(OR=1.075,95% CI=1.023~1.128);肝受累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1.050, 95% CI=1.002~1.100)。患者中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者占8.0%(18/224),有肿瘤家族史者占11.2%(25/224)。结论:  pSS患者绝大多数为女性,发病隐匿,病程迁延,容易延误诊断,诊断时多有腺体外脏器受累,尤其是白细胞减低,肝损伤及肺间质病变等严重的系统受累常见,并且该病可能有遗传倾向,应引起临床上更多的重视。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王永福, 庞春艳, 马秀芬, 安燕, 冯秀媛
    2012, (2):  229-232.       PMID: 22516993
    摘要 ( )   PDF (5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β(glucocorticoid receptor beta,GRβ)和糖皮质激素受体α(glucocorticoid receptor alpha,GRα)的表达量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以及SLE合并心血管受累时GRβ和GRα表达的变化,揭示GRβ和GRα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104例SLE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GRβ mRNA和GRα mRNA表达量。结果:PBMC中的GRα表达量SLE患者组(相对表达量为1.24±0.97)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相对表达量为2.31±1.42),而GRβ的表达量SLE患者组(相对表达量为0.61±1.2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对表达量为0.1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GRα表达量与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GRβ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sDNA阳性组GRα表达水平(相对表达量为0.89±0.66)低于dsDNA阴性组(相对表达量为1.54±1.10),dsDNA阳性组GRβ的表达水平(相对表达量为0.95±1.00)高于dsDNA阴性组(相对表达量为0.22±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心血管受累组GRβ(相对表达量为1.02±1.76) 的表达水平及GRβ/GRα(相对表达量之比为1.10±2.02) 均高于无心血管受累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31和0.32±0.32)(P<0.05),而GRα的表达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Rα的表达与SLE的活动度呈负相关,而GRβ的表达量与SLE的活动度呈正相关;GRβ的表达可能与SLE发生心血管受累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妊娠结局:41例患者情况分析
    叶华, 陈适, 安媛
    2012, (2):  233-235.       PMID: 22516994
    摘要 ( )   PDF (3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情对妊娠结局及后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住院分娩的SLE患者的病例资料和妊娠结果,并随访产后1年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新生儿状况,分析比较孕前病程、既往用药情况、病程中最高SLEDAI评分、产前SLEDAI评分对患者病情及后代的影响。结果:SLE患者孕前病程(3.5±3.1)年,病程中最高SLEDAI评分为10.6±3.1,产前、产后和产后1年的SLEDAI评分分别为6.2±1.6、6.4±2.9和5.4±2.1。病程≥4年者产后1年的SLEDAI评分较产前病程<4年者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所有新生儿均为活产,出生时胎龄和体重分别为(37.6±3.3)周和(2 510.0±756.9) g,均明显低于正常产妇(P值分别为0.036和0.008);新生儿狼疮发生率为9.8%(4/41)。结论:SLE患者早产和分娩低体重儿的风险升高,严格掌握妊娠和分娩时机可提高SLE患者及胎儿的安全性。
    骨桥蛋白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中的表达
    王玉华, 赵绵松, 赵岩
    2012, (2):  236-239.       PMID: 22516995
    摘要 ( )   PDF (11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4例pSS患者和14例对照者的唇腺标本,提取唇腺中总RNA,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OPN、β-肌动蛋白(β-actin)的片段,计算OPN/β-actin光密度比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OPN蛋白在唇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SS组唇腺中OPN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OPN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灶性评分(lymphocyte foci-score, LFS)呈正相关,mRNA转录水平与LFS相关系数为0.407(Pearson相关系数),P=0.049;蛋白表达程度与唇腺LFS相关系数为0.476(Spearman相关系数),P=0.03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OPN蛋白主要分布在腺上皮细胞胞浆内,但在浸润的淋巴细胞胞浆中也有阳性表达。结论:pSS患者唇腺中OPN表达增加,可能是唇腺结构破坏的原因之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特异性标志物的筛选
    李玉慧*, 孙晓麟*, 何菁, 贾汝琳, 杨冬月, 张学武, 栗占国
    2012, (2):  240-243.       PMID: 22516996
    摘要 ( )   PDF (9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用纳米磁珠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pSS)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筛选候选蛋白标志物并建立诊断模型,初步探讨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在pSS-IL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弱阳离子(WCX)纳米磁性微球捕获69例pSS患者血清中的蛋白质,所获蛋白质经PBSⅡ-C蛋白质芯片阅读仪绘制蛋白指纹图谱,经Ciphergen ProteinChip和Biomarker Wizard 软件分析之后,再用Biomarker Patterns 软件识别,最终筛选出pSS-ILD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并优化组合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在pSS-IL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共找到7个差异蛋白峰(P<0.05),其中质荷比(m/z)为3 778.3、3 318.3和2 236.6的3个蛋白峰用于建立pSS-ILD诊断模型,该模型对pSS-ILD诊断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87.5%。经双盲实验验证,该模型对pSS-ILD诊断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85.7%。结论:应用WCX纳米磁性微球联合MALDI-TOF-MS技术可检出pSS-ILD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并建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的pSS-ILD诊断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通路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表达
    王庆文, 曾沛英, 蔡月明, 陈澄, 路晓燕, 蓝辉耀
    2012, (2):  244-249.       PMID: 22516997
    摘要 ( )   PDF (59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通路的主要分子表达情况,探讨TGF-β1/CTGF通路与AS关节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30例AS患者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CTGF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p-smad3、smad7、CT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AS骶髂关节组织可见TGF-β1、CTGF高表达,主要在骨髓及血管翳中炎症细胞的胞浆中表达;smad7明显低表达,p-smad3则主要表达于骨髓及血管翳中炎症细胞的细胞核中,提示smad3已被激活;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大量沉积,但血清中的TGF-β1和CTGF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骶髂关节存在TGF-β1的过高表达,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samd7的低表达,导致CTGF高表达,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大量沉积。
    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
    武丽君, 宋小芸, 库尔班江, 石亚妹, 黄慈波, 黄嘉, 刘爱华, 米克拉依, 滕玉芬, 古丽娜, 孟新艳, 单新洁, 木亚赛, 苑爱萍, 张莉
    2012, (2):  250-253.       PMID: 22516998
    摘要 ( )   PDF (4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调查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方法: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吐鲁番地区3 982例(男性1 745例,女性2 237例)14岁以上维吾尔族居民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情况。结果: (1)吐鲁番健康维吾尔族人群男性血尿酸平均为(284.33±88.81)μmol/L;女性为(201.04±66.30)μmol/L。(2)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3.97%(158/3 982),男性为6.36%(111/1 745),女性为2.10%(47/2 237)。痛风总患病率为0.025%(1/3 982),1例痛风为男性,男性患病率为0.06%(1/1 745)。结论:与同时期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较,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均较低。
    血清Dickkopf-1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相关性
    赵卫, 高辉, 朱佳鑫, 张学武, 栗占国
    2012, (2):  254-258.       PMID: 22516999
    摘要 ( )   PDF (8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Dickkopf-1(DKK-1)的浓度,探讨其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50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10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ELISA法分别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清DKK-1浓度,同时检测血清中反映破骨细胞活性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P5b)浓度,并研究分析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DKK-1与TRAP5b、血尿酸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1)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2 574.8±997.9) ng/L]、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2 009.4±756.9) ng/L]血清DKK-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81.8±770.7) ng/L,F=49.59,P<0.001],并且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t=3.998,P<0.001)。(2)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3.2±1.4) U/L]、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2.5±1.4) U/L]血清TRAP5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2±0.2) U/L,F=103.039,P<0.001],并且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t=3.391,P=0.004)。(3)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血清DKK-1水平越高,TRAP5b的水平亦越高(r=0.47,P<0.001)。(4)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血尿酸水平与血清DKK1和TRAP5b均无相关性(P>0.05)。(5)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中,TRAP5b浓度与痛风石的存在和病程相关,合并痛风石组血清TRAP5b浓度高于无痛风石组[(8.4±6.4)U/L vs. (4.0±1.6)U/L,t=-2.938,P=0.007],并且病程越长,血清TRAP5b浓度越高(r=0.455,P=0.01),但血清DKK-1浓度与病程和痛风石的存在与否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中可以检测到血清DKK1明显升高,并且DKK-1与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功能的TRAP5b呈正相关,提示DKK-1可能参与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破坏的发生。
    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硬化病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雷玲 , 钟小宁, 赵铖, 米存东, 李佳荃, 曾晶晶
    2012, (2):  259-264.       PMID: 22517000
    摘要 ( )   PDF (21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研究T辅助细胞17(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小鼠模型外周血、皮肤、肺部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博莱霉素注射4周组(SSc组),观察小鼠皮肤/肺部炎症和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病理切片,流式细胞计数检测外周血、皮肤/肺组织CD4+IL-17+Th17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皮肤/肺部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RORγt)、IL-17A和IL-6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IL-6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Sc组比对照组皮肤炎症和肺纤维化评分(Ashcroft评分)明显增加(2.6±0.84 vs. 0.4±0.52, 2.80±1.81 vs. 0.60±0.70),皮肤/肺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明显增多[(3.17±1.74) mg/g vs. (1.45±0.40) mg/g,(0.53±0.14) mg/g vs. (0.38±0.16) mg/g],均P <0.05。SSc组外周血、皮肤和肺组织Th17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07±0.89)% vs. (1.02±0.32)%,(5.80±2.02)% vs. (1.64±0.58)%,(5.24±2.43)% vs. (1.92±0.98)%,P<0.01];与对照组相比,SSc组皮肤/肺组织IL-17A、IL-6 mRNA的表达量,皮肤RORγt mRNA的表达量增高,均P<0.05。SSc组外周血IL-17、IL-6含量明显增高(P<0.01)。外周血Th17细胞、IL-17和IL-6的含量与皮肤/肺部炎症、PF评分、皮肤HYP含量呈密切正相关,皮肤/肺组织Th17细胞分别与皮肤/肺部炎症、皮肤/肺HYP含量密切正相关。结论:Th17细胞在SSc小鼠模型外周血、皮肤及肺组织表达增高,与皮肤/肺部炎症、纤维化病变密切正相关,并通过IL-17、IL-6等细胞因子参与SSc的发病。
    腹膜后纤维化32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安乐美, 许玉峰, 张卓莉
    2012, (2):  265-269.       PMID: 22517001
    摘要 ( )   PDF (13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对其CT/MRI下炎性纤维包块进行测量和分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急性期反应物、肾功能、影像学变化及DJ管拔除情况变化,分析急性期反应物变化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30~78岁,平均60岁。首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腰痛、体重减轻、下肢浮肿等。26例(81.25 %)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积水,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软组织影而确诊。32例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31例接受他莫昔芬治疗,8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诊的18例患者均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他莫昔芬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D-J管,平均随访14个月。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下降,肾功能较前改善,腹膜后纤维化包块较前明显缩小,DJ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3.1个月,拔管率80%。平均治疗8.1个月后,ESR、CRP变化与CT/MRI腹膜后软组织左右径线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66(P<0.05)。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物,改善肾功能和影像学表现,提高拔管率。治疗前后的ESR、CRP变化与CT/MRI软组织包块左右径线变化呈正相关。
    91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
    石宇红, 李茹 , 陈适 , 苏茵 , 贾园
    2012, (2):  270-274.       PMID: 22517002
    摘要 ( )   PDF (5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0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91例MCTD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辅助检查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依据其不同转归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MCTD患者首诊时雷诺现象、关节痛、关节炎、发热、乏力、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阳性和抗核糖核蛋白抗体(ribosenuclear protein antibodies,RNP)阳性的发生率高。91例患者中有63例完成随访,死亡6例,失访22例。63例MCTD患者经过1~6年随访,8例明确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2例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es,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 2例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1例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Öogren’s syndrome,pSS),50例仍为MCTD。发展为SLE的患者发病初期脱发,蛋白尿,血小板下降,低补体血症的发生率较高。结论:MCTD可发展为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转归与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有关。
    转移性乳腺癌上皮特异性细胞粘附分子(EpCAM) mRNA阳性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严颖, 程建平, 邸立军, 宋国红, 任军
    2012, (2):  275-280.       PMID: 22517003
    摘要 ( )   PDF (7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以上皮特异性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EpCAM)为标志,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转移性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方法:以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47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EpCAM mRNA的表达,并与原发灶病理特征、转移部位、疗效和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 TTP)做相关分析。结果:化疗前和第1周期化疗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EpCAM mRNA阳性率分别37.8%和42.6%,20例健康志愿者均为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存分析显示,第1周期化疗后,EpCAM mRNA阳性的患者与EpCAM mRNA阴性的患者相比,中位TTP明显缩短,分别为7.1个月和11.1个月(P =0.013)。亚组分析显示,一线和二线化疗的患者,TTP存在明显差别 (P=0.018),而三线及三线以上化疗的患者TTP无明显差别(P=0.471)。结论:转移性乳腺癌中,EpCAM mRNA的阳性率约为40%。第1周期化疗后,EpCAM mRNA阳性的患者中位TTP明显缩短。
    利用DNA指纹图谱技术对健康女性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
    肖冰冰, 廖秦平
    2012, (2):  281-287.       PMID: 22517004
    摘要 ( )   PDF (18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利用DNA指纹图谱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分析我国育龄期及绝经期健康女性阴道菌群多样性,为了解各种下生殖道感染疾病状态下的微生态环境奠定基础,为研制适合恢复中国女性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微生态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常规体检的健康女性(其中育龄期30例、绝经后3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阴道分泌物,提取细菌总DNA,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区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通过对DGGE特征条带切胶回收并进行克隆测序,利用GenBank中的Blast与已知序列比对,鉴定细菌菌种,分析不同生理状态下阴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 (1)我国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常见菌种为: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和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其中惰性乳杆菌是以往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尚未认识到的阴道优势菌种。(2)绝经期健康女性阴道菌种与育龄期不同且复杂,常见菌种有: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解没食子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 sp.)、中间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咽颊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sp.)、气球菌(Anaerococcus lactolyticus)和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结论:通过DGGE分析发现我国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常见优势菌种为: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加氏乳杆菌;绝经期健康女性阴道常见优势菌种为: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属、普雷沃菌属、脆弱拟杆菌以及产乳酸的韦荣球菌、气球菌属,并首次发现在不同生理状态下惰性乳杆菌均是阴道优势菌种之一。
    北京多中心社区50岁以上男性年龄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关系
    李昕, 张祥华*, 张争, 李淑清, 林健, BPCBPH研究小组▲
    2012, (2):  288-290.       PMID: 22517005
    摘要 ( )   PDF (8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年龄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分层多阶段整群不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地区5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测定血清总PSA (T-PSA)、游离PSA (F-PSA)及F/T的比值,分析年龄与PS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1 027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T-PSA及F-PSA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8,P<0.001;r=0.230,P<0.001),F/T比值与年龄无相关性(r=0.055,P>0.079)。T-PSA及F-PSA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人群的95%可信区间上限分别为1.55、2.08、2.40 和3.52 μg/L。结论: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T-PSA和F-PS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而F/T比值与年龄无相关性。
    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肿瘤
    江萍, 马月, 王俊杰, 冉维强, 姜玉良, 曲昂
    2012, (2):  291-294.       PMID: 22517006
    摘要 ( )   PDF (4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复发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02年6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9例既往接受过颈部外照射或颈清扫术联合外照射后再次局部或区域复发患者,局部麻醉,利用超声引导插植18 G粒子针,针间距1 cm,范围包括肿瘤靶区+外周0.5 cm;后退式植入125I粒子,粒子间距1 cm;中位植入粒子数27颗(范围3~61颗),粒子活度0.35~0.80 mCi(1.30×107 ~2.96×10 Bq)。术后即刻或24 h内行CT扫描,层厚5 mm,将图像传送到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质量验证。结果: 随访3~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术后剂量验证D90(90%靶区内体积接受的照射剂量)为90~160 Gy,中位剂量为130 Gy。1年局部控制率为53.1%,2年为34.8%,3年为17.4%,全组病例中位控制时间8个月(95% CI 2.8~21.1)。1年生存率54.1%,2年生存率27.5%,3年生存率27.5%,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95% CI 7.6~18.3)。结论: 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头颈部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易操作的微创治疗方法,是较好的挽救治疗手段之一。
    牙周门诊患者口臭的自我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王晶, 和璐, 刘婷婷
    2012, (2):  295-298.       PMID: 22517007
    摘要 ( )   PDF (4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牙周门诊患者的口臭自我评价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接受过口臭检测且不吸烟的患者435名,进行口气检测与问卷调查,其中312人接受了舌苔检查。结果:435名受检者中,273人认为自己有口臭,将这273名主诉口臭患者按实际检测的有、无分为真性口臭组(188人,68.8%)与假性口臭组(85人,31.2%)。假性口臭组中不愿意提及口臭的患者比例高于真性口臭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假性口臭组中接受过口臭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真性口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多因素分析表明,刷牙出血(OR=2.905,P<0.001)、舌苔面积≥2(OR=2.395,P=0.019)、舌苔厚度≥2 (OR=3.419,P<0.001)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口臭。结论:并非所有主诉口臭的患者均为真性口臭,假性口臭患者心理状态与真性口臭患者不同;刷牙出血、舌苔面积大、舌苔厚度厚的患者更容易产生真性口臭。
    树脂粘固剂厚度对CAD/CAM长石质陶瓷断裂性能的影响
    董颖韬, 王晓燕, 高学军
    2012, (2):  299-302.       PMID: 22517008
    摘要 ( )   PDF (9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测试树脂粘固剂不同厚度对CAD/CAM陶瓷断裂韧性值的影响,以期对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分别制作12 mm×14 mm×2 mm 的CAD/CAM陶瓷和树脂片,用树脂粘固剂进行粘接,分为3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瓷树脂片间无粘固剂;第2组的瓷树脂片间粘固剂厚度约为50 μm,第3组的瓷树脂片间粘固剂厚度100 μm。用维氏硬度仪测试硬度和断裂韧性,并进行Weibull分析。结果:3组样本的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断裂韧性分别为(1.02±0.11) MN/m 3/2,(0.99±0.10) MN/m 3/2和(0.97±0.14) MN/m 3/2 ,第3组低于第1组(P<0.05),第2组断裂韧性Weibull分布模数最高,第1~3组的特征断裂韧性值分别为1.08、1.04和1.03 MN/m 3/2。结论:树脂粘固剂厚度能影响陶瓷的断裂韧性值,提示临床操作应该控制粘固剂的厚度,避免过厚。
    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研究
    徐永祥, 韩建民, 林红
    2012, (2):  303-306.       PMID: 22517009
    摘要 ( )   PDF (5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以及传统型复合树脂的比较,研究了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并进一步明确酸蚀预处理对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以及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对90颗牛牙进行牙体预备,暴露牙本质,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B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C组为传统型复合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根据是否行酸蚀预处理,进一步分为非酸蚀组(记为A1组、B1组、C1组)和酸蚀组(记为A2组、B2组、C2组)。测试粘接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LSD)分析。结果:A1组的粘接强度[(3.39±1.71) MPa]低于B1组的粘接强度[(21.58±4.50) MPa],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粘接强度和C1组的粘接强度[(19.31±6.79) MPa]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预处理后, A2组的粘接强度[(6.75±3.54) MPa]大于A1组,但酸蚀预处理导致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降低,即B2组[(16.56±7.39)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B1组,C2组[(11.31±5.54)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C1组。结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使用时,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高于单独使用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与牙本质粘接时,自黏性流动树脂与传统型复合树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酸蚀预处理会降低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并使粘接强度结果的变异系数增大。
    技术方法
    尿调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IgA肾病中的应用
    刘颖, 陈育青, 周晶晶, 韩佳, 梁彧, 李雪迎, 张宏
    2012, (2):  307-310.       PMID: 22517010
    摘要 ( )   PDF (15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建立尿尿调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检测方法,并对IgA肾病患者的尿尿调蛋白水平监测进行进一步验证。方法:以多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建立尿调蛋白的快速双抗夹心检测方法,检测其精确性及重复性,随机选取55例尿液标本,同时以商品化试剂盒与本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比较166例IgA肾病患者和正常人的尿尿调蛋白水平。结果:获得的标准曲线为0.78~12.5 μg/L,实验室内变异系数为7.5%,实验室间变异系数为7.9%。55例尿液标本的商品化试剂盒与本实验方法结果比对,相关系数为r=0.615,P<0.001;166例IgA肾病患者的尿尿调蛋白/尿肌酐比值低于正常人。结论:尿尿调蛋白的ELISA检测方法灵敏,重复性较好,可运用于大样本的人群检测,IgA肾病患者的尿尿调蛋白分泌低于正常人。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肺受累的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1例
    张颖健, 赵金霞, 刘蕊, 刘湘源
    2012, (2):  311-315.       PMID: 22517011
    摘要 ( )   PDF (30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IgG4 related sclerosing disease, IgG4-RSD)是一种累及多器官、以血清IgG4升高、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淋巴浆细胞病,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涎腺炎、腹膜后纤维化和淋巴结病。本例患者以泪腺、唾液腺、淋巴结肿大起病,多种自身抗体阴性,外院应用激素效果不佳,多次查血清IgG4阴性,为诊断带来困难,患者在此基础上出现以肺内结节为主要表现的肺受累更为罕见,最终通过组织活检IgG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IgG4-RSD作为一种新的临床疾病逐渐被广泛认识,但国内报道仍较少。报道这一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IgG4-RSD多种临床表现的认识并对其诊疗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病例报告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张晓英, 温鸿雁, 陈俊伟, 李小峰, 王黎醒
    2012, (2):  316-319.       PMID: 22517012
    摘要 ( )   PDF (9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短篇论著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16的感染
    冯敏*, 孙晓麟*, 赵静, 郭建萍, 贾汝琳, 栗占国
    2012, (2):  320-322.      
    摘要 ( )   PDF (4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不同釉质处理方法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
    凌征宇, 丁芸, 吕长海
    2012, (2):  323-326.      
    摘要 ( )   PDF (72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