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述评
    中心型肾肿瘤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周利群,郑卫
    2013, (4):  509.      
    摘要 ( 12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专家笔谈
    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标志物与示踪标记物
    辛钟成, 王林,林桂亭, 郭应禄
    2013, (4):  514.      
    摘要 ( 2432 )   PDF (567KB) ( 7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
    马潞林,卢剑
    2013, (4):  518.      
    摘要 ( 1557 )   PDF (605KB) ( 4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32例肾源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沈棋,孙莉华,王静华,刘漓波,何群,金杰
    2013, (4):  522.       PMID: 23939154
    摘要 ( 1740 )   PDF (4025KB) ( 6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NA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又称P504S)、细胞角蛋白AE1/AE3、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high weight molecular cytokeratin,34βE12)、全长配对盒基因2(paired-box 2,PAX2)、全长配对盒基因8(paired-box 8, PAX8)、波形蛋白(vimentin)、膜金属肽链内切酶(membrane metallo-endopeptidase, MME, 又称CD10)、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P63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共12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观察。结果:NA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多发于膀胱。肿瘤大小平均4 mm,大体上呈息肉状、乳头状等形状。形态学上特点主要为小管状、囊状、息肉状和/或乳头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阳性表达的有AMACR(P504S)、AE1/AE3、PAX2、PAX8、CK7、vimentin、CD10、34βE12及CK20,阴性表达的有P63、CEA及PSA。结论:NA是一种尿路上皮的少见病变,形态上易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腺癌及透明细胞腺癌混淆,掌握其组织学特点是诊断的关键。诊断困难时可以使用AMACR、AE1/AE3、PAX8/PAX2、CK7、P63、PSA及CEA等标记物进行鉴别。
    shRNA沉默雄激素受体基因抑制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
    王田,许清泉,黄晓波,王晓峰
    2013, (4):  527.       PMID: 23939155
    摘要 ( 2218 )   PDF (948KB) ( 5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小片段发夹RNA(shorthairpin RNA, shRNA)通过沉默AR基因对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前列腺癌细胞株22RV1裸鼠移植瘤模型,同时构建针对其AR的shRNA,经酶切导入质粒载体,测序确认后行重组质粒的大量制备。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待移植瘤体积长至300 mm3左右时,实验组裸鼠予单次尾静脉注射AR shRNA质粒(2 μg/g体重),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观察并记录肿瘤体积变化情况,至实验后14 d为观察终点,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称重,比较两组肿瘤生长差异。对肿瘤组织行AR、Ki-67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t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检测,用HSCORE计分法、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和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分别量化AR、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检测结果,比较两组肿瘤组织在AR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肿瘤生长缓慢,至观察终点,实验组肿瘤体积为(1 199.56±86.48)mm 3,较对照组肿瘤体积(1 742.02±98.16)mm 3明显缩小(P=0.002)。实验组肿瘤重量为(1 006.2±79.1)mg,较对照组肿瘤重量(1 383.4±74.8)mg明显减轻(P=0.005)。实验组的AR HSCORE、PI、AI分别为25.8±6.7、(26.0±3.1)%、(55.6±7.9)%,与对照组[268.8±18.7、(87.6±7.9)%、(27.2±3.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AR shRNA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在体内抑制雄激素受体表达,从而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液中微小RNA的表达
    张治草,黄毅,王秀杰,王猛,马潞林
    2013, (4):  532.       PMID: 23939156
    摘要 ( 1738 )   PDF (1651KB) ( 6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膀胱肿瘤患者和非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微小RNA(microRNA)表达谱的检测,寻找特定的异常表达微小RNA,探讨血液中微小RNA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标记物的价值。方法:将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6例患者纳入此项研究,另外抽取7名非肿瘤患者血液作为对照组。提取血液中的小分子RNA(small RNA),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及对照组血液中微小RNA表达谱,然后利用SPSS17.0的t检验对上述高通量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微小RNA。结果:高通量测序筛选出一部分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与对照组血液中存在差异表达的微小RNA,其中5个微小RNA上调(hsa-miR-378g、hsa-miR-942、hsa-miR-106a-5p、hsa-miR-142-3p和hsa-miR-374a),另外有许多微小RNA下调。结论: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非肿瘤人群之间,血液中部分微小RNA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
    CMTM8与E-cadherin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
    胡浩,陈京文,许克新,王栋,王应,王功伟,张石英,王晓峰
    2013, (4):  537.       PMID: 23939157
    摘要 ( 1444 )   PDF (1555KB) ( 6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CMTM8及E-cadherin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7例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组织、8例癌旁正常肾组织、9例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组织和10例肾透明细胞癌骨转移组织的CMTM8及E-cadherin表达。结果:CMTM8和E-cadherin在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呈强阳性表达;在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细胞膜上表达强度明显下降,但仍呈完整连续的细胞膜表达;在高级别的肾透明细胞癌中,其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强度进一步减弱,表达不连续,同时开始出现细胞浆的表达。CMTM8在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及骨转移组织中的细胞膜表达水平进一步下降,以细胞浆表达为主。E-cadherin在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为阴性,也可为细胞膜和细胞浆的弱阳性。CMTM8和E-cadherin均与肾透明细胞癌的进展和转移有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841和-0.732,P<0.001),两者间也有显著相关性(r值为0.694,P<0.001)。结论:CMTM8和E-cadherin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和进展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两者在细胞中表达的部位和强度对判断肿瘤预后有重要意义。
    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移行上皮癌同时并发其他种类恶性肿瘤9例
    田野,肖荆,林俊,张磊,郭宏波,孙雯,解泽林
    2013, (4):  542.       PMID: 23939158
    摘要 ( 1370 )   PDF (350KB) ( 5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移行上皮癌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种类恶性肿瘤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 370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9例患者在移植后并发恶性肿瘤,其中9例患者在发生尿路移行上皮癌的同时并发其他多种类型恶性肿瘤。9例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1例,中位年龄55岁(49~67岁)。9例患者自移植术后至肿瘤首次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8个月(8~80个月),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在发生尿路移行上皮癌的基础上同时并发其他种类恶性肿瘤,其中:合并尿路上皮鳞状细胞癌2例,合并肉瘤2例,合并结肠腺癌2例,合并全身多处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合并膀胱低分化腺癌和微乳头状癌1例,合并肾嫌色细胞癌1例。9例患者中,7例患者术后随访32~172个月仍存活,其中2例于肿瘤诊断时因移植肾失功能而被切除并恢复血液透析治疗,其余5例移植肾仍带功能生存。2例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肿瘤转移,术后6个月内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移行上皮癌的患者可同时并发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对肾移植受者应加强肿瘤筛查,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
    2 μm激光与腹腔镜联合应用切除移植肾同侧自体泌尿系统肿瘤
    曲星珂,王晓峰,黄晓波,李晓丹,张晓威
    2013, (4):  545.       PMID: 23939159
    摘要 ( 1647 )   PDF (3603KB) ( 6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排除或减少肿瘤同侧移植肾对手术的干扰,探讨移植肾同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2006年3月至2013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共收治1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同侧自体肾盂或输尿管恶性肿瘤的患者。患者麻醉后,先取截石位,德国产RevoLix 2 μm激光工作镜置入膀胱,输尿管导管引导作为标志,输尿管开口为中心,直视下激光逆行切割(功率40 W),依次切开并通过输尿管壁段后,向输尿管近端切除6 cm左右,而后取健侧卧位,常规方法行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在处理完肾动静脉并肾完整游离后,调换操作孔,将腹腔镜置入十二肋下腋后线Trocar内,向下观测找到并提拉输尿管保持一定张力,用超声刀沿输尿管周围组织游离,勿损伤其外侧的移植肾,边游离、边牵拉即可将已经切除的输尿管远端及部分膀胱从盆腔底部拉出,扩大十二肋腋后线切口,将原肾及输尿管部分膀胱完整取出,如果认为输尿管肿瘤粘连较重不能完全游离此段输尿管,也可经腹直肌旁开一小口经腹取出切下的组织。患者均保留尿管2周以上再拔除。结果:本组12例手术均顺利, 手术时间110~290 min, 术中出血量约 50~200 mL,仅1例女性患者术后18 h继发出血,二次手术止血,平均住院天数10.5 d。结论:经尿道2 μm激光与腹腔镜联合应用切除移植肾同侧自体泌尿系肿瘤与以往常规手术相比,最大优势为在降低了损伤移植肾的风险,同时也避免了移植肾对手术的干扰,从而降低了术者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而且易掌握和操作;对患者则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肾癌伴静脉瘤栓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长期疗效观察
    唐琦,宋毅,李学松,张崔建,蔡林,宋刚,张骞,王进,何志嵩,周利群
    2013, (4):  549.       PMID: 23939160
    摘要 ( 1863 )   PDF (1016KB) ( 5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肾癌伴静脉瘤栓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长期预后情况。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共140名患者行肾癌根治性切除及静脉瘤栓取出术,其中肾静脉瘤栓80例,下腔静脉Ⅰ级瘤栓(肝静脉以下)41例,下腔静脉Ⅱ级瘤栓(肝静脉以上、膈下)13例,下腔静脉Ⅲ级瘤栓(膈上)6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4名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81.4%,中位随访时间20.5个月(1~96个月),末次随访时共47例患者死亡,11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1个月。肾静脉瘤栓以及下腔静脉Ⅰ~Ⅲ级瘤栓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7、43、40及27个月,所有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0.1%及47.2%,早期静脉瘤栓(肝静脉以下)患者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晚期瘤栓(肝静脉以上)患者[(54.1±4.8)个月vs. (26.9±5.7)个月,P=0.049)]。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及静脉瘤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癌伴静脉瘤栓的有效方法,可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早期瘤栓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显著优于晚期瘤栓患者。
    17例原发性肾肉瘤回顾性分析
    林健,张小平,黄炳伟 ,李森,韩文科,周利群,何群,李昕
    2013, (4):  554.       PMID: 23939161
    摘要 ( 1756 )   PDF (1816KB) ( 5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原发性肾肉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肾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6例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因肺部转移灶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梭形细胞肉瘤而行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平滑肌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横纹肌肉瘤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透明细胞肉瘤1例,脂肪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13例获得随访,存活7~132个月,获访者总的平均生存期为23.2个月。结论:肾肉瘤是肾肿瘤中的罕见类型,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速、易转移、预后差及生存期短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根治性切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肾移植患者单侧上尿路上皮肿瘤术后对侧尿路预防性切除的必要性
    田野,侯海军,郭宇文,张磊,林俊,朱一辰,孙雯, 谢泽林
    2013, (4):  558.       PMID: 23939162
    摘要 ( 1391 )   PDF (847KB) ( 5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在一侧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术后,对侧上尿路预防性切除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对15例肾移植术后发现原肾肾盂癌和(或)输尿管癌的患者行腹腔镜下单侧上尿路切除术,术后3个月内行对侧上尿路预防性切除,术后给予常规的膀胱灌注化疗及定期随访。结果:15例患者中,患侧切除的15例肾及全长输尿管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尿路上皮癌,而预防性切除的对侧15例中也有7例患者术后证实为尿路上皮癌,预防性切除的上尿路上皮肿瘤发生率约为46.7%(7/15)。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存活13人,存活率86.7%。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一侧上尿路上皮肿瘤后,对侧上尿路发生上皮肿瘤的概率很高。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行对侧上尿路预防性切除非常必要。
    双侧散发性肾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穆大为,郭涛,张崔建,虞巍,李学松,何志嵩,金杰,周利群
    2013, (4):  562.       PMID: 23939163
    摘要 ( 2265 )   PDF (1558KB) ( 5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双侧散发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4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临床病理特征、随访结果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9例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56岁。同时性双肾癌37例,异时性双肾癌22例。43例患者双侧肾肿瘤均行手术治疗,11例患者仅行单侧手术治疗,5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59例患者共有122个肿瘤,106个肿瘤有组织病理结果,其中以透明细胞癌为主(93.4%)。中位随访时间62.1个月(4~277个月),其中39例患者(66.1%)无瘤生存,4例(6.8%)患者带瘤生存,16例(27.1%)患者死亡。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3.5%,5年总生存率为81.1%;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CSS)为73.1%, 5年CSS为64.8%。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干扰素治疗(P=0.036)及双侧肾癌均接受手术治疗(P<0.001)与良好预后相关。结论:肾透明细胞癌是双侧散发性肾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治疗主要为保留肾单位手术;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肾癌患者均有较高的CSS;应用干扰素及双侧肾癌均接受手术治疗与良好预后相关。
    茶多酚在草酸和一水草酸钙诱导HK-2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王硕,黄晓波,许清泉,叶海云,马凯,王晓峰
    2013, (4):  567.       PMID: 23939164
    摘要 ( 1095 )   PDF (10147KB) ( 6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在草酸和一水草酸钙(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COM)晶体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共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OM晶体+草酸溶液)、茶多酚组(茶多酚+COM晶体+草酸溶液)、维生素E组(维生素E+COM晶体+草酸溶液)。应用MTT法于4、8、12和24 h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同时测定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浓度、Na+ /K+ATP酶活性以评估细胞膜完整性和损伤程度;测定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以判定脂质过氧化程度。透射显微镜下观察4和12 h每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HK-2细胞经过草酸及COM晶体处理后,各个时间点细胞活性、Na+ /K+ ATP酶及SOD活性均明显下降,LDH、MDA及H2O2浓度升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茶多酚组细胞活性、Na+ /K+ATP酶活性及SOD活性均明显升高,LDH、MDA及H2O2浓度明显降低;维生素E组细胞活性、Na+ /K+ATP酶活性较阳性对照组变化不大,但SOD活性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升高,LDH、MDA及H2O2浓度较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透射显微镜观察发现各组HK-2细胞形态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茶多酚组、维生素E组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核膜及细胞膜溶解、核仁消失的细胞数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同一时间点茶多酚组细胞结构异常改变要小于维生素E组。结论:茶多酚及维生素E能够通过抑制COM晶体及草酸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减少细胞损伤,茶多酚清除氧自由基对上皮细胞损伤的能力要强于维生素E。
    无管化24 F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初步探讨
    熊六林,叶雄俊,马凯,黄晓波,王晓峰
    2013, (4):  575.       PMID: 23939165
    摘要 ( 1464 )   PDF (609KB) ( 5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探讨无管化24 F(1 F=0.33 mm)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完成的108例无管化24 F通道经皮肾镜治疗的患者,其中单纯肾结石42例(直径2~4 cm,包括4例相对简单的鹿角状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41例(长径大于1.5 cm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者),输尿管上段难治性结石合并简单肾结石25例。所有患者术前无严重泌尿系感染、结石远端无梗阻、肾皮质厚度≥0.5 cm、术中超声检查提示结石完全清除或残石无需二次清石、无严重出血、无集合系统穿孔、手术时间在90 min之内、无明显尿外渗。结果:108例手术均获成功,仅1例患者在肾下盏残留一直径约0.5 cm结石,结石清除率99.1%。平均手术时间(40.5±9.1) min;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评分为3.0±1.6,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4±0.6) d。术前、术后24 h平均血红蛋白下降(4.8±2.7) g/L,无输血病例,无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病例;无肾周积液、无尿漏发生;术后只有1例患者体温超过38.5 ℃,经加强抗炎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经过严格筛选病例、熟练手术操作和术毕准确判断能否行无管化的基础上,无管化24 F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的技术改进
    张树栋,马潞林,黄毅,庄申榕,邱敏,毕海,廖文峰
    2013, (4):  579.       PMID: 23939166
    摘要 ( 1654 )   PDF (2737KB) ( 5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的技术改进及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技术特点与手术日期分为两组,第一阶段自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组1),其中10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为无功能肾切除术;第二阶段自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行技术改良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组2),其中7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为无功能肾切除术。通过技术与装置的改进,如:应用单环装置、术中快速寻找到肾蒂、用腹壁悬吊技术来解决肝脏的遮挡等,切除标本后置入取物袋,在脐部切口与单孔装置一并取出。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者。组1中有2例中转为传统腹腔镜手术,1例中转为手助腹腔镜手术;组2有1例加1枚辅助穿刺套管(Trocar)。组2相比组1手术时间缩短[(178.9±34.0)min vs.(220.6±51.0) min, P=0.04]。所有患者无血肿、感染、肠梗阻、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至36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技术要求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通过技术改进,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与学习曲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单中心11年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分析
    张玉石,李汉忠,纪志刚,毛全宗,荣石,严维刚,肖河,刘广华,张学斌, 徐维锋
    2013, (4):  584.       PMID: 23939167
    摘要 ( 1921 )   PDF (846KB) ( 6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分析近11年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统计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完成的腹腔镜手术5 386例,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主要并发症、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 386例,男2 651例,女2 735例,年龄8~86岁(平均49.0岁)。肾上腺相关手术2 411例,占44.7%;腹膜后肿瘤切除术167例,占3.1%;肾癌根治手术763例,占14.2%;肾部分切除手术441例,占8.2%;肾囊肿去顶手术784例,占14.6%;半尿路切除手术279例,占5.2%;肾盂、输尿管成形手术74例,占1.4%;前列腺癌根治手术141例,占2.6%;膀胱全切手术71例,占1.3%;其它手术255例, 占4.7%。术中出血量10~3 000 mL(平均97.5 mL),术中需要输血治疗的有270例;总住院天数3~133天(平均18 d),术后住院日2~35 d(平均6.3 d)。共发生各类并发症346例(6.42%),其中腹膜损伤198例,胸膜损伤12例,皮下气肿72例,尿瘘24例,下腔静脉损伤15例,胰瘘6例,淋巴瘘10例,伤口延期愈合8例,肠瘘1例。通过年份分层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及输血情况均呈下降趋势。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几乎涵盖了所有泌尿外科疾病,不同时期、不同手术种类并发症发生情况有差别,但一般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随着腹腔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经皮顺行通道联合经尿道逆行通道双向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梗阻
    刘磊,马潞林,侯小飞,肖春雷
    2013, (4):  588.       PMID: 23939168
    摘要 ( 1544 )   PDF (871KB) ( 5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经皮顺行通道联合经尿道逆行通道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例术后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病例,均采用经皮顺行通道联合经尿道逆行通道双向内镜微创手术完成。其中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44岁(30~64岁),移植肾输尿管梗阻出现时间距肾移植手术1个月至12个月。临床表现:肌酐升高4例,无尿2例,尿瘘2例。梗阻段位于输尿管末段7例,中段1例。3例病例一期急诊行肾造瘘术,二期再行内镜微创手术处理;其余5例病例同期行移植肾造瘘及经皮顺行通道联合经尿道逆行通道双向内镜治疗。结果:8例病例血清肌酐自术前(237±43) μmol/L 降至术后(121±29) μmol/L(P<0.05),未出现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合并尿瘘的2例患者术后尿瘘愈合。手术成功6例,另2例未成功解决梗阻仅留置移植肾造瘘,其中1例6个月后发生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17%(1/6)。结论:经皮顺行通道联合经尿道逆行通道双向内镜微创手术作为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特别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梗阻病例首选的治疗手段,手术后效果良好。
    二极管激光与铥激光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应用比较
    张峰波, 邵强, 田野
    2013, (4):  592.       PMID: 23939169
    摘要 ( 1610 )   PDF (563KB) ( 6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二极管激光(diode laser)和铥激光 (thulium laser) 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将6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二极管激光(Di组)或铥激光(Thu组)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电解质变化及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eostatic symptomatic score, IPSS)、残余尿量(post-voiding residual volume,PVR)、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 Qmax)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评分、PVR及Qmax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hu组平均手术时间(71.4±16.5) 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为(5.0±1.1) g/L,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2.3 d。Di组平均手术时间(61.5±19.6) 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为(4.4±0.90) g/L,无输血事件,平均尿管留置时间2.1 d。Di组平均手术时间比Thu组缩短9.9 min(P = 0.026),但并无临床意义。血红蛋白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Na+、渗透压等均无明显差异,无电切综合征者。与术前基线值相比,术后第1、3个月IPSS、PVR、Qmax指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同期各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极管激光或铥激光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均可安全、有效地缓解BPH相关下尿路症状,其短期效果相当,远期并发症尚需进一步研究。
    输精管结扎术后患者行显微镜下输精管复通术的疗效
    彭靖,袁亦铭,宋卫东,崔万寿,张志超,李俊杰,高冰,辛钟成
    2013, (4):  597.       PMID: 23939170
    摘要 ( 1845 )   PDF (553KB) ( 6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显微镜下输精管复通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共收治输精管结扎术后要求复通的41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45(29~66)岁,平均结扎时间12年。术前至少2次精液常规检查未见精子,性激素水平正常。对这41例患者进行阴囊探查,如果附睾端输精管内可找见精子,行显微镜下输精管吻合术;如果附睾端输精管内无附睾液流出或挤出“牙膏样”分泌物则行显微镜下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术后3个月复查精液常规,精子密度>1×104个/mL证实为精道复通,随访至配偶怀孕。 结果:41例患者随访3~72个月, 5例失访。输精管结扎15年以下患者共有28例,其中3例失访;21例患者复查的精液中可见精子,精子密度为2×106~46×106/mL,活力0%~60%, 6例患者配偶自然怀孕;4例患者术后反复查精液常规未见精子,其中2例随访12个月后仍无精子建议辅助生殖,另2例随访时间<12个月继续随访。输精管结扎15年及以上患者共有13例,其中2例失访;7例复通,1例其配偶怀孕;4例复通失败。 结论:显微镜下输精管复通术可有效治疗输精管结扎所致的输精管梗阻,输精管梗阻15年以下者的复通率明显高于梗阻15年及以上者。
    239例肾结核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黄海超,李昕,金杰
    2013, (4):  600.       PMID: 23939171
    摘要 ( 1726 )   PDF (795KB) ( 6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临床肾结核发病情况的变迁及诊治原则。方法:选取2000年至2010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临床肾结核住院患者239例,对其发病情况、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特征、既往肺结核病史及其他部位受累情况、晚期并发症、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B超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典型肾结核组145例(具有3种或3种以上症状),余为临床不典型结核组。结果:2000年至2010年间肾结核住院患者占同期住院人数的0.89%,发病年龄高峰为40~60岁,农民及无职业者占48%。临床症状依次为尿频151例、尿急124例、尿痛120例、腰痛97例、血尿76例。典型组的主要表现为尿频133例、尿急116例、尿痛111例,而不典型组中,腰痛32例,为最常见的症状。既往结核病史或入院胸部X线片异常125例(52.30%),输尿管(77例)为主要合并受累部位。膀胱挛缩共30例(典型组26例,不典型组4例,P<0.05),对侧肾积水20例,单侧肾功能重度损害142例,血肌酐水平异常13例。198例行尿找抗酸杆菌,阳性95例(阳性率47.98%)。B超检查205例,明确诊断135例。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21例,余均采取手术治疗。结论:临床肾结核发病高峰40~60岁,社会经济因素仍影响着结核病发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膀胱刺激症状,但不典型肾结核则主要表现为腰痛;既往结核病史可为泌尿系结核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尿找抗酸杆菌、B超仍为泌尿系结核的主要筛查手段,且手术对于中晚期患者仍属必需。
    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5例围手术期治疗
    连鹏鹄,丁莉,张学斌,张玉石,纪志刚,李汉忠
    2013, (4):  605.       PMID: 23939172
    摘要 ( 1291 )   PDF (420KB) ( 4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术后心功能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共5例,总结5例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评估术前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后及手术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5例患者术前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诊断较明确,药物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较前改善,4例患者术后7~10天LVEF较药物治疗后明显升高,1例患者术后3个月LVEF好转。结论:嗜铬细胞瘤伴严重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术前需充分药物准备,心功能异常可在手术切除肿瘤后逆转。
    22~50岁中国人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下尿路症状及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张凯, 贺利军, 虞巍,王弋, 白文俊, 王晓峰, 朱积川, 金杰, 那彦群
    2013, (4):  609.       PMID: 23939173
    摘要 ( 1301 )   PDF (210KB) ( 6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22~50岁的中国男性心理健康与下尿路症状、勃起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907名22~50岁的中国男性。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估研究对象的抑郁及焦虑状况的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NIH-CPSI)评估研究对象的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the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评估下尿路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5, IIEF-5)评估阴茎勃起功能情况。结果:共有894例研究对象的数据完整,纳入最后统计分析。与没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的研究对象相比,伴有抑郁和焦虑的研究对象的平均NIH-CPSI评分较高(6.2±6.2 vs. 5.0±5.8,P= 0.015;8.7±8.1 vs. 4.7±5.3,P<0.001),平均IPSS评分也较高(5.9±6.6 vs. 4.7±5.8,P = 0.029;8.4±8.0 vs. 4.4±5.5,P<0.001),平均IIEF-5评分较低(18.3±4.4 vs. 20.2±3.5;17.2 vs. 4.1 vs.20.1±3.6,P<0.001),总的ED比例较高(69.7%  vs. 57.8%,P = 0.002;81.1% vs. 57.0%,P<0.001)。结论:在中国,年龄22~50岁的男性中焦虑、抑郁情绪与下尿路症状、勃起功能密切相关。
    中和白细胞介素-17加重小鼠衣原体呼吸道感染
    张效云,李琦,张颖骞
    2013, (4):  613.       PMID: 23939174
    摘要 ( 1296 )   PDF (1844KB) ( 3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中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对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方法: (1)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中和抗体组(neutralizing antibody group, NG)、同型抗体对照组(isotypematched control antibody group, IG)、回补重组鼠IL-17(recombinant mouse,rmIL-17)组(compensating rmIL-17 group, CG)和PBS组(PBS control group, PG),用高剂量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mouse pneumonitis, MoPn)通过鼻腔感染小鼠,从感染前1天每隔48 h通过腹腔分别给予各组小鼠抗鼠IL-17单克隆中和抗体、同型对照抗体、抗鼠IL-17单克隆中和抗体同时回补rmIL-17、PBS,记录每天小鼠体重变化和死亡情况,计算生存率。(2)另外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组情况同方法(1),用中等剂量MoPn通过鼻腔感染小鼠,随后操作同方法(1),于感染后第8天处死各组小鼠,取支气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s,BALF),计数细胞分类,用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ent assay, IFA) 检测衣原体在肺、肾和脾组织的生长。结果:高剂量MoPn感染的小鼠 IL-17被中和后,小鼠平均体重变化明显,自12 d起, IG、CG和PG组体重开始上升,NG组则继续下降直至死亡。NG小鼠生存率明显下降,感染后第21天全部死亡,而IG、CG和PG组生存率分别为75%、75%、87.5%, NG组与IG、CG和PG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96、10.575、13.781,均P <0.05 ),IG、CG和P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等剂量MoPn感染第8天肺组织以及扩散至肾和脾的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inclusion-forming unit, IFU)以lg计数,NG组分别为6.85±0.12、1.85±0.35、1.59±0.35,IG组分别为6.03±0.25、 0.86±0.80、 0.57±0.82,CG组分别为5.42±0.66、 0.43±0.23、0.21±0.15,PG组分别为5.65±0.29、0.68±0.39、脾未检出;NG组肺、肾、脾组织IFU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IG、CG和P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LF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NG组分别为54.17%±5.29%、26.92%±6.28%、18.90%±5.01%,IG分别为74.50%±7.33%、13.43%±5.69%、12.06%±6.64%,CG分别为76.13%±8.12%、12.31%±7.73%、11.56%±7.25%,PG分别为69.97%±6.45%、14.55%±6.59%、15.48%±6.11%;NG组BALF中细胞构成比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32、25.374和14.772, P<0.001),IG、CG和P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源性IL-17活性被中和后小鼠的体重下降,生存率显著降低,肺组织衣原体生长明显增加,且扩散至肾和脾等,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减少,表明IL-17在宿主抵御衣原体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肾组织干细胞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
    温静,程庆砾,马强,齐云,赵佳慧,杜婧,王小丹,刘胜,李美花,张晓英
    2013, (4):  619.       PMID: 23939175
    摘要 ( 1659 )   PDF (2871KB) ( 6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肾组织干细胞(kidney stem cells, KSC)在急性肾小管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大鼠肾乳头分离、提取并鉴定KSC,进行传代培养。利用0.1 μmol/L抗霉素A处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 epithelial cells, HKC)制作细胞损伤模型。将荧光标记的KSC和损伤的HKC进行共培养,观察各时间点HKC的损伤情况以及KSC的作用方式,同时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SCs)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BMSCs比较,在共培养体系中,KSC通过共培养体系微孔膜迁移到下室的细胞数较少。相对于空白对照,与KSC或BMSCs共培养的HKC细胞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以及上清液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值较高,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值均下降,采用KSC或BMSCs培养上清液干预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且细胞存活率较高、凋亡率较低。KSC和BMSCs对于损伤HKC的修复作用功能相似。结论:KSC对受损的HKC发挥了抗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和促进修复及增殖的作用。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肝素剂量
    杨松涛,吴虹,高晓云,胡军,肖跃飞
    2013, (4):  625.       PMID: 23939176
    摘要 ( 1323 )   PDF (759KB) ( 6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TEG)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凝血功能,依据TEG判断血液透析中肝素剂量是否合理。方法:选择MHD患者30例,根据血液透析过程中肝素应用总量不同,分为低剂量组16例(总量<80 u/kg)和高剂量组14例(总量≥80 u/kg)。检测血液透析前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常规凝血功能等。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后在管路动脉端,血液透析2 h时在管路静脉端采血,检测TEG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果:低剂量组肝素首剂为(26.6±6.2) u/kg,追加剂量为(13.7±5.1) u/(kg·h);高剂量组肝素首剂为(42.3±8.2) u/kg,追加剂量为(18.2±4.3) u/(kg·h)。血液透析前,两组Hb、PLT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无明显差别。低剂量组血液透析2 h时APTT明显延长,血液透析后较血液透析前无差别。血液透析2 h及血液透析后TEG R值延长,血液透析后CI负值增大。高剂量组血液透析2 h及血液透析后APTT均明显延长,血液透析2 h时R值明显延长,血液透析后R值、K值延长,MA值缩小,CI负值明显增大。两组间比较,血液透析2 h时高剂量组APTT较低剂量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后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仍有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液透析2 h时的R值及血液透析后R值、K值、MA值、C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后APTT与肝素剂量无相关性,而R值与肝素剂量呈正相关(r=0.403,P=0.041)。两组患者透析中跨膜压、静脉压、滤器凝血等无差异。结论:低剂量肝素即可达到充分抗凝,TEG比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更敏感地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可以为血液透析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骨桥蛋白变化与左心室重构
    孟磊,王洁,丁文惠,杨颖,齐丽彤,霍勇
    2013, (4):  630.       PMID: 23939177
    摘要 ( 1438 )   PDF (882KB) ( 4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血浆中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STEMI患者61例,于入院时、第3天及第7天取静脉血,另选健康对照63例,ELISA方法检测骨桥蛋白,并比较骨桥蛋白与临床指标、生化标志物及STEMI 3个月后左心室重构指标的关系。结果:STEMI患者入院即刻血浆骨桥蛋白即明显升高[(96.51±37.22) μg/L vs. (54.50±28.17) μg/L, P<0.001],至第3天达到峰值,第7天有所下降,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骨桥蛋白与年龄呈弱正相关,与STEMI 3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 LVESVI)呈弱正相关(r=0.413, P=0.019),与3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呈弱负相关(r=-0.383, P=0.031)。随访研究未发现骨桥蛋白水平与患者发生死亡、再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因心力衰竭住院等心脏事件相关。结论:STEMI患者急性期骨桥蛋白水平升高,骨桥蛋白可能参与了左心室重构。
    终末期肾病透析依赖患者行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和随访结果
    李西慧,李岩,肖锋,李一帆,王进,宋波,杨阳,董士勇
    2013, (4):  634.       PMID: 23939178
    摘要 ( 1517 )   PDF (631KB) ( 4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终末期肾病透析依赖患者行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管理经验和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9月至2012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依赖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8例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使用多种手段综合管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凝血功能,并且对患者术后进行了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13例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3例行单纯瓣膜置换(valve replacement, VR)术,2例行CABG和VR复合手术。3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15例患者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91个月[(27.6±27.5)个月],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6个月和76个月死亡,3例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并发症,存活患者心功能状态良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4例,Ⅱ级9例。结论:尽管终末期肾病透析依赖患者是心脏外科手术的高危人群,但围手术期综合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凝血功能的管理可以使患者得到较好的预后。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早期连续腰椎穿刺治疗的疗效
    韩金涛,傅军,李选,王昌明,翟国钧
    2013, (4):  639.       PMID: 23939179
    摘要 ( 1727 )   PDF (552KB) ( 5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总结腰椎穿刺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治疗的指导性意义。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自2002年1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破裂颅内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术患者43例,术后第1日起每日行腰椎穿刺治疗,测脑脊液压力,缓慢引流脑脊液。依腰椎穿刺结果决定血压的控制、脱水及补液治疗方案。结果:死亡2例,存活的41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梗阻性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梗阻性脑积水自行缓解,其余39例患者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0±5.8)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术后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探索妇科日间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的必要性
    穆东亮,刘佳,王东信,曲元
    2013, (4):  643.       PMID: 23939180
    摘要 ( 1579 )   PDF (578KB) ( 5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索妇科日间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妇科日间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全血细胞计数(21小项目)、血液生化(8小项目)、出凝血功能(10小项目)和尿常规(12小项目);根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实验室正常值范围判断检查结果是否异常,并由专家组共同讨论异常结果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记录患者的围术期相关资料、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和术后7 d内)和术后7 d内死亡率。结果:共入选患者708例,术后7 d内无死亡病例。610(86.2%)例患者出现1项及以上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其中487(68.8%)例患者出现全血细胞计数检查异常,而血液生化、出凝血功能和尿常规检查的总体异常率分别为48.2%(341/708)、24.2%(171/708)和37.3% (264/708);仅极少数患者的异常结果需要临床处理。检查结果正常与异常患者之间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和糖尿病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常规术前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的发生率很高,但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结果发生率很低,且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关系。
    技术方法
    兔VX2肝癌模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分析及改良肝动脉插管术
    刘鸿1*,冯巧灵2*,张玮3△,谢拥军4,李超5,姜恒2,周恩亮6
    2013, (4):  649.       PMID: 23939181
    摘要 ( 1563 )   PDF (2888KB) ( 5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不同植瘤方式制备兔肝癌模型的成瘤率,并评估新型插管装置及改良术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2组:Ⅰ组前期直视下开腹行肝穿刺瘤细胞悬液注入法制备兔VC2肝癌模型,后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tion angiography, DSA)定位下,以Seldinger穿刺插管术经股动脉行兔选择性肝动脉造影;Ⅱ组前期行直视下开腹肝穿刺瘤组织块注入法制备兔VX2肝癌模型,后期DSA定位下,循新型插管装置以改良插管法经股动脉行兔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合DSA及病理检查分析肿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特征,并对两组兔肝癌模型复制的成功率,以及插管操作时间、术后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结果:Ⅰ组与Ⅱ组兔肝癌模型制备的成功率分别为60.0%和93.3%,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分别为66.7%和92.8%,行股动脉插管所用时间分别为(35.6±5.8) min和(27.4±5.3) min,行肝动脉插管造影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2.8%和14.3%,上述指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直视下开腹行肝穿刺瘤组织块种植法与瘤细胞悬液种植法相比,成瘤效果更佳。新型插管装置及改良术较用常规装置以Seldinger法经股动脉行肝动脉造影,大幅提高了实验家兔肝动脉插管的质量和效率。
    病例报告
    后肾腺瘤1例临床特点分析
    樊华,李汉忠△,张玉石,张学斌,石冰冰
    2013, (4):  654.       PMID: 23939182
    摘要 ( 2155 )   PDF (1020KB) ( 5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 述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
    辛钟成△,刘京,王林,李辉喜
    2013, (4):  657.       PMID: 23939183
    摘要 ( 1556 )   PDF (530KB) ( 7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多生牙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葛立宏△,王旭
    2013, (4):  661.       PMID: 23939184
    摘要 ( 1625 )   PDF (488KB) ( 6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